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岩溶

合集下载

岩溶的概念

岩溶的概念

岩溶的概念岩溶是地球表面上一种重要的地貌类型,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它是一种以溶蚀作用为主导的地貌形式,主要表现为溶洞、地下河、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洞穴等各种地貌形态。

岩溶地貌是一种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貌。

它主要是由于水在地下流动,对岩石进行化学和物理的溶解和侵蚀作用所形成的。

它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岩、石英岩、云母岩等可溶性岩石地层中,而这些溶洞和地下河等地貌形态,是经过长期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岩溶地貌往往存在着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多种地貌景观。

其中,溶洞是岩溶地貌中最典型的地貌形态之一。

它是指地下被溶蚀作用所形成的空洞。

溶洞内部常常有各种奇特的石笋、石柱、钟乳石、石幔等地下沉积物,形成了独特的溶蚀地貌景观。

地下河则是指流水在地下河道中流动的地貌形态,它是地下水在石灰岩地层中流动所形成的。

地下河美丽而神秘,沿岸常常有奇特的石笋、石柱和石幔等地下沉积物。

地下湖则是地表地下河的汇聚地,往往位于地下洞穴的深处,是一种地下水湖泊。

地下湖的水质清澈透明,很多地下湖还存在着上下游水文交流的现象。

岩溶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物理溶蚀,另一个是化学溶蚀。

物理溶蚀主要是指由于物理条件的变化,如压力和温度的变化,造成岩石的溶解和侵蚀。

而化学溶蚀则是由于作用在岩石上的化学溶液导致岩石的溶解和侵蚀。

岩溶的地貌形态丰富多样,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指由碳酸盐岩等溶解性岩石经过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它具有坑洞多、地下河流丰富等特点。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与气候、地质、构造等诸多因素有关。

在气候方面,适度的降水和温度是喀斯特地貌形成所必需的;在地质和构造方面,具有含碳酸盐岩且有闭合的下伏和上伏构造的地区,更容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岩溶地貌在地表上的形成有很多要素,主要是由于水在地下流动而形成的。

当地面雨水渗入地下后,会与地下的可溶性岩石发生反应,形成溶解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溶解作用会不断加深,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

第四节岩溶地貌

第四节岩溶地貌

桂林相思埭地区的岩溶平原
6.峰丛、峰林与孤峰 峰丛:基部相连的
岩溶峰群。 山体巨大,峰峦重
叠,基部相连。
峰丛常位于岩溶山 地的中心,如桂西北 红水河上游一带 。
峰林:分散的岩溶峰群。
峰体分离,基部不相连。溶洞发育。 漓江沿岸,尤其桂林至阳朔一带遍布峰林。
桂林的峰林景观
孤峰:孤立的岩溶山峰。 峰峦低矮,零散孤立于岩溶平原上。 桂林的伏波山、独秀峰是典型的孤峰。 独秀峰
落水洞 漏斗
地面
饱气带水
溶洞
潜水
(3)可形成复杂的洞穴系统 湖北利川市腾龙洞主支洞全长52.8km;美
国阿巴拉契亚山的猛犸洞深64km,主支洞全 长250km。
(4)常成层分布 表明地下岩溶
潜水面
发育的阶段性。
随着地下水位下 A 溶洞在潜水面附近发育
降,岩溶向下发
展,形成层状溶
洞。
B 潜水面下降,岩溶向下发展
第四节 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四川黄龙风景区
贵州织金县的织金洞
喀斯特(Karst):克罗地亚的石灰岩高原名 称,发育有大面积的岩溶地貌。作为岩溶的 代名词。
克罗地亚的石灰岩岩溶山地
一、岩溶作用
水对可溶岩的溶解作用。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
三类可溶岩:卤化物———硫酸盐———碳酸盐
水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岩石的透 水性等。
综合上述,岩溶作用的主要分布区:
高温多雨的石灰岩地区。
二、岩溶地貌
(一)地表岩溶地貌
1. 溶沟与石芽 石灰岩表面的溶蚀
沟槽与沟间凸起。
由水流沿裂隙溶蚀 而成。石芽通常高数 cm~数m。
云贵喀斯特地貌

岩溶地区路基施工(完整)

岩溶地区路基施工(完整)

