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总成空间布置规范
汽车发动机舱布置设计
机舱集成布置方法
机舱布置分析
冷却模块布置分析
a.确定冷却模块与发动机的热间距。 b.冷却模块应满足发动机冷却性能要求。 c.冷却模块管路接口需考虑管路布置方便性。 d.冷却模块与发动机之间考虑前置压缩机管路和前置转
向助力泵管路的布置空间
机舱集成布置方法
机舱布置分析
中冷器布置分析
本 数 据 和 信 息 输
C 地面线或最小离地间隙边界 D 下视野界线 E 轮胎规格 F 驾驶员R点位置 G 法规要求 I 平台车发动机舱数据 J 可用于发动机舱内空间布置分析的零
部件
入 K 悬架参数或轮胎跳动包络
法 A 前后端保护(GB17354)
规 要 求
B 行人保护(GTR、2009/78/EC、 GB/T24550)
以下及后续页内容均以前横置前驱为主进行机舱布置介绍
左驾驶
右驾驶
机舱布局及实例
基本布局形式 基本布局形式-右驾驶
12
机舱布局及实例
基本布局形式 基本布局形式-常用布局
左驾驶左侧区域常用布局形式
机舱布局及实例
基本布局形式 基本布局形式-常用布局
左驾驶右侧区域常用布局形式
机舱布局及实例
基本布局形式-总结
法规和基本性能: 高速碰撞、低速碰撞、 行人保护、传动效能、 NVH、热管理。
仅概念布置,保证机舱布局方案风险小 。
机舱集成布置方法
机舱布置分析
A、目标初定
完成机舱初步布 置、确定满足性 能和空间布置的 边界,提交造型 硬点;
、全B、目标细化 车确定机舱布局,优化
机舱所有主体部件的 布置,初步完成管线
机舱集成布置方法
机舱布置分析
(完整版)整车动力选型匹配
电子 风扇
前围板
一、布置空间的要求
一、布置空间的要求
一、布置空间的要求
图示为D19柴油机在V22机舱中的布置空间
二、发动机的选型
❖ 1、发动机结构 ❖ 2、发动机的外特性
负荷特性、速度特性 ❖ 3、发动机的万有特性
1、发动机结构
❖ 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型式 ❖ 发动机的基本参数 ❖ 发动机的先进技术
❖ 发动机的选型匹配: 主要表现为
❖
动力性匹配
❖
经济性匹配
(—)汽车的驱动力
❖ 汽车发动机输出的转矩,经传动
系作用在汽车的驱动轮上,受力
简图如图8—10所示。 从中可以
看出,作用在驱动轮上的转矩Ttq
使车轮对路面产生一个圆周切向
力F0,即车轮对道路的作用力; 而道路对车轮的反作用力Ft是驱 动汽车行驶的外力,通常被称为
发动机先进技术:
▪ MPI 多点燃油喷射 ▪ VVT 可变气门正时(Variable Valve Timing) ▪ TCI 增压中冷(Turbo Charged Intercooled) ▪ ETC 电子节气门(Electronic Throttle Control) ▪ CAI 可控均质燃烧 ▪ HCCI 均质压燃(Homegen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 ▪ AIS 空气喷射系统(Air-assisted Injection System)
万有特性曲线一般是以转速n为横坐标,以负荷(平均有效压力pme) 为纵坐标。在图上绘出若干条等油耗曲线和等功率曲线。两种类型 内燃机典型的万有特性如图所示。根据需要,还可在万有特性曲线 上绘出等节气门开度线、等排放线、等过量空气系数线等。
❖ 在万有特性图上,最内层的等燃油消耗率曲线相当于内燃 机运转的最经济区域,等值曲线越向外,经济性越差。
动力总成布置指南-章富世-20060923-4
编制日期:编者:章富世版次:01 第页共页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工程研究院车型部总布置科布置指南编制:章富世审核:批准:编制日期:编者:章富世版次:01 第页共页1、简述动力总成为发动机和变速箱(含离合器)的合称,它主要用于给整车提供动力,俗称汽车的“心脏”。
动力总成的基本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车的基本性能。
2、布置目的为了使动力总成能与其周边件和谐的共存于整车有限的空间里,从而保证整车部件,包括动力总成本身能最好的发挥它们的性能为整车服务。
3、适用范围本指南只讨论乘用车的动力总成布置。
4、动力总成的布置4.1常见的布置形式1.动力总成布置在前舱,横置,发动机在右,变速箱在左。
这种形式是目前轿车最常见的形式。
图一2.动力总成布置在前舱,纵置,发动机在前,变速箱在后面。
此种形式是由于发动机轴向尺寸比较大,如果横置的话,由于车身宽度有限将布置不下。
编制日期:编者:章富世版次:01 第页共页图二3.中置:动力总成布置在车中部,一般多为平头车用,因为它几乎没有前舱空间。
图三上图为H11的布置形式,动力总成中置,位于前排座椅正下方。
4.后置编制日期:编者:章富世版次:01 第页共页图四图中是Smart,它的动力总成由于前舱和中部均没有空间,只能布置在后部。
4.2布置形式的选择就一款新车型而言,对于布置形式没有特殊要求,主要从两方面来选择:1.参考同类车型,可以考虑借鉴其布置形式。
2.要考虑所选择的布置形式是否能满足布置要求(见4.3)。
4.3布置要求4.3.1动力总成本身的性能要求术语定义:α:发动机绕Y轴的转角编制日期:编者:章富世版次:01 第页共页图五β:发动机绕X轴的转角图六γ:发动机绕Z轴的转角编制日期:编者:章富世版次:01 第页共页图七通常,对这三个角度的要求为:α≦5°,β≦3°,γ≦3°。
