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仪式化呈现_陈岩[1]
新闻情感本体化、真实主观化及其表现形式——以南平广播电视台历年新闻作品为例
教 式 、 化 的 时 政 新 闻模 式 开 始 松 动 , 闻记 者 以人 文 关 怀 僵 新
情 系 民生 , 新闻 中大胆 表露情 感元 素 , 在 促成 了情感 在新 闻
中 的 本体 回 归 。 有人 把注重情感表达 的新 闻称 为“ 情感 新闻” 其实是对 ,
新 闻 是 对 新 近 发 生 事 实 的 客 观 报 道 — — 这 是 人 们 最 熟 知 的 新 闻定 义 , 正 确 性 至 今 难 以撼 动 。但 是 , 观 报 道就 一 其 客 定拒斥情感吗?情感与客观事实一定 是相 矛盾 的吗? 首 先 ,任 何 新 闻 事 件 都 是 由人 的 行 为 直 接 或 间 接 构 成 的 , 新 闻 事 件 中 的 人 是 有 情 感 的 , 件 本 身 也 包 含 着 善 恶 而 事 是 非, 包含着 人们 的爱憎 , 因而情 感本身原 本就是 一种客观
成 的 大 米 送 给 省 长 尝 尝鲜 。 这样 一 次 特 殊 的 见 面 , 竟 包 含 究 了 多 少 现 实 政 治 意 义 ? 片 中 对 此 不 置 一 词 , 了 必 要 的过 程 除 交待 , 通篇都是 农民与省长对话 的现场 同期声。表面看这 些 都 是 客 观 实 录 , 记 者 的 选 择 与 取 会 , 意 识 地 集 中 于 两 个 但 有 情 感 焦 点 : 是 对 话 内 容 , 长 与 农 民 谈 到 的 无 一 不 是 农 民 一 省 所 关 心 的 话 题 , 粮 价 、 业 免 税 、 展 多 种 经 营 等 : 是 关 如 农 发 二 系亲 疏 , 两人一 起算粮价 账、 算税收 账 , 一言我 一语 , 你 相互 插话 , 语调轻松 , 笑声不断 , 篇流淌着情感 的温 馨。省长 的 通 平 易、 亲民和对 民生 的关切 , 不着 一宇, 却尽在其 中。它 以情 感 化 、 民 化 视 角 拍 摄 时 政 新 闻 , 去 时 政 新 闻 与 观 众 之 间 平 过 常见 的隔膜感在这里全然不见踪影。记者将 中性叙事贯穿始
陈岩_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_研究生导师_创新助手_人物报告_2016-01-13
0% 0% 0% 0% 0% 0% 200% 33% 0% 25%
2.1.2 中文期刊论文产出表
图表 2 中文期刊论文产出表 总发文量 第一作者发文量 比例
5
4
80%
1
2.1.3 所发表中文期刊论文所分布刊情况
图表 3 人物发表期刊论文刊分布图
2.1.4 最近发表中文期刊论文情况 新闻的仪式化呈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岩; 2015 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编制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华 北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孔彦鸿;徐一剑;石炼;张秀华;张凯;孙傅; 张志果;龚道孝;陈岩;王晓燕;王召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 重大专项 2013 新闻的力量,真实的希望-评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本字典,托起 山里娃希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岩; 2012 人肉搜索:监控视角中的全景敞视效应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市阳 光律师事务所;陈岩;李若菡; 2012 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新闻教育的双重形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陈岩; 2011 2.1.5 近十年研究热点推荐
I
一、人物简介 二、人物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1 中文期刊论文
2.1.1 中文期刊论文年度发文量
图表 1 中文期刊论文年度发文量 年代 文献量 累积量 增长率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0 0 0 0 0 1 2 1 0 1
0 0 0 0 1 3 4 4 5
创新助手报告 ——人物分析报告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微信公众号:INFOSOFT_STADS 电子邮件:stads@ 官方网站: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22秋】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22秋】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1.明代邸报没有固定的报头答案:对2.我国明代朝廷默许民间报房翻印并出售,人们称之为京报答案:对3.唐代进奏院状报是一种新闻信,具有时效性答案:错4.中国古代报纸起源于唐代答案:对5.《开元杂报》是全世界最早的印刷报纸答案:对6.中国报纸(官报)起源于汉代答案:错7.两汉时期已进入文字传播的为主的时代答案:对8.我国在秦朝时期统一了文字答案:对9.1942 年3月 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提出党报改革的基本要求是()答案: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增强报纸的党性;增强报纸的群众性;增强报纸的战斗性10.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设在首都南京的某些中央宣传机构,成为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机构有()答案:《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中央广播电台11.五四时期,我国出现的影响较大的著名副刊是()答案:《晨报副镌》;《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12.1926年,相继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杀害,成为震惊全国的事件的著名记者有()答案:邵飘萍;林白水13.《资政新篇》中所反映的洪仁玕的新闻思想有()答案:设新闻馆;准卖新闻篇;兴新闻官;只须实写14.