第四节岩溶地区路基施工一、岩溶的处治(一)疏排岩溶水1 、岩溶水的工程特性岩溶水是赋存于可溶性岩石裂隙或孔洞中的地下水。

在可溶性岩石中存在着一些宽大的溶蚀裂隙和分布不均、规模不等的溶洞,以各种形式与地表水体相连,形成含水体系。

在溶蚀基准面以上的岩溶水往往是流动的,呈脉管状分布,大的甚至形成暗河,水量和水位随季节的变化幅度大;在溶蚀基准面以下岩溶有水往往形成水池或地下湖。

岩溶水有一定的径流系统,涌水量大,尤其是在山区,由于岩溶水径流的落差,使其具有较大的动水压力,在进行工程处治时应予重视。

2 、疏排岩溶水的工程措施处治岩溶水一般原则是宜疏不宜堵,即采取疏导引离路基的排水方法,保证路基范围内的土石方不受浸润,不因温差作用而使水汽上升,聚集在路面基层下。

处治方法有疏导、截流、围埝、改道等。

处治前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地选用合适的勘探手段如槽探、井探、钻探、物探等,了解岩溶的发育情况、分布规律、断裂破碎带以及地下水的动力条件、潜蚀作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地下水的水位、流速、流向等,然后根据已查明的岩溶水的资料、其危害程度和处理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排水设施和位置,并与地面排水沟渠相互配合,构成统一的排水系统。

把危及路基的岩溶水排除,防止漫流、滞积或下渗。

对出现在路基上方、流量较大但地势平缓的岩溶水,可设排水沟截离路基,用明沟把水引入公路边沟由涵洞排出;流量较大、地势陡峭的岩溶水,则用急流槽或吊沟把水引入边沟通过涵洞排出;而流量小的岩溶水,宜用边沟排出,边沟应用浆砌片石防护,沟底抹面,防止渗漏。

对出现在路基基底的岩溶水,流量较大的应设涵洞将水排出。

有的孔洞平时无水,雨季或暴雨时出现冒水,此处不能直接填土,以免岩溶水逐步将土冲走而引起下沉或形成湿软路基。

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案是超挖反填,即将此路段超挖不小于0.5m深,用片石料按填石路基的要求填筑,上铺隔离层,同时加深边沟或将边沟砌成洞式渗沟以降低地下水位。

第四节 岩溶地貌

第四节  岩溶地貌
(4)常成层分布 潜水面 表明地下岩溶 发育的阶段性。 A 溶洞在潜水面附近发育 随着地下水位 下降,岩溶向下 发展,形成层状 溶洞。
B 潜水面下降,岩溶向下发展
2. 地下河(暗河) 溶洞中的地下水流。 通常通过暗河出口流入 地表河流。 暗河内部
暗河入口
2004年7月, 中法探险队第五 次深入龙桥暗河, 运用GPS定位和 示踪试验,最终 在恩施板桥镇发 现其出口,测出 暗河全长50km , 是中国最长的暗 河。 位于湖北恩施与重庆奉节之间的龙桥暗河出口
钙化池
四川松潘县的黄龙风景区。因水底碳酸钙沉 积,沿一条山谷形成一系列边石坝和钙化池。
池边水的流速加快使水中二氧化碳汽化, 碳酸钙沉淀,逐渐加高池壁。
(4)飞溅水沉积类 飞溅水珠在洞壁、石 笋等表面沉积形成。
石葡萄
石珊瑚
浙江桐庐 “瑶琳仙境” 中的碳酸钙 沉积组合
辨别一下 其中的碳酸 钙沉积类型
三、岩溶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布
(一)岩溶地貌的发育过程 1.岩溶基面 岩溶作用向下所能达到的极限高度。 (1)地表水的水面 河面:局部基面; 海平面:终极基面。 地 下 (2)可溶岩底板高度 水 1 运 2 河面下降,地下水位 动 下降,岩溶向下发展
2.岩溶发育的阶段性 假设一个巨厚石灰岩地区,下为不溶岩层。 地壳上升,流水作用增强。 (1)幼年期 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溶沟、石芽、少 量岩溶漏斗。 石芽
峰丛、峰林与孤峰可看作大面积石灰岩溶蚀 的不同发展阶段。 随着岩溶作用的进行,岩溶山峰由完整、密 集到分散、孤立,即峰丛 峰林 孤峰。 而溶蚀的洼地、谷底则逐渐扩大、相连、完 整,洼地 盆地 平原。
峰丛-洼地 石灰岩原始厚度 峰林-盆地、谷地 孤峰-平原 发育晚期

地貌学04 岩溶地貌

地貌学04 岩溶地貌
难溶的碳酸盐类:石灰岩(CaCO3) ,
白云岩(CaMg(CO3)2)
2. 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透水性影响着水向地下的渗流,并关系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 进行。岩石孔隙度和裂隙度对岩石透水性影响最大,而裂隙度大小与
貌 岩石的构造、纯度和厚度等有关。

