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e9188e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1.png)
第三节一、教学内容分析1. 课程标准要求认识摩擦力。
通过实验,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摩擦力作为力学中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和学习运动定律的基础,与弹力地位等同。
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本节内容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使学生认识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过摩擦,对于摩擦力有简单的了解,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和二力平衡的知识,但是总结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有关摩擦力的感性认识,但是有些与物理学的概念不一致,这些错误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形成不正确的认识。
例如,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总是有害的”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转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过程与方法:1、经历并感悟摩擦力的形成过程2、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
3、在自己设计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实验的过程中,培养探究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感受和实验探究成功带来的喜悦《摩擦力》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3.2、认识摩擦力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情景教学、实验演示为主,注重设置一系列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逐渐深入思考,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逐一分析判断,层层推进,达到较好的效果。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获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获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3d5efd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9.png)
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摩擦力》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3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的先后顺序考虑,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具体讲述产生原因,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介绍的。
摩擦力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整个力学、甚至是整个高中物理中最关键的知识点之一,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
在今后学习受力分析时,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之一。
因此学好摩擦力,就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本节课中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等一些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只有掌握好摩擦力的特点才能准确找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解决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
三、设计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由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笔者计划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探究摩擦力特点为主,第二课时以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按“一构建三探究” (即以“构建摩擦力的概念→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通过游戏激趣、猜想验证、分组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提升等过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对各种情景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摩擦力概念的知识脉络和内在联系,实现学生对摩擦力规律的深层理解和建构。
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df25b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1.png)
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
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一)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高中物理教案摩擦力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摩擦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f8836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c.png)
高中物理教案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种类;
2. 掌握计算摩擦力的方法;
3. 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种类;
2.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教科书、课件;
2. 实验器材:桌面、木块、力计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摩擦力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种类。
2. 讲解:讲解摩擦力的种类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并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实验:在桌面上放置一个木块,用力计测量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然后用力计来测量木块受到的动摩擦力。
4. 总结:总结摩擦力的特点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强调摩擦力与摩擦系数的关系。
5. 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
1.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2. 完成摩擦力的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摩擦力
- 静摩擦力
- 动摩擦力
-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八、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摩擦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掌握了计算摩擦力的方法。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
在接下来的教
学中,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_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5044ed7e2bd960591c677e7.png)
《摩擦力》教学设计【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 会运用公式N F Fμ=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2. 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3.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1. 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2.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摩擦力演示仪、长木板、小车、木块(30个)、弹簧秤、牙刷(60个)、毛巾(30条)、砝码.身边的物体(例如水杯、黑板擦、讲桌等) 【课时安排】3课时力探究静通过改进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教师对木块施加一个拉力,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木块相对木板运动趋势方向,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理解很模糊,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木块想向哪个方向运动?”。
由二力平衡知识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
比较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和静摩擦力方向,找出关系。
得到结论: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通过手持瓶子实验进一步验证该结论。
并通过手持瓶子向各个方向匀速运动,引导并强调静摩擦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关。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精选10篇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5e122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f1.png)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精选10篇摩擦力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教学过程】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揭题:运动与摩擦力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2、学生交流、讨论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不改变条件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3、学生实验、记录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2、设计对比实验不改变条件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3、学生实验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摩擦力》的教学设计篇二第4、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思想】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教材分析】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40fe1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1.png)
