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病理学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它通过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等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展规律。
2. 组织学 (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结构及其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来了解组织的组成和变化过程。
3. 形态学 (Morphology)形态学是研究事物形态、结构和大小等方面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形态学研究疾病时对病变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大小等进行描述和分析。
4. 病理变化 (Pathological Changes)病理变化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组织和细胞发生的异常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包括细胞的增生、萎缩、坏死、变性等,以及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等。
5. 细胞学 (Cytology)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其异常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观察和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来了解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异常情况。
6. 病理诊断 (Pathological Diagnosis)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变组织或细胞的检查和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程度的过程。
通过病理诊断,医生可以帮助确定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预测疾病的预后。
7. 炎症 (Inflammation)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渗出、增生和炎症细胞的聚集等。
8. 肿瘤 (Tumor)肿瘤是指细胞非正常增殖所形成的新生物体。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性;恶性肿瘤生长快速,可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
9. 癌症 (Cancer)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
它是由于机体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异常增殖而形成的一类疾病。
癌症可以发生于几乎任何组织和器官,其生长速度快且有侵袭性。
10. 标本 (Specimen)标本是指从患者身体中取得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等样本。
在病理学中,医生通过对标本的检查和分析来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病理学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亚健康:是指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
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转化和转归的一门学科。
5.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6.肥大;运动员肌肉肥大属于生理性肥大,高血压病人属于心肌肥大7.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8.增生:是指组织,器官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9.化生:是指由于环境改变的刺激作用,正常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10.变性: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内水和钠离子过多积聚,又称水变性。
11.细胞水肿:细胞内水和钠离子的过多沉积,见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重度水肿——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12.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H-E染色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物质的蓄积,称为玻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
13.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所有损伤因子,只要其作用达到一定的强度,持续一定的时间,使受损组织,细胞的代谢完全停止,即引起坏死。
14.再生:指由健康的同种细胞分裂增殖进行修复,再生可分生理性再生及病理性再生。
15.肉芽组织: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幼稚纤维结缔组织,可伴炎细胞浸润。
16.干酪样坏死: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
17.坏疽:是指继发有腐败菌感染的坏死。
18.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因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19.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20.梗死:局部组织因血流中断引起的缺血性坏死21.炎症:是指机体对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预防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
病理学名词解释(综合版最全版)
1.病理学2.适应3.亚致死性损伤4.萎缩5.肥大6.增生7.化生8.变性9.细胞水肿10.脂肪变11.虎斑心12.心肌脂肪浸润13.玻璃样变14.淀粉样变15.粘液样变性16.病理性色素沉着17.脂褐素18.病理性钙化19.营养不良性钙化20.转移性钙化21.坏死22.核固缩23.核碎裂24.核溶解25.凝固性坏死26.干酪性坏死27.坏疽28.液化性坏死29.纤维素性样坏死30.糜烂31.窦道32.空洞33.机化34.包裹35.凋亡36.凋亡小体37.修复38.创伤性神经瘤39.细胞外基质40.肉芽组织41.瘢痕疙瘩42.创伤愈合43.一期愈合44.二期愈合45.纤维性骨痂46.心力衰竭细胞47.肺褐色硬化48.槟榔肝49.混合血栓50.延续性血栓51.层状血栓52.再通53.静脉石54.交叉性栓塞55.逆行性栓塞56.白色梗死57.红色梗死58.炎症59.变质60.渗出61.速发短暂反应62.穿胞作用63.速发持续反应64.迟发延续反应65.趋化作用66.吞噬作用67.炎症介质68.细胞因子(cytokine)和化学因子69.类白血病反应70.完全愈复71.渗出性炎72.假膜性炎73.蜂窝织炎74.肉芽肿75.肿瘤的异质化76.直接蔓延77.转移(78.Krukenberg瘤79.肿瘤的分级80.肿瘤的分期81.异位内分泌肿瘤82.副肿瘤综合症83.交界性肿瘤84.癌肉瘤5.角化珠87.实性癌(solidcarcinoma):或称单纯癌86.粘液癌(mucoidcarcinoma):又称为胶样癌88.癌前病变89.非典型性增生90.原位癌(91.肾胚胎瘤92.癌基因93.病毒癌基因94.原癌基因95.隐性癌基因96.分子***97.端粒(98.促癌物99.致AS性脂蛋白表型100.脂纹101.纤维斑块102.粥样斑块103.AS性固缩肾104.稳定性劳累性心绞痛105.恶化性稳定型心绞痛106.自发型变异型心绞痛(Prinzmetal变异心绞痛)107.Liddle综合症108.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109.833+B细胞同种抗体110.风湿细胞111.风湿小体112.疣状赘生物113.疣状心内膜炎114.McCallum斑115.绒毛心116.Roth点117.Osler小结118.Fiedler心肌炎119.肺腺泡120.肺肉质变121.硅结节122.胸膜斑123.石棉小体124.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12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6.疣状癌127.瘢痕癌128.燕麦细胞癌129.假幽门腺化生130.肠上皮化生131.