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运动的关系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合集下载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案)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案)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案)(一)物体不受力的作用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状态或状态.则若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物体会保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继续做。

【点拨】力不是的原因。

【练习】1.一玩具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行驶,当它刚离开桌面时,所受的一切外力都消失,那么它将()A.立即停止运动B.沿竖直方向匀速直线运动C.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D.做曲线运动往下掉2.上抛的小球到达最高点时,所受的一切外力都消失,那么它将()A.保持静止B.沿竖直方向匀速直线运动C.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D.做曲线运动往下掉3.使重100N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需要给它的力是()A.100N B.0N C.大于0N D.大于100N4.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小华用60N的力拉着一个木箱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木箱速度达到3m/s 时,拉着木箱的绳子突然断了,这个木箱在水平面上做运动,木箱此时的速度为。

(填“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或“不变”)。

(二)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或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作。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为。

【点拨】当对物体施加某个力时,如果这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和物体所受其他力的作用效果相抵消,则物体的运动状态。

(填“不变”或“改变”)【练习】1. 关于平衡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B.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C.物体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它们一定是平衡力D.运动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下列受到平衡力的物体是()A.平直公路上加速行驶的汽车 B.正在刹车的汽车C.用细线系住一个小球使其做匀速圆周运动 D.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盒。

3.一气球受到竖直方向上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则气球()A.一定静止B.一定匀速向上运动C.可能加速向下运动D.可能匀速向右运动4.起重机的钢丝绳上系着一个重为G的物体,绳子的拉力为F,则().A.物体只有静止时F=G B.物体以0.1m/s匀速上升时F>GC.物体以0.2m/s匀速下降时F<G D.物体水平匀速移动时F=G5.一根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25N,用这根绳子拉着重70N的物体以1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绳子刚好不会断裂,如果物体以5m/s的速度匀速运动时()A.绳子一定会断 B.绳子一定不会断C.绳子可能会断,也可能不断 D.无法判断6.质量为50kg的学生匀速爬上10m高的竖直杆子,则该学生受到的摩擦力是,方向。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2. 力的概念和分类3. 运动和力的关系4. 牛顿第一定律5. 摩擦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阐述运动和力的关系。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5. 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运动和力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能力等。

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六、教学内容6. 牛顿第二定律7. 加速度与力8. 重力与万有引力9. 压强与压力10. 浮力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 利用图表和动画,直观展示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3. 运用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力和万有引力的作用。

4. 通过实验和问题解答,让学生理解压强和压力的概念。

5.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浮力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阐述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5. 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标题: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和运动相关的问题,并能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等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性质。

2.力的作用及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

2.将力与运动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常用到力吗?可以举例说明一下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力”的概念。

2.理论讲解(20分钟)a.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并解释力的概念和性质。

-示意图展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并强调力的大小用矢量表示。

b.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指导学生了解弹簧秤的使用,并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F=ma,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3.实践操作(30分钟)a.实验:利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品的重力,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b.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有关力的计算练习,包括单个力的计算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4.拓展应用(20分钟)a.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力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b.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力的作用过程,并对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和计算方法,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拓展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进行个人表现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旨在评估学生对力与运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理论讲解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需要加入更多的生动案例和形象图像进行说明。

另外,在拓展应用环节设计活动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让活动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第一节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本节为新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材从牛顿第一定律说起,进而研究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及不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的传统教学模式。

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而建立的,对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都较高。

为此,本节教学设计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伪象--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出发,通过提出来问题激发矛盾,再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所以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并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为了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在些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由观察、分析,自行建立惯性的概念。

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说明惯性的存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最后通过对"生活物理社会"的学习,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标理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重物、纸条、水杯、水、鸡蛋、硬纸片、木块、棋子、木尺、空塑料瓶数只。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1.分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器材可选用足球、玩具小车、玻璃板、木板、棉布、毛巾等;2.收集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一些资料,同学相互间进行阅读和交流,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3.感受物体具有惯性、分组体验物体具有惯性的现象。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单元教材概述本单元是质点的动力学内容,是在前面三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的变化,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为便于学生学习,本单元只讨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问题。

在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

本单元先阐述牛顿第一定律,提到了在牛顿之前对力学研究的大能,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力学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本单元在描述牛顿第二定律前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基础,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是定量的规律,新教材在介绍了力学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后,通过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两类基本问题,深化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最后利用了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本单元内容教学内容:《4.1 牛顿第一定律》本节内容分析并说明在牛顿之前,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明确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4.2 实验: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本节内容通过实验初步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二定律;《4.3 牛顿第二定律》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定量规律的学习;《4.4 力学单位制》本节内容介绍了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4.5 牛顿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学习了利用牛顿定律讨论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4.6 超重和失重》本节内容通过对生活实际中的超重、失重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注意事项】1. 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运动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和力的概念2. 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3. 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作用4.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应用5. 实验: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牛顿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作用,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思考。