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5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篇1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一)向心力1.向心力的概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课标分析: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教材地位:《向心力》一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2第六章曲线运动的重点、难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是本章知识的一个拐点,又是本章内容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对圆周运动的表面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分析提高到对天体运动及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的分析及推演。
省优秀课例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省优秀课例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2c740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0.png)
省优秀课例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教材中力学依然排版在运动学之后,摩擦力为第三种性质的力,排在第三章第二节,本章将重力和弹力合并为第一节,删除了原第一节内容中的相互作用,列举了三种性质的力之后,将牛顿第三定律提到第三节,符合从分类剖析到总结的理性认知特点,合成与分解合并为第四节,把原教材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中的内容共点力的平衡独立出现在本章第五节,知识模块整合性更强。
新教材中本节内容删除了初中摩擦力的定义,直接问题引出滑动摩擦力,再讲解静摩擦力,从容易观察计算的滑动摩擦力入手,更好的递进到静摩擦力的分析,由易入难的设计更利于学生从表象到实质的知识掌握。
本节将从实验入手,直观的定量剖析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概念性的知道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存在,并且能简单的区分开,但是还没有定量的计算和应用,尤其是对概念中“相对”的理解不够透彻,本节主要从里的三要素出发剖析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目标设计】物理知识与观念:1. 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运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大小。
2.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科学探究与思维: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公式;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STSE的培养,爱生活,爱物理,爱科技。
【重点难点】重点:1. 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运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大小。
2.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难点: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公式;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方法。
【教法学法】教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列表法、诱思法、合作探究法、总结与建模。
学法:观察法、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描点作图法、总结法。
【教学过程与学案设计】一、问题引入难分难舍的物理课本,即把书页交替叠放后,拉开的力很大,较困难。
学生全员参与互动。
引入问题:什么样的力能达到这么大的作用效果呢?(2分钟)二、复习回顾:(3分钟)1.摩擦力定义:两个相互接触并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摩擦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摩擦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9efdc9da45177232e60a2bc.png)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前认真搜集了生活中许多 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各个理论知识点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比如,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 流等教学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 教学过程 其它猜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习生涯成功的自 信心。通过讲述、案例和探究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 合运用,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材知识点,进一步提高对 当前新知识的了解,增强紧迫感。然而,真正构建高效 课堂,还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
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将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将更能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 学活动中。
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 教材分析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和应用。
通过激发学生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取长补短的
杨协作意识。重点知道滑动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猜想
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方法。难点在探究粱过
程中,体验科学探究各环节的方法与思路。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摩擦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摩擦力》
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所要学习
的知识。在高中运动和力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重要的知
识。摩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丰
富的感性认识。从高中教学的要求来说,知识本身的要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摩擦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摩擦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a374fe214791711cd79171f.png)
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
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
对于初学者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正是由于教材内容的
教材分析 上述特点,本节课又易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易于培养
学生的辩证观点,易于锤炼学生的物理素质。要充分用
好该节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对学生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 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能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 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能搜集数据和证 据,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能够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并能判 断其方向能判断不同的运动状态下,静摩擦力的有无、 大小和方向。
4.能借助提供的实验器材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 的规律,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任感;同时培养其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界物理学
原理的兴趣,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
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交流讨论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
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素养。
3.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界
的和谐与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向学生渗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物理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摩擦力产生的条 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某些具体 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讨论、回顾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进行交 流与反思的习惯。 4.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问题思考和游戏互动 等主体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责
开展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37b88f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c.png)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
