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滇池流域虽然投资大部分资金来进行改善,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一方面,滇池水污染的程度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需要先进并且符合实际需要的科学管理手段来进行规划。

基于规划时间这个角度来讲,滇池以往的规划注重短期规划,其目的主要对水污染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提升环境检测管理水平的目标等等。但是,从目前滇池水域水污染的实际情况来看,短期的规划已经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需要长期并且科学的战略方针来进一步指导。目前中长期滇池战略规划设计的主要思路有这些特征,以2006年到2011年来看:第一,非常重视水流域尺度上的系统性,这点的提出与“十一五”之前的规划有不同,主要是在单个污染源上;第二,基于水流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方面来分析,找出水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第三,将流域水环境的承载力作为出发点,要定出约束指标来控制区域资源开放与经济发展;第四,滇池五年规划中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的实施,没有长远性、持续性、前瞻性的规划意识,没有制定规划的评估与反馈,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目地上本来具有差异性,主要重点就是为滇池治理提供战略性引导与发展性思路。因此,需要注重几个问题:滇池水环境趋势变化的系统评估以及诱因识别;明确中长期规划战略目标;优于短期规划内容的战略方针等等。

基于规划方法角度来分析,目前基础数据缺乏假设条件模糊、模型边界以及系统性等等劣势,导致在做决策时相关依据不足。目前,国内外关于水污染研究规划中,主要方法是流域容量总控制、情景分析、水环境承载力等等,这些方法不断得到广泛应用:要将水环境承载力作为重点约束指标,来对水流域进行调整这样一个发展经济模式与产业结构,将情景分析方法与容量总控制作为基础,设计流域水环境水质恢复的总方案。基于规划方法角度来分析,目前基础数据缺乏假设条件模糊、模型边界以及系统性等等劣势,导致在做决策时相关依据不足。目前,国内外关于水污染研究规划中,主要方法是流域容量总控制、情景分析、水环境承载力等等,这些方法不断得到广泛应用:要将水环境承载力作为重点约束指标,来对水流域进行调整这样一个发展经济模式与产业结构,将情景分析方法与容量总控制作为基础,设计流域水环境水质恢复的总方案。

二、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具体方法

中长期规划目标主要在于:第一,综合评估的加强。主要是对滇池水质变化以及流域范围内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估,然后加强分析,掌握相关数据与资料;第二,构建系统集成。收集好关于滇池水流域的所有资料,掌握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结论的方式进行集成;第三,战略规划。制定长期战略规划方案。关于滇池水流域中长期规划的框架,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战略目标;二是,模式路径;三是适应调控。以技术框架的三个主要部分,来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需要研究的步骤进行明确,主要有6个具体步骤:发现问题-诊断调控-基础规划-方案规划-调控与评估-战略规划;然后将水环境承载力方案以及总容量控制方案为基础来具体实施:第一,以水环境承载力情景方案为载体,将滇池流域营养物质输移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叠加,然后在水质模型中输入污染负荷来让水质进行响应;以这个为基础,对总量的空间分配进行明确,然后规划在不同流域中消减污染物的具体战略方案。依据不同规划分区的总量控制与不同情景的源输入,从而制定出以分区为标准的空间分异性污染控制战略方针;第二,以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为重要约束标准,对滇池流域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将社会经济实际发展中带有的不确定性充分考虑进去,从而对水环境承载力情景进行设计,将之作为滇池流域水质恢复方案的基础输入条件;以水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为主要标准,对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效率、方向进行明确,并汇总到滇池流域的总体发展方案当中。

三、滇池流域富养化控制策略

1.分析问题

从这些数据来分析,即使消减了高负荷,又在巨额投资防治污染的驱使下,因为滇池水流域的特殊水文地质、底泥、气象等等,这些潜水湖泊特征的存在,即使有更多的防治措施还是不能有效降低蓝藻的周年性爆发。

研究的同时,还发现即便在TP、TN高浓度的条件下,滇池外海也存在着部分不爆发蓝藻水华的地带,因此,就滇池水域水体而言,容易富营养化,只是对水质改善并不断提升TN、TP浓度的水质标准,并不能绝对性能控制蓝藻水华爆发的危险系数,当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下转第26页)

关于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研究

丁福荣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创鑫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曲靖655331)

摘要:云南滇池水污染非常严重,根据水污染相关

决策的要求,针对滇池,国家先后批准实施了滇池流域水

污染防止的“九五”计划以及2010年的远景规划、“十五”

计划、“十一五”规划以及相关的补充报告等等。本文在规

划的指导之下,针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止规划进行研究,

尝试性提出云南滇池营养化控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滇池;水污染;富养化控制;措施

(上接第24页)因此,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到底是主要控制水质指标,还是主要以抑制蓝藻水华与恢复滇池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

