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采莲曲·玉溆花争发翻译赏析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下面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收藏。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
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而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
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大胆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在男女受授不亲的年代,小姑娘有这个胆是不容易的,过去的三从四德和封建礼法约束人,是现在我们不可想像的.不过话就说回来,江南水乡一直孕育着这些多情而有大胆的儿女.像李清照,等,更具江湖儿女的豪情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拓展:《采莲曲》(作者:王勃)唐诗赏析采莲曲(乐府作采莲归)作者:唐·王勃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古诗词】采莲曲全诗的意思及诗意
【古诗词】采莲曲全诗的意思及诗意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
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其一: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
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
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第一首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
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
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
有本事载,王
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推荐】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推荐】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采莲曲》作品介绍《采莲曲》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3卷第19首。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
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采莲曲》原文采莲曲唐·李白假设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注释①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
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②假设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③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④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⑤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⑥踟蹰:彷徨。
《采莲曲》翻译夏日的假设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采莲曲》赏析采莲曲,古曲名。
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
”这首诗是李白遨游会稽一带所作。
诗人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吴越采莲女的形象。
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来衬托渲染,又用游冶郎的彷徨搔首来反衬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陌上桑》写罗敷的手法而更加委婉传神。
采用民歌体裁,却不简单模拟,有青出于蓝的艺术魅力。
《采莲曲》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诗人。
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___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王昌龄《采莲曲》鉴赏 《采莲曲》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鉴赏《采莲曲》译文及赏析《采莲曲》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莲曲》,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采莲曲》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采莲曲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采莲曲》原文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及注释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采莲曲》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采莲曲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翻译玉光闪闪的水塘边,绚丽芬芳的鲜花争相绽放,采莲的轻舟来来往往,塘中水波回旋荡漾。
恋人们在小河上相会,唯恐被水波分开,于是把小船紧紧靠拢。
注释溆:指水塘边。
玉溆,玉光闪闪的水塘边。
金塘:形容阳光照在池塘的水面上。
畏:怕。
木兰舟:《述异记》:“木兰舟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创作背景作者是吴郡人,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对于采莲青年男女们的劳动生活、对于他们开朗活泼的感情和性格,都非常的熟悉。
故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
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
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
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
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
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得活而有力。
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
“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
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白居易诗选采莲曲》(白居易)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诗选采莲曲》(白居易)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诗选采莲曲白居易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白居易诗选采莲曲
【原文】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
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
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而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
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
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希望对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注释】①菱叶萦波荷飐风:菱-俗称菱角,水上之叶呈菱形。
荷-指荷叶。
下句写花。
②搔头:簪的别名。
【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盛行于江南一带,为采莲女所唱。
一说为梁武帝所创,见《乐府诗集》。
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
”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
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全篇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
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怡。
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
王昌龄采莲曲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王昌龄采莲曲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采莲曲一般指采莲曲二首,《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那么关于这首诗我们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王昌龄采莲曲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王昌龄采莲曲原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王昌龄采莲曲注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
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的第三句“ 乱入池中看不见” 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
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采莲曲,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喜爱的一首词曲。
它以描述采莲的情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婉转的语言,表达了恬静、优美的江南水乡景致以及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下面,我们将为您呈现《采莲曲》的原文和赏析。
《采莲曲》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花冠不整下堤沙,纤腰随风碧玉斜。
瓢弃尽未开容易,一枝如曼倩舞鸦。
十六心事莫吴牛,水深波浪隔江流。
南徐耆旧争钓矶,夜晚江头空白头。
赏析:首先,采莲曲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叙事手法,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第一节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描绘了莲蓬高耸,莲叶垂下如绿色的丝带,给人以繁荣、青翠的感觉。
这里通过“碧玉”、“绿丝绦”等精巧的表达方式,将莲花的形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第二节中,“花冠不整下堤沙,纤腰随风碧玉斜。
”这句话以莲花瓣不整齐、倾斜的姿态形容了莲花的婀娜多姿。
通过运用“纤腰”、“碧玉斜”等形象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莲池之中,感受到莲花摇曳的美妙景象。
第三节以“瓢弃尽未开容易,一枝如曼倩舞鸦。
”开头,用意象和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枝莲花在开放前娇嫩而易碎的状态,类似于美丽的女子在等待舞蹈般优雅。
这样的比喻既传达了花开的美丽,也增加了文学的表现力。
最后一节通过“南徐耆旧争钓矶,夜晚江头空白头。
”来表达了一个寂寥的景象。
这里通过“南徐耆旧”和“夜晚江头空白头”等词语,点明了一个老人独自在江头无所依靠的悲凉场景。
总的来说,《采莲曲》以其清新优美的描写风格和意境深远的艺术特点,成功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丰美景色。
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修辞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旖旎多姿、清新宜人的世界。
这首词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并至今仍然被人们传唱和赏析。
期望本文能帮助您了解《采莲曲》的原文及赏析,并对此词曲产生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感谢您的阅读!。
采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