4.3.2动力总成与周边件的间隙要求动力总成各部分与周边件的间隙没有硬性规定,都只是经验值,列表如下:表一4.3.3传动轴的工作角度要求编制日期:编者:章富世版次:01 第页共页图八传动轴的工作角度跟动力总成在整车中的位置密切相关。
燃料电池汽车整体布置
燃料电车客车总体布置
燃料电池动力总成包括: 氢气罐总成、蓄电池总成、燃料 电池堆总成、动力输出系统总成等。其中, 储氢罐一般放 置于底盘的中部, 或后排座椅的下方空间(传统内燃机轿车 的油箱位置) , 将氢气罐分散存储。除了燃料电池动力总 成外, 对汽车制动总成、前后悬架总成及轮胎等方面也应 作相应的调整和测试。特别是随着轮毂电机技术的发展, 使燃料电池汽车在电动机的放置有了新的选择, 增大了汽 车内部空间。而各电动轮的驱动力也可直接控制, 提高恶 劣路面条件下汽车的行使性能。底盘布置应把绝大多数 的负载均匀分配在底盘的前后端, 降低车辆的总体重心,使 轿车具有良好的操控性能, 并改善车辆的整体安全性
• 1车载供氢系统。为整车提供燃油储备,氢气通过高压注到氢气 瓶中并通过管路输送到燃料电池系统中。按照续驶里程要求, 动力系统采用7个氢瓶,布置在车顶前部。 • 2燃料电池系统。系统将氢气和氧气反应产生电能,为整车提供 主要动力来源。燃料电池系统主要包括燃料电池系统、空气供 应系统、氢气供应系统、燃料电池冷却循环系统、控制系统等。 燃料电池系统需满足工作环境温度-10~42℃、绝缘≥60kΩ、耐久 性指标4000 h、氢气利用率95%等技术要求。动力系统中两个燃 料电池堆布置在车身后部。 • 3 动力电池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由多个动力电池单体、动力电 池箱组、电池管理系统、高压电安全系统、热管理系统等组成。 能为整车提供辅助能源,并可在紧急情况下为整车提供动力。 动力系统中动力电池布置在前轮后部的舱门内。 • 4电驱动系统。电驱动系统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并对转矩、转 速进行一定的控制,使输出满足车辆驱动的要求。动力系统中 采用单电机驱动的结构方式。 • 整车控制系统。对整车功率、能量管理等进行检测、诊断、控 制。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整车布置研究
动力系的悬置系统的布局通常根据所使用的动力的特性来确定,并且纵向动力系通常是倾斜的。这样,可以获得比扭矩轴对称性更好的解耦效果。如果展开大扭矩横向动力系,则通常使用四点悬挂装置,使得右侧悬置和齿轮箱上的左侧悬置尽可能地放置在扭矩轴上。耦合比大大提高,并且在动力系之前和之后布置扭矩悬置,以有效地限制动力系的位移。三点式动力总成一般使用在扭矩很小的动力总成组合上,右侧的发动机悬置和左侧的变速箱悬置都有着和四点悬置相同的效果,它们都尽可能靠近扭矩轴,但不同之处在于三点动力传动系统在动力传动系统的后侧只有一个扭矩杠杆。动力系位移效应在不同的扭矩条件下是不同的,并且当诸如怠速的动力系没有扭矩输出时可以获得更好的解耦效果。进而能够改善怠速的抖动情况。扭矩轴就是没有施加约束的三维刚体旋转轴,其惯性和刚体扭矩方向有关。动力总成的扭矩作用方向一般是围绕曲轴线段,而曲轴线通常是不和惯性轴重合的,这样一来动力总成在转动的时候不以曲轴或者主惯性轴为核心,而是围绕空间旋转。扭矩轴一般其大小和相对曲轴的方向有关,位置和动力总成三个主惯性轴在坐标系上方向确定。如果把悬置系统放到了扭矩轴线上就会有着最好的隔振效果,发动机紧紧围绕扭矩轴线进行振动,不会绕其他轴线发生平动和旋转。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整车布置研究
摘要: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汽车领域的加速发展。现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动力系统和悬置系统的设计都得到了不断的更新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意味着有关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文章就隔振布置的有关理论以及其在汽车悬置系统当中具体的应用进行介绍,同时对其平台化布置的原则进行研究。
3、汽车当中悬置系统布置原则
在汽车布置悬置系统的时候,有几条关键原则,如果能够良好把握,则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3.1设定模态和解耦目标
!整车技术部底盘动力布置设计指南
目录 I目 录第1章 动力总成布置 (1)1.1动力总成布置简介 (1)1.1.1简述 (1)1.1.2布置目的和适用范围 (1)1.2动力总成的布置 (1)1.2.1 常见的布置形式 (1)1.2.2布置形式的选择 (3)1.2.3布置要求 (3)1.3布置过程 (10)1.3.1 按全新车型开发来布置 (10)1.3.2 按换动力总成项目来布置 (11)1.3.3 流程图 (15)第2章 转向系统布置 (16)2.1 简述 (16)2.2 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16)2.2.1转向系的基本形式 (16)2.2.2 电动转向系统 (16)2.2.3 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 (19)2.3、布置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19)2.4、布置设计过程 (19)2.4.1转向梯形的确定 (19)2.4.2前轴内外转向轮的最大转角确定 (20)2.4.3确定转向机输出轴线的位置,中间轴两端万象节中心位置 (21)2.4.4转向管柱与周围配合件间隙检查 (24)2.4.5 转向管柱的人机工程 (26)2.4.6 转向管柱的固定 (26)2.4.7 动力转向储液罐的布置 (27)2.4.8 动力转向管路的布置 (31)第3章 制动系统布置 (35)3.1综述 (35)3.2布置过程 (35)目录 II3.2.1布置原则 (35)3.2.2制动器的布置形式 (35)3.3设计输入: (38)3.3.1制动器的参数 (38)3.3.2轮胎、轮辋的数模和规格,轮辋的偏置距。