手抄新闻内容包括答案:航期;行情;战争;政治宗教15.现代新闻事业主要包括()等专门机构答案: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16.与广播电视相比,报纸的主要优点是()答案:载体质地稳定;便于选择和保存;宜于表达深刻的内容17.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形势中,法律的控制包括哪几项答案:维护国家安全;报道内容真实;不得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严禁传播污染精神的内容18.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采访报道红色区域情况的第一个中国的记者是()答案:范长江19.《中央日报》1932 年实行社长制,首任社长是()答案:程沧波20.第一部全面地、系统地记叙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著作,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的是()答案:《中国报学史》21.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及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是()答案:《向导》22.1918年欧战结束后,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唯一的中国记者是()答案:胡政之23.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是()答案:黄远生24.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的《消闲报》是我国第一个()答案:副刊25.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是答案:定本制度26.大众化报纸的兴起原因是答案:厌恶报纸党争,大众生活丰富27.党的政治机关必须由()来引导答案:党28.《庶民的胜利》是()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答案:李大钊29.明确地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是()答案:毛泽东30.20世纪初,第一个将新闻价值理论引入中国的是()答案:徐宝璜31.人们对新闻的最基本要求是答案:真实3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机构是()答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33.马克思早期的新闻思想被概括为()答案:人民报刊思想34.从新闻本质和特性到新闻价值及其规律的研究,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答案:什么是新闻和怎样获取名副其实的新闻35.新闻事业的传播方式是( )答案:点—面传播36.中国报纸最早出现于()答案:唐代37.中国古代最早和最常用的传播手段是()答案:口头传播38.()的《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答案:林则徐39.《天下新闻》,月刊,于()在马六甲创办答案:1828。
浅析突发事件中的仪式化报道
浅析突发事件中的仪式化报道作者:张立雷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11期【摘要】新闻报道的仪式化构成舆论引导的重要一环。
首先对@央视新闻关于马航事件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和统计,明确其报道呈现出仪式化。
进而从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过程和新闻受众三个维度,分出新闻仪式化的成因在于宣传本位的报道思维、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机制增强、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易被新闻煽动而参与进仪式化中来。
【关键词】新闻仪式化;媒介仪式;宣传本位;舆论引导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受到国内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
但在缺乏有效信息的情况下,国内主流媒体发布大量煽情性信息。
从媒介仪式的角度进行解读,有着另外的深层含义。
一、新闻报道的仪式化历史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一书中指出“想象的共同体”概念。
安德森进一步指出,欧洲民族国家的民族意识的涌现,是通过资本主义、印刷术和“人类命定的语言多样性”而产生的。
放到现代社会,这里的印刷术可以换成报纸、广播、电视乃至网络等媒介形式。
作为进一步延伸,舒德森直接指出,新闻的一个目标是“塑造假想的共同体”。
如何塑造这个“假想的共同体”,舒德森认为,通过新闻报道“界定一个问题或困难,描述了想要解决问题的活动,并最终解决了问题,使世界重归于正常”。
言外之意是新闻的意义在于对现存世界良性意义的构建。
因此,有些情况下“新闻的象征性比事实本身更重要”,也即,新闻报道的仪式化。
二、@央视新闻关于马航失联事件新闻报道的仪式化呈现安慰贴自汶川地震一发不可收拾。
经历舟曲泥石流、温州动车事故到马航失联事件,安慰贴成为主流媒体(尤其主流新媒体)拉高点击率的利器。
马航事件发生后,国内知名媒体人指出“很多媒体在没有一手信源,又希望通过这样重大事件发声的情况下,以发布安慰帖、祈祷帖方式试图获得公众某种好感”这一因素外,不得不指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祈祷、安慰帖“远比一条有实际价值信息的帖子转发量和评论量要高”。