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即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学习《爬山虎的脚》,要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间去,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的细致与持久。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观察态度,学习作者描述事物的有序和取舍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整理爬山虎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集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和作者的资料。
学生准备:1.有条件的话,可以观察爬山虎实物生长情况。
2.查找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1.谈话引题:同学们,你们观察过的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查到的资料说一说吗?(爬山虎也称“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
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
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破瘀血、消肿毒之功效。
果可酿酒。
)2.过渡:(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爬山虎的视频资料)看,这就是爬山虎。
今天让我们跟叶圣陶爷爷一起去看看神奇的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新课,让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使学生有参与学习的兴趣。
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产生强烈的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遇到生字新词画出来并大声读几遍,读不通的句子反复读流利。
(2)给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
2.检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利用字词卡片同桌互读。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2)组长利用字词卡片,组织小组成员轮读、抢读,熟记字词。
(3)课件出示:均匀叶柄蜗牛弯曲萎了爬山虎操场占了一顺儿重叠空隙嫩茎瞧不起牢固(4)提醒学生需要注意:“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文中读chón ɡ;“弯曲”的“曲”是多音字,在文中读qū,在“歌曲”中读qǔ;“嫩茎”一词中的“嫩”读nèn,不读lèn,“茎”读jīnɡ,不读jìn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二、导入课文: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三、学习第3自然段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四、学习第4自然段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5、齐读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五、教学第5自然段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正确读出“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并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准备:爬山虎的实物、资料、课件(爬山虎触着墙时,怎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猪脚、狗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
那你们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并齐读)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1)叶圣陶的资料。
(2)爬山虎的资料。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茎上、叶柄、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卡片,指读,开火车领读。
(生字用红色标出)(2)指导书写难写字。
在田字格中书写“叠、痕、逐”3、课文主要内容。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这篇课文重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4、小结过渡:孩子们你们的预习非常充分到位,都是会学习的好孩子。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细读这篇文章,好吗?三、指读理解,读文精讲。
1、指名按段读文,正音。
2、想一想: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预设:课文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再介绍爬山虎的脚和它怎么样向上爬的)3、自读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特点,抓重点子理解。
例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语言准确。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设计说明】本单元的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绕语文要素时“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语文要素“准确表达,学会观察”。
《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叶老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一篇观察范文。
文章的结构非常的清晰,先写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再写“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叶子,最后写爬山虎的脚。
让学生以品读感悟,想像画面为主要手段,去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开启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前两段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图片我们通过这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在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吧!二、研读3、4自然段,交流体会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1)读文画句①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
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的呢?(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提出比喻句,仿写比喻句)(2)读文画“脚”1.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次复述爬山虎脚的样子,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通用6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通用6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篇1《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
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我抓住课文第3、4自然段,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学习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有序的描写。
让学生明白怎样写才能将事物写具体,写真实。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
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
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
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
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
这节课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以阅读促写作,以阅读扶写作。
我想学生在习作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就可以让文章结构紧密,内容完整,主题突出。
所以,我利用文本向学生渗透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我试图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首段与尾段的方法,意会首尾呼应微妙的联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叶子、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来“爬行”。
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学会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
学生第一次接触爬山虎,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活跃回答,积极动脑筋,但注意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
本课教学内容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深入、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
首先,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的命名会倍感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观察的欲望;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课文在描写上细致入微,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观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掌握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重点语句品读法、表演法、画图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 、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投影片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动画效果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进入课文,引导质疑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读完这个题目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谁知道爬山虎是什么?生:是一种植物!师:原来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啊!大家都知道人类是有脚的,那爬山虎属于植物为什么还会有脚呢?爬山虎的脚又是长得什么样子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今天的新课文《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的?二、交流预习,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
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让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
3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
”……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2、利用实物,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实物的爬山虎。
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
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
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
2、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二节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为爬山虎叶子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放录像:爬山虎叶子的画面。
