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义.doc

合集下载

政治学习: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政治学习: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政治学习: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成就⑴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⑵ 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

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

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3)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

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孔子晚年的政治见解经过了十四年的奔波,孔子又回到家乡来了。

当他回味起这许多年来的经历的时候,他不能不想到那些时的精力实在浪费得可惜;他不能不发觉到真正能实现或想实现他的政治主张的国君,实际上可说是不存在的。

当他重新咀嚼他在路上遇见的那些和自己主张不同的人物所说的话时,他不能不觉得还是这些人对他有些温暖,有些助益,而他在宫廷里是被当做可笑的对象的;因此,将近七十岁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生活已比较看淡了,他觉得他不朽的事业还是文化教育。

这也就是孔子晚年的主要生活。

同时在政治见解上,他这时也有面貌一新的光景了。

当他刚回鲁国的时候,鲁哀公曾向他请教政治的大道理。

他说:“任用好人就是了。

”鲁哀公又问:“怎样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说:“任用正直的人,斥退奸诈的人,人民就服从;任用奸诈的人,斥退正直的人,人民是不会服从的”。

季康子怕人偷窃,也来请教孔子。

孔子便干脆答道:“那是因为你自己贪得无厌呵;否则就是赏给人家,人家也不稀罕!”季康子又想多杀人,说是这样就可以使社会秩序安定。

他询问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你执政,难道还需要杀人么?你坚决往好处做,人民就可安居乐业。

上边的人好比风,下边的人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会顺风倒的。

”鲁国有一个很小的附庸国家,叫颛臾(在现在山东费县西北),季康子要攻打它。

这时子路和冉有都在季家做事,便来告诉孔子。

孔子怀疑这事是冉有策动的,就责备冉有说:“求呵,怕是你出的主意吧?颛臾这个小国向来是鲁国的附庸,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冉有说:“季康子要这样做,我们俩都不愿意。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那么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政治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对以往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吸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新的领域,形成以“仁”、“礼”为中心的政治主张。

孔子政治主张下的“仁”:仁者爱人。

仁者的爱,是大爱,包含一切的美德。

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平友善,大家相亲相爱,互帮互助。

“仁”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在享受到别人关爱帮助的同时,也要学会对身边的人进行回馈。

最重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施仁的同时不能把自己不想要的、不好的事物或思想强加于人。

孔子政治主张下的“礼”:克己复礼。

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在礼的范围内做规范的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内涵的人。

孔子的礼是多方面的,有对个人的礼,有对君臣的礼,又有对国家的礼。

万变不离宗,礼先源自于对自身的要求及约束,只有约束小我才能进一步约束大我。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礼”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

他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法治”,反对严苛的政治制度和各类刑法,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

德治的政治思想一直是孔子所推崇的。

孔子的属相孔子是生于春秋时期,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从开创了私人讲学到风气,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当然位居现代,他的身世之谜自然成为了众人所好奇的一面。

据历史上记载,孔子从出生到他去世一共有73年,虽然历史上有过许多的争议,但现在已经基本确定,他的生卒年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于公元前551年。

若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辰《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若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该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再接着换算下来,可以得出孔子生肖应该是属狗的。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哪三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哪三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哪三个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

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

《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爱有差等。

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

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

"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

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

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

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

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

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

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

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

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1.思想理性。

没有真正的宗教束缚和思想禁锢,讲道论理,善于思考。

中国人最佩服(心服口服、内心折服)的不是虚妄而武断的“上帝”,而是真实亲切的“圣人”。

中国人最看重的不是权力和财富,而是道德和学问。

中国人最为敬仰的是孔子和老子,不是三皇五帝,不是英雄豪杰,不求神异灵奇,唯重思想和智慧。

2.以德为重。

尊道贵德,仁义道德,重德轻利,淡泊名利,注重道德修养。

3.仁人志士。

孔子曰:“仁者爱人”(《论语》)。

所谓“仁者无敌”,盖由此矣!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又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如此人生信念,赋予中国人不可磨灭的伟大品格!4.礼仪之邦。

