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写作 《夜归鹿门歌》

合集下载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

一、《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二、《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三、《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展开全文阅读【诗文解释】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赏析】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

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简评】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归鹿门歌①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

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

(1分)
2.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3.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

(4分)
参考答案:
1.古体诗
2.A
3.“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地动
态过程凸现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篇一: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篇二: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2014年用 安乡一中 龚德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2014年用   安乡一中   龚德国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栖息 寂廖 瀛洲 熊咆龙吟 B.木屐 山崖 恍惚 催眉折腰 C.鸾凤 干坼 戎马 皓腕凝雪 D.虹霓 山巅 荡漾 当炉卖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
解析: A项,“廖”应为“寥”; B项,“催”应为“摧”; D项,“炉”应为“垆”。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栖隐 岩扉 瀛州 菩萨蛮 B.荡漾 崩催 鼓瑟 岳阳楼 C.乾坤 涕泗 孤舟 东南拆 D.皓腕 画舫 剡溪 或可睹 解析: A.“瀛州”应为“瀛洲”, B.“崩催”应为“崩摧”, C.“东南拆”应为“东南坼”。
内容详实
教练一体
下载可用
《 夜 归 鹿 孟 门 浩 歌 然 》
安乡一中
龚德国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 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 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 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 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 吧。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三个相同的一 组是 (D ) A.缉私 编辑 修葺 开门揖盗 B.揣摩 端倪 湍急 惴惴不安 C.绮丽 犄角 倚仗 掎角之势 D.啜泣 拾掇 辍学 气息惙然
解析: A.“缉”读jī,“辑”读jí,“葺”读qì,“揖”读yī; B.“揣”读chuǎi,“端”读duān,“湍”读tuān,“惴”读zhuì; C.“绮”读qǐ,“犄”读jī,“倚”读yǐ,“掎”读jǐ; D.“啜”读chuî,“掇”读duo,“辍”读chuî,“惙”读chuî。
孟浩然名片
姓名 简历 成就 评价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 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 诗人 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老,晚年隐居 汉江东岸鹿门山中 作品集《孟浩然集》 隐逸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作家 诗风语言清淡,意境清远。与 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夜归鹿门歌 定稿

夜归鹿门歌 定稿
出发时安详从容、悠然自得,途中一 度黯淡凄凉,最后恬静淡泊。
相同点: 王孟的诗歌都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恬淡。
不同点:
孟诗中夹杂了尘世的喧嚣突出自己的超脱与 潇洒;多用白描,着墨清淡,比王诗更显淳朴。 王诗主要借助自然的景观,寄托归隐的悠然 自得,决心归隐的冲淡平和;“诗中有画”,色 彩光泽更为丰富。
(“相关链接”——三)
请同学们按照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 基本思路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比较 它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的异同。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 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 步步变化:
背景
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
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眷隐居
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
浩然40岁赴长安求仕不遂,游历吴越数年
后返乡,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 在鹿门山辟一住处。这首诗是孟浩然决心 隐居、绝意仕宦时写的。
山水田园诗的祖宗:陶渊明【东晋】
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 谢灵运【南朝·宋】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
月夜山景图
烟树
夜月
树影朦胧
皎洁清冷
岩扉
松径
幽深僻静
清幽寂寥
思考:诗中写的是 “夜归”的 “归”途,该怎样理解“归”字?
表面上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写: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隐逸有他的传统,一般地说是消极出世。 但孟浩然的隐逸,除了为应试做准备外,本身 也有积极入世的意义。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方 式。这种隐逸可以造成声誉,于进、于退都有 利,跟求仕进的打算是不矛盾的。这种隐逸, 心情幽雅,充满了幻想和期望……

《夜归鹿门歌》 讲义

《夜归鹿门歌》 讲义

《夜归鹿门歌》讲义一、作者与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大多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优美。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长期隐居在鹿门山一带。

他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的厌倦,都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

二、诗歌原文与解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这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白天已经结束,渔梁渡头人们争相渡河,一片喧闹。

通过钟声和渡头的喧闹,形成了一种对比,一边是宁静的山寺,一边是热闹的渡口。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村,而“我”则乘船回到鹿门。

这里表现了诗人与众人不同的选择,众人走向世俗的村落,而诗人则归向隐逸的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月光照亮了烟雾笼罩的树木,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德公的隐居之处。

这里的景色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同时提到庞德公这位古代的隐士,也暗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岩石做的门,松树掩映的小路,一直都是那么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士独自来来去去。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隐居之地的清幽寂静,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超脱。

三、诗歌主题与情感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喜爱。

在诗中,孟浩然通过对比世俗的喧闹和鹿门山的宁静,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

情感上,既有对宁静自然的陶醉,也有在孤独中的坚守和超脱。

诗人在喧嚣与寂静之间,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展现出一种高洁的志趣和不随波逐流的精神。

四、艺术特色1、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通过“人随沙岸向江村”与“余亦乘舟归鹿门”的对比,突出了诗人与众不同的人生选择。

又通过鹿门山的清幽与世俗世界的喧闹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夜归鹿门歌》_(定稿)

《夜归鹿门歌》_(定稿)

