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中的十种心理效应
10大心理效应
10大心理效应
以下是10大常见心理效应:
1. 鲁迅效应:一旦获得某种新知识或技能,就容易过高地期待其他人也应该懂得它。
2. 巴纳姆效应:人们更容易接受那些似乎能够准确描述自己的普遍性陈述或特点,即使这些描述极为笼统或一般化。
3. 布雷特效应:对某人产生评价时,我们往往会先被其外貌、形象、外界行为等因素所影响,而未能全面考虑他人的内部特征。
4. 多芬效应:人们基于对某种值得的品牌、产品或对象的首次印象形成快速、不成文的评价标准。
5. 斯特恩堡效应:人们会在认为自己得到特别关注、被需求和可替代物之间做出抉择时,更偏向于支持被需求的一方。
6. 托克维尔效应:当人们突然发现某种未被充分利用资源的时候,极易过高地评估其价值和意义。
7. 沃兹效应:人们更愿意对那些自己觉得很难理解或理解不完全的信息,或者那些似乎很有深度的东西给予更高的评价。
8. 塞勒姆效应:人们更加容易相信那些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共鸣、认可或匹配感的思想、观点或想法。
9. 周知效应:人们会对那些为自己熟悉、重复或被大力宣传的物品、想法或品牌产生更好的印象和评价。
10. 曝光效应:人们经常会对那些反复被暴露、宣传或广告的信息、广告或产品有更好的记忆和印象。
教育工作中常用的20种心理效应
教育工作中常用的20种心理效应教育工作中常用的20种心理效应1.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反之则称作刻板效应。
⒉超限效应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⒊蝴蝶效应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德育中的十种心理效应及启示
德育中的十种心理效应及启示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
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著成效。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4.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教育上的十大效应
原理与应用
原理
整体表现是由最薄弱环节决定的。
应用
在教育上,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的短板科目或技能,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补救,以提高 其整体表现。
实例分析
例如,一个学生在数学和语文方面表现优秀,但在英语上成绩较差,这可能导致他在总体 成绩上表现不佳。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英语短板进行辅导和激励,以提升其整体成绩。
它反映了累积和增值的优势,成功会带来更多的成功,而劣势则会加剧失败的风 险。
原理与应用
原理
马太效应的原理在于资源和机会的累积和集中,成功者更容 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从而进一步扩大优势。
应用
在教育上,马太效应表现为优秀的学生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教 育资源和机会,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实例分析
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发展内在动机, 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外部的 奖励或认可。
实例分析
例如,一个学生在数学方面表现 出色,老师为了激励他继续努力, 承诺如果他下次考试继续保持高
分就给他奖励。
但这种奖励可能会被学生看作是 为了获得外部好处而学习,而不 是出于对数学本身的喜爱和兴趣。
导致学生更加自信和努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原理与应用
要点一
原理
布罗菲效应的原理是基于心理学的期望效应。当人们对自 己或他人抱有期望时,他们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行动,以 实现这些期望。在教育领域中,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有很大 的影响,因为学生通常会以教师的期望来评价自己的能力 和价值。
要点二
应用
为了应用布罗菲效应,教师需要对学生抱有高期望,并采 取积极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表扬和提 供支持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 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 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班主任应掌握的十种心理效应
心理探秘:班主任应掌握的十种心理效应班主任应掌握的十种心理效应721400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孙鸿斌一、名字效应名字,是一个人与他人在社会交往时的“全权代表”。
人们之间的熟悉了解和情感沟通,首先是在名字与面容之间建立联系开始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名字,对他来说,是任何语言中最甜美、最富有感情的声音。
记住学生的名字,喊响学生的名字,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微妙的作用。
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且能很轻易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有利于唤起学生良好的情绪反应,缩短师生交往的心理距离;记住学生的名字,并能响亮地叫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信服心理,有利于教师威信的建立。
一些调皮淘气的学生,在老师未能记住他的名字时,往往会“混水摸鱼”,甚至糊弄老师。
但若老师能叫出他的名字时,他的反应会是:“嗬,想不到这么厉害,竟然知道我的名字!”他的调皮淘气因受到老师的“威慑”而自觉地加以控制。
所以,不管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在当你刚刚与新一批学生相接触时,要想尽快得到学生对你的好感,一个简单易行而又有着神奇作用的方法,就是记住并顺利喊响学生的名字。
二、“四块糖”效应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
有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欲用泥块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他放学以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以后,陶行知去校长室时,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
可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王友惊喜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这一块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
”王友眼睛睁得大大的,将信将疑地接过了糖果。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我调查过了,你打的那位男生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
”王友感动啦,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也不能用砖头砸啊!”陶校长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你能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说完,两人一起走出了校长室。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心理学效应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行为。
以下是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
1. 权威效应权威效应是指个体对于权威的认同和尊重,因为权威的存在,个体更容易接受和遵循权威的言行。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当权威的角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 社会认同效应社会认同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为了适应社会规范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精神,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道德行为,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信念。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适当的赞扬,提高学生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积极参与道德实践的意愿和能力。
4. 惩罚效应惩罚效应是指个体在受到负面后果后,对于产生该后果的行为反应产生避免行为的倾向。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惩罚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行为的后果,引导他们改正错误,避免将错误行为再次发生。
5. 反向效应反向效应是指个体在通过禁止或限制某种行为后,反而对这种行为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需求。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需要避免过度限制学生的行为,以免引发逆反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可以更好地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6. 充实感充实感是指个体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后,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充满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设定目标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追求和热情。
