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必看】2020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
【必看】2020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摘要:本文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为大家详细解析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研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研考试科目、研究方向介绍、本专业近3年复试分数线对比、本专业近3年报录比情况、本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往年录取名单及武汉理工大学备考经验。
一、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试科目招生院系:交通学院招生专业:交通运输工程(085222)研究方向:01(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02(非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202 俄语、203 日语(选一)③301 数学一现等方面的情况,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
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作量化计入复试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低于60分为不合格,面试成绩不合格不予录取。
面试时间为4月1日上午8:30—12:30,地点另行通知。
(二)笔试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考核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
笔试内容为涵盖学科(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重点考核考生是否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笔试总分为100分,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大于等于60分为合格,否则不予录取。
笔试时间:3月31日上午10:00—12:00。
地点:另行通知。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综合笔试范围:1、交通工程学;2、交通管理与控制。
(三)考生录取总成绩计算方法总成绩=[(初试统考科目成绩之和)/3.5]×49%+[(初试自命题科目成绩之和)/1.5]×21%+(复试笔试及面试成绩之和)/2)×30%。
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
—年十月一、专业基本情况 (1)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1)三、试点规模及学制 (6)四、合作培养依托单位 (7)五、本科阶段培养方案 (7)六、硕士阶段培养方案................................... 1.6七、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8八、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2.2附件1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行业标准附件2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附件3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方案附件4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一、专业基本情况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1958年在华中工学院成立的内燃机与拖拉机专业,是我国高校同类专业设立最早的专业之一,1960 年开始以拖拉机专业招生,后改为汽车拖拉机专业。
从1984年开始汽车工程专业逐步增加招生人数,目前保持每年6个学生班的规模。
1988年在国内首设专用汽车专业,1991年开设汽车工程(法语)方向,1998年统一调整、整合为车辆工程专业。
由于专业在国内具有悠久历史,为我国汽车及相关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已成为湖北省乃至黄河以南地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训基地。
除本科专业外,本专业还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1994年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1995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点,2002年成为学校“十五”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专业学科,2003年再次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
2008年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一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
同时,本专业2005年被学校确定为第一批“品牌专业”建设单位。
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简介●2000年,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成立(学校独立运行的科研机构)●2006年,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2014年,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水运安全领域唯一国家基地)●2016年,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批(水运领域唯一国际合作基地)招生专业●博士研究生:交通运输工程082300●学术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082300(智能交通工程方向)●专业性硕士:交通运输工程085222研究生导师及研究方向一、风险评价与应急研究所姓名研究方向职称硕博导严新平船舶运行安全与智能技术教授博导Ali Mosleh 交通系统安全工程美国工程院院士博导张笛水上交通风险评价、极地航行安全研究员博导汪洋系统仿真与人机交互、事故干预与应急决策副研究员硕导毛喆水路交通安全、水路交通信息化副研究员硕导张金奋海事风险评价与应急副研究员硕导李克超滑材料、船舶摩擦学、磨损控制副研究员硕导二、交通感知与控制研究所姓名研究方向职称硕博导初秀民交通安全与信息化、智能船舶研究员博导毛文刚船舶安全与航运规划教授博导马枫交通安全与信息化、智能船舶副研究员硕导谢磊交通安全与信息化副研究员硕导陈德山水下探测与成像,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助理研究员硕导三、交通信息与安全研究所姓名研究方向职称硕博导胡钊政计算机视觉、智能车路系统、主动视觉监控教授博导邱志军智能交通、大数据、车路协同/车联网教授博导朱敦尧导航与位置服务、汽车电子、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系统教授博导张存保交通信息、交通控制、交通安全研究员博导褚端峰车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与车联网副研究员博导贺宜交通安全建模与仿真技术助理研究员硕导四、综合交通规划与安全研究所姓名研究方向职称硕博导钟鸣土地交通整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教授博导傅立平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教授博导昊超仲交通安全、智能交通、车路协同/车联网教授博导吕植勇危化品运营与监控、水下声呐图像处理研究员硕导吕能超智能交通、交通安全、车辆智能化副研究员博导马晓凤交通安全、不确定性交通规划副研究员硕导张晖交通安全、驾驶行为、车联网助理研究员硕导实验平台海事系统仿真演练测试平台交通大数据云服务平台通航运行状态在线感知平台船舶远程驾驶实验平台智能车辆实验平台汽车驾驶模拟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实物仿真平台人才培养成效(近5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论文获SCI, EI收录100多篇●20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20余名研究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教资助赴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中心设立了“求新”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每年对优秀研究生进行奖励●2017年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就业率100%(出国深造,交通领域央企、科研机构、高校等)学生毕业就业单位分布包括: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1研究所、719研究所、711研究所、中国舰船研究院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十二月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一、专业基本情况武汉理工大学的“物流工程”专业,前身是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的“设备管理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这两个专业分别创建于1992年和1999年。
进入21世纪后,在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下,物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校将“工业工程”专业按照物流工程模式进行培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02年率先在我国高校提出设立“物流工程”专业,并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学校。