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节)3、通过这一节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映示灯片)完成填空:作者围绕“爬山虎的叶子”这个意思,仔细观察了叶子的xx、xx、xx,还观察了叶子的xx和xx,写出了叶子的美。
4、齐读填空题。
二、讲读第三段1、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
2、这一段有三个小节,每一节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节节来看:⑴默读课文第三节,看看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⑵分析:①指名六人读。
②第一句话说什么呢?(以前没注意过爬山虎的脚。
)是啊,以前没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脚。
③第二句是说:(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脚。
)(映示灯片)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脚,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注意)小结:说明作者在写文章前,经过了仔细的观察。
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来练说这句话。
(因为今年我注意观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脚的。
)④第三、四句话说了什么呢?自己轻声把这两句话读一遍。
交流板书:位、形。
位置在(板书:长在茎上)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为了具体地说明爬山虎脚的形状,课文中用了个比喻,一起来读比喻句。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许超烨)(5篇模版)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许超烨)(5篇模版)第一篇:《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许超烨)《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作者的描写顺序感知文章大意,并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爬的?2、体会作者如何准确生动的用语言描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生答)如果我们想要种葡萄,我们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呢?(生答)师总结:如果要种葡萄,首先得搭架子,这样葡萄藤才能攀援生长。
但是有一种植物,它不用搭架子,也能自己往上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植物吗?(生答)师:这种植物就是爬山虎。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它可以自己往上爬吗?让我们带着一个疑问一起学习一下《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播放配乐朗诵音频,请同学们认真听,并思考如下问题:(1)、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2、你能说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吗?3、从每个自然段所讲的内容中,你能明白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吗?(层层深入)(三)、粗读,理解一、二自然段。
1、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
2、爬山虎的叶子长得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得出的结论?3、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有什么特点。
4、看了作者对叶子的描写,你有什么感受?你能带着你所理解的感觉读出这个自然段吗?(四)自主研读3—5自然段,体会重点创设情景一:师:作者用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爬山虎和爬山虎的叶子,可是我们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这样写是不是多余了?让我们带着疑问解读接下来的自然段,再回头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问题:1、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什么样子?什么颜色?2、课文是怎么描写的?3、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什么?(蜗牛的触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比喻的用法,作用是生动形象地把爬山虎的脚的细的特点体现出来了)4、你能根据作者的描述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吗?看看你们理解的是否在准确。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秀推选3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秀推选3篇【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3—5句)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3、交流位置:A、看实物;B、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C、多媒体显示。
样子:A、看课件B、是什么样子的?(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C、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
(投影显示)颜色:嫩红色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指读)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第2~5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连续观察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方法,增强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那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爬山虎的脚?生:3、4、5自然段(三)快速浏览课文看看3、4、5自然段中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师:那我们就直奔主题、直奔重点,请同学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二、读文画“脚“(一)读一读?1、咱们先看第三自然段,在这一段中老师想请同学们注意一句话——读“今年,我注意了”。
“注意”是什么意思?(认真看的意思)师:那么作者注意了什么呢?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认真听,找出作者注意了什么?生: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这是写是爬山虎脚长的位置。
生: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这是写是脚的形状。
师:作者还注意了什么?生:颜色跟刚长出来的嫩叶差不多师:这是写是脚的颜色。
师:男生读脚的位置,女生读脚的形状,全班一起读脚的颜色。
师:现在,我们弄清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你们能把它画下来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二)画一画?1.教师板画?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片嫩叶。
师:这是爬山虎的茎……这是爬山虎的叶柄,那谁来画一画脚。
2.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三)议一议学生评议,纠错师:谁有不同的意见呢?来说一说师:那请你来画一画。
过渡:如此细小的脚,作者却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作者观察细致)三、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1.读文画词。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及反思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及反思【案例一】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1:细丝!生2:(大声地)圆片!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
(全班站起来一大片)师:(故意失望地摇头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加重语气)这,指什么?生:(纷纷小声地)细丝。
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
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案例二】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1:细丝!生2:(吵起来)圆片!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
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
(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生1:是细丝。
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色地)是吗?生2:(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
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
(师继续不动声色地倾听)生4:(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
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
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
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
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不几天就萎了。
(全班笑成一团)。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3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3篇《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1【案例】语文课上,我教学生学习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
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学生很快地找到了:“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我让学生读读后,问:“你喜欢这几句话吗?”学生们都说喜欢,我又请几个同学美美地读读喜欢的部分,后又集体朗读了一遍。
时机成熟了,我问:“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因为这几句描写得十分细致,写出了叶子的特点。
”几个学生受到了启发,一个学生说:“这些描写突出了叶子多、密的特点。
”“你们是从哪些词中读懂这些特点的?”“从‘铺’和‘不留一点空隙’可以看出爬山虎的叶子多且密。
”我又问:“作者笔下的爬山虎还有别的特点吗?”有人站起来说:“从‘一顺儿’和‘均匀’可以看出爬山虎叶子铺得整齐均匀。
”我很贪心,继续微笑着、期待地看着他们。
这时,一个学生说:“我从‘漾起波纹’也看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得很有规律。
”我满意地点了点头。
我让学生再次朗读句子,并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词突现出来。
学生读完后,我话锋一转:“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叶子写得这么好呢?”学生这下可被我问住了,这是我意料之中的。
我继而又问:“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曾学过叶圣陶的一篇美文吗?”学生们纷纷回答:“是《荷花》”“对!还记得最美的几句吗?”几个学生陆续站起来,背出了文中描写荷花形态和作者由荷花所联想的句子。
我出示《荷花》的2、4小节,让学生集体有感情朗读一遍,并要求边读边想想两篇__都写得这么好,叶圣陶到底有什么秘诀。
学生极认真地读着、思考着……刚读完,就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发现叶圣陶之所以能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他经过了细致地观察。
”“对呀,没有真实地、细致地观察怎么能写得这么详细、生动呢!这是叶圣陶写作的第一秘诀”。
一学生又说:“我还知道叶圣陶的第二个秘诀!”我故作惊讶地问:“哦,那第二个秘诀是什么呢?”“是想象。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
