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企业标准编制说明中用到的各项参数详解
中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产品标签通则
![中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产品标签通则](https://img.taocdn.com/s3/m/91a1432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e.png)
中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产品标签通则中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产品标签通则作为农药产品标签的编制与使用规范,是为了保证消费者使用农药产品时的权益和有效性而制定的。
它涵盖了农药产品标签的基本要素、规定了农药产品标签的编制规范和使用指南。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农药产品标签基本要素农药产品标签应包括以下要素:产品名称、产品规格、有效成分名称和含量、生产者名称、批准文号、使用方法、使用量、使用期限、保质期、存储方法、警示语、注意事项、副作用等。
其中,产品名称应与批准文号、规格、有效成分名称和含量一致,完整准确;批准文号、“农药登记证”等应在标签中明示,同时应当遵循标准格式、字体、字号、颜色等要求。
警示语和注意事项应醒目易识,准确明确。
二、农药产品标签编制规范在编制规范方面,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信息准确、完整农药产品标签应重视信息准确、完整,避免在标签中误导和误解。
有效成分名称和含量、用法用量、产品规格等要素,应及时接受监管机构的更新,及时调整和更新标签,避免存在冲突。
2.避免虚假宣传农药产品标签不得出现虚假宣传和不科学、不负责任的用语,包括有关效果、用量、副作用等内容。
保质期、存储方法等要素须得到遵守,不能让消费者产生付费后减产、不果等情况。
3.警示语明确、准确农药产品标签应在合法、权威部门的监管下,为消费者提供准确、明确、不含歧义的警示信息。
同时在标签中要明确提示该农药产品不适用于基地或进行无农药的生产。
在不同场合、不同农田环境下,应当根据农民实际情况、提供量身定制的使用建议。
三、农药产品标签使用指南将一些遵守农药标签规范的指南告诉消费者十分必要。
1.认真阅读标签消费者使用农药产品前应认真阅读产品标签,了解产品规格、有效成分、批准文号、用法用量等信息,确保使用方法正确合法。
2.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消费者应选择通过科学监管的农药产品。
尤其是那些来路不明、价格偏低、品质不高的产品,消费者应保持明确、警惕的态度。
农药施用指标
![农药施用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91a4cb7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5.png)
农药施用指标农药施用指标农药施用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多个指标,以确保有效控制病虫害,同时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介绍农药施用的七个指标,包括防治对象、施用时间、施用浓度、施用量、施用方法、安全性和经济效益。
1.防治对象农药施用的首要指标是防治对象,即针对哪些病虫害进行防治。
在选择农药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
例如,针对真菌性病害可以选择甲霜灵、百菌清等农药,针对虫害可以选择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农药。
2.施用时间农药施用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施用时间不当可能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或对农作物产生药害。
一般来说,最佳的施用时间是在病虫害发病初期和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
例如,在防治虫害时,可以选择在虫害孵化期或幼虫期进行施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药的效果。
3.施用浓度农药施用的浓度是指单位面积上使用的农药量。
合适的浓度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同时减少对农作物的药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一般来说,浓度过高会增加农作物的药害和环境污染,而浓度过低则无法有效地控制病虫害。
因此,在选择农药时,需要根据防治对象、农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浓度。
4.施用量农药施用的量也是需要考虑的指标之一。
施用量不足可能无法有效地控制病虫害,而施用量过多则会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在确定施用量时,需要考虑农作物的生长阶段、病虫害发生情况、农药品种和剂型等因素。
一般来说,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的推荐剂量进行施用是比较安全的。
5.施用方法农药施用的方法也是需要考虑的指标之一。
不同的施用方法可能会影响农药的效果和安全性。
一般来说,喷雾法、拌种法、土壤处理法和熏蒸法等是常见的农药施用方法。
在选择施用方法时,需要考虑农作物的生长阶段、病虫害发生情况、农药品种和剂型等因素。
例如,在防治地下虫害时可以选择土壤处理法进行施用。
6. 安全性农药施用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
农药登记标准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
![农药登记标准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248c5b3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8.png)