疣状胃炎132.Barrett食管133.早期胃癌134.革囊胃135.CEA136.胞浆疏松化137.气球样变性138.嗜酸性变139.嗜酸性小体140.点状坏死141.碎片状坏死142.桥接坏死143.毛玻璃样肝细胞144.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145.假小叶146.小肝癌147.髓外造血148.淋巴样肿瘤149.R-S细胞150.镜影细胞151.霍奇金细胞152.陷窝细胞153.“爆米花”细胞154.细胞期155.Burkitt淋巴瘤156.满天星现象157.髓样肿瘤158.绿色瘤159.Ph1染色体160.类白血病反应161.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ngerhans细胞163.Heymann肾炎164.大红肾165.肺出血肾炎综合征166.新月体167.大白肾168.嫌色细胞癌169.纳博特囊肿170.真性糜烂171.子宫颈上皮内瘤变172.微灶浸润型鳞状细胞癌173.子宫腺肌病174.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75.葡萄胎176.绒毛膜癌177.Call-Exner小体178.前列腺特异性抗原179.硬化性腺病180.小叶原位癌181.APUD细胞,APUD瘤182.Simond综合征183.Sheehan综合征184.纤维性甲状腺炎185.许特尔细胞瘤186.砂粒体187.嗜铬细胞瘤188.沃-弗189.卫星现象190.噬神经细胞现象191.鬼影细胞192.PrP病193.缺血性脑病194.层状坏死195.Verocay小体196.神经原纤维缠结197.Hirano小体198.结核结节199.原发综合征200.开放性愈合201.结核瘤202.干性结核性胸膜炎203.伤寒细胞204.髓样肿胀期205.凹空细胞206.隐性梅毒207.树胶样肿208.白色肺炎209.Kaposi肉瘤210.嗜酸性脓肿211.假结核结节212.象皮肿213.干线性肝硬化214.腊样变性215.阿米巴肿216.含铁小结217.无反应性结核218.肿瘤219.肿瘤的实质220.肿瘤的间质221.肿瘤的异型性222.间变223.间变性肿瘤224.肿瘤的演进225.癌脐226.心内膜下心肌梗死227.心肌纤维化228.高血压脑病229.细支气管230.呼吸性细支气管231.小气道232.慢性阻塞性肺病233.慢性支气管炎234.肺气肿235.继发性颗粒固缩肾236.VonHippel-Lindan(VHL)病237.腹膜假粘液瘤238.迟发性神经原死亡239.软脑膜癌病240.老年斑241.含铁血黄素1.: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病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病理学名词解释汇总可逆性损伤: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活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出现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适应(adapta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数量增多。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脂肪变(fatty change)甘油三酯(中性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细胞浆内蓄积。
心肌脂肪浸润:指心外膜处增厚的脂肪组织沿心肌层的间质向心腔方向伸入,可致心肌萎缩。
严重者可致心肌破裂而猝死。
虎斑心(tigroid heart):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观脂肪变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
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等处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淀粉样变(amyloidosis)细胞外间质内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积。
粘液样变(mucoid degeneration)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病理性色素沉着: 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
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
病理性钙化: 软组织内固体性钙盐的蓄积。
光镜下HE染色为蓝色细颗粒聚集。
营养不良性钙化、转移性钙化。
细胞死亡: 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呈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分为坏死和凋亡。
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
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
病理学名词解释
坏死:即活体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肥大:即实质细胞体积增大而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即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引起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再生:即组织缺损后,由损伤周围的细胞增殖来完成修复的过程。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经过和转归,以及患病机体在形态和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各种病理变化,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
分化:指机体的组织、细胞从幼稚到成熟的生长发育过程。
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程度。
肿瘤转移: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相同的肿瘤的过程。
原位癌:癌变仅发生在黏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但未穿破基底膜,属早期癌。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心身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脑死亡:是指全脑(包括大脑和脑干)功能不可逆性的永久性消失。
病因:即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是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的并决定该疾病特鼻性的因素。
肿瘤:在致瘤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机体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和分化 的正常调控,而发生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
恶病质:大多数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出现进行性消瘦、严重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风湿小体:在风湿病时,由纤维蛋白样坏死、周围的风湿细胞及伴随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共同构成特征性的肉芽肿性病变。
炎细胞浸润:炎症时渗出的白细胞到达损伤部位或局部组织间隙的现象。
假膜性炎: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可见表面覆盖由渗出的纤维蛋白、白细胞和坏死的黏 膜上皮混合组成的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这种类型的炎症称假膜性炎。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栓塞:在循环着的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其随血流运行至某组织或器官,而引起相应大小血管腔阻塞的过程。
2:渗出:炎症灶内血管中的血液成分(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
3: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4、MSOF:即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主要是指患者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或复苏后,在短时间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系统、器官相继或同时发生功能衰竭。
