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写作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
一、《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二、《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三、《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展开全文阅读【诗文解释】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赏析】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
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简评】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归鹿门歌①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
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
(1分)
2.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3.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
(4分)
参考答案:
1.古体诗
2.A
3.“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地动
态过程凸现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篇一: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篇二: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2014年用 安乡一中 龚德国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栖息 寂廖 瀛洲 熊咆龙吟 B.木屐 山崖 恍惚 催眉折腰 C.鸾凤 干坼 戎马 皓腕凝雪 D.虹霓 山巅 荡漾 当炉卖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
解析: A项,“廖”应为“寥”; B项,“催”应为“摧”; D项,“炉”应为“垆”。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栖隐 岩扉 瀛州 菩萨蛮 B.荡漾 崩催 鼓瑟 岳阳楼 C.乾坤 涕泗 孤舟 东南拆 D.皓腕 画舫 剡溪 或可睹 解析: A.“瀛州”应为“瀛洲”, B.“崩催”应为“崩摧”, C.“东南拆”应为“东南坼”。
内容详实
教练一体
下载可用
《 夜 归 鹿 孟 门 浩 歌 然 》
安乡一中
龚德国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 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 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 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 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 吧。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三个相同的一 组是 (D ) A.缉私 编辑 修葺 开门揖盗 B.揣摩 端倪 湍急 惴惴不安 C.绮丽 犄角 倚仗 掎角之势 D.啜泣 拾掇 辍学 气息惙然
解析: A.“缉”读jī,“辑”读jí,“葺”读qì,“揖”读yī; B.“揣”读chuǎi,“端”读duān,“湍”读tuān,“惴”读zhuì; C.“绮”读qǐ,“犄”读jī,“倚”读yǐ,“掎”读jǐ; D.“啜”读chuî,“掇”读duo,“辍”读chuî,“惙”读chuî。
孟浩然名片
姓名 简历 成就 评价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 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 诗人 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老,晚年隐居 汉江东岸鹿门山中 作品集《孟浩然集》 隐逸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作家 诗风语言清淡,意境清远。与 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夜归鹿门歌 定稿
相同点: 王孟的诗歌都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恬淡。
不同点:
孟诗中夹杂了尘世的喧嚣突出自己的超脱与 潇洒;多用白描,着墨清淡,比王诗更显淳朴。 王诗主要借助自然的景观,寄托归隐的悠然 自得,决心归隐的冲淡平和;“诗中有画”,色 彩光泽更为丰富。
(“相关链接”——三)
请同学们按照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 基本思路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比较 它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的异同。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 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 步步变化:
背景
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
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眷隐居
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
浩然40岁赴长安求仕不遂,游历吴越数年
后返乡,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 在鹿门山辟一住处。这首诗是孟浩然决心 隐居、绝意仕宦时写的。
山水田园诗的祖宗:陶渊明【东晋】
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 谢灵运【南朝·宋】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
月夜山景图
烟树
夜月
树影朦胧
皎洁清冷
岩扉
松径
幽深僻静
清幽寂寥
思考:诗中写的是 “夜归”的 “归”途,该怎样理解“归”字?
表面上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写: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隐逸有他的传统,一般地说是消极出世。 但孟浩然的隐逸,除了为应试做准备外,本身 也有积极入世的意义。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方 式。这种隐逸可以造成声誉,于进、于退都有 利,跟求仕进的打算是不矛盾的。这种隐逸, 心情幽雅,充满了幻想和期望……
《夜归鹿门歌》 讲义
《夜归鹿门歌》讲义一、作者与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大多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优美。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长期隐居在鹿门山一带。
他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的厌倦,都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
二、诗歌原文与解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这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白天已经结束,渔梁渡头人们争相渡河,一片喧闹。
通过钟声和渡头的喧闹,形成了一种对比,一边是宁静的山寺,一边是热闹的渡口。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村,而“我”则乘船回到鹿门。
