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合集下载

人口资源与环境投稿经验

人口资源与环境投稿经验

人口资源与环境投稿经验摘要本文旨在讨论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分享我个人在该领域的投稿经验。

首先,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概述,包括人口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作用。

然后,介绍了在该领域投稿的一般要求和注意事项,包括选择适当的期刊、写作技巧和避免敏感话题等。

最后,分享了我自己的投稿经验,包括选题、写作过程和对稿件的追踪,以及我在此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果。

1. 引言人口资源与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的日益匮乏,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利用产生了巨大压力,而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又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如何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利用资源,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2.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利用产生直接的影响,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

例如,人口增长会导致农业生产的增加,进而引发大量的土地开垦和化肥农药的使用,从而造成土地的退化和水体的污染。

此外,人口过多还会增加对水、能源等资源的需求,加剧资源的紧缺问题。

另一方面,资源的利用和环境污染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影响。

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会导致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例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会导致疾病的流行和人口的死亡。

这些环境问题对人口的健康和生存产生直接影响,对人口增长产生制约作用。

因此,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紧密的联系系统,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平衡发展。

3.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在人口资源与环境领域进行投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3.1 选择适当的期刊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研究方向和主题的期刊进行投稿。

根据稿件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可以选择环境科学、人口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期刊。

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

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

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们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一)1.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2. 沿海农业区施用农药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3. 江苏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优化4. 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5.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问题研究6. 辽宁省环境效率时空差异分析及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7. 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8.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成都市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的建模与仿真9. 环境经济政策下环保投资的中日对比研究10. 基于环境经济视角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1. 欠发达地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系统仿真研究12. 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3.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与引资绩效14.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政策工具及前景15.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最新进展与展望16. 论我国的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17. 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18.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19. 经济学的新领域:环境经济学20. 水环境生态价值的定量分析——以XX市为例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二)1. 低碳旅游——环境经济价值实现的新方向2. 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3. 环境经济政策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4. 规模化畜牧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环境经济优化研究——基于生态经济模型的分析5. 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环境、经济关系研究6. 甘肃省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环境经济益研究7.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8. 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理论及应用研究9. 奇台绿洲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协调研究10. 非点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的环境经济评价11.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三)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2.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3. 南方农村沼气发展新模式的环境经济分析4. 我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选择5. 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6. 关于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与方法的改进7. 构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为例8. 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9.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10.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经济政策应用及研究进展11. 旅游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与旅游业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兼与敖荣军等同志商榷。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这一综合复合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既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之间既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一:创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设想摘要:现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学科一体化不够、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创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的难点与特点,提出研究对象与主线、目的与任务、指导思想与方法,设计该学科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理论体系一、问题的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目前,在国外,既未见有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与教材,也没有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但国外对作为独立学科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把资源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展较早,相关著作与教科书较多。

在国内分别以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把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视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多。

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少,作为教材的居多。

但问题是,这些教材大多没有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看成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是把它视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在结构上表现为三大板块。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这种情况,既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来建设的思路不相适应,也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一致。

中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论文]

浅谈中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摘要:根据数据确认了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窗口期即将关闭。

这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利益将逐渐减少,面对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国应如何面对,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关键词: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的积极作用人口红利的消极影响用工荒弥补人口红利衰减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持续9年实现了9%的增长速度,这在世界各国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被称为“中国奇迹”。

对于这种经济增长奇迹的解释,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其中有研究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和适龄劳动力的大量低成本供给密切相关的,并把这种劳动力的优势成为“人口红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窗口期即将关闭。

何为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过去三十年中国人口红利对经济的积极影响过去三十年里,在改革开放的领导下,中国gdp持续高速度增长。

当然这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在于中国的人口红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在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大量的工厂涌现,中国开始快速进入和发展加工制造业,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一段时间廉价劳动力成为中国的一个标志。

同时城镇化加剧,城市建设也在快速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硬件设施要不断改善,中国的公路桥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社会基础设施大大的扩大了内需,人们对住房要求要逐步提升导致了中国的房地产业的快速的发展,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动力。

环境经济学论文

环境经济学论文

环境经济学论文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寻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途径。

一、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经济价值。

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和损失。

二、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一)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无法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产生环境问题。