农药登记标准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农药是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提高产量和质量。
农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使用不当或者使用含有过量有效成分的农药,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确保农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国都有相应的农药登记标准,其中包括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
农药登记是指政府对农药进行审查和核准的程序,主要目的是确保农药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有效成分是农药中具有杀虫、杀菌、除草等作用的主要成分,其含量直接影响着农药的功效和安全性。
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是指农药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被允许使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的标准有所不同,但都是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确定的,旨在保障农药的使用安全和有效性。
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主要包括最低有效成分含量和最高有效成分含量两个方面。
最低有效成分含量是指农药中有效成分的最低含量,低于这个含量则农药可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农作物的防治效果。
最高有效成分含量是指农药中有效成分的最高含量,高于这个含量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甚至产生毒性。
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确保既能够发挥农药的作用,又不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农药登记机构通常会对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一旦发现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超出规定范围,将会被禁止生产和销售,以确保农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农药生产企业也要严格按照农药登记标准要求对农药进行生产和销售,不得违规使用过量有效成分的农药,以确保农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二篇示例:农药的有效成分是其起药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农药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农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必须在一定范围内。
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过低会导致农药的毒力不足,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而有效成分含量过高则有可能引发安全风险,对农作物、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农药中十大技术指标
![农药中十大技术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270273a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1.png)
农药中十大技术指标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具,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并保护农作物免受虫害、病害和杂草的侵袭。
然而,由于农药的广泛使用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对农药进行技术指标的规定和监管变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农药中的十大技术指标。
1.活性成分含量:农药的活性成分是起到杀虫、杀菌和除草作用的主要化学物质。
农药的活性成分含量直接影响着其杀虫、杀菌和除草效果。
2.水溶性:农药的水溶性是指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水溶性较高的农药可以更好地在农田中分散,并且对目标害虫、病害和杂草产生更好的防治效果。
3.残留期:农药的残留期是指在作物上或土壤中存在的时间。
长时间的残留期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农药的残留期需要在国家标准中得到认可和限制。
4.毒性:农药的毒性是指其对目标害虫、病害和杂草的杀伤能力。
农药的毒性需要根据其目标害虫、病害和杂草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剂量使用,以避免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
5.生物降解性:农药的生物降解性是指其在环境中被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降解的能力。
较好的生物降解性意味着农药可以自然降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物的危害。
6.摄入途径:农药的摄入途径是指农药如何进入害虫、病害和杂草的体内。
农药可以通过叶片吸收和根部吸收等方式进入作物体内,从而发挥其防治作用。
7.抗药性:农药的抗药性是指害虫、病害和杂草对农药产生的抵抗能力。
抗药性的产生可能会导致农药的防治效果下降,因此农药的抗药性需要得到及时监测和管理。
8.副作用:农药的副作用是指其对非目标生物(如蜜蜂、鱼类等)和环境(如土壤、水体等)造成的不良影响。
