宝玉石文化话题四则

合集下载

中华宝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宝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宝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中华宝玉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其起源和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石至玉、再至宝的持续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二万多年的萌芽、起源、形成、发展和繁荣的不同时期。

由远古时代的祭祀鬼神、充当礼仪、美身、殓葬至中古时代的权贵、品德、财富的象征;以及实用、玩赏、陈设、艺术化的升华,呈现了从古到今、由少数权贵利用宝玉石至君子必佩玉,再至官民皆可利用宝玉石的发展历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人类文明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中华宝玉石文化之所以如此令世人瞩目,源于中国盛产宝玉石,被石誉为“玉石世界雕刻之乡”;源于中国人爱玉、崇玉,玉以温润被颂为“君子之德”;源于世人把宝玉石作为历代王朝财富的象征、权力标志、道德的楷模;源于中国玉雕工艺精湛,被为“东方艺术”;源于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宝玉石,在朝迁规定了一整套利用宝玉石的制度,作为官吏等级的标志。

源于儒家十分崇尚玉,提出: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来美化和规范人的道德行为。

在宗教上教化,在政治上权力化,在伦理上权力化,在伦理上道德化、人格化,从而根深蒂固地深入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各个角落,融入神学、佛学、道学、儒学的各个方面。

所谓宝玉石文化,狭义地说是指人类社会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开发利用自然界玉石而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物质、精神产品的总和。

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既具有继承性,也具有创造性。

中华宝玉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起源最早而又一直延续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华宝玉石文化按社会发展时期划分为萌芽时期、起源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繁荣时期五期。

萌芽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类阶段。

公元前3-1万年。

原始人以狩猎为生,主要是打制石工具,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遇上美观的石头、玉,便拾之以玩赏。

1933年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穿孔砾石、石珠(原始首饰、项链)距今约19000年,它可能就是我们宝玉石文化的源头。

历史悠久的玉石文化

历史悠久的玉石文化

历史悠久的玉石文化第一篇:历史悠久的玉石文化历史悠久的玉石文化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记者:众所周知,玉石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标志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吗?罗忆:好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

从古至今,玉被应用于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国人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

玉石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名族心理、名族性格和高尚情操,因此玉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这也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

玉石文化起源于距今七八千年的石器时期,先于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等,是中华文化最早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是既注重物质的实用性,又注重精神的艺术性。

而玉石文化具有这两重性,作为实用品的玉石器物与财富相关,作为艺术品的玉石器物与精神世界相关。

所以从至今,玉备受中国人的喜欢。

虽然考古学家对发现第一玉有很多的争议,但大家对古玉的发展认识比较一致,即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崇拜的阶段——从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到夏,直到商代时期。

这个时期里,古人对玉石的自然崇拜发展到了图腾的崇拜,大家认为玉不仅仅好看更是沟通神灵的石头。

人们把玉当成人们沟通天地、敬神祈福的器物。

这个时期的玉器,在造型、纹饰和观念上都是现出强烈的神秘感。

第二阶段:厚德载物的阶段——由周朝至汉朝。

从周到商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玉被理性化、崇高花和神圣化。

尤其是孔子出现后,其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很喜欢玉,他提出“比徳于玉”的观点。

也就从这个时候起,玉器又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到的含义。

汉朝奠定了中国玉石文化的基本格局:“礼、葬、饰、摆”四大类。

到春秋时期,随着和田玉大量进入中原,古人对玉的喜爱也达到鼎盛时期。

当时的古语:“宁可食无肉,不可身无玉。

”正是当时的写照。

而秦始皇也用当时最有名的氏璧制成了皇帝印章,就是玉玺。

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论文

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论文

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玉,石之美兼五德者。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

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玉文化的产生。

中国玉器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进人新石器时代之后,人们在选择、打制、琢磨石器的过程中,更进一步认识了比一般石材质地优良的“美石”,便用它制成工具和装饰品。

当时,玉器尚与石器混存。

随着文明的起源和社会形态的演变,在新石器时代中到晚期,玉器逐渐具备了特殊的社会功能,使它最终从石器中脱离出来而独立成为一种物质文化形态。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过:“上万年的文明启步。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兵器、礼器是它们的物化标志,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

八千年前的玉器已发现多处,它们的源始应不下万年。

它们的形制,有的直接延续到商周。

”这个论断是纲领性的。

玉器的出现,为玉文化的起源拉开了序幕。

玉文化的起源,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其一是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其二是社会形态的演进,即从原始社会向国家——文明社会的转变。

这一历史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此阶段,农、牧业分工和手工业分工已经完成,并出现了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原始宗教和祭祀活动频繁,部落之间的战争已变成掠夺财富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之下,玉文化应运而生。

玉文化的发展。

玉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历史发展源远流长。

玉是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孕育而生,自古就被人们奉为吉祥的象征,玉有辟邪挡煞,平安健康的美好功效,在如今这个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端的时代,特别玉石资源稀缺开采不易,所以在如今的市场上翡翠、和田玉之类的玉器极受大众欢迎,看淘翠网上的翡翠卖的如此火热便知,今年翡翠价格走势呈不断上升趋势,和田玉的价格也一路狂涨,这些珍贵的玉器具有相当大的投资和收藏价值,因此玉便成了如今许多收藏家的宠儿。

大家可还记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徽宝,它见证了古老的玉文化和现今奥林匹克人文价值的结合,虽然古老但又年轻充满活力的玉文化的有力证明。

