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论文.pdf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前期: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中期:正统——万历10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1436-1482年】【未期:万历11年——崇祯未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中期是明从盛转衰关键,阶级矛盾尖锐,中等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逐步显露,边境少数民族崛起,扰乱边防,倭寇和海盗乘火打劫,沿海地区不得安宁,矛盾错综复杂。
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机,出现张居正改革,从此明朝转后期,逐渐衰弱,最后被农民军推翻,过渡到清朝。
一、明朝中期的阶级矛盾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宫廷内外发生几起重大历史事件。
①内阁倾轧(首辅夺权)②南宫复辟,(夺门之变)③“大礼议”之争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首辅扬廷和主张嘉靖帝称正德为“考”,七月,张聪《大礼疏》提出不同主张,很合嘉靖想法,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张聪联合上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
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汪俊等率百官坚持杨廷和的观点,嘉靖调张、桂进京任职,紧接着出现“左顺门事件”【明嘉靖三年七月(公元1524年),紫禁城东边与东华门相望的左顺门前,京城的官员,大明朝的精英,总计二百二十九人,跪在那里请愿。
这左顺门是明代文武官员在此等候皇帝批示的地方,是帝国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这是转折点,以后断断续续,前后争了一二十年,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前后隐藏大臣们争权夺利对明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④宦官擅权明代宦官权力表现在:其一宦官控制了所有的特务机构,以及享有出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其二,掌握了“批红”,秉笔太监成皇帝代言人。
明朝宦官专权有什么新特点?宦官专权本身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历代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留下,朱元璋有鉴于此,曾立下铁牌,严禁内臣干预政治,可最后牌子还是被人砸掉。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每个都听皇帝的,宦官也不例外,官吏所有的权力由皇帝给予,代表皇权,所以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鹰犬,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只要皇帝不高兴,失去宠爱就完蛋,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的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这是皇权恶性膨胀的必然产物。
明朝历史-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历史-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历史: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1.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在农业方面,这时水稻产量较前有了提高,一般稻田亩产二石到三石,个别地区达到五、六石。
这时有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自外国传入。
玉米(又称玉蜀黍)的原产地是美洲,在十六世纪,由几条渠道传入我国。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有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番薯(又称红薯,俗称地瓜)的原产地也是美洲,大约在万间,分别由菲律宾、越南、缅甸传入我国。
首先种植番薯的是福建、广东和云南,不久浙江也引进番薯,此后番薯的种植逐渐推广。
番薯产量很高,每亩可得数千斤,所以传布很快。
这时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日益扩大。
棉花的种植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
”江苏的松江以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的一些地方,已经成为著名的产棉区。
松江有地二百万亩,大半植棉,棉田不下百万亩。
美洲的烟草在明中后期由菲律宾传入,先传至福建、广东,以后渐及长江流域等地。
到了明朝末年,北方也多种植烟草。
美洲的花生在明中后期也传入我国,种植于江苏、福建、浙江等地。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它的传入有很大意义。
又桑树、甘蔗以及蓝靛(一种深蓝色染料作物)的种植也很兴旺,浙江湖州和四川阆中都是种植桑业中心,福建和广东盛产甘蔗,四川和浙江也产甘蔗,福建和江西则是蓝靛种植最多的地方。
手工业在手工业方面,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等有了新的发展。
这时棉纺织业已成为非常普遍的家庭手工业。
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最为发达,浙江嘉善县的纺纱织布也很有名,当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嘉善县治所)纱”之谣。
棉纺织业的生产工具也大有改进。
如去籽用搅车,工效大为提高,使用句容式搅车生产,一人可抵原来四人。
使用太仓式搅车生产,两人可抵原来八人。
弹弓原来是竹弓绳弦,这时改为木弓蜡丝弦,振动力加大了。
元代的纺车仅有三个锭子,这时的纺车有四个锭子,甚至江西乐安的纺车有五个锭子。
明代的经济特点与发展阶段
明代的经济特点与发展阶段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经济特点与发展阶段备受关注。
在明代,中国经济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大部门的发展逐渐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来探讨明代的经济特点与发展阶段。
一、农业农业是明代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明代农业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但也有麻、棉、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
在明代初期,农民的生产力水平不高,舟车交通水平落后,交流不便。
然而,明代中后期随着农具的改良、水利工程的发展和税收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力得以提高。
同时,地主豪强的经济活动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他们通过收购土地和抵押贷款的方式,圈地私田和买卖田地,从而使得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这些富裕阶层还鼓励农民在其地盘内种植经济作物,从中获取利润。