农药的副作用需要在农药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考虑和评估。
9.稳定性:农药的稳定性是指其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的耐受能力。
稳定性较好的农药可以长时间保存并且在使用时保持较好的药效。
10.安全性:农药的安全性是指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程度。
安全性较高的农药应该对人体无毒害、对环境无污染,并且在合理使用和保护措施下对操作人员无危害。
原药有效成分含量设定最低值_农药产品质量控制项目解读
![原药有效成分含量设定最低值_农药产品质量控制项目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9e9ab647e21af45b307a8be.png)
存的稳定性,或避免原药(或母药)因含 水量高而影响制剂的加工。适用于原 药、母药及一些非水性化制剂。
悬浮率 FAO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胶
囊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规定了悬浮率 指标,其目的是保证有足够量的活性 组分均匀地分布在悬浮液中,在施药 时,喷雾药液是一个均匀的混合液。 一般要求不低于60%,越高越好。
允许波动范围表
标明含量X (%或g/100mL,20°C ±2°C)
X≤2.5
±25% X (非均匀制剂,如GR、WG等) 2.5<X≤10 10<X≤25 25<X≤50 X>50
允许波动范围
±15% X(均匀制剂,如EC、SC、SL等)
±10% X ±6% X ±5% X ±2.5% 或2.5g/100mL
间,制剂的物理性质,以及相关的分 散性、颗粒性质无不良的影响(所有液 体制剂)。如产品不在寒冷地区生产、
55 2009年3月 监督与选择
剂,是限制药液灌入喷雾器械中产生 泡沫的数量。如果泡沫量过多,势必 造成喷洒的药液有效成分含量的不均 匀,从而影响施药效果。
粒度范围 为了保证颗粒剂中有可接受的
比例处于适当的粒径范围内,避免产 品在运输或处置过程中大、小颗粒上 下分离,确保机械施药时流速均匀。 FAO规定要求不低于85%的量在标称的 粒径范围内。
贮存、销售和使用,可不必去做低温 稳定性试验。要求:在0℃±2℃贮存 7天,制剂必须仍满足有关项目的要 求,即初始分散性、乳液稳定性或悬 浮液的稳定性和湿筛试验。分离出的 固体和液体的最大允许值为0.3mL。
热贮稳定性 确保在高温贮存时对产品的性
能无负面影响,并评价产品在常温 下长期贮存时有效成分含量、相关 杂质含量以及相关物理性质变化。 一般要求在54℃±2℃条件下贮存 14天后,制剂仍须满足相关检验项 目要求,如有效成分含量、悬浮率 等,物理性质变化不得超出可能对 使用和(或)安全有负面影响的范 围。当制剂既不适宜也不打算在炎 热 气 候 使 用 , 以及高温对制剂有负面 影响时,可以变更试验条件。当制剂 装在水溶性袋中,避免试验温度超过 50℃是必要的;同样对卫生杀虫剂, 如气雾剂(AE)也是必要的。替代 的条件可以是:45℃±2℃,6 周; 40℃±2℃,8 周;35℃±2℃,12 周; 30℃±2℃,18 周。
农药质量标准概述
![农药质量标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d893aec0975f46527d3e118.png)
农药质量标准概述工厂生产的未经加工的农药原产物称之为原药,原产物在常温下是固体的称之为原粉,如绿麦隆原粉。
是液体的,则称之为原油,如禾单丹、禾草敌原油。
现在制订的标准中统称为“原药”。
工厂生产的原药一般不能直接施用,要根据原药的理化性质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将原药加工成制剂才能施用。
原药和制剂的质量对施药的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一、原药的质量标准1. 纯度纯度即原药中有效成份的含量,以百分率表示。
纯度是原药质量的主要指标,有效成分含量百分率越高质量越好。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农药原药质量标准,纯度应在90%以上。
在我国的农药质量标准中,原药的纯度一般也能达到90%以上。
纯度低的农药原药中杂质的含量就高,原药中杂质过多有以下害处:(1)可能会对作物产生药害。
2000年在吉林省梅河口市稻田使用苄嘧磺隆出现药害,造成稻苗死亡。
苄嘧磺隆对稻苗的安全性较好,一般不会产生药害。
据初步研究表明:产生药害的原因是苄嘧磺隆中的杂质JP-003和JP-004含量超标。
(2)杂质较多会增高原药对人的毒性。
例如甲胺磷的纯品对大鼠的LD50为30mg/kg 体重,而国内有的厂家生产的50%甲胺磷乳油对大鼠的LD50为13.6mg/kg,说明毒性增高,其原因为甲胺磷原油中有5种杂质的含量较高,而且这5种杂质的毒性也较甲胺磷纯品的毒性为高。
(3)原药中杂质都对以有效成分分子中含有某元素或某原子团的量计算有效成分含量的化学分析法失去原有的准确度。
由于杂质中同样含有与有效成分相同的元素或原子团,使测定的结果产生偏差,不能反映原药及其制剂中有效成分的真实含量。
(4)原药中的杂质还给加工粉剂带来困难,因为杂质的存在使原药的凝固点下降,不易粉碎。
(5)原药的杂质能降低有效成分的稳定性,而且随着农药的使用,杂质进入环境之中,造成污染。
所以要尽可能提高原药的纯度,减少杂质的含量。
2. 酸碱度酸碱度既是原药的质量指标也是制剂的质量指标。
农药标准所需技术指标
![农药标准所需技术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3e61db77f242336c1eb95e48.png)
附件1:农药产品规格要求1.原药(母药)有效成分含量一般不应分等级,含量不能过低。
其他有效成分及其含量一般指相关杂质、稳定剂、稀释剂(对母药)的含量。
酸碱度(以H2SO4或NaOH计)或pH范围(对水溶性原药或母药)其范围应保证有效成分稳定。
水分含量或加热减量其范围应保证有效成分稳定。
不溶物是指不溶于某种规定溶剂、溶液或水中杂质。
通常含量应不超过0.5%。
2.粉剂(DP)有效成分含量规定上下限。
其他成分及其含量一般指相关杂质含量和其他限制性成分含量,以≤表示。
水分含量一般应≤3.0%。
细度(通过75μm试验筛) 一般(通过75μm筛)应≥95%。
酸碱度(以H2SO4或NaOH计)或pH范围应保证有效成分稳定和对包装和对包装材料无腐蚀性。
热贮稳定性(54℃±2℃,14天) 一般有效成分分解率≤5%,有机磷产品热贮分解率≤10%。
相关杂质的含量符合产品规格要求。
其他。
3.乳油(EC)有效成分含量规定上下限其他成分及其含量一般指相关杂质含量和其他限制性成分含量,以≤表示。