2.控制目标措施

若要成功控制滇池外海蓝藻水华暴发的频率,单纯的控制TN与TP,并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标准上,这个在短期的规划内经济上难以实现,相反即使通过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让TN与TP符合V类水质附近标准,对水量与水动力的条件进行改善,对滇池水生态系统进行分期、分布的恢复,从基础对外海水质进行有效改善,实现生态恢复,对蓝藻暴发进行有效控制,作为一条有效思路与途径,还需要深入研究与分析。在可行的目标前提下以污染源治理与有条件的湖泊生态修复并重,恢复滇池水生态系统。

滇池治理思路应从主要依靠流域污染负荷削减转向以污染源治理与有条件的湖泊生态修复并重,在流域控源与湖泊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长期持续达到水质目标;在可行的目标前提下以污染源治理与有条件的湖泊生态修复并重,恢复滇池水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丁福荣(1973.2-),女,云南沾益人,水质监测工程师,研究方向:自来水监测。

的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毕竟有限,三峡工程是不能代替洞庭湖防洪工程建设的。

3.血吸虫病不断流行、土壤潜育化危害加重

血吸虫病是洞庭湖区一种严重的地方病,它寄生于钉螺内,而洞庭湖区钉螺分布面积广,是全国有名的血吸虫疫区,严重危害洞庭湖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据文献记载1990年调查资料,急性血吸虫病感染人数,每年堤垸内203人,占21%;每年堤垸外753人,感染率占79%。血吸虫病感染季节主要是在夏秋季节,在90年代中后期堤垸溃决、洪灾频繁,钉螺向垸内扩散或通过涵闸向沟渠扩散,疫区面积逐渐扩大,危害十分严重。

泥沙淤积引起洞庭湖的湖床抬高,相应水位也抬高,突出地产生垸老田低现象。湖床高出垸田,造成土壤地下水位抬高和土壤潜育化。汛期时水量加大,水位高导致稻田次生潜育化。全部湖区的农业生态受到了严重威胁。

4.湿地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

进入新世纪以来,杨树进入洞庭湖的湿地,成为该湿地的外来入侵特种[4]。开挖杨树林的排水系统,使洲滩洲浃的沼泽地和浅水湖沼变得干涸了,以至变成了陆地。湿地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湿地的生态格局遭到了破坏,打破了原来湿地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动物种群衰退,数量缩小,生物灾害加剧如东方田鼠数量成倍增长,为一些珍稀物种的灭绝创造了条件。

二、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1.控制化肥、造纸等行业工业污染

造纸、化肥等行业是湖区的主导工业也是污染大户,对于这两个行业企业要分类管理,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建议予以扶持并组建大型化肥、造纸生产企业集团;对于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辅以行政措施坚决予以关闭。对于各企业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限制氮、磷等污染物大量排入湖区内,遵循“谁收益,谁负担”的原则,加大对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力度,提高治污能力。

2.建立长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洞庭湖泥沙含量高、积聚快的根本原因是长江上游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长江上游的大量泥沙随着河水注入洞庭湖,泥沙主要两部分,80%以上来自于长江上游“四”,另一部分来自于本省湖南“四水”流域。解决洞庭湖泥沙的积聚问题,关键是建立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加强对该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减少水土地流失对洞庭湖的不利影响。

3.加强湖区的防洪、蓄洪能力建设

在四水上游和长江修建水库,一方面可以调节汛期洪峰,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水沙对游的灾害,三峡水库的建立也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沙的危害,但应制定一个综合策略,有利于处理好荆江、洞庭湖的江湖关系。另外洞庭湖区河网复杂,平垸行洪,纵横交错是行洪能力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5],加大对他们的整治力度,对4水河道进行扩充,扩大行洪能力;对3河系洪道以堵支并流、稳定行洪能力为主。

4.加强对钉螺、东方田鼠的防控,控制外来特种入侵

因为退田还湖后的部分堤垸长时间被水淹没,钉螺容易扩散,人畜易被感染。应采取疏浚河道,开挖拦螺网或隔离沟等血防工程等措施,治理钉螺的生存环境,切断钉螺的传播途径;东方田鼠的发生与前一年的洪水有关,应根据前年有效预测进行提前预防与控制;要控制外来物种的引入,防止泛滥和失控,对湖区内其它物种造成危害。

5.加强对洞庭湖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

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给予预报,并利用“3S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一整套的洞庭湖湿地数据库并建立模型,指导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和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付俊杰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对策载于《百度网》2011.9

[2]谢永宏王克林任勃杨刚李峰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问题及保护措施《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1.28

[3]姜加虎黄群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退化状况及原因分析《生态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李秦晋赵运林庹瑞锐洞庭湖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130(1)

[5]王秀英邓金运孙昭华人类活动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10.3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