)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交流:(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2篇)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2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2篇),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1《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文章。
属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年级片段训练选用的传统教材。
“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是小学中年级过渡期读写训练的关键项目。
《爬山虎的脚》在教材中肩负着这一训练项目的首要任务。
教学中一定要凭借课文使学生明白,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很神奇这个意思是怎样选择材料、安排顺序,又是怎样把每一个材料写清楚写具体的。
才能使学生既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又学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但是,课文中有关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一段描写,我在教学中感觉到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甚至产生误解。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起初我在备课时也有些发蒙,仅仅看这些文字描述,实在想像不出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墙的,因为爬山虎毕竟不是动物,而从“……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感觉它就像动物一样迈着步子往上爬。
总觉不妥。
于是就仔细琢磨本段中的第二句:“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一“直”一“弯”一“拉”使我情不自禁地伸出了自己的手臂,附在墙上做试验,这一试让我恍然顿悟,随着手指的变曲,胳膊便被自然带动向上升。
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
我连续作了几个“直──弯──拉”的动作,感觉这就是动物在爬墙。
于是,我的大脑中出现了电影里的慢镜头。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案例和反思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案例和反思【案例一】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1:细丝!生2:(大声地)圆片!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
(全班站起来一大片)师:(故意失望地*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加重语气)这,指什么?生:(纷纷小声地)细丝。
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
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案例二】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1:细丝!生2:(吵起来)圆片!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
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
(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生1:是细丝。
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地)是吗?生2:(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
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
(师继续不动声*地倾听)生4:(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
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
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
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
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不几天就萎了。
”(全班笑成一团)师:(故意惊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觉得呢?(生有的点头,有的*,有的困惑不语。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得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得兴趣,做生活得有心人。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得方法。
(2)通过对词语得理解,了解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得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得植物。
教师板书——爬山虎得脚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得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3、读课文,找出课文得哪几段写了爬山虎得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得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得什么特点?2、讲读第2段、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C、叶子颜色得美表现在哪里?D、叶子得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3、导读。
A、爬山虎叶子得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得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得叶子长得很整齐。
D、爬山虎得叶子得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得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5、齐读课文,个别读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2篇】课时目标:1、认识本文生字,学会本文生字。
2、感受爬山虎叶的美。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了解本文作者;本课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谜底为“丝瓜”“葡萄”的谜语。
2、谈话激趣:同学们,丝瓜和葡萄往高处爬都需要搭架子。
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爬到墙上,爬到房顶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阮美好《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种方式。
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图,引导观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它生长茂密的样子。
请大家仔细看图,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隐藏着什么?
生:叶子下面隐藏着爬山虎的脚。
师:同学们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请找出描写脚特点的语句读读。
师:请同学说说爬山虎有哪些特点?
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颜色是……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样子是……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
然后老师让学生画爬山虎的脚,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
让学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的过程,理解体会“一脚一脚”。
……
【案例二】
师出示课题──《爬山虎的脚》,指导审题。
师:请同学们反复读题。
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爬山虎的“脚”。
师: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有关段落,朗读文段,边读边想,跟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接着,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发现,如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反思】
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导,通过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者则用直奔重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研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并在读中发现。
他们的共同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学习课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然而,这样设计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吗?显然,这样的设计过于简单了,未能真正触动学生内部的探究欲望。
因为,教师仍未完全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自主也只能是浅层次的。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
在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有关爬山虎的彩色图片。
正当学生被爬山虎碧绿、浓密、生机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赞赏,联想翩翩的时候,教师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条……
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
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
(师请学生演示爬山虎长在墙上的样子。
学生很快发现它很难“长”在墙上,一脸疑惑)
师(也一脸疑惑):咦,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能把它扯下来。
是什么东西在帮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脚!
师(拿着那根仿真爬山虎):假如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
除了“厉害”、“不简单”等等词语,学生大多会说到“神奇”一词。
教师可借此词进一步引导。
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神奇?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
了解它的神奇?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考察,以便距离接触;查找课外资料,以研究它的生长原理;钻研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与描写都很细致……
师(商量的口吻):看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入地研读课文了。
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课文当中“寻宝”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画图、写旁注……教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疏通思路的话语)。
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师于是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看法,通过多种途径(抓住关键的词句说,画,演等等),达成共识,如有不同见解,要以充分的根据说服对方。
在合作探究逐渐成熟之际,教师及时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神奇”……
……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学生共同的关注点,精心创设情景,学生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学生的在课文中的体验才会真情流露,全情投入,再加上教师精妙的点拨与充满信任的激励话语,学生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战,深入探究,顺利地实现了旧知与新知的连接,不断迸发出创造的智慧火花,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
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又充满创新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