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资料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二)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二)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二)1.【大墙文学】大墙文学就是以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冤狱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文学。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从维熙、张贤亮相继创作了《远去的白帆》《白云飘落天幕》《雪落黄河静无声》《土牢情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大墙文学”的概念由此出。

“大墙文学”成为七八十年代影响较大的一种文学派别。

2.【“方法年”】“方法年”指1985 年和1986 年。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点话题。

从1984 年开始,经过1985 年的推动与泛化,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同时被评论家迅速运用到文学与文学史研究实践中,如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现象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等,其中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三论”最为普遍。

“新方法”热不仅推进了新时期文学研究的发展,也带动了文艺观念体系的变革和学术思维的时代更新。

3.【“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的讨论在80 年代出现了两次高潮,即以1985 年与1988 年两个核心时段为中心的高潮时期。

在80 年代初王瑶等有关文学史的讨论基础上,1985 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出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设想,企图替代政治朝代更迭主宰文学分期的做法,设想厘清文学与政治的正常关系,这一概念的出,给“重写文学史”以启发,在1985 年唐弢等文学史家与晓诸等人展开的论争掀起讨论高潮。

这场讨论为1988 年《上海文论》开设“重写文学史”专栏提供了学术的氛围,赞同者认为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对新文学历史的个人创见;反对者认为其实质是违背历史主义,跟随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思想观念,力图否定和贬低这些革命作家。

“重写文学史”是对现代文学史写作的一次自觉反思,也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方法论”、“观念论”和“主体论”讨论在文学史领域的延续和深化。

4.【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指的是从1976 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文学的创作时期。

名解 外史

名解 外史

名词解释(第1章)1.学术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新闻传播的历史,称之为口头新闻时代。

在此期间,嘴巴是主要的传播手段。

2.古罗马最早的官方公报。

由尤利乌斯·恺撒创立于公元前59年。

当时又称为“阿尔布”。

3.中国宋朝建立的新闻检查制度。

据规定,进奏院必须定期将编好的报纸送请枢密院核查,经审查批准者,称为“定本”。

4.古代社会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

通过绳子打大小不等或颜色不同的结来纪事、传声、人们又称之为结绳文字。

5.古代社会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用鼓声传播消息,布告法律,乃至呼喊漫骂。

在古代印度、非洲最为流行。

6.古代社会常用的一种传播手段,主要是通过实际的物品或动植物来传情达意,在现今仍处于原始社会的民族地区仍仍然可以看到。

名词解释(第2章)7.世界新闻史上四大报业理论之一。

在16世纪到19世纪之间,流行于东西方各封建专制国家,成为这些国家报刊控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它视报纸为政府的一项特权,强调报纸的报道言论须支持政府、维护安定,反对言论多样性和多元化,拥护新闻检查。

8.封建时代各国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一个重要方法。

其办法是由政府给予那些经过选择的人以独占经营报纸的专利权;只要他服从政府,就可以从这种垄断事业中获利。

9.各国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重要手段。

其方法是,在新闻报道发布前,必须先经过有关当局审阅,以预防危险的或反政府的内容。

10.欧洲专制国家于18世纪初发明的控制报业的新手段。

其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向报纸、纸张、广告等知识产品征税,以提高其售价,达到寓禁于征的目的。

11.该案件是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出版自由的一次成功的斗争。

其主人公曾格是一个穷人出身的出版商,因在其创立的《新闻周刊》上批评殖民当局,而受到总督的起诉。

后经著名律师汉密尔顿的抗诉,被无罪释放。

12.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他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主张权力制约,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开。

彼此独立,互相监督。

民间文学题型及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题型及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题型及复习参考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1 .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A )进行创作。

A. 口头语言B.书面语言C.民间语言D.方言2 .古籍中记录神话资料最为丰富的文献是(C )A.《庄子》B.《国语》C.《山海经》D.《左传》 3 .下列属于蒙古族英雄史诗的是(C )A.格萨尔王B.玛纳斯C.江格尔D.梅葛4 .下列不属于民间诗歌的文学样式是(D )A.民歌B.绕口令C.民间长诗D.快板书5 .“今夫举大木,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说的是文学的起源,也是最 早的民间文学。

这是(A )记载的。

A.淮南子.道应训B.搜神记C.诗经D.山海经6.1958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制定了民间文学工作具 体方针是(B )7 .中国神话中叙述事件最早的是(B )神话。

A.兄妹结婚B.开天辟地C.人类起源D.洪水神话8 .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这段对话对于神话的权威性论述的作者是(B )。

A.恩格斯 B-马克思 C.鲁迅 D.郭沫若9 .以著名事件、著名人物、地方风情和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口头叙事文学是(B )A.神话B.民间传说C.民间故事D.幻想故事10 .密洛陀神话属于(C )族神话A.壮族B.苗族C.瑶族D.傣族11 .民间小戏中,属于道具戏系统的有(D )A.秧歌戏 B,花灯戏 C,采茶戏 D.皮影戏 A.全面搜集忠实记录 B.全面搜集重点整理 C.全面搜集忠实记录 D.全面搜集 慎重整理 慎重整理 立体描写 大力推广 加强研究 大力推广 加强研究 加强研究 立体描写12.屈原在吸收(B )的基础上,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一系列作品。

A.吴地民歌和神话传说B.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C.岭南民歌和神话传说D.北方少数民族民歌和神话传说13.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拉姑娘,请女婿,小外孙女你也去。