中国人对玉石情有独钟

中国人对玉石情有独钟

中国人对玉石情有独钟:中国人爱玉,爱到骨子里,融入到血脉中;中国人好玉,好到性情中,揉搓进文化里。

其爱之浓,其好之烈,令人叹为观止。

泱泱世界,玄黄天地,无一民族可比,堪称世界一绝。

换言之,玉已经浸染了整个中国的历史,泡透了我们所有的文化。

它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且进一步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一些看法。

若以文字而言,便可做窥豹之论。

一、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故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中国玉器自产生以后,历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主要经历以下阶段:1、孕育期——新旧石器时代(公元前6000——2000年);2、成长期——夏商周(公元前2100——公元前770年);3、檀变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4、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5、繁荣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公元581——1279年);6、鼎盛期——元、明、清(公元1279——1911年);.中国的玉先于中国的文字出现,它一经出现便催生了中国人的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形意文字的诞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玉石的国家,20世纪中后期几大考古发现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河南装李岗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文化层、内蒙古兴隆洼文化层、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等等,都曾经出土了数量不等的玉石残片或玉石器皿,他们基本都属于旧石器晚期或新石器初期。

这些出土的玉器将中华文明至少推至距今8000年前,比最早的文字记载足足早了3000年!从公元前6000年前到公元前2000前,在长达4000年的时间里,中国玉石经历了它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同时也是中国文字的孕育阶段。

玉石的演化发展见证并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孕育与形成。

根据考古发掘,我们发现旧石器中晚期至新石器初期是中国远古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

许多影响后世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很多起源这一历史时期。

宝玉石文化鉴赏论文

宝玉石文化鉴赏论文

宝玉石文化鉴赏论文学生:杨维佳学号:20101923通过选修宝石文化鉴赏我了解了,在我国,玉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涵义。

古往今来,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

可以说玉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玉之美,在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更在于它的造型之美、雕琢之美和内在蕴含之美。

这种人文美的蕴含,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

在封建社会,玉玺成为权力的象征,政治的代名词,历史赋予了它超物质的神化意识。

在早期的《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宝玉石文化的名子,例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里的“琼瑶”、“琼琚”指的是珍贵的玉器,用来象征淳朴美好愿望,屈原在《九歌》中写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其中“玉桴”指的是玉头的鼓槌;《离骚》中“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米长;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这里的“琼枝”指美丽的玉,“琼靡”指玉的碎屑,“瑶象”指的是美玉的象牙,借宝玉石之美描写宏大万千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乐府《战南城》中“双珠玳瑁簪”,《古诗为焦促卿妻作并序》中“耳着明月珠,”“口如含朱丹”这里的“珠”、“丹”都是指珠宝首饰,“朱丹”指红宝石;曹植《美女篇》中“玉帛不时安”,这里“玉”与“帛”一起为古代行聘之礼;《西洲曲》中“垂手明如玉”,以玉形容手之白……这些诗歌都表明,当时的宝玉石已经在民间较为广泛的流传,珠宝首饰的种类与款式也更为多样,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现代玉雕分为南派、北派。

南派以扬州为代表,特点是细腻形象。

北派以北京为代表,特点是粗犷、气势。

玉石之美与钻石和彩色宝石有明显的差异,钻石之美在于它的坚硬、清澈、明亮,彩色宝石之美在于它的艳丽多姿,而玉石之美在于它的细腻、温润、含蓄幽雅。

另类解释:未经雕琢的玉。

《汉书·西域传·于阗国》: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原出焉。

玉石文化

玉石文化

宝石中的君子——玉玉一直是我国人民所喜爱的宝石之一。

它不但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也是情操和道德的化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有”玉是精神难比洁”之句。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说过:“对于玉器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

”可见玉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玉石是岩矿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它有用矿物与岩石一样,是组成地壳的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由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它既可以形成独立的矿藏,亦可以以伴生的形式与其它矿产资源同时共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宝玉石行业又出现一派繁荣的景象,这将更进一步推动我国玉石资源的勘查与开发事业的迅猛发展。

玉石,是指自然界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细腻、色泽洁润、坚韧耐磨,以致密块状产出的透明或不透明状的矿物或岩石的总称。

玉石琢磨后,显示出抛光面细腻、柔和、洁润、坚实有油脂感之特色,而不同于宝石之光彩夺目、晶莹华丽。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藏量极广。

据《山海经》记载,中国的产玉地点有200多处,一些著名的玉矿至今仍在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中国最著名的玉石是新疆和田玉,它和河南独山玉,辽宁的岫岩玉和湖北的绿松石,称为中国的四大玉石。

和田玉分布于新疆莎东——塔什库尔干,和田——玉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

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矿等。

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

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质状光泽,硬度5.5——6.5度。

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5000米高的山岩中。

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为山料。

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之纯净度。

其主要品种有: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糖玉、墨玉。

独玉的矿区地处南阳市北郊的“独山”,又称“南阳玉”。

感受玉与中国文化

感受玉与中国文化

感受玉与中国文化“玉,石之美者。

”这句话就是我起初对玉的认识。

之前一直认为所谓玉就是一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制作成礼器,饰品,器皿,摆设等供我们观赏。

经过几周的学习与感悟我发现玉也有着玉的文化,而与此同时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玉的存在正是代表了中国的民族气节。

经过几周的学习,不敢说是深入的但是却是认真的聆听。

我了解到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正是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中国的许多地区的重要的古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们曾用于我们祖先的社会生活。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它文明的显著特点。

我们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随着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渐渐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中国古代身份地位等的象征物,帝王的呃丧葬,嫁娶,日常生活均有着玉的陪伴。