“诗眼”题型
1、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 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争”字写得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争”为“争夺”之意。 (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 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夜归鹿门歌
缘景明情
现景 析景 摹形 溯情 呈现诗中所绘之景 分析特点 描摹形象 推求感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夜归鹿门歌
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
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 步变化:
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 苦,最后恬静淡泊。
夜归鹿门歌
比较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与王维《归嵩山作》异同。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夜归鹿门歌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并非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 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 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 表面上是写“水”和 “鸟”有情——好像在和 诗人结伴而归,其实还是 写作者自己有情。
夜归鹿门歌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夜归鹿门歌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 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 不迫。
夜归鹿门歌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 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 不迫。
望中景色和车马动 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 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王 暮禽相与还。 维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第3页共4页第4页共4页【篇四】《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幻灯片首页)一、课程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过闻一多先生的《孟浩然》这篇文章,文中孟浩然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给出的图片描述下孟浩然的外貌(打出幻灯片)(1分钟)明确:(资料;而长,峭而瘦白衣袍靴帽重带骨貌淑清风神散朗)身材修长,瘦削俊俏,潇洒飘逸。

二、知识复习1、大家描述得相当不错,接下来我请为几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1)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夜归鹿门歌》(2)故乡襄阳,对门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少时孟浩然也曾隐居于此。

(3)用一个字概括孟诗歌的特点:淡。

(诗歌创作大多数是五言,以山水为主要题材,不事雕饰,自然浑成,清淡简朴,但却不乏韵致。

语言平淡朴实,其人和诗都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解闷》)“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杜甫《遣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赠孟浩然》)“孟浩然……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闻一多《孟浩然》)(2分钟)(老师重点介绍)2、提到孟浩然的诗,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憾岳阳城。

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过故人庄》,下面请同学以《过》为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分钟)(请两个同学)(1)大家看屏幕,注意诗歌中圈点的部分的景物描写和大自然中的景物一样吗?。

(1分钟)明确:不同,诗歌中的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在诗歌中我们称之为意象。

(2)这些意象合连在一起就给我们打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1分钟)明确: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这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意境。

(明确:作者将诗中的绿树、青山、村舍、桑麻这些意象和谐打成一片。

像我们展示了了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

)3、(请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然后幻灯片打出)引出诗歌意境和意象的概念意境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物、景等。

意境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风物完全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2分钟)(刚刚我们清楚诗歌的意境和意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它来赏析孟浩然的另一首诗歌《夜归鹿门歌》诗歌赏析三、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请一同学朗读一下诗歌,注意读音部分以及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对于七言我们用“二二一二式”或者“二二二一式”。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1分钟)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樹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2分钟)3、字词讲解(1分钟)注释(1)鹿门;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作者隐居的地方。

(2)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3)鱼梁:水中沙注洲名。

《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

”在襄阳县东,距鹿门很近。

渡头:即渡口。

喧:指人们争渡的喧哗声。

(4)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

(5)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6)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7)庞公:庞德公,汉末隐士,襄阳人,与司马微、诸葛亮为友,曾隐居鹿门。

栖:居住。

(8)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

(9)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4、课文讲解(同学们自己再把诗歌朗读一遍,朗读的同时找出诗歌的意象)(1)请学生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1分钟)(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学生一起回答)(2分钟)(学生疏漏,要求学生按照顺序逐步寻找。

提醒学生对这些进行分类,方便下面的比较。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看山寺这部分)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分析,得出诗歌的意境①(大家先思考一下,我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这幅图画)(请学生,然后叫学生自己谈看法,最后得出特点)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请学生描述,还有没有哪为同学愿意描述一下)月开烟树(明朗冷清)岩扉松径(幽静冷清孤寂)--清幽冷寂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生活气息)--喧哗嘈杂(5分钟)②刚刚我们得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境,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

明确:归。

(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归字的含义,可以提示有两层含义,然后打出幻灯片)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

③(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诗所表达出的感情)“归”字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

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失落之情。

明确: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笔法清新,意蕴深厚。

(隐逸之路)(3分钟)(小结:同学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上本节课的重点。

)(4)通过几句我们学过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诗歌语言特点。

(接下来我们看看本诗的语言,首先请大家齐读黑板上的名句,然后下面的选出相应的答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望庐山瀑布》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我们今天学习的诗歌有什么语言特点,有没蕴涵其中呢?)结论:本诗歌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蕴藏深厚的感情没一句都没着力凝练,但并不显得单薄。

平衡均匀的句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这首诗引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让你感受到形象,领悟到韵味,但不能它的意境、形象韵味归结到某一两个句子写得好,它像一位美人,通体美,而不在某一特别的部位超凡脱俗;是天然美,而不是“浓饰盛装”。

(3分钟)(下面我们对诗歌进行一下小结)小结:这首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调,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1分钟)总结:我们刚刚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从诗歌的内容对作者的感情进行了把握。

另外对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把握。

重点要求大家掌握这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2分钟)(5)、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1分钟)四、知识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己鉴赏一首诗歌)(9分钟)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夜归鹿门歌》【注解】: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

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

层次整齐,景象萧瑟教学设计说明: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的三维目标既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又关注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还关注了更深远、更本质的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要落实总体的课程目标,就必须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具体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要发挥三维目标的重要作用,就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关系。

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分别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过程,形成学习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能力,酝养情感、形成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

其次,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介机制,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

再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我们教学的时候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但同时也要注意:三维目标是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目标。

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在我设计的这一份《夜归鹿门歌》的教案当中,我非常注意这三个方面的体现。

首先在知识和技能这个目标方面,我设计时候一方面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累计,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和诗歌赏析能力的提高。

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当中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例如在我教学的第二个部分,我设计了“知识复习”这一环节,因为诗歌孟浩然是我们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这部分主要是对诗人生平的回顾以及创作特点的归纳,并且引入其他人对孟浩然的评价,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孟浩然诗歌的特征。

另一方面,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