随着明朝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改革过程中资本主义因素逐渐增加,土地流转和契约租赁逐渐成为主流,标志着明代农业生产进入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二、手工业明代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阶段,也是中国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手工业的规模、产量、质量都有显著提高。
手工业主要包括瓷器、纺织、造纸、制茶、制糖等。
明代手工业的发展既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也依赖于市场需求。
瓷器是明代手工业的代表,明代的青花瓷、外销瓷和官窑瓷都著称于世。
明代生产陶瓷的工艺比唐宋时期有很大的改进,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烧制工艺更加精细。
在纺织业中,明代的织物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蚕桑养殖是明代的传统产业,丝绸和棉织品的生产相继开展。
手工艺纺纱逐渐被机器代替,棉纱、棉布成为主流产品,特别是江南的纺织业达到顶峰。
三、商业明代商业的发展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从早期的仅有张家界、胡子岛两个对外贸易口岸,到明中期与西方贸易往来的“海洋丝绸之路”基本形成,明朝的商业已经与世界联系了起来。
银行业活动在明代也开始有声有色地轰鸣起来。
这一时期,高利贷、抵押资产的商业信用得到非常充分的发挥,并且名流士子成为了替人摆脱高利贷和身负债务的中介者。
中国历史上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原因+论文
中国历史上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原因+论文中国历史上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原因+论文一、关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线索和基本模式这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货币经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转折起伏论,二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逐步高涨或波浪式发展论。
此外,海外一些学者主张中国自战国秦汉以来即形成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以后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的,由于这种观点国内的信奉者不多,也没有人展开过系统的论述,故在此不作评述。
(一)“货币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转折起伏论赵俪生曾经提出,中国经济史上经历了从上古共同体自然经济到秦汉期古典经济,再到近古期地主经济的三次转折,很有代表性。
大抵主张魏晋封建说的学者对战国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都估计较高,把它作为我国从不发达奴隶制向发达奴隶制转变之契机,而把魏晋封建制的形成与中古自然经济相联系。
日本学者宫泽知之把关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理解方式区分为四种学说:第一学说是全汉升为代表的“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论。
全氏把汉代看成是货币经济时代,汉末到中唐的中古时代是自然经济占优势的时代,从安史之乱前后,以钱币为中心的货币经济开始了。
何兹全就南朝情况修正全氏的观点,反对将南朝看成是自然经济时代。
主张北中国是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南方则货币经济一直在发展。
这是第二学说。
武仙卿认为布帛也是货币,不同意说魏晋南北朝倒退到自然经济,认为秦汉以后货币经济一直发展着。
彭信威的观点相似。
这是第三学说。
第四学说如叶茂对关于中国封建地主制前期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理论观点的综述所指出的,认为整个中国前近代是自然经济占优势。
他又指出,全氏观点虽然在当今中国是少数派,但在日本却是主流的观点,代表人物是牧野巽和宫崎市定。
全氏关于自然经济和货币经济的概念来自德国历史学派学者希尔布兰特(B·Hildebrand)。
全氏虽然批判了希尔布兰特把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的依次演进绝对化,而采取了皮烈(H Pirenne)等人的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发展模式,但他用语的概念仍然是基本上依据希尔布兰特的。
明清对外贸易情况比较分析论文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8 Aspose Pty Ltd.明清对外贸易情况比较分析论文明朝和清朝初期基本处于14世纪到18世纪这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的前期,奥斯曼帝国兴起,帝国对过往商人收取重税,阻断了东西方的通道。
欧洲各国黄金、香料价格陡然上涨。
为了物质财富和寻找到“东方的基督教国家”共同对付奥斯曼人,欧洲的航海家门在黄金、香料和狂热的宗教理想驱使下,拉开了发现新航路的序幕;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欧洲各国需要更大的商品市场,开辟新的市场成为了欧洲各国的战略目标。
各国相继进入殖民主义时代。
这一时代中国正处于明王朝的统治之下,刚刚经过了郑和“七下西洋"、"万邦入朝"的盛世,周边国家甚至远在南亚的国家纷纷归附,开创了唐以来前所未有的外交盛世。
后来的清王朝在“薄徭役,轻官税”的政策指引下,迅速拜托了明朝末年的社会危机,发展了起来。
这个时期的中外商品交往中,官方贸易在商贸往来中占到了主要地位,民间贸易虽也有,但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官方禁止,总的贸易趋势是:明朝呈现开放——禁止——开放的趋势,清朝前期则呈现禁止——开放——禁止的趋势。
两朝代海外贸易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明朝后期开放的政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市场化,使封建社会末期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清朝时期封闭的政策,把已进入世界市场近代国际贸易竞争的中国商人置之死地,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逆转了中国明末的社会发展方向,返回了封建的老路。
明朝时期政府实行贸易的双轨制度,将贸易分为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明初政府颁布禁令“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原因是政府考虑到沿海居民的胡作非为“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者居十七”。
但官方的“朝贡贸易”却十分兴盛“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一、概述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作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其社会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无疑对于整个明朝乃至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江南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呈现出新的气象,尤其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城镇的兴起、文化的多元化以及社会阶层的变动,共同构建了江南地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
在经济方面,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手工业、农业、商业的繁荣,使得江南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