这里表现了诗人与众人不同的选择,众人走向世俗的村落,而诗人则归向隐逸的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月光照亮了烟雾笼罩的树木,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德公的隐居之处。
这里的景色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同时提到庞德公这位古代的隐士,也暗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岩石做的门,松树掩映的小路,一直都是那么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士独自来来去去。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隐居之地的清幽寂静,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超脱。
三、诗歌主题与情感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喜爱。
在诗中,孟浩然通过对比世俗的喧闹和鹿门山的宁静,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
情感上,既有对宁静自然的陶醉,也有在孤独中的坚守和超脱。
诗人在喧嚣与寂静之间,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展现出一种高洁的志趣和不随波逐流的精神。
四、艺术特色1、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通过“人随沙岸向江村”与“余亦乘舟归鹿门”的对比,突出了诗人与众不同的人生选择。
又通过鹿门山的清幽与世俗世界的喧闹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夜归鹿门歌》_(定稿)
“诗眼”题型
1、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 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争”字写得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争”为“争夺”之意。 (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 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夜归鹿门歌
缘景明情
现景 析景 摹形 溯情 呈现诗中所绘之景 分析特点 描摹形象 推求感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夜归鹿门歌
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
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 步变化:
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 苦,最后恬静淡泊。
夜归鹿门歌
比较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与王维《归嵩山作》异同。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夜归鹿门歌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并非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 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 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 表面上是写“水”和 “鸟”有情——好像在和 诗人结伴而归,其实还是 写作者自己有情。
夜归鹿门歌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夜归鹿门歌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 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 不迫。
夜归鹿门歌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 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 不迫。
望中景色和车马动 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 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王 暮禽相与还。 维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诗鉴赏: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
据《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
建武中,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
”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此。
此诗描述了诗人从山附近的涧南园家中,夜归鹿门隐居别墅时一路所见的情景,表达了他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阳人也。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已远”的诗句。
这两句是写“夜归鹿门”一路所见的景物。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夜归鹿门歌
老木匠材料作文例文两篇
• 例文一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 自呱呱坠地的一刻起,我们拥有了生命,开始了生活。 如何生活呢?是像那个即将退休的老木匠一样,随便对待 生活,为自己打造粗制滥造的“房子”吗?还是像史铁生 一样,敬畏生活,活出精彩呢?生活,是自己创作的,应 用心去创造。 • 平凡的生活,我们用心活出不平凡。只要心怀真诚的 梦,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周星驰成名前被笑“老跑龙套 的”,他的无权无势,样貌不出众似乎让他注定了平凡。 但他从不放弃,总在心中默念:即使是平凡的小角色,我 也要扮好。于是,在导演忘记喊停时他一动不动地装死, 他乐意为工作人员跑来跑去,用心演戏,用心生活终成一 代喜剧大师。钢琴王子刘伟、鸭脖夫妻、孔雀哥哥、苏珊 大妈等草根的成名,无不是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的人也能成 名,只要你心怀真诚,就能创造出不平凡的生活。
【写作指导】
•
不妨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抓意象,理关系。 此诗中主要有一个人物形象——“你”和一个物象 “蝴蝶”,而“你”是“蝴蝶”的追逐者,“蝴 蝶”是“你”的追逐对象;二是要由表及里,由 此及彼。诗歌表面上的“你”和“蝴蝶”这两个 意象因“追逐”和“被追逐”联系到了一起,但 细细思量:“你”为什么要去追逐?或者,换句 话说,“蝴蝶”有什么值得“你”去为它追逐的 东西?结局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有什么象征意义或现实意义呢?由此层层深入分 析,不仅诗歌的主旨及其深刻哲理意蕴逐渐凸现 出来了,而且其多角度构思立意的脉络也会清晰 明朗起来。
• 思路三:要学会欣赏美,懂得欣赏美。当 小诗中的“你”以“静静欣赏”代替“不 顾一切”的追逐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 “蝴蝶”反而不请自来,足见懂得欣赏美 的力量。 • 思路四:要学会换种思维方式看问题,学 会正确改变自己。小诗中象征着美好的事 物“蝴蝶”最终反而不请自来的主要原因, 是因为小诗中的“你”改变了对“蝴蝶” 的追逐方式。 • 思路五: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筑和 谐的美好未来。当你静静欣赏蝴蝶时,蝴 蝶便落在你的肩上,这何尝不是一幅人与 自然的和谐之画!