文学促进社会发展的例子

文学促进社会发展的例子

文学促进社会发展的例子文学在社会中一直占据着很大的地位,有特定的任务和一定的功能。

首先,审美和信息。

文学可以说是社会发展最好的朋友,也可以是最残酷的批评家。

当然,文学一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文化进程的引擎之一。

二十一世纪前夕,人类文明发展正在发生全球性变化。

导致其新阶段-后工业社会,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化工具和信息技术。

在这样的社会中,信息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产品之一,丰富了信息产品的内容,扩大了信息产品的范围。

我们生活在后现代时代。

许多后现代理论家认为,十世纪放弃了启蒙运动的目标。

人们不再相信进步的必然性,不再相信科学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不再相信人类的完美或社会合理组织的可能性。

人们不再相信进步的必然性,不再相信科学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不再相信人类的完美,不再相信社会合理组织的可能性。

人们不再相信进步的必然性。

对自己的未来变得更加悲观,不太可能相信可以通过伟大的理论或意识形态找到真理。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大多数人不倾向于接受一套想法是绝对正确的,而所有其他想法都是绝对错误的。

他们看不到解决世界问题的简单方法。

新时代的人开始失去文化的特征文化的真实性、恒定性和知识空间越来越多地开始变成对时间的智力隐喻,而时间又转化为社会和认知不足的形式。

(罗津·科斯蒂娜,V.A.科涅夫)。

与理解问题相关的困难迹象,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语义交流停止的迹象开始发展(S.A.贡察洛夫)。

有一种“建模世界”现象,由文化的代码(代码)产生,并克服了“真实”和“虚拟”之间的非符号学差异(E.Farino)。

我们生活在后现代主义时代。

1914年,R.Panwitz的著作《欧洲文化的危机》中首次使用了“后现代主义”一词。

1934年,在他的著作《西班牙奥伊选集》中和拉丁美洲诗歌“文学评论家F.deOnís用它来表示对现代主义的反应。

然而,在美学中,“后现代主义”一词此时还没有扎根。

1947年,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rnoldToynbee)在他的《历史理解》一书中赋予后现代主义一种文化和逻辑意义:后现代主义象征着西方在宗教和文化上的统治的终结。

“现代性”难题与利奥塔的“异识”观

“现代性”难题与利奥塔的“异识”观

‚现代性‛难题与利奥塔的‚异识‛观一、引言时间:1998年4月9日凌晨一点。

地点:中山大学‚黑石屋‛客厅。

话题:中西文化关键词。

已达成共识之一:关键词‚善‛由北大何怀宏和欧方利奥塔负责,用母语各自撰写一篇25页的论文。

在此之前,高泽西教授已与利奥塔交换意见,后者乐意承担。

当自由漫谈转到《后现代状况》一书时,我们询问高泽西当年是如何‚收编‛此书的。

他往杯里又添加了一点苏格兰威士忌,侃侃道出一段匪夷所思的‚内幕‛。

在场的中方学者全愣了。

我当下即刻的反应是"Are you kidding?"(你在开玩笑吧?)当年参预此事的沃特斯(Lindsay Waters,现任哈佛大学出版社人文部主任)证明:"It's true."(真事。

)我又问高泽西:‚那又如何解释你为后来出版的《解释后现代》一书写的长篇‘后记’?为什么又将《论异识—争议中的短语》收入你的‘文学理论和历史丛书’,且附上你的书评?‛回答:‚不错,是正面的,评价甚高,因为他调整了以前的某些观点。

‛一个多月后传来利奥塔去世的消息。

《开放时代》约我写稿。

我推荐高泽西,并建议他将那段往事和那篇综述了利奥塔后现代哲学观的‚后记‛凝缩为一文。

因篇幅之限,高泽西传来的英文稿仅集中在往事追忆,将‚后记‛的中译交由我来处理。

也因篇幅之限,本文只能做两件事:在中国语境中回应高泽西的追忆;翻译‚后记‛最精彩部分以转述一家之言。

最后附上笔者的‚余论‛。

二、回应造成高泽西‚不安‛乃至最初拒绝出版《后现代状况》的原因,大概是两方面的。

首先,利奥塔拒绝进入当年魁北克省的具体特殊语境。

委托书一条款授予他随心评说的权利,他便借‚权‛发挥。

杰姆逊如法炮制且将利奥塔视为无效的宏伟叙事接过来纳入新马文学批评‚政治无意识‛框架。

魁省‚父母官‛和‚造反派‛能不失望?!此类事在当今中国知识界亦非奇闻:吃了喝了还收了可怜的一点研究费,转过身便讲自己的话或抛出一份‚老板‛读不懂乃至目瞪口呆的‚怪‛文。

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英模拟卷 【全国卷】

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英模拟卷 【全国卷】

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英模拟卷【全国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汉语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起初是分开的,属于两个彼此独立的概念。

“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花纹,“物相杂,故曰文”“五色成文而不乱”“文,错画也,象交文”中的“文”均指此义。

在此基础上,“文”又产生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

归纳之,“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又引申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用,较早见诸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

西汉以后,“文”与“化”开始并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词语,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范畴。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通常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社会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狭义的文化,通常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实际上把文化视为与政治、经济相区别的实体范畴,又称为“小文化”。