(38)3.4. 布置过程 (39)3.4.1盘式制动器的布置 (40)3.4.2鼓式制动器的布置 (50)3.5 驻车制动布置 (53)3.5.1驻车制动的形式 (53)3.5.2满足要求 (57)3.5.3布置过程 (57)第4章 传动轴的布置 (59)4.1概述 (59)4.2布置流程 (59)4.2.1布置原则 (59)4.2.2布置形式 (59)4.2.3布置步骤 (60)4.2.4校核 (63)第5章 悬置系统布置 (73)5.1 概述 (73)5.2、悬置系统功能介绍 (73)5.2.1 悬置总成的功用 (73)5.3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方法 (73)5.3.1设计需解决的问题 (73)5.3.2主要设计参数的决定因素和最优化的目标 (74)5.3.3 满足的工作环境 (74)5.3.4 发动机动力总成设计的基本步骤 (74)5.3.5 设计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还应注意的其它几个因素 (75)5.4、悬置系统的布置 (75)5.4.1悬置系统布置的要求及依据 (75)5.4.2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布置图举例 (77)5.4.3悬置与周边间隙布置举例 (79)目录 III5.5、组成悬置元件的材料及性能要求 (81)5.5.1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的种类 (81)5.5.2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支架的材料 (81)第6章 冷却系统布置 (82)6.1概述 (82)6.2 散热器的布置 (82)6.3风扇相对散热器的布置 (82)6.4散热器、风扇集成模块的布置 (83)6.5 膨胀箱(冷却液罐)的布置 (85)6.6 管路的布置 (85)第7章 燃油系统布置 (87)7.1燃油系统布置目的 (87)7.2适用范围 (87)7.3燃油系统组成 (87)7.4燃油供给系统的布置 (87)7.4.1燃油箱的基本知识及一般的布置原则 (87)7.4.2燃油滤清器的基本知识及一般的布置原则 (88)7.4.3油管的基本知识及一般的布置原则 (88)7.5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布置 (89)7.5.1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组成: (89)7.5.2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89)7.5.3:碳罐布置的一般原则 (89)第8章 进气系统布置 (90)8.1进气系统简介 (90)8.1.1 进气系统空气滤清器总成的功用 (90)8.1.2涡轮增压、中冷技术简介 (90)8.1.3 适用范围 (91)8.1.4 空气滤清器总成结构图、爆炸图 (91)8.2进气系统的设计、布置 (92)8.2.1设计原则 (92)8.2.2 环境条件(需要满足的工作温度) (92)8.2.3基本设计要求 (92)8.2.4 空滤总成零件设计 (93)目录 IV8.2.5 参数设计计算 (94)第9章 排气系统布置 (96)9.1概述 (96)9.2排气系统基本组成结构: (96)9.3布置原则及间隙要求 (96)9.3.1布置原则 (96)9.3.2周边间隙要求 (97)9.4试验验证 (97)9.4.1温度场试验 (97)9.4.2排气背压 (98)9.4.3排气功率损失 (98)9.4.4排气噪声 (99)第10章 电器系统布置 (100)10.1概述 (100)10.2空调管路及冷凝器 (100)10.3 灯具与喇叭 (102)10.4 线束、蓄电池及电器盒 (103)第11章 选换档机构布置 (106)11.1简述: (106)11.2布置校核目的: (106)11.3方便性校核 (106)第12章 离合操纵机构设计布置指南 (111)12.1离合操纵机构概述: (111)12.1.1机械式操纵机构 (111)12.1.2 液压式操纵机构 (112)12.2离合操纵机构的基本要求: (113)12.3离合操纵机构的设计计算 (113)12.4离合操纵机构布置校核 (114)12.4.1 离合踏板的布置校核 (114)12.4.2 离合拉线的布置校核 (117)第13章 A柱盲区校核指南 (120)13.1 概论 (120)13.1.1指南的主要目的 (120)目录 V13.1.2 指南的相关内容 (120)13.2 A柱盲区校核 (120)13.2.1 A柱盲区校核引用的法规标准和要求 (120)13.2.2 A柱盲区校核解析 (121)第14章 内外后视镜校核指南 (123)14.1 概论 (123)14.1.1 指南的主要目的 (123)14.1.2 