《夜归鹿门山歌》 文章解析
《夜归鹿门山歌》文章解析夜归鹿门山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传世山歌,通过歌颂自然景色和描绘人们夜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本文将对《夜归鹿门山歌》进行解析,从诗歌结构、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诗歌结构来看,《夜归鹿门山歌》是一首四行五言的诗歌。
每一句都以五个字为单位,整篇诗歌共有四句,每一句都以仄平仄平平的韵律节奏组成。
这种结构使得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流畅自然。
四行五言的结构也使得整篇文章简洁明了,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其次,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描绘夜归的情景。
首句中“鹿门”即指回家的地方,通过山门的形象来象征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和思念之情。
诗歌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景色,“霜月”、“寒松”、“飞星”等意象都给人一种冷静、安宁的感觉。
作者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夜归的宁静与舒适。
再次,诗歌还通过意象的运用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整首诗歌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诗歌的主题是家国情怀,作者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夜晚归途的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故土的眷恋。
“月明人倚楼”一句中,作者通过写人与月亮相互依偎来表现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同时,诗歌中还融入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描绘山、月、松、星等景象,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夜归鹿门山歌》以简洁明了的结构、丰富多样的意象以及传达深情、唤起思乡之情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山歌通过描绘山水、月夜和人们的归途,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归家的场景,引发读者对故土、家乡以及生活的反思和回忆。
在这样一个现代都市快节奏生活中,这首歌曲带给人们一丝宁静和回归本真的感觉。
总之,夜归鹿门山歌以其简洁明了的结构、艺术化的意象以及深情的情感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家乡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作者让人们感受到了返乡归途的欢喜和宁静。
这首山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共鸣,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珍贵之作,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夜归鹿门歌》译文及鉴赏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译文及鉴赏《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是由孟浩然所创作的,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唐代: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注释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夜归鹿门歌写作手法
夜归鹿门歌写作手法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佳作。
他在诗中描绘了自己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隐逸生活的魅力。
孟浩然在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将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生动地展现出来。
他巧妙地运用动词和形容词,使诗歌充满了动态感和立体感。
比如,“渔梁渡头争渡喧”一句,通过“争”字展现了人们急于回家的喧闹场面,“宿鹭眠鸥非旧林”一句中,“宿”和“眠”字的运用,让读者感受到了夜晚的静谧和安宁。
此外,孟浩然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尘世喧嚣和隐逸宁静对比起来,突出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比如,“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通过“天明”和“独”字的运用,展现了尘世喧嚣和自己孤独的身影,与前面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音韵方面,孟浩然也运用得非常巧妙。
他的诗歌节奏明快,语言流畅,押韵自然,使得诗歌具有了音乐美感。
比如,“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两句中,“昏”和“喧”字的运用,不仅传达了时间上的差异,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之,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隐逸魅力的诗歌。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对比和音韵的运用,将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夜归鹿门歌》 讲义
《夜归鹿门歌》讲义《<夜归鹿门歌>讲义》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夜归鹿门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清幽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孟浩然。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大多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夜归鹿门歌》这首诗的原文是:“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下面咱们逐句来解读一下这首诗。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这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白昼已经昏暗下来,渔梁渡口人们争着渡河,一片喧闹之声。
这里通过钟声和渡头的喧闹,营造出一种热闹而又嘈杂的氛围,与后面诗人归向鹿门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两句写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村,而诗人自己则乘船回到鹿门。
这里的“人”和“余”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与众不同的选择,他没有随众人走向热闹的江村,而是独自归向鹿门,显示出他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在鹿门山,月光照亮了烟雾笼罩的树木,诗人忽然来到了庞德公曾经隐居的地方。
这里的景色宁静而神秘,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庞德公是东汉时期的一位隐士,诗人来到他的栖隐处,也暗示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认同。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岩石做的门,松树掩映的小路,一直都是那么寂寥冷清,只有这位隐士独自来来去去。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鹿门山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但这种孤独并非是痛苦的,而是一种超脱尘世的自在和宁静。
接下来咱们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首先,在结构上,这首诗层次分明,前两句写世俗的热闹,中间两句写诗人的归程,最后两句写鹿门山的幽静,层次清晰,过渡自然。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诗词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诗词赏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诗词赏析【作品简介】《夜归鹿门山歌》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
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
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
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中英对照翻译】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RETURNING AT NIGHT TO LUMEN MOUNTAINMeng HaoranA bell in the mountain-temple sounds the coming of night.I hear people at the fishing-town stumble aboard the ferry,While others follow the sand-bank to their homes along the river....I also take a boat and am bound for Lumen Mountain --And soon the Lumen moonlight is piercing misty trees.I have come, before I know it, upon an ancient hermitage,The thatch door, the piney path, the solitude, the quiet,Where a hermit lives and moves, never needing a companion.。
