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全文)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66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66张PPT)

文家市决策:1927年9月19日,起义军在湖南浏阳文家市
举行会议,讨论进军方向问题。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 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
中国革命的出路之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理由:由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和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造成 了各地军阀混战,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和发展 提供了机会。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走上 了一条先占农村,后占城市,以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
(1)“南昌打响第一枪”指的是什么? (2)此材料涉及到那几个历史事件? (3)通过这些事件使我们认识到中 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
朱德的扁担
这首歌谣说明了什么?它反映出 什么问题?
说明当时在井冈山的斗争生活非常艰苦。 反映出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 仍然保持着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 起义的部队和湘南暴动的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在 井冈山胜利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中国革命的出路之二
工农兵起义,夺取城市
理由: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 本问题,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 手段。积极发动农民和工人、革 命士兵,组织武装起义,包围并 占领大城市,进而夺取政权。
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9月
湘赣边秋收起义: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1927年9月,中 共中央派毛泽东到湖南,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组织领导湘赣边 秋收起义。
党的左倾错误
(根本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吴起镇 1935年10月
遵义 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历史意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 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成为党的 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八年级上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八年级上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国民党“斩尽杀绝”的恐怖政 策
1927—1928上半年
迫害革命者33.7万
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 周恩来、朱德、贺龙、
叶挺、刘伯承 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7月下 旬,党决定在南昌 举行武装起义,并 成立了由周恩来、 贺龙、叶挺、朱德、 刘伯承等组成的前 敌委员会。
井冈山会师
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内容:
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并
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派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八七会议会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秋收起义
南昌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
湘赣边界
毛泽东 放弃攻打中心 城市的计划,改 向农村进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湘鄂赣 左 右 江 湘赣
闽浙赣 中央
海陆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想一想
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 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 开始是那些事件?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决定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国 人民解放军组成后,将“八一”作为建军节。
三湾改编遗址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 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改编,确定了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井冈山会师
南昌
秋收起义
1928年4月
井冈山
井冈山 革命根 据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二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二版)
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
演讲者:xxx
导师:xxx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章章章章章章章章章章
引 言
寓 言 故 事
哲 理 启 示
个 人 体 验
总 结 观 点
行 动 计 划

结 语
拓展 思考
文 化 视
结论 与展 望

第1部分
引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 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 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 个故事
总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哲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无论是在商业 创业、个人成长还是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启示。让我们在生活 和工作中积极践行这个道理,通过不断地努力和积累,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第9部分
跨文化视角
跨文化视角
中国文化中的星星之火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星星之 火"往往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 义。它被视为希望和未来的象征 ,常被用于形容微小但有希望的 力量
第10部分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深远的哲理和启示意义。通过对其含义的探讨和跨 文化视角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这个成语代表了一种微小但有希望的力量:通过不 断地努力和积累,可以实现更大的目标 在不同文化中:"星星之火"都被赋予了积极的象征 意义,可以激励人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诗词中, 诗人和词人常常用"星星之火" 来形容希望和坚持的精神。这 种用法表达了一种信念,即即 使面临困难和挑战,只要心中 有希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近读了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是讲有一部分人缺少正确的认识。

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会迅速到来。

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

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

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

如果认识清楚了的话就会明白怎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

还有些人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

结果,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

那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

这样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

但若从实质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

“十分动摇;”“恐慌万状”;就是那时(一九二八年五月至六月)湖南省委估量湖南的统治者鲁涤平的形容词。

“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看到毛泽东的这句话就觉得当时的情况还不是一般的不好,但毛泽东的这封信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

本文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它指出要判断形势,需要认识四个要点。

星星之火可燎原原文摘抄(一)

星星之火可燎原原文摘抄(一)

星星之火可燎原原文摘抄(一)星星之火可燎原原文摘抄词语摘抄•星星之火•燎原•火花•燃烧•点燃句子摘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小小的火花,也能燃烧起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火苗,就能烧起千万园林。

”•“一个小小的点燃,可以引起滚滚热浪。

”段落摘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是微小而渺小的力量,只要点燃,也能引发巨大的影响。

