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制造技术》课程为例

合集下载

“产、学、研、品、用”融合教学模式探索

“产、学、研、品、用”融合教学模式探索

“产、学、研、品、用”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作者:曹蔚闫莉王洪喜彭润玲瞿金秀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08期摘要:该文针对机械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机械类卓越工程师班专业课程“产、学、研、品、用”融合协同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并提出改进措施。

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构建以“能力导向式培养”和“品商”素养为核心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制度,进而提升卓越工程创新人才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机械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复杂工程能力;教学模式;品商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042-04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outstand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learning, research, morality and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eaching mode for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carried out,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roposed. Reform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 a teaching method and assessment system for mechanical major courses centered on "ability oriented training" and "Moral literacy",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lex engineering abilities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cy.Keyword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 excellent engineering innovation talents; complex engineering ability; teaching mode; morality《中國制造2025》已明确提出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号召。

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评选结果

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评选结果

2013JSJG044 艺术类学科优质资源云平台建设与管理研究 2013JSJG045 2013JSJG046 2013JSJG047 2013JSJG048 2013JSJG049 2013JSJG050 2013JSJG051 2013JSJG052 基于POCIB互动网络平台的国际贸易专业人 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高校课程再造研究—— 以审计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为例 面向多专业的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运行 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校企共建开放式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研究与 实践 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软件类“卓越计划” 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模 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协同培养的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与实践 卓越教师成长的支持性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 构建
2013JSJG022
南京工业大学、江 6-9 苏经贸职业技术学 张进明 薛茂云 重点项目 院 于锋 蒋荣立 崔宝同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2013JSJG023 2013JSJG024 2013JSJG025 2013JSJG026
基于药学核心课程群的跨学科并行式PBL教学 1-3 中国药科大学 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能源矿业类高校“理工融合”型应用化学专 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 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与学习支持 系统建设研究 生物工程国际化视野“卓越工程师”实践教 学模式探索 2-6 中国矿业大学 10 江南大学
赵炳起
重中之重
2013JSJG009
借鉴SGAVE项目教育理念探索卓越技术技能 型人才培养模式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1-4 、南京交通职业技 冯渊 高进军 术学院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 技术学院、南京工 2-1 业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 学院等 6-6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 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总结报告------------------------------------------作者------------------------------------------日期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总结报告长春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11月撰 写 说 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在专业建设中占据全局和统领的地位,其研究内容应从专业教育教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保障,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的主体,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要抓住以上关键环节进行撰写。

采取写实的方法撰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将项目研究的组织与过程、模式与体系、成果与资金,问题与建议阐述清楚,附件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申请书》重点阐述内容的实质,并且二者内容可以重复。

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总结报告框架结构仅供各项目团队参考,可以根据专业建设情况作适当调整,但建议不要做大的改动。

报告标题用三号宋体加黑,主题内容的一级标题用小三宋体加黑,二级标题用四号宋体加黑,正文用小四宋体,页面设置为✌纸,纵向排列,左右页边距为 ,上下页边距为 ,页眉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总结报告”,五号宋体居右,页脚为当前页码显示,居右。

(其他附件按此格式执行。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课程体系总结报告项目名称:模具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所属单位:工程技术分院项目负责人:于向和主要撰写人:于向和、玄兆丰、赵洪波主要完成人:于向和、玄兆丰、赵洪波立项时间: 年 月结题时间: 年 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第一部分 项目建设基本情况一、项目建设基础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模具专业,始建于 年,其前身是机电技术专业(模具方向),该专业方向于 年开始招生, 年招生 人, 年招生 人,现有在校生 人, 年计划招生 人。

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

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简目:一、指导思想二、建设目标三、具体建设目标和思路一、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天津市委、市政府高标准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的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和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与天津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区域优势,围绕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建成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国家战略需求,以创建示范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加强产学结合为手段,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和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努力将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领域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建设成为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领域高级工、技师的培训考核基地;建设成为全国高职、中职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师资培养基地;建设成为借鉴、吸收、应用、消化、创新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示范基地。

进一步强化学院在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使学院率先进入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先进行列。

二、建设目标以提高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力为目标,全面建设具有中国高职特色、职教理念先进、专业建设领先、校内外实训条件一流、教学团队卓越、国际合作成效显著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力争在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上起到模范带动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成为改革的先锋;在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养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就业指导与服务上树立起标杆。