例如,一家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对周边居民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了损害,但工厂并没有为这种损害承担全部成本,这就是负外部性。

相反,植树造林等行为会带来正外部性,但这些行为的收益往往无法完全被行为者所获得,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二)公共物品属性环境资源往往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例如,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等,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

由于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的配置,容易导致过度使用和破坏。

(三)产权不明确许多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确,导致资源的滥用和破坏。

例如,一些自然资源没有明确的所有者,使得人们在使用这些资源时缺乏约束和责任意识。

三、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一)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比较环境保护项目或政策的成本和效益,来评估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如投资、运营费用等)和间接成本(如机会成本、环境损害成本等),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如资源节约、污染减少等)和间接效益(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健康状况的改善等)。

(二)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估是在项目建设或政策实施前,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轻措施。

人口在经济学中的意义论文

人口在经济学中的意义论文

人口在经济学中的意义论文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学中,人口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直接关系到劳动力资源、消费市场和社会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制定经济政策和规划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人口规模和结构直接影响着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规模,而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则受到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一个国家拥有大规模且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反,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将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其次,人口的增长与消费市场的扩大密切相关。

人口数量的增长将带动消费市场的扩大,从而刺激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一个充满活力的消费市场将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创造和企业发展。

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养老长照等问题将成为亟待解决的挑战。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影响到家庭结构、教育制度和生育政策等方面,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和机遇。

综上所述,人口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劳动力资源、消费市场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因此,政府和决策者应该关注人口变化,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人口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另外,人口在经济学中的意义还体现在人口结构和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上。

不同的人口结构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政策的制定。

年轻的人口结构将具有更大的创新精神和活力,更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则需要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

因此,国家需要根据不同的人口结构来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政策,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也是人口在经济学中的重要议题。

人口迁移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将带动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而逆向流动则可能引发农村空心化和资源枯竭。

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人口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中也形成了“以GDP论英雄”的偏向。

近年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人们从理论上开始询问:第一,GDP 一个指标足以概括人类发展的全部需要吗,换句话说,GDP足以解释人类发展的所有维度吗?第二,传统上解释GDP增长的那些因素真的足以囊括经济发展的全部要义吗?本文从人口发展的角度,借助人类发展指数(HDI)这个新理念,尝试回答上述理由,并探讨人口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人口政策;经济发展;GDP一、我国经济发展目前状况(一)通胀形势仍未消减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

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

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制约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

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理由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

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

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二)仍处于中长期回调阶段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中长期回调阶段,但GDP增速的中长期波动和中期波动已进入周期性上升阶段,未来两年我国经济的内在增长率仍将维持在9%左右的较高水平。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下面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8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第一篇: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应用摘要: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这一结论是在总结人类发展史之深刻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

经济与环保在价值指向、理论基础、实践认识、历史经验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内在一致性,这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是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必然选择和实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均取得了很大成绩,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从我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无疑仍是今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唯此才能早日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协同发展; 新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uided by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FENG Hongwei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not only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ut also a major principle for promoting modernization,which has been proposed based on the profound lessons of human development.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highly compatible and consistent in value orientation,theoretical basis,practical knowledge,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other aspects,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 certain sense,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 of sticking to the unity of logic and history,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the 18 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hina ha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tarted the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aking Chinas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into consideration,it is no doubt that the newdevelopment concept is still the guiding principle that must be followed in the fu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nly in this way,can we build up a beautiful China an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同志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环境经济学期末结课论文

环境经济学期末结课论文

环境经济学期末结课论文一、引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化对于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环境经济学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对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并通过经济手段来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环境问题的经济本质环境问题通常涉及资源配置和外部性等经济因素。

资源稀缺性导致了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和过度开发,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负面外部性,如污染和环境破坏。

环境经济学旨在通过经济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

2. 环境经济学的目标环境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方式。

三、环境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1. 市场失灵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源于市场失灵。

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未能内化环境成本,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

环境经济学通过引入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概念,使市场能够更好地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负担。

2. 内外部性的分析与修正内部性和外部性是环境经济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内部性指的是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外部性则指的是市场行为对第三方造成的影响。