至今已有5届毕业生,为我国和我省的物流大型企业,特别是以港口为基地发展物流自动化设计和应用的企业,培养了从事物流自动化设计及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的设立,为我国高校开设此专业提供了经验和示范,如今,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此专业。
2008年,该专业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对象。
经过几年建设,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在专业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人才质量培养、示范辐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同时,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工程背景,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持续保持工程应用的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我国的港口、交通等领域培养了一批物流工程技术人才,也深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本专业专职教师31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
大多数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近五年来,本专业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军品配套项目10余项,经费超过800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提升了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本专业现培养本科生约140人/年,硕士研究生约45人/年,博士生约6人/年。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物流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分别服务于交通行业的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大部分成为了院所和企业的骨干力量,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武汉理工大学培养计划表
4.5 5.0 1.0 4.5 4.0
船体强度与结构设 乐京霞 计课程设计 4140112021 理论力学B 体育918 4140111021 流体力学A 体育918 4140067031 轨道交通 4140436061 郭志勇
01-10 01-14 01-14 01-17
2.5 2.5 2.5 17
罗薇 谭金华 张航 付军 胡幼常 唐小兵 罗亮 邓育林 邓育林 罗美清 汪敏 汪国相 王林
01-08 22-26 01-03 17-17 03-17 01-18 22-26 11-17 22-26 01-10 22-26 22-26 01-08 19-20 01-18 01-03 01-15 01-16 01-17 10-17 18-18
01-16 16-16 16-16 03-17 01-17 04-18 01-08
4.0 1.0 1.0 2.0 4.0 4.0 3.0
4140233021 船舶运动学 4140451061 基础工程A 4140359021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交通控制试验与设 4140445061 计 4140384061 基础强化训练 4140001001 中国造船史(GX) 道路交通规划课程 4140526071 设计
交通运输地理与布 张矢宇 局 毛筱菲
4140233021 船舶运动学
4140233021 船舶运动学
毛筱菲
09-16
3.0
4140455061 桥梁工程下 4140258021 毕业设计 4140258021 毕业设计 4140207021 运输经济学 4140362031 工程地质A
陈小佳 李月光 李月光 徐燕 欧湘萍
船舶与海洋工程振 吴卫国 动学 张少雄 郑绍春 郑绍春 宋春节 谢奇 周增国 罗薇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实验中心简介
交通学院实验中心简介1.交通学院实验中心简介:交通学院实验中心成立于2004年,隶属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所属学科为工学,实验中心由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工程两大实验教学平台组成,包括船舶性能、造船工艺、结构工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道桥与渡河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管理八个专业实验室。
其中船舶性能、造船工艺、结构工程实验室为国家211 建设重点实验室。
实验中心实验用房面积8366平方米,设备510台套,总价值2400万元,完好率95%,主要承担本科教学,31门实验课程,开出125项实验,面向11个专业,每年实验学生2100人左右,实验人时61000左右。
2. 实验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工作核心,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
明确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法,对实验教学的功能进行正确定位与建设,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我院专业实践性均较强,我们正在实施将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实践性强的课程配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流体力学》、《建筑材料》已开出了独立的综合性实验。
目前实验教学已明显地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实验教学的总体改革思路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
我们结合06年培养计划的制订对全院整个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更新,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全面强化实验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研究与创新能力。
我们采取的改革思路及方案:1). 打破专业实验室的局限和以往只在课程内开设少学时实验的局限,以开设大型综合性实验课为建设目标,跨课程、跨实验室进行实验,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能有机地结合,又能使学生通过实验更深地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十二月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一、专业基本情况武汉理工大学的“物流工程”专业,前身是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的“设备管理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这两个专业分别创建于1992年和1999年。
进入21世纪后,在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下,物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校将“工业工程”专业按照物流工程模式进行培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02年率先在我国高校提出设立“物流工程”专业,并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学校。
至今已有5届毕业生,为我国和我省的物流大型企业,特别是以港口为基地发展物流自动化设计和应用的企业,培养了从事物流自动化设计及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的设立,为我国高校开设此专业提供了经验和示范,如今,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此专业。
2008年,该专业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对象。
经过几年建设,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在专业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人才质量培养、示范辐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同时,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工程背景,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持续保持工程应用的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我国的港口、交通等领域培养了一批物流工程技术人才,也深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本专业专职教师31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
大多数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近五年来,本专业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军品配套项目10余项,经费超过800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提升了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本专业现培养本科生约140人/年,硕士研究生约45人/年,博士生约6人/年。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物流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分别服务于交通行业的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大部分成为了院所和企业的骨干力量,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5222)一、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特别是对长江航运业务所涉及的前沿技术有较深入理解,并对相关的信息系统有一定的研发或管理实践经验。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船舶机械运用工程2.储运系统安全与环境保护3.智能交通与安全4.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5.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6.道路与铁道工程7.物流管理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1.学制、学习年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