在丧葬方面玉的精神层面已经上升到了灵魂层次,在课堂上了解到君王们死后以玉覆身,制作玉衣以保尸身周全,灵魂积聚。

这一玉的重视程度极大地触动了我,这一事件让我意识到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玉石一种神圣的东西,它的存在并非只是供人把玩,给予视觉欣赏,更多的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

让我们的灵魂找到归属感,消除人们对死的恐惧。

所以这也加深了对玉的本身与玉文化的探索之情。

作为一个玉石大国,我们的玉石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这个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有许多处。

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

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中国的"四大名玉"脱颖而出享誉天下,他们就是新疆产出的"和田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和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

读完四则材料,请以玉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读完四则材料,请以玉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玉,作为一种美丽的宝石,在我国历史上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被用来制作珠宝首饰,还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们常说“玉石在前,财源广进”,可见在我国人心中,玉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展开谈谈自己对玉的感悟和收获。

一、玉的种类和特点玉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成分的矿物,它主要分为玉石和翡翠两大类。

玉石主要包括和田玉、青海玉、云南玉等;而翡翠主要有缅甸翡翠、我国翡翠等。

无论是玉石还是翡翠,它们都具有质地细腻、色泽温润、坚硬耐磨的特点,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在我国古代,玉被视为吉祥之物,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

它象征着美德和高尚的品质,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玉更是被赋予了象征着人们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意义,如“玉逾金贵”和“玉不琢不成器”等成语都表达了人们对玉的珍视和重视。

三、玉在我生活中的意义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宝石,玉对我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我喜欢收藏各种玉艺品,每一件玉制品都是我心灵的寄托。

我还喜欢研究玉文化,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我对玉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更加懂得欣赏玉的美。

四、玉与人生哲理的通联玉的成长需要经历千万年的锤炼,这与人的成长道路非常类似。

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经历各种挫折和困难,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只有经过了磨砺,才能坚强如玉,闪烁着美丽的光芒。

玉也教会了我珍惜与坚守,让我懂得了在人生旅途中,要保持一颗向往美好的心。

总结:玉,是一种被人们敬仰和喜爱的宝石,它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表,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玉的研究和赏析,我不仅更加了解了玉的种类和特点,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以及它在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玉也教会了我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道理,让我更加清楚地明白了在人生旅途中应该如何前行。

通过这篇文章,我愿意与更多的人共享玉给我带来的感悟和收获,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璀璨的玉光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力量和美丽。

玉石文化与中国宗教信仰

玉石文化与中国宗教信仰

玉石文化与中国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在这些遗产中,玉石文化和宗教信仰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一、玉石文化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中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之一。

在中国,玉石文化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物,被誉为“天下至宝”。

在中国历史上,玉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物,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

在远古时代,玉被认为是神的化身,代表着至高的权力。

在周朝时期,玉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成为了代表美德和清高的象征。

玉的种类繁多,有和田玉、麒麟玉、黑玉、水晶玉等等。

每一种玉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传说。

比如和田玉,是中国玉器中的顶级珍品,被誉为“玉中之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物,具有强大的宗教意义。

除了玉之外,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在中国古代,金石学就是以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石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在中国古代,石刻被广泛应用于宗教建筑、陵墓、碑刻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神信仰的国家,有着众多的宗教信仰。

其中,道教、佛教、儒教和基督教等几大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中,有许多关于玉石的一些独特的信仰和传说。

比如,在道教中,玉被视为神秘的物品,据说可以吸收天地之气,具有强大的灵性和神圣的力量。

在佛教中,玉被视为具有智慧和慈悲的象征,在许多佛教世界中都有玉雕或玉佛供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在宗教信仰中被广泛传承的文化艺术,成为了中国宗教信仰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比如道家的炼丹术、佛教的佛像和器具等等,这些文化艺术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使人表达了关于信仰的一种信念。

结语玉石文化和宗教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这些文化中,玉和石作为代表物被广泛使用,在庙宇入口、墓穴祭祀等方面受到广泛的重视。

宝玉石文化话题四则

宝玉石文化话题四则

宝玉石文化话题四则刘庆祥(武汉工程大学武汉430074)摘要:本文共分四节。

第一节对各种关于和氏璧产地、和氏璧材质的说法――予以批驳,而后依据地质学、宝石学和和氏璧故事情节的分析,认为和氏璧是不存在的,和氏璧故事是人为虚构的。

第二节就《马可.波罗游记》中两段关于中国宝玉石的记载,根据元代中国宝玉石矿产的蕴藏与开采利用情况说明,第一,中国并不产突厥玉;第二,马可.波罗并没有从中国携宝石回国,因而认为该书作者是在撒谎。

第三节简单说明中西双方对宝玉石审美取向的不同和中西方宝玉石文化的差异,重点记述了西方对中国玉石轻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以及中西两种文化互动的可喜成果。

第四节,一九四九年以来直到当前,对一九四九年四月长江炮战中肇事英国军舰的称呼,各种媒体均叫做紫石英号,实际上是译名有错,正确译名应为紫晶号。

关键词和氏璧《马可.波罗游记》中西方宝玉石文化紫石英号紫晶号分类号一、子虚乌有的“和氏璧”和氏璧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在中国初通文墨之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最早记录这个故事的是墨子,记载最详细的是《韩非子》:相传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上采得一块玉璞,他便拿去献给楚厉王,当时是公元前741年以前,但昏君不识宝,让玉匠看,玉匠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后,卞和又将此玉献给继位的武王,他又因同样的原因受到同样的酷刑,被砍去右脚。

公元前689年,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无脚走不了路,急得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的泪水干涸,双眼流血,这才感动了文王,文王派高明的玉匠剖开玉璞,经鉴别为美艳绝伦的美玉,便雕刻成玉璧,赐名和氏璧。