水分含量一般应≤0.5%。
酸碱度(以H2SO4或NaOH计)或pH范围应保证有效成分稳定和对包装材料无腐蚀性。
乳液稳定性一般稀释200倍后合格或执行其他国际标准。
低温稳定性(0℃±2℃,7天)一般要求离心管底部离析物体积≤0.3mL热贮稳定性(54℃±2℃,14天)一般有效成分分解率≤5%,有机磷产品热贮分解率≤10%。
乳液稳定性和相关杂质的含量符合产品规格要求。
其他4.可湿性粉剂(WP)有效成分含量规定上下限。
其他成分及其含量一般指相关杂质含量和其他限制性成分含量,以≤表示。
水分含量一般应≤3.0%。
酸碱度(以H2SO4或NaOH计)或pH范围应保证有效成分稳定和对包装和对包装物无腐蚀性。
悬浮率应≥60%。
湿润时间一般应≤120s。
细度(通过45μm试验筛) 一般应(通过45μm筛)≥95%。
热贮稳定性(54℃±2℃,14天) 一般有效成分分解率≤5%,有机磷产品热贮分解率≤10%。
农药设计签标准
![农药设计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8648e010740be1e650e9a6c.png)
贮存和运输:
贮存和运输方法应当包括贮存时的光照、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 条件要求及装卸、运输时的注意事项。醒目标明“远离儿童”、 “不能 与食品、饮料、粮食、饲料等同贮同运”等警示内容。
生产企业名称 地址: 电话: 网址:
邮编: 传真:
像形图
杀鼠剂
净含量(重量): 毫升(克)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批号: 有效期:
贮存和运输:
贮存和运输方法包括贮存时的光照、温度、湿 度、通风等环境条件要求及装卸、运输时的注 意事项。醒目标明“远离儿童”、“不能与食 品、 饮料、粮食、饲料等物品同贮同运”的警示内 容。
像形图
农药类别(文字描述) 颜色标志带
**注:本样张为三栏版式的参考样张。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情况,各农药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 的规定,制作产品的标签样张。
商标
农药登记证号或临时登记证号: 农药生产许可证(或生产批准文件)号: 产品标准号:
文字商标单字面积不能大于农 药名称单字面积
农药名称应醒目标注于版面的上部1/3中间位置。
注意事项:
1. 产品使用需要明确安全间隔期的,应当标注 使用安全间隔期及农作物每个周期的最多使 用次数。 2. 对后茬作物有不良影响的,应当标注其影响。 对后茬仅能种植的作物或后茬不能种植的作 物、间隔时间也应当标注。 3. 对农作物容易产生药害或对病虫易产生抗性 的,应当注明主要原因和预防方法。 4. 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有害的,应当注明危害。 并标注相应的预防和限制使用措施。 5. 已知与其他农药等物质不能混合使用的,应当 标明。登记证上标明可以混用的,应当明确标 注。 6. 开启包装物和施用时应注意的安全防护措施。 7. 该农药国家规定的禁止使用的作物或范围。 8. 其他应当标注的注意事项。
农药登记标准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
![农药登记标准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efdc203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8.png)
农药登记标准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
农药登记标准是指国家对农药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所制定的标准,其中包括了有效成分含量范围的要求。
有效成分含量是指农药产品中起杀虫、杀菌、除草等作用的化学物质的含量,其范围要求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农药和其使用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首先,针对杀虫剂,有效成分含量范围一般是根据不同的活性成分来确定的。
例如,对于常见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其有效成分含量范围一般在10%~40%之间;对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其有效成分含量范围一般在5%~25%之间。
而对于杀菌剂和除草剂,其有效成分含量范围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农药登记标准还会根据不同作物或防治对象的需求来规定有效成分含量范围。
比如,针对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杀虫剂,其有效成分含量范围可能会有所调整;对于果树、蔬菜等不同种类的作物,农药登记标准也会有相应的规定。
此外,为了保障农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农药登记标准还会对农药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检测。
只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效成分含量范围的农药产品才能获得登记许可,才能在
市场上销售和使用。
总的来说,农药登记标准对于农药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农药、不同作物或防治对象的需求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考量而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农药登记证含量与执行标准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农药登记证含量与执行标准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9b2f8b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8.png)