就像一颗星星在黑暗夜空中闪耀,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憧憬。

一个小小的火花,也能燃烧起整个世界,只要我们发挥我们自己的力量,用心做一件事,就能够产生不可忽视的力量。

•只要有一点火苗,就能烧起千万园林。

当我们追逐梦想的时候,也许会感到力不从心。

但是我们要明白,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努力点燃那个小小的火苗,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起点也能够引发变化。

就像一把小小的火种,可以燃烧起茫茫森林,我们的努力也能够点燃整个世界。

•一个小小的点燃,可以引起滚滚热浪。

当我们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时,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只要我们敢于点燃内心的火焰,就能够引起巨大的变革。

就像一点点星火,可以点燃整个世界,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生活。

以上是对“星星之火可燎原原文”的部分相关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摘抄。

这些摘抄展示了“星星之火可燎原”的含义和想法,以及小小力量的巨大影响力。

无论是微小的火花还是点燃的火苗,都能够引发燃烧和变革。

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可以燃起一片新的火焰,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八月一日为中 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国人 民解放军组成后,将“八一”作 为建军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昌八一广场
秋收起义(油画)
秋收起义
时 间: 1927年9月
领导人:毛泽东
结果: 失败 影响: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
过 程:
影响: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 开始。
南昌起义示意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昌
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 围南昌,敌强我弱,不撤 离必然导致全军覆没。
广东曾经是革命根据 地,群众觉悟较高,南下 准备夺取广州,重建革命 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1、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敌强我弱
2、农村远离大城市,敌人力量薄弱
3、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4、粮食丰富 5、群众基础好
井冈山会师(油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井冈山会师
忆苦思甜
红 军 歌 谣
暖不金干餐秋红 暖怕丝稻餐茄米 和北被草吃子饭 和风儿来得,, 入和盖软精味南 梦大身又打好瓜 乡雪上黄光香汤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被 关 押 的 共 产 党 员 和 革 命 群 众
在街头被捕的革命群众 上海街头被杀害的革命群众 上海街头的电线杆上,挂着被杀害者的头颅。
南昌起义图
时 间: 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 周恩来、朱德、贺龙等
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2.领导人: 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周恩来 .是中 3.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国共产党独立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 开始。
南 昌 起 义 秋 收 起 义 井 冈 山 会 师 图
三湾改编:1927年9月底起义军在江西永新三湾进行了改 编,改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三湾改编 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秋收起义
1.时间: 1927.9
2.领导人: 毛泽东 3:影响:建立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
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
井冈山会师
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
1979年 农村人均收入 农村贫困人口 城镇人均收入 150元 2009年 5153元 增长或减少 34倍 减少了2亿多 43倍
2.5亿(1978年) 3597万 400元 17175元
高速公路
高考录取人数
0
27万(1977年)
6.5万公里
6.5万倍
567万(2007年料一: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山势 高大,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井冈山的自然资源十 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4%,景区内拥有各种植物 3800多种。 材料二:(井冈山)反动力量薄弱,这里还有较好的群 众基础和党的组织基础,并且留有一定数量的农民自卫军。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毛泽东当初选择井冈山作为根据地的原因? (2)从毛泽东领导军队进攻中心城市受挫后,进军井 冈山成功开辟革命根据地的事件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927年7月4日晚,国民党反动 军警将一个年轻的革命者押赴 刑场。面对敌人的屠刀,陈延 年昂首挺胸,视死如归。敌人 喝令他跪下,他巍然屹立,毫 不理会。几个敌人强把他按下 去。但敌人刚一松手,陈延年 一跃而起。敌人恼羞成怒,再 一次将他强按在地,以乱刀残 忍地将他砍死。这位壮烈牺牲 的革命者就是陈延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篇一当大学最后一场期末考试结束,当今年最后一次班会召开,当这学期最后一次宿舍聚会当第一次托起沉甸甸的就业推荐表,当第一次站在站台送远去的同学,当第一次看到导员班会后恋恋不舍的眼神当我清楚地感觉到两颊的热泪在寒风中渐渐冷却,我毫不犹豫地确定,四年前那个没心没肺的那个我,没了。

谢谢你们,可爱的同学!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笔记本键盘上,溅出好多水花,顺着思念的姿势,流淌成了,我的心事一时间,涌现脑海的画面太多,都那么自然的出现,不需要去想。