3. 水的溶蚀力
岩 水的溶蚀力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二)落水洞(sinkhole)与竖井(shaft)


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
貌 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随塌陷而成。

落水洞大小不等,形状也各不相同。按其垂直断面形态特征,可
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按其分布方向
岩 有垂直的、倾斜的和弯曲的。(深几十至几百米,宽一般小于10 m)
貌 河水面下降),厚度可达几百-几千米,反之,构造沉降区,厚度小。

该带内水的运动以垂直下渗为主,故喀斯特地貌以垂直形态的溶
岩 洞为主,多漏斗、落水洞等个体小深度大的地貌。
溶 地
2. 季节变动带(过渡带)
貌 位于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它在雨季或融冰化雪时,
潜水面上升,地下水作水平运动;在旱季作垂直运动。故该带内喀斯
的CO2减少时,该反应式往
左进行,CaCO3重新沉淀。
(一)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地 1. 岩石的可溶性
貌 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和结构:

岩石的溶解度随石灰岩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铝质、铁质、硅
质含量增加而降低。一般情况下,颗粒径小,溶解度就大。
岩 易溶的卤盐岩:岩盐(NaCl),钾岩 溶 (KCl),镁岩(MgCl2) 地 中等溶解的硫酸盐岩:石膏(CaSO4 貌 2H2O), 芒硝(Na2SO4 10H2O)

岩溶

岩溶

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这种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总称为岩溶,国际上通称卡斯特(karst)。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岩溶在世界上分布十分广泛,从海平面以下几千米的地壳深处,到海拔五千米以上的高山区均有发育。

据估计,可溶岩在地球上的分布面积为:碳酸盐岩4×107km2,石膏和硬石膏7×106km2,盐岩4×106km2。

其中,碳酸盐岩分布最广。

中国岩溶分布(如下图):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所罕见,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

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

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

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

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

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

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

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

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纬25°40′。

岩溶水的特征

岩溶水的特征

五、岩溶水的循环速度
岩溶水的循环速度(V)是指岩溶循环体内的水流速度。即由输入端 通过循环体至输出端的流程(L)与循环系统反应时间(τ)的比值:
V=L/τ 这个概念里也包含了两个效应:粘滞效应和加速度效应,主要是 由于介质糙率和水力坡度不同引起的。
循环速度可通过示踪剂连通试验测得,示踪剂的类型很多,如 萤光红、食盐和放射性元素。岩溶水的循环速度变化范围较大,我 国广西、云南、贵州岩溶区,枯水期、平水期和洪水期的流速一般 分别为每秒0.1~0.2、0.2~0.5和0.5~1.5米,有的洪水期可达到2米/秒。
落水洞、漏斗、竖 井、溶洼等负岩溶
迅速径流 (管、洞流)
地下径流
附属系统
输出
附属系统
出口 大泉
地下河

地表江河、湖

泊、水库


海洋







水季 垂
带节 直
变循
动环 岩
带带 溶
浅 饱 水 带
水 平 循 环
水 循 环 体






深环
饱带
水 带
深 循


二、岩溶水循环系统分析
在岩溶水循环系统分析中,把渗入、运移与蓄存、排泄,分 别相应称为输入函数e(t)、传递函数z(t)(或叫系统特征函数)、 输出函数s(t)。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蒸散降雨落水洞流渗流渗入土壤水裸露岩石裂隙水封闭洼地渗流隙流小洞穴快速渗流渗流渗漏狭窄裂隙缓慢渗流洞流充水洞穴主管道存储于充水裂隙泉水或地下河溢流时间降雨量水位线岩溶水循环系统渗入储存运移排泄示意图渗流关系图水文图第一水文显示类型泉水或地下河溢流存储于充水裂隙主管道充水洞穴洞流渗流渗漏狭窄裂隙缓慢渗流渗流隙流小洞穴快速渗流封闭洼地裂隙水裸露岩石土壤水渗流渗入落水洞流降雨蒸散降雨开始后历时水位线降雨量第二水文显示类型水位线降雨量时间蒸散降雨落水洞流渗流渗入土壤水裸露岩石裂隙水封闭洼地渗流隙流小洞穴快速渗流渗流渗漏狭窄裂隙缓慢渗流洞流充水洞穴主管道存储于充水裂隙泉水或地下河溢流第三水文显示类型2