成为全国高职教育中在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领域专业建设的‚试验田、示范区、辐射源和排头兵‛。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十三)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 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 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 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 试点。注重培养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
(八)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发布专业设置预警信息。各地要 统筹管理本地区专业设置,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 布局。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 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要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部专业发展良 性互动格局。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特色专业。
(二十二)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要加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 化网络。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 学案例等。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组织和支持教师和教研人员开展 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继续办好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 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基于学习通和腾讯课堂的线上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以《有机磨具制造》课程为例

基于学习通和腾讯课堂的线上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以《有机磨具制造》课程为例

案例研究理论版57基于学习通和腾讯课堂的线上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以《有机磨具制造》课程为例文/韩平 张琳琪 夏绍灵 任瑛 彭进(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停课不停教不停学,非常时期,全国高校有序开展了大规模在线教学。

教师多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被广泛使用。

老师们依托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以保证学生在家“有学可上”。

《有机磨具制造》课程作为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网络上可利用的成品资源较少,因此需要任课教师充分利用教学平台优势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以保证线上教学的质量。

本文就以超星学习通和腾讯课堂教学平台为依托,以《有机磨具制造》课程为例,阐述如何运用“学习通+腾讯课堂”开展网上教学,并结合教学效果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给网上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线上教学 课程建设 教学实践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给教育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如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

混合式教学结合了学生线上学习与教师课堂面授。

线上资源使学生学习变的随时、随地,同时还能在固定的时间与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地进行课堂互动。

但是突发事件让课堂面授难以实现,在课程组的探讨下最终决定以“学习通+腾讯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学,这两个平台能够较好地互补。

学习通上可以展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测验等,腾讯课堂则可以取代正常情况下的课堂,两者的结合可以高效、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

1.平台功能分析学习通App 是一款面向智能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用户打造的课程学习平台。

该软件的线上教学模块功能齐全,教师可以创建教学空间,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开展混合式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课程资源,实时与老师沟通。

所以总结起来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教学资源的分享、学生的讨论跟帖、教学测验的展开。

同时它的数据处理功能也能帮助老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获奖清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获奖清单
曾瑞明、许敏、张健明、刘志欣、罗晶、杨洪刚、邱梦华
2008
校级
二等奖
85
材料学科综合实验的建设与创新
黄晨、童建华、钱士强、茅鹏、金言宜
2008
校级
二等奖
86
基于UG平台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赵波、陈凌珊、屠建中、陈力华、黄虎、范平清、赵晓昱
2008
校级
二等奖
8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综合实验》的创新实践
闵惠玲、王继虎、王锦成、陈月辉、甘文君、温绍国、刘宏波
校级
二等奖
91
以高新技术推进创新教育,构建和提升服装CAD课程教学内容
宋晓霞、谢红、赵轶群、阮仪、李艳梅
2008
校级
二等奖
92
“压铸工艺及模具”教学改革与实践
徐纪平、赵中华、廖秋慧
2008
校级
二等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3
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培训,创新电学基础教学模式
张莉萍、刘启中、卓郑安、高歌、袁之亦、余璆、李洪芹、熊洁
徐菁利、肖稳发、陈燕青、任新锋、丁德润
2009
市级
三等奖
15
数控技术实训中心的应用实践(高职)
张子厚、万军、郑卫、郑民章、谢菁
2009
市级
三等奖
16
包装设计专业创新教学探索
马新宇、徐伟德、陈烈胜、刘珂艳、张红宇
2005
市级
一等奖
17
中外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探索及其创新基地建设
徐子成、陈思浩、顾树珍、徐菁利、叶锡纯
张红、肖稳发、王远强、刘锡建、曹俭、谷里鹏
2008
校级
二等奖
79
市场营销(服装营销)专业建设创新与实践

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方案模板

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方案模板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1. 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制定本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2. 项目目标(1)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核心课程;(2)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提升课程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4)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建设原则1. 突出特色,注重实效;2. 贴近实际,服务产业;3. 整合资源,优势互补;4. 创新模式,注重实践;5. 科学管理,持续改进。

三、课程建设内容1. 课程设置(1)先进制造业领域: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智能装备等;(2)现代服务业领域: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酒店管理等;(3)现代农业领域: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

2. 课程内容(1)课程体系: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等;(2)课程资源: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实训指导书等;(3)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4)考核评价: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四、课程建设实施1. 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高水平的行业企业专家、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3)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成就感。