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四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研究遗传基因可能带来重大科学突破普及优生知识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我们不好比较这些贡献或影响的大小因为学科不同特别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存在差别①_______________ 但是无论从事何种学科专业的科学工作者都不应忘记科学普及的责任而且似乎没有无法普及的科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非常艰涩难懂据说解释相对论的文章比相对论长得多②_______________ 人们逐渐了解了相关科学知识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科学发展③_______________ 甚至鄙夷科学普及自命清高就会把自己封闭于象牙塔中就会妨碍科技成果作用的发挥【答案】①它们所引起的效应是不同的(或它们的贡献或影响是不同的), ②但经过科学普及, ③如果科学家忽视这种责任【解析】第一个空根据“我们不好比较这些贡献或影响的大小”“特别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存在差别” 可得出此处是概括二者的贡献或影响(或“所引起的效应”)是不同的故可填写“它们所引起的效应是不同的”或“它们的贡献或影响是不同的”之类的语句第二个空这是对“无论从事何种学科专业的科学工作者都不应忘记科学普及的责任而且似乎没有无法普及的科学”的具体举例说明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非常艰涩难懂据说解释相对论的文章比相对论长得多”“人们逐渐了解了相关科学知识” 可得出此处内容是对前文的转折故可填写“但经过科学普及”之类的语句第三个空根据“甚至鄙夷科学普及自命清高就……” 可推断出此处应是假设科学家忽视这种科普责任故可填写“如果科学家忽视这种责任”之类的语句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光弼惧贼西犯河、潼极力保孟津以掎其后昼夜婴城血战不解将士夷伤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A. 史思明再陷洛阳/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时三城壁垒不完/刍粮不支旬日/贼将安太清等率兵数万/四面急攻/B. 史思明再陷洛阳/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时/三城壁垒不完/刍粮不支/旬日贼将安太清等率兵数万/四面急攻/C. 史思明再陷洛阳/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时三城壁垒不完/刍粮不支/旬日贼将安太清等/率兵数万四面急攻/D. 史思明再陷洛阳/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时/三城壁垒不完/刍粮不支旬日/贼将安太清等/率兵数万四面急攻/【答案】A【解析】(1)“保河阳”是“拔东都之师”的目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刍粮不支旬日”的意思是“粮草支持不了十天” 句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A【答案】D【解析】(2)D项“户籍赋税”不在工部的职权范围应该归户部管辖【答案】D【解析】(3)D项“平定仆固怀恩叛乱他都尽职尽责立下赫赫战功”错误文中没有表现他在平定仆固怀恩叛乱时立下赫赫战功【答案】(4)①李光弼害怕敌军向西侵犯黄河和潼关所以极力保卫孟津以在敌军后面(对敌军)形成压力昼夜守卫在城墙上激烈的战斗不间断将士伤亡很多②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解析】(4)①犯侵犯河黄河潼潼关持抓住此处是指对敌军保持压力②察观察游目骋怀舒展眼力、开阔胸怀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娱乐趣信实在乐高兴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2)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A. 起始两句道出了山行的意图意欲描写诗人外出和归来时景色清浅和苍翠的不同特点B. 诗歌描写了诗人的装扮借此暗喻自己在脱离官场后已俨然是一介平民百姓了C. 诗中人着儒服骑毛驴听着吴越民歌般的驴鸣看似逍遥实则有掩不住的寂寞凄苦D. 诗中“直意”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大抵类同均可指自然中所包蕴的人生的真谛妙趣【答案】C【解析】(1)C项“掩不住的寂寞凄苦”理解错误诗中人着儒服骑毛驴听着吴越民歌般的驴鸣悠然前行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悠闲满足、惬意自得之情【答案】(2)①此诗描绘了一幅清幽静寂的画面诗歌描绘了出门时景色的浅淡清新回归时浓阴苍翠于此景中诗人平民装扮骑着毛驴听着驴鸣暮岭山色、寒泉好音一派清幽静寂②流露出诗人悠闲满足、惬意自得、澄怀静虚的情感和心境【解析】(2)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有两个问题一是问诗歌描绘的画面二是流露出的情感首先看诗歌中所写的景由诗歌标题“山行”即可得知诗人所写的景应是山中之景开头两句“清浅景”“苍翠阴”即暗示了诗人在山行之中所捕捉到的景象特点出门时景色的浅淡清新回归时浓阴苍翠颈联“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中以“佳色”形容暮岭山色以“好音”形容泉水流淌发出的声音尤其在泉水声音的衬托之下山中更显幽静诗人在这样的情境之中骑着毛驴听着驴鸣暮岭山色、寒泉好音描绘了一幅清幽静寂的画面然后结合诗人在这样情境之下的表现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人在这样的情境之下骑着毛驴听着驴鸣悠然前行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悠闲满足、惬意自得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4.(1)(分析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森托的形象特点4.(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五段为什么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森托的家?4.(3)(分析情节作用)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4)(探究结尾的作用)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答案】(1)温和勤劳热爱家庭关键时刻勇敢沉着【解析】(1)分析人物形象特点首先需要对情节变化的每个阶段进行概括从全地区的人能做证他的性情温和以及他辛勤劳动可见其温和勤劳森托一筹莫展去向老人讨教方法可见他热爱家庭最终扣动扳机一枪打死两个人可见关键时刻勇敢沉着其次在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最终在矛盾挣扎中决定用枪保护家庭更见其对家庭的热爱再次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直接描写去分析人物如森托看房屋就像看濒临死亡的儿子一样能看出他热爱家庭他用枪瞄准后发现“好打极了”可是又想到“还有一个打不着怎么办?”