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学习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初二学生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7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bf9aa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b.png)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7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二)新课学习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
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例:人走路a.哪里存在摩擦?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例:滑雪比赛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b.怎样减小摩擦力?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
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
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
(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摩擦力【学习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3.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4.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5.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学习重点】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及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3、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4、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学习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课前预习】一、摩擦力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摩擦力的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静摩擦力1、产生条件:(1)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怎样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滑动摩擦力1、产生条件:(1)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实例(推桌子)说明摩擦力根据是否具有相对滑动将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一、结合学过的知识,根据体验,分别总结两种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作用,及方向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最大静摩擦力的特点【演示实验】利用自制实验装置探究静摩擦力大小的特点,最大静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得出结论】静摩擦力的大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最大静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4、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分组实验: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目的:不同接触面上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定量关系实验器材:实验板(含支架,弹簧秤和滑轮)不同材料的接触面,滑块,钩码实验原理:1、拉动接触面,稳定时,接触面运动而滑块不动,滑块和接触面间有相对滑动,二者之间为滑动摩擦力。
2、滑块不动,受力平衡,摩擦力与弹簧秤拉力相等实验步骤:1、安装装置,称出空车重力(等于压力F N),在表格中记录数据2、将空车放在水平接触面上,水平拉动接触面,稳定时读出弹簧秤示数(等于滑动摩擦f),在表格中记录数据。
3、将小车中加入一个砝码(0.5N),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压力和摩擦力大小4、依次在小车中再加入两个,三个,四个砝码,重复实验并依次记录对应的摩擦力f和压力F N。
记录数据:数据处理:得出结论:(1)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方向大小【课堂练习】1、人用手握住一个奖杯(奖杯始终处于竖直方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奖杯越重,手握的越紧B.手握的越紧,奖杯受到的摩擦力越大C.不管手握得多紧,奖杯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2、水平地面上,一个重为G=100N的木箱A受到水平推力F1的作用.当F1=5N时,木箱未被推动,此时木箱受摩擦力F f=_____.当F1=10N时,木箱仍未被推动,此时木箱受摩擦力F f=_____.当F1=25N时,木箱A刚好被推动,此后木箱A做匀速运动,那么木箱是否受摩擦力,那又是怎样呢?3、在我国东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见的运输工具。
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橇,连同车上的木料的总重量为4.9×104N。
在水平上冰道上,马要在水平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橇匀速前进?摩擦因数为0.02,如果用2×104N的力拉雪橇,摩擦力为多少?面面积及运动速度有关学情分析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
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生活经验,亲身体验,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趣味实验等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并在初中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避免跨越式教学。
课堂效果分析1、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生活经验,亲身体验,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趣味实验等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并在初中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避免了跨越式教学,全员参与效果良好。
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得以提升。
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一定限度的挖掘,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对实验结论的应用,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全体学生及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使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2、不足之处是因本节内容较多时间略紧,虽学以致用环节较为充分,但缺少知识应用的练习。
教材分析教材出处: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及最大静摩擦大小的判断。
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
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摩擦力评测练习1、人用手握住一个奖杯(奖杯始终处于竖直方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奖杯越重,手握的越紧B.手握的越紧,奖杯受到的摩擦力越大C.不管手握得多紧,奖杯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2、水平地面上,一个重为G=100N的木箱A受到水平推力F1的作用.当F1=5N时,木箱未被推动,此时木箱受摩擦力F f=_____.当F1=10N时,木箱仍未被推动,此时木箱受摩擦力F f=_____.当F1=25N时,木箱A刚好被推动,此后木箱A做匀速运动,那么木箱是否受摩擦力,那又是怎样呢?3、在我国东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见的运输工具。
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橇,连同车上的木料的总重量为4.9×104N。
在水平上冰道上,马要在水平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橇匀速前进?摩擦因数为0.02,如果用2×104N的力拉雪橇,摩擦力为多少?面面积及运动速度有关【课后提升】1.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仍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A.与压力成正比 B.等于水平拉力C.小于滑动摩擦力 D.在物体上叠放另一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不变2、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的重力 B手对瓶子的摩擦力恰好等于瓶子的重力C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D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的重力3、关于静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C.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成正比D.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压力N,铁块受墙的摩擦力F f,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N增大,F f不变B.N增大,F f增大C.N变小,F f不变D.N不变,F f不变5.一个物体沿着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A.只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B.只与物体之间压力大小有关C.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D.与接触课后反思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功夫,课堂内容充实,语言准确,环节设计合理,可以说每一个环节的进行都按预期的进行了,而且每个环节都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好的课堂应该是既能兼顾课标和大纲要求,又能兼顾学生的基础,既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的参与学习,而不只是被动听讲,又能够引领他们精确地掌握科学规律并加以运用,本节课也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
但因本节课侧重探究和生活中的应用,有些环节耗时略长,未能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练习巩固。
引入环节虽简单明了,但仍可以设计很多有趣的实验引发兴趣。
课标分析一、教学大纲要求:摩擦力:Ⅱ级,为较高要求层次。
二、学习重点: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及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