学习分为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
课程学习包括必修、选修和专业综合课程,其中第1学期为必修、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专业综合课程在第2、3学期分散安排;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等,安排在第2~4学期进行。
2.学分要求:实行学分制,毕业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2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6学分。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2-3年,最长不超过5年,在校学习研究的累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至少1.5年(从开题时间起)四、课程设置1.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专业综合课程和必修环节等(见表1),其中公共学位课程不低于6学分,专业学位课程不低于12学分(必须选一门实验课程或研究方法类课程),选修课程不低于4学分(其中专业外语为必选),专业综合课程不低于2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6学分。
085222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第一部分概况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是我国第一批学位授权学科,其中“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始于“船机修造工程”学科,于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获湖北省重点学科,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获“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
1981年至今,一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自2003年起为全国“交通运输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协作组副组长单位。
我校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交通运输行业相关任职资格紧密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的硕士生应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交通运输系统由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航空运输和轨道运输这五种运输方式构成。
交通运输工程涵盖上述运输方式中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等内容,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载运工具运用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综合运输和多式联运等多方面内容的工程领域,是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的应用。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主要业务范围包括:(1)在载运工具运用与管理方面。
交通运输系统中载运工具结构及其运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运行性能优化、风险与环境保护,运行过程监测、诊断与健康管理。
(2)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面。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综合运输,城市地区及区域交通规划与管理,客货运输需求分析与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综合物流管理技术以及多方式运输衔接技术与管理。
(3)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方面。
道路、港口、航道等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与养护。
(4)在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方面。
交通信息采集、处理、运用和控制,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系统和装备,交通组织与管理技术及其智能化手段,“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服务领域的应用。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三月目录1. 专业基本情况 (1)1.1办学历史与学科优势 (1)1.2师资队伍 (3)1.3学生培养质量 (3)1.4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 (4)1.4.1 科学研究 (4)1.4.2 教学研究 (5)1.5实践教学基地 (5)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7)2.1丰富的专业培养经验 (7)2.2完备的专业实验教学基础 (8)2.3良好的产学合作培养条件 (9)3. 试点规模及学制 (1)4.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见附件1) (1)5. 培养方案 (1)5.1培养目标和要求 (1)5.1.1 培养目标 (1)5.1.2 培养规格 (1)5.1.3 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5.2培养模式 (3)5.3本科阶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3)5.4硕士阶段知识体系、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6)6.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6.1组织保障 (1)6.2条件保障 (2)6.3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教学过程监控 (3)6.4规范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 (4)6.5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 (6)7.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7)7.1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7)7.2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 (8)7.3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的研究 (9)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交通运输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10)附件2: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11)附件3: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硕士) (18)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 (18)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硕士) (26)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 (29)附件5: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31)1. 专业基本情况1.1 办学历史与学科优势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始建于1952年创办的“水运管理”专业,1956年改名为“水运经济”,1963年根据交通部要求进行了院系专业调整合并,原“水运经济”专业迁至上海。
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一、业务培养目标 Ⅰ Educational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具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汽车工程领域内从事汽车理论研究、 汽车产品开发、汽车设计制造、汽车生产管理方面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工 程技术人才。 This major aims at training high-ranking specialists, which would have the foundation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and which would have the innovation spirit, practice cap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view. They also would specialize on the automobile theory research, product design, product experiment, product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the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alm.
