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运输作用》教案(附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使他们认识到生物学科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通过对植物体内运输作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生物体内在的和谐与美妙,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
3.教育学生珍惜资源,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3.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
2.利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播放植物体内运输作用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为讲授新知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和方式。
2.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水分、养分等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让学生理解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的重要性。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成果。
5.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知识,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询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植物的生长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
2.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体内的运输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分、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5.5《运输作用》教学教案设计
第5节运输作用主讲人:杨桥职高丁海森授课地点:七( 3 )教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识别导管在茎内的分布部位;辨认导管的结构特征。
(2)、说出植物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识别筛管在茎结构内的分布部位;辩认筛管的结构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对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和得出结论,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植物枝瘤的形成,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植物体的木质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教学活动,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结合户外观察的长期性和困难性,培养坚韧的科学品质;结合显微观察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无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有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教学难点: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教学用具:课件、课本、教辅资料教学方法:提示法、观察法、阅读法、对比法、讲解法等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蒸腾作用的意义有哪些?2、在现实生活中,在哪些方面要增强蒸腾作用?增强蒸腾作用方面可采用哪些措施?在哪些方面就要降低蒸腾作用?在降低蒸腾作用方面可采用哪些措施?二、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入新课三、讲授新课【一】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活动】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引导学生思考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什么部分运输的?(讨论交流如何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总结归纳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并显示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课本表格。
切开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引导学生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讨论课本中的4个讨论。
1、甲、乙两组实验现象是否相同?相同。
2、茎内部分结构被染成红色的事实说明什么问题?茎内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
3、说出水分从瓶中到达叶片的运输途径。
瓶子茎的木质部叶片。
4、表述根据上述实验和观察得出的结论。
茎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位于茎的木质部里,水和无机盐是自下而上运输的。
5.5运输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验模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本节课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运输作用的机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例如,在课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同时,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果。
5.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践:本节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运输作用的机制和意义。同时,将运输作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和机制。
2.让学生了解运输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运输作用的机制和意义。在实验设计上,我精心准备了“水的运输”和“无机盐的运输”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验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5.5《运输作用》 教案设计(1)
课本95页蓝色字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运输”补充“方向:自上而下”
上方形成枝瘤
有机物被阻挡在切口上方
树皮里
通过视频、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出筛管位于韧皮部。分析生活实际,理解应用。
新知应用
思考同样大小的果实,枝条分别剥去树皮和保留树皮,生长一段时间后,果实大小会出现不同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运输作用,来了解一下大树为什么不怕空心?
2、前面我们学习了吸收作用,吸收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吸收那些物质?
光合作用的主要哦器官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思考: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水从哪里来?
思考:根吸收的水是如何运输到叶片的?
思考问题
根
水和无机盐
叶
二氧化碳和水
根
导管
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发问题,来创设情景,引出运输作用;再用吸收作用和光合作用引出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细胞
不会
学生自学完成表格;学生组内展示导管细胞和筛管细胞的模型,根据模型描述导管细胞和筛管细胞的区别
通过学生小品形式的讲述,配合模型,认识导管细胞和筛管细胞,通过表格比较两种细胞的区别
概念提升
1、除茎以外,根和叶脉内也有导管和筛管,它们彼此连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完成植物体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功能。
有叶(塑料袋)
无叶(塑料袋)
第二组
剥皮
不剥皮
第三组
清水
红墨水
第四组
清水(塑料袋)
红墨水(塑料袋)
2、通过对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树立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植物体内导管和筛管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输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体内运输作用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情。
-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生物体内运输作用的神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珍爱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了解生物体内运输作用在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字迹清晰,表达准确。
2.提交作业时,要求附上观察记录、实验设计、阅读笔记等材料。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持续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的学习,要求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运输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可能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其深入的机理和具体过程可能仍感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探索生物体内的奥秘有较高的兴趣。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运输作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掌握运输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植物如何应对干旱环境,分析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调节机制。
6.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概括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基本规律。
7.课后作业:布置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8.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环境,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植物图片,特别是那些在干旱环境中依然能够生存的植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以及它们在水分运输方面的独特适应性。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将对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基本过程入手,详细讲解根部吸水、水分通过茎的导管上升、叶片蒸腾等重要环节。我会使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导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水分运输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学习本章节《运输作用》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生长发育等基础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对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具体过程及其调节机制可能还较为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我会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练习,增强自信心。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概括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关键点。我会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等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强化记忆。
初中生物北师大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运输作用》 教学设计
导管
筛管结构比较
[播放视频]韧皮部横切的细胞结构图和筛管
教师指出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场所,位于树皮
[课件展示]有关筛管的知识点
学生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自学课本97页第一段,背诵回答屏幕中的问题
教师最后总结筛管的形状、结构及功能
[课件展示]知识运用:果农为了增产常将结果的枝条剥去一圈树皮,称为环剥,这是为什么?