以后又有了与和氏璧有关的价值连城、完璧归赵、传国玉玺、金镶玉的成语与故事。

其中有关和氏璧雕成传国玉玺的传说又有了不同版本。

有一种说法是此玉玺在秦代就已经沉入洞庭湖底,另一种说法是此玉玺已在五代时被毁,还有一种说法是此玉玺传到了元代,当明朝大军进逼之大都时,元朝皇帝将其带到塞外草原,以后便不知去向,但在明末时被一蒙古族牧民在放羊时发现,并献给蒙古汗王噶尔丹,后金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从苏泰太后处得到了这块传国玉玺,有了玉玺,皇太极便于1636年将后金改为清,改女真为满洲。

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济南市博物馆馆员 250014中国的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玉文化体现了物质美和精神美的高度融合。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对玉的崇拜和珍视也是无限的,玉器经过千年的发展,经过历代统治者渲染,经过众多礼学家的诠释,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鉴赏家们的美化,成为了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质,无所不能,无处不在,与人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

在我国古代珍贵的艺术宝库中,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的,深深融入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烙印,唯有玉器。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主要以“五德”、“九德”和“十一德”之说。

“五德”之说出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指玉的五种性质表现:润泽,指玉的质感和光泽;纹理自外可以知中,指玉的质地表里如一;其声舒畅悠远,指玉的声音悦耳;不挠而折,指玉的韧性和脆性;锐廉而不忮,指玉的洁净而不伤人。

“九德”之说出自《管子》,是说玉之所以贵重,是因为它表现出的九种品德:温润而有光泽,是它的仁;清澈而有纹理,是它的智;坚硬而不屈缩,是它的义;清正而不伤人,是它的节;鲜艳而不垢污,是它的洁;可折而不可屈,是它的勇;优缺点都能一目了然,是它的诚;华美与光泽相互渗透而不互相侵犯,是它的宽容;敲击起来声音清扬悠长,纯而不乱,是它有条理。

“十一德”之说,出自《礼记聘义》: 玉有温润的光泽,是它的仁;坚硬而致密的质地,是它的知;清正而不伤人,是它的义;佩戴时有下坠感,是它的礼;敲击时它的声音清越悠扬,是它的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是它的忠;玉之为物,孚尹于中,旁达于外,是它的信;气势如虹,是它的天;产自山川大地,是它的地;所表现的规矩,是它的德;天下人都把玉看得很珍贵,是它的道。

因此古人都把玉作为一种符瑞,倍加珍惜。

从我国玉器的发展进程来看,历经八千年的漫长时间,玉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多社会功能,涉及使用、装饰、宗教信仰、等级划分、宣扬道德理念以及娱乐赏玩等众多方面,这些功能有的起源于原始社会,有的出现于封建社会,并一直延续到后世很长时间......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已经能够制造比较固定形状的石器,包括:硬砸器、尖状器、削刮器等等,直接用于生产活动。

宝玉石鉴赏课结课论文#(精选.)

宝玉石鉴赏课结课论文#(精选.)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用玉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

“玉”在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古代,玉广泛用于祭祀、政事、人际、装饰等方面。

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而玉石器又给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玉石的发展历程及它所带来的影响介绍中国古代玉文化。

关键词:中国、古代、玉文化、影响中国一直都有“玉石之国”的美称,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玉就作为美好、神圣、贵重和祥瑞的珍宝得到人们的喜爱。

而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而什么又是“玉”呢?甲骨文的玉字,像用绳子连贯在一起的一串玉璧的形状,本义当指玉器,泛指玉石。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

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

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白玉(夏商王室认可的帝王之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白玉璜、玉璧以及兴隆文化遗迹发掘的白玉块,显示了古人类的智慧与一刻一磨的劳动结晶。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装饰意义,逐步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玉的温润、致密、柔和、坚韧、正义、光洁、谦和、清越绵长、表里一致、瑕不掩瑜、气如白虹等一系列特征代表了君子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德、道等完美品行,概括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把德和玉结为一体,将玉与君子结缘。

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汉代崇尚玄学、道教、皇权贵族祈求长生不老,渴望得道成仙。

汉代玉器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

珠宝玉石的发展史

珠宝玉石的发展史

珠宝玉石的发展史珠宝和玉石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最为珍贵的物品之一。

从早期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珠宝和玉石一直都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珠宝和玉石的发展史,了解它们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珠宝的起源珠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文明。

最早的珠宝大概是用动物的骨头、牙齿和石头等做成的简单装饰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珠宝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从贝壳、珊瑚、象牙、玛瑙、水晶到黄金、白银、钻石等等。

珠宝的制作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的机械制造。

二、玉石的起源玉石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宝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中国。

最早的玉器是由石器时代的人类制作的,它们主要以玉石制成的装饰品和实用工具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石的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复杂,玉器的种类也越来越繁多。

三、珠宝和玉石的文化意义珠宝和玉石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美的象征,也是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在中国,玉石被视为吉祥物,代表着吉祥、富贵和长寿。

在欧洲,珠宝则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无论在哪个文化中,珠宝和玉石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

四、珠宝和玉石的现代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珠宝和玉石的制作方法也越来越精密。

现代的珠宝和玉石不仅拥有更高的品质和更精细的工艺,而且还具有更多的创意和设计元素。

同时,珠宝和玉石的市场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文化。

五、珠宝和玉石的未来发展珠宝和玉石在未来仍将继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它们的设计和制作也将越来越多样化。

同时,珠宝和玉石的市场也将越来越大,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和商业现象。

总的来说,珠宝和玉石的发展史充满着人类文明的痕迹,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文化符号的珍视。