5、结核结节:由中央的干酪样坏死物,周围大量类上皮细胞和朗罕氏巨细胞,外周少量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样病灶6: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和其它异物的过程。
7:梗死:由于动脉血流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8:肉瘤:是指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9: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
10:桥接坏死:相邻的两个肝小叶之间或肝小叶与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坏死带。
1;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静脉血淤积在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使局部组织和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
2:肉芽组织: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所构成的,其间含有不等量炎细胞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3: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若久治不愈则可能转变为癌。
4;肺心病:由各种严重肺疾病、胸廓畸形或肺血管病变所引起的一种以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为主的心脏病。
5:应激:机体受到各种强烈或有害的刺激后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称为应激。
1、梗死: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流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2、蜂窝织炎:为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
3、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4、风湿小体:为由中央的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成团的风湿细胞及数量不等的成纤维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所构成的一种梭形小体。
5:氮质血症:是指肾小球病变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水平增高。
病理学名词解释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成为萎缩。
2、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肥大。
3、增生: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过程称为化生。
5、变性: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改变称为变性。
6、脂肪变性:是指非脂肪细胞的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
7、玻璃样变性:是指纤维结缔组织间质、细动脉壁或细胞内在HE 染色切片中呈现均质、红染、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又称透明变性。
8、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9、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是指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10、肉芽组织: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并半有炎症细胞浸润。
11、充血:由于动脉血液流入过多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量增多,称动脉性充血或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12、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13、心衰细胞: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14、虎斑心:是指心脏脂肪变性时,脂肪变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看起来,脂肪变的心肌呈黄色,与正常的心肌的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的斑纹,称为虎斑心。
15、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形成的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16、出血:是指血液自心血管腔溢出到体外、体腔或组织间隙。
17、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18、梗死: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液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或梗塞。
19、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所发生的以预防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
20、感染:由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通常称为感染。
21、变质:是指炎症局部组织和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完整版)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2.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再生: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组织缺损的过程。
6.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7.病理性钙化:骨.牙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钙盐沉积。
8.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9.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和细胞成分, 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10.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11.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12.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
如果体液积聚在体腔则称为积水。
13.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
14.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性充血。
15.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16.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7.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18.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19.溃疡: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发生在皮肤粘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浅者称为糜烂;深者称为溃疡。
20.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21.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22.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病理学名词解释总结大全