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Βιβλιοθήκη 设计意图导入复习提问: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场所、产物?
1、光合作用需要的水如何到达叶片?
2、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如何到达其他部位?
引出新课
——运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水分和无机盐在木质部中的运输
同学们尝试用所学知识帮果农解决问题
[课件展示]知识运用:俗话说,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充分体现小组合作,交流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归纳小结
知识链接回想本节课的知识点师生一起找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形成关系图,强调本节的重点知识
根与叶是通过茎来连接,那么茎是如何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课件展示]小实验1号带叶的枝条插入清水中;2号带叶的枝条插入红墨水中;3号带叶的剥掉树皮枝条插入红墨水中。
学生对比观察,教师提问:预测1号2号和3号瓶中叶片颜色变化?
学生回答并对比树皮的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3.5.5运输作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植物体内运输作用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植物体内运输作用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植物体内运输作用。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植物体内运输作用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知识点梳理
六、知识点梳理
1.植物体内运输系统的组成
-导管
-筛管
-细胞间隙
-韧皮部
-木质部
2.导管的功能和分布
-功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分布:主要位于植物体的木质部
3.筛管的功能和分布
-功能:运输有机物
-分布:主要位于植物体的韧皮部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根吸水
-水分的运输途径:根->茎->叶
-蒸腾作用:水分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角色扮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植物体内运输作用实际应用的理解。
2.作业评价
-认真批改: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细致批改,关注学生的答题思路和答案准确性。
-点评反馈:在作业批改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的点评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鼓励学生: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优秀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作业提交与反馈:
-学生需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将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从中学习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2. **拓展思考与应用**:
-设计一个小实验,模拟植物体内的水分上升现象,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
-分析并讨论在生活中遇到的与运输作用相关的实例,如运动后的心跳加速、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存策略等。
3. **研究性学习报告**:
-分组选择一个主题,如“运输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或“运输障碍引起的生理疾病”,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反馈评价,持续改进: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1.学生年龄特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
2.知识储备:学生在前四章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细胞结构、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组织等内容,为理解运输作用奠定了基础。
3.能力水平: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运用生物学术语、进行逻辑推理方面仍有待提高。
-重难点:学生需要具备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在实验中观察细微变化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生动的实物、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植物和动物体内运输作用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5.5运输作用说课稿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运输方式及途径,掌握导管和筛管的功能和位置,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运输作用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植物、热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对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他们可能已经学习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基本概念,但对植物体内的微观结构如导管和筛管可能还比较陌生。此外,学生可能对植物运输作用的实际过程和重要性缺乏直观的感受,难以理解其内在的生物学意义。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首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植物的水分运输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运输作用的重要性。其次,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如使用染色实验观察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路径,让学生亲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最后,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深入理解运输作用的机制和意义。通过这些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生物学素养。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首先,我会让学生观察植物样本,识别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其次,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并共同解决问题。最后,我会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植物运输作用在实际环境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运输方式及途径,导管和筛管的功能和位置。
2.教学难点:导管和筛管的具体位置和功能,以及运输作用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苹果运输作用为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通过观察苹果树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的运输作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设计,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为小组,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共同探究。