指南的相关内容 (123)14.2 内外后视镜校核 (123)14.2.1 内外后视镜校核引用的法规标准和要求 (123)14.2.2 内外后视镜校核解析: (126)14.2.3 內后视镜后方视野的校核: (127)第15章发盖及后备门开启角度分析 (129)15.1 概论 (129)15.1.1 指南的主要目的 (129)15.1.2 指南的相关内容 (129)15.2 发盖及后备门开启角度分析 (129)15.2.1 发盖开启设计角度详解 (129)15.2.2 后备门启设计角度详解: (131)第16章驾驶员眼椭圆位置确定规范 (132)16.1 概论 (132)16.1.1 指南的主要目的 (132)16.1.2 指南的相关内容 (132)16.2 驾驶员眼椭圆位置确定规范 (132)16.2.1 驾驶员眼椭圆的定义 (132)16.2.2 驾驶员眼椭圆的意义 (132)16.2.3 驾驶员眼椭圆引用的SAE法规标准和要求 (132)16.2.4 驾驶员眼椭圆位置确定过程解析 (133)第17章 前方视野校核 (138)17.1概论 (138)17.1.1指南的主要目的 (138)17.1.2 指南的校核内容 (138)17.2 前方视野校核 (138)目录 VI17.2.1 前方视野校核引用的法规标准和要求 (138)17.2.2 前方视野校核解析 (139)第18章 组合仪表视野校核指南 (143)18.1 概论 (143)18.1.1指南的主要目的 (143)18.1.2 组合仪表盲区校核的重要作用 (143)18.2 组合仪表盲区校核 (143)18.2.1 组合仪表盲区校核引用的法规标准和要求 (143)18.2.2 组合仪表盲区校核过程 (143)18.2.3 流程图 (146)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1第1章 动力总成布置1.1动力总成布置简介1.1.1简述动力总成为发动机和变速箱(含离合器)的合称,发动机主要用于给整车提供动力,俗称汽车的“心脏”,变速箱的主要功能是:改变速比,实现倒车,设置空挡使车辆平稳起步、怠速。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一、 定义汽车总布置是指在汽车的总体方案确定后,要对总成和部件进行空间布置, 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尺寸与安装位置能否满足整车空间尺寸的 要求,使其在安全性、拆装便利性以及与人体的关系合理性等多个方面协调 可靠,达到最优结果。
二、整车布置基准线 工作步骤如下图I■■ ■■初步参数确定绘制总布置草图校核总布置方案整车布置基准线注:1.均应在汽车营群雄窸下进行之母图时应将汽耳前融荏左侧■1车库上平面线纵粱上翼面较长的一段平面或承载式车身中部地板或边粱的上缘面在侧(前) 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车架上平面,它作为垂直方自尺寸的基准线(面), z 坐标线,向上为“ +”、向下为“-”。
有些客车的车架上平面在满载静止位 置时,通常与地面倾斜 0.5 °〜1.5 ° ,使车架呈前低后高状,这样在汽车加 速时,客厢可接近水平。
为了画图方便,可将车架上平面线画成水平的,将 地面画成斜的。
| 22、前轮中心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车架平面线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前轮中心线,它作为纵向方自尺寸的基准线(面),即 z 坐标线, 向前为“-”,向后为“ +”。
33、汽车中心线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曲投影线称为汽车中心线,用它 作为横自尺寸的基准线(面)。
即 y 坐标线,向左为“ +”、自右为“-”, 4 4、地面线地平面在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地面线,此线是标注汽车高度、接 近角、离去角、离地间隙和踏板高度等尺寸的基准线。
55、前轮垂直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地面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 称为前轮垂直线。
此线用来作为标注汽车轴距和前悬的基准线。
当车架与地 面平行时,前轮垂直线与前轮中心线重合(如轿车)。
形式发动机昼矍驱动形式载客量装或量基准线/面确定同图的零线确定整车方式方和标注 酬定正负要求和琴数的 整车工况 是再合 结构尺寸三、各部件的布置各部件的布置主要包括传动、转向、悬挂、制动等,下面来一一看看:11、传动系的布置由于电动机、无极变速器装成一体,所以在电动机位置确定后,包括电动机、无极变速器在内的动力总成位置也随之而定。
整车机舱布置基本知识解析
悬架硬点及副车架定义根据车型开发形式,存在以下三种定义方法
1、平台沿用车型开发,可直接沿用悬架硬点,副车架及硬点坐标可根据布置需要做局部调整,调整后需进行悬架性能计算,判断调
整是否合理 硬点编号
定义
M11
M15
Pt.15 转向拉杆与 转向节连接
点15 (42.019,589.167, 609.264) (42.019,589.167, 609.264)
动力总成位置定义
动力总成位置定义别分为X向位置定义,Y向位置定义、Z向位置定义
1、动力总成X向位置定义