农药登记证含量与执行标准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农药登记证是指经国家相关部门审核认可的农药产品生产许可证,是农药生产企业合法生产和销售农药产品的重要凭证。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已经成为确保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农药登记证的发放和管理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药登记证中的含量要求和执行标准,并分析其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农药登记证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旨在为农药企业提供指导,促进农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农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说明本文的框架和内容安排,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整篇文章。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主题。
随后在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农药登记证的定义、农药登记证中的含量要求和农药登记证的执行标准。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农药登记证的重要性,强调执行标准对保障农产品质量的作用,并提出加强农药登记证管理的建议。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的内容将有机地展开,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农药登记证中的含量要求与执行标准,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农业管理制度。
通过对农药登记证的相关要求进行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其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民健康的重要性。
同时,本文旨在提出一些建议,以加强对农药登记证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水平。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我们可以促进农药登记证管理的持续改进,实现更好地保护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目标。
2.正文2.1 农药登记证的定义农药登记证是指国家农业部门颁发的一种证明,确认该农药可以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合法证件。
农药登记证的颁发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和测试,确保了该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对农作物、环境和人体的安全性。
农药登记证是农药生产企业或经销商销售和使用农药的重要凭证,没有农药登记证的农药不得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农药产品控制项目及评审要求 (1)
![农药产品控制项目及评审要求 (1)](https://img.taocdn.com/s3/m/316047647fd5360cba1adbd2.png)
耐磨性
持久起泡性
热贮稳定性(54℃±2℃,14天)
一般有效成分分解率≤5%,有机磷产品热贮分解率≤10%,相关杂质的含量、酸碱度或pH范围、溶解程度和溶液稳定性、润湿时间应符合产品规格要求。
其他
十六、可溶片剂(ST)
项目
评审要求
有效成分含量(包括异构体比例)
规定上下限。
其他成分及其含量
相关杂质以≤%表示,稳定剂和安全剂以≥%表示。
粉末和碎片
热贮稳定性(54℃±2℃,14天)
一般有效成分分解率≤5%,有机磷产品热贮分解率≤10%,相关杂质的含量、酸碱度或pH范围、崩解时间、溶解程度和溶液稳定性、湿筛试验应符合产品规格要求。
其他
十七、可溶液剂(SL)
项目
评审要求
有效成分含量(包括异构体比例)
规定上下限。
其他成分及其含量
相关杂质以≤%表示,稳定剂和安全剂以≥%表示。
水分含量或干燥减量
为保证适口性,应规定范围。
与尺寸和完整性相关的指标,如粒径范围、碎片/碎末等
热贮稳定性(54℃±2℃,14天)
一般有效成分分解率≤10%,相关杂质的含量应符合产品规格要求。
其他
八、粉剂(DP)
项目
评审要求
有效成分含量(包括异构体比例)
规定上下限。
其他成分及其含量
相关杂质以≤%表示,稳定剂和安全剂以≥%表示。
一般应(通过75μm筛)≥98%。
热贮稳定性(54℃±2℃,14天)
一般有效成分分解率≤5%,有机磷产品热贮分解率≤10%,相关杂质的含量、酸碱度或pH范围、湿筛试验、悬浮率、润湿时间应符合产品规格要求。
其他
十九、浓饵剂(CB)(所需技术指标与浓饵剂本身的组成和加工方法有关。它们可能是不同类型的液剂,如油剂、水剂,也还可能是固体制剂的粉剂等。)
农药产品标准编写规范
![农药产品标准编写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88c410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7.png)
农药产品标准编写规范……(通用名)有效成分的其他名称、结构式和基本物化参数如下:ISO通用名称:CIPAC数字代号:CA登记号:化学名称:结构式: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按XXXX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计):生物活性:(杀虫、杀螨、杀菌、除草……)熔点:…℃沸点:…℃蒸气压(…℃):… Pa溶解度(g/L或g/kg,…℃):稳定性:(对酸、碱、光、热等的稳定程度、半衰期)本标准规定了……(通用名)原药的要求、试验方法以及标志、标签、包装、贮运。
本标准适用于由……(通用名)及其生产中产生成的杂质组成的……(通用名)原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01 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GB/T 1600 农药水分测定方法GB/T 1601 农药pH值测定方法GB/T 1604 商品农药验收规则GB/T 1605-2001 商品农药采样方法GB 3796 农药包装通则GB/T 4946-1985 气相色谱法术语3.1 组成和外观:应说明原药的颜色、物理状态、形状等。