岩溶课件ppt

岩溶课件ppt
岩溶课件
目录
• 岩溶定义与特性 • 岩溶地貌与形态 • 岩溶水文地质 • 岩溶工程地质问题 • 岩溶研究方法与技术 • 岩溶资源开发与利用
岩溶定义与特性
01
岩溶定义
01
02
03
岩溶定义
岩溶是指可溶性岩石在地 下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解、 流动和沉淀的地质作用过 程。
岩溶地貌
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各种地 貌形态的总称,如石林、 溶洞、地下河等。
岩溶模拟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岩溶水流、 溶蚀、沉积等过程,预测岩溶发育趋 势。
岩溶监测与预警
岩溶监测
通过长期监测岩溶区的水文、地质和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预警和 应对提供依据。
岩溶预警
根据监测数据和模拟结果,对可能发生的岩溶灾害进行预警,为灾害防范和应 急处置提供指导。
岩溶资源开发与利
总结词
岩溶地面塌陷是岩溶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由于地下洞穴的发育和岩体的不稳定性所致。
详细描述
岩溶地面塌陷通常发生在地下水位较高、岩体较破碎或存在大量溶洞的地区。在地下水位波动、地震 或人为活动等外部因素影响下,岩体容易失去稳定性,导致地面塌陷。塌陷区域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深度可达数十米,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威胁。
岩溶地质灾害
总结词
岩溶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主要由岩体的不稳定性、降雨和地震等 外部因素触发。
详细描述
在岩溶地区,由于岩体的破碎、裂隙发育和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岩体容易失去稳定性, 引发各种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还会破坏基础 设施和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岩溶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
岩溶发育条件

第四章 岩溶地貌

第四章 岩溶地貌

第四章岩溶地貌岩溶,原称喀斯特(Karst)。

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一带碳酸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碳酸岩地形。

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奇特地貌,并把这种地貌叫做喀斯特。

以后,就借用喀斯特这个地名来称呼碳酸盐岩地区一系列特殊的地貌过程和水文现象。

这样,喀斯特一词便一直成为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专有术语。

我国对碳酸盐地区的地貌现象,早在晋代就有文字记载。

距今300多年前,我国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的碳酸盐岩地形,探寻了100多个地下溶洞,详细记述了碳酸盐岩地区的景观。

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我国岩溶学术会议上,决定将喀斯特一词改称岩溶。

岩溶地区的许多特征,不仅在碳酸盐岩地区存在,而且在其他可溶性岩石地区,如白云岩、石膏、岩盐等分布的地区也可见到。

第一节岩溶作用概念:凡是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积)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

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发生在石灰岩、白云岩(一种以白云石〔CaMg(CO)2〕)、石膏、岩盐(岩盐,又叫3石盐,主要化学成分是氯化钠)等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叫真岩溶。

另外,在碎屑岩(砾岩、角砾岩、砂岩等)、冻土和黄土地区,也存在着类似岩溶的现象,称为假岩溶。

一、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岩石条件:第一,岩石必须具有可溶性。

第二,岩石必须具有透水性。

水的条件:第一,水必须具有溶蚀性。

第二,水必须具有流动性。

(一)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和岩石结构。

岩石成分指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岩石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颗粒大小、形状和排列、岩石的胶结物性质等。

可溶性岩石分为三类: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CaMg(CO3)2〕、硅质灰岩、泥灰岩硫酸盐类岩石——石膏(CaSO·2H2O)、芒硝(Na2SO4·10H2O)4卤盐类岩石——石盐、钾盐溶解度大小:卤盐>硫酸盐>碳酸盐(如20℃纯水,各种可溶性盐的溶解量为NaCl为360g/l;CaSO4为2.0g/l;CaCO3为0.015g/l)。

第四节 岩溶

第四节 岩溶

§8-4 岩溶一、岩溶及其形态特征(一)概念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指可溶性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受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岩浆为辅的地质营力的综合作用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的统称。

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进行溶解和冲刷,结果在岩石内造成了空洞,使岩石结构发生变化和破坏,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地貌景观,造成了特殊的地下水类型,降低了原有岩石的强度,导致了较复杂的地质问题。

岩溶在我国分布广泛,有的岩溶发育在岩盐类岩石(如:岩盐、钾盐)中;有的发育在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中;但以碳酸盐类岩石中发育的岩溶现象最为普遍,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在我国西南各省几乎到处可见,岩溶地质现象奇丽壮观、引人入胜,尤其是广西桂林之岩溶现象更为著名,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称,是世界游览圣地之一。