在即将要说辞别之际,才发现有那么多的不舍,那么多想要拥有的,想要珍惜的。

最后一次,也是四年中,最认真的一次,最用心的一次,穿过小树林,漫步在结冰的弘德湖边,看着明志山上在寒风中倔强地摇曳着的不知名的小草,换上运动装,到体育场上痛痛快快地跑上两圈,不知是纪念,还是发泄,在一餐一楼买一份稀饭,端着爬到二楼上就着咸咸的泪水喝完看着那么有活力的大一新生,心里,有点嫉妒,有点羡慕,穿着轮滑鞋,像我当年一样,没心没肺地一溜烟不见了。

不过,我们总得长大,总得走到不舍的这一天,那些,都是我们已经经历过的,只是,还是贪婪地,想再拥有一遍,甚至,一遍还是不过瘾有一句话,还是忍不住想要对他们说,在等到要离开时懊悔之前,那就是,好好规划,好好珍惜,大学里的每一天,每一个人,那都是财富,真的不要虚度。

母校,珍重!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我时刻不会忘,自己是潍院人!曾经,没心没肺地以为,四年很漫长;曾经,看着那些一顿散伙饭抱着痛哭流涕的男男女女;曾经,看着穿着学士服的人在图书馆门前拍来拍去;曾经,疑心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曾经,确信地以为,这些都离我好遥远却在,一刹那间,那些想法,支离破碎,一切,来的无声无息,却又措手不及。

我,不自觉地,搜索着四年的记忆母校—那条河流,承载了我四年,哺育了我四年。

我相信,不管今后我走到哪,都不会忘记母校“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她跟随了我四年,鞭策了我四年。

《星星之火_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_可以燎原》

“三个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革命 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创建了农村第一块 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 冈山会师建立了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工农红军第四军。
“五个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
一、思考与探究: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 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 收暴动毛泽东,闹的湘东遍地红;井冈 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1、上述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 创建红军。
• 南昌起义
思考: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 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A、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敌强我弱, 不撤离必然导致全军覆没。 B、广东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群众觉悟较高 ,南下准备夺取广州,重建革命根据地, 日 地点:汉口 主要内容: ①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 统治的总方针。 ②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5、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D、闵浙赣革命根据地 6、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新起点是( B ) A、南昌起义 C、广州起义 B、 秋收起义 D、八七会议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我们这节 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本课学习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一”“五个 人”。
2、“南昌打响第一枪”指的是什么历史 事件?这一事件距今已有多少年? 1927、8、1南昌起义 距今85年
3、“朱毛合”而“建四军”有什么奇功?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江 西
井岗山
动脑筋
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 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攻打和占领城 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 命 力量,以便形成农村包围城市, 达到 最后夺取城市的目的.这是把革命的退 却和进攻巧妙结合起来的正确选择。

八上1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八上1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经过:
意义: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 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内容:决定从进攻大城市改向 敌人薄弱的农村进军。
大城市 前
中国共产党
工作重心
文家市决策

夺取政权


拓展——三湾改编
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工农革命军 来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对部队 进行了改编,将一个师改编为一个团; 在各级部队建立了共产党组织。连设支 部,连以上设党代表。部队还进行民主 改革,成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一致 的原则。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 绝对领导。

星火闪亮——革命力量的发展
历史探究:为什么毛泽东要进军农村、进军井冈山?
材料:井冈山地处湘 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 段,物产丰富,地势 险要。此前,这里的 几个县都建立过共产 党组织和农民协会。 井冈山远离国民党控 制的大城市,敌人的 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地势险——易守难攻 山林好——物产丰富 历史红——群众基础强 敌人弱——远离中心城市
星火燎原——革命道路的形成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意义:她是中国共产党独 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 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 据地的开始。
星火燎原——革命道路的形成
材料一 从19世纪中期 开始,先进中国人为寻 求救国道路,不断向西 方学习。
被打断
被扼杀
被窃取
李鸿章(洋务派) 康有为(维新派)孙中山(革命派)
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9月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湘赣边秋收起义: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1927年9月, 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到湖南,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组织领导湘赣 边秋收起义。
二、秋收起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1930年1月5日“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是会很快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背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题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给当时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回信,意在帮助林彪转变对中国革命的悲观思想认识,指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