通过对内外部性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和解决环境问题。

3. 资源评估与环境成本环境经济学强调了资源评估和环境成本的重要性。

资源评估的目的是确定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为决策提供依据。

环境成本的核算有助于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经济学的应用案例1. 政府政策与环境经济学政府在环境经济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制定环境税收政策、排放交易制度等经济激励措施,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行为。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监管和法律手段来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2. 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是环境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来弥补自然资源的损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位居世界第二的新兴经济体,其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取得的持续性增长正是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篇1浅谈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正负关系,人口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多面的影响,总的来说人口一方面给经济发展带来阻碍,人口增长影响资本积累,对资源和技术发展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又给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人力资本给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人口发展带来规模经济等。

(一)人口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人口压力会导致资本不足,若把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来看,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主要是由于资本不足,这种由人口压力导致的贫困,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同时,人口对资源和技术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巨大的人口增长给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使得投资减少,经济停滞,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必然给经济的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

教育投入的增长难以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得技术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经济结构以初级制成品加工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使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二)人口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推动人口增长会带来规模经济。

从人口经济理论上来看,人口增长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在经济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人力资源是各种经济资源中的第一资源,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中国人口现状及对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同时,开始控制人口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近五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综述


关于环境经济学学科体 系的研究
1 . 环境经 济学的研究对象 。大体有 四种解 释 : 第一种 观
点认 为 , 环境 经济学是研 究环境保 护 中的经济 问题 , 它是 为
治理环境 ,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而研究环境 同整个社会 经 济活动之 间关 系的规律 的科 学。第二种观点认为 , 环境 经济
2 0 1 5年第 4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 N0MI C R ES E ARCH GUI DE
No . 4, 2 01 5
总第 2 5 8期
S e ia f l No . 2 5 8
近 五年来中 国人口 、 资 源、 环境经济 学研究 综述
孙 波
( 湖南 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长沙 4 1 0 0 0 6 )
学是综合 运用经 济学和环境科 学 的理论 与方法研 究发展 经
1 . 环境资源论 。环境资源论 , 就是指环境是 总资源 , 是人 类对环境本质 的进一步认识和揭示得 出来 的。 环境之所 以是
济与保护环境之 间的关 系。第 四种观点认 为 , 环境经 济学 是

门以 自然 生态 环境 为研究 对象 , 并从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出
关键词 : 人 口; 资源; 环境 经济学
中图分 类号 : F 1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 2 0 1 5 ) 0 4 — 0 0 1 1 - 0 2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 以生存 的空间。人类 离不开环境 , 他
们的活动又在不断地改变着 自身周 围的环境 。2 0世纪 5 0年
经济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 ( 2 ) 运用经济办法搞好环境保护 的原 则、 途径和手段 。 第二种观点认为 , 环境经济学主要研究环境 经济学 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包括社会制度 、 经济发 展 、 科学技 术进步等 同环境保护 的关 系 , 以及环境计量 的方法及其理论 基础 , 环境 问题 与外部性 、 公共商 品的关 系等 。 第三种观点认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浅谈如何推进绿色GDP在我国的发展张翔10资环 20102509310053摘要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和,而国民经济核算就是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总体进行全面的核算,对于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分析和预测、对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以GDP为核心的SNA体系没有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层面上的经济社会运行全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存在一些缺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

[1]鉴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许多缺陷,很多国家尤其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相继建立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绿色GDP核算。

而我国在2005年开展了十个省市的绿色GDP核算和污染损失评估调查试点工作,在绿色GDP核算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观念、技术和制度安排方面的巨大阻力,本文认为,推进绿色GDP的发展应该从局部入手,从有条件的地方入手,加快观念和制度的改变,建立起有法制依据的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缺陷绿色GDP 发展当前,在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实行绿色GDP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从资源来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形势。

45种主要矿产资源,我国人均拥有量仅相当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2[2]。

目前,我国已有2/3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期,400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

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到2010年能保证需求的有23种,到2020年能保证需求的仅有6种。

从环境方面看,我国环境形势也相当严峻,特别是大气和水污染较为严重。

几种主要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我国均排在世界前列。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即居住区标准的城市仅占47.1%,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城市人口在未达标的空气中生活。