动力总成X向位置定义,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大系统的布置空间 1)冷却模块位置定义 a 冷却模块尺寸初定义:冷却模块包括冷凝器模块、散热器模块、风扇、中冷器(涡轮增压)及油冷器(某些自动变速 箱),这些尺寸的定义需要根据发动机参数、变速箱参数与底盘、电器、发动机、变速箱部门充分沟通后由各部门提供可 沿用模块或概念尺寸模块以做好布置空间保护 b 冷却模块X向位置初定义:根据前面定义的动力总成沿用初步定义的位置,根据动力总成与冷却模块经验间隙30mm,初 步确定冷却模块X向位置 2)前保横梁截面位置定义 a 根据1)步中确定的冷却模块位置,考虑到低速碰撞的要求,前保横梁截面参考公司碰撞较好的车型及BENCHMARK车 来设计,与冷却模块的最小间隙保证在70mm以上(建议参考公司碰撞较好的车型及BENCHMARK车来确定),从而确定 前保横梁X向位置 b 考虑碰撞器撞击高度,前保横梁截面中心线距离满载地面的高度推荐在457~502之间(建议参考公司碰撞较好的车型及 BENCHMARK车来确定),此处需做碰撞器高度校核图 3)前保截面位置定义 a 前保截面X向位置初定义,根据2)步确定的前保横梁截面位置,考虑前保与前保横梁之间在碰撞器中心线附近一般布置 有高200mm,厚45mm吸能块,因此前保与前保横梁的间隙至少保证在50mm以上 b 前保截面Z向位置初定义,根据前保的法规要求:前保上边沿离满载地面高度≥420mm;下边沿离满载地面高度≤380mm c 前保截面形状尺寸及造型确定需考虑因素:
动力总成在整车机舱中布置设计
动力总成在整车机舱中布置设计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乘用车排放、油耗法规的日益严苛,消费者对汽车经济性、动力性等需求日趋多元化,动力总成作为汽车动力输出的来源、整车最核心零部件,在整车机舱中布置要求越来越严格。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主流经济型轿车动力总成布置设计并结合正向设计的思路,对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布置形式和发动机横置排气后置的布置方案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出整车机舱中动力总成布置及各向间隙定义的参考数值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整车机舱中的动力总成布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
关键词:动力总成布置间隙发动机舱振动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在整车全新车型的开发设计和基于原有底盘升级动力总成的改型设计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确定动力总成在机舱中的布置,而其核心问题便是确定发动机总成及附件、变速器及传动轴与车身和机舱内其他整车零部件之间的合理间隙。
不同市场定位的车辆,其动力总成的布置方案千差万别,考虑因素也不尽相同,在汽车的总布置设计中,发动机舱布置是最复杂的,也是最重要的区域。
不仅是因为发动机舱中放置着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如发动机动力总成、进排气系统、冷却模块、传动装置;而且受到诸多方面制约因素的影响,如碰撞安全、热害要求、零部件运动间隙要求。
在整车平台化开发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汽车机舱的布置。
通过确定动力总成在机舱中的位置,合理安排和控制机舱零部件的相对位置与间隙,并评估其对整车性能、装配工艺、开发成本的影响。
因此,对动力总成的布置,确认零部件的间隙,同时保证维修保养的方便性是汽车开发的关键部分。
1.总布置一般步骤和任务汽车设计,是根据社会对该车型的使用要求而提出的整车参数与性能指标进行计算的。
需要从整车的总体设计开始,然后通过总体设计的分析与计算,将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分解为有关总成的参数和功能后,再进行总成和部件设计。
2.1产品规划其任务是选定设计目标,并制定设计工作方针及设计原则。
主要包含:竞争车型对比分析研究、整车性能目标定义、根据所确定的尺寸和性能参数绘制总布置草图。
动力总成布置报告
动力总成布置报告1. 引言动力总成是指汽车工程领域中的发动机、传动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的部件,是汽车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力总成的合理布置对于车辆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报告将对动力总成布置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达到优化布局的目的。
2. 动力总成布置的原则在动力总成布置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布局的合理性和效果的最大化。
2.1 简洁性原则动力总成布置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部件之间的交叉干扰,易于维护和检修。