在未来,珠宝和玉石将继续为人类文明和美好生活做出贡献。

珠宝玉石的发展史珠宝和玉石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玉文化,伴随中华民族成长的文化精髓

中国玉文化,伴随中华民族成长的文化精髓

中国玉文化,伴随中华民族成长的文化精髓人类文明进化史本就是工具的进化史,玉雕技艺亦是如此。

现如今玉雕工具丰富,从平常所用的横机到微雕用的牙机;从勾线的勾砣到掏膛用的掏砣,一应俱全。

中国玉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瑰宝,绵延传承数千年,始终有史可察,脉络清晰。

本篇将寻根朔源,探究玉雕工具的历史变迁,并结合前人遗珠,来一窥数千年来中国玉雕工艺的发展和延续。

旧石器时代石玉并存时期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出土的部分砸击品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出土的装饰品中国玉文化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不过当时的原始先民并没有将其与普通石料区别对待,以打磨石器的方法来打制玉器,制成各类生活生产用品或装饰品,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玉石并存时代”。

此时的玉制品大多为武器或生活用品,或将小玉块钻一孔用作垂饰,风格原始而粗犷。

新石器时代石质砣具时期砣具样式凌家滩遗址出土的桯钻原型——石钻中间的圆孔可穿兽皮或绳索,来回拉扯用以提供动力时至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发现以石英砂、水晶及玛瑙等高硬度矿物在玉石上来回研磨可在玉身留下痕迹,他们将这些矿物砸碎,用其来切割、加工玉料,即是最早的解玉砂。

解玉砂的利用给先民们的创造提供了便利。

他们用麻绳蘸上解玉砂来切割大块的玉料,用石具来回磨制玉石来切胚,用石头或兽骨打制桯钻,蘸取解玉砂来钻孔;用较细的解玉砂及兽皮来为玉器打磨抛光。

及至后期,由两人操作的砣机开始出现,雕琢玉器的砣具则用石头打造,为玉石雕刻带来极大便利,也为后世玉雕工具的发展打下基础。

红山文化玉猪龙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除此之外,先民们还会使用火烧、水煮等方式来软化玉石,然后利用鲨鱼牙、玛瑙、水晶等物打制成的工具来进行雕刻。

此时期的玉器出现了雕刻花纹或磨得光滑的制品,真正意义上的玉雕工艺开始出现,品种亦开始丰富。

出现璜、琮、玦、管、珠、丸、饼、坠等器型,图纹样式为野兽、飞鸟、神人神兽等,此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圆雕、浮雕、镂空雕及细若发丝的繁密阴刻线等技法。

玉石的世界遗产与纪念地

玉石的世界遗产与纪念地

玉石的世界遗产与纪念地一、前言在世界遗产与纪念地中,玉石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玉石就被视为珍贵而神圣的物品,象征着权利、地位、财富和美丽。

本文将探讨玉石的世界遗产与纪念地,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和价值。

二、玉石的起源与历史玉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中国,玉石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被古人称为“石之美者”。

自古以来,玉石就被用于装饰、礼仪、宗教和药用等方面。

玉石的开采和加工技术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玉石文化。

三、世界遗产中的玉石文化在世界遗产中,有许多与玉石相关的遗产地。

其中,中国的玉器文化尤为丰富。

例如,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新石器时代的玉琮,以及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商代玉器,都是世界著名的玉石文物。

这些玉石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文化和审美观念。

四、纪念地中的玉石文化纪念地中的玉石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中国的孔子墓前有一座玉石雕刻的孔子像,象征着孔子的高尚品德和智慧。

此外,世界各地的纪念地中也常常使用玉石作为装饰材料,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五、玉石的价值与保护玉石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

然而,过度开采和加工使得玉石资源日益枯竭,亟待保护。

世界遗产与纪念地中的玉石作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应该得到妥善保护,以便传承给后代。

六、结论玉石的世界遗产与纪念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玉石的魅力。

七、世界著名玉石遗产地解析1.墨西哥特Popol Vuh博物馆:该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玉石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玛雅文明的玉石面具。

这些面具被认为是神祇或贵族的象征,展示了玛雅文明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

2.秘鲁纳斯卡山脉:纳斯卡山脉是古代纳斯卡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有许多神秘的玉石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是“玉石之路”,它是一系列用玉石雕刻的动物和几何图案,被认为是古代纳斯卡人用于祭祀和导航的工具。

玉文化论文

玉文化论文

浅谈绿松石文化姓名:袁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班级:汉语国际教育14902班学号:1409214046浅谈绿松石文化诚如老师所说,因为我来自湖北黄冈,所以更想写写产自湖北的绿松石。

上玉文化课之前我对玉石文化并没有多少接触,所以更不知道离家乡很近的十堰便是绿松石的重要原产地。

这勾起了我对由古至今国内外绿松石文化的状况的兴趣。

《易传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与器的结合,就产生了文化。

在绿松石世界里,我们分明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内涵,如果没有文化的涵养,绿松石只能是普通的石头,是“文化”把“石头”变成了艺术品,是文化使绿松石身价倍增。

绿松石是有文化内涵的一种宝石。

说起文化,常见的就是在一些奇石或宝石得集子里,放一些书画作品,在奇石的陈列中,点缀书画更是司空见惯。

应该承认这样搭配是好看一些。

但是中国观赏石,包括绿松石是一种巧夺天工的存在,并不完全需要书画来解读。

它们和书画是兄妹艺术,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有自己的艺术生命。

绿松石的文化内涵具有历史性、高贵性、隐蔽性和宗教性,它的这些特点让其在宝石世界中独树一帜。

绿松石的使用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不说历史上王冠的镶嵌,剑柄上的装饰,就是雕刻艺术品也是很早了。