2.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关于苹果运输作用的实验。
3.组织小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5.多元化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注重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同时,我还注重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3.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导管和筛管的作用和意义。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和实际情况,撰写一篇关于苹果运输作用的小论文。
2.要求学生在论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苹果是如何从叶子运输到果实的呢?”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总结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运输作用。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功能和区别,使用图表和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示导管和筛管的结构。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运输作用》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运输作用》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的一课《运输作用》,属于“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这一核心主题下的子主题。
本节主要介绍了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式——导管运输,以及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筛管运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植物体如何通过复杂的运输系统实现物质的循环与分配,这对于后续学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解释它们在植物体内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作用机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系统复杂性和精密性的敬畏之情,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植物体内运输物质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导管和筛管如何协同工作,实现植物体内物质的循环与分配。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不久,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充满好奇。
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基础的科学素养,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直观展示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出发,逐步深入理解运输作用的本质。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导管和筛管的图片、动画,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结构特点。
2.实验探究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植物茎的横切面),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围绕关键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导管和筛管的特点及作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图片,提问:“大树能够茁壮成长,离不开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供应。
那么,这些物质是如何运输到树的各个部位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输作用。
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我会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首先,我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和方式。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运输作用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性。最后,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教学策略:本节课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提高。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1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运输作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5节。
本节教材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知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运输,光合作用的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阐明导管和筛管构成植物体的运输通道,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和蒸腾作用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这些都使本节课的学习变得水到渠成,但对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如何运输有机物和无机物,学生缺乏理性的认识,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章内容学生已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作用、呼吸作用”等相关知识,且有“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的知识储备。
但对实验法还不能熟练运用,所以本节课教师将一步步引导让学生温故实验法,从两个演示实验中得出实验结论。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植物茎的结构(2)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和无机盐、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3)识别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茎结构内的分布部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和得出结论,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植物枝瘤的形成,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了解茎的运输作用,使学生懂得保护树皮的重要意义,并使之产生爱护树木、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3)通过学习茎的运输作用,解析农业生产经验。
四、学习重点1.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及结构基础2.有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五、学习难点1.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2.枝瘤形成的原因3.辨认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征六、教学模式:新授课七、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八、课时安排:一课时九、教学过程问:1.描述切口上方和下方的形态变化。