2. 校企合作(1)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2)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提供实践案例;(3)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 课程建设管理(1)建立健全课程建设管理制度,确保课程建设有序进行;(2)定期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改进;(3)加强课程建设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示范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示范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示范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我校专业建设水平,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专业,特制定本示范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通过示范专业建设,使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改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达到国内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成为引领本地区乃至全国相关专业发展的示范专业。

具体目标包括: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一批优质课程资源。

3. 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显著提升。

4.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一批满足教学需求、具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实习实训基地。

5.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6. 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交流、培训等服务,促进产学研合作。

7. 增强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的国际化水平。

二、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 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裙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依据调研结果,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融入课程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

3. 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4.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二)课程体系建设1.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构建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相关课程为支撑的课程体系。

以岗定教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教学模式探索——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为例

以岗定教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教学模式探索——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为例

以岗定教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教学模式探索———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为例牛姣峰(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遵义563000)作者简介:牛姣峰(1983—),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

[摘要]近年来,市场上急需大量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工控人才,但西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不高,无法胜任对口的工控岗位。

在东西部协作的背景下,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双方协作不断深化,充分将两校教育优势结合起来,立足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从岗位调研开始,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就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专业核心课程应该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践行以岗定教的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以岗定教;高质量就业[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4)13-0157-04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快速发展,市场上急需大量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工控人才,但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多数机电类、电气控制类高职毕业生,因所学内容与就业岗位所需技术技能脱节,无法胜任对口的工控岗位。

在珠海、遵义东西部协作的大框架下,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遵义职业技术学院两校充分发挥优势和特点,积极推进对口协作,结合办学发展实际和师生需求,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以岗定教教学模式的含义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突出就业导向,将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作为重要指标,引导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围绕职业教育法中提出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三大重要指标,面向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以专业核心课为例,提出一种教学改革理念———以岗定教。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典型案例——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典型案例——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

调查思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典型案例——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卜y-'f氾丁(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辽阳111000)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高职教育的永恒话题,本文结合双高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从现代学徒制、订单教育、卓越人才培养及1+X证书制度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订单教育;卓越人才;1+X 证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由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五个专业组成智能制造专业群)基于专业群前期的建设成果,智能制造专业群获批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立项。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

经过对标深圳职业学院,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观念保守、模式单一不灵活、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突出问题,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主要从现代学徒制、订单人才培养与“定制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学历证书+多个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实施。

1主要做法邀请企业技术专家、院校教育专家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确定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多技术技能复合的人才观”为指导,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1现代学徒制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签订《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书》,制定《现代学制试点工作实施》、《制》、《双导师选拔、聘用管理办法》、《双向挂职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管理与制造管理。

构建“321”三段式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企业全程参与育人过程。

第一个“3”是指学生用3个学期(第1〜3学期)在学校学习公共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及部分专业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案例,由专业群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利用校内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教学;第二个“2”生用2个期(4、5期)中控有限公司开展学徒制学习,由企业按1:5〜110的比例确定技术能手与学生的师徒关系,全程由师傅负责专业课程教学与实操训练;第三个“1”是指学生用一个学期(第6学期)开展顶岗实习,由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安排在各机器人公司从事工业机器人生产、组装、作者简介:范宁(1980-),女,辽宁兴城市人,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实施%调试等岗位的顶岗实习,或安排在全国各省从事工业机器人售后服务、销售等岗位的顶岗实习。

智能制造专业群专业建设方案

智能制造专业群专业建设方案

智能制造专业群专业建设方案在现有基础上,紧密围绕湖南省国家资源型经济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接装备制造行业发展需求,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投入350万元,通过三年建设,打造成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品牌专业群,在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群建设中发挥示范、导向、引领作用。

一、专业群建设背景湖南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南行动纲要》,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强省建设的八大工程之一,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等重点项目。

目前已培育了一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和行业智能制造典型企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特征已基本呈现。

长沙作为湖南综改试验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已将“工业强市”列入长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长沙及周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实现向智能化工厂、智能生产转型升级,传统制造行业存在强烈的智能化改造需求和人才智力需求。

二、人才需求分析智能生产、智能装备等企业对智能制造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需求巨大。

特别是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和增材制造技术的普及应用,设备维护维修人员、数控操作编程人员、机器人应用技术人员等需求旺盛,数字化建模与制造、精益专员、逆向造型、3D打印、精密测量与检验岗位越来越重要。

目前仅工业机器人应用和增材制造应用技术人才,湖南省及中原经济区缺口在1万人左右,并且还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长沙及周边区域智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操作、调试、维护、维修和改造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快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培养,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三、专业群建设基础智能制造专业群由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三个专业组成,各专业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整体专业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为湖南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_汽车制造专业群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汽车制造工艺技术”课程为例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_汽车制造专业群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汽车制造工艺技术”课程为例