采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采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王昌龄采莲曲大家学习了么?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小编给大家提供采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和参考!【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
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
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
其中乱字用得十分微妙。
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
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崔国辅诗作)原文翻译赏析
采莲曲(崔国辅诗作)原文翻译赏析本文导读:采莲曲玉溆⑴花争发,金塘⑵水乱流。
相逢畏⑶相失,并著木兰舟⑷。
字词注释⑴溆(xù):指水塘边。
玉溆,玉光闪闪的水塘边。
⑵金塘:形容阳光照在池塘的水面上。
⑶畏:怕。
⑷木兰舟:《述异记》:“木兰舟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白话译文玉光闪闪的水塘边,绚丽芬芳的鲜花争相绽放,采莲的轻舟来来往往,塘中水波回旋荡漾。
恋人们在小河上相会,唯恐被水波分开,于是把小船紧紧靠拢。
文学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
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
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
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
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
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得活而有力。
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
“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
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这两句写了恋人的心理活动。
恋人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十分珍惜这次相逢,唯恐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谁也舍不得离开谁。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第一首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象和猴子胎教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莲曲唐朝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采莲曲》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
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采莲曲原文及赏析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采莲曲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莲曲李白〔唐代〕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袂一作:袖)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译文:若耶溪旁,三三两两的采莲女正在采莲子;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只见那高高举起的香袖在空中飘荡。
那岸上是谁家公子在游荡?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注释: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
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紫骝:毛色枣红的良马。
踟蹰:徘徊。
赏析: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的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映采莲少女的爱慕。
来表达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
以及诗人映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映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
首联闲说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闲和风细雨,或闲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颔联闲说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的,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闲在挥手还闲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闲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李白《采莲曲》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采莲曲》原文|译文|赏析《采莲曲》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描写了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对采莲少女的爱慕。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诗歌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采莲曲》原文唐代: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译文及注释译文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注释①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
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③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④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⑤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⑥踟蹰:徘徊。
赏析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
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采莲曲二首》原文及赏析采莲曲二首朝代:唐代作者:戎昱原文:虽听采莲曲,讵识采莲心。
漾楫爱花远,回船愁浪深。
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阴。
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
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
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
译文其二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鉴赏《采莲曲二首》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开头两句写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采莲的时候因为摆动莲舟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裙。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第三、四句分别用花和月来衬托这个女子的美貌。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女子的美貌,从“争弄莲舟水湿衣”可以想象出一个极其美丽的女子在船中拨动船桨的娇美动作。
诗中的花、月、舟、水都是来衬托她的容貌。
《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姿。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也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这些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以致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看不见踪影了。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采莲曲的诗意是什么
采莲曲的诗意是什么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第一首写水乡姑娘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
《采莲曲》的诗意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第一首写水乡姑娘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采莲曲二首》原文及翻译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王勃《采莲曲》全诗赏析
王勃《采莲曲》全诗赏析
王勃《采莲曲》全诗赏析
采莲曲
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兰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赏:
上元二年(675 ),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途经江南时写下这首《采莲曲》,《采莲曲》虽乐府曲名,虽是袭用乐府旧题,写的却是江南农村的真实生活。
莲即荷花。
诗歌通过对采莲女子的形象塑造和心理刻划,表现出她们对征夫的深切思念和无限幽怨。
诗人热情赞美和平宁静的劳动生活,对劳动人民所承受的.战争苦难深寄同情。
这是一首以七言为主的叙事诗,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大段落。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全诗采取倒叙手法,实是故事的结尾。
采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采莲曲》写道:“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不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吗?这个开头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艺术括力。
采莲曲唐王昌龄的诗意
采莲曲唐王昌龄的诗意
采莲曲唐王昌龄的诗意: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第一首写水乡姑娘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采莲曲二首》原文及翻译: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采莲曲·玉溆花争发翻译赏析
《采莲曲·玉溆花争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崔国辅。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着木兰舟。
【鉴赏】《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溆(xù;序),指水塘边。
“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
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
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
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
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
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是活而有力。
“玉溆花争发”,这句是说,玉光闪闪的水塘之滨,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
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
“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
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
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着木兰舟。
”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
“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诗人很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