我国岩溶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地区,其中桂、黔、滇、川东、鄂西、粤北连成一片,面积达56万km2。

另外,在华北、华东、东北地区也有分布。

(二)岩溶的形态特征常见的岩溶形态有以下几种:P184~186。

1.溶沟和石芽如云南路南县的石林奇观,堪称世界之最,其中石芽最高达30m以上,峭壁林立,各有姿态。

2.漏斗和落水洞3.溶蚀洼地和坡立谷(溶蚀盆地)如广西一带溶蚀洼地很多,其直径由数百米至于1~2公里,洼地底部有厚约2~3米的红土覆盖,表面有耕地分布。

4.峰丛、峰林和孤峰5.干谷6.溶洞如:美国肯塔基州的猛犸洞长达240公里,这世界之冠。

多层溶洞如江苏宜兴善卷洞,该洞有上、中、下三层,每层相互连通。

上洞、中洞属同一水平溶洞系统,都很开阔,可容数百人;下洞中发育有近100m的地下河,沿地下河行舟可以直通地面。

7.暗河二、岩溶的形成条件及发育规律(一)岩溶的形成条件1.可溶性岩石2.岩石的裂隙性3.水的溶蚀能力4.岩溶水的运动与循环岩溶水随深度的不同,有不同的运动特征,分别为:(1)垂直循环带;(2)季节循环带;(3)水平循环带;(4)深部循环带。

自然地理学-三(4,5节)岩溶冰川冻土地貌

自然地理学-三(4,5节)岩溶冰川冻土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 喀斯特地貌
(二)地下 喀斯特地貌
1.石芽与溶沟 2.岩溶漏斗 3.落水洞 4.溶蚀洼地 5.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 6.峰丛、峰林与孤峰
1.溶洞与地下河 2.暗湖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与溶沟
• 石芽与溶沟是指可用性 岩石表面沟槽状溶蚀部 分和沟间突出部分。
• 溶沟(grike karren)是 地表水沿裂隙溶蚀、侵 蚀而成,宽10-2cm,深23cm。石芽(lapie)是蚀 余产物,为溶沟之间的 突出部分。而发育在热 带厚层纯石灰岩上的达 数十米的形体高大的石 芽,成为石林。
• 冰水扇:冰川河道挟带大量砂砾从冰舌末端排出,在平 原上展开为鞭状水系而形成的坡度较大的扇状地。
• 冰水河谷冲积平原为在山谷中则形成。 • 季候泥:冰水湖泊由于季节变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有
颗粒粗细和颜色深浅的差别而形成的。 • 冰砾阜:原为冰川表面的洼地,底部为冰水沙粒沉积物
质,冰川融化消失后,才转为不规则丘陵地貌。 • 冰砾阜阶地:是冰川两侧的水道堆积的冰水砂砾物质,
• 冰瀑:山谷冰川由冰斗或粒雪盆进入U形谷时,饮 冰床坡度陡峻而形成。
• 冰裂隙:冰瀑与冰舌上均可发育宽深数十厘米至 数十米、呈横向、纵向或放射状分布的冰裂隙。
• 冰川弧拱: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差异是同一冰层形 成中央靠前,两侧靠后的前凸弧拱构造。
• 冰面湖:冰川融水积聚于冰川洼地而成。 • 冰面河:冰川融水积聚于切割的冰面。 • 冰蘑菇、冰塔林:冰面的差别消融致使冰川舌下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2.岩溶漏斗
• 岩溶漏斗是由流水
沿裂隙溶蚀而成,
呈蝶形或倒锥形洼
地,宽数十米,深 数米至十余米,底
塌陷漏斗
部有垂直裂隙或落

第四章 岩溶地貌(2)