收稿日期:2023-07-19作者简介:李琤,女,安徽芜湖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汽车制造、职业教育。

此文为以下项目的研究成果: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和实践”(Azcj2022016);2021年安徽省质量工程“奇瑞汽车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年安徽省质量工程“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运行机制研究”()。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汽车制造专业群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汽车制造工艺技术”课程为例李琤,洪诚(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摘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在汽车制造专业群课程中开展教学改革实践。

依托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重构汽车制造工艺技术课程内容,将最新科技成果融入日常教学,实现生产领域向教学领域转化。

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共创三线、三真、三融课堂教学新模式,按照三层建构方法推进课程思政实施,培养具备扎实学识和熟练技能的技术技能人才,并在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术自信和工匠精神。

关键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4)01-039-07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和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应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1],“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不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坚持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研究认为,高职院校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需要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及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共同实现资源的跨界、重组和优化配置[2]。

以精品课程开发为依托聚焦“三教”改革_推动“三融”贯通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以精品课程开发为依托聚焦“三教”改革_推动“三融”贯通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752023/09·汽车维修与保养◆文/广东 冯津 毛建辉以精品课程开发为依托聚焦“三教”改革推动“三融”贯通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一、项目实施的背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出要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优先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专业领域,组织知名专家、业界精英和优秀教师,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

做大做强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重点项目,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

以广东省教育厅立项的“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线精品课程”为依托,广东合赢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州市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在以《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精品课程开发为抓手推动“三教”改革方面开展了数年的实践探索,打造了产、学、研、训、创五维度的创新合作平台,建立了一整套以教促产、以产助学、产学互动、学研结合的行动体系。

通过“岗位项目进课堂、能工巧匠上讲台、师资队伍下企业、岗课融通改课程”的实践探索,开创了职普融通打基础、科教融汇搞创新、产教融合育人才、合作模式广传播、项目成果进市场”的新格局。

图1 混合型教科研课程开发创新团队组成及创新工作任务二、以精品课程开发为依托推动“三教”改革的实践探索1.组建校企混合型教科研课程开发创新团队众所周知,一流的精品课程需要一流的教学资源作支撑、一流的专业教材提质量、一流的实训环境做保障、一流的仿真软件创特色、一流的过程评价改课堂,要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组建一流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创新团队。