中国人不怕失败,不怕吃亏受屈,唯怕“失礼”。

注重礼节的国家,人们不惧生死而惧礼仪,所谓“死生事小,失节事大”是也,这是何等豪迈慷慨。

5.君子之国。

中国人的文明开化甚早,不求禽兽之欲,不惧虎狼之威,不逞英雄之能,不鼓豪强之气,不欺弱小之辈,不兴不义之师。

所谓“君子”,这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人品和人格,《周易大传》和孔子的《论语》树立了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标准和规范,他是和“小人”(注意:孔子所谓“小人”和人们所说的“坏人”可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反映了教育家的境界和思想家的水平)。

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

6.忠孝治国。

孝敬父母,忠于祖国,所谓“爱家护国”的责任和“保家卫国”的义务,引而申之,天经地义的法则,长治久安的法宝。

7.以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中国人的人生信条,礼仪之邦的“礼节”是一种原则性,以和为贵的“宗旨”是一种灵活性,既能够坚持原则,又能够灵活应用,不改其志,不易其节,又不失变通的智慧,这是何等聪明之人?归根到底,“礼节”是权宜之计,“和平”才是长久之计。

8.伦理安人。

中国人讲究“天伦”和“人伦”,由于“天人合一”原理是基本原理,“天伦”就成为“人伦”的“原则”。

儒家治道思想要义及当代启示

儒家治道思想要义及当代启示

儒家治道思想要义及当代启示
儒家作为中国最为普遍的一种传统思想,每个时代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其
中突出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治道思想。

儒家“治道”以道德修养为核心,它以"仁、礼、义、智“为本位,以德性建立、凝聚社会团结为重点,以温文教化护法治理为基础,以“齐夫勉”为宗旨。

一方面,建立在“仁、礼、义、智”四座基石上的儒家“治道”思想,令
人深思。

应该做到心怀仁德,以礼待人,遵守正义,增强智慧和智谋,用仁德去发动人心,以廉情取信,用微笑与一种温文细雅的教化来护法治理,使社会尽自然的而有着更高质量的精神文明。

另一方面,儒家“治道”思想对当代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今天这个信息快
速传播、能力快速增长、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不能看到お道德修养的价值,而应努力从修养、道德和文明出发推动社会发展,以儒家“治道”思想为指导,追求社会调和、文明进步,能有效推进中国新政策的推动,做到修身养性、求诚守义,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作出贡献。

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什么

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什么

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什么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那么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国家中实行仁政,治国之道推崇使用道德和礼教。

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德治礼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限定了社会等级,社会阶层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司其职。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周礼的影响,但当时诸侯国的征战攻伐,严重的破坏了周王朝以来确立的统治制度。

造成了春秋时期精神碰撞,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

孔子的德治礼治思想也是因为这种历史影响和社会渊源才得以发展成型。

孔子的政治理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个政治目标之中,即“小康社会”、“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人们亲近自己的家庭友人,关爱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这种社会会产生不同阶层,有贫富差异,但是有着稳定的秩序,讲究礼义仁信,虽是私有制,人分等级,但也各司其职,相安和睦。

大同社会则主张天下为公,是完美的社会,人人无私,人人平等,是公有制的社会,每个人不管出身,不论健康,都是同样的快乐幸福,受到人们的关爱。

这是理想中的世界。

孔子政治思想中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对之后的政治家、改革家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主张影响深远,诸如洪秀全、孙中山等人都有受到孔子政治思想的熏陶影响。

孔子简介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

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

孔子之名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

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

据传,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人有七十二个。

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

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生于鲁国,是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学术集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学说的基础,对当时封建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巨作《论语》。

孔子思想主张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

一、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

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

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二、德治: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孔子的“德治”思想:一是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

二是注重犯罪的经济原因,认为盗窃的发生在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百姓得不到好处而为,主张富民、裕民,先富后教,反对“不教而杀”。

三、礼治: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

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

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四、人治: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

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以身作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问题,因而他不惜修正周礼的“亲亲”原则,主张让非贵族出身的贤才也能参与国政。

后人把这种主张叫做“人治”或“贤人政治”。

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doc

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doc

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核心: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

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孔子的政治主张以两个概念为出发点提出来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孔子的全部政治主张,基本是以这两个概念为出发点提出来的。