组织和细胞的适应与损伤1. 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2. 变性(degeneration):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3. 萎缩(atrophy): 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4. 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5. 增生(hyperplasia):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
6.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是由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干细胞或结缔组织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发生转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相同性质细胞之间。
)7. 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由于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水过多积聚。
(轻度水肿:电镜下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光镜下胞浆内出现红染细颗粒。
高度水肿:细胞基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染色变淡,极期为气球样变。
)8. 脂肪变性(fatty change/steatosis):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多见于肝、心、肾、骨骼肌等实质细胞,其中以肝脂肪变最为常见)9. 脂肪肝: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
10.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室内膜下和乳头肌,与正常心肌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11. 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
12. 玻璃样变/透明变(hyaline degeneration),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嗜伊红的半透明状蛋白蓄积。
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致病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受到显著阻碍,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这种现象。
病态植物:指受病原物侵染但没有造成经济损失的植物。
症状:植物生病后,外表不正常的现象。
病状:生病后,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
病征:受病部位的一些病原物特性。
病原:引起植物生病的因素,包括生物病原和非生物病原。
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的统称,现已知道的主要有真菌、细菌(类菌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此外,少数放线菌和藻类植物也能侵染植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变色:是一种植物病害症状,有褪绿、黄花、花叶、着色、红花等。
坏死:寄生组织受病原物侵染后,细胞组织受损,出现各种各样的斑斑点点。
腐烂:植株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萎蔫:茎基的坏死和腐烂、根的腐烂或根的生理活性受到破坏,水分不能及时输送到顶梢,细胞失去膨压,地上部枝叶萎垂。
畸形:由于寄主细胞或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因为病原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而受到抑制或促进所表现出的发育不足或过度生长。
霉状物:指植物的发病部位出现的霉层。
脓状物:是植物发病部位出现的一种病症,并且是细菌所特有的。
粒状物:是植物发病部位出现的一种病症,实为真菌繁殖体。
生理性病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或理化因素造成的生理障碍,称为生理性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障碍,称为传染性病害。
隐症现象:病毒病的症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能暂时消失,一旦恢复适宜发病的条件时,症状又可以重新出现称为隐症现象。
菌丝体: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地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
吸器:真菌或高等植物细胞或组织中的可穿入相邻组织,吸收营养的一种突起。
其胞壁常内突生长,具有传递细胞的特征。
菌核:是由许多菌丝紧密交结而成的坚硬休眠体。
厚垣孢子:各类真菌均可形成的无性孢子,由断裂方式产生,壁厚,寿命长,能抗御不良外界环境。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变化过程和病因的科学。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病理学名词的解释。
1. 病理学(Pathology):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发展和结局的科学。
2. 细胞学(Cytology):研究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 组织学(Histology):研究组织结构和组织器官的构成、功能和发生等的科学。
4. 病理解剖学(Pathological Anatomy):研究病变形成的过程和解剖学改变的科学。
5.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研究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的科学。
6. 病理诊断(Pathological Diagnosis):通过对组织、细胞或体液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疾病发生的种类和性质。
7. 病理分级(Pathological Grading):通过评估肿瘤细胞的异型度、细胞增生程度等标准,对肿瘤进行分级,评估其恶性程度。
8. 病理分期(Pathological Staging):根据病变的大小、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确定肿瘤的分期,评估其临床预后。
9. 细胞增生(Cell Proliferation):细胞通过分裂和繁殖增加数量的过程。
10. 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细胞主动选择性地自杀的过程,是细胞数量控制的重要机制之一。
11. 癌变(Carcinogenesis):正常细胞逐渐转变为恶性肿瘤的过程。
12. 肿瘤(Tumor):由一群异常增生的细胞组成的异常生物体,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13. 良性肿瘤(Benign Tumor):细胞间质正常,生长缓慢,不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的肿瘤。
14. 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细胞间质异常,生长快速,有侵袭和转移的能力的肿瘤。
15. 溶酶体(Lysosome):细胞内含有多种酶的胞器,能够消化细胞内外的物质。
16. 抗原(Antigen):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3. 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5. 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6.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7.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增生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
细胞增生也常伴发细胞肥大。
8.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9.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10.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
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缺氧、感染和中毒。