走向多维的批评空间

走向多维的批评空间

媒 介或者模 式出现 ,任 何形式下 的大学 院所共 同的 、 有 组织 的 、 究实效 的 、 讲 有益 的研究都 不能把 这种媒 介或
者模式理 性化 。 文学研究 的时代 已经过去 , 但是 , 它会继 续 存在 , 像它一如 既往 的那样 , 为理性 盛宴 上一个 就 作
形态 , 不仅彼此 各有价 值取向 , 同时又 紧密相联 , 一 形成 种相互渗透且 永难 分割的解构性力量 。与此 同时 , 全球 化、 媒介文化 以及 后殖 民主义等等文化思潮 也开始进入
文化 的特 征——如今 , 所有关 于 ‘ 学 ’ 文 的严肃 反思 , 都
着整个社会 的政 治 、 经济 、 哲学和艺术等 等。可以说 , 在 当今 的世 界格局 中 , 任何 一个 国家 和民族 、 任何一 种社 会结构 中 , 不得 不经受多元文化 的碰撞 与融会。如 果 都 细 察 , 种多元 文化 的碰撞 主要 有两种形 态 : 这 一是 由后 现 代主义 、 主义和大众文化所构成 的俗 世文化 大潮 消费 对 精英文 化 的解 构 ; 二是 由全球化 、 后殖 民主义 以及新 历史 主义等思 潮所形成 的精 英文化 内部 的碰撞 。 在这两
后现代主义概念 , 不意味着人们对这种文化就 无法进 并 行归纳性 的研 究。事 实上 , 大多数学 者在论及 后现 代主
整个 的所谓 文学 的时 代 ( 即使 不是 全部 ) 不复 存在 。 将 哲学 、 精神 分 析 学都 在劫 难逃 , 至连 情 书 也 不能 幸 甚
免 ……。” 至此之后 , ① 有关 “ 文学终结论 ” 的口号开始流 布于全球 。
新 世纪之初 ,美 国著名 的文艺理论家希 利斯 ・ 米勒 也直言 不讳地说道 :事实 上 , “ 如果 德里达 是对 的( 而且 我相信他 是对 的 )那么 , 的电信 时代 正在通过改变文 , 新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民间文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概述一、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

1、民间文学是一种单纯朴素的文学样式2、民间文学是一种表演性的文学样式。

民间文学的表演性有两点本质性的含义:一是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

二是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

(二)民间文学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三、民间文学的研究现状1.英国: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

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研究民间文学的主要方法,早期是将民间文学看作原始文化遗留物的进化论方法,后期是将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发生着作用的社会现象的功能方法。

2、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

国际民俗学家协会、国际民间叙事研究协会和北欧民俗协会的会址都在芬兰。

历史地理学派,也称为芬兰学派。

按照芬兰学派的方法编撰的主民民间文学工具书AT分类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3、德国:格林兄弟对民间故事采录出版以及对神话的研究;缪勒创立的太阳神话学派,本非提出的流传学派。

4、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学派,以“自生说”来解释故事主题的起源,以“外来说”来解释故事情节的起源,认为主题可以自生,情节可以借用。

1928年,普罗普出版《民间故事形态学》归纳出两个最基本的叙事因素:“功能”和“行动范围”5、日本:柳田国男研究“口承文艺”。

提出“重出立证法”,研究民间故事反复出现那些情节,分析其基本核心与变化的部分。

提出“方言周圈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越多。

民间文学教程复习资料及答案

民间文学教程复习资料及答案

《中国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1、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是指它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集体传承),集体享有,并为集体服务。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2、世界民俗学之父是(威廉汤姆斯)。

《传说论》作者是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

民间文学届常把(钟敬文)教授誉为是中国民间文学泰斗。

《中国神话ABC》的作者是(茅盾)。

提出广义神话概念的是神话学专家(袁珂)。

神话—原型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加拿大神话学家(弗莱)。

最先从事孟姜女传说研究的著名中国史学家是(顾颉刚)。

《中国民间故事初探》的作者(天鹰)。

《民间故事比较论考》的作者(刘守华)。

《中国神话哲学》的作者是中国学者(叶舒宪)。

《神话哲学》是德国学者(谢林)写作的。

德国学者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变形”理论。

《金枝》的作者是(弗雷泽)。

3、恩格斯在《德意志民间故事》一文中对民间故事的社会价值进行了高度评价。

(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指出,每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成分。

“不懂得民间文学的作家是坏作家”是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在《论文学》中提出此论断。

“乡民的本领不亚于大文豪”是由(鲁迅)提出。

(鲁迅)在《论旧文学的采用》一文中指出,有“消费者文学”就必然有“生产者文学”。

“民间文学的风格清新刚健”是由(鲁迅)提出。

4、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两部著作中。

陶渊明的诗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化用了(精卫填海)神话,而《红楼梦》中贾宝玉出生时所衔的玉相传来自(女娲补天)神话。

创世神话关于(开天辟地)、关于(人类与万物)起源的神话。

自然生人、大神造人、洪水遗民、感生神话用来解释人类起源。

(女娲)造人神话最早见于《楚辞〃天问》,反映了人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历史事实。

“兄妹开亲”神话是人类(血缘)婚姻形态向(亚血缘)婚姻形态转化的反映。

神话体现了朴素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因素)的初步结合。

9 10 11 口头民俗学 2

9 10  11 口头民俗学 2

口头民俗学(语言民俗学)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是伴随着人民的生产劳动、宗教和其他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并成为人民生活中各种知识的宝库、进行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

第一节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一神话的种类分析:神话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

它是当时人们在原始思维基础上不自觉地把自然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一种幻想神奇的故事。

神话最主要的特质,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起源的揭示。

神话的分类1. 天地开辟和人类起源神话(盘古开天);2. 自然起源神话(日月神话);3. 洪水和人类再繁衍神话;4. 图腾神话,有些学者认为图腾神话产生的最早,它主要讲述图腾物于氏族的亲缘关系;5. 神和神性英雄神话(后羿,);6. 文化起源神话,关于人类社会早期文化现象的起源,神话大多归功于动物。