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和根本方法(一)

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和根本方法(一)

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和根本方法(一)关于[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和根本方法(一)]的字幕:好我们今天要讲为政之道 ,就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他的这方面的思想。

关于孔子治国为政的思想,它的核心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呢,我过去一直认为,他这个为政的思想的核心,就是为政以德。

以前在我写的书里边,在我的文章里边,都这么讲的。

一直到去年,应该是去年下半年出版了我们编的那本《论语初级读本》里边,也还是这样一个观点。

在那以后,就最近这一段时间里边,我对这个问题有一点新的认识。

就认为,孔子为政治国思想的核心,不应该是为政以德,而应该是叫做政者正也。

当然为政以德也是孔子的为政思想,属于它的基本的一个原则。

但是把政者正也和为政以德比较而言,应该说政者正也更加根本。

它的核心思想应该是政者正也。

为什么这么说?我想可以这么来理解。

政者正也就是说,就是当时季康子问孔子了,应该怎么来治国?这个政应该怎么来为政?那么孔子回答“政者正也”。

这个政者正也回答的是,政治或者讲治国是什么,这个是什么的问题。

而这个为政以德呢,它回答的什么问题呢?就是你为政要怎么做,它是个怎么做的问题。

一个是是什么的问题,一个是怎么做的问题。

那么显然这个是什么的问题,政者正也这个认识,是更根本的。

因为他认为政者正也,所以他要采取为政以德的这样一种治国的方法。

所以说为政以德,应该是在政者正也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上。

就为政就是要解决个正的问题,这是一个对为政的一个性质、本质的一个认识。

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上,那么怎么来达到这个正呢?那么就是要用德。

所以它是在政者正也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体现这个政者正也(政治就是要正)这么一个理念,而采取的治国的为政的一个基本的或者根本的方法。

所以这两者是这么个关系,所以我想核心的问题应该是政者正也。

下面我们先讲一讲政者正也什么意思,包含着一些什么内容。

这个问题就刚才说的,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就是说你为政、你治国,就是要解决个正的问题。

政治学习: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政治学习: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政治学习: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政治主张既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深受中国古代贤人的尊崇。

本篇文章将从政治学习的角度出发,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首先,孔子强调“仁政”。

他认为,政治的最高目标是“仁”而非权力,仁德之人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和治国之人。

因此,君子必须顾及民生,善于施政,以仁为基础,用德治国,使国家、社会和谐稳定。

孔子认为,在政治家和君主的管理下,基于仁德的治理将会落实。

当然,这个主张是切合实际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和德行是建立稳定、和谐社会的关键。

其次,孔子强调“礼制”。

他认为,社会规范和礼仪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元素,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在政治上也有很大的作用。

他认为,人们必须学习各种社会规范和礼仪,并遵守这些规范和礼仪,这才能使人们的行为合理而有纪律,使社会保持秩序。

而孔子所倡导的“礼制”,更意味着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一种尊重他人、为人谦卑、言行得体、尽职尽责的人格修养。

再次,孔子强调君主的职责。

孔子提出了“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都是君主的必修所属。

注重本身修养和习惯,尽量遵从“君子六艺”的决策才能制订出对国家和民族都有利的政策。

通过这些举措,他强调君主应该负起其应有的职责,从而为民务实做事。

最后,孔子强调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正如孟子所强调的一样,“人也者,必有知名行” ,因此孔子也注重知识教育,为了更好地执掌政治。

孔子主张教育应从学生的最basic的行为习惯,为了最终培养出的人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品质。

总结来说,孔子的政治主张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和德行涵养,重视礼仪和社会秩序,以及君主应有的职责,外加知识教育。

这些政治主张不仅涉及到君主治理国家的哲学思想,也涉及到个人品格的广泛影响和道德价值的根本性发展。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传承,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重要一笔。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下面是关于孔子思想的一个简单总结,总字数超过了1000字。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思想。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都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之上。

他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了他对待他人的态度。

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非常重要。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需要有一个明智、仁爱的统治者和贤德的官员。