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如苏州、杭州、南京等,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
同时,江南地区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政治方面,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虽然仍受封建制度的束缚,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变动,一些新的社会力量开始崭露头角。
士人阶层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商人阶层则通过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渐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话语权。
江南地区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凸显,如农民起义、士人抗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文化方面,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文化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江南文人的创作活动极为活跃,他们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江南地区的科技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的兴起,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启示。
1. 简述明代中后期的历史背景在明代中后期,即大约公元1450年至1700年之间,中国江南地区经历了显著的社会变革。
明代中后期商业的繁荣对话本小说的影响
【 键 词】商 品 经 济 ; 话 本 小说 ; 运 河 文化 ; 小说 传 播 关 [ 图分 类 号 ] 2 7 1 中 I0 . 4 [ 献标识码] 文 A 【 章 编 号 】 6 14 0 (0 9 0 一 1 0 0 文 17 — 8 6 2 0 )6 O — 3
明代 中后 期 , 城 市经 济 发 展 的基 础 上 , 民 之 隙 : 出产锦 绣之 乡 , 聚续 罗之 地 。 在 市 乃 积 江南 养 蚕所 阶层 扩 大 , 数 增 多 , 人 而且 政 治 经 济 力 量也 不 断 壮 在 甚 多 , 此 镇处 最 盛 。 ”l 如 《 马周 遭 际卖 追 惟 I l 又 穷 大 , 们必 然要 求 在文 学 中反 映他 们 的生 活 状况 和 媪 》 写 新丰 市 :但见 红尘 滚滚 , 他 描 “ 车马 纷 纷 , 许多 商
3 3篇 , 中涉及 并 反 映 了商 人 生 活 的方 方 面 面 , 其 商 卖 。 … …以济 宁为 例 , 明末人 称 ‘ 当南 北 咽 喉 、 济 子
业 发展 繁荣 的景 象 在 当时 以 “ 三言 ” “ 、 二拍 ” 为代 表 午要 冲 , 国家 四百万漕 艘 皆经 其地 。士 绅文 舆 舟 我 的话 本小 说 中有着 非 常生 动而具 体 的描绘 。 现 了苏 州府 吴 江县 盛泽 镇 丝织 业繁 荣 兴 旺 的景 象 : 如织 , 、 、 、 之商持资贸易者 , 闽 广 吴 越 又鳞 萃 而 猬
张想 林 ,
(. 大 学 文 学 院 , 苏 苏 州 2 5 0 2 锡 商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电 子 工程 系 , 苏 无 锡 2 4 5 ) 1 苏州 江 100;. 无 江 1 1 3
【 摘
要】以《 言》 二 拍 》 为代 表 的 明代 话 本 小 说 , 明代 社 会 发 展 与 商 业 经 济繁 荣 的 典 型 体 现 , 部 作 品 三 《 等 是 两
我国明朝中后期重商略论
“ 本 ” 是 中国社 会 儒 家 传 统 的 价 值 取 向 , 农 因而农业 一 直被 置 于最 根 本 的地 位 ,这 使 中 国几 千年农业 文明长 盛不衰 。但 正因 为此 ,长 期 以来 , 主流社会 鄙 视 商人 和 商业 ,以 至 于商 业 在传 统 社 会屡屡遭 到打压 。然而 ,商业仍在 夹缝 中顽强地生
存 和发 展 ,甚 至 一 度 繁 荣 。商 业 繁荣 必 然 引 发 上 层 建 筑 — — 思 想 观 念 的 变 化 ,这 种 变 化 又 会 反 作 用
说 ,商 业 在 传 统 社 会 中 的 挤 压 主 要 来 自于 官 僚 士 大 夫 ,而下 层 民 众 社 会 从 来 没 有 以商 为 贱 , “ 小 其
于商业 。在明代 ,思想观念 的变化不仅在下层 民众 和商贾 的 呼声 中得 到 反 映 ,而 且在 哲 学 思 想 和社 会进 步思 潮 中有较 充 分 的体 现 ;最 终 形 成 了一 股 强劲 的社会 思潮 。在这一思潮 的推 动下 , “ 惠商 ” 、
“ 商 ” 的 政 策 得 以变 成 现 实 ,商 业 赢 得 了更 为 有 恤
业 发 展 环 境 。 由此 社 会 上 出现 了弃 农 从 商 、 弃 儒 从 商 的 新 风 尚 ,进 一 步 促 进 了 商 品 经 济 走 向 活 跃 和 繁 荣 , 并 成 为 社 会 深 刻 变革 的 强 劲 动 力 。 明 中后 期 重 商 之 实 可 从 重 商 思 潮 、 重 商 践 履 和 社 会 趋 商风 气 等 方 面 得 到 有 力应 证 。 关 键 词 :明 中后 期 ;商 业 ; 商人 ; 重 商 思 潮 ;重 商政 策
对明朝后期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对明朝后期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作者:明晨云翼标签:通货膨胀白银货币化海外贸易税收2010-05-22 14:26 星期六晴1 绪论1.1 选题背景所谓明朝后期,一般指嘉靖至明末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是传统封建社会向新型近代社会转型的起点,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或称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研究明朝后期的通货膨胀,须选定一种货币为视角,而明代的法定货币经历了四个阶段:铜钱——纸钞——银钱钞兼用——白银时期。
“大明宝钞”因迅速贬值,过早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明后期,它只具有一些符号意义,没实际价值。
铜钱不仅制式混乱,质地不一,且官铸不足,私铸横行,以致劣币驱逐良币,明代后期贬值迅速。
而白银作为货币贯穿着明代始终,明朝后期是中国白银货币化完成的时期。
当白银货币化完成的情况下,以白银为视角来研究通货膨胀便具有其实际意义。
税收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所以论及明朝通货膨胀不得不涉及明政府的财政和税收。
白银货币化下的中国与世界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时期的通货膨胀又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教训。
1.2 相关研究综述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通货膨胀的中外学术著作、论文可谓多如牛毛,且深入透彻。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中国古代通货膨胀的著作、论文并不多,多是从历朝历代货币问题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如钟义盛的《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和反通货膨胀的思想》、《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然而,各类文献、著作同样给我很大的启发,为我的论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明史》、《明实录》、《明会典》、《续文献通考》以及其他史学著作记载了一些有关明代物价的史料及相关历史背景。
叶世昌、李金宝、钟祥财合著的《中国货币理论史?明朝货币理论》列举了明朝有识之士对当时货币问题提出的货币理论,其中有叶子奇关于兑现纸币流通的论述;刘定之对钱币与纸币不同流通规律的分析;丘濬的金属主义货币论。