其发生机制是:缺氧时线粒体受损伤,使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 泵功能因而发生障碍,导致胞浆内Na+、水增多。
病理变化:电镜下,胞核正常,胞浆内的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
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胀大,胞浆淡染、清亮,核可稍大,重度水肿的细胞称为气球样变。
肉眼观,发生了细胞水肿的肝、肾体积增大、颜色变淡。
去除病因后,水肿的细胞可恢复正常。
11.脂肪变(fatty change):细胞浆内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或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总论)l、肥大:发育正常的细胞体积长大,或发育正常的器官因实质细胞的体积长大,致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2、增生:细胞分裂增殖,数量增多或组织器官因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3、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体积缩小;发育正常的器官因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致器官实质部分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通过增生,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5、变性: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有的物质数量显著增多,称为变性。
6、细胞水肿:细胞内含水量显著增多,称为细胞水肿。
7、组织水肿:组织间隙内含水量显著增多,称为组织水肿。
8、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细胞内出现脂滴(中性脂肪滴)或脂滴数量明显增多。
9、玻璃样变性:结缔组织、血管壁或细胞内出现H.E.染色为均匀一致的红染的物质,称玻璃样变性。
10、纤维素样坏死:结缔组织、血管壁原有结构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红染的、有折光性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样变性,也称为纤维素样坏死。
1l、黏液样变性:组织间隙内出现了类黏液(粘多糖和蛋白质)聚积,称为黏液样变性。
12、病理性钙化:除牙和骨外,机体其他组织内出现了固体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13、营养不良性钙化:除牙和骨组织外,变性坏死组织内出现固体钙盐沉积,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
14、转移性钙化:因全身钙磷代谢障碍,血清中钙、磷比例失调导致牙和骨以外的正常组织内固体钙盐沉积,称这为转移性钙化。
15、坏死: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后,经溶酶体酶的自溶作用,出现的死亡后形态改变,称为坏死。
16、凋亡:是通过机体细胞内的基因协调活化(一系列基因产物的影响)而产生的宿主细胞“自杀性"死亡,故也称程序性死亡,死亡细胞膜系统不破裂,不发生自溶,也不引起炎症反应,以单个或小团细胞死亡的形式出现,类似树叶凋枯脱落,故名。
17、坏疽:大片组织坏死后,伴腐败细菌生长,使坏死组织变黑、发臭,称为坏疽。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
2.变性: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
3.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4.槟榔肝:由于长期肝淤血,肝小叶中央区因充血而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因脂肪变性呈淡黄色,暗红色与淡黄色交错存在,在肝切面上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状似槟榔的切面5.心衰细胞: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6.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白细胞共同构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覆盖在黏膜表面,这种膜状物质称为假膜,故黏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为假膜性炎7.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主要特征为局部主组织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囊腔,即脓腔。
8.蜂窝织炎: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9.肉芽肿:由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可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10.肿瘤: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机体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11.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肿瘤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12.癌前病变: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称为癌前病变13.阿绍夫小体:是一种特殊的肉芽肿性病变,对风湿病有病理诊断意义。
它的中心为纤维蛋白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周围有风湿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和少量淋巴细胞等14.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结构会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15.新月体: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以上成分在球囊壁层呈新月状或环状分布。
病理学名词解释
1.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
肥大可分代偿性肥大和分泌性肥大两类。
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增生〔hyperplasia〕细胞分裂繁殖,数目增多,有时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增生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后者又分为再生性增生、过再生性增生及分泌障碍性增生三种。
3.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的缩小,主要指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的减少称萎缩。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5.变性〔degeneration〕由于*些原因引起细胞的物质代障碍,使细胞或间质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变性。
变性一般而言是可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不能恢复而开展为坏死。
6.坏死〔necrosis〕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其主要表现为质膜崩解、构造自溶,细胞的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等细胞、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周围组织常有炎症反响。
7.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细菌感染而使组织腐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坏死,称为坏疽。
坏疽一般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
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8.凋亡〔apoptosis〕主要是指活体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也可为病理性,如肿瘤细胞的坏死),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响。