目前,我国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1/3以上河段被严重污染,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题目一、最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参考1、地理学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协同创新——“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端论坛”纪要2、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丛书评介4、超越“经济人”: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探索5、交易成本理论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应用前景6、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意见7、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体系8、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材比较研究9、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0、第二届全国高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纪要11、学生对问题导向性教学模式的认可及影响因素——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为例1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机遇13、新的学术增长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于财富观演化视角的分析14、第四届全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15、海洋经济学理论对海域资源配置的指导价值研究分析——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为视角16、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使命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17、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概论18、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佳作——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19、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结构框架的生产视角分析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题目大全1、高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2、小议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文献计量分析4、资源与环境经济学5、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设计探微--基于美国91所高校类似专业的资料整理6、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实验实践教学的探索7、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探讨8、资源与环境经济学9、超越“经济人”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0、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1、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方法12、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育研究13、采矿专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14、实证分析案例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15、非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16、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7、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高峰课程探究18、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综合实验平台构建研究19、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新发展20、论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三、热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学科理论体系的全新总结——《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述评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3、旅游发展中环境问题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析4、旅游发展中环境问题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析5、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实践与改革思路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7、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前沿报告(2010-2012)8、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9、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0、近年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前综述1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与学科建设研讨会12、略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构架的理论基础13、基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经济统计体系的思考14、浅析新兴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5、浅谈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认识16、石家庄经济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简介17、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8、求真务实学以致用——访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陈浩教授19、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经济与管理专业系列教材)20、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四、关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3、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思考4、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续)5、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综述6、资源与环境经济学7、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8、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9、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新发展10、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析视角探析1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3、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构架的理论基础14、林业改革的理论突破与实践——论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若干问题15、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思考16、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17、林业改革的理论突破与实践--论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若干问题18、基于二元价值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概念框架19、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20、自然资源与环境关系的经济学阐释——《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书评介五、比较好写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题目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创新之作——《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评介2、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3、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材)4、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5、浅谈对资源、环境与环境经济学的认识6、电子废物资源化趋势与环境经济学研究7、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经济学的任务8、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9、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差异10、环境与资源经济学11、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程12、环境优化发展: 从边缘走向主流: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13、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1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15、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16、经济学帝国主义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17、如何构建“京津冀一体化”下的新型人口发展格局——专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张耀军18、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19、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2版)20、对环境经济学研究及资源价值与核算的分析。

发展经济学论文: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发展经济学论文: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韦秋岸09经济学2009221112130046摘要:在综述马尔萨斯关于人口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相关人口经济理论和实证中国人口增长和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过高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但是中低水平生育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却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

1990年代以来,超低生育率在部分欧洲和亚洲国家(地区)蔓延,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人口超低生育率的担忧。

关键词: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人口政策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发展报告: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第4章中,胡鞍钢博士(1999a)使用回归分析技术,根据我国30个省区市1979-1994年的有关数据(共16×30=480个样本点),测算了发展的初始条件(即1978年的人均GDP)、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资本投入、人口增长、人口质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用人均GDP增长率表示)的影响。

在4个多元回归方程中,人口增长率作为自变量之一,其回归系数均为负值,在-0.59至-0.36之间,于是得出结论:人口增长率每降低1个千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可提高0.36~0.59个百分点,并进而推论:“人口自然增长率只要降低几个千分点就会明显促进人均GDP 增长”(胡鞍钢,1999b)。

毋庸置疑,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率将有助于经济发展,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了。

但是在我国的人口红利空间不断缩小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今天,是否低人口增长率还将对经济起促进或抑制作用?本文将对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分析。

一、关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探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以来人口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只是不同时期争论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有些文献强调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有些则强调积极影响。

对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的讨论最有影响的文献当推马尔萨斯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通过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它涉及到资源的获取、转化与利用、环境的负荷与容量、经济发展与环境效益等多个方面。

本文结合文献探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以期全面了解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资源经济学的发展与理论框架资源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从研究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的转变。

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资源的价值、供需关系和有效利用的理论,如价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自然资源稀缺性理论等。

此外,环境成本、自由放任理论、内外性等也是资源经济学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资源供需平衡、环境效益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运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如经济模型、博弈论、政策评估以及定量分析等。