简洁的布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并提升整车质量。
2.2 稳定性原则动力总成布置应考虑到车辆的稳定性,避免将重量集中在车辆前部或后部,以免影响整车的平衡性和操控性。
合理分布动力总成的重量有利于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行驶的安全性。
2.3 紧凑性原则动力总成布置应尽量紧凑,以减少车辆的长度和宽度,提高空间利用率。
紧凑的布置可以增加乘客和货物的载运能力,提高车辆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2.4 效率原则动力总成布置应尽量提高动力输出的效率,减少能量的浪费。
合理设计动力总成的布局可以使发动机的热能和动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
3. 动力总成布置的主要考虑因素动力总成布置的合理性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考虑因素。
3.1 发动机的位置发动机的位置是决定动力总成布置的关键因素之一。
常见的发动机位置有前置、后置和中置等,在选择发动机位置时需要综合考虑车辆的平衡性、噪音、振动和冷却等因素。
3.2 传动系统的布置传动系统包括变速器、联轴器和传动轴等部件,其布置也会对动力总成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传动系统的布置要考虑传动效率、换挡顺畅性和可靠性等因素。
3.3 燃料系统的布置燃料系统包括燃油箱、燃油泵和燃油供应管路等部件,其布置需要考虑燃油的供给稳定性、燃油管路的布置和安全性等因素。
3.4 冷却系统的布置冷却系统主要包括散热器、水泵和冷却液管路等部件,其布置要考虑发动机的散热效果和冷却液的流动性,以确保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
一款商用车动力总成的布置设计
10.16638/ki.1671-7988.2021.03.015一款商用车动力总成的布置设计郭森怀,谭喜峰(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陕西西安710200)摘要:动力总成在底盘上的布置是汽车整车布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驾驶室、悬架、货厢等周边零部件的安装位置,也影响传动系统的工作效率,合理地进行动力总成布置设计,决定车辆的最终使用效果。
文章通过对某车型动力总成的布置进行分析和设计,提出该类设计的方法步骤和应注意事项,确保达到理想的技术状态,同时,也帮助设计人员有效规避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考虑不全面或参数选取不合理等问题。
关键词:动力总成布置;布置设计;传动效率中图分类号:U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21)03-51-03Layout Design of a Commercial Vehicle PowertrainGuo Senhuai, Tan Xifeng( Technology Center of Shaanxi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Shaanxi Xi'an 710200 )Abstract: The layout of the powertrain on the chass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yout of the entire vehicle. It is related to the installation position of the cab, suspension, cargo compartment and other peripheral components, and also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Assembly layout design determines the final use effect of the vehicl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esigns the layout of the powertrain of a certain vehicle model,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steps and precautions of this type of design, to ensure that the ideal technical state is achieved,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elps designers to effectively avoid possible considerations in the design process. Comprehensive or unreasonable selection of parameters. Keywords: Powertrain layout; Layout design; Transmission efficiencyCLC NO.: U46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21)03-51-03前言动力总成是车辆的动力来源,在汽车的安装位置非常重要,动力总成布置是整车布置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整车集成设计指南(动力系统布置)