1930年新年刚过,在刚刚结束的古田会议上重新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收到一封信,信中过高地估计了敌人的军事力量,对时局和革命前途流露出一股悲观情绪,认为中国革命高潮未必很快到来,因此,应采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

写信人是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前委委员林彪.当时,林彪产生悲观情绪并不是偶然的.1929年4月,红四军主要负责人毛泽东、朱德收到了中共中央2月9日发出的《中央给润之、玉阶两同志并转湘赣边特委信》,即“二月来信"。

此信是根据共产国际总书记布哈林的指示起草的。

当时,布哈林对中国农村革命形势估计过低,甚至怀疑红军在农村发展的可能性。

“二月来信”要求朱德、毛泽东将队伍分散,每支数十人、数百人,最多不超过500人,还要朱、毛离开队伍回到中央,以便“隐匿大的目标"。

红四军前委对“二月来信"进行讨论后,决定不予执行。

但这封信还在红四军官兵中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看了林彪的这封来信后,毛泽东感到林彪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并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观点,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它反映出在反革命力量不断对红色区域进行“围剿”、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的时期,右倾悲观情绪和思想在党和红军中仍有一定的影响,说明这些同志没有看到中国革命的希望,却被当前的困难所吓倒,因此,“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

八年级历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4(1)

八年级历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4(1)
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我在滚滚红尘中洗尽铅华,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下目染琉璃,练得一身铜皮铁骨,舍弃所有傲慢和自尊回到了当初的起点,可当我小心拾起旧回忆准备藏在心里慢慢珍惜回味的时 候,却仿佛看着远处的她带着甜蜜飞上天,我张开双手想要抓住些什么,可是最后却什么都抓不到,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云海中了,连带着我们卑微的承诺一起烟消云散了,这难道就是我 苦苦追寻的答案么,或许,我们都不懂,又或许最美的只能错过
我不愿意走过花香Βιβλιοθήκη ,却叹花儿为谁红,也不愿意她年华最美的时刻在我手中哭泣,流逝,这潇洒惬意的人生本就应该红袖添香,青丝缠匝,一起看那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醉享那人世繁华不是么。。 odoo odoo.openerp.hk/faq 。 又一年落花时节,很偶然的,我们再一次重逢,四目相对,没有丝丝话语,只有那甜蜜的回忆,回忆着过往的点点温存,于是缘分又走到了一起,只是我空荡的心依旧摇摆,只不过这次我学会用虚假的 热情去感化彼此那一点点的空隙,可是好景不长,纵然我隐藏的再好没有,没有彻底品尝过失去滋味的我就像一个小孩,没有男人应有的担当,于是和她为了小事又开始无尽的争吵,最后我毅然赌气诀 别,眼睁睁的看着这难度的情劫,最后成了我止不住的殇,骄傲如斯的我彻底被打垮,灰溜溜的从你的世界里离开了。 女人如花,花开荡漾,可当花儿盛开妖娆,缠绵悱恻的时候,暮然回首才发现彼此已经错过了那一年缤纷的雨季了,此种悲凉或许也只有风儿知道,瞧,它正轻轻吹过,吹皱了那一摊春水。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人民英雄纪念碑——南昌起义浮雕
199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暨“八一” 南昌起义70周年,江泽民为南昌“八一” 起义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
---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思考: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 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A、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敌强 我弱,不撤离必然导致全军覆没。 B、广东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群众觉 悟较高,南下准备夺取广州,重建革 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井冈山根据地。
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而 农村中敌人的力量相对较弱,为 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 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毛泽东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
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1、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2、群众基础好; 3、敌人力量薄弱; 4、幅员辽阔; 5、农副产品丰富。


广 西
遵义会议旧址

1、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贵州遵义 3、内容: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正确领导. 4:影响:成为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1.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 危为安的关键。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 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 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 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 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结果转战中失败,一部分转移到广东 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 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时间: 1927年9月 秋收起义: 人物: 毛泽东
结果: 进攻长沙,遭遇重创。
革 命 摇 篮 井 冈 山
在危机关头,毛泽东作出了 一个改变中国革命之路的决 定,这个决定是什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解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解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同志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以及党的领导作用等问题。