二传说的种类分析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其种类主要有:1. 人物传说,其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2. 地方传说,是关于各地特定山河泉石、名胜古迹的特点,以及某些地名由来的带有解释性的故事;3. 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

4. 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些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5. 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的等的传说,这类传说大多着重解释传说对象及其特点形成的原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

三民间故事及笑话的种类分析民间故事因其题材、形象、风格的不同细分为以下几种体裁: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动物故事(1)野兽和鱼鸟的故事(2)家畜的故事(3)人和动物的故事(4)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5)以人为主角的寓言幻想故事也称神奇故事、魔法故事、民间故事,主要分类:(1)超自然形象的故事(2)神奇宝物的故事(3)“难题”和法术的故事(4)鬼狐精怪的故事生活故事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巧女和呆子的故事;爱情婚姻和家庭内部矛盾的故事;机智人物的故事笑话(1)讽刺封建官吏的笑话(2)讽刺贪吝和迷信的笑话(3)讽刺迂腐无知和虚伪狡诈的笑话(4)讽刺思想性格怪谬的笑话第二节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流传和演变一、口头散文叙事文学传播的方式及途径故事由中心地向外传播的情况:1. 故事在它们的发源地附近通常得到最好的保留,即说它们更完整;2. 当故事离开发源地更远些,它就会于其他故事混合到一起,形成地方性发展形式;3. 故事传播开去,有时其原始形态在中心地反而少见,在它传播最遥远的边缘地区却可以发现某些最古老的情节特点;4. 故事的传播并不是有秩序的步步传播,更多是散漫自发的进行,大多是受故事携带者远距离移居或旅行的影响。

斯蒂汤普森 世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

斯蒂汤普森 世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

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探索古老故事的多样性导言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Stith Thompson's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是对世界各地民间故事中常见主题和情节的分类系统。

它由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Stith Thompson)于20世纪初编写,是了解民间文学世界的重要工具和资源。

本文将探讨该索引及其对了解古老故事多样性的贡献。

1. 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的背景和意义1.1 背景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是20世纪初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在研究民间文学时编写的重要工具。

斯蒂汤普森致力于收集和整理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并将它们按照主题和情节进行分类。

该索引以其系统性和广度而闻名,是民间文学研究者和文化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1.2 意义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在了解文化差异、人类共同性和文学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该索引允许学者们比较不同文化间的故事,发现共同的主题和情节,同时也提供了对文学图式、符号和象征的深入理解。

通过详细记录各地的民间故事,本索引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帮助研究者们突破地理和文化障碍。

2. 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的结构和内容2.1 结构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的结构分为三层,从宽泛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

首先是外部主题,包括人物、地点、时间和动作等,其次是中间主题,包括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最后是内在主题,更具体地描述了故事中的情节和细节。

2.2 内容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

它包括各种故事类型,如神话、传说、童话、寓言以及口头传统故事等。

索引中的主题囊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战争、爱情、生死、英雄壮举等。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的编制和使用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视角来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的故事。

它使我们能够看到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也展现了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多样性和变化。

民间文学自考资料

民间文学自考资料

民间文学自考资料民间文学一、填空题1、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

2、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3、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是由集体性、口头性特征所带来的,因为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有异文在所难免。

4、《穆天子传》共六卷,主要记述了周穆王巡游四海,见西王母的故事。

5、被称为"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的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是三国时魏邯郸淳所撰的《笑林》,现存二十余则。

6、《西洲曲》可以看作是南朝民歌的代表。

7、1955年5月,民研会主办的专门性刊物《民间文学》月刊创刊。

8、从1984年开始,由中央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共同组织领导、编撰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9、民间文学作品的采录,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有人把它称为“田野作业”。

10、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58年制定出“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民间文学工作方针。

11、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形式创作和流传的。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有30余种,这些志怪小说中保存了大量的传说故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王嘉的《拾遗记》、陶潜的《搜神后记》等。

13、人民大众所创造和流传的这类口头文学,主要体裁包括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14、由民族文化的交流整合,投射中国民间文学这个口头艺术整体上的中华文化特色,可以从农、儒、道、佛四个字上反映出来。

15、西汉刘向著《说苑·善说》篇记载了古老的壮族民歌《越人歌》。

16、宋元戏曲的乐调主要就是按照《燕乐》的宫调来分配的。

17、民间文学又通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

民间文学概论笔记

民间文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类别,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的唯一文学。

5、民间文学从创作主体来说,主要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6、民间文学作品: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7、拉法格“民间文学是人民的灵魂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

”8、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9、西方国家称为Folklore 苏联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日本称为口承文艺10、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民族集体创造的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小戏。

2、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形式上通俗易懂差异性:A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B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以口语来创作,通俗文学是以书面创作和流传C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群体的思想和情趣,通俗文学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

第二节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一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1、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活动2、民间文学类型:A原生态 B 再生态 C 新生态3、原始形态民间文学:A建立在劳动基础上,渗透在生活各方面的歌谣活动B宗教活动仪式伴随的神圣叙事,称为神话C休闲消遣故事和传说二、中国民间文学丰富遗产1、民歌是诗歌创作的奶娘,民间故事则是叙事文学的源头2、甲金文字以及《易经》卜辞里,有很好的歌谣。

2500年前的中国诗歌总集《诗经》3、公元2世纪三国时代,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4、唐宋用于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对长篇小说的形成决定性的作用。