2.试解释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原因。
第5章第5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第1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运输作用的重要性。
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运动后有没有感觉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在进行运输作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同时将废物排出体外。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运输作用的重要性。
4.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设计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运输作用知识的掌握程度。
1.教师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生物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输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在运输作用中的功能。
2.掌握运输作用在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中的作用,如血液循环、呼吸作用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教师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布置相关作业。
4.通过总结归纳,学生能够梳理所学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运输作用知识的掌握,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运输作用的概念、组成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并以书面形式提交。
3.学会运用生物学原理分析运输作用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运动、免疫等方面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输作用(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植物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及运输方向,说出茎中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2)在实验设计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分析与讨论中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茎对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2)在以讨论为主的学习过程中,穿插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及讲授等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了解茎的运输作用,使学生懂得保护树皮的重要意义,并使之产生爱护树木、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设计思路〗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本节课是“运输作用”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方案的设计中,通过自主选材、合作设计方案,拓宽了探究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尽情展现其新思路、新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
通过对“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现象和枝瘤的形成过程的观察,意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研究和评价,加强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迁移思维,学以致用,在掌握茎的运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树木被伤害和破坏的现象,意在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卫家园的深切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并对生物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本学期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导管和筛管的输导作用、根吸收水分、植物体的构成”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前提和铺垫,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讨论来完成此课。
但学生属于“五-四”制,在初一年级学习七年级的教材过程中,有些知识尚不能表述得很清楚,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补充。
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看到过枝瘤的现象,不太明白其形成原因。
本校具有必要的硬件设施,能够提供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演示枝瘤的形成过程”。
新建的实验室宽敞明亮,设备完善。
另外,在实验材料采集方面,本地木本植物的枝条很好选取,只是季节原因,没有带叶片的枝条,但用这样的枝条进行实验,现象仍然很明显,只是实验需要较长时间。
〖教学过程〗上课伊始,我提出:“夏季的树林里,空气非常湿润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植物的叶片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结果。
”学生回答。
“土壤中的水分又是怎样到达叶片的呢?”我追问道。
“应该是根吸收水分,由茎运输到叶的。
”“我们学习过根有吸收的作用,但是茎真的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吗?又是用什么部位来运输的呢?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呢!”伴随着我的问题,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并开始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了。
课前已经布置了学生采集实验材料,可以自主选择木本植物的枝条,此时,我发现学生收集的材料有杨、柳、榆、丁香、糖槭等常见的种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各组基本上有了一些设计思路。
最先要表达看法的是小组1:“将一株植物放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剪断茎的上部就有水分流出来,说明茎有运输作用!”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一位学生立即反驳道:“这样的方法并不能证明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里?”这时,同学们集思广益,马上想到使水溶液具有颜色,再观察植物的变化。
组1同学接受了同学们的建议,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小组2:“在实验法中常用对照组使实验更有说服力,于是我们参考了教材的做法,将木本植物的两个枝条,一个完整,另一个剥掉树皮作对照组,同时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横、纵切面的变化。
”对于这种做法,同学们认为“简便,易行,也具说服力!”小组3急切地说:“我们和组2的实验设置一样,但选取对照组的方法恰好相反,我们想将树皮留下,去掉中间部分。
但是,因为剪断的方法会伤到树皮,于是我们小组研究用胶类的物质粘住茎底部的中央部分,但还没有最后确定用什么物质。