有明中期的斩学颜重钱轻银论及崇祯年间徐光启、宋应星对钱币的看法、陈子龙的行钞主张等等。
一条鞭法的论文
略论“一条鞭法”历史文化学院2007071106 巩毅【摘要】自明朝建立以来,社会经济得到很好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商品经济重新开始繁荣起来,一种趋势在民间逐渐发展起来,并引起了官方的注意。
这种趋势以农业商品化为核心理念,主张承认白银的合法地位。
为应对明朝中期政府财政税收恶化的状况,也为满足这一来自民间的经济趋势,明政府开始了赋役制度改革的尝试,其中最为影响深远的就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
“一条鞭法”的推行,缓解了明朝财政税收的危机,但它的局限性使它执行之后的实际效果十分有限。
可“一条鞭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进步性的。
清也是在入关后承袭了这一制度。
【关键词】明朝社会危机一条鞭法赋役合一一条鞭法又称“一条编法”,有时称作“条编”或“条编法”。
是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前后持续了300多年,在中国赋役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将地税和徭役合二为一,按田亩征收的税法。
明神宗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抑制豪强兼并,均平赋役,在清尺土地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一条鞭法”,这种税制征收手续简化,将一年应收的赋役项目并在一起,“计亩征银”,此举堪称中国赋税史上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一、“一条鞭法”的提出㈠严重的土地兼并明朝是我国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开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1”,随着自身规律的演进,这种土地制度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经济生产模式也逐步瓦解。
到了明朝中叶,土地兼并已相当严重,不平衡的赋役制度更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一些佃户甚至“产去税存2”。
明代前期建立的赋役制度虽然比较完善,但是进入明代中期以后,国家征收赋役的依据-----鱼鳞图册和黄册3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和修改,当时丁口、资产、生没的变动情况大多未能真实的反映出来,而许多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为逃避赋役与官吏相勾结,肆意涂抹篡改这两种基本册籍,导致田亩数量与户丁数量出入较大,致使赋税徭役严重失衡,本应由豪强地主承受的赋役大量流失或转嫁到农民身上,国家的赋役征收陷入及其混乱的状况。
“靠天吃饭”:灾荒史视野下的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
(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01) 102
摘要 :明中后期繁荣的商品经济背后潜藏着 巨大的社会危机 。江南、华 中、华北等地区借助便利 的水运条件 ,形成 了 高度 的区域性与行业性市场分工,但是生产与销售的远距离错位也让这繁荣 的商 品市场变得极度脆弱 ,经受不起外部
明清之际在北方地区历经连年饥荒与战争苦难的同时以其为主要销售市场的江南标布业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前俱走秦晋京边诸路每匹约值银一钱五六分最精不过一钱七八分至二钱而止在顺治元二年16441645仅值钱二三百文准银不及一钱矣江南地区棉花价格也因此大降甲申以后因南北间阻布商不行棉花百斤一担不过值钱二千文准银五六钱而已
第 l 第 4期 7卷
2 1 年 8月 01
中南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社
J CE T S . N . OUT UN V (OC A CI NC ) H I .S I LS E E
Vb .7 N0 4 1 1 . A u . 01 g2 1
“ 靠天吃饭 ’ ’ :灾荒 史视 野下 的明代 中后期商 品经区,既非主要 的产粮 地 ,也不
富商 巨贾操 重资而来市者 ,白银动 以数万计 ,多或数 十万两 ,少亦 以万计 。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 ,而争
布 商如对 垒, 牙行 非藉势要之家 不能 - ” 】 七 货 ’ Ex - 也。 [( “ 五) . 卷 食 ’ 可 见, 明中后期江南对北方地 区棉纺织 品出 口量之大 。
银一钱五六分 , 最精不过一钱 七八分, 至二钱而止 ……
工、长距离贸易,以及劳资分离的雇佣关系等现象 ,似
乎都预示着一个新时代 的到来 。然而 ,时至 明末整个社 会经济体系却突然崩溃,学界对其缘 由也进行了多方面 的探讨 ,有 明末政府横征暴敛说 ,有满族入关 中断说 , 也有认为它是世界性的“7世纪” l 大危机的结果。这些说 法无疑都有其道理,本文无意与它们进行辩难 ,而是试 图从灾 荒史的视角对这一 问题重新考 察, 以就教于大
(8)第二章明中后期晋商的特点及原因1
明人谢肇浙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隆庆议和规定,互市每年举行一次,互市市场设立在大同得胜堡、宣平堡、宣府张家口、山西水泉营(到1587即万历15年,明政府先后在长城沿线开设马市13处。)还规定,“官市毕,听民私市”。
(三)参与互市及其影响
隆庆议和的实质性内容就是互通贸易。实现议和之后,王崇古便以宣大总督的身份,广招商贩,听令贸易。据《明史·王崇古传》记载,当时互市市场上布帛、菽粟、皮革远自江、淮、湖广,辐辏塞下,所征的市税还解决了犒赏支出。
有人指出,初期寓居扬州的商人中,以“秦晋商人势力最大”。
实际上,流寓于扬州的只是晋商中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晋商则把行盐的重点放在河北的长芦盐区和本省的解州盐区,并逐渐控制了这两个地区的盐业。张四维在《送展玉泉序》中记载:蒲商中世世代代守一业不变的是盐商。而盐商大多数是到淮扬一带经营,那里盐引壅积较少,凭引取盐较为便利。唯有展玉泉与众不同。其父就是以经营河北青沧盐(青指青州,在今山东益都;沧指沧州,今河北沧州。两地是明代的长芦盐区)为业。当沧盐每岁只能兑现引额的十之三四时,商人纷纷离去,唯展玉泉之父坚守在青沧,并把盐业交给展玉泉经营。边商与内商分化后,沧盐得到梳理,经营沧盐者可牟取大利,盐商又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人数比过去增加了10倍。但惟有展氏是世商,自然能获取厚利。可见,展玉泉之父实在是很有远见的。蒲州人王海峰也是经营青沧盐的一个著名盐商。另外,明人王世贞指出:“四维父盐长芦,累资数十百万,而崇古盐在河东,相互控二方利。”意思是说,蒲州此两性控制着长芦、河东两大盐区。
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论文
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论文【内容提要】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商品经济史研究中一个首要的重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应以对其本身的研究为基础,而不能将中国的封建地主制与西欧的封建领主制作简单对比。
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并形成了多层次和多元化发展格局。
在此过程中,商品经济一方面受政治干预极其强烈,另方面则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关键词】商品经济、中外比较、中国特点【正文】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乃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消长的过程。
(注:李埏:《中国封建经济史论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15页。
)因此,要全面而又科学地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必须大力开展对商品经济史的研究。