7. 共情效应共情效应是指个体对他人情感状态的感同身受和理解。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人的处境,培养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
8. 归因效应归因效应是指个体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的解释和评估。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估,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
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作为教师,了解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效应非常重要。
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情感,为他们的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包括:1. 奥卡姆剃刀原则:当面对多种可能性时,我们应当选择最简单、最直接的解释。
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复杂、晦涩的解释,而是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解释问题。
2. 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在观察到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的关联时,往往会错误地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原因。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因果关系,避免误导学生。
3. 巴纳姆效应:人们更容易接受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往往是不准确的。
教师要注意不要过度夸大学生的能力或者给予虚假的奖励,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4. “飞船地下场景”效应:人们在经历矛盾、危险或激烈情绪冲突后,往往会表现出对表面冲突的放大或夸大。
教师要及时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避免因小事引发大冲突。
5. 林德效应:人们对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更容易加以重视,而对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更容易忽视。
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观点和信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
6. 奥西宾实验效应:人们往往会更愿意与自己对立的人合作,而不愿意与自己相似的人合作。
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助与友谊。
7. 巴比特效应:人们会更容易记住情感激动的事件,而忘记平淡无奇的事件。
教师要利用情感的力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容易记住所学的知识。
8. 串联效应:人们往往会根据第一个印象或观点来判断后续的信息或观点。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下积极、乐观的第一个印象,以影响他们后续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9. 创造力有效偏见:人们对于“创造力”的评判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外貌、声音、背景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并不要受到偏见的影响。
10. 艾斯德尔效应:人们倾向于更容易记住与自己的情绪和体验相关的信息。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1.正反馈效应:当孩子做好事或表现良好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
2. 负反馈效应:当孩子做错事或表现不佳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可以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行为。
3. 代入感效应: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通过观察家长的言行举止,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
4. 后果效应:让孩子体会每种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让孩子理性地做出选择。
5. 赞美效应:给予孩子真诚的赞美,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6. 自我实现效应:给予孩子充足的信心和支持,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从而激发孩子的潜能。
7. 自我肯定效应: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让孩子从内心肯定自己,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8. 同理心效应: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能够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9. 情绪调节效应:教育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方法,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
10. 成功体验效应:给予孩子机会参与各种活动,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
- 1 -。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1.约束效应:孩子会更加遵守规则和限制,当他们知道他们有监督和目标。
2. 平行效应:孩子们会在他们感兴趣或者擅长的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会更愿意学习。
3. 归因效应: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表现,通常被归因于他们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4. 自我效能感:孩子们的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当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好某件事情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加成功。
5. 环境效应:孩子们的行为和表现,通常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
6. 激励效应: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是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而变化的。
7. 面向目标的思维:孩子们会更倾向于思考和行动,以达成他们的目标和目标。
8. 自我掌控感: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是受到他们自己的控制和管理而变化的。
9. 社交效应: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交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
10. 冲突效应:孩子们会更加积极地解决冲突和问题,当他们有一个健康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时。
- 1 -。
德育教育中常用八种心理学效应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道德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效应第一,自我的影响-进入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 ' 请记着,教育 - 第一,关心,体谅,当心触动年青人的心灵。
' 医学教育是一个触动灵魂,触动心灵的教育过程。
自我效应能够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惹起学生的感情共识,获取更好的成效。
教师一定蹲下,提升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进入学生的感情世界,体验学生的感觉,真实把学生视为自己,成为学生的亲近朋友,根绝居高临下的讲道,充足利用并行性。
语言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自己,评估自己,并成立合理和适合的自我认可。
我们将经过灵魂感觉灵魂,用感觉博得感觉,让学生认识他们的老师并相信他们的方式,最后达到 ' 教师成为亲近朋友,学校成为成长天堂的最高教育领域' ”。
第二,保龄球效应-不只一些两名保龄球教练训练各自的球员。
他们的团队成员用一个球击倒了7 瓶。
教练 A 对他的团队成员说: ' 特别好!命中 7. “他的团队成员对教练的夸赞感觉特别激励。
我想下次我一定更努力地工作并击倒剩下的三个。
教练 B 对他的团队成员说: ' 怎么做!还有 3 人没有被击倒。
“球员听了教练的谴责,他们特别不相信。
我想,你看不出那七个我已经撞倒了。
结果,教练 A 训练队的表现连续上涨,而教练 B 训练队的表现时间较短。
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有多少差别被赏识和责备其有效性。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求都希望获取别人的认可和赏识。
面对谴责,不自觉地为自己辩白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防守体制。
美国钢铁之王安祖卡内基的第一任总统查尔斯斯科伯说,“只可是老板的责备能够抹去一个人的野心。
我同意鼓舞其余人工作。
所以我盼望赞叹,并且厌烦挑错。
假如我喜爱什么,我会遇到真挚的赞誉和夸赞。
“这是史考特的做法。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踊跃和悲观的鼓舞之间存在着不对称。
遇到处罚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态,而是学习怎样躲避处罚。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doc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麦克尼尔提出的着名美女,效果很好。