Courses
48
10
个性课程 Personalize
d Course
\
10
集中性实践 Practice Courses
课外学分 Study Credit after Class
24.5
武理交通运输专业大三课程表
武理交通运输专业大三课程表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大三课程表涵盖了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三大类。
课程旨在培养具备交通运输领域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专业必修课程包括运筹学、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交通规划与管理以及汽车运用工程,共计5 门课程,学分40 学分。
这些课程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为日后从事交通运输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专业选修课程涵盖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物流工程、交通安全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以及运输经济学等课程,共计5 门课程,学分20 学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课程,拓宽知识面,提升专业素养。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共计3 门课程,学分20 学分。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跨学科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安排方面,每周上课5 天,每天8 节课,课程持续16 周。
学生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完成80 学分的课程学习。
武汉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建筑学全日制硕士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3)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培养能遵守我国宪法、法律和研究生行为准则,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
1.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建筑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可胜任本学科领域较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建筑历史与理论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3.建筑技术科学三、学制、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毕业总学分不低于29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5分,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9分,必修环节不低于4学分。
四、课程设置五、实践环节加强实践环节训练,是提高研究生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
实践环节分为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
专业实践包括教学辅导、建筑测绘、专业调查等。
社会实践活动可采取“助教、助管、助研”形式等,包括参与导师组织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区域发展规划制订、行业发展咨询等活动课题研究;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
参加实践的学生需写出实践报告,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后,合格者记2学分。
在职硕士研究生可免修部分实践环节,不记学分,所缺学分必须通过选修课程补齐。
六、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调查实际情况和参加研究工作,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经审核后确定学位论文题目。
选题报告通过后记1个必修环节学分。
1.选题原则①硕士学位论文应选择对国民经济有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并具有先进性,以使研究生的工作尽可能接近建筑学科前沿或我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②课题的分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要根据实验条件、计算条件、科研条件等实际情况,选定适当的课题,以使研究生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方向)(领域代码:S430123)培养方案编制说明: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定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考虑我院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和“道路与铁道工程”等学科方向,各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均应有所不同,为此,我院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拟按照“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和“道路与铁道工程”两个方向进行分领域、分类型培养,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运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独立解决交通运输工程技术实际问题。
3.掌握一门外国语,可以熟练地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备基本的听、读、写的能力。
二、培养方向2、道路与铁道工程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1.学制、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实行学习年限2~2.5年的弹性学制,本科非本专业的学生辅修大学本科课程可适当增加学习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
学习分为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课程学习包括必修、选修和专业综合课程,其中第1学期为必修、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专业综合课程在第2、3学期分散安排;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等,安排在第2~4学期进行。
2.学分要求:实行学分制,毕业获得总学分数不少于24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16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8学分。
【必看】2020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能动学院)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
【必看】2020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能动学院)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摘要:本文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为大家详细解析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研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研考试科目、研究方向介绍、本专业近3年复试分数线对比、本专业近3年报录比情况、本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往年录取名单及武汉理工大学备考经验。
一、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试科目招生院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招生专业:交通运输工程(082300)(学术学位)研究方向:01(全日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机械系统监测诊断、性能优化与运用保障;摩擦学系统及表面工程;船舶节能与环保新技术;油气储运系统安全与环境保护)02(全日制)智能交通工程(交通信息与安全;交通感知与控制;交通风险评价与应急决策;综合交通规划与管理)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203 日语(选一)③301 数学一④825 流体力学、833 材料科学基础、837 机械设计、839 机械原理、847 发动机原理、848 自动控制原理、876 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一)、877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915 交通工程综合(选一)二、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分数线三、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研参考书目825流体力学1.熊鳌魁等编著,《流体力学》,科学出版社 20162. 吴望一著,《流体力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3. 朗道、栗弗席兹著,李植译,《流体动力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4. 约翰芬纳莫尔、弗朗兹尼著,钱翼稷等译,《流体力学及其工程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37 机械设计通工程方向)(二)复试考核方式及内容专业素质和能力(笔试)(100分)1. 笔试内容:(1)测试技术(50分)、(2)综合能力测试(50分)。
2. 笔试成绩满分为100分,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成绩低于60分为不合格,笔试成绩不合格不予录取。
培养方案
34
Transpotation Research News
ISSN 0066-6826
35
Highways
ISSN0267-825X
36
Highways and Transportation
ISSN 0265-6868
37
Road&Transportation
ISSN1037-5783
1
交通运输工程学
沈志云,人民交通出版社
2
交通运输学
胡思继,人民交通出版社
3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
4
公路交通科技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5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长安大学
6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公路学会
7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武汉理工大学
8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