随着近20年来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商品经济问题是重新正确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应强调重视商品经济的研究。
大力开展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史的研究,首要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和以什么样的思想为指导去研究商品经济问题,并进而科学认识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最近,宁可先生强调:"从中国社会形态的研究,寻求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不能不注重中国经济形态的特点,这里包括了商品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而寻求中国经济形态的特点,商品经济的特点和作用也许能给我们以线索和启示。
"(注:宁可:《中国社会形态中应当注重的一个方面-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再认识笔谈"),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其意盖在于此。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揭示。
但这并不能说明该问题已无探讨的必要,而恰恰说明这只是一个重新认识的开端。
下面,试就此问题略抒管见。
一我们先从对已有的特点的分析谈起。
明朝经济史之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
明朝经济史之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1859 字体大小: 【小】【中】【大】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一)商业性农业的迅速发展明代后期农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商业性农业的迅速发展。
因为明初在自然灾害和连续不断的战争的冲击下残破不堪的社会经济到明代中期已然全面恢复,手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日趋繁荣,从而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为农产品的商品化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
于是,在明代后期,经济作物的种植越来越广泛,流入市场的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摆脱了单一经营的格局,向着多种经营的方向不断迈进。
棉花是种植地域最广的经济作物。
尽管宋代文献中已有关于棉花的零星记载,但到宋末元初,棉花种植才得到较迅速地推广。
进入明代后,由于政府的鼓励,在地域上推广更快,成化、弘治时已是其种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①。
但是,这一时期棉花的分布地域虽然很广,在各地农产品中的比重均不高,所产原棉除交纳赋税外,主要是作为家庭纺织业原料供自家使用,植棉业成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支柱。
到了明代后期,植棉业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棉花种植不仅在地域上继续扩展,更重要的是,在一些地区,棉花在农产品中的比重不断增强,产品主要面向市场。
由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特别是松江冈身以东地带的土壤特别适宜于种植棉花,这里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棉产区,松江府、苏州府和嘉兴府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的农作物配置结构。
如松江一带,据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沿海高乡多种棉花,到万历年间种植面积更大,《农政全书》卷三五谓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苏州嘉定宜种稻禾田地止一千三百十一顷六十亩,堪种花(棉花)、豆田地一万零三百七十二顷五十亩,种稻之田约止十分之一①。
太仓地宜稻者亦十之六七,皆弃稻袭花②,郊原四望,遍地皆棉③。
昆山三区一带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长江三角洲之外,其他地区也多有棉花种植。
历史学论文-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之一)
历史学论文-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之一)明清时期古代中国社会的终结及其教训中国是一个虽然临海但内陆面积非常辽阔的国家,其核心部分为黄河、长江流贯的地区,这里土地肥美、交通便利,其经济开发、文化积累与政治进步很早就走在周围地区的前面,这使中国获得了邻国的尊敬,也使中国产生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意识,它欢迎万国来朝,但认为其地瘠民贫,得其地不足增赋,有其民不足强国,因而通常不会主动向外部扩张,尤其不会跨海越洋向海外发展,这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活动于内陆的国度。
古代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这使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成分。
第二,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成为政权的基本形态。
第三,每逢和平环境存在一定时期,即渐渐出现商品经济活跃的局面。
第四,小农具有向两极分化的特点,他们分化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社会动荡,以致最后改朝换代。
第五,一旦改朝换代,社会经济就会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新立王朝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培植数量众多的小自耕农,以恢复经济,从而,使前一朝代所发生的一切从头再来一遍。
不过,新朝的演变总是以前朝为基础,故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势必要超越前朝。
古代中国社会就是这样处于缓慢但不断提高的循环之中。
如果没有意外,这种循环会重复到古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这个时期应当是生产力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社会经济结构中商品经济有了很高的比例,自然经济退居次要地位。
到这时,中国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等,会跟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得中国社会由古代进化到近代。
但是,古代中国社会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尚未进行到其尽头就遇到了“意外”。
这个意外发生的时间是明清(鸦片战争前,下同)时期,而这个意外的事件,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
明清时期除了明清之际56年(自1627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至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基本处于大战乱外,其余的400余年大体维持了和平统一的局面。