可见其关键时刻勇敢沉着最后在人物关系中分析人物去向年轻时“不止叫一个人送了命”的老人请教可见其对老人的勇敢态度的认同当晚对老婆说夜里轮到他浇地兼顾细微之处的安排可见热爱家庭【答案】(2)渲染了幸福安宁的氛围暗示了森托挺身而出的原因或为下文森托挺身而出作铺垫预先交代了下文伏击的环境【解析】(2)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结合其在文中位置进行判断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综合考虑文中第五段以森托的视角对墙壁、窗子、大门、花坛等进行了详细描写营造了幸福安宁氛围老无花果树过去一点的地方正是灶头而灶头正是放“钱袋”的地方环境描写也交代了下文伏击的环境森托看看房屋就像看看濒临死亡的儿子一样能看出森托对家庭的热爱暗示了森托挺身而出的原因【答案】(3)刻画了老人镇定自若的形象体现他对森托的激励(或鼓励或赞赏)对土匪的仇恨为下文一枪两个埋下伏笔【解析】(3)分析情节作用首先从内容入手确定情节的描述对象先圈画出关键词语具体分析“亲自给它装弹药”写出了老人对森托的激励装弹的过程写出了他对土匪的仇恨再从整体概括人物镇定自若特征其次从位置入手结合下文主要情节“一枪两个”可知画线句子弹药填装充足已为其埋下伏笔【答案】(4)揭示真相照应前文出人意料耐人寻味(或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鞭挞了当时警即匪的黑暗现实(或揭示当时社会黑暗、警即匪的主旨)【解析】(4)文章结尾出人意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可从欧·亨利式结尾本身特点、情节、主旨等角度依次作答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结尾最终揭示真相点出两个土匪就是治安官和法警的身份凸显了文章揭示社会黑暗、警即匪的主旨5.(1)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2)依据材料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AI技术助力“无障碍的未来”的一项是()5.(3)如何帮助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的未来”?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并简析A. 安装无障碍设施对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有助于解决残疾人面临的现实难题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但改造方式需要有针对性和差异性B. 无障碍影视作品是能够通过“听”来“看”的影视节目要实现“无障碍”首先要获得授权授权后还需通过声音解说的方式才能实现“可视化”C. 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同名图书被残障人士“看到” 有助于满足视障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围D. 信息无障碍指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无障碍地获取、利用信息科技的发展、AI技术的到来有望帮助残疾人实现“无障碍的未来”【答案】C【解析】(1)C项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在‘国际残疾人日’举行捐赠活动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围起到了良好示范效果”可知能够产生“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围”这一影响的应是“在‘国际残疾人日’举行捐赠活动”这件事而非“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同名图书被残障人士‘看到’”【答案】A【解析】(2)材料三第二段主要讲述“AI技术的到来给信息无障碍带来了巨大助力也将解决更多技术难题” 根据“有了AI图像识别技术读屏软件将可以识别出图片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的科技公司正在利用AI技术研发智能眼镜、智能轮椅等可穿戴设备”“相信自动驾驶技术从研发到落地也将为更多的残障人士提供独自出行的可能”可知B、C、D三项的内容均属于AI技术助力“无障碍的未来”的表现故选A【答案】(3)①安装无障碍设施对残疾人家庭进行有针对性、差异性地无障碍改造解决残疾人面临的洗澡、如厕等现实难题②文化单位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支持如无障碍影视作品让盲人能够通过“听”来“看”影视节目从而有助于提升残疾人的文化水平和幸福指数同时有利于缩小盲人与时代的“信息鸿沟”③科技公司借助AI等技术研发更多满足残疾人需求的产品借助科技手段使残疾人能够无障碍地获取利用信息甚至像健全人一样生活【解析】(3)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出门、洗澡、如厕……这些对于常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却是残疾人面临的现实难题……针对肢残人、盲人、聋人等不同残疾人群改造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可知要想帮助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的未来” 需要有针对性的在残疾人家庭安装无障碍设施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现实难题依据材料二第一段“他们有着和健全人一样甚至更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提升他们文化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阅读能在很大程度上缩小盲人与时代的‘信息鸿沟’” 第二段“随着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希望广大文化单位能够给予更多关注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精神文化产品支持”可知为进一步满足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文化单位应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如无障碍影视作品等精神文化产品支持依据材料三第一段“人们期待科技的力量能改变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可以和普通人一样……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会考虑到残障人群的庞大需求加入信息无障碍功能” 第二段“还有很多的科技公司正在利用AI技术研发智能眼镜、智能轮椅等可穿戴设备”可知科技公司要借助AI等技术研发更多满足残疾人需求的产品使残疾人能够像健全人一样无障碍地生活6.