它告诉我们,一旦印象是基于情感,这种印象往往偏离事实。
这种现象经常可以在学校看到。
老师经常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展示他们最喜欢的面孔,他们更重要,更青睐他们。
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会歧视并表现出烦人的情绪。
这是教育中美丽和良好效果的具体体现。
实践证明,这种片面的“看树而不看森林”的观点使得一些优秀的学生产生了心理幻想,无法正确对待自己;而其他学生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被老师的照顾所遗忘,因为分数不高。
在角落里,这种人为造成的心理环境会使他们情绪极端,他们的容忍的。
在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由于缺乏理解和心态而表现良好。
通常听话的学生总是有一种偏袒。
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要刮风下雨。
下雨了。
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爱他,班主任甚至把他当作他手中的苹果。
三个好学生是他,优秀的成员是他,优秀的学生干部仍然是他。
即使这些学生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犯错误,教师也总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并且闭上眼睛让学生模棱两可;即使他们批评,他们也是轻描淡写。
有些老师甚至看不到这些学生的问题,他们对这些学生的缺点也很慢。
这造成了教育的盲点,这使得“过剩”的爱情自动贬值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人的亮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专业知识搭建舞台。
例如,根据本班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辩论,讲座,主持主题课和其他形式的活动。
通过各种活动,学生将能够展示自己的专业和个性,并可以写作和写作。
可以画的画可以动手实践.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光辉点,并在全班同学交流。
让每个学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聪明的“最佳点”,为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者提供建立自信和多样性的机会。
反过来,鼓励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尊,并帮助[标签:内容]。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心理学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以下是 10 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1.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能够对学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鼓励他们发挥潜力。
2. 门槛效应:指的是当个体接受了一个较小的要求后,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
教师可以利用门槛效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3. 破窗效应:指的是一个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就会引发更多的不良行为。
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以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
4. 首因效应:指的是第一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重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举止,以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5.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近的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贯的良好形象,以避免近因效应的影响。
6. 晕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某个优点或缺点会影响人们对他的整体评价。
教师应该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避免因为某个缺点而忽视学生的其他优点。
7.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群体的固定看法和偏见。
教师应该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避免对学生进行歧视和偏见。
8. 从众效应: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和意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避免从众效应的影响。
9. 反馈效应:指的是及时的反馈能够促进学习和改进。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10. 情感效应:指的是情绪和情感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效应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德育中的十种心理效应及启示
德育中的十种心理效应及启示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
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著成效。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班级管理是教师们必须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领域之一,班级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而心理学效应作为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的重要理论,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以下将结合十大心理学效应,探讨其在班级管理理论中的应用和价值。
1. 李普曼效应:李普曼效应指人们倾向于记住对他们有意义的信息。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知识。
2.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模糊、笼统的描述适用于自己,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正面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3. 多米诺效应:多米诺效应描述的是一件事情的发生会引发一系列相关事件,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良好的带头作用和积极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
4. 拟恒等效应:当人们感觉某一行为或者物品超出其期望值时,会赋予其更高的价值。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紧凑而有趣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5. 雄鸡效应:雄鸡效应指人们对于自己做出的决策更有信心,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6. 命名效应:命名效应说明了对于已知名称的事物更容易被认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此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7. 斯普勒效应:斯普勒效应指人们倾向于从已有信息中进行推断,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问题或引导性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8. 装饰效应:人们往往更喜欢外表精美、包装精良的事物。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清晰明了的板书和图表,美观的教室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9. 比较效应:比较效应指人们在不同选择项中进行比较时会更倾向于选择相对优势的一方。
教育心理学中的十条心理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十条心理效应第一篇:教育心理学中的十条心理效应教育心理学中的十条心理效应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生活中,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寄予厚望和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他们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家庭中,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味地多次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在学校,教师上课超堂,并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凡事不能过量,否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只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而忽视了孩子的内部动机。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2、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中的十种心理效应摘要: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的阴暗。
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苏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的阴暗。