和平环境的长期延续,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如明代农业较多进行了综合经营,红薯、玉米、烟草等新作物品种从国外引了进来;陶瓷业制成了斗彩、五彩等新品种;钢铁业使用了带活塞、活门的鼓风装置等。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中叶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主要表现有:
1、生产力得到提高。
在农业方面,犁、锄、杈、镰、水车等生产工具已十分完备,铁器工具的数量明显增加,质量也有了提高,并得到更普遍的推广。
从《农政全书》的记载看,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论在耕耘、选种、灌溉、施肥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经济作物多样化。
在明代,河北、山东、河南、两淮之间已普遍种植棉花。
烟草在明中叶后从吕宋传入,很快便推广到福建、广东以及长江流域等地。
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不仅使一些荒废的土地充分被利用,而且直接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丰富原料。
3、手工业不断发展。
冶铁铸铁和制瓷业有了发展。
当时全国产铁的地区共有100余处,在河北遵化、山西阳城、广东佛山、福建尤溪等地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冶铁铸铁业。
铁炉用盐泥砌成,并用煤炭为燃料。
遵化的铁炉深一丈二尺,每炉能熔矿砂两千多斤。
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自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编辑出版的影响
的影 响。 编辑 出版 业作 为手 工业 的一 个分 支 , 在 这 种社 会大 环境 之 下也 呈现 出一些 新 的特 点 : 文 人 刻 书逐 渐 向商 业 过 渡 ;通 俗 文 艺 类 作 品 的风 行, 书籍 形 式 日益美 观 ; 书坊 的发展 ; 余 劳 动力 剩 的 出现 为编辑 出版业 的商 业 化发 展提 供 了可能 ;
符— —分 页符 —— 确定 ” ,并 重新 插 入 适 当 的页 码 , 成版 面的重 新编 排 。 完 熟悉 掌握 wod编 排技 术 ,能 使 编辑 工作 高 r 效有 序进行 。笔者使 用 wod编排 出版 了 2 r 0多期 《 东海 洋 大学 学报 》 网络 版和 印刷 版 ,版 面 美 广 观 、 整 , 到 了出版要求 。 规 达
时 , 页 页 眉 页脚 自动 编 为 首 页 内容 , 码 默认 次 页
为“ ” 容易 出现版 面混乱 。这 是 因为双栏 与通栏 1, 分 隔点 出现在 页 面分 隔线 , 面分 隔 线变 为分 节 页
[] 2 陈庄 . 科技 期 刊网络 版 的版式研 究 [. J 中国 出版 , ]
【J 超. 4饶 基于 Wo r d文档 的数学论文正文格式编排【. J J 襄樊学 院学报 ,0 8 2 (1 20 ,91) [] 5 佟建 国, 曹兵 , 蒋伟 , 使用 Mi oo r 等. c sfWo r t d编排科 技期刊时的几个关键问题【. J编辑学报 ,5 3 1 1( ) 【 陈庄 , 6 ] 榻胜修 . 实现从 电子稿到期 刊印刷版 和网络 版的编排校一体化【. J科技与出版 ,0 9 5 J 20( )
参考文献 : … 1李艳霞. 方正书版排版 常见问题探析l. 世界 , J 印刷 J
2 0 () 03 6
明朝的农业发展与商品经济
明朝的农业发展与商品经济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农业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兴盛是支撑该朝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明朝时期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明朝初期,农业生产依然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
朝廷实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整顿和耕地开垦政策,大力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通过规范种植技术和土地管理,农田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确保了农作物的稳定产量。
另外,朝廷还大力推广新的农作物和农业技术,如玉米、土豆、甘蔗等植物的引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和提高。
农民们也在这个时期掌握了更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
农业发展的同时,明朝的商品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明朝前期,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南、湖广等经济中心地区。
随着冶铁、煤炭的兴盛,交通运输的便利,商品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尤其是明代中后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延伸到全国各地。
传统农耕经济与多元商贸经济相结合,使得明朝成为了世界上最active、最大的市场之一。
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有的商品远销海外,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明代的城市建设空前繁荣,许多著名的城市如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都得到了繁荣发展。
城市的商业街区斗拱交错,店铺琳琅满目。
商业活动的兴旺促进了工艺技术的进步,例如瓷器、丝绸、针织品等手工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同时,商业活动还催生了金融业的兴盛,银行、典当行等金融机构相继建立,为商人和农民提供了贷款和融资服务,促进了经济的蓬勃发展。
然而,农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对明朝经济带来了一些隐患。
首先,土地私有化的加剧导致农民地位下降,不公平分配的土地制度使得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其次,商业活动的兴盛与传统农耕经济的冲突也是一大隐患。
商人的追求利润使得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流失,农民的负担也随之加重。
这种农业与商业矛盾的不协调,对社会和经济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明朝的农业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兴盛成为了明朝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撑。
明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明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张岱《陶庵梦忆》记载:“今吴下多虎,江浙间尤甚,然亦有与人齿者,西北巨猾,土人谓之门串子。
最悍者百无一二,即稍驯而就市者亦无敢售其直,往往但以物易之,人家所谓胥吏也。
每行劫,市肆则扫之以为官府,妇女入则发掩之以为贞节。
”这里的“胥吏”是指当铺和典当行的职员。
可见当时在明朝,由于市场的不规范,造成了买方与卖方地位的失衡。
至于清代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不仅仅表现在货币领域上,还体现在流通领域,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银子外圆内方,正面铸有“壹两”、“伍两”、“贰拾两”、“叁拾两”字样,背面有龙纹图案,因此,称作“龙洋”。
龙洋面额有五百、一千两种,都是民间大额交易时用的。
后来,外国银元开始大量输入中国,而我国市场上也先后出现了诸如鹰洋、坐洋、站洋、元宝等外国银币,这对我国古代货币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朝商品经济繁荣的原因 1、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繁荣:明代的棉纺织技术不断提高,出现了棉布,麻布等更为轻便保暖的服装。