3.2 ……(通用名)原药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通用名)原药控制项目指标项目a指标……(通用名),%≥……(相关杂质),%≤固体不溶物,%≤水分,%≤酸度(以H2SO4计),% ≤或碱度(以NaOH计),% ≤或pH值范围注:表中“……,%”表示控制项目指标为质量分数,用“%”表示。
a所列项目不是详尽无疑的,也不是任何原药标准都需全部包括的,可根据不同农药产品的具体情况,加以增减。
4 试验方法4.1 抽样按GB/T 1605-2001中5.3.1“商品原药采样”进行。
用随机数表法确定抽样的包装件,最终抽样量应不少于100g。
农药产品标签编写说明
![农药产品标签编写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8a8d48c44028915f804dc2bb.png)
农药产品标签编写说明一、标签编写基本要求1、农药标签须符合《农药管理条例》、《农药产品标签通则》的要求。
应标注农药名称、企业名称、产品批号和农药登记证号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以及农药的有效成份、含量、重量、产品性能、毒性、用途、使用技术、使用方法、生产日期、有效期和注意事项等。
2、农药标签应依据农药登记试验结果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编写。
试验结果显示产品对生产、经营或使用者、农作物、环境等易产生危害的,应在标签上进行标注,同时应标注避免危害的预防措施。
3、农药标签标示的内容必须真实,不得印有无依据及绝对化的描述、过分夸大的宣传、广告色彩的文字和标识。
4、农药标签的字迹必须清晰易辨。
农药产品名称、有效成分通用名称及含量、毒性标识应标注在标签的显著位置。
5、农药标签汉语文字如使用外文对照,翻译必须准确,应表达相同的意思。
6、使用的印刷字码大小应以易读、清楚为准,尽可能使用大的字号。
标签版面应清晰,不带有过分的装饰性和奇特性。
二、标签内容(一)产品名称及含量农药通用名称及含量按农药标签电子档案库的格式标注。
(二)使用范围和施用方法一般采用表格格式标注使用作物、防治对象、用药量、施药方法。
严禁随意扩大或改变使用作物、防治对象、用药量和施用方法,其中用药量用国家法定单位标注,用汉字表示。
为方便农民使用,用于大田作物的药剂,同时须注明每亩使用该产品的制剂量(克或毫升);用于果树等特殊范围的药剂,同时标注相应的使用倍数;种子包衣剂等产品同时标注药种比,但换算一定要准确。
格式可采用下表形式列出:农药标签上的企业信息包括企业名称、地址、电话(区号)、传真、邮政编码。
农药生产企业名称应与登记证上企业名称一致,不能随意更改。
(四)产品说明产品说明应详细说明该产品的类别、作用方式、作用机理、批准登记作物及防治对象、使用效果、使用技术要点等。
产品说明要实事求是,要符合农药国家标准要求的规范性用语。
农药制剂的理化指标
![农药制剂的理化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60c6c8f358f5f61fb7366665.png)
叶片种类 甘蓝 棉花
回归方程
r
y=3.4049-0.0679x 0.9889 0.9889
Y=4.3529-0.0526x 0.9938 0.9938
临界表面张 (mN/m) 35.4
65.7
1.3达到临界胶束浓度的表面张力才有意义
表面活性剂溶液与固体接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可能在固 体表面发生吸附,使固体表面性质发生改变。 药液在低 于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情况下,润湿时间 的对数与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浓度越高,润湿性能越 好。当浓度达到CMC时,不再呈线性关系。 达到临界胶束 浓度后,才有药液才能有游离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在靶标上 形成界面膜,并通过界面膜在界面上发生吸附,改变界面 状态,从而实现或改善农药剂量传递过程 。 单层吸附 双层吸附 只有当药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 浓度(CMC) 时才能使雾滴迅速被叶片持留。
为了研究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程度,引入接触角的概念, 从接触角的大小可以判别药液在植物叶片表面的润湿程度。
接触角就是停留在固体表面的液滴,形成固、液、气三个界 面,做气/液界面的切线,与经过液体内部和固体表面的夹角 当雨水在叶片表面的接触角θ>90 时,润湿性就差,液体容易 从叶片表面滚落。我们将这类植物称为疏水植物,如水稻。 当 雨水在叶片表面的接触角θ<90 时,液体能牢固地附着在固体 表面,甚至能完全展布在叶片表面。我们将这类植物称为亲水 植物,如棉花。 一般来讲,接触角越小,药液在植物叶面上的 持留就会越好。 但如果接触角过小,就会造成药液在植物叶面 上的过于展开和润湿,形成过薄的药膜而流失,反而会减小持 留。 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药液在叶片表面的润湿作用。
农药中十大技术指标
![农药中十大技术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5ae2ba7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c.png)
农药中十大技术指标衡量农药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可湿性粉剂应有外观、有效成分含量、悬浮率、润湿性、pH值、水分、筛析等;悬浮剂应有外观、有效成分含量、悬浮率、pH 值、筛析、倾倒性等;乳油应有外观、有效成分含量、乳液稳定性、pH值、水分等;烟剂应有外观、有效成分含量、成烟率、pH值、水分、燃烧时间等。
1、外观。
不同农药剂型有不同的外观要求。
如乳油:稳定的均匀液体,无可见的悬浮物和沉淀;可湿性粉剂:自由流动的疏松粉末,不应有团块;悬浮剂:流动的均匀悬浮液,长期存放可有少量沉淀或分层,但置于室温下用手摇动应能恢复原状,不应有结块。
2、有效成分含量。
即施用农药时起药效作用的成分。
有效成分含量达不到标准要求,施药后效果不好。
3、悬浮率。