他主张仁政,即以仁爱的精神来治理国家和培养民众。

他认为执政者应该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以示榜样。

他主张“君子不器”,即执政者应该放弃一些私利,而以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为重。

孔子对于教育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理念和体制。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性情,并使之成为仁爱、正直的人。

孔子提倡“五经”教育,五经是经典著作,包括诗经、书经、礼经、乐经和春秋。

他认为通过学习经典和文化传统,人们可以发展道德品质和个人能力。

孔子提倡“以教为业”,即教育需要有专业的教育者和系统的教育体系。

他强调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六艺”的观念。

君子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六艺”是古代贵族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这些技能和品德,人们可以培养出完美的个人品质和才能。

孔子还对于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非常重要。

他强调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友情和教育责任。

他认为父母应该尽力体恤和疼爱自己的子女,子女则应该尊敬和孝敬自己的父母。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和朋友之道。

他认为三纲五常是人们行为准则的基石,通过遵守这些道德原则,人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结起来,孔子思想是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思想体系。

孔子在政治上提出了仁政的理念,他认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需要有一个明智、仁爱的统治者和贤德的官员。

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

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最早、影响最为广泛的一学派; 其创始人是孔子..他以后; "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学派时的称谓..生于春秋晚期的孔子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相信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而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六经"也反映了这一政治思想..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对孔子学说理解的各异;出现了各立门户的情况;孔门分化了..分化的情况;韩非在《显学》中说:"儒分为八";即分为八个派别..战国时期的许多学者都出自孔门;如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等等..两汉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政治观点的主干..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较为保守;他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曾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于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他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和伦理结合..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在“德治”方面;孔子相信只要执政者在伦理道德做出了榜样;政治自然就能搞好..当然;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从孔子起就不大探究"无"或自然的奥秘;《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他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可见孔于是很少讲关于夭命鬼神一类的问题..一、“仁”义之说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提出要推己及人..他说:"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就是自己想站得住、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做得到这一步..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叫着"忠恕"之道;也就是"仁道"..这是一种忍让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的"吾道";即贯串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二、“礼治”的推行孔子主张推行“礼治”的言论很多..如在他回答言偃之问时;就明确表示:“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又如颜渊“请问其目”;孔子又答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先进》..即用礼来治国..就是主张建立一种"礼制";也就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的社会..在《礼记·衷公问》中还记载孔子的一一段话;他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他认为治国首要的是礼;礼是治国之本..而孔子崇尚的礼又是周礼..三、“德治”观念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很明显;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重教化;轻刑罚..郑国出现许多"盗贼";聚集在芦苇丛中..执政者太叔发兵攻剿;把人全杀光了..对这伴事;孔子的意见:治事光靠宽大不行;只有严厉也不行..应当是么"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互相补充..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君和师应当是一体..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他的弟子仲弓问他如何搞好政治;他回答的要点之一;即"举贤才"..简而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总的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虽然有的说法和想法是荒唐、让人质疑的;但在那样的时代终究无人超越他的作为..其政治思想观念至今对我国的发展又着影响..。

孔子政治思想及意义

孔子政治思想及意义

孔子政治思想及意义孔子政治思想及意义一引子我还记得,2009年十大流行语为“躲猫猫”、“被就业”、“纠结”、“钓鱼”、“秒杀”、“蜗居”、“杯具”等,可能是现在我们使用它的频率还是很高吧,其实还有一句更远一点流行语我也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甚至是难以释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也许咋一听,你以为是这话对于我们“廉政建设”还有积极意义,实则不然:我倒是觉得我们说着这话的时候反而从骨子里流露出一种国民的奴性。

理由很简单啊,我们国家的宪法里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翁的我们为什么还要“人民的公仆”替我们做主呢?反客为主,你不觉得这是荒天下之大唐,滑宇内之大稽吗?到底谁做主呢,官员们是该“为民做主”还应该“以民为主”呢?是“人民公仆”的错吗?当然他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一员分子。

但是这话出自人民之口啊,而且曾经为无数国民作为争取权利的有力口号啊,难道这不是曝露出整个民族骨子里某些与当今民族复兴、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民主政治建设格格不入的东东吗?当然着说明了我们现代化建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但是“每一朵花开都有它的理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背后到底又怎样的理由呢?我们的现代化将会走向哪里呢?有人说,我们对过去看得越深,对未来就看得越远。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回顾一下我们的政治历史传统就一切都明了了。