瞄准建设一流精品示范课程目标,项目组按照“校企主体、名师指导、衔接岗位、赋能专业、强化内涵、创新引领”的思路组建了混合型课程开发创新团队,技术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由我司嵌入式开发、虚拟仿真、视频制作、教材开发、课程建设等技术人员和学校课程开发相关教师共同组成(图1)。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及实施效果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及实施效果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及实施效果涂承刚,李远志,邵均麟(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415100)摘㊀要:随着新工科产业向创新化和智能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转型需求,各职业院校加快了对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㊂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系与中联重科共建中联产业学院,基于产教融合的自身优势,初步打造了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教师团队㊂该文阐述了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型教师团队的重要意义,并基于学校智能制造系的实践成果与总结经验,提出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为相关专业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借鉴㊂关键词: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型教师;产教融合中图分类号:G64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doi :10.14031/ki.njwx.2024.03.043Innovativ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Path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Based on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TU Chenggang,LI Yuanzhi,SHAO Junlin(Changd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de 415100,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 engineering industry to innovation and intelligenc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meet the needs of transformation,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accelerated the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eachers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 groups.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De-partment of Changd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Zoomlion jointly built the Zoomlion Industrial College,tak-ing advantage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and initially created an innovative teacher team with innova-tion a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teacher team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 group,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ideas and method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results andsummary experience of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department of the school,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eacher teams of related majors.Key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professional group;innovative teacher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课题(XJK21BZJ068)作者简介:涂承刚(1981 ),男,湖南常德人,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职业技术教育研究㊂0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 统筹职业教育㊁高等教育㊁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㊁产教融合㊁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1]㊂这些旗帜鲜明的重要论述,是未来打赢高职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的重要方略㊂2022年4月,湖南省教育厅㊁省财政厅在联合印发的‘湖南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及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中,提出了将集中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积极推动湖南省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㊂在此指引下,更快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系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中联产业学院,借力产教融合的独特优势,以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型教师团队为突破口,探索 双高计划 背景下校企深入合作和教师团队创新的新思路㊂在以下方面长期深入思考并勇于实践,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㊂1㊀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型教师团队的重要意义㊀㊀1.1㊀创新型教师是激发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源泉一直以来,职业院校的智能制造专业教学多数情况下依旧采用传统老套的教学模式,存在课堂教学内容无法与实际应用对接㊁教育教学模式无法高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㊁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经验与革新意识㊁教师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相违背等问题㊂智能制造专业即使开设有关实训课程和实习环节,但如果缺少创新型教师的加入,缺少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就很难在教研质量上取得新的突破㊂创新型教师更加注重教育教学模式的底层创新与实践,善于运用创新意识与创新方法在专业课程设计㊁课堂教学㊁课后督导等环节融入更加符合学生特征和思维的教学要素,更易营造学生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的创新型课堂㊂1.2㊀创新型教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智能制造专业覆盖智能控制㊁自动化等知识,具有更新速度较快的产业及领域,创新型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能力和行业背景,能够将最新的工业技术吸收,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输出环节,让学生及时了解当今社会关于智能制造方面的重大革新㊂另外,创新型教师更能够瞄准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时代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锻炼学生的职业技术本领,还能为学生灌输职业操作基本规范和爱岗敬业情怀,最终将学生塑造为技术和思想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㊂1.3㊀创新型教师是联接校企实现协同创新的纽带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的先进技术理念㊁典型项目㊁岗位要求能够及时高效地让学生接触并了解,学校的系统专业理论成果能够反哺企业,助力企业增产提效,都离不开创新型教师在校企之间发挥的积极作用㊂创新型教师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践经验,能够实现校企两者之间信息的有效沟通㊂这样一来,在创新型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企业的关键技术与学校的创新理论形成了有机融合,企业能及时通过理论指导进行技术更新,师生能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提前掌握来进行基于学科理论前沿的创新研究,从而加快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实现产教融合效果最优化㊂2㊀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具体措施㊀㊀2.1㊀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促进创新型教师团队模块化教学改革系部除了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中联产业学院,还与省内外重点龙头企业,如苏州富纳艾尔科技㊁特力液压等签订了长期深度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和利用 校企合作㊁产教融合 的基础优势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校企 双元 育人,加快模块化教学新方案实施㊂即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上,以课程所涵盖的核心知识与技术为教学总目标,创新型团队教师分模块进行交叉合作,将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多个模块式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形成多个并行或有序上升的学习环境㊂在基本的基础理论教学环节之外,将企业生产制造中典型工作项目引入到每个学习环境当中,在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实现校㊁企 双导师 的教学状态㊂图1展示了智能制造系数控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㊂2.2㊀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优化创新型教师团队教学方向创新型教师团队在专业体系设置和学科主干课程的选取上,深入数家相关企业考察调研,紧贴企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丰富和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方向㊂针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进行研讨,重新调整专业(群)布局与开设,2022年新增 