故又称固缩性坏死。
似树叶的枯萎凋过程,所以又称凋落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1.机化〔organization〕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2.再生〔regeneration〕组织缺损后,邻近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
再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
病理性再生有完全和不完全性再生。
病理学名词解释(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适应(adaptation):2.萎缩(atrophy):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称为萎缩。
3.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4.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并伴有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的过程。
5.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6.变性(degeneration):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组织和细胞发生物质代谢障碍,在细胞内和间质中出现各种异常物质或原有的某些物质堆积过多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7.坏死(necrosis):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坏死组织细胞的代谢停止,功能丧失。
8.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被肉芽组织取代、逐渐纤维化的过程。
9.坏疽(gangrene):身体与外界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称为坏疽,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坏疽三种。
10.细胞调亡:指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的过程。
11.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
12.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因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且比较干燥结实的凝固体。
13.干酪样坏死:是彻底的凝固性坏死,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肉眼观:坏死呈白色或微黄,细腻,形似奶酪,因而得名。
14.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病理学名解134个名词解释总结
病理学名解1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2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褐色萎缩:肌纤维变细,核两端的肌浆内有褐色颗粒,为脂褐素,心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褐色萎缩:脂褐素因为萎缩而沉积在心肌细胞内,外观看上去心脏体积减小;重量减轻;包膜皱缩;心外膜血管迂回;色泽晦暗呈褐色。
4脂褐素:细胞内未被消化彻底消化的富含磷脂的膜包被细胞器残体。
5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6增生(hyperplasia):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和功能活跃7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8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如气管和支气管的腺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称为鳞状上皮化生。
鳞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化生:由于慢性炎症和其他原因损伤,其他上皮转化为鳞状上皮的现象。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吸烟等。
9肠上皮化生: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
10假幽门腺化生:胃窦、胃体部腺体由幽门腺所取代。
11变性(degeneration):细胞的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称为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12气球样变:细胞水肿时,若水钠进一步积聚,则细胞肿大明显,细胞基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
13脂肪变(fatty change或steatosis):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1•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间质结缔组织和脂肪细胞增生,造成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
2.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细胞体积增大,使该器官组织体积增大。
3. 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使该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4. 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由于适应环境改变而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代替的过程。
5. 细胞水肿:又称水变性,细胞内水钠聚集过多,引起细胞体积重大,胞浆疏松, 透明淡染。
6. 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和四氯化碳中毒时,干细胞水肿,严重者细胞肿大如圆球状。
7. 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其他细胞浆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8.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在严重贫血时,常在心内膜下,尤其是左心室乳头肌处出现红黄相间的条纹,如虎皮斑纹。
9. 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在HE染色情况下,细胞外间质或细胞质内出现易红然、均质、半透明、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10. 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细动脉持续性痉挛,使内膜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入内,膜在内皮细胞下凝固成均匀红染玻璃样物质。
11. 脂褐素:积蓄于包浆内的黄褐色细微颗粒,本质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
12. 病理性钙化:在病理情况下,骨和牙以外的组织内有固体钙盐的沉积。
13. 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在变性坏死的组织中或异物内。
14. 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障碍,血钙和/或血磷升高,钙盐沉积于未受损的组织中。
15. 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
16. 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分解、液化而呈液体状,有时还形成含有液体的腔。
17. 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坏死区脂质较多,颜色带黄,质地松软,状似干酪。
18. 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败性变化,腐败菌在分解坏死组织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化氢,并与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的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亚铁,致使坏死组织臭而发黑。