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是再早的夏商周时代也有绿松石的身影。

古人称其为"碧甸子"、"青琅秆"等等。

1927年中国地质界老前辈章鸿钊先生,在其名著《石雅》中解释说:"此(指绿松石)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是说绿松石因其天然产出常为结核状、球状,色如松树之绿,因而被称为"绿松石"。

可以说是非常形象的,也可简称为"松石"。

在上庸竹山县大地上,曾留传这样的神话: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向来不和,在一次PK中,战败的共工碍于脸面一头向不周山撞去,把北天门的柱子撞断,暴雨不住地从天漏处倾盆而降,加上地表多处火山爆发,冷却后的岩浆将河床淤塞,形成“堵河”。

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

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

中国玉石文化传统探究导言中国玉石文化源遥流长,自古以来,被视为至宝、神圣的象征。

玉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用于装饰、艺术创作、礼仪仪式、信仰寄予等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玉石文化的传统,并对其探究进行深度分析,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宏扬中国玉石文化。

第一章玉石的起源与进步在中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中,玉石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矿物,它以其奇特的质地与优雅的颜色而广受赞扬。

玉石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玉石制作工具和装饰品,玉石逐渐成为人们的重要物品。

随着历史的进步,玉石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周代,玉石作为国家的象征,被用于制作玉玺和勾践剑。

而在秦汉时期,玉石更是与皇家、贵族和文人墨客紧密相连,成为了表达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第二章玉石文化的传承和进步中国玉石文化的传承与进步是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的,它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息进步和丰富。

在古代,玉石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它与人们的生活休戚与共。

玉石从王侯贵族到平凡匹夫手中不息流转,其中蕴含着人们的希冀与幸福。

在现代社会中,玉石文化传承更多地表现为工艺品与艺术的结合。

玉雕的武艺凭借其精细、奇特、纹理秀丽等特点,成为珍品中的珍品,让人们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章玉石文化的艺术表达中国玉石文化的传统有着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

其中,玉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玉器以其奇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中国玉石文化的卓越之处。

在玉器艺术中,雕刻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表达形式。

古代的玉石雕刻多以神话听说、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观为题材,艺术家通过精湛的武艺,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

现代的玉石雕刻则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和艺术表现力的发挥,以丰富多样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第四章玉石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中国玉石文化不仅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

从一枚小小的玉石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起首,玉石寓意吉祥和幸福。

宝玉石概论

宝玉石概论

宝玉石概论宝玉石概论标签:宝玉石具有两种属性:第一,自然属性,即宝玉石是自然作用、更确切地说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它属于“天生”,有其固有的成因和分布规律,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第二,社会属性,即自从人类社会出现、特别是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宝玉石又广泛地被人们所开发利用,为人类的各种需要服务,从而使它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如果由此出发去认识宝玉石,则其概念会更加清楚。

宝石的概念中国的“宝”与“玉”密切相关,“宝”的首要含义为“玉器”的总称.例如,《国语•鲁语上》就有“以其宝来奔’之称。

韦昭对其注释道:“宝,玉也”。

(礼记•礼运)则有“地不爱其宝”之说.由此似可看出,宝就是玉。

但“宝”还有第二个重要含义,那就是泛指一切珍贵之物,如(墨于•七患》就载有“食者,国之宝也。

”(吕氏春秋•异宝》记载有“于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

这就又一次说明,“宝’与“玉”有关。

除此而外,“宝”还有珍爱、敬称,以及印信符玺、银钱货币等含义。

由此派生出来,与这些含义有关的汉语名词、术语、成语等为数很多,如《辞源》、《辞海)中就至少有80个以上。

至于古往今来的人名直接用“宝”或含有“宝”意者,那就多得无法统计了.从文字的起源和形成而论,“宝”字形成的背景和基础均为•含玉”或“藏玉”。

其最基本和最重含义是与五或玉器有极其密切关系的“珍贵”、“珍爱”,至于其它一切含义则多多少少或直接,间接与玉或珍贵、珍爱有关。

由此似可说明,•宝”在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是何等重要,何等高尚!既然•宝”含有“玉”,那末,“宝石”一词无疑应为玉类的名词或专门术语。

通俗地说,“宝石”就是宝贵或珍贵的岩石或石头。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称:“凡宝石皆出井中”。

“凡宝石自大至小,皆有石床包其外.如玉之有璞”。

在宋应星看来,•宝石”与“玉石”彼此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关于“宝石”的科学定义,古代文献中已含有“单矿物晶体宝石;即宝石为符合工艺美术要求的“矿物单晶体”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玉石文化话题四则刘庆祥(武汉工程大学武汉430074)摘要:本文共分四节。

第一节对各种关于和氏璧产地、和氏璧材质的说法一一予以批驳,而后依据地质学、宝石学和和氏璧故事情节的分析,认为和氏璧是不存在的,和氏璧故事是人为虚构的。

笫二节就《马可.波罗游记》中两段关于中国宝玉石的记载,根据元代中国宝玉石矿产的蕴藏与开采利用情况说明,笫一,中国并不产突厥玉;第二,马可•波罗并没有从中国携宝石回国,因而认为该书作者是在撒谎。

第三节简单说明中西双方对宝玉石审美取向的不同和中西方宝玉石文化的差异,重点记述了西方对中国玉石轻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以及中西两种文化互动的可喜成果。