智能设备安装与维修 专业,并开设数控技术㊁机电一体化技术五年制大专班,同时制定202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新方案(含中联班),专业群形成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主,带动模具制造技术㊁工业机器人㊁智能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共同发展的专业布局㊂多门课程开设同步实训教学课程,通过强化督查,主要加强以学生作品为导向的实训过程管理,从实训教案㊁实训登记本㊁实训场地学生纪律督查等全方位强化学生实训管理,以 1+X 证书为导向的学生技能考核,2021年度㊁2022年度全系所有学生毕业前均参加人社局的钳工证㊁车工证㊁铣工证㊁电工证的考证工作,学生获得1~2个证书,综合考证合格率达到90%以上㊂2.3㊀以技能竞赛为抓手,提高创新型教师团队教学能力智能制造系长期以来十分注重对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潜力的挖掘,以 打铁还需自身硬 的目标要求教师㊂近年来,系部的创新型教师团队成员同心并力,踊跃参与各类国家级㊁省市级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先后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㊁湖南省中职加工制造类教学设计比赛㊁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比赛课堂教学赛等高水平教师能力竞赛中摘得桂冠㊂通过与大赛专家评委的深入交流与指导,教学能力得到快速提高㊂此外,系部利用校企合作渠道,利用寒暑假选派教师前往地方企业或单位进行技能培训或顶岗实习,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项目,更好服务教学和竞赛㊂2.4㊀以企业项目为平台,提升创新型教师团队科研能力为最大调动创新型教师的创造性,给创新型教师创造优良的科研环境和机会,系部与校外多家知名企业搭建了多个校企合作平台来展开项目合作研究,以课题合作的形式,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㊂具体做法是将企业需要开发的产品或教师申报的基金项目作为校企合作课题,让系部培养的创新教师参与合作开发软硬配套的新产品设计,并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自主研发为原则,企业仅提供实验设备支持和技术配合,目标就是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力求达到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标准㊂通过企业项目的锻炼,智能制造系培养了一大批具备科研能力的专家型学术带头人,教师整体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形成了以创新型教师团队为中坚力量的科研队伍,带动系部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㊂图1㊀数控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㊀㊀2.5㊀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引领,加强创新型教师团队师德师风建设智能制造系在打造创新型教师团队过程中,不仅对教师的科研及创新能力做出了新要求,同时狠抓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师德师风建设,牢牢死守职业道德底线㊂系部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引领,从教师思想理论教育㊁教师育人意识㊁教师师德师风考核机制三方面下功夫㊂1)开设常态化和系统化的教师理论学习班,邀请 道德标兵 和 模范教师 进行教师的思想理论培训,及时纠正教师的一些错误观念和行为;2)表扬和宣传先进典型,系部通过讲述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模范事迹,开展多样的教师表彰活动,在教师群体中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效应,极大提高了系部教师传道授业的使命感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豪感;3)完善和建立合理的师德师风评价标准,以机制约束㊁规范教师行为,定期考评教师思想政治报告㊁诚信积分㊁会议总结等常规指标,将爱国㊁爱岗㊁爱生㊁教书育人㊁为人师表等作为关键指标进行考评㊂3㊀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型教师团队成果基于政策和理论指引,通过实践探索,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系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建设成效显著㊂3.1㊀创新型教师团队教学能力稳步提升在系部积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作用下,创新型教师团队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立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顺利通过验收;中联产业学院教学按现代学徒制模式运行,与常德中联重科㊁特力液压共设立 中联班 8个,近几年共计为湖南省及常德市新兴产业输送优秀毕业生1800余名,并都受到企业认可和欢迎;团队教师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4项,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37项;选拔优秀学生组成多支技能队,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并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奖励近70项;建设并开放优质课程资源,团队录制省级精品课程10余门,其中线上教学课程9门;积极申报省市级社会科学成果和自然科学成果,主持省市级课题10项,其中省级科研项目9项;新冠疫情期间,团队录制微课总数为61个,线上教师为21人,线上学生640人,平台访问量约39万人次,教师批改作业次数达5300多次,严格保证了线上教学质量[3]㊂3.2㊀创新型教师团队技能竞赛屡创佳绩系部始终坚持 以赛促教㊁以赛促学㊁以赛促改㊁以赛促评 原则,创新型教师团队技能竞赛成果颇丰[4]㊂团队教师先后在全国机械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㊁全国数控技能大赛㊁全国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等国家级教师技能大赛中各获得一等奖1项,在全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教师团队培养多名湖南省专业带头人㊁湖南省优秀班主任㊁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㊁湖南省 百优工匠 技术能手 等[3];荣获常德市第四届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大奖,这是地区教育界最高奖项,也是对智能制造系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工作的高度肯定㊂另外,在技能竞赛的教学指导上,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类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其中包括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2项[3]㊂3.3㊀创新型教师团队科研水平取得突破近年来,系部越来越关注创新型教师团队的科研动态,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课题项目研究,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科研水平㊂团队教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平均每年帮助多家企业解决重点技术难题3个,共同研究开发产品7种,合作申报科技类基金项目3项;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编写相关专业教材10余本,录制配套微课视频达数百小时,开发校本教材6本,其中主编的职业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3D打印技术实训教程“被湖南省教育厅评选为优秀教材,‘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被机械工业出版社录用并发行㊂另外,创新型教师团队正致力于新形态教材的开发,集数字动画㊁三维电子模型㊁专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介绍等其他辅助资料,让教材作为载体,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团队在教育论坛㊁报纸㊁杂志及省级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成果和学术论文近50篇,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7项[3],其中专利‘一种带扭力的卸刀扳手“已运用到本校实训教学中,有效攻克用力过大而造成刀具㊁刀柄损坏的实训难关,间接减少经济损失上万元㊂4㊀结语新形势下,国家对职业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愈加重视,职业院校创新教师团队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㊂本文以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系为例,介绍了智能制造系借力产教融合优势,在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型教师团队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绩㊂1)组建创新型教师团队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㊁提高技能型人才素质㊁加强校企协同创新起着积极作用㊂2)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瞄准企业人才需求,狠抓技能竞赛水准,在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的前提下,优化教师科研环境,从多维度推进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建设㊂3)创新教师团队的建设效果明显,系部教师在教学能力㊁竞赛能力㊁科研能力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㊂职业院校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任重道远,各职业院校需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切实认清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打造优势学科核心品牌,保证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为推动职业院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㊂参考文献:[1]㊀冯华,金正波,常钦,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N].人民日报,2022-10-22(4).[2]㊀董以良.建职教高地,让人人出彩:湖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述[N].科教新报,2022-4-20(7).[3]㊀常德市教育局.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用好评价指挥棒,导航学校新发展[EB/OL].(2022-10-26)[2023-07-18].https:///zhdt/jydt/content_949637.[4]㊀陈长江,周兰,周飞,等.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2):15-21.(02)。