第四章 岩溶地貌(2)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 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海拔在 3000米以上,是中国最高的风景名 胜区之一。风景区由黄龙景区和牟尼 沟景区两部分组成。地表钙华是黄龙 景观的最大特色。面积700平方公里。 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 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 田状排列,仿佛是一条金色巨龙,并 伴有雪山、瀑布、原始森林、峡谷等 景观。黄龙风景名胜区既以独特的岩 溶景观著称于世,也以丰富的动植物 资源享誉人间。
2.洞穴堆积物(speleothems) 洞穴堆积物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化学堆积物、 机械堆积物和生物堆积物。这些堆积物相应形成一些特殊的 形态,尤以化学堆积物堆成的形态最为绚丽多彩。
(1)化学堆积物。地下水沿着石灰岩细小的孔隙和裂隙流动时, CaCO3分解为Ca2+和HCO3-离子,随水流走,当水进入洞穴时 CO2分压力降低和温度升高,水中CO2逸出,CaCO3又沉积下来, 形成方解石,在洞穴中常成为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和泉 华等形态。地下水从洞内渗出时,滞留在洞顶上的小水滴中的 CaCO3逐渐沉积并向下伸展悬挂,形似钟乳,称为石钟乳 (stalactites)。它的横剖面有同心圆状的层次。 stalactites---carrot-shaped stalactites
石钟乳和石笋各自向相对 方向伸展,最后连结起来, 成为石柱(column)。
从洞壁沿裂隙渗出的水,CaCO3呈片状沉积,如同帷幕一样 展开,故称为石幕(draperies; curtains and shawls)
Pisoliths or cave pearls 豆石或溶 洞珍珠,由碳酸钙围绕一个核心沉 积而成
2.岩溶泉 岩溶地区常有泉水出露,按泉的涌水特征和成因可分为三 种类型: (1)暂时性泉,这一类泉多分布在垂直循环带或过渡带,只 在雨季或融雪季节,垂直循环带充水以及洪水期受河水上涨影 响,地下水位上升成暂时泉; (2)周期性泉,这类泉多形成在过渡带和水平循环带之间, 它的形成机理类似虹吸管原理,泉的涌量呈周期性变化,有时 水量很大,有时水量很小,例如贵州省猫跳河红板桥附近的周 期泉,最大涌水量达22.5~88.5 L/s,最小流量才0.45 L/s, 每一周期相隔30~35 min;

第四讲:岩溶地貌

第四讲:岩溶地貌
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一 岩溶地貌概述
岩溶: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 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岩 溶地貌)和水文现象(岩溶水文)。 岩溶地貌在石灰岩地区发育最为典型也 称为喀斯特地貌。
二、岩溶作用的过程
岩溶作用分为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 物理过程包括:溶解与沉淀、崩塌、搬 运与堆积等。 化学过程
化学堆积物,岩溶水进入洞穴后温度场 升高和二氧化碳分压力场降低,水中二 氧化碳逸出,碳酸钙沉积下来在洞穴中 形成各种形态各异洞穴堆积物。
机械堆积物,主要有河流沉积物,湖泊 沉积和崩塌沉积,河流沉积主要是小砾 石和沙砾,湖泊沉积主要是黏土粉沙沉 积,崩塌沉积无分选,常与石灰华混杂。
石钟乳,岩溶水从洞顶渗出时,碳酸钙 悬滞在洞顶上形成悬挂状的突起,形似 钟乳称为石钟乳。
成。
溶蚀洼地,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
围的封闭洼地,形状同溶蚀漏斗相同, 但规模要大的多,底部比较平坦,直径 超过100米。
地表岩溶地貌
岩溶盆地,岩溶地区一些宽广平坦的盆地 和谷地也叫坡立谷。宽度自数百米至数千 米,长度可达几十千米,盆地边坡陡峭, 底部平坦,常积留有河流冲积物。
干谷和盲谷,岩溶地区地表干涸的河谷称 为干谷;在岩溶区,一些地表河流的上游 水源来自泉眼涌水,而下游河水经落水洞 转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 谷。
青年期阶段,地表河流下切侵蚀加剧, 岩溶作用盛行,地表水绝多转化为地下 水,地表岩溶地貌发育,漏斗、落水洞、 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发育,地下溶洞 开始发育,存在许多地下河
壮年期阶段,地表河流下切侵蚀停止, 溶洞进一步发育扩大,洞顶机械崩塌地 下河成为地面河,同时溶蚀洼地、溶蚀 盆地和峰林发育。
老年期阶段,不透水岩层出露,地表水 系重新发育,形成冲积平原,残留一些 孤峰和残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4 岩溶
一、岩溶及其形态特征
(一)概念
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指可溶性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受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岩浆为辅的地质营力的综合作用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的统称。

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进行溶解和冲刷,结果在岩石内造成了空洞,使岩石结构发生变化和破坏,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地貌景观,造成了特殊的地下水类型,降低了原有岩石的强度,导致了较复杂的地质问题。

岩溶在我国分布广泛,有的岩溶发育在岩盐类岩石(如:岩盐、钾盐)中;有的发育在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中;但以碳酸盐类岩石中发育的岩溶现象最为普遍,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在我国西南各省几乎到处可见,岩溶地质现象奇丽壮观、引人入胜,尤其是广西桂林之岩溶现象更为著名,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称,是世界游览圣地之一。