2. 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3. 讲解常见力(摩擦力、重力、弹力等)的性质和作用,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讲解牛顿定律的内容及应用,让学生能够运用牛顿定律解释运动现象。

5.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运动和力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常见力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物理学专家或相关领域从业者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的运动和力物理知识应用案例。

2. 组织学生参观物理实验室或相关企业,深入了解运动和力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科学思维: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现象中归纳出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2.科学探究: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科学应用: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含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牛顿第一定律重点,强调惯性、平衡状态判断和外力概念等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牛顿第一定律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4)实践探究:在家中或实验室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5)撰写报告:将阅读、观看和实验的心得体会撰写成报告,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6)提问解答:在阅读、观看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教师提问,寻求解答和指导。
(7)分享交流:在班级内或学校内举办知识分享会,与其他同学交流拓展成果,共同提高。
(2)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单元教学设计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活动内容
【问题1】影响火箭的加速度有哪些?
2.1
【问题2】如何设计你的探究实验? 【问题3】从实验中能得到哪些结论?
【问题4】如何使火箭获得更大的加速度?
【问题1】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
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箱子,却提不
2.2
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问题2】速度、加速度、力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3】火箭受到的力有多大?
【问题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你能设计一个测量加速度的装
置吗?
任务三 火箭升空时宇航员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活动内容
【问题1】你会称量体重吗?为什么下蹲或站起,示数会变化? 【问题2】能从电梯中成体重实验得出超重、失重的条件吗? 【问题3】为什么会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如何解释? 3.1 【问题4】能用测力计在太空舱中称量体重吗? 【问题5】自由下落的水瓶中的水为什么不流出? 【问题6】设计一个实验测量你乘坐的电梯在加速和减速阶段 的加速度,并汇报测量结果。
生活经验
学 概念规律 习 经 思想方法 验
实验能力
综合素养
作为基础
需要提升
推拉物体、体育运动;
力与运动关系认识模糊;
过山车、升降机、蹦极等体 对“失重”、“完全失重”
验;
等存在错误前概念
力、牛顿第三定律、 运动规律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解释、解决实际问题
控制变量法、归纳法、 合理外推(极限法)
理想实验法、归纳演绎法 转化法(化曲为直)
m
力学单位制
∑F=ma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本单元渗透的科学思想方法
伽利略理想实验 ————抽象思维、理想化实验、极限思想