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5.08•【字号】津政发〔2023〕10号•【施行日期】2023.05.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实施方案的通知津政发〔2023〕10号教育部各司局、各有关直属单位;天津市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2023年5月8日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的实施方案天津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产业和教育优势,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深度调整期和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战略机遇期,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共同探索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提升职业教育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着力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完善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重要政策,着力构建产教城互动发展新格局,着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突破性成果,着力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和职业教育国际交往中心,为天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世界职业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浅析现代制造技术实践中融合理论教学模式

浅析现代制造技术实践中融合理论教学模式
Vau g n e i l e En i e rng
‰ …代 制 造 技 术 实践 中融合 理 论 教 学 模 式
Th a tc f M o e n M a u a t r n c n l g a h n u i n e Pr c ie o d r n f c u i g Te h o o y Te c i g F so
王 吉 林 W a gJl ; 芝 峰 Z o hfn n in 周 i h uZ i g e
( 上海 电机 学院 , 上海 2 0 9 ) 0 0 3
(h n h i a j U ies y S a g a 2 0 9 C ia) S a g a Dini nvri ,h nh i 0 0 3, hn t
摘 要 : 文 阐述 了在 现代 制造 技 术实践 教 学 中应 融合 理论教 学模 式, 据 我校 “ 本 依 技术 立校 、 用为 本” 应 办学方 针 , 强本 科 实践教 学 中开展 紧 加
贴 实践 的理论 教 学活 动 , 而进 一步 完善我 校现 代 制造技 术 实践教 学体 系。 从
关 键词 : 现代 制造技 术 ; 实践教 学; 理论教 学
K e r s:mo m n fcu i e h oo y; r ciet a hng;h o e c ig y wo d de ma ua trngtc n lg p a t e c i t e r ta hn c y
Absr c :Ths p pe e c ie r cie ta h n n te mo e n ma ua trn e hn lg h ud b n e r td t o y o e c i g c od n o o r ta t i a rd s rb sp a t e c i g i h d r n fcu i gt c oo y s o l e it gae he r fta h n ,a c r i g t u c sh o c o l” Te h ia s h o e ilto ,a p iain— re td ” s h o p lc ,t te t e a t a e c ig co e t h o y o a t e o a r u c nc l c o llgsain p lc t o o ine c o l oiy o srngh n prci l ta hn ls o a t e r fprci t c ry o t c c ta hn ciie ,tusf rh ri rv n u c o lprcia e c i g sse o d m nua t rn e hn lg . e c ig a tvt s h u te mp o i go rs h o a t lta h n yt m fmo e ma f cu ig tc oo y i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备制造技术》2012年第11期
2010年以来,安徽省成立了本科应用型示范高校联盟,在全国率先开展本科应用型示范校建设,我校被确立为示范建设高校,并确立了三个省级示范专业,其中就包括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以此为抓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大胆改革,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增强,其改革成果预期可以为安徽省乃至全国高校的类似专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我校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前期充分的调研、考察和研讨已经形成定稿,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2+1+1的模式[1],即两年通识教育阶段,一年专业教育阶段,1年企业实习阶段。

在专业教育阶段,重点开设了四门优质核心课程,其中包括:《现代设计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机电系统控制工程及应用》、《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并设置了两个方向模块,即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方向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向。

优质核心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应掌握专业知识的凝练,也是以往几门课程的整合,其授课模式将采取教学做一体、理实结合的模式。

2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充分意识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最终必须体现在课程改革的层次上,以《现代制造技术》课程为例,其内容大致涵盖了以往的《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先进制造技术》等相关内容。