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有位教师为矫正班中学生早恋倾向,对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记得自己上中学时,班里有位可爱的女孩,不知怎么搞的,我心里老是会想到她,在上课时也会禁不住看她一眼。
”这位教师指出这是青春期性萌动的正常反应,再接着谈自己对早恋的看法。
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让学生们觉得亲切可信,从而对这位教师的建议愿意听取采纳。
所以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
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著成效。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
比如:就本班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辩论、演讲、主持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能讲的讲,能写的写,能画的的画,能动手的动手……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闪光点,全班交流。
使每个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为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
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卑,帮学生在自信中树立新的目标和理想。
没有一种草儿不开花,没有一个孩子不完美。
每一个人都是一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这张画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赏的目光。
但愿我们的老师面对一张张生命的画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是要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以欣赏的心态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三、亨利效应——暗示期望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
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
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高贵和威严。
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议价大公司的总裁。
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
它是一种含蓄的期待,是一种信念的点燃,是一种“自我诱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
而“启发”和“唤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
教师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正是“亨利效应”的神奇之处。
如有的老师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良好的暗示作用;有的老师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等等,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有位哲人说过,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的阴暗。
相信德育中的“亨利效应”一定能产生更多的惊奇!四、美即好效应——走出错觉,正确评价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曾提出著名的美即好效应。
它告诉我们: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
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
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往往歧视,并表现出讨厌的情绪。
这就是美即好效应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实践证明,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看法使部分优秀学生产生心理错觉,无法正确对待自己;而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老师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丧失积极向上的愿望,失去自信,产生逆反心理。
“美即好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尺短寸长”,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特长,也有不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全面了解。
不能让成绩“一俊遮百丑”,只了解优生的优点而忽视优生的缺点;也不能让成绩“一票否决”,只了解差生缺点的一面,忽视了差生优点的一面。
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持在教育过程中一切学生的平等,避免部分学生滋生优越感,另一部分学生形成自卑感,让学生健康成长。
五、“温水效应”——防微杜渐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锅里加满冷水后,把一只青蛙放进去,然后慢慢加热。
水开始是凉的,变温的速度很慢,青蛙觉得比较适应和舒服,并不想跳。
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感受到危险的青蛙决心努力跳出热锅,但为时晚矣。
最后,活蹦乱跳的青蛙被烫死。
与此相对照,把青蛙扔进一口沸水锅里,受到强烈刺激的青蛙奋力一跳,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温水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微小缺点和错误,都不可姑息。
在教育过程中,大多数老师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护犊心态,对成绩较好,平时比较守纪的学生总有一种偏袒心理,这些学生在班里学生总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学校领导称赞他,任课老师宠爱他,班主任更是把他捧为掌上明珠。
三好学生是他,优秀团员是他,优秀学生干部还是他。
即使这些学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也总是以宽容的心理对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学生含糊过关;即使是批评,也是轻描淡写,点到为止。
有的老师甚至是看不到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学生的不足表现得非常迟钝,这样便筑构了教育的盲点,使“过剩”爱自动贬值,其负效应是使得这部分优秀生产生错觉,他们对表扬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因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导致其心理异化,失去对逆境的承受力和自身的受挫力,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社会适应力极差。
当有些尖子生自杀或犯罪时,我们方才醒悟是自己的温水煮死了锅里的“青蛙”,只是悔时已晚。
所以,有效的德育是从每一个细节抓起,防微杜渐,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六、保龄球效应——多褒少贬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
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
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到了7只。
”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
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
”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
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赞赏和批评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
其实,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
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美国钢铁大王安祖·卡耐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
……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
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
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这就是史考伯做法。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积极鼓励和消极鼓励之间具有不对称性。
受过处罚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思,充其量,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处罚而已。
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好赞赏的技巧,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球击倒的那7只瓶”上,而不是忘不了“没击倒的那3只”。
比如,有的学生做错了事,向教师坦白承认错误,教师不必再为学生的错误而责罚学生;而应看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愿意听取教师意见来改正错误的一面,对学生的举动表示赞赏;当一个学生第一天迟到30分钟。
第二天,又迟到了28分钟时,老师如果因为他的迟到比昨天少2分钟而肯定他的进步,相信微不足道的2分钟一定会促进学生的转变,第三天他必然不会让老师失望。
只要换一个角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诚于嘉许,宽于称道”,德育就会收到神奇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