是指有效成分在悬浮液中保持悬浮一定时间和均匀分散的能力。
悬浮性好的产品在兑水使用时,可使所有的有效成分都均匀地悬浮在水中,能够均匀一致地喷洒在作物上。
4、乳液稳定性。
即农药液珠在水中分散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乳剂类农药一般兑释后喷施,要求液珠能在水中较长时间地均匀分布;油水不分离,使乳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保持均匀一致,避免药害发生。
5、润湿性。
农药样品撒到水面至完全润湿所需要的时间。
限制润湿时间的目的是使农药能很快润湿,分散为均匀的悬浮液体。
6、pH值。
主要是保证产品中有效成分的稳定,减小分解;防止产品物化性质的改变或使用时发生药害;避免包装材料的腐蚀。
7、筛析。
制定此项指标的目的一是限制不溶粒子含量,以免造成施药时堵塞喷头和过滤器;二是控制产品度范围,以增加悬浮率。
8、水分。
限制水分含量的目的一是减小产品中有效成分的分解作用,二是使固体农药制剂保持良好的分散状态。
9、倾倒性。
规定此项指标的目的是保证产品能够均匀、平稳地从容器中倒出。
10.成烟率。
规定此项指标的目的是保证烟剂产品点燃成烟后,有足够的有效成分挥发、蒸发或升华,而不大量分解。
农药产品控制项目与基本要求
![农药产品控制项目与基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823de94cbe1e650e52ea9949.png)
农药产品控制项目与基本要求目前,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都采用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对产品的规格、质量和检验方法等作出技术规定,以确保产品质量满足“有效”和“安全”的要求。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农药标准的制定提出了具体要求,我国的《农药登记资料规定》中也作了明确规定,不同的剂型具有不同的质量控制项目要求。
笔者现将农药产品的一些主要质量控制项目与基本要求归纳如下: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含量是衡量农药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我国新修订的《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对有效成分含量的控制参照FAO规格要求也作了相应调整:原药的有效成分含量设定最低值,不分级。
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剂产品,按相应标准规定有效成分含量;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按下表规定有效成分含量。
标明含量是生产者在标签上标明的有效成分含量,允许波动范围是客户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在产品有效期内按照登记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时,应当符合的含量范围。
相关杂质相关杂质是指农药在生产或贮存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可能会影响农药的稳定性,或产生其他副作用。
规定相关杂质(水或不溶物外)的最高含量,是为了控制杂质在原药或制剂加工使用时可能增加的风险,或对制剂的药效有不利影响。
相关杂质的检测平均值不能超出规定的最大限量值。
水分根据GB/T1600-2001方法测定,控制水分含量是为了保证产品贮存的稳定性,或避免原药(或母药)因含水量高而影响制剂的加工。
适用于原药、母药及一些非水性化制剂。
悬浮率FAO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胶囊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规定了悬浮率指标,其目的是保证有足够量的活性组分均匀地分布在悬浮液中,在施药时,喷雾药液是一个均匀的混合液。
一般要求不低于60%,越高越好。
不溶物主要适用于原药和母药,以此限定那些不能溶解在特定溶剂中的物质。
生产商要对易造成过滤网或喷嘴堵塞,或影响制剂物理性质的杂质进行量化。
不溶物应作为相关杂质,在标准中给予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标准编制说明中各项数据要求
1.范围
准则主要适用于制剂的分析方法,也可用于原药中有效成份的分析,部分可用于物理方法「见3、(2)②节」,但不适用于残留或微量分析。
本准则推荐的方法,如专用于要提交给PSD研究时,应达到欧共体统一原则草案中对制剂分析确认的主要技术要求。
2.定义
(1)误差:本准则中确认的误差类型有:①偶然误差:此类误差通常微小,由偶然误差导致的结果,多数接近于平均值范围,换句话说,由它们决定方法的重复性或再现性。
②系统误差:此类误差使所得结果偏离,其平均值高于或低于实际值(如方法中某些误差可导致不正确结果)。
(2)精密度:精密度是偶然误差的基度,可用重复性和再现性表示,此类术语在ISO5725-1986E中均有说明。
①重复性指采用相同方法,在同一实验室用同一试验物质,同一操作者使用同一设备,在短时间间隔内,在相互独立试验中所获得结果的一致性。
②再现性指采用相同方法,在不同实验室用同一试验物质,由不同操作者使用不同设备所得试验结果的一致性。
(3)准确度:方法的准确度指所得结果与分析样品中真值的符合程度。
(4)统性:试验方法的线性指在一定范围内所得试验结果与分析样品浓度(剂量)成比例的性能。
(5)特异性:方法特异性定义为对所分析的特定样品产生的特定信号。
3.方法确认
可以认为大多数农药制造商具有确认分析方法的措施,但制造商责任在于保证这些措施能遵守本准则的技术要求。
应提出以下几方面资料对方法进行确认:
——在方法中被分析物质(和内标物,如适宜)响应的线性。
——分析方法精密度的评价。
——分析方法准确度的证明。
——赋形剂中无干扰物的证明。
——被测定物质种类的确定。
某方法被广泛使用时,虽然其再现性很重要,但不必将其评价收入准则,如需要可通过全面的CIPAC或AOAC协作研究作最好评价。
(1)线性:分析物质响应的线性范围,至少应大于分析物标明浓度的± 20%。
至少测定3个浓度,每个浓度测定两次,应附上此线性图、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等数据。