所以说,其是多门课程的整合,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基本制造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的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机电产品的制造过程。

这无疑从教材、教法、实验设备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为了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让学生动手去做,但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怎么做?这都是摆在授课老师面前的实际问题。

既然是改革,就不能再按照以往的授课模式进行,比如理论和实践要结合进行,但是我们又没有足够数量的设备,甚至有些设备根本没有,那该怎么办?有些设备价格昂贵,稍有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贵重仪器设备的损坏,又该怎么办?比如数控加工中心,我院工程训练中心仅有一台,价格昂贵,而该设备又是《现代制造技术》重要的课程实验设备,需要让学生去动手训练,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为此,经过认真积极的探索,本人提出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授课,可能是最佳的解决思路。

具体来说就是:老师教给学生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步骤,并把具体案例的要求给学生提出来,学生学习软件操作,并按照案例要求,在电脑上进行产品造型、工艺分析、刀位生成和轨迹仿真、后置处理、生成G代码,并进行代码的模拟传输,即将代码传输到数控仿真软件中进行仿真操纵,所有的过程步骤将与操作实际的数控机
示范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以《现代制造技术》课程为例
张华,孟令启,陈丰
(安徽科技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摘要:以《现代制造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了示范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提出了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该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可节约实验成本,缓解设备太套数不足的压力,提高效率和操作成功率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优质核心课程;虚拟现实;节约成本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45X(2012)11-0221-02
收稿日期:2012-08-03
基金项目:安徽科技学院重点教学研究项目(X201009);安徽科技学院第六批重点建设课程《现代制造技术》项目。

作者简介:张华(1978—),男,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成型数值模拟与仿真。

221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No.11,2012
TheTeachingModelofHigh-QualityCoreCurriculuminDemonstrationSpecialtyforthe
ExampleofModernManufacturingTechnology
ZHANGHua,MENGLing-qi,CHENFeng
(InstituteofElectricalandVehicleEngineeringAnhui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
FengyangAnhui233100,China)
Abstract:Thethoughtofteachingreformofhigh-qualitycorecurriculumindemonstrationspecialtyisinvestigatedfor
theexampleof<modernmanufacturingtechnology>.Theteachingmodelofcombiningvirtualandrealisprovided.Throughthismodel,theexperimentcostcanbesaved,thepressureoflackofequipmentunitscanbeeasedandtheproficiencyandthesuccessrateofoperatingcanbeimproved.Keywords:high-qualitycorecurriculum;virtualreality;savingcost
床完全一致,等到学生模拟操作非常熟练,再转移到实际的数控机床进行操作,这就是虚拟现实。

采用这一模式,可以节约实验成本,有效保护贵重实验设备,提高操作成功率。

这一模式可用框图表示,如图1所示。

在图1中,从几何造型一直到代码传输都是在CAD/CAM应用软件里面(如CAXA制造工程师)以人机交互的模式进行的,代码传输到数控仿真系统(如上海宇龙仿真系统)进行仿真操作,也是在电脑上以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的。

这种可视化的编程与操作方式使得操作者有如身临其境,有效缩短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2]
下面以发动机连杆的数控加工为例,说明这一
模式的具体操作。

(1)根据零件图纸选用合适的方法对连杆进行几何建模。

该例在CAXA制造工程师中,采用实体建模方法建模,如图2所示。

(2)进行工艺分析、设置工艺参数、刀位计算、生成刀位轨迹。

该连杆大端和小端各有一个旋转面,应采取三维加工方法,选用等高线粗精加工方法,设置工艺参
数,生成刀具轨迹,如图3所示。

(3)刀位验证
采用CAXA制造工程师提供的刀位仿真功能进
行验证仿真,如图4所示。

(4)后置处理、代码传输
将后置处理之后生成的G代码,采用DNC方式传输到宇龙仿真系统中,进行仿真操作如图5所示。

5结束语
以《现代制造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了示范专业
优质核心课程的改革思路,提出了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该模式可达到缓解设备台套数不足的问题,节约了实验成本,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成功率,该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优质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教务处编印.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K].(上册).2010.[2]彭志强,等.CAXA制造工程师2006实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图1虚拟现实表示框图
零件图纸参数设置、计算刀位轨迹编
辑修改
几何造型
加工工艺分析刀位仿真、
验证有错误
无错误后置处理
生成G代码代码传输数控仿真系统
仿真操作实际操作
图3生成刀具轨迹
图2
连杆的实体造型图5数控仿真系统中进行仿真加工
图4
仿真加工2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