物理专题之力和运动教案

物理专题之力和运动教案

物理专题之力和运动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1.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和分类运动的概念和分类力与运动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兴趣1.4.2 讲解力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1.4.3 讲解运动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1.4.4 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1.4.5 课堂小结:强调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2.1 教学目标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2.2 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兴趣2.4.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2.4.3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2.4.4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2.4.5 课堂小结:强调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第三章:动量与冲量3.1 教学目标了解动量和冲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守恒定律3.2 教学内容动量的定义和计算冲量的定义和计算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动量和冲量的兴趣3.4.2 讲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引导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3.4.3 讲解冲量的定义和计算,引导学生理解冲量的概念3.4.4 讲解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动量守恒的条件和应用3.4.5 课堂小结:强调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其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第四章:摩擦力与浮力4.1 教学目标了解摩擦力和浮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和浮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4.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浮力的定义和计算摩擦力和浮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摩擦力和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和浮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摩擦力和浮力的兴趣4.4.2 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4.4.3 讲解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4.4.4 讲解摩擦力和浮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4.4.5 课堂小结:强调摩擦力和浮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第五章:力与运动的实验探究5.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联系5.2 教学内容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分析: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联系5.3 教学方法实验法:进行力与运动的实验探究讲授法:讲解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的方法5.4 教学步骤5.4.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力与运动实验探究的兴趣5.4第六章:曲线运动和相对运动6.1 教学目标理解曲线运动的概念和条件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和分析方法6.2 教学内容曲线运动的定义和条件相对运动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曲线运动和相对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曲线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基本概念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曲线运动和相对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曲线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兴趣6.4.2 讲解曲线运动的定义和条件,引导学生理解曲线运动的特点6.4.3 讲解相对运动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相对运动的分析方法6.4.4 结合实例分析曲线运动和相对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6.4.5 课堂小结:强调曲线运动和相对运动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第七章:动力学方程和能量守恒7.1 教学目标掌握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和应用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应用7.2 教学内容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和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应用动力学方程和能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动力学方程和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动力学方程和能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动力学方程和能量守恒的兴趣7.4.2 讲解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和应用,引导学生掌握动力学方程的解题方法7.4.3 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的重要性7.4.4 结合实例分析动力学方程和能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4.5 课堂小结:强调动力学方程和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和弹性碰撞8.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和应用掌握弹性碰撞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8.2 教学内容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和应用弹性碰撞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机械能守恒和弹性碰撞在实际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能守恒和弹性碰撞的基本原理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守恒和弹性碰撞在实际中的应用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和弹性碰撞的兴趣8.4.2 讲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的重要性8.4.3 讲解弹性碰撞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弹性碰撞的解题方法8.4.4 结合实例分析机械能守恒和弹性碰撞在实际中的应用8.4.5 课堂小结:强调机械能守恒和弹性碰撞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第九章:非惯性参考系和加速参考系9.1 教学目标理解非惯性参考系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掌握加速参考系的原理和应用9.2 教学内容非惯性参考系的定义和分析方法加速参考系的原理和应用非惯性参考系和加速参考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非惯性参考系和加速参考系的基本原理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非惯性参考系和加速参考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非惯性参考系和加速参考系的兴趣9.4.2 讲解非惯性参考系的定义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非惯性参考系的概念9.4.3 讲解加速参考系的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掌握加速参考系的解题方法9.4.4 结合实例分析非惯性参考系和加速参考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9.4.5 课堂小结:强调非惯性参考系和加速参考系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十章:力和运动的综合练习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巩固力和运动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重点解析本教案以“物理专题之力和运动教案”为主题,共十个章节,涵盖了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动量与冲量、摩擦力与浮力、力与运动的实验探究、曲线运动和相对运动、动力学方程和能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和弹性碰撞、非惯性参考系和加速参考系等内容。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设计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设计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设计《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设计教材说明及学情分析:本节教材由“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两个部分组成,在《力与运动》一章起到总结、归纳全章所学知识的作用。

文章内容虽然短小,但是知识点集中,要求能梳理清楚知识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是没有形成系统地总结,形成整体印象,本节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的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1)知道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2)通过观察和分析,激发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3)初步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学会分析平衡力和非平衡力对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实验中的现象,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地分析、猜想、推理与总结。

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知识梳理,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明确知识梳理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活现象与实验活动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器材】海绵、气球、弹簧、橡皮筋、乒乓球、【课型】新授课、实验探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气球和弹簧,并请两位同学站上讲台,捏气球,拉弹簧,请学生观察说明,在力的作用下气球和弹簧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问题:力作用在物体上,除过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还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二、探究讨论,新课推进1、力的作用效果:①图片观察:观察课本图9-8,分析现象,尝试说明物体发生的变化。

力和运动的关系高中物理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

力和运动的关系高中物理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

力和运动的关系高中物理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师姓名彭银凤单位名称哈密市第十三中学填写时间2020.8.30学科物理年级/册高一必修一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力和运动的关系难点名称正确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由于是文字性的、需要理解的东西,表述起来又比较复杂,而且是人们思维的一个误区,实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教学方法通过用学生很熟悉的受力分析,分析出不受力的物体可以永远运动下去,从而得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再通过对得出错误结论的实际现象的分析,加深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理解。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力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今天我们就追随先辈们的足迹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首先我们先来回答问题:如何让一个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给物体施加力)如果再将力撤去呢?(物体最终会停下来)由此,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才能运动, 没有力的作用, 物体就要停下来。

他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或者说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种认识持续了两千多年。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伽利略直到17实际,伽利略通过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为了说明自己的想法,他设计了理想斜面实验。

最终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或者说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通过用学生很熟悉的受力分析,分析出不受力的物体可以永远运动下去,从而得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再通过对得出错误观点的实际现象的分析,加深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理解。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关系是( )A.物体受力不变时,运动状态也不变。