测得的斜率可证明响应与分析物浓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在标明值±20%范围内,其结果不应与线性有显著偏离,即相关系数(y)应>0.99,否则提交方法必须同时提供如何保持本方法有效性的说明,如故意使用不成线性响应的方法,也必须提出解释。
(2)精密度:①化学分析:在此类准则中要求对重复性简单评价即可。
至少作5次重复样品的测定,同时简单评价其结果,包括相对标准偏差RSD%。
如认为合适,对测定中偏离数据可用Dixons或Crubbs试验检验,但要舍去某些结果时,必须明确指出,并应设法解释为何产生偏离的数据。
数据结果的合格性应以修改的Horwitz公式为依据: RSDy<2(1-0.51ogc) X 0.67 式中C一样品中分析物浓度,以小数计。
Horwitz公司的推导和使用实例列于(附件1)中。
②物理化学性能测定:当进行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能测定时,使用官方方法(如 CIPAC或 OECD)即不需要再予确认。
本原则亦适用于对此类方法略有改动的情况,如使用其他方法时,必须测定其重复性,但无须遵守Horwitz公式。
(3)准确度:评价方法的准确度,至少需要4个已知被分析含量实验室制备的“合成的”制剂进行测定,其结果可用students t统计或附件Ⅱ中其他适用方法检验。
(4)非分析物质的干扰:在评价准确度时,通常包含非分析物质的干扰,因赋形剂中的任何干扰物均会导致分析方法出现系统误差。
然而分析时应同时测定不带赋形剂的空白样品,或证明其无干扰,如有干扰时可测定数量,样品色谱图和其他结果均应附上。
当原药有效成份中有特定杂质时,必须证明在相同分析条件下此类杂质的响应值不应大于被分析物或内标总峰高的3%。
如有此类偏离,必须在提交报告中说明其数据是否已经校正。
(5)特异性:方法特异性应以被分析物质的特点来确定,通常对此类化合物进行质谱测定,如使用GC/MS,LC/MS的Th极管陈列检测器或峰收集后使用质谱测定。
在使用色谱法测定时,通常以此作为鉴别有效成份或确认分析标准品的方法。
当制剂分析是根据其中一种方法时,不需要重复此项工作。
对金属创新的色谱法,必须确定其特异性,如使用质谱法,则可由谱带来推断。
实际被测定物质的种类应在提交仲裁时阐明,如果不可能,必须解释其理由,供讨论时考虑。
4.注意事项
(1)检测系统响应的线性范围通常由所用仪器决定,方法使用不同系统时,应重新验证线性范围。
(2)如提交方法的性能指标低于准则中规定的最小数值,则必须提出充分理由,解释为何使用此方法。
(3)对方法确证有用的其他数据亦应提出,如再现性的评价(由协作研究获得)或为使方法完善而有微小变动的报告。
(4)对多种制剂适用性的确认数据:确认数据一般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制剂,但制造商可能生产许多类似的制剂,并可能使用同一分析方法,其交互使用规则为:①制剂中应含有相同(或很类似)助剂,改变助剂性质时,应检验可能的干扰。
②制剂在物理化学性能上不应有显著区别(如P”值)。
③在测定溶液中,有效成份浓度必须保持在标明的线性范围内。
④有关助剂浓度的任何变化,不应产生明显干扰。
提交进行交互使用的方法,应考虑以上几点。
(5)提出确认的任何方法,只能使用经过认证过的参比物质(或来源于参比物质)作为标准品,本要求不适用于内标物。
5.参考和使用文献(略)
[附件1」重复性可行性的Horwitz公式本公式由Horwitz等人根据AOAC多年来多次协作研究结果,认为可行而确定。
适用于本文件的下述实例浓度范围是0.25%~100%。
公式%RSDR = 2(1-0.51og.c)式中% RSDR是实验室间的变异系数(CV), C是样品中被分析物的浓度,以小数计。
因此100%的纯样品,则C=1,logC=0,故%RSDR=2(1-(0.5 X 0))=21-2;50%的样品(如500克/千克可湿性粉剂),则C=0.5,logC=-0.3010,故%RSDR=2(1一0.5 X(一0.3010))=21.1505=2.22;其他数值为: 20%,%RSDR=2.55;10%,%RSDR =2.83;5%,%RSDR=3.14;2%,%RSDR=3.60;l%,%RSDR=4.00;0.25%,%RSDR =4.93。
Horwitz注意到RSD,(重复性变异系数)通常为RSDR的1/2和2/3之间,为此重复性的变异系数即Horwitz的值为RSDR X 0.67。
根据以上数值,可能得出如下结果:被分析物% Horwitz RSDR 建议的 RSDY 100 2 1.34 50 2.22 1.49 20 2.55 1.71 10 2.83 1.90 5 3.14 2.10 2 3.60 2.41 1 4.0 2.68 0.25 4.93 3.30 未经修改的Howrwitz上式是CIPAC协作研究试验方法可行性的依据。
[附件Ⅱ」准确度评价
下列步骤阐明评价方法准确度的各种途径:
(1)一种方法的准确度,可以从测定已知分析物含量的大量“样品”的结果获得。
这些样品由实验室制备,加入已知量的分析物(其数量根据方法要求)并带有助剂的混合物。
加入的被分
析物必须是已知有效成份含量的原药。
在分析样品过程中应消除取样误差,并严格按照提出的方法,至少测定4个回收率,测得的数据可用下列办法处理:
①计算回收率平均值和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
②对这些结果和评价重复性的结果进行F检验,以确定回收率结果的RSD与评价精密度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
③如能达到②项对回收率结果可用Student t检验,其目的是为证明获得回收率(平均值)与加入浓度之间差异仅仅是由于偶然误差(无明显的系统误差)。
|T|=|(ω-μ)n/S| X =样品平均值,μ=真值,n=样品数量,S=标准偏差。
t在不同自由度(n-1)的临界值在一般的统计表中列出。
如果算得的t值未超过临界值。
证明在给定的置信区间(95%即可)没有显著系统误差。
(2)上述表达式可再整理为平均数的置信区间,可定为一个范围,样品的真值是在此范围内(在给定的置信度)μ=X±t(∫s/n)自配的制剂平均回收率的计算如下:平均回收率(%)=测定含量的平均值%X 100/理论含量%平均回收率应在以下的范围内:有效成份标明值%平均回收率%>10 980~102.0 1~10 97.0~103.0 <1 95.0~105.0 (3)对上述两种情况,本消除取样误差必须分析一种完全自配制剂。
相同步骤也可用于已知成份混合物的子样品分析,但必须注意,在取样时如制剂样品不均匀,则将使平均数的置信区间数值人为增大。
(4)当分析样品很难获得重复结果的制剂(如九粒或块状饵料),可通过添加标准品的方法来计算准确度。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提交如何添加标准品的细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