盛唐的一曲隐逸之歌
盛唐的一曲隐逸之歌作者:朱晓燕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1年第48期孟浩然终生不仕,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
在40岁以前,他一直在襄阳岘山附近的涧南园过着隐居生活。
后来上京投考落第,游吴越后再度返乡归隐。
除了晚年在朋友张九龄帐下做过几年幕僚外,余生都是在隐居中度过。
返乡之后,孟浩然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夜归鹿门歌》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同时发出了“隐逸宣言”。
一、《夜归鹿门歌》中的“隐逸情怀”“夜归鹿门”点明时间、地点,“归”还暗指从世俗到隐逸的过程。
开头两句,写作者傍晚归途见闻。
听到远处山寺传来的钟声,还有渡头人们争渡的喧闹声,在一静一动的对比中,作者潇洒超脱的情怀隐然可见。
第三、四句,世人回家,作者乘着船向鹿门出发,两种归途,两种选择,作者选择了与世人相反的归途,表明自己的隐逸情怀。
第五、六句则写夜归途中的微妙感受、亲切体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自然,忘情于物外的独特心境。
最后两句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在这个天地里,唯山林是伴,无尘世的纷扰,只有作者孤独寂寞地生活着,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
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写隐逸的情怀志趣,塑造了一个超脱尘世的隐士形象。
二、孟浩然的“隐逸之路”有人对孟浩然的隐逸之路不以为然,认为作者的隐逸也有积极入世的意义。
“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方式。
这种隐逸可以造成声誉,于进、于退都有利,跟求仕的打算并不矛盾。
”(陈贻焮《孟浩然诗选·后记》)的确,孟浩然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之家,40岁入京求仕,此时的作者是有着济苍生之志的。
但后来进士落第,为人又秉性孤高,不愿折腰屈从于人,最后放弃仕途而走向山水。
作者之所以选择隐逸之路,除了作者的性格使然,也与他生活的家乡有很大的关联。
孟浩然作为襄阳人,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襄阳度过。
《全唐诗》收集他的诗200多首,直接描写襄阳的将近30首。
襄阳山水秀丽,又具有深厚的文学传统,所以,闻一多说:“实在襄阳的人杰地灵,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人赞美。
夜归鹿门山歌夜原文及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夜原文及赏析夜归鹿门山歌 / 夜原文及赏析夜归鹿门山歌夜孟浩然〔唐代〕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黄昏时喧寺的钟声在喧谷中回响,渔梁岸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喧在月光映照下喧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喧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注释:鹿门:喧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喧。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喧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喧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洒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出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出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庞鹿门山出情景,表现出尽逸出情趣和意境。
最后两句写庞公尽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出尽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写诗人傍晚江行出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出古寺传来了报时出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出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出喧闹,首句表现出是安宁静谧出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出比照,这是远离人寰出禅境与喧杂纷扰出尘世出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出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出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出尽逸志趣和不慕荣利出淡泊情怀。
夜归鹿门歌扩写作文
夜归鹿门歌扩写作文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缉工光继叱荒癸维含哩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
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抓住要点扩写时间:经黄昏到夜晚;地点:从渡头到鹿门;人物,我(隐者);事件:隐者幽居。
重在写景。
以下是我写的一个小段落,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山寺的晚钟响起,仿佛是在为归人指点回家的路。
于是,那个叫做渔梁的小渡口再一次被归心似箭的人们挤满,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樵夫扛着满担的柴火;农人提着长柄的锄头;妇人从集市上回来,背上的娃娃睡熟了;还有和尚和狗……在疲倦的喧嚣声中,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长得像叹息——但是挤到船上去了之后,水留给他们的影子却很短,短得像马不停蹄的一生。
江岸不管不顾地短短长长,后退,后退,后退,一直后退到苍茫的夜色里。
而船却一意孤行地前进,前进,前进,一直前进到那个叫做鹿门的小村庄,在一里之外隐隐地呼唤我。
我所知道的鹿门,月光明亮,烟树婆娑,石径曲折,松荫深幽。
我所知道的鹿门,已经屏蔽了所有的浮华和喧嚣,屏蔽了所有的人和物——农人和樵夫,女子和孩童,和尚和黄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第3页共4页第4页共4页【篇四】《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幻灯片首页)一、课程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过闻一多先生的《孟浩然》这篇文章,文中孟浩然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给出的图片描述下孟浩然的外貌(打出幻灯片)(1分钟)明确:(资料;而长,峭而瘦白衣袍靴帽重带骨貌淑清风神散朗)身材修长,瘦削俊俏,潇洒飘逸。
二、知识复习1、大家描述得相当不错,接下来我请为几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1)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夜归鹿门歌》(2)故乡襄阳,对门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少时孟浩然也曾隐居于此。
(3)用一个字概括孟诗歌的特点:淡。
(诗歌创作大多数是五言,以山水为主要题材,不事雕饰,自然浑成,清淡简朴,但却不乏韵致。
语言平淡朴实,其人和诗都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解闷》)“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杜甫《遣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赠孟浩然》)“孟浩然……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闻一多《孟浩然》)(2分钟)(老师重点介绍)2、提到孟浩然的诗,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憾岳阳城。
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过故人庄》,下面请同学以《过》为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分钟)(请两个同学)(1)大家看屏幕,注意诗歌中圈点的部分的景物描写和大自然中的景物一样吗?。
(1分钟)明确:不同,诗歌中的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在诗歌中我们称之为意象。
(2)这些意象合连在一起就给我们打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1分钟)明确: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这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意境。
(明确:作者将诗中的绿树、青山、村舍、桑麻这些意象和谐打成一片。
像我们展示了了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