B.物体受力变化时,运动状态才会改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牛顿第一定律)运动和力的关系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牛顿第一定律)运动和力的关系教学课件
运动小车不受任何阻力时,小车就 跑的无穷远,即根本停不下来。可 见没有阻力,小车可以一直运动下 去。小车的运动不需要力的维持
一、力与运动的关系
笛卡儿进一步补充: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 将永远保持在直线上运动。
物体不受阻力作用时,运动快慢不变做匀速运动。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只是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 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 在一个地方
一、力与运动的关系
• 现象: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它 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 度减小。
• 猜想:当球沿水平滚动时,它的 速度应该不增不减。
• 实际观察结果:沿水平面滚动的 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阻力对物体的影响实验
动力学第二类问题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物体受 力情况
牛顿第 二定律
加速度 a
运动学 公式
物体运 动情况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例1:在交通事故的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 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 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时留下的滑动痕迹.某路段 限速40 km/h,在该路段的一次交通事故中,汽车的 刹车线长度是14 m,查取相关数据得到汽车轮胎与 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为0.7,g取10 m/s2,则: (1)汽车刹车后的加速度多大? (2)汽车刹车前的速度是否超速?
4.1 牛顿第一定律
目录
CONTENTS
01 力与运动的关系 02 牛顿第一定律 03 惯性与质量
一、力与运动的关系
一、力与运动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 与力的关系的理论称做运动学;研究运动与力的 关系的理论,称做动力学。
1、力与运动是什么关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4章-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4章-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
以加速度a 为纵轴、质量 M 为横轴,根据
各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可以得到如图甲
所示的一条图线,由图线只能看出质量 M 增
大时加速度a 减小,无法定量得到两者关系。
1
若以a 为纵轴, 为横轴,可以得到如图乙的
M
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据此可以判断出 a 与 M
成反比。
(
3)按图示组装实验器材,先接通电源后
3
2.
【变式1】如图所示,
A、
B 两小球分别连
等,
B 球 受 力 平 衡,
aB =0,
A 球所受合力为
定在倾角为30
°的光滑斜面顶端.
A、
B 两小球
都不为零
图所示,细线烧断后瞬间,弹簧弹力与原来相
mgs
i
nθ+kx =2mgs
i
nθ=maA ,解 得 aA =
2gs
i
nθ,故 AD 错误,
BC 正确.
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
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三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判断方法
(
1)从受力的大小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
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
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
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
2)从加速度的方向判断,当物体具有向
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
B.物块与斜面间的正压力增大
C.物块相对于斜面减速下滑
是对超重失重概念、定义的理解,此类知识点
D.物块相对于斜面匀速下滑
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另一种则是
三 牛顿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对超重失重分析计算能力的考查,主要以计
位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 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教学设计1.牛顿第一定律............................................................................................................... - 1 -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9 -3.牛顿第二定律............................................................................................................. - 14 -4.力的单位制 ................................................................................................................ - 17 -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 22 -6.超重和失重 ................................................................................................................ - 31 -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作出初步评述。

2.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观点,以及对应设计出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结论。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人教版一、考点回顾1.物体怎么运动,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和受力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关系如下表所示:2.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反过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反映出物体的受力情况。

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去推断物体运动情况,或从物体运动情况去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3.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①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④正确建立坐标系;⑤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列式求解。

4.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临界状态分析。

二、经典例题剖析1.长L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低点和最高点时所受的绳拉力分别为T1和T2(速度分别为v0和v)。

5求证:(1)T1-T2=6mg(2)v0≥gL证明:(1)由牛顿第二定律,在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有:T1-mg=mv02/L T2+mg=mv2/L由机械能守恒得:mv02/2=mv2/2+mg2L以上方程联立解得:T1-T2=6mg(2)由于绳拉力T2≥0,由T2+mg=mv2/L可得v≥gL5代入mv02/2=mv2/2+mg2L得:v0≥gL点评:质点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问题是牛顿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应用的综合题。

加之小球通过最高点有极值限制。

这就构成了主要考查点。

2.质量为M 的楔形木块静置在水平面上,其倾角为α的斜面上,一质量为m 的物体正以加速度a 下滑。

求水平面对楔形木块的弹力N 和摩擦力f 。

解析: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牛顿定律方程: N 1‘=mgcosα mgsinα-f 1’=ma ,得:f 1‘=m(gsinα-a) 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楔形木块有N 1=N 1’,f 1=f 1‘然后以楔形木块为研究对象,建立平衡方程:N =mg +N 1cosα+f 1sinα=Mg +mgcos 2α+mgsin 2α-masinα =(M +m)g -masinαf =N 1sinα-f 1cosα=mgcosαsinα-m(gsinα-a)cosα=macosα 点评:质点在直线运动问题中应用牛顿定律,高考热点是物体沿斜面的运动和运动形式发生变化两类问题。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4.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史上人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历程。

2. 初步了解理想化实验方法,知道理想化实验方法的意义和局限。

3. 理解惯性的概念,会用惯性解析生活中的与惯性相关的现象。

4. 在了解人们对力与运动关系认知历程的过程中,体会理想化实验、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学史上人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历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设问:在初中,我们学过了牛顿第一定律,请大家回顾一下它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老师所提问题,集体回答老师所提问题。