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计量经济学、大数据分析和生态学等方法的应用也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应用领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仅限于理论探讨,还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能源、水资源、气候变化、土地利用与规划等。

在能源领域,学者们研究了能源替代、战略储备和能源安全等问题;在水资源领域,研究集中于资源分配、水权交易以及水资源治理;在气候变化领域,学者们通过碳交易、减排机制等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低碳目标的平衡。

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挑战与前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跨学科协同、新兴领域的探索、政策制定与实践之间的落差等。

然而,它也面临着广阔的前景。

在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加的背景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将继续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结论:通过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该领域在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县级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

中国县级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

中国县级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理论和评估方法研究∗(摘 要)我国县级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就我国大多数县级地区来说,过多的人口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但要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下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则是如何在国民经济“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下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和评估问题。

因此,本论文的目的就在于对传统的以产值──收入为中心的发展评价方法进行变革,并创建一套系统的中国县级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下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管理方法。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释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

在国际文件中最早曾出现于1980年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The world conservationstrategy)。

在大纲中,“可持续发展”被理解为:“为使发展得以继续,必须考虑社会和生态因素以及经济因素,考虑生物及非生物资源基础。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联合国世界发展与环境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Brundtland) 女士在1987年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和发展。

” 这一定义为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组织出版的《关心地球》(Caring for the Earth)所采用,成为1992年里约高峰会议的主题;同时,这一定义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

但由于在该报告中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性解说有多处,且各定义之间并不一致。

这种现象既说明了一个概念的不成熟性,也说明了其内涵的丰富与复杂。

但不管怎样,“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范畴和命题已被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跨学科领域所共同接受,许多来自不同学科或不同领域的学者(生态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工程技术等)分别从本学科的观念出发,提出了数以千计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性解释。

资源 环境 经济学 论文

资源 环境 经济学 论文

资源环境经济学论文Title: The Impac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on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resources and the growing concern fo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how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can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a review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well-being.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olici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in achieving a balance between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conservation. Introduction:The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have become pressing global issues in recent years. The un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has led to ecological imbalances, climate change, and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lack of proper resource management has hinder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reatened the livelihoo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 there is a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can ensure the long-term availability of resources while preserving the environment for future generations.Methods:This paper adopt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by reviewing existing literature on resource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se studie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also included to provide practical insights into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 data collected are analyzed to identify key trend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achieving a balance between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onservation.Results: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Proper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such as conservation, recycling, and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can help reduc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ensure the availability of resourc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Moreover,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can also create new economic opportunities, such as green jobs, eco-tourism, and clean technology industries. However, achieving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requires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that involves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private sector engagement,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Conclusion:In conclusion,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ensuring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adopting sustainable practices, such as resource efficiency, waste reduction, and ecosystem protection, countries can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onservation. This, in turn, can lead to long-term 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well-being. Moving forward, it is essential for policymakers, businesses, and individuals to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achieve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 for al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这一综合复合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既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之间既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一:创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设想摘要:现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学科一体化不够、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创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的难点与特点,提出研究对象与主线、目的与任务、指导思想与方法,设计该学科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理论体系一、问题的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目前,在国外,既未见有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与教材,也没有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但国外对作为独立学科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把资源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展较早,相关著作与教科书较多。

在国内分别以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把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视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多。

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少,作为教材的居多。

但问题是,这些教材大多没有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看成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是把它视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在结构上表现为三大板块。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这种情况,既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来建设的思路不相适应,也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一致。

无论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看,还是从学科建设的需求看,现有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都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

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如邬沧萍,穆光宗(2000)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等诸多学科的一个综合。

也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张象枢(2001)、罗丽艳(2003)。

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有其基本的落脚点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应属于理论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因此,学科建设要突出理论经济学的特点。

但现有著作大多没有很好反映学科的经济学属性,基础理论薄弱。

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多数著作与文献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基础缺乏全面论证,使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不牢固,甚至一些教材没有独立的理论章节;二是大多数著作对技术性的、微观性的、专题性的论证比较多,而宏观性的、整体性的内容论证不够;三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经济学说史中人口生存与发展、生态经济思想等的深入分析和论证,甚至一些教科书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四是现有研究文献都是从狭义上理解资源、环境,没有把社会资源纳入资源的范畴,也没有把社会环境纳入环境的范畴;五是现有文献只是研究资源的利用、开发以及有效配置,对资源的培育与创造研究不够,甚至没有研究。