第四节,一九四九年以来直到当前,对一九四九年四月长江炮战中肇事英国军舰的称呼,各种媒体均叫做紫石英号,实际上是译名有错, 正确译名应为紫晶号。

关键词和氏璧《马可.波罗游记》中西方宝玉石文化紫石英号紫晶号分类号一、子虚乌有的'‘和氏璧”和氏璧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在中国初通文墨之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最早记录这个故事的是墨子,记载最详细的是《韩非子》:相传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上釆得一块玉璞,他便拿去献给楚厉王,当时是公元前741年以前,但昏君不识宝,让玉匠看,玉匠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后,卞和又将此玉献给继位的武王,他乂因同样的原因受到同样的酷刑,被砍去右脚。

公元前689年,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无脚走不了路,急得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的泪水干涸,双眼流血,这才感动了文王,文王派高明的玉匠剖开玉璞,经鉴别为美艳绝伦的美玉, 便雕刻成玉璧,赐名和氏璧。

以后乂有了与和氏璧有关的价值连城、完璧归赵、传国玉玺、金镶玉的成语与故事。

其中有关和氏璧雕成传国玉玺的传说乂有了不同版本。

有一种说法是此玉玺在秦代就已经沉入洞庭湖底,另一种说法是此玉玺已在五代时被毁,还有一种说法是此玉玺传到了元代,当明朝大军进逼之大都时,元朝皇帝将其带到塞外草原, 以后便不知去向,但在明末时被一蒙古族牧民在放羊时发现,并献给蒙古汗王喝尔丹,后金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从苏泰太后处得到了这块传国玉玺,有了玉玺,皇太极便于1636年将后金改为清,改女真为满洲。

由上述内容可见,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内容很丰富的,且很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但是从现代科学知识和故事惜节分析,“和氏璧”是子虚乌有的,和氏璧故事也是人为虚构的。

首先关于和氏璧的产地,和氏璧的材质多年来众说纷纭,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关于和氏璧的产地,《韩非子》“和氏”篇记载,卞和所釆玉璞是在楚国之山:楚山。

一些人便对楚山进行了考证,便生出了好些个产地说,有说是湖北南漳或神农架,还有说是河南南阳(独山玉)或陕西蓝田(蓝田玉),更为离奇的说是产自新疆的和田(和田玉)、辽宇岫岩(岫玉)或是缅甸北部(翡翠赌石),所有这些说法都是牵强附会的。

特别是新媼说、辽宇说、缅北说,其一、上述三地当时不属楚国管辖,不存在楚山;其二,在春秋时期,当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中华大地上诸侯林立,兵荒马乱,而且当时的新媼、辽亍和缅北地区大多是蛮荒之地,去往这些地方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艰险,凭卞和一人的微弱之躯是断难采玉而回的。

湖北南漳自古以来就没有发现玉石矿产地。

关于和氏璧的材质,各家的说法均不能成立。

近代对和氏璧材质最早提出看法并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他认为和氏璧的材质是月光石。

对和氏璧和随珠的材质与产地研究颇有名气的原湖北地矿局副总工程师郝用威也赞同他的看法,形容月光石发“乳白色”光,具变彩特征,并推断和氏璧就产于湖北神农架板仓地区,因为该地区具有产出月光石的地质条件。

这种说法令人不敢苟同,照古籍中的记载,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口”,意思是说当面观看是羊脂一样细腻洁口,但如果从侧面看则好似青翠欲滴的蓝绿色,这种现象有如某些有色双折射宝石中一项有趣的光学性质一多色性,但多色性是需要仪器一二色镜才能观察到的,且没有哪种宝石是具有蓝绿色/白色多色性的,而且月光石是口色宝石,不会有蓝色出现,更不会呈现蓝绿色/ 白色多色性,不会具变彩效应,仅具光彩效应,作为单晶宝石出现的月光石不可能是作为玉石出现的和氏璧。

至于陕西蓝田玉也不符合和氏璧特征,蓝田玉是蛇纹石化大理石,不会有石皮,也不会有多色性,尤其是硬度很小,摩氏硬度级别为三,其雕成传国玉玺是断难完好保存儿口年其至上千年的,况且陕西蓝田玉当时是在秦国地界不可能有楚山。

河南独山玉虽然颜色丰富,有白、绿、紫、蓝、红等色,但是与古籍中描述的和氏璧颜色不同方向上的规则变化是不同的。

据称和氏璧是玉中极品,但独山玉颜色不太鲜艳,通透性不太好,质地较差,称不上上等玉种,其高品级的玉料也达不到和氏璧标准。

河南是古玉人省,若独山玉为上等玉料,应在古墓葬中多有发现,但考占发现大多是产于几千里之外新疆的和田玉,极少有近在本省的独山玉。

而且独山玉的发现历史能达到2600年前的卞和时期还需要强有力的考占证据支撑。

所以各家关于和氏璧材质说法与古籍中描述的和氏璧特征均有不符之处,因此也是很难成立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和氏璧产地还是和氏璧材质的分析均没有符合古籍中记载的和氏璧特征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此种情况不能不使人产生一个疑问:和氏璧的故事是否真实?我们的祖先是否真的拥有过和氏璧?对此问题进一步思考的答案是:子虚乌有。

此种看法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1、2000多年前卞和在楚国境内发现了稀世之宝的美玉,那么为什么2000多年以来就再也没有发现第二块这种玉石?特别是近代,地质找矿技术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如果这种玉石存在,卞和当时能发现,当代更能发现,而且发现的不是一块两块,而是一处矿产地,而在这处矿产地上就会有成千上万块和氏璧玉石或 /和质量与之相近的玉石出产,比如新疆的和田玉,辽宁的岫玉,采了几千年都采不完。