我国岩溶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地区,其中桂、黔、滇、川东、鄂西、粤北连成一片,面积达56万km2。

另外,在华北、华东、东北地区也有分布。

(二)岩溶的形态特征
常见的岩溶形态有以下几种:P184~186。

1.溶沟和石芽
如云南路南县的石林奇观,堪称世界之最,其中石芽最高达30m以上,峭壁林立,各有姿态。

2.漏斗和落水洞
3.溶蚀洼地和坡立谷(溶蚀盆地)
如广西一带溶蚀洼地很多,其直径由数百米至于1~2公里,洼地底部有厚约2~3米的红土覆盖,表面有耕地分布。

4.峰丛、峰林和孤峰
5.干谷
6.溶洞
如:美国肯塔基州的猛犸洞长达240公里,这世界之冠。

多层溶洞如江苏宜兴善卷洞,该洞有上、中、下三层,每层相互连通。

上洞、中洞属同一水平溶洞系统,都很开阔,可容数百人;下洞中发育有近100m的地下河,沿地下河行舟可以直通地面。

7.暗河
二、岩溶的形成条件及发育规律
(一)岩溶的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
2.岩石的裂隙性
3.水的溶蚀能力
4.岩溶水的运动与循环
岩溶水随深度的不同,有不同的运动特征,分别为:
(1)垂直循环带;
(2)季节循环带;
(3)水平循环带;
(4)深部循环带。

(二)岩溶发育规律
在岩溶发育地区,各种岩溶形态在窨的分布和排列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它们主要受岩层产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控制。

1.岩层产状的影响
可溶岩和非可溶岩的相对位置及产状对可溶岩中是否发育有岩溶有很大影响。

2.地质构造的影响
褶曲、节理和断层等地质构造控制着地下水的流动通道,地质构造不同,岩溶发育的形态、部位和程度都不同。

3.地壳运动的影响
类似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一样,地下水对可溶岩的溶蚀作用同样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

而侵蚀基准面的改变则是由于地壳升降运动所决定的。

三、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
随着社会建设的日益发展,必然会有更多的工程建筑物在岩溶地区兴建,因而碰到一些较复杂的地质问题,且导致的工程地质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它对各项工程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及危害。

概括起来,与岩溶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有:1.可溶岩石强度的降低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可溶性岩石均匀性溶蚀及非均匀性溶蚀对地基的影响问题;
2.地表岩溶现象如溶洞、溶槽、石芽、溶蚀漏斗等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3.地下岩溶如溶洞,溶蚀裂隙、暗河等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在岩溶地区开采矿产或修建地下工程建筑物,岩溶水突然发生涌水,淹没坑道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等。

4.在岩溶地区修建水利工程设施,如水库、水渠以及其它工程等。

坝基的稳定性及可能的渗漏问题;
5.岩溶地区地下水一般较丰富,若在岩溶区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造成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由此而引起的地表塌陷,影响和危害各种建筑物的安全。

6.利用天然溶洞做地下仓库或厂房。

溶洞顶底板的安全稳定问题;
7.在岩溶地区由于岩溶化作用,常有大量石灰岩及其他物质堆积,若在堆积物上选择地基时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陷的问题等。

总之,和岩溶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且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往往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四、岩溶的防治措施
(一)岩溶地区路基整治措施
1、路基上方的岩溶泉和冒水洞,宜采用排水沟将水截流至路基外。

对于路基
基底的岩溶泉和冒水洞宜设置集水明沟或渗沟,将水排出路基。

2、对于稳定路堑边坡上的干溶洞,洞内宜采用干砌片石填塞。

3、位于路基基底的开口干溶洞,当洞的体积不大、深度较浅时,宜予以回填夯实;当洞的体积较大或深度较深时,宜采用构造物跨越。

对于有顶板但顶板强度不足的干溶洞,可炸除顶板后进行回填,或设构造物跨越。

4、通过溶洞围岩分级或计算判断下伏溶洞有坍塌可能时,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加固:
1) 洞径大、洞内施工条件好的无充填溶洞,宜采用浆砌片石或钢筋混凝土的支撑墙、支撑柱进行加固。

2) 深而小的溶洞不便于洞内加固时,宜采用石盖板或钢筋混凝土盖板跨越可能的破坏区。

3) 对于顶板较薄的溶洞,当采取地表构造物跨越有困难或不经济时,可炸除顶板,按明洞的方式进行处理。

4) 对于有充填物的溶洞,宜优先采用注浆法、旋喷法进行加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宜采用构造物跨越。