京杭运河的开通,大大刺激了南北商业贸易的发展,其商品流通路线主要以北京为中心,经山东,河北,天津,过永定河,白沟河,到达今天的河北省和辽宁省境内。
这一商品流通路线,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
2、造船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在航海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例如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说明了造船技术的精良。
3、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例如在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明朝商品经济繁荣的意义 1、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明王朝统治稳固,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市场的不规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腐败,也使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2、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试析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高峰及其产生的作用
试析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高峰及其产生的作用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动摇了封建统治。
到西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全面推行控制和干预商业的政策,商品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发展势头戛然而止。
汉武帝的政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基础还较为脆弱,盐铁为大宗商品,这本身就表明了这一点。
同时,汉武帝的政策体系完整,从生产到流通全面控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此外,汉武帝善于用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历东汉至魏晋南北朝,连续不断的战乱又使商品经济失去良好的发展环境。
商品经济急剧衰退,竟出现了实物货币取代金属货币流通的反常情况。
直到唐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发展,城市坊市制崩溃,草市镇兴起,货币流通不断进步,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人和商人资本再度崛起。
商品经济步入了第二个发展的高峰。
在这一时期,茶叶迅猛发展为与盐铁相伯仲的大宗商品,草市镇遍及全国,海外贸易取代了传统的陆上贸易,等等。
种种迹象表明,与第一个高峰相比,此时商品经济的基础更为广阔,发展水平更高。
由于蒙古入侵所造成的影响,唐宋发达的商品经济遭受一定的影响,曾一度发展迟滞。
进入明代,商品经济不仅很快恢复了唐宋时期的水平,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第三个发展高峰。
这时,交换进一步扩大,市场在更高的程度上整合,商人和商业资本的力量迈上了一新台阶,形成了商帮。
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点。
与以上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高峰相呼应,春秋战国、唐宋、明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三个重大转折和变革时期。
这三个时期,虽然社会变革的内容不同,但从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看,则有很大的共同点,即商品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变革是由商品经济引发的。
春秋战国是中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变革转折时期。
在地主土地私有制到来之前,到处都是井田制。
在井田制下,土地分成“公田”和“私田”两部分,由农奴耕种,但土地所有权均属最高统治者所有,实行层层分封,“田里不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拜金求利观念的突兀奔腾 当商品经济把社会上的一切都卷入交换漩涡中时,金钱对社会的支配,从而拜金主义的观念也就达到顶点。
因此,商品货币经济必然带来拜金求利观念的泛起。
这是一个历史必然趋势。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势头。
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晋商、江右商、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陇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们拥有巨资,“藏镪有至百万者”[2],“非数十万不能称富”。
而“商人对于这样的社会是革命的因素,……现在商人在这个社会上出现了,这个世界的改变,就是从他那里出发”[1](177)。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拜金求利观念突兀奔腾。
明代中后期,礼拜金钱之风颇为强盛。
利益所在,上至皇帝下至臣民都趋之若鹜。
他们“怀利以相接,遂成风流,不可复制”[3],从正德年间始,官员们竞相“营产谋利”已不足为怪,就连神宗皇帝也“以金钱珠玉为命脉”,把内府之藏,“拥为己有”[4]。
皇帝尚且如此唯利是取,唯财是图,不能律己,何以严人!因此,当时“天下水利,碾、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并且“相以为常事”[5]。
难怪顾炎武曾大发感慨道:“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5]。
上层社会为此,下层可想而知。
“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为你所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
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6]。
《二刻拍案惊奇》所描写如上情形在《辽阳海神传》中得到印证:“商在外率数岁一归,其妻宗党全视所获多少为贤不肖,而爱憎焉”。
温情脉脉的家庭情爱,为利欲冰水所严重侵蚀。
正是在这股强烈的礼拜金钱之风下,各阶层对商人观念发生变异。
人们羡慕在现实物质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的商人生活,感叹他们“嗟峨大船夹双撸,大妇能歌小妇能舞,旗亭美酒日日沾,不识离别苦。
长江两岸娼楼多,千门万户恣经过,人生何如贾客乐,除却风波奈若何”[7],传统思维趋向的变迁,使明中后期的社会涌现出崇商弃农、崇商弃儒、崇商弃官的趋势。
在商品利润的刺激下,许多农夫、农妇开始从古老的荒原上走出来,走进了商品经济的洪流中,遂形成了“弃本争毫末利”的社会风气。
在浙江西安(即今浙江省衢州市)“舍贱民贫,恒产所入,不足以供赋税,而贾人皆重利致富,于是人多驶鸳奔走,竟习为商,商日益众”[8]。
徽州休宁县“百姓强半经商”[9]。
可见人们的谋生手段已经大大改变。
不仅农夫弃农从商,而且连“耻于言利”的士人,亦经不佳金钱财利的诱惑,也放弃了皓首穷经的正统途径,转而从商,据范濂记载苏松一带从事“田产交易”的,“初犹无赖小人为之,今年则士类效尤,然不顾名义矣”[9]。
这种情况很快形成风气,甚至山西的俊秀之士也“弃仕从商”[9],怪不得黄宗羲喟叹道,晚明士大夫“大概多市井之气”[10]。
士人从商,提高了商人的素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时期文人的文章字画也沾染了商品经济的味道。
据说,“以财岂文,俗谓润笔之资”。
这虽非起源于明代,但到了明代中后期,文士们开始抛弃以往那种忸怩作态,他们开始理直气壮地向岂文者大量索要资财。