)3、(请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然后幻灯片打出)引出诗歌意境和意象的概念意境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物、景等。
意境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风物完全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2分钟)(刚刚我们清楚诗歌的意境和意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它来赏析孟浩然的另一首诗歌《夜归鹿门歌》诗歌赏析三、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请一同学朗读一下诗歌,注意读音部分以及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对于七言我们用“二二一二式”或者“二二二一式”。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1分钟)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樹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2分钟)3、字词讲解(1分钟)注释(1)鹿门;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作者隐居的地方。
(2)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3)鱼梁:水中沙注洲名。
《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
”在襄阳县东,距鹿门很近。
渡头:即渡口。
喧:指人们争渡的喧哗声。
(4)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
(5)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6)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7)庞公:庞德公,汉末隐士,襄阳人,与司马微、诸葛亮为友,曾隐居鹿门。
栖:居住。
(8)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
(9)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4、课文讲解(同学们自己再把诗歌朗读一遍,朗读的同时找出诗歌的意象)(1)请学生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1分钟)(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学生一起回答)(2分钟)(学生疏漏,要求学生按照顺序逐步寻找。
提醒学生对这些进行分类,方便下面的比较。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看山寺这部分)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分析,得出诗歌的意境①(大家先思考一下,我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这幅图画)(请学生,然后叫学生自己谈看法,最后得出特点)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请学生描述,还有没有哪为同学愿意描述一下)月开烟树(明朗冷清)岩扉松径(幽静冷清孤寂)--清幽冷寂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生活气息)--喧哗嘈杂(5分钟)②刚刚我们得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境,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
明确:归。
(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归字的含义,可以提示有两层含义,然后打出幻灯片)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
③(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诗所表达出的感情)“归”字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
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失落之情。
明确: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笔法清新,意蕴深厚。
(隐逸之路)(3分钟)(小结:同学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上本节课的重点。
)(4)通过几句我们学过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诗歌语言特点。
(接下来我们看看本诗的语言,首先请大家齐读黑板上的名句,然后下面的选出相应的答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望庐山瀑布》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我们今天学习的诗歌有什么语言特点,有没蕴涵其中呢?)结论:本诗歌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蕴藏深厚的感情没一句都没着力凝练,但并不显得单薄。
平衡均匀的句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这首诗引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让你感受到形象,领悟到韵味,但不能它的意境、形象韵味归结到某一两个句子写得好,它像一位美人,通体美,而不在某一特别的部位超凡脱俗;是天然美,而不是“浓饰盛装”。
(3分钟)(下面我们对诗歌进行一下小结)小结:这首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调,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1分钟)总结:我们刚刚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从诗歌的内容对作者的感情进行了把握。
另外对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把握。
重点要求大家掌握这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2分钟)(5)、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1分钟)四、知识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己鉴赏一首诗歌)(9分钟)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夜归鹿门歌》【注解】: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
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
层次整齐,景象萧瑟教学设计说明: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的三维目标既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又关注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还关注了更深远、更本质的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要落实总体的课程目标,就必须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具体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要发挥三维目标的重要作用,就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关系。
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分别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过程,形成学习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能力,酝养情感、形成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
其次,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介机制,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
再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我们教学的时候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但同时也要注意:三维目标是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目标。
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在我设计的这一份《夜归鹿门歌》的教案当中,我非常注意这三个方面的体现。
首先在知识和技能这个目标方面,我设计时候一方面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累计,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和诗歌赏析能力的提高。
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当中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例如在我教学的第二个部分,我设计了“知识复习”这一环节,因为诗歌孟浩然是我们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这部分主要是对诗人生平的回顾以及创作特点的归纳,并且引入其他人对孟浩然的评价,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孟浩然诗歌的特征。
另一方面,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