(完整版)病理学名词解释471个
病理学名词解释1. 适应(Adaptation):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持续性的内外刺激做出的非损伤性反应。
2. 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组织、器官的肥大通常是由于实质细胞的肥大所致,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加3. 增生(Hyperplasia):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增生可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4. 萎缩(Atrophy):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萎缩的器官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5.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性质相似的细胞的过程。
6. 线粒体渗透性移位:线粒体损伤常导致线粒体内膜高导电性通道的形成,称为线粒体渗透性移位。
7. 自由基:具有未配对外层电子的化学基团。
主要包括羟自由基(OH。
)、全羟自由基(HO2。
)、超氧离子(O2-)、CCl3。
自由基和不属于自由基的过氧化氢(H2O2)。
前三者称为活性氧基团。
8. 髓鞘样结构(Myelin figure):是指细胞质膜和/或细胞器膜脂质片断的螺旋状或同心圆层状卷曲。
见于细胞不可逆损伤。
9. 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病变,系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而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10. 脂肪变(Fatty change):中性脂肪(甘油三脂)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11.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时,脂肪变的心肌呈黄色,与未受侵犯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形成状似虎皮的斑纹,称为“虎斑心”。
12. 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指心外膜下有过多的脂肪并向心肌内伸入,心肌因受伸入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显薄弱,称为心肌脂肪浸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经典型何杰金淋巴瘤有特征性的细胞,细胞丰富,略嗜伊红染。
核多叶或多核,核仁明显,大而圆。
也称为镜影细胞。
来自生发中心B细胞,找到它或者何杰金细胞可以诊断为。
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粥样斑块内纤维组织成分较少,有较多的脂质沉积或具有脂质池,斑块间质内有较多的炎症细胞及泡沫细胞浸润,斑块肩部小血管较多(或出现肉芽组织)并有较明显的吞噬细胞或炎症细胞浸润。
这类斑块比较不稳定,有可能在肩部发生破裂。
区域性心肌梗死( ):也称透壁性心肌梗死。
梗死的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支供血区一致,病灶较大,最大直径在2.5以上,累及心室壁全层或未累及全层但已深达室壁2/3,此型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其中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约占全部心肌梗死的50%。
约25%的心肌梗死发生于右冠状动脉供血区的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
此外,见于左心室后壁,相当于左冠状动脉左旋支的供血区域。
右心室和心房发生心肌梗死较为少见。
透壁性心肌梗死常有相应得一支冠状动脉突起,并常附加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也称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主要由于毒力相对较弱的草绿色链球菌所引起(约占75%),还有肠球菌、革兰阴性菌、立克次体、真菌等均可引起此病。
这些病原体可自感染灶(扁桃体炎、牙周炎、咽喉炎、骨髓炎等)入血,形成菌血症,再随血流侵入瓣膜;也可因拔牙、心导管及心脏手术等医源性操作至细菌入血侵入瓣膜。
临床上除有心脏体征外,还有长期发热、点状出血、栓塞病状、脾肿大及进行性贫血等迁延性败血症表现。
病程较长,可迁延数月,甚至1年以上。
夹层动脉瘤():常发生于血压变化最明显的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等部位。
动脉瘤可从动脉内膜的破裂口进入动脉的中膜,使中膜形成假血管腔。
恶性高血压():也称为急进型高血压()。
多见于青少年,血压显著升高,常超过230/130,病变进展迅速,可发生高血压脑病或较早出现肾功能衰竭。
多为原发性,部分可继发于良性高血压病。
其特征性的病变是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坏死性细动脉炎。
主要累及肾、脑和视网膜。
肾的入球小动脉最常受累,病变可波及肾小球,使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发生阶段性坏死。
大脑常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微梗死和脑出血。
绒毛心():当风湿性心包炎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包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搏动牵拉而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干性心包炎)。
小体():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及伴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共同构成了特征性肉芽肿即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它可小到由数个细胞组成大到近1,以致眼观可见。
呈球形、椭圆形或梭形。
典型的风湿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并提示有风湿活动。
细动脉性硬化():是高血压的主要病变特征,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
细小动脉玻璃样变最易累及肾的入球小动脉和视网膜动脉。
高安动脉炎(’s ):只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大分支,亦称为特发性主动脉炎及无脉病。
本病多发于青年女性。
肉眼观受累的动脉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
光镜下动脉中膜粘液变形,弹力纤维断裂崩解,其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伴少量的巨细胞。
晚期,中膜平滑肌增生,动脉壁全层纤维组织增生,伴瘢痕形成。
法乐氏四联症():又称先天性紫绀四联症,其病理缺陷包括4部分,即肺动脉狭窄、心室间隔缺损、心室中隔上主动脉右位和右心室肥大。
法乐氏四联症的临床表现和症状主要取决于肺动脉狭窄的程度,狭窄愈重,症状就愈明显。
肺栓塞():也称为肺动脉栓塞。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
其95%以上的栓子来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部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偶可来自盆腔静脉或右心附壁血栓。
原发性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又称儿童型肺结核,为结核菌初次侵入人体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病菌从呼吸道吸入肺内,留于肺泡,被吞噬细胞吞噬,经肺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以上过程中先后形成三个病灶,即原发性灶、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炎,三者合称“原发综合征”( )。
“原发综合征”侵入支气管内造成支气管播散,在肺内形成大块干酪样病灶则形成“干酪性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 , ):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
其发病病毒为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