(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6.(3)小说开头用较大篇幅描写主人公做馄饨、卖馄饨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4)“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A. 男人轻声对女人说阿宝来女人笑嘻嘻地说好哩这样的情景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说明这是两个相亲相爱、性情温和的人B. 附近的大人和孩子们哪怕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馄饨主要的原因是这对夫妻做事认真对顾客以诚相待C. “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发在冷风中飘着”这既暗示了车祸对他们身心的影响也表达了“我”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D.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馄饨摊但高楼、大广告牌、高铁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答案】B【解析】(1)B项“主要的原因是这对夫妻做事认真对顾客以诚相待”错误根据文中“馄饨里面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买馄饨的人很多……再热乎乎香喷喷地上班或者上学去”可知主要原因是馄饨好吃【答案】C【解析】(2)C项“有意让叙述不严密使得结尾有种诗意美”错误根据原文“母亲说他们租了这间铺子早上卖馄饨今天咱们来晚了他们已经打烊了”可知不是叙述不严谨而是确实来晚了【答案】(3)①说明“我”对小摊印象深刻的原因②寄寓“我”的怀旧情绪③与下文多次出现的相似情景一起营造出平凡生活的诗意【解析】(3)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应明确作者设计小说情节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答题时可据此进行分析首先小说开头用较大篇幅描写主人公做馄饨、卖馄饨的情景写出小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及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卖馄饨的夫妻俩相亲相爱性情温和做馄饨的食材也很新鲜做的馄饨非常好吃其次通过这些情节的反复描写能够展现出“我”是一个怀旧的人另外主人公做馄饨、卖馄饨的情景与下文多次出现的相似情景相呼应营造出卖馄饨夫妻俩在平凡生活中的诗意据此理解作答即可【答案】(4)①从小摊到小铺夫妻二人的馄饨一直是原来的样子和味道②三十多年来夫妻二人始终保持着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生活状态③做到“一直是那个样子”并不容易在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不变的温暖和亲情更令人感动【解析】(4)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根据该句所在文章的位置以及具体语境还需要结合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来分析该句中“一直是那个样子”可以有多重含意可以是说他们的馄饨一直是原来的样子和味道也可以是说他们夫妻俩一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周围的环境快速变化着而他们的馄饨依然是那样夫妻俩依然没变展现出的温暖和亲情令人感动据此理解作答即可7.(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在新起点上呈现出的风貌彰显出了当代作家的不懈努力B. 在某种程度上近年历史长篇小说所呈现的写作手法等为当代文学谱系注入了新内涵C. 因为变革与转型中的中国仅有乡士社会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所以出现了都市小说D. 近年长篇小说创作的形式更趋成熟稳定、文体越来越独特卓异、容量更加殷实厚重【答案】C【解析】(1)C项对“都市小说”产生原因的分析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伴随国家新型城市化的迅猛推进……近年来关于都市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呈强劲之势” 并没有说“都市小说”因何产生【答案】A【解析】(2)A项“文章以路内的《慈悲》为例论证了‘历史是现实的根脉和基元……’”错文章用路内的《慈悲》是为了论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近年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为当代文学谱系注入了崭新内涵” 另“思度”不全面【答案】D【解析】(3)A项强加关系“长篇小说创作版图的扩展”是“我国文学创作呈现出个性化与多样化杂糅交融的风貌”的表现之一B项无中生有文中“对历史进行打量、思度与呈现是当代作家价值认知的重要客体” 题中表述成了“放弃了对历史进行打量、思度与呈现那么当代作家的价值认知就会脱离时代” 与文不符C项强加因果文中是“‘70后’作家中最具实力与影响力的徐则臣在《王城如海》中提醒人们认识到……‘乡土根基’”故选D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8.