2) 初步布置(校核) 按布置要求初步调整发变总成到一个合 适的位置,校核发变总成包络周边间隙,使 满足表1.1规定的值。
编制 :
更新日期 :
图1.11 图1.12
图1.13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前舱布置 设计指南
总布置 @ A-前舱 零部件布置校核 部分
左悬置 A1(x1,y1,z1) A2(x2,y2,z2) A3(x3,y3,z3) A4(x4,y4,z4)
右悬置 B1(x1,y1,z1) B2(x2,y2,z2) B3(x3,y3,z3); B4(x4,y4,z4)
表1.2
前悬置 C1(x1,y1,z1) C2(x2,y2,z2) C3(x3,y3,z3) C4(x4,y4,z4)
编制 :
更新日期 :
图1.14
图1.15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前舱布置 设计指南
总布置 @ A-前舱 零部件布置校核 部分
CH-VI-PL-EB-GUIDELINE-P2-001
1– 动力总成
-7-
3) 辅助悬置,如图1.16所示VOLVO S80。辅 助悬置作用:实车布置,发动机总成有六个 自由度。当有三个悬置布置在整车上时,例 如A15,三个悬置分别是左右悬置和后悬置。 这三个悬置有五个自由度,还差一个自由度 时,需要加一个辅助的悬置来固定发动机总 成,来减小这个方向上的振动。
3) 影响悬置系统设计的其他因素
a)影响装配位置因素,因悬置元件大多 为铸造件及冲压件,因其结构的不规则性, 在进行悬置系统详细设计时需要考虑悬置系 统的可装配性。如图1.21所示,悬置的安装 工具空间不能有遮挡物,必须保证工具能够 自如的操作。
动力总成悬置的设计方法
4. 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项目
(a)把各个自由度的振动解藕的同时使支持系统的固有振动频 率在激振频率数的1/√2以下,从而提高振动隔离的效果。
确定悬置的具体型式
确定悬置的材料,形状
f=固有振动频率(Hz) K=悬置的动刚度(N/mm) m=悬置支撑的重量(kg)
δ=载荷/悬置静刚度
确定静态情况下的悬置中心 位置
计算举例
动力总成重量 200kg(某悬置支撑载荷100kg) 发动机怠速转速 700rpm(23.33Hz) 固有振动频率(f) 振动传递率10~15%在振动传递率曲线上看到N/f=3
动力总成悬置的设计方法
1. 基本概念
输入项目
• 悬置的布置方式
• 动力总成的重量及各个支撑点的载荷
• 动力总成的转动惯量
输出项目 输出项目 悬置的刚度 悬置的材料 悬置支架
f 确定悬置的支撑位置
确定各支撑点的载荷 (总和等于动力总成的重量)
确定固有振动频率 确定悬置的刚度
振动传递率→固有振动频率 固有振动频率→悬置动刚度
3 悬置(还可能有连接拉杆) 连在弹性底盘结构上
第二种能够提供额外的减振效果。
优点
可以将动力总成和底盘结 构预先分装在一起,然后 再一起装到车身上。 如果底盘结构和车身是弹 性连接的话,还可以提供 额外的减震效果,以减少 从动力总成上传递到车身 上的动态力。
缺点
底盘结构增加了重量和 成本。 比较低的悬置点离动力 总成的最小运动轴线较远, 因此会有较大的动态运动。
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汽车的总体设计与汽车的使用性能、艺术造型与制造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成败,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结构、性能及其使用、维修、寿命和使用经济性,所以总体设计在汽车的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
1、汽车总体设计的任务:(1)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目标产品的用途、销售对象、控制成本及生产纲领等出发,正确选择整车性能指标、质量及尺寸参数,提出整车设计方案,为部件设计、选型提供依据。
(2)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使汽车能满足主要性能的要求,使相对运动的部件不会产生相互干涉。
(3)对汽车性能进行精确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的实现。
(4)协调各总成与整车的关系以及各总成之间的关系。
(5)拟订整车技术文件。
如:整车装调技术条件、产品标准(6)进行各种有关整车的技术综合工作。
如:总布置评审材料的准备;设计计算书(设计计算说明书);项目描述书;试验任务书;零部件技术认证计划。