以下是文章的部分摘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点点小小的火星,只要条件适宜,就可以引发一场大火,燎原成海。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果有一部分人能够起来斗争,那么这部分人的斗争就会像星星之火一样,很快发展起来,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靠神仙皇帝,也不是靠外国的力量,而是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取得了今天的胜利。


“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发动群众斗争,坚持武装斗争,坚持土地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篇文章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强调了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康 云南省 毛尔盖
B A
I G H

西
会宁会师 吴起镇旧址
过草地
E
泸定桥
四 渡 雪山

四川省
安顺场
河 金 水
赤 1935.1.
贵阳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贵 遵义
C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湖 南
爬雪山


沙 贵州省 江
遵义会议旧址 西 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10.
瑞金

湖南省
广西省
广东省
广 西 福建省
C
A.66周年 B.76周年 C.86周年 D.96周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下列人物中,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有 ( ) A.周恩来 B.朱德 C.毛泽东 D.贺龙 2.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 C.湘赣革命根据地 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3、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里的“星星之火”是( c) A、陕甘根据地 B、大别山根据地 C、井冈山根据地 D、中央根据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 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 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 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徐向前等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立鄂豫皖革 命根据地
郑州 徐州
方志敏建立 南京 闽浙赣革命 上海 根据地 毛泽东建立 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而对于真正的“左”盲动主义者,右倾机会主义者,进行了无情的 批判,多用“有些同志”,“一些同志”等称呼
• 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们不切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⑶,而看 小了反革命力量。这种估量,多半是从主观主义出发。其结果,无疑地 是要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如果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 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这也是一种不切当的估量,又必然要产生另一方 面的坏结果。
• 史实一:朱德,毛泽东一手提拔了林彪
• 林彪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初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营长、团长,逐 渐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为朱德、毛泽东所赏识,提升很快。到 1929年春,红四军主力转战于赣南、闽西时,林彪升任第一纵队司令员 (师长级)。随着红军的发展和编制的扩大,1930年6月,林彪升任红军 第四军军长,年仅二十三岁。
• 中央此信(去年二月七日)对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的估量,都太悲 观了。
• 中央要我们将队伍分得很小,散向农村中,朱、毛离开队伍,隐匿 大的目标,目的在于保存红军和发动群众。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从中发现毛泽东此信批判的真正对象了吗?
• 从信中我读出了毛泽东对林彪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批判了 党内长期存在的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 发展的悲观思想,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的思想。
• 所以说林彪给毛泽东的信,是从军事的角度讨论军事问题,而毛 泽东的回信则从政治的角度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理论。可以说两封信讨论的不是一个问题。
竟然两封信说的不是同一个问题,毛泽东 为什么要写呢?
• 这个地方我只能做一个大胆的猜测:毛泽东早就想对党内错误思 想做一次系统的批评。而林彪的来信正好给了毛泽东这样的一个 机会,回信批评林彪是毛泽东最好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文)(一九三○年一月五日)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

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

因此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的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同时也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此也就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

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

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

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

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则一,就会明白全世界何以只有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长期混战的怪事,而且何以混战一天激烈一天,一天扩大一天,何以始终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

二,就会明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因之,也就会明白农村起义何以有现在这样的全国规模的发展。

三,就会明白工农民主政权这个口号的正确。

四,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即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着红军和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围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中国以外无此怪事)。

五,也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六,也就会明白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⑴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⑵、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

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

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

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们不切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⑶,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

这种估量,多半是从主观主义出发。

其结果,无疑地是要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

另一方面,如果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这也是一种不切当的估量,又必然要产生另一方面的坏结果。

因此,在判断中国政治形势的时候,需要认识下面的这些要点:(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

这样就可以解释现在西欧各国的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比现在中国的革命的主观力量也许要强些,但因为它们的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比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更要强大许多倍,所以仍然不能即时爆发革命。

现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因为反革命力量也是相对地弱的,所以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

(二)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

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

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

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⑷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三)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也是这样,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