9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与安全工程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交通运输技术管理,智能运输系统,交通运输组织与优化,交通运输系统综合节能减排与资源优化技术;交通运输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理论与方法、运输安全保障技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及评价。具体包括交通运输管理的政策、法规;ITS技术,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与协调,交通运输保障体系与标准;交通运输降低能源消耗和减排技术,交通运输安全及综合评估技术;交通运输系统状态检测、监测和预警技术;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与救援技术;重大危险源辨识技术;交通运输防灾减灾技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与评估技术;运输安全保障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等。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系统工程、规划理论、系统仿真理论和安全理论为基础,在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设施安全设计等领域展开研究,培养具备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级技术与科研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5222)
一、培养目标
满足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特别是对长江航运业务所涉及的前沿技术有较深入理解,并对相关的信息系统有一定的研发或管理实践经验。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船舶机械运用工程
2.储运系统安全与环境保护
3.智能交通与安全
4.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5.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6.道路与铁道工程
7.物流管理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1.学制、学习年限: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
学习分为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
课程学习包括必修、选修和专业综合课程,其中第1学期为必修、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专业综合课程在第2、3学期分散安排;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等,安排在第2~4学期进行。
2.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毕业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2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6学分。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2-3年,最长不超过5年,在校学习研究的累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至少1.5年(从开题时间起)
四、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专业综合课程和必修环节等(见表1),其中公共学位课程不低于6学分,专业学位课程不低于12学分(必须选一门实验课程或研究方法类课程),选修课程不低于4学分(其中专业外语为必选),专业综合课程不低于2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6学分。
2.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中的部分课程部分章节原则上由具有企业高工职称的行业、企业兼职教授讲授。
专业综合课程原则上由学院“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授课。
表1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课程设置一览表
注:选修课可以直接用专业学位课,也可在本学院其他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表中选取。
五、必修环节
(一)实践环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本专业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个部分。
1.课程实践:一般在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等单位完成,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和科研技能训练,由指导老师负责落实,可采取“助教、助管、助研”等形式,包括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学术讨论会,进行社会调查等。
参加实践环节的学生完成实践报告,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后,合格者记2学分。
2.综合实践: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工程岗位实际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
参加实践环节的学生须提交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经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检查、评阅后,合格者记3学分。
以上两个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备过程,研究生要提交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对研究生实践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另外,通过部分双师型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可进一步实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如交通部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工程师、注册物流师等。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免修实践环节,但不记学分,所缺学分须通过选修课程补齐。
(二)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1.选题: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在第三学期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工程实践,必须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
选题报告经开题报告考核小组审议通过,学院审定后报研究生院培养处教学管理科。
选题报告通过后记1个必修环节学分。
2.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
开题报告由学院组织,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
开题报告具体时间由指导教师自行确定,但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月。
3.中期考核:在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学院组织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
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
除保密论文外,中期考核应公开进行,具体时间由指导教师自行确定,但距离申请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
中期考核通过者计1学分。
4.学生应达到学校规定的研究生申请学位获得科研成果的相关规定。
六、科研与论文
1.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表现出作者具备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研究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型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课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位论文字数一般2~3万字。
2.论文形式包括研究论文、设计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论文指导应聘请工程项目有关的人员,组成指导小组,紧密结合工程项目,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任务。
3.撰写规范除按学校的论文规范要求外,还要增加附件以证明所进行的科研、设计、监(检)测、技术开发工作,包括设计图纸、施工记录、监测或检测数据、程序清单、实验报告、相关照片或工作录像等。
参考文献和综述要偏重于实际应用(如工程报告等可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数量、国外文献和近期文献的比例可适当降低要求)。
4.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5.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6.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
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1.培养方式实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方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专业领域分班建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
2.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入学后1.5学期内在校内完成;其它课程和实践环节可在入学后1.5-3学期内在研究院(所)、工程中心和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完成。
3.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扩国际视野”,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4.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下进行,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环节。
5.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八、其他
1.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具体规定见《研究生手册》中武汉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补修课程的规定》。
2.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进行文献阅读,应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文献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
3.硕士研究在课程学习阶段至少每月1次、社会实践阶段至少每月2次向指导教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情况。
4.本培养方案从2015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