2、卞和因此块玉石遭受酷刑的情节不合理。

卞和将玉璞献给两任埜王,而玉匠说不是玉石,当楚王对犯有"欺君之罪”的卞和砍脚时,为何卞和不对楚王说明,要求将玉璞凿开,不就可以看见石皮底下包裹着的美玉了吗?为何一再甘受砍脚之酷刑而缄口不语呢?再说春秋时期楚国和其它大多数诸侯国-样,玉雕工艺水品已很高了,作为楚国御用玉匠怎能一再看不出石皮包玉这一种玉石特征呢?3、故事记载了卞和经历了三代楚王,若从楚厉王死前一年献玉,到楚文王登位当年献玉,其时间跨度超过了52年,假设卞和首次献玉年龄为20岁左右,至献玉成功,卞和应有72岁以上高龄,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一个身心饱受摧残的平民百姓能有如此高龄吗?4、古时的玉璧是扁而圆中有圆孔的玉器,好似中间掏了一个圆洞的圆饼。

而和氏璧故事中记载,和氏璧后为秦始皇所获,并命丞相将其改制成一有纽的四方柱状玉玺,作为皇家玉玺的块度应不会太小,故四方柱状应有-定宽度,那么• 块二维形状的玉壁如何能雕琢成三维形状的玉玺呢?5、根据某些历史学家的说法,由和氏璧雕成的传国玉玺己传到明末皇太极手中,其时间离当代仅300多年,以后的历史典籍中对其应有相当多的记载,甚至可以传到当代,但为何不仅历史典籍不见其记载,甚至连它的踪影也全无?和氏璧和其衍生的传国玉玺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迷惑了无数文人和众多君臣,连醉心美玉且对玉器鉴赏有相当高造诣的乾隆皇帝都相信它的存在,乾隆在欣赏一件由苏州玉匠雕琢的“桐荫仕女图”山子玉雕时题诗一首,诗中称此玉雕的精美已胜过了和氏璧。

但在当代用自然科学方法即用地质科学和宝玉石学科知识分析,以及对故事情节不合理性的探讨,可以认为和氏璧故事应是古人杜撰的,和氏璧压根儿就没存在过,LI前有些人探讨和氏璧的材质和寻找和氏璧下落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

二、《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二则谎言《马可•波罗游记》是一本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书籍,它主要记述了十三世纪元代初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白姓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状况。

游记中称元朝统治下的中国有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华丽的宫殿建筑,富足的口姓生活;到处都是黃金,人人穿着绫罗绸缎。

比如南宋废都杭州(书中称蛮子国都)是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有一万二千座石桥、三千座浴所、壮丽的皇室宫殿、美丽的居民住所。

城内商贾棋多,其富贵的生活堪比西方的君王,书中有如上述之溢美之词不一而足。

书中也有数处记述了产自中国的宝玉石,例:1、游记中第87章“年终大汗举行之庆节”,文中称;其新年……是日臣属大汗的一切州郡国土之人,大献金银、珍珠、宝石、布帛、俾其君主全年获有财富与欢乐。

臣民互相抱吻,大事庆祝。

2、第88章“男爵一万两千人于大节庆日各受金袍十三袭事”,文中称,忽必烈大汗赏赐一万两千个男爵袍服,每人每年获赏赐十三次,合计十五万六千袭,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和其它贵重物品。

3、第一一六章“建都州”文中记述,建都是西向之一州(建都即现在川西南与云南交界处)……此地有一山,内产一种突厥玉,极美量颇多,除大汗有命外, 禁人采取。

4、在第十八章“波罗兄弟同马可告别大汗西还“一文的补充文字有如下记述: 根据“后来所言的情形,马可波罗口授之语”;“……马可波罗三人恢复了欧洲人习惯……携回财宝甚多,……他们衣褶之中缝有宝石不少……”。

对这段文字众多中外史学家和学者详述为:这些宝石是从中国带去的,例如由英国著名马可•波罗研究专家StrnanRend所著《马可.波罗》一书中称,马可. 波罗父子三人1295年回到威尼斯后,安排了一个宴会,先是穿上了华丽的服装, 以后乂换上了刚到家穿过的粗糙衣服,他们回到客人面前,撕开了衣服上的线缝, 珠宝璀璨夺LI的光彩倾泻而岀一一红宝石、祖母绿、蓝宝石和钻石一一在离开中国时他们将珠宝缝进了衣服里。

中国学者苏叔阳也在其所著《中国读本》引言中称,四十一岁的马可.波罗凭借从中国带回的金银财宝而成了威尼斯尽人皆知的富豪,此处所称金银财宝依据上述这一章补充文字可解读为金银珠宝,而且也只能是黄金、口银、珍珠、宝石等量小值大的物品,不然的话如何能缝进衣服线缝里面?《马可•波罗游记》中上述关于中国所产宝玉石的描述很多是虚夸的,还有两则谎言,其一是产于中国川西南的突厥玉,直到如今也没有发现我国川西南地区蕴藏有质量上乘规模巨大的玉石矿产。

突厥玉这一名称也是信口开河,突厥是唐朝时活跃了在我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到元代时已消亡,马可.波罗将这一名称来命名所谓产于中国腹地的玉石令人可笑。

其二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宝石,这一说法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因为中国古代包括元代并不出产除水晶等少量品种之外的其它珍贵宝石,比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紫晶等西方人喜欢的宝石,如果中国出产宝石,西方人乂喜欢宝石,为何南北、海上陆地的丝绸之路上只听说运输的是丝绸、茶叶、瓷器而无宝石呢?三、中西方宝玉石文化的差异古代中国不出产珍贵宝石,古代中国人也不在意宝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