下图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 请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50字(含标点符号)【答案】第一幅图“我介意”以吸烟者给自己带来的不适去劝阻吸烟者表达委婉易被接受第二幅图“不可以”对吸烟者的行为明确禁止态度鲜明警示效果明显【解析】认真读图可知两个手势动作指向不同一个对自己一个对别人在此基础上将答题的重点放在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上并注意语意的完整和连贯9.(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9.(2)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9.(3)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9.(4)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答案】(1)林黛玉·薛宝钗【解析】(1)可叹停机德这句说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停机德” 出于《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堪怜咏絮才这句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玉带林中挂这句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可能又寓宝玉”悬“念“挂”牵死去的黛玉的意思金簪雪里埋这句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 “金簪”比“宝钗” 意思是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薛宝钗如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答案】(2)李纨【解析】(2)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是写李纨的其中“桃李”句——借此喻说李纨早寡她刚生下贾兰不久丈夫贾珠就死了所以她短暂的婚姻生活就象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景色也就完了这一句还暗藏她的姓名“桃李“藏”李”字“完”与“纨“谐音“到头”句——喻指贾兰贾府子孙后来都不行了只有贾兰”爵禄高登” 做母亲的也因此显贵画中图景即批此“如冰”二句——意思是说李纨死守封建节操品行如冰清水洁但是不值得羡慕像她这样早年守寡为儿子操心一辈子待到儿子荣达、自以为可享晚福的时候却已“昏惨惨黄泉路近了” 结果只是白白地作了人家谈笑的材料【答案】(3)贾惜春(惜春)【解析】(3)这几句的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写的是惜春在“三春”之后说明排第四绳衣指遁入佛门“青灯古佛旁”释意为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答案】(4)香菱(秋菱、英莲)【解析】(4)说的是香菱这是《金陵十二钗副册》对香菱的判词出自清代曹雪芹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首判词暗示了她悲惨的人生遭际遭遇堪伤照应香姜原名甄英莲的谐音“真应怜” 返故乡即死亡画面和判词均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的结局出自作者后期构思“根并荷花一茎看” 暗点其名香菱本名英莲莲就是荷菱与荷同生池中所以说根在一起荷花的清香源自根茎暗喻香姜出身不凡“自从”二句是说自从薛蟠娶夏金桂为妻之后看姜就被迫害而死了“两地生孤木” 两个“士”字加上一个“木”字是金桂的“桂”字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而终于落入四大家族的罗网这种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斗争中中、小地主必然破败的命运也抨击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残酷从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运。
新闻的呈现艺术
新闻的呈现艺术作者:董冉来源:《新闻世界》2015年第06期【摘要】新闻究竟要如何呈现一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发现、选择、编辑到传播,不同的呈现会影响到新闻的效果。
新闻呈现要遵循一些要素,如真实性、客观性,还有人文关怀等等,它们都是制作新闻的技巧,而这些技巧又都可以总结为艺术。
本文将采用个案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探究新闻艺术的奥秘何在,又如何来提升新闻艺术,以达到让新闻成功呈现的效果。
【关键词】新闻艺术个案分析对比分析我们都生活在媒介拟态生活中,也就是对于新闻来说,媒体掌握主导权,受众被动得到信息。
不过这并不是传统的单向传递,受众有选择的权力。
如果不能让其满意,新闻的价值就无从谈起,那么制作新闻的媒体也不被认可。
所以,如何呈现新闻,让新闻被认可,是媒体的追求。
本文将从新闻创造、新闻选择、新闻编辑和新闻传播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何体现和提高新闻的艺术性。
一、新闻的创造艺术新闻与创造似乎本不应该联系在一起,因为新闻是发生的既定事实,而创造应该是人的刻意为之,创造有违新闻初衷。
但是,创造有时可以作为新闻发生的前提背景,媒介可以通过创造,为新闻提供一种可能。
说到新闻创造,就要说到电视节目《扑通扑通的良心》。
湖南台推出一档全新的节目《扑通扑通的良心》,采用无死角、全隐蔽拍摄,还原社会新闻中的特定场景。
早在几年前,美国ABC电视台就曾推出类似节目《你会怎么做》,导演组会请演员在一个公众场合出演一幕场景,看看全然不知情的路人会有什么反应,演员们假扮的角色往往涉及歧视,比如说酒鬼、同性恋者、黑人等。
①与其相比,湖南台这档节目话题更加涉及“中国特色”,比如儿童走失、老人跌倒、家庭暴力。
制作人说这个节目的初衷是为了发现在大家看来或许冷漠的社会里还存在着温暖的人情,呼唤哪怕只是经过的路人用微小的行为给他人莫大的帮助。
这档节目一推出便吸引了很多的关注。
本文之所以介绍这档节目,不在于想讨论它的内容好坏,而是要突出它的新闻价值。
央视《看见》节目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央视《看见》节目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董雯曹奕萱阳扬衣傲尘(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西安710030)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31-0142-03作者简介:董雯(1987—),女,助教,文学学士,2010年9月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艺术传媒系任教至今,从事广播播音主持的研究方向。