口传文学

口传文学

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作者:本站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6-9-22 22:02:16 发布人:admin减小字体增大字体如果说,文学权力是一种话语权力或符号权力;如果说,文学话语可以凭借它所具有的文化能力、文化习性和文化产品的稀缺性,控制、支配或影响话语场,从而使自身构成符号资本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只是在共时性的意义上指出了事情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必须指出,文学权力的性质、范围、大小等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历史语境中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

那么,影响文学权力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我们这里不能首先考虑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宗教权力、教育权力等权力,这并不是说它们对文学毫无影响,事实上,文学权力本身就可能是上述种种权力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某种投影,或者就是上述权力在表征领域的策略延伸乃至突围表演,而且,作为一种话语权力,文学权力与上述权力唇齿相依,不可相互取代;但至少就其现实性而言,上述诸权力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学权力在社会世界中的地位和性质。

它们可以让文学穿上五花八门的服装,但却不能调整文学在话语场上音量的大小。

这是因为,上述诸权力对文学权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渗透或规定上,它至多只是强化了文学权力在一定历史语境中固有的强度和水平。

那么,谁是文学权力的合法审判者呢?从权力总是基于资本的占有这一社会学常识出发,我们认为,文学权力决定于文学文本作为符号资本在整个社会世界中——特别是表征领域里所占的比重。

换句话说,政治权力等诸权力总是寻找最能彰显自己利益的话语形式来为自己服务,因此,要探讨文学权力,在围绕着文学自身的逻辑展开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要结合人类历史上传播媒介手段的演变,结合其他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叙事话语形式如口传话语、报纸话语以及影视话语等等的兴衰来加以考察。

这就是说,文学曾经由于它在表征领域的特殊地位,由于其文化资本的稀缺性,由于这些方面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权力得以实现的条件,因此,文学在相当长的历史语境中——从口传时代到大众媒介时代被建构成一种文学权力;但是,当其他的叙事话语形式(如现代传媒)基于另一种符号资源,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权力得以实现的功能时,文学权力必然要呈现出全面萎缩的征兆。

民间文学概论参考答案

民间文学概论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1、在西方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为()。

ALiterature B.AnthropologyC.HistoryD.Folklore2、盘古神话是一个()母题。

A.太极图B.人鱼互生C.宇宙卵D.世界末日3、在中国神话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逐渐积累着文化的创造,逐步获得越来越多的安全与自由,终于成为大地的主人。

A.女娲神话B.盘古神话C.洪水神话D.射日神话4、中国古代的民间寓言产生和繁荣于( )。

A.先秦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唐宋时期5、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进行创作。

A.口头语言B.书面语言C.民间语言D.方言6、()是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是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

A.柁子B.扣子C.梁子D.悬念7、()属于生活故事。

A.灰姑娘B.巧媳妇C.蛇郎D.狗耕田故事8、民间小戏中,属于道具戏系统的有()。

A.皮影戏B.秧歌戏C.花灯戏D.采茶戏9、水浒故事在()时期就广为流传,并成为讲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容。

A.明末清初B.唐初C.魏晋南北朝D.宋末元初10、在()中,讲述人往往有习惯运用的一些开头用语,如“很久很久以前……”。

A.故事B.神话C.传说D.史诗1、鄂西汉族的《黑暗传》以其具有()的基本特征,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A.迁徙史诗B.创世史诗C.英雄史诗D.战争史诗2、木偶戏由演手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属于()系统。

A.道情戏B.道具戏C.花灯戏D.采茶戏3、“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体现的是民间文艺的()的审美特征。

A.文本形态的多元性B.天籁之音的率真性C.缘事而发的原生性D.多元交融的复合性4、汉族第一首民间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是()时期的民间叙事诗。

A.先秦B.两汉C.魏晋南北朝D.唐宋5、《狐假虎威》的故事属于()。

A.幻想故事B.生活故事C.民间笑话D.民间寓言6、民间文学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的语气语调是()。

第四章叙事符号学概要

第四章叙事符号学概要

第四章、叙事符号学格雷马斯将普罗普角色-功能逐渐完善为三种关系相连结的六角行动元模型:A) 欲望关系(离合型结构)将主体与客体相联系。

这条主轴是基本叙述性陈述(EN),即状态陈述的基础。

状态主体(S1)根据此状态陈述与价值客体(O)连结(∨)或分离(∧)。

连结或分离的行为陈述,即转换行为与状态陈述相对应,确保后者的转化。

此后,主体动元被分为状态主体和行为主体(或操作主体)(S2)。

作为基础的基本叙述性陈述:S1∨O与S1∧O 由此发展为叙述阵子(PN),确保基本叙述性陈述的转化操作。

总而言之,在叙述阵子中,必须存在这样一种双重交替:状态陈述层面的交替和行为陈述层面的交替。

这种基本叙述性陈述迈出了将行动元与其叙述路线联系起来的第一步。

B) 交流关系(契约型结构)通过主体及其价值客体将赠与者或发出者(Destinateur)与接收者(Destinataire)相连。

在知道方面,发出者建立起一个被认可的、最终呈现为路线的契约。

发出者使得主体产生意愿,接收者收取客体(赠与物),反过来,接收者能够确认主人公完成了他的契约。

相对于主体和客体,发送者与收取者处于高一级别的位置(应该轴线)。

C) 斗争关系可以同时阻止欲望关系(主体的意愿)和价值客体的交流-传送。

在能够这条副轴线上,辅助者(帮助主体者)与反对者(阻挠主体行动者)相对立,格雷马斯称他们为“形势”参与者。

A、B两条基本轴线将叙述、发送者与接收者的等级位置,以及四个动态性行动元连结起来。

在讨论行动元与行动者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得出两条规律:同一个行动者可以占据多个行动元极;同一个行动元(A)的位置也可以被多个行动者占据。