有人求文于桑思玄,“托以亲昵无润笔”,桑竟然说:“吾平生未尝白作文字,可暂将白银、锭置吾案间,鼓吾兴致,待文作完,并银送可也”。
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还“有一巨本,录记所作文字,簿面题利市二字”。
与唐寅齐名的祝允明也如此。
“写怀祖尝为人求文字于祝枝山,枝山曰:‘是现精神否?’俗以银钱为精神也。
马曰:‘然’。
祝则欣然捉笔。
”[11]由此可见,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被金钱和实际利益所代替,金钱已经在当时社会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命运。
因此此时的拜金之风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盛行。
有人曾对此加以讽刺说:“古时孔方比阿兄,今日阿兄胜阿父”[11]。
万历时黄省曾也慨叹道:“金钱之神,莫甚于今之时矣”[12]。
毋庸置疑,也正是这股拜金之风的盛行,才有力推动哲学上求利意识到涌现。
李贽是晚明士大夫中“异端之尤”。
他首先反对董仲舒“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儒者也是“谋利”的,也是讲究“利”的,只不过他们的利表现为道德上的追求。
李贽继而认为,“圣人不能无势力之心”,追求财与势是“秉赋之自然”,也是圣人所不免的。
与李贽差不多时代的三一教主林兆恩,也认为“天机”就在“嗜欲”中,对“嗜欲”这种人的本能也作了肯定。
稍后的顾天竣不讳言“功名富贵”,承认自己是一个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进而断言,从来圣贤豪杰都是“功名富贵”人[13]。
所以我们可以说,晚明反传统的义利观产生,与这一时期社会上求金拜利思潮弥漫,有着直接的联系。
这也从另一侧面上反映了这一现象广泛存在和巨大的影响。
所以说,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拜金求利思潮的崛起。
金钱的魅力,无处不在,无人不媚,趋利拜金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和世风。
二、家庭伦理道德的动摇和传统家庭组织的裂变 中国传统的家庭内部比较普遍家庭形式是社会学家称之为“扩大家庭”的形态,其特征是:一对老年夫妇与他们已婚孙子们及媳、孙辈同居公财,构成家族内部的财产、劳动和生活单元或细胞,与此相应,就有强调父家长权威,和子女对父母孝敬及家庭成员之间悌睦相处的伦理规定,而其中心则是所谓“孝道”这一旨在维护父系大家族和家族组织的意识形态成为保其稳定不变的重要社会约束。
这种状态在商品货币经济不太发达、贫富差距不太悬殊的情况下,尚能相对稳固存在。
但当商品货币经济获得较高发展时,商品与货币就成了瓦解传统共同体观念及其组织的强有力的腐蚀剂。
这一现象在明中后期表现得非常突出。
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
“人之行莫大于孝”,而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他,利其藏中之物”。
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14],为了一个“利”字,对“长辈”尚且如此残害,兄弟之间相残更不言而喻。
鄢陵人戴廷在其《先稿存遗》卷3里说:该县“盖至天启以后,而邑之风气大变矣,即明允(苏明元)之论一覆,按之骨肉之恩薄;其由所谓为逐兄之遗孤而不恤,与孝弟之行缺;其由所谓多取先人赀用欺其诸孤子,与礼让之节废;其由所谓为其诸孤所讼,与嫡庶之别混;其由所谓以妾加其妻,与闺门之训哀;其由所谓笃于声色欢哗而小严,与廉耻之路塞;其由所谓黩财无厌,惟富为贤”。
这里,不仅论述天启以后该县兄弟家室中的变化,还分析产生骨肉之恩薄的原因。
这种互相凌夺、骨肉相残的现象,我们还可在族谱对族人的劝导获悉。
安徽祁门《方氏族谱?凡例》中列有“有兄弟”和“一代父职”,二则:“兄弟犹手足也,母得份情失谊以贻父母之忧。
然阋墙之变有二:非听信手枕也,即溺情于财产。
夫争财之心生,只致败亡之祸;枕边之言入,顿起离间之端,家门之大不幸也。
嗣后余族兄弟当念同气连枝之重恩。
古人推梨让枣之义,勿启争端为外人笑”;“凡代父职掌务者,无论冢子、庶子,择其贤能者,使之每日钱谷出入都要至公至慎。
登载账簿切不可存私利己,伪陈增除以欺父兄,更不宜大秤小头并用,以伤阴骘。
若有犯者,一经败露,举家责罚。
纵不败露,天地鬼神讵能瞒昧乎”。
这二则《凡例》说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兄弟阋于墙是普遍现象,古人的推梨让枣之义已难得见到。
兄弟之间“争财之心生”,各自“存私利己”,已使二代以上共居共财的扩大家庭已难于维持,家庭结构处于不断裂变之中。
诚然,晚明不乏资本雄厚的富商巨贾,所谓下贾二三十万,中贾四五十万,上贾有“藏强百万者”,他们并非没有能力维持一个扩大家庭,但是,在“贪婪罔极,骨肉相残”的世风下,难免会有“溺情于财产”的大家庭成员,产生“争财之心”,以至招来“败亡之祸”。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中有汗翁散财一则,讲的便是大家庭败亡的事情。
许翁是歙县汗氏尚义门四房的家长,“家故巨富,启质物之肆四十余所,江浙间多有之,至翁犹然”,“其子家弟中,则有三四辈,以豪伤自喜,浆酒霍肉,奉养逾王候。
家僮百数十人,马数十匹,……炫耀于乡间。
一日忽郡吏文书来,太守以其豪横欲逮问之,乃凶惧,上下行贿求免,所费无算,始寝不问”。
这些子弟于是出游江浙,“凡其家没肆之处,无远不至。
至则日以片纸至肆中,取银钱无厌足。
主者或勒之,辄怒曰:‘此故吾家物,何预公事’,使所善娼家,自至肆中,恣所取”。
许翁自度不能约束其子弟,决定把所有典铺关闭,发给上下伙计二千余人遣散费。
结果,许翁之钱罄矣。
十数世之积,数百万之赀,一朝而尽,亦可骇也。
”有鉴于此,巨商在兄弟长成或家庭人口增多时,使亟亟乎析财分居。
关于兄弟析财的记载很多,如大盐商汪应亭,“父令析著,先诸兄弟后其身”[15]。
又如婺源汪方锡,“业渐鹾,时父老弟幼,经营十年,积巨赀,与弟分之,不有私财”[16]。
因析财不均而兄弟构讼者也时有之。
如万历时,盐业巨贾养春兄弟析家分财时,为争夺黄山地二千四百亩而构讼。
天启时,魏忠贤利用黄山旧案兴起大狱,勒索巨款助工,吴养春兄弟父子三人俱死狱中。
析财不均尚且构诉,可知兄弟同居“不可存私利己、伪陈增除以欺父兄”更难做到了。
析财分居不仅可减缓家庭内部的矛盾,而且也利于商业经营。
兄弟析财分居时,各自独立经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各人的积极性。
也有兄弟分家后又合资经营的。
如婺源人董桂照,“后析居,与兄合赀,业本姑苏”[17]。
兄弟成了合作的股东,利权分明,各司其责。
这样兄弟关系就成了商业伙伴关系,从而避免了大家庭中劳逸不均和利益不均所造成的矛盾。
可见,家庭规模的缩小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侈靡之风的盛行 明王朝和历代王朝一样是一个等级统治的社会,它以礼制的形态保障封建统治,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的信念,还以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物质性的内容,规范社会各阶层的待遇。
所有的成员无一例外都处在尊卑有别的社会序列中,按照不同的规模,过着相应的生活。
诚如晚明的著名学者朱舜水回忆说:“仆之冠服,终身不改。
大明国有其制,不独农工商不敢混冒,虽官为郡卒,非征途出身亦不敢服”[18]。
《阅世编》的作者描绘这种景象为“贵贱之别,望而知之”。
因此,在这种礼制的严格约束下,社会秩序是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世态民风也就相应地俭约、淳厚、守成。
但是,这样的民风不会持之长久,在国初经济恢复,或者励精图治时期,尚能维持。
一旦社会生产复苏,商品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改善,人们享受欲望膨胀,就要不可抑制礼制的约束,改变刻板的生活程式。
晚明的社会情形也正是如此。
明中后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一反明初“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伤”的“简质”风尚,靡然向奢,“以俭为鄙”[19],当然,在社会风尚演变中“导奢导淫”,扮演先导人物是缙绅士大夫。
他们的住所必有绣户雕栋,花石园林;宴饮一席之间,水陆珍馐数十品;服饰一掷千金,视若寻常;日用甚至不惜以金钱做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