文艺传媒摘要作为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央视《看见》节目自开播以来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赞扬。
本文从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点和其在中国当下呈现的面貌出发,分析《看见》节目中专业精神和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从而阐述对其他专题类节目与相关新闻工作者的借鉴意义。
尽管《看见》中的新闻专业主义体现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其表现出的专业精神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仍可为其他新闻节目及新闻工作者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字新闻专业主义专业精神《看见》The Practices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Exposed from the CCTV Program "Kan Jian"//Dong Wen,Cao Yixuan,Yang Yang,Yi AochenAbstract As a special recording practical subject program,the CCTV program "Kan Jian"has been widely received and praised by the audience since it's launched.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in the face of China's current show,and then analyzes the professionalism and practice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exposed from "Kan Jian",which e-laborate the reference to the type of program and other topics re-lated to journalists.In conclusion,although the manifestation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of "Kan Jian"has some limitations,the professionalism and the practice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demonstrated from the program can still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other news programs and even journalists.Key words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sense of professionalism;"Kan Jian"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媒体时代,每天各类新闻、资讯与报道通过电视、手机、报纸等媒体渠道为公众所感知,而公众本身对于相关节目的要求也促进了节目的进步与提升。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新闻的特征与新闻报道)【圣才出品】
第四章新闻的特征与新闻报道一、概念题1.新闻的具象化答:新闻的具象化是新闻的第一个特征,即通常说的事实性。
新闻以叙事文体呈现事件的进程,使受众知晓具体而逼真的事实。
具象化与抽象化相对,是指新闻以具体的事实形式再现生活、思想和情感,表现出新闻的可感性。
具象是把事实感性化,使之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感官,产生感性认识。
新闻的具象化从客观事象经由记者大脑中的影像,再转化为具象的报道形式,表现为“事实→记者感受→新闻文本”的转化过程。
2.新闻叙事答:新闻叙事是新闻的具象化的表现,是指把新闻事实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再现事实的清晰脉络,完成新闻具象化的特征,包括陈述“事态层”、“事象层”和“事理层”。
新闻叙事通过极具感召力的“事态层”和“事象层”的描述,推进一则新闻事实的陈述,以合理而巧妙的方式明示或暗示新闻的意义,引导受众的认识到达新闻的“事理层”。
3.新闻的客观性答: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具象化特征的延伸,是指新闻报道用陈述事实的方式反映事件的内容,除记者的客观叙事外,新闻中没有任何观点,从新闻中受众看不到记者主观的影子。
新闻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客观地再现事实是新闻本性的自然反映,改变这种特征的任何企图都会伤及新闻本身。
4.新闻的时律特征答:新闻的时律特征是指新闻在时间上的规定性,作为新闻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表现为新闻的重要特征。
新闻都发生在一定时刻,违背时间戒律,就失去其基本属性。
新闻的时律特征包括新闻的时限与新闻的时效,其中,新闻的时限主要指新闻报道受到“瞬时性”、“时序性”和时机性的限制。
5.新闻报道的时机答:新闻报道的时机是指新闻能产生最佳效果的报道时间,即新闻只有等到特定时刻报道,才有更大的价值,又称为新闻的时宜性。
这是特殊的新闻时律的特征,是新闻相对性的延伸。
有些事实的价值受到时机的制约,只有在一定时间内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有些新闻的报道时机是稍纵即逝的,有些则强调新闻报道的政治影响,均需要冷处理。
有些事实必须经过充分的沉淀,才能清晰地显露出它的趋势,在某个特定时机才能具有更大的新闻性。
南开24年秋季《新闻学概论》作业参考一
24秋学期《新闻学概论》作业参考1.在电视中,播音员直接现身画面、依新闻稿等播讲新闻的报道形式被称为()。
选项A:访谈新闻选项B:现场新闻选项C:口播新闻选项D:影像新闻参考答案:C2.学理意义上的“新闻策划”概念,起源于()。
选项A:电视新闻选项B:公共关系选项C:娱乐报道选项D:民意调查参考答案:B3.新闻报道工作需要遵循和保证的首要的、最基础的原则是()。