”“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我启发性地问。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用万能胶,还有的说用油漆,有些同学想到了不溶于水的油脂类,有的想到了凡士林油等等。
我也参与了讨论中,介绍了蜡封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思维给予了鼓励,也建议大家对其他物质可以试一试,并及时地向学生渗透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组4:“我们组的想法是用一个木本植物的枝条,将底部纵向劈切一段,分别插入不同颜色的水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上部横、纵切面的颜色变化。
不仅可以知道茎是否有运输的作用,还可以观察茎有没有横向运输。
”学优中考同学们对组4的新奇想法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给组4发“创意奖”了。
我也对他们进行了鼓励和赞赏。
此时,我发现学生设计中的实验材料都是木本植物,于是提示说:“我们可不可以选择草本植物来进行实验呢?”xYzKw小组5立即表示有相同的想法:“我们想就地取材,选取天竺葵的带叶枝条(因光合作用实验需要,实验室中有很多的天竺葵)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观察叶的颜色变化。
不知道是否可以!”其他组同学都表示可以试一试。
有同学向组5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可以将两株草本植物在不同时间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然后观察液体在茎内的上升情况,这样是不是使本实验更具说服力呢?”另一位同学质疑:“怎样能观察到液体在茎内的运输位置呢?”我根据学生们的交流结果,为大家推荐了玻璃翠等茎透明度比较高的草本植物。
在生生、师生的共同交流中,各组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自主选择材料并进行实验操作。
我强调了实验应在温暖且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以及定量实验的问题,因本实验需要较长时间,在本节课观察不到实验结果,于是,我叮嘱学生课后定期观察并撰写实验报告。
这时由兴趣小组将课前按照教材的做法准备好的已染红的实物标本(杨树茎的横、纵切面,天竺葵)展示出来,使学生提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观察。
在学生分组观察的时候,“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学优中考网xYzKw]经过分析和推理,学生判断“我们组观察的天竺葵的叶脉变成了红色,说明茎将红色的水溶液运输到了叶。
”“运输的方向又是怎样的?”我追问道。
“茎运输水分的方向是由下而上的。
”学生立即回答。
学优中考网xYzKw]另一位学生:“我们组观察到两株杨树枝条的现象相同,切面上都可以看到被染红了,不仅说明茎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而且说明树皮不具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学优中考我及时地将新知识渗透进去,“被染色的部位就是茎的木质部,也就是说木质部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
”学生用肉眼只能观察到木本植物的木质部,于是我展示了草本植物的横切面模式图,使学生对木质部的位置有全面的认识。
随即,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杨树枝条被染色的是木质部而不是树皮呢?”对这个问题学生表述不太清楚。
我提示:“输导组织中什么结构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呢?”学生顿时醒悟,“导管可以输导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木质部被染色,说明导管在木质部中!”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我又问道:“都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由下而上的呢?”这次学生很快地回答:“是蒸腾作用的结果!”我对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而高兴。
学优中考网xYzKw]小结: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在茎木质部的导管里自下而上运输的。
“我们食用的甘薯是植物的根,这个根看起来很特别,”我在根的横切面上滴了碘酒,顿时变蓝了,“说明里面含有什么物质呢?”“淀粉。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甘薯的根是不是能制造淀粉呢?”我试探性地问道。
“根在地下,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在对光合作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一个学生肯定地回答。
学优中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部位主要是叶,根里含有的淀粉可能是由于茎的运输作用实现的。
”另一位同学补充道。
我对这两位同学的分析给予了赞赏,接着我用多媒体演示了枝瘤的形成过程,请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回答问题:xYzkW(1)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2)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因为学生已有分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的基础,经长时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学生能分析出:(1)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是由上而下的。
(2)枝瘤是有机物在树皮中运输受阻聚积的结果。
我进行补充:“营养物质多的部位细胞生长、分裂旺盛,所以会出现瘤状物。
”根据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学生可推出筛管位于树皮中。
小结:叶制造的有机物是在茎树皮内的筛管中运输的,大部分有机物被运输的方向是自上而下的。
“‘树怕伤皮,不怕空心’这句话怎样解释?”经过思考,一位同学很好地解释了前半句,而对于后半句,学生也有自己的看法:“要看空心的程度,如果只有树皮而空心的树木,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也不能维持生存!”我很高兴学生分析问题这样透彻,并能学以致用。
接着,我用多媒体表现出实际生活中破坏树木的现象(家畜啃食树皮,人为地在树木上牵拉铁丝、绳子等不文明现象),并通过拟人化的动画形式反映树木的感受。
“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感悟吗?”此时,学生不仅同情树木,更立志保护他们,表示要对不文明现象进行制止,“如果我看见这样的现象,我会告诉人们树皮对树木的重要性,并阻止这样的行为!”有的同学还发出感人的呼吁与倡议:“树皮不仅是树木的外衣,还是树木的血管,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每一株树木!”“我们可以组成‘植物保护小分队’对人们宣传树木的有关知识,使人们增强保护树木的意识!”〖教学反思〗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探究性实验中,本节课不能完成完整的探究过程,而是比较侧重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如选材的多样性,草本植物有天竺葵、玻璃翠等,木本植物有学生课前采集的杨、柳、榆、丁香、糖槭等;在水溶液的颜色选择上有红色、蓝色、黑色等。
学生在分组实验设计中更是大胆创新,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突破了教材原有的设计,出现了多种崭新的方案。
可见,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植物主要通过叶片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吸收,没有叶片的杨树枝条为什么还能不断地吸收水分?除了叶片还有哪些部位能进行蒸腾作用?没有蒸腾作用植物会不会吸收水分?”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首先对他较强的推理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了肯定,然后给他提供了一些途径,建议他自己寻找答案。
同时我内心非常高兴,本节课的探究内容虽然结束了,但学生从中又发现了新的探究课题,使探究学习得到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