5、对于路基范围内的土洞应先判明土洞是否仍在发展。

对于已停止发展的土洞可按一般地基进行评价,需加固时宜采用注浆、复合地基等方法进行处理;对于还在发展中的土洞,宜采用构造物跨越。

(二)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整治措施:岩溶地区桥梁桩基础施工钻进遇到溶洞、溶隙、斜岩、暗河等复杂的不良地质时,漏水、塌孔、缩孔、卡钻、埋钻、偏孔等情况造成成孔困难,灌注混凝土时易发生护壁坍塌造成混凝土流失问题,引起成桩困难等等诸多不利因素。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桩基施工前进行周密地部署,制定详细的施工预案,施工中密切注意现场岩溶的变化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1、对于小型的一般溶洞(深度<2m的):常采用成孔前注浆预处理或抛填片石、粘土等,反复冲击处理。

2、对于大型的溶洞(深度>2m的):常采用预灌注混凝土处理或局部、全护筒或多层护筒处理。

(三)岩溶地区隧道整治措施:隧道是线路工程上经常见到的,隧道穿过岩溶区
应视所遇溶洞规模及出现部位采取相应的措施。

分为溶洞及溶岩水的处置。

1、岩溶地区隧道溶洞处理
1)溶洞处置的主要原则:隧道遭遇到发展和衰亡阶段的岩溶中的大型溶洞、暗河时,应逐个溶洞逐个处理,不必要寻找标准的设计,设计中的通用原则为确保隧道的衬砌结构有足够的安全保证、在可预见期内洞穴的稳定性有保证、原有水流通道不会被阻断、方案比较经济适用。

2)溶洞处理主要方式:隧道过溶洞处置方式有内增设边墙梁及行车梁、托梁、支墩、悬壁梁承托纵梁、拱桥、加大隧道净空宽度跨度跨越岩溶或对隧道周边岩体进行封闭、注浆加固、支顶加固、加强衬砌等。

(1)溶洞跨越处理:当溶洞规模较大、溶洞内充填物松软,基础处理工程修建困难、耗资巨大,或者溶洞虽小但水流较大时,可根据具体条件采用相应的梁跨、板跨等形式跨越岩溶地段。

此方式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梁跨越,梁体采用抗侵蚀混凝土。

当隧道衬砌断面需要开挖围岩才能满足净空要求时,应先开挖围岩,再施工跨越结构,以确保安全,同时应注意不同受力结构间的断缝设置及连接措施设置。

(2)封闭处理:已停止发育的干溶洞,在考虑有效的过水通道后,可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堵塞、充填溶洞。

(3)锚杆、钢管加固处理:为防止洞穴岩壁或顶板坍塌,在清除松动岩石困难的情况下,可采用锚杆或大钢管、钢轨加固岩体。

此时隧道衬砌应考虑抗冲击措施,一般是采用明洞衬砌,衬砌顶部设置回填体,其表面设置护面结构,回填体以上空间的溶洞洞壁采用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封闭支护;若溶洞较大,可设置横向钢轨横或设人字形钢轨栅架。

(4)支顶处理
当隧道穿过的溶洞由碎、块石及淤泥土充填,充填物的松散密实程度不一时,隧道底部应考虑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清除底板下松散体,回填碎石,并在底板下加设钢筋混凝土桩进行支顶。

2、岩溶水的处理
1)岩溶水的处理原则:对岩溶水的处理通常原则是以“排”为主,截、堵、排、防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原则。

2)岩溶水的处理方法:
(1)泄水洞排水:当预测到隧道区域的岩溶水量大、水压大,而隧道确实无法避开时,需考虑专门设置排水隧洞,达到排除岩溶水,降低地下水位,保持隧道干燥和施工安全的目的。

泄水洞应位于地下水来向的一侧,为防止岩溶水突然袭击,施工中要采用超前钻孔探测,预备足够的抽水设备。

泄水洞的设置可能对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是否采用应从施工、环保、安全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保证方案考虑周全,成本最低。

(2)涵洞、倒虹管吸过水:隧道断面与岩溶水相交时,为保证岩溶水畅通,在隧道底部设钢筋混凝土圆涵,或倒虹管,同时涵洞出入口周边至隧道边墙外缘采用浆砌片石回填密实。

注意:在采用此方案时要正确考虑涵洞过水断面,一般应按丰水季节流量考虑
总之,岩溶的处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依据不同类型建筑物所要求的地基强度以及地基土石条件等综合考虑,然后采用某种方法进行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