行动者的主题角色同样值得注意,它是指某个整体的模式使“人物”的不同组成得以定位。

总之,将人物放在其行动元角色的叙事层面考察,与放在其主题角色和象征的语义层面考察同样重要。

后者明确了人物的心理、生理、性格、社会属性。

对传统心理叙事而言,性格征象(行动者层次)是行动的(因果)源头。

柯尔克孜族文学

柯尔克孜族文学

柯尔克孜族文学柯尔克孜族文学,术语民族文学,过去,在近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玛纳斯》没有文字记载,更未著录成书,全凭无数民间歌手“玛纳斯奇”口耳相授而世代相传。

史诗和叙事诗以其篇幅繁多、内容丰富、韵律和谐而在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中有着突出的地位。

中文名柯尔克孜族文学类别民族文学特点口耳相传、形式灵活多样文学载体史诗、神话、寓言、民歌等代表作《玛纳斯》基本信息编辑柯尔克孜族的文学遗产主要是民间文学,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不拘,以史诗、叙事诗、神话诗、传说、故事、寓言、民歌、谚语等为载体,依靠口头传唱而流传至今。

分类编辑史诗有《玛纳斯》,叙事诗主要有《库尔曼别克》、《巴额什》、《考卓加什》、《托勒托依》、《玛玛克与绍波克》、《江额里木尔扎》等20多部。

代表作编辑播报《玛纳斯》《玛纳斯》《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部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英雄史诗。

它与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并称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

《玛纳斯》共分8部,21万多行,240多万字,每部都以该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

史诗叙述了柯尔克孜族古代英雄玛纳斯祖孙八代抵御外侮、维护人民幸福生活的英勇业绩。

《玛纳斯》不仅是柯尔克孜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也因其广涉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民俗、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堪称柯尔克孜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文学贡献编辑中国柯尔克孜族的文学,包括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晚近出现的作家文学两个组成部分。

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文学,可以分为神话、英雄史诗、爱情叙事诗、民歌、传说和故事等类别。

创世神话在迄今留存的该民族的文学中是最为古老的内容,认为最初的宇宙浓雾弥漫,汪洋大海上一条青鱼驮着一条公牛,公牛用犄角支撑着的才是大地,每当公牛因疲劳而将大地由一只角换到另一只角上的时候,大地上就会发生地震。

在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流传着大量的史诗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规模巨大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全诗20余万行,由8个分部构成,叙述了玛纳斯家族上下八代英雄抗击外侮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柯尔克孜人刚烈顽强的民族精神。

民间文学之口头叙事与文人叙事

民间文学之口头叙事与文人叙事

民间文学之口头叙事与文人叙事作者:王宏亮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41期王宏亮(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在民间文学研究过程中,口头叙事与文人叙事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民间广泛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例如神话传说;还有广泛的文学形式,例如歌谣、顺口溜、打油诗等。

而且,诸如各地的风俗习惯、逸闻轶事等,也都是民间文学的素材。

文人们通过书面语言记录民间口头流传的人、事、景、物,提取了民间口头话语纯朴的风格,甚至大多数情况下还包容了其中的粗俗。

文人们记录的同时通过艺术加工就形成了雅俗并需、雅俗共赏的文本,民间文学因此便得以历史纵向的长久传承。

关键词:民间文学;口头叙事;文人叙事;程式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35-02民间文学是人类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素材。

然而,许多民间文学素材却不知不觉地遗失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文学素材没有以文本的形式被记录保存下来。

有些歌谣、故事、古老的传说等,如果不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就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慢慢遗忘,因为各个时代的观念是有差异的,有的时代重视这种艺术。

所以,很有必要让一些人把当时的文学素材记录下来。

口头叙事与文人叙事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口头叙事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文人叙事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用文字将口头叙事的素材艺术化并固定下来的。

二、口头叙事发端鲁迅先生说,中国第一个诗人,当属远古劳作中带头喊号子的人。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民间口头叙事也源于劳动。

只是最初在表现形式上是自发的,甚至是出于本能的,决不是有意为了创作。

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来,也没有法子记下来。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有关巫术说的文学稿件

有关巫术说的文学稿件

1.简要论述文学上的“巫术说”与“劳动说”巫术说并不是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着某种启发意义。

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雷纳克、萨罗蒙赖纳许、吉德逊。

巫术活动所创造的艺术具有双重的意义,它既能够增加巫术效果的气氛、情绪与形象的逼真,又能够使这种摹仿的外观创造及情绪渲染将人们带入一种幻觉真实,从而导引出一种愉快的感觉,最终又使之转化为审美愉快,这时,这种愿与巫术活动的形象与情绪就脱离了实用的、功利性的目的,获得了独立的意义,不再是巫术,而是艺术了。

但是,如果将巫术作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不妥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原始艺术都与巫术有关。

巫术说的论者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力,忽视了恩格斯所说的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机,即人类的物质成产活动,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艺术起源的问题。

巫术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的依据来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

泰勒最早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而弗雷泽在其著名的《金枝》一书中,则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

他指出:“如果我们分析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便会发现它们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际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

前者可称之为‘相似律’,后者可称作‘接触律’或‘触染律’。

”由此他认为原始巫术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术”或“模仿巫术”,在这种巫术中,巫师仅仅通过模仿就能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施行这一巫术也就是通过曾为某人接触过的物体而对其本人施加影响。