教师口述:我们今天就来细致地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和它的得出过程、及惯性。

讲授新课一、理想实验的魅力教师活动:讲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断言:要使一个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就必须对它用力;用力使物体运动起来后,停止用力,物体归于静止。

于是,他声称“运动者皆被推动。

”“当推一个物体的力不再推它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静止。

”教师活动:讲解伽利略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

伽利略认为,将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而物体在通常情况下运动时,摩擦又是难以避免的。

伽利略注意到,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

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即使沿水平面滚动,球也会越滚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伽利略认为这是摩擦作用的结果。

若没有摩擦,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伽利略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让一个小球沿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个斜面。

如果第二个斜面倾角减小,小球仍将到达原来的高度,但是运动的距离更长。

由此可以推断,当斜面最终变为水平面时,小球要到达原有高度将永远运动下去。

物理学中的运动与力教案

物理学中的运动与力教案

物理学中的运动与力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中的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2. 掌握常见力的种类以及它们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理解牛顿三定律,并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验证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难点:1. 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3. 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教学板书。

2. 实验设备和材料。

3. 学生课前预习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10分钟)引出物理学中的运动与力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什么是力?二、知识讲解(约30分钟)1.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1.1 位置和位移的概念解释和区别。

1.2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3 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力的基本概念:作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1 作用力的概念和性质。

2.2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3 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4 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牛顿三定律:3.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3.2 第二定律:力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

3.3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三、实验探究(约40分钟)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牛顿三定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巩固与拓展(约30分钟)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 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情况。

1.2 分析物体在空中的运动状态。

1.3 探究物体对撞后的运动变化。

2. 拓展:其他力的应用。

2.1 地球表面上各种力的平衡。

2.2 飞机、火箭等运输工具的原理和设计。

五、总结与评价(约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通过提问和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相应的练习题目,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该教案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实验探究以及巩固与拓展等环节,全面地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的运动与力概念,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1.2 教学内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运动和力的关系概述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通过实物演示和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二章:运动的描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学会使用物理公式计算运动的参数2.2 教学内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运动方程式的推导和应用2.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动画辅助讲解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计算和分析2.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运用运动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章:力的概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学会使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力的效果3.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和分类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和应用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力的计算和分析3.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学会使用运动和力的方程式进行计算4.2 教学内容运动和力的关系概述运动和力的方程式推导和应用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和力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运动和力的计算和分析4.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运动和力关系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运用运动和力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5.2 教学内容综合实例的分析和解决5.3 教学方法提供综合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5.4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在综合实例分析和解决中的能力第六章:摩擦力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摩擦力公式计算摩擦力的效果6.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摩擦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6.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摩擦力的计算和分析6.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运用摩擦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七章:重力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重力公式计算重力的效果7.2 教学内容重力的定义和分类重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7.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感受重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重力的计算和分析7.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八章:浮力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浮力公式计算浮力的效果8.2 教学内容浮力的定义和分类浮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8.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感受浮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浮力的计算和分析8.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运用浮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九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学会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9.2 教学内容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实例解决复杂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9.3 教学方法提供综合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检查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综合应用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在解决复杂物理问题中的能力10.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10.2 教学内容综合实例的分析和解决10.3 教学方法提供综合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10.4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在综合实例分析和解决中的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运动的描述: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物理公式计算运动的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姓名彭银凤单位名称哈密市第十三中学填写时间2020.8.30学科物理年级/册高一必修一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难点名称正确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由于是文字性的、需要理解的东西,表述起来又比较复杂,而且是人们思维的
一个误区,实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教学方法通过用学生很熟悉的受力分析,分析出不受力的物体可以永远运动下去,从而得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再通过对得出错误结论的实际现象的分析,加深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理解。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力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今天我们就追随先辈们的足迹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首先我们先来回答问题:如何让一个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给物体施加力)如果再将力撤去呢?(物体最终会停下来)由此,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才能运动, 没有力的作用, 物体就要停下来。

他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或者说是力是维持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种认识持续了两千多年。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伽利略
直到17实际,伽利略通过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为了说明自己的想法,他设计了理想斜面实验。

最终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或者说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通过用学生很熟悉的受力分析,分析出不受力的物体可以永远运动下去,从而得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再通过对得出错误观点的实际现象的分析,加深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理
解。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关系是( )
A.物体受力不变时,运动状态也不变。

B.物体受力变化时,运动状态才会改变。

C.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

D.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也可能改变。

小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伽利略的正确观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