二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及原因有人说,中华文明源于《周易》,它讲究天地人三才,而又有人恰恰认为“文化”“文明”的“文”含有天文、地文、人文。

现在仅就此三个维度分析一下吧!众所周知,从天文上讲华夏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从地文上讲华夏地区黄土深厚,长河滚滚,东临大海,西靠高原,这就造就了中华大地历史上先进的农耕文明---这一辉煌的人文。

我们知道农耕文明是指人类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而形成的一种文化集合,这个文化集合包括了为适应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国家制度、礼俗道德、文化教育等。

孔子的政治主张以什么为核心

孔子的政治主张以什么为核心

孔子的政治主张以什么为核心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对以往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吸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新的领域,形成以“仁”、“礼”为中心的政治主张。

孔子政治主张下的“仁”:仁者爱人。

仁者的爱,是大爱,包含一切的美德。

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平友善,大家相亲相爱,互帮互助。

“仁”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在享受到别人关爱帮助的同时,也要学会对身边的人进行回馈。

最重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施仁的同时不能把自己不想要的、不好的事物或思想强加于人。

孔子政治主张下的“礼”:克己复礼。

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在礼的范围内做规范的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内涵的人。

孔子的礼是多方面的,有对个人的礼,有对君臣的礼,又有对国家的礼。

万变不离宗,礼先源自于对自身的要求及约束,只有约束小我才能进一步约束大我。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礼”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

他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法治”,反对严苛的政治制度和各类刑法,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

德治的政治思想一直是孔子所推崇的。

孔子一生的道德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两个核心观点学说上,即“仁、礼”,行仁德遵礼教就是孔子完整的道德学说体系。

孔子的道德学说主张“性善论”,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阴阳之道,继者善也,成者性也”的基础上,在天道和地道之间,主张人道行中庸之道。

孔子的“仁”主要是针对人道思想精神,孔子的“礼”主要是体现在礼制教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秩序和制度。

人类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个体组合而成,人道主义思想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不会过时,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秩序;制度则是社会长久稳定的基础,没有一个适宜的制度社会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动态不安,这不符合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利益。

孔子的“仁、礼”思想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研究精华。

孔子道德思想中的最高成就就是“大同”思想,所谓的“大同世界”。

孔子:【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孔子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探微摘要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孔子,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起到了的重要的奠基作用,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耀千古,昭示后人。

本文拟将其政治思想有关理论相结合作一初探,以期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孔子论语礼仁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积极地对社会动荡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并且试图找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方法,试图改变“无道”的政治现实,他试图全面地说明和解决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及政治本质、国家政治制度、统治方针和方法、统治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等基本的政治问题,它的理论完整自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

他的思想和学说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并一直延伸到今天,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历尽曲折,但依然光芒不减。

一、仁—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仁政”是借家政治伦理思想中的核心范畴。

“仁”是孔子所发现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自觉性畜他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入手来建立“仁”的范畴。

从以“孝锑”为特征的亲亲人伦开始,他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孝梯原则的荃础上,孔子又进一步把这一原则推广、扩大到由关切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到关切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一切人,进而便又形成了孔子“爱人”、“爱众”的主张,这也是孔子“仁”的第一个含义即爱人为仁:“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孝”进行阐释,反映了对孝文化多种功能的重视,并希望以此来构成一张维护社会和谐温馨的伦理秩序网络。

孔子所说的仁的概念,还有另一种含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同样是《论语·颜渊》记载了颜渊请教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的这句话,重点在于克己,也就是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

孔子一方面强调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应该在政治上采取服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统治者宽以待人的必要性。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礼”,是等级制,是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知礼,无以为立。

孔子是儒家礼教的祖师。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天下归仁”,即以视、听、言、动皆不违礼,用礼武装全身才是仁。