弗雷泽把上述两种巫术统称为“交感巫术”,因为它们都建立在这样的信念基础上,即认为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就可以使物体不受时空限制而相互作用。

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

代表人物:毕歇尔、希尔恩、马克思德索、普列汉诺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资料如果说,文学权力是一种话语权力或符号权力;如果说,文学话语可以凭借它所具有的文化能力、文化习性和文化产品的稀缺性,控制、支配或影响话语场,从而使自身构成符号资本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只是在共时性的意义上指出了事情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必须指出,文学权力的性质、范围、大小等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历史语境中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

那么,影响文学权力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我们这里不能首先考虑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宗教权力、教育权力等权力,这并不是说它们对文学毫无影响,事实上,文学权力本身就可能是上述种种权力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某种投影,或者就是上述权力在表征领域的策略延伸乃至突围表演,而且,作为一种话语权力,文学权力与上述权力唇齿相依,不可相互取代;但至少就其现实性而言,上述诸权力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学权力在社会世界中的地位和性质。

它们可以让文学穿上五花八门的服装,但却不能调整文学在话语场上音量的大小。

这是因为,上述诸权力对文学权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渗透或规定上,它至多只是强化了文学权力在一定历史语境中固有的强度和水平。

那么,谁是文学权力的合法审判者呢?从权力总是基于资本的占有这一社会学常识出发,我们认为,文学权力决定于文学文本作为符号资本在整个社会世界中——特别是表征领域里所占的比重。

换句话说,政治权力等诸权力总是寻找最能彰显自己利益的话语形式来为自己服务,因此,要探讨文学权力,在围绕着文学自身的逻辑展开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要结合人类历史上传播媒介手段的演变,结合其他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叙事话语形式如口传话语、报纸话语以及影视话语等等的兴衰来加以考察。

这就是说,文学曾经由于它在表征领域的特殊地位,由于其文化资本的稀缺性,由于这些方面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权力得以实现的条件,因此,文学在相当长的历史语境中——从口传时代到大众媒介时代被建构成一种文学权力;但是,当其他的叙事话语形式(如现代传媒)基于另一种符号资源,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权力得以实现的功能时,文学权力必然要呈现出全面萎缩的征兆。

但如何对此进行论证呢?我们可以假定一定的文学观念是一定历史语境中文学权力的集中显现,因为文学在社会世界中所具有的符号资本的意义,必然会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而不断投射到文学观念特别是文学的合法定义上。

当然,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权力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意味着文学观念是权力意志的赤裸裸的表达,而只是强调一种内在的意义结构的同源性[1](P14)。

文学观念固然无疑是交织着政治、经济、宗教等权力的某种程度的映射图像,但另一方面,从符号权力的逻辑看,主要是从文学家对于社会所持的基本态度、倾向和立场——比如是认同现实,还是拒斥社会,或者是对主流话语保持距离来看,又可以理解为某种形式的权力意志的曲折表达。

与此同时,由于文学权力总是伴随着其他形式的话语系统的兴衰、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变迁而发生历史性演变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媒介技术的进步来理解文学权力的失落。

因此,我们的基本观点是,由于作为文学载体的口头语言和文字、书籍在人类文明史上绝大多数时段里,曾经在传播学意义上起过支配性的作用,文学由此得以垄断表征领域,成为最重要的叙事手段。

此一阶段是文学权力得到最大限度确认的时候。

文学家与统治者具有一种同谋关系:一方面,统治者迫使文学成为自己的符号工具,迫使文学负载着与她的自由本性相对立、相异在的使命;另一方面,得到体制认同的文学家们跻身于社会上层,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符号权力(注: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叙事形式。

比如哲学的叙事,宗教的叙事,道德信条的叙事等等,但在表达与知、意并列的情的叙事上,在追求与真、善并列的美的叙事上,文学的叙事仍不可替代。

)。

与此同时,他们自觉地将主流文学的叙事,表现为肯定现实的倾向。

但是,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升级所造成的技术可能性,出现了报纸,此后,在现代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广播、电影、电视等新的媒介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迅速取得话语场的领导地位。

伴随着可能的文学受众的注意力逐渐迁移到上述大众媒介那里,文学逐渐由稀有其匹变成稀松平常,文学权力逐渐由举足轻重变成无足轻重。

这样,文学的生存空间受到空前的蚕食和挤压,并被迫走向边缘。

文学为了强化自己的独特性,调整了自己的叙事策略。

就其仍然追求稀缺性并在后来得到体制认可的所谓纯文学而言,它使自己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对大众而言,都变成了不可读的、不可解的甚至不再美的艺术。

反映在文学观念里,就出现了追求艺术自主性,反对屈从于社会的、道德的或宗教的等所有其它功利价值的种种主义和思潮,文学的写作变成了为小圈子而创作的精英写作。

与此同时,文学把传统的文学写作贬之为载道文学,把谋求读者大众认可的文学写作斥之为商业文学或通俗文学,通过对文学场所强加的这种区隔,把它们合法地排斥在文学的神圣殿堂之外;另一方面,文学家与统治者,在某种程度上,至少在形式上,也变成了对立关系。

这样,从权力的观点看,文学尽管仍然拥有某种程度的符号权力,但作为社会主流话语的他者,作为一种反话语,在现代社会已经变成了屠龙之技,基本上失去实际效用。

作为虽生犹死的活文物,文学尽管仍然以诸如文学教育、诺贝尔文学奖等种种形式被现存体制所继续认可,但这只不过是其文化惯性力量的滞后效应,最终改变不了其气数已尽的历史宿命。