当湘赣边界割据的初期,有些同志真正相信了当时湖南省委的不正确的估量,把阶级敌人看得一钱不值;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十分动摇‛、‚恐慌万状‛两句话,就是那时(一九二八年五月至六月)湖南省委估量湖南的统治者鲁涤平⑸的形容词。

在这种估量之下,就必然要产生政治上的盲动主义。

但是到了同年十一月至去年二月(蒋桂战争⑹尚未爆发之前)约四个月期间内,敌人的第三次‚会剿‛⑺临到了井冈山的时候,一部分同志又有‚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提出来了。

其实,那时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到十分露骨的地步,蒋桂冯混战的形势业已形成,实质上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落,革命潮流开始复兴的时候。

但是在那个时候,不但红军和地方党内有一种悲观的思想,就是中央那时也不免为那种表面上的情况所迷惑,而发生了悲观的论调。

中央二月来信⑻就是代表那时候党内悲观分析的证据。

(四)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

特别是我们在红军中工作的人,一遇到败仗,或四面被围,或强敌跟追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仿佛全国全世界的形势概属未可乐观,革命胜利的前途未免渺茫得很。

所以有这种抓住表面抛弃实质的观察,是因为他们对于一般情况的实质并没有科学地加以分析。

如问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

既然国际上帝国主义相互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和它们本国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发展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需要就更迫切了。

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因此就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一天天扩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战,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发展起来。

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

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拚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

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

因为反动政府在粮饷不足的条件之下无限制地增加军队,并因此而使战争一天多于一天,使得士兵群众经常处在困苦的环境之中。

因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

因为无钱开学,许多在学学生有失学之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

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

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

‚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

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上面的话的大意,在去年四月五日前委给中央的信中,就已经有了。

那封信上说:‚中央此信(去年二月七日)对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的估量,都太悲观了。

国民党三次‘进剿’井冈山⑼,表示了反革命的最高潮。

然至此为止,往后便是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革命潮流逐渐升涨。

党的战斗力组织力虽然弱到如中央所云,但在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的形势之下,恢复一定很快,党内干部分子的消极态度也会迅速消灭。

群众是一定归向我们的。

屠杀主义⑽固然是为渊驱鱼,改良主义也再不能号召群众了。

群众对国民党的幻想一定很快地消灭。

在将来的形势之下,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

党的六次大会⑾所指示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对的:革命的现时阶段是民权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党(按:应加‘在大城市中’五个字)的目前任务是争取群众而不是马上举行暴动。

但是革命的发展将是很快的,武装暴动的宣传和准备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

在大混乱的现局之下,只有积极的口号积极的态度才能领导群众。

党的战斗力的恢复也一定要在这种积极态度之下才有可能。

……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

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的建立,中心区域产业支部的创造,是目前党在组织方面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同时,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

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

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中央要我们将队伍分得很小,散向农村中,朱、毛离开队伍,隐匿大的目标,目的在于保存红军和发动群众。

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以连或营为单位,单独行动,分散在农村中,用游击的战术发动群众,避免目标,我们从一九二七年冬天就计划过,而且多次实行过,但是都失败了。

因为:(一)主力红军多不是本地人,和地方赤卫队来历不同。

(二)分小则领导不健全,恶劣环境应付不来,容易失败。

(三)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四)愈是恶劣环境,队伍愈须集中,领导者愈须坚决奋斗,方能团结内部,应付敌人。

只有在好的环境里才好分兵游击,领导者也不如在恶劣环境时的刻不能离。

‛这一段话的缺点是:所举不能分兵的理由,都是消极的,这是很不够的。

兵力集中的积极的理由是:集中了才能消灭大一点的敌人,才能占领城镇。

消灭了大一点的敌人,占领了城镇,才能发动大范围的群众,建立几个县联在一块的政权。

这样才能耸动远近的视听(所谓扩大政治影响),才能于促进革命高潮发生实际的效力。

例如我们前年干的湘赣边界政权,去年干的闽西政权⑿,都是这种兵力集中政策的结果。

这是一般的原则。

至于说到也有分兵的时候没有呢?也是有的。

前委给中央的信上说了红军的游击战术,那里面包括了近距离的分兵:‚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

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

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

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