孔子确是说过“仁”是“爱人”,但“仁”必须受“礼”的制约,在人当中,亲人与他人要有差别。

孔子的“别爱”(差别爱)与墨子的兼爱(平等爱)二者对立,决不可等同与和混,这是礼与仁的关系。

他以孝悌为仁之本,对亲的生死都必须用礼,这是礼与孝的关系。

他认为能孝于亲才不致“犯上作乱”,他要求“事君能致其身”。

他自己也以“事君尽礼”见讥于时人,以殷的三忠为“三仁”,这是礼与忠的关系。

总之一句话,没有礼就不会有仁、忠、孝等等的美德。

那么,西方就没有“礼”吗?西方就没有等级制吗?
首先,孔子的“礼”是基于农耕文明,奴隶社会(西周),以家庭为中心的等级制,是人间的人伦关系。

西方国家的人伦关系,等级制远远没有中国这么复杂,仅仅从英语单词来看,里面就没有外甥和外孙这样表达。

另外还可以对比中国汉朝与西方公元前后的历史,只需要看一看丧葬制度就知道何为中国的“礼”。

中国文化鼎盛时期的唐宋时候,西方还在“黑暗世纪”(dark ages)。

只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才从宗教的见禁锢中解放出来,后来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更是彻底抛弃了温情脉脉的人与人的关系。

所以说,孔子不可能在西方受到欢迎,孔子与西方是格格不入的。

孔子政治思想是什么

孔子政治思想是什么

孔子政治思想是什么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

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

《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爱有差等。

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

"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

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

这是孔子的创新。

"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大意是,如果用政令来引导人民,用刑法来规范人民,那么他们虽然也能免于犯罪,但会丧失羞耻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乐来规范人民,那么他们不仅不会犯法,而且有羞耻心。

在这里,孔子将齐之以刑与道之以政相应,将齐之以礼与道之以德相应。

这样就有两种治国方案,一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其效果是民免而无耻二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其效果是有耻且格。

从效果看,二者的高低上下之分显而易见。

这是否意味着孔子主张放弃第一种方案而独用第二种方案呢?答案是否定的。

否则他就不会担任鲁国司法长官大司寇了。

在这里,孔子是想告诉我们,相对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更加根本、更加重要,应该成为治国的主要方式。

所以,孔子治国理念的基本思路是德主刑辅。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四种治国方式可以分别简称为德治、礼治、政治(以政令、制度来治国)和刑治,它们是有深刻的人性基础的。

早在殷周之际,人们就注意到人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国语晋语》说: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

厚就是增长、发展、培养。

既然性值得厚、需要厚,那么说明它有积极的一面,或者说善的一面。

战国中期孟子的性善论,正是从这一传统发展而来的。

另外,《尚书召诰》曰:节性,惟日其迈。

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节就是节制,性既然应该节、需要节,说明它有消极的一面或者说恶的一面。

这正是战国末期荀子性恶论的滥觞。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貌似针锋相对,其实并不矛盾,他们
只是看到人性中不同的侧面而已。

既然人性中有积极的、善的一面,也有消极的、恶的一面,那么健全的、合理的、理想的治国方案应该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人性中积极的、善的一面,同时在最大程度上节制消极的、恶的一面。

孔子的四种治国方式正符合这种要求。

具体言之,德治和礼治的功能主要是激发人性中积极的、善的一面,其中德治有利于人们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呈现、发挥出来,礼治可以帮助人们对其加以文饰、美化与升华。

政治和刑治的功能则在于节制人性中消极的、恶的一面,其中政治强调防患于未然,刑治重在惩罚已然之恶行。

如果以德治、礼治所促发的人性中积极的、善的一面所占的比重高,那么需要政治、刑治所限制的人性中消极的、恶的一面所占的比重就小。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重德治、礼治而轻政治、刑治了。

在具体治国中,孰重孰轻,孰缓孰急,则在于社会现实。

天下有道,则德治、礼治所占的比重居高;天下无道,则政治、刑治的比重居高。

高明的政治家就像调音师,能够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孔子主张愚民政策吗?
曾几何时,《论语泰伯》篇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被视作孔子提倡愚民政策的铁证反复提及。

实际上,这是后人曲解了孔子真意。

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它体现的是孔子的重民、爱民、知民思想,与所谓愚民思想风马牛不相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