实际上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资源的培育与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第二,学科一体化程度不够。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虽然涉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内容,但它不是这三门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有自己的关键范畴与主要内容,这些关键范畴是有内在联系的,而且是自成体系的。

然而,大多数研究文献将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进行简单堆砌,板块化现象严重,对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不够。

更使人不能理解的是,一些教材在体例上分为三部分,即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在总体上是三大板块,只是对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而治之的研究。

并没有把三者统一到一个科学严谨的分析体系之内,由此成为学科发展的硬伤。

第三,学科体系不完善。

现有著作大多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研究目的、研究任务研究不够,理论体系不完善。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与主线,是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与任务的。

但现实是理论体系不完善,各种版本的专著、教材内容相差很大。

二、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本来是不同于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新兴学科,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的路径依赖性,在学科建设中人们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搞成了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

因此,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就是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属性,把它建设成为既融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一体,又区别于三者的一门独立学科,使它真正成为理论经济学中的新兴分支学科。

在这里既要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建设中的难点,突出该学科的特点,又要为它进行定位,确立其研究对象与主线、明确目的与任务,设计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所要解决的难点第一,如何体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性质,突出经济学的特点。

新的学科体系应当强化理论研究,专设理论章节,夯实学科基础,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学科。

第二,如何由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三大板块向一体化转变。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虽然要吸收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积极成果,但又不能把它视为三门学科的集合,只是探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的经济学,而不是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结合。

因此,难点是要建立把人口、资源、环境融为一体的学科理论基础,使原来的三门学科统一在一条主线下。

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撰写一本反映以人为本,资源环境既为人的发展服务,又保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权威性的经济学著作,确立新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框架结构。

第三,如何完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新的学科体系应当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主线、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确立研究任务,建立与完善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需要反映的特点第一,明确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定位。

一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它研究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人以及人的地位与作用,人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人口的数量、规模与结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

二是从学科属性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学学科,在经济学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研究与涉及的问题是经济学学科的灵魂与本质。

第二,明显体现经济学的理论特色。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因此,要加强学科的经济学理论性建设。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要依托理论经济学的支持,把理论经济学作为它的发展基础。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并不否定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存在,但它们是有明确分工的。

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更多的是研究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更多地研究理论层面的问题。

第三,注重学科结构的一体化。

在整体设计上彻底改变三大板块结构的局面,在经济学的框架内把人口、资源、环境统一起来;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框架内把生态经济学、气候经济学、灾害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当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成熟的范式。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主线、目的、任务等,建立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第五,反映新变化扩充新内容。

在学科建设中,根据新变化,要增加以人为本的相关内容;增加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灾害频发问题以及自然灾害与社会灾害的相关内容;增加生态产业、环境产业以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增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与经济学类中其它学科相互关系的内容;增加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灾害经济学、气候经济学之间内在联系的相关内容;等等。

(三)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定位第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

首先,人的良性(有效或优质)发展是本学科的目的,要通过对人口发展的研究,实现人的良性发展。

其次,本学科以解决人类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环境配置与培育的协同效率为任务。

在这里既要研究资源与环境的配置效率,也要研究资源与环境的培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效率,而是协同效率,即整体效率、合作效率等。

第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经济学类中各种学科的灵魂与本质。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与经济学类中其它学科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在经济学大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研究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的有效利用和培育的学科,它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与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其它经济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可以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基础与核心,理论经济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是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而应用经济学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具体问题的。

(四)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的有效利用与培育,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人口、资源、环境、协调。

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主线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培育利用的协同效率为主线。

具体包括:一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人口、资源、环境的整合配置(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与培育(在利用中创新培育新兴资源,改善环境);三是协同效率,即追求综合效率、长远效率、深层次效率。

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以人为本条件下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本质与内在规律。

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配置与培育的协同效率。

三、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生态经济思想以及人口理论为指导,以资源环境利用的协调效率为主线,坚持理论与实践、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把人口、资源和环境作为影响协同持续发展的三个有机变量整合起来进行考察与研究,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阐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内在规律与有机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