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文字发明之前即口传时代的情况。

在早期社会,文学权力不仅仅意味着一种话语实践,而且是一种被合法承认的现实权力。

在传播学上,一般把人类通过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传播的这一最原始的阶段称之为第一次媒介形态大变化时期,因而口头语言成为人类传递知识、经验和信仰的主要方式。

正是通过口头语言,原始社会的现实才能被构建、维持和变换。

但是,正如菲德勒所指出的那样,口口相传在穿越时空时是不稳定和不可靠的,“当故事从一个族群传递到另一个族群或是代代相传时,他们势必丢失了许多他们原有的意思和来龙去脉,最终变得不可理解或成了隐喻。

”(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第51页。

当然,原始叙事的传播过程也即是演义过程,许多原本不存在的意义被发明或增生出来,这导致了像《荷马史诗》这样的文化奇观,这一方面也不容忽视。

)这样,为了挽救集体记忆,许多叙事采取了诗的形式。

闻一多先生说:“说话时期当早于创造文字若干万年,既能说话,必会唱歌。

话既成为整个意志的代表,人们必须记它或诵它,这就是诗,并且为了便于记忆,故诗必有韵,但与后世用韵带有音乐性者不同。

同时必须有整齐句法,还要有连环句法,……又须有系属之特点,即在文章中分别子目而加详释,也是为了便于记忆。

再又有排比句法,不但字句整齐,连句的结构也是一致,作用都是一样。

”[2](P10-11)早期社会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存在方式是与文学,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与诗密不可分的(注:维柯写道:“各原始民族用英雄诗律来说话,这也是自然本性的必然结果。

这里我们也应赞赏天意安排,在共同的书写文字还未发明以前,就安排好各族人民用诗律来说话,使他们的记忆借音步和节奏的帮助能较容易地把他们的家族和城市的历史保存下来。

”《新科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32页。

)。

文学变成了包括宇宙论、世界观、伦理信条、实用知识、神话传说、英雄传奇、抒情纪事甚至政府文告在内的元叙事。

我们可以从中国最早的一些文献中,例如《尚书》、诸子,对诗的韵律或叙事技巧一定程度的依赖中,可以推想上古文化泛文学化的一种惯性力量。

实际上,在上古诗歌、音乐、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

《诗经》中重章叠句的程式化技法,即是明证。

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是具有普遍性的,“在各种艺术的原始混沌状态中.功能迥异的不同成分自然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例如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礼仪活动中,舞蹈表示日常的动物图腾,歌唱是祖宗图腾的一种赞美形式。

休息时,由神职人员担任的口头评论则复原了祖宗穿越临近部落领土的艰难而神圣的历程。

由原始乐器所演奏的音乐、舞蹈、诗歌话语和散文话语就这样融亍一炉。

”[3](P5)因此,在早期社会,口传诗人的这一角色决定了他们不仅仅是文学家,而且是,或者说,更重要的是传统智慧和部族历史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注:闻一多说:“古代的诗的功用,相当于后世的韵语歌诀,它是由一段生活经验中所总结出来的精粹语言,可称它为格言或谚语。

为了便于记忆,才创造了上述句法,这就是诗的起源。

那些格言的作者,就被人称作圣人。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第11页。

),他们常常在一些诸如庆典、集会、祭神仪式等公共场合上吟唱和演奏,他们负责定义世间万物,诊断社会万象的各种症候,并且预言人类的未来,因此,理所当然,“诗人是公共舆论和公共判断的创造者。

”(注:Bloomfield,M.w.& Dunn,C.W.,The Role of the Poet in Early Societies,Cambridge:D.S.Brewer,1989,p.7.口传时代文学权力的惯性力量可以在《左传》中人物频频援引《诗经》以强化自己发言的合法性这一事实来得到说明。

鲁文公在宗庙祭祀时,优先考虑自己的父亲僖公而非列祖列宗,被人引用《鲁颂》一段诗句而讥刺为逆祀,即是一个好例子。

参见《左传·襄二十四年》,载《新刊四书五经·春秋三传》,上册,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版,第265页。

)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足够的资格可以充当口传诗人。

这至少需要具备三方面的符号资本。

首先,口传文学是转瞬即逝的,其发表的惟一途径就是当众吟诵表演。

这除了需要精湛的表现技巧外,还需要良好的记忆力。

由于盲人往往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因此,盲人每每成为一个族群或部落的主要叙事者。

维柯说:“荷马自己曾称在贵人筵席上歌唱的诗人们为盲人,例如在阿尔岂努斯招待攸里赛斯的筵席上歌唱的以及在求婚者欢宴中歌唱的都是盲人。

”[4](P440)中国古代负责掌管文化的乐师如师旷,以及后世凭自己的记忆谋生的口头文学家如说书人、瞽妓等,多为盲目者。

其次,诗人还必须拥有一些专门的技艺,包括复杂的诗歌和音乐的韵律,部族的习俗和律法,并且熟谙神话和历史(注:布罗姆菲尔德和丢恩写道:一位口传诗人为自己的造诣感到自豪,因为他“借助于超越常人的旅行而获得了宇宙知识;他懂得与世界的统治者们联系在一起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以及,他在公开场合迎送的诗中颂扬了一些人的美名,并得到了他们的优厚酬报。

”The Role of the Poet in Early Societies,p.96.)。

早期社会的诗人被要求做一个文化上的通人。

即以中国上古社会承担类似叙事任务的巫觋为例,他们必须:“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yīn@①jié@②之服,……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5](P559)他们实际上就是古代社会最早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