2、对整车设计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整车设计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对汽车的有关标准、法规的了解和掌握;(2)对汽车设计、试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3)对汽车使用、保养和修理知识的基本了解;(4)对汽车生产工艺的基本了解;(5)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状态及技术水平主要零部件资源的了解;(6)有强烈的经济观念和市场意识,对市场的需求有必要的了解;(7)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8)要有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和耐心。
3、汽车设计的一般主要原则:汽车的设计原则是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准则。
其中包括产品设计方针、主要技术—经济要求(对技术先进性、工艺性、继承性、生产成本和零部件互用化的要求),需要考虑哪些变型车;同时要规定在各自使用性能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证的性能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汽车,其设计原则是不相同的,但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主要原则,表现在:(1)用户第一原则:汽车是工业品,也可看作艺术品。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四、轮罩外型尺寸的确定和踏板的布置
为了绘制前轮表面,应先确定车轮跳动 到极限位置和最大转向角时所占有的空 间。
由于车轮转向时并不占用轮罩中部,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可以将其做成嵌入轮罩内的凹部,腾出来的 这一部分空间就可以用来布置离合器踏板或安放坐垫的最宽部分,这样就容许座椅降低或前移。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3-1 轿车的总体布置设计
一、轿车车身总布置原则
1) 乘坐舒适性、操纵轻便性、温度调节性、视野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2)整车的经济性和行驶稳定性空气动力性要求。 3)对底盘各总成、发动机及电气设备的良好的接近方便性,维修保养方便性。 4)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减轻车身质量,并具有良好的冲压焊接、装配及涂装工艺性。 5)按照汽车的级别、用途及法规选择各种车身附件,同时确定必装件与选装件。 6)尽量扩大车内空间,尤其是要尽量增大宽度方向的尺寸。 7) 确保良好的密封、通风换气、隔音、隔热及防振等性能。 8)必须满足国际、国内有关的各种法规和标准要求。 9)充分考虑车型的系列化、通用化。
前置前驱(FF)
采用了前置前驱驱动型式的整车具有如下缺点: 1.启动、加速或爬坡时,前轮负荷减少,导致牵引力下降; 2.前桥既是转向桥,又是驱动桥,结构及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维修保养困难。 3.前桥负荷较后轴重,并且前轮又是转向轮,故前轮工作条件恶劣,轮胎寿命短。
中置后驱(MR) 是大多数运动型轿车和方程式赛车所采用的型式。此外,某些大、中型客车也采用该型式
全轮驱动(nWD)
采用了全轮驱动驱动型式的整车的主要优点是良好的驾驶操控性和行驶性,缺点是比较废油,经济性 不好
二、动力总成的布置
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离合器与变速器或发动机与液力变扭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总成空间布置规范
动力总成空间布置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的M1类发动机横置,前置前驱车型的动力总成布置要求。
本适用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M1类发动机横置,前置前驱车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3术语
α角:发动机绕平行于Y轴、过发动机曲轴中心点的直线的转角
β角:发动机绕平行于X轴、过发动机曲轴中心点的直线的转角
γ角:发动机绕平行于Z轴、过发动机曲轴中心点的直线的转角
4布置要求
4.1动力总力总成倾角布置:
通常,对α、β、γ三个角度的要求为:α≦8°,β≦4°,γ≦4°。
目前根据动力中心发动机所的要求,**动力总成的倾角要求为:
α角:结合具体产品要求(目前常用的为7.5°或15°,18°),要求为油底壳水平。
β角:0°;
γ角:0°。
4.2动力总成与周边件的间隙经验值:
碰撞、载荷分布影响
4.3驱动轴的工作角度要求
保证驱动轴的工作角度要求为:一人载荷≦5°(最好4°);若大于5°,小于7°需底盘专业人员确认;不得大于7°。
极限角度。
4.4相关附件的维修、更换方便性。
(1)机油标尺要求在其拔插的空间方向上没有障碍物挡住。
(2)火花塞要求在其拔插的空间方向上没有障碍物挡住,至少不能有不可拆卸的障碍物。
(3)机油滤清器需布置在易于操作更换的地方,或者争取拆卸最少的件就能达到较好的拆装。
(4)保证空调压缩机可拆换、维护。
(5)皮带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