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导入新课:

暖场音乐《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上课后播放视频《抗战70周年阅兵》片段,三分钟。

教师的话:抗战胜利70周年的盛大阅兵给我们的除了震撼就是自豪!同学们当你看到威武雄壮的人民解放军正步走过天安门时,你是否在想我国人民的队伍是何时创建的?今天强大的祖国是怎样找到正确道路的?同学们想不想和我一起来探究这两个问题?好!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一起来发现,一起来探究!

屏幕呈现课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探究新课:

屏幕呈现背景资料:中国人民在近代屈辱史的黑夜里苦苦挣扎,终于迎来了金鸡报晓的时刻,国共两党登上了革命的舞台,两党联手将革命推向全国。正当人民为走出黑暗满心欢喜时,一场寒雪又将人民带进了白色的寒冷当中,人民期盼的红色的温暖的阳光何时才会到来?

思考题目:国共两党大革命时期,白色的寒冷喻指什么历史事件?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

教师过度语:不在恐怖中灭亡,就在恐怖中爆发,在恐怖中灭亡的懦夫,共产党人不是懦夫,是时代的豪杰,所以他们选择了爆发。下面我们走进本课的第一篇火光一闪红艳艳

第一篇火光一闪红艳艳

当白色、寒冷、恐怖笼着神州大地的时候,人民多么渴望火光、温暖和光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为人民着想,所以他们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寒冷的雪夜中点起了一把火。同学们自己探究本课第一目,找一找在“在寒冷的雪夜中点起了一把火”喻指什么?有何意义?

学生看书,思考

八一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

播放视频《南昌起义》片段,感知这段历史

探究完这一段,你是否明白了“我国人民的队伍是何时创建的”这一问题?

教师过度:尽管南昌起义遇到了挫折,这温暖的火光仅仅是一闪,可是她那红艳艳的光芒却传向四方,迸发出的颗颗火星,必将引燃神州大地的那广阔原野。下面我们走进本课的第二篇章星星之火可燎原

第二篇章星星之火可燎原

南昌起义的挫折没有击垮共产党人,为了早日把人民带进红光普照的大地,新的一场起义又开始了。同学们探究本课第二目,看一看新的一场起义是指什么?这场起义和南昌起义有何不同?

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补充材料:苏联老大哥走的是城市领导农村的道路,我国国情城市国民党实力强

大,农村经济适合生存

播放视频《文家市决议》。分析这一道路来之不易,

探究完这一段,你是否明白了“今天强大的祖国是怎样找到正确道路的?”这一问题?

这一正确道路的实质是什么?(实事求是,走符合中国情的道路)

教师过度:革命根据地的火星也迅速传播,并成燎原之势

屏幕呈现《革命根据地》图

过度:革命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在革命年代,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建立一支坚强的人民的队伍是当务之急!下里面我们走进本课第三篇章红色队伍唤新天

第三篇章红色队伍唤新天

同学们看井冈会师一段,看一看第一支坚强的红军队伍是怎么建立的/

火光一闪红艳艳

星星之火可燎原

根据地理革命忙

红色队伍唤新天

这首小诗用比喻的手法解释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的地位,请你根据这首小诗结合本课所学,分析两次起义的意义?

《西江月·秋收起义》

年代: 现代作者: 毛泽东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革命功推第一枪,英雄赤帜起南昌,洪都夜静江潮涌,卫我河山志莫忘

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 “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1927年)9月17日,毛泽东下令各团向浏阳文家市撤退。9月19日,各路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到达文家市集中。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讨论部队的行动方向问题。他在会上正确地分析了敌强我弱和工农革命军面临的严重形势,主张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会议否定余洒度“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9月20日,部队开始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转移。[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