病毒以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为主,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尿液和血液等也会受到感染。
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病毒直接损伤呼吸系统和免疫器官有关。
综合症: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症。
矽肺():也称肺硅沉着症,是长期吸入游离的2粉尘沉着于肺组织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职业病。
长期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颗粒所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2u的颗粒可以进入肺组织,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一部分巨噬细胞,可以移动到细支气管处,被粘液纤毛系统排出体外。
另一部分巨噬细胞进入肺间质,穿入淋巴管,随淋巴液流到肺门淋巴结,引起病变。
二氧化硅被吞噬后形成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二氧化硅和水结合,其羟基与溶酶体内膜的脂蛋白的氢原子形成氢键,影响了溶酶体膜的稳定性,释放大量酸性水解酶,使巨噬细胞崩解,并且刺激局部组织纤维增生。
二氧化硅颗粒并没有被消灭,可以再次被吞噬,重复上述作用。
食管:各种原因(如慢性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食管下段粘膜的鳞状上皮被胃粘膜柱状上皮(含杯状细胞)所取代时,称为食管。
如果无杯状细胞,则需要在Z线以上3出现柱状上皮。
其病理变化为红色绒样的粘膜,在胃和食管的交界处可能形成一圈、呈舌状或斑片状,不完全的肠上皮化生,类似胃的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
早期胃癌:癌组织没有累及固有肌层,不论有没有淋巴结转移。
Ⅰ型:隆起型突起超过粘膜厚度2倍。
Ⅱ型:表浅型Ⅱa是表浅隆起性,突起不超过粘膜厚度的2倍Ⅱb是表浅平坦型Ⅱc是表浅凹陷型最多见粘膜皱襞融合,粘膜突然中断。
Ⅲ型:凹陷型最少见肉眼观为良性溃疡。
(注意和早期食管癌的区别:食管癌不侵犯肌层,没有淋巴结的转移)革囊胃():典型的弥漫浸润型胃癌其胃状似皮革制成的囊袋,因而有革囊胃之称。
伤寒结节( ):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是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增生活跃时巨噬细胞胞浆内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而吞噬红细胞的作用尤为明显。
这种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
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结节,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价值。
(注意伤寒溃疡和结核溃疡方向是不一样的,伤寒形成的长径和肠管走向一致,而结核形成的则与肠管垂直)胃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使胃癌发生率增高的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胃体型胃炎、肥厚性胃病、胃腺瘤、残胃、恶性贫血、胃息肉等。
综合症:即黑斑息肉综合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胃肠道出现了多发性的息肉,皮肤粘膜黑色素的沉着,胰腺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提高。
气球样变性( ):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胀大成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明。
电镜下,可见内质网扩张、囊泡变、核蛋白颗粒脱失,线粒肿胀、嵴消失等。
嗜酸性小体():嗜酸性变(肝细胞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染色增强,胞浆颗粒性消失。
)进一步发展,胞浆更加浓缩之外,胞核也浓缩以至消失,最后剩下深红色均一浓染的圆形小体,即所谓嗜酸性小体。
点状坏死():肝小叶内散在的灶状肝细胞坏死,每个坏死灶仅累及1个至几个肝细胞。
同时在该处伴有炎细胞浸润。
溶解坏死:常由高度气球样变发展而来,核固缩、溶解、消失,细胞解体。
桥接坏死():为肝细胞之带状融合性坏死,坏死常出现于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及两个汇管区之间。
坏死处伴有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后期则成为纤维间隔而分割小叶。
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碎片状坏死():坏死的肝细胞呈带片状或灶状连接状,常见于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界板,该处肝细胞坏死、崩解,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称为碎片状坏死,常见于慢性肝炎。
毛玻璃样肝细胞:毛玻璃样肝细胞多见于携带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
光镜下,染色切片上,此等肝细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
这些细胞内含有大量,电镜下为线状或小管状存在内质网池内。
重型肝炎:亦称暴发型肝炎、恶性肝炎。
其诱因可以是各种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药物引起的肝炎、中毒等。
肝脏病理变化为急性或亚急性广泛肝细胞坏死。
急性暴发型肝炎中之间固缩的细胞或无结节的坏死结构,几乎无炎症反应。
亚急性中除了大片的死亡外,同时还有大片的肝细胞再生。
酒精性肝病():是长期酗酒所致酒精中毒性肝脏疾病,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类和酒精性肝硬化。
发病机制:进入肝的酒精要在乙醇脱氢酶和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转变成乙醛,在转变成乙酸。
后一反应使转变成,导致了的上升,抑制了三羧酸循环,导致了肝细胞对脂肪酸的氧化能力降低,引起了脂肪在肝细胞内的聚集。
酒精在肝细胞内氧化可以产生自由基损伤膜系统,而且乙醛具有强烈的脂肪过氧化反应和毒性,可以破坏肝细胞的结构。
门脉性肝硬化():是最常见的一型肝硬化,相当于国际纯形态分类中的小结节性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营养不良或者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等均可引起肝细胞弥漫性损伤,如长期作用,反复发作,可导致肝内广泛的胶原纤维增生。
这种增生的胶原纤维有两种来源:其一是为肝细胞坏死后,肝小叶有的网状支架塌陷、聚集、胶原化(又称无细胞硬化)或由贮脂细胞转变成为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其二位于汇管区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分泌产生胶原纤维。
广泛增生的胶原纤维一方面向肝小叶内伸展,分割肝小叶,另一方面与肝小叶内的胶原纤维接成纤维间隔包绕原有的或者再生的肝细胞团,形成假小叶。
这些病变随着肝细胞不断坏死和再生而反复进行,最终形成弥漫全肝的假小叶,并导致肝内血液循环改建和肝功能障碍而形成肝硬化。
假小叶:肝硬化病变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假小叶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较大,染色较深,常发现双核肝细胞。
小叶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
窦:慢性胆囊炎时因囊壁受反复炎性损害,在修复过程中粘膜上皮向囊壁内凹陷生长,有时深达肌层,形成窦。
肾病综合症():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明显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脂尿。
儿童的微小病变型肾小球肾炎,成人的膜性肾小球肾炎。
肾炎综合症():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之一,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至中度蛋白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
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是指由肾小球肾炎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肾单位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