选项A:真实性原则选项B:透明性原则选项C:公平性性原则选项D:公正性原则参考答案:A4.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播音员在电视画面上出境,通过自身讲说告知新闻内容的形式,属于()。
选项A:现场报道选项B:影像新闻选项C:字幕新闻选项D:口播新闻参考答案:D5.广播中,记者在新闻现场报道事件时的说明、描述,新闻节目播音员或主持人的话语,都属于()。
选项A:广播语言选项B:背景音响选项C:主题音响选项D:声音特效参考答案:A6.典型的公共新闻实践,主要体现于()的运营中。
选项A:全国性期刊选项B:大都市广播选项C:广播电视网选项D:社区性报纸参考答案:D7.以下日本的新闻媒介中,()属于公营性质。
选项A:ANB选项B:FTV选项C:NHK选项D:TBS参考答案:C8.媒介事件有时又被称为“假事件”,之所以称“假”,主要是指相关事件()。
选项A:非自然发生选项B:不是事实选项C:没有发生过选项D:自导自报参考答案:A。
提升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可视性-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的叙事学解读
一
中央电视 台《 闻周刊》 新 的叙事学解读
林 筠 ,陈小 芬
( 嘉庚 学院人文与传播 学院 福建 厦 门 3 10 6 0 0)
摘
要 :“ 电视 新 闻 杂 志” 已是 我 国电视 媒 体 主 流 新 闻 栏 目的 重 要 形 态之 一 , 中央
电视 台《 闻周刊》 2 0 新 从 0 3年推 出以来 , 经历 了长时间探 索后逐渐成 熟完善 , 在 形成 了
三大广播 网中都有 各 自的王牌 电视新 闻杂志节 目,如 CB 与节 目的叙 事学 策略有着 密切联 系。 S
的( 0分钟 》NB 6 , C的《 日期线》 以及 AB C的( 02 } 2 /0 。我国的
电视 新 闻 杂 志 节 目 出现 的时 间 是 在 2 O世纪 八 十 年 代 ,虽 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虽然 电视 新 闻杂志节 目数 量众 多 ,但真 正在我 国有影 独特 的视 角和 对话 题的深入挖掘 , 而不是靠垄断 。这个论 断 响、 收视率较 高的并不多。 目前众多 电视 台的新 闻性节 目普 放在 当下显得 尤为精辟。 遍缺 乏创意 , 雷同的多 , 有个性的很少 , 电视 新 闻杂 志类节 在 电视新闻杂志类节 目如何 突围成 为时下亟 待解决 的问题 。 《 新闻周刊 》 的栏 目定位是 :眼 下的 中国 , “ 变化剧烈 , 选 缩在一本 4 5分钟 的 电视 新闻杂志里 ,是我们每 天都 在不停
思路 。
平
台
关键词 :电视新 闻杂志 《 新闻周刊》 叙事题材 叙事结构 叙 事视 角
电视新 闻杂志 自 2 0世纪 六十 年 代末在 美国诞 生以来 , 对较慢 , 各约 4分钟 , 共占节 目总时长的约 1 。 / 在编排中 , 3 长
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视觉化趋向研究
最后,视觉化也促进了时政新闻与受众的互动。通过交互设计,受众可以与 政治信息进行互动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互动有利于增强受众对政 治事件的度和参与度,也有利于提高政治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四、结论
融媒体时代,视觉化趋向已成为时政新闻报道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可视化、 动态化、交互式等多种手段,可以将复杂的政治信息以更加生动、直观、丰富和 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和受众参与度, 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政治现象和过程。
参考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融媒体时代。这个 时代的特征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媒体形式多样,对于时政新闻报道方式也 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创新的 途径和方法,以期为相关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在当前的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随着信 息来源的多元化,真假难辨的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给舆论引导带来难度。其 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存在断裂带,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和融合。此外,时 政新闻报道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为了解 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融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进行创新。
一、探索创新驱动融评发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评论的形态也在不断革新。互联网思维的魔力 在于让媒体的自我革命变得更快、更广、更深。为了适应当今的融媒体环境,新 闻评论也需要与时俱进,以多相比,视频评 论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能够让评论内容更直观、更生动地呈现 给观众。例如,“睡前聊一会儿”是一档音频评论节目,用音频表达的方式增强 了评论的感染力,每期三五分钟的时长恰到好处,抓住了睡前碎片化时间。
《融合新闻学》习题与答案
《融合新闻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融合新闻学:融合新闻学是一种现代新闻理论与实践,强调新闻报道在内容采集、编辑制作、发布传播等环节中全面运用多媒体、多平台、多终端的方式进行整合,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和阅读习惯。
2. 全媒体记者:全媒体记者是指能够熟练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新闻采集、编辑和发布的新型记者,他们不仅具备传统新闻采编能力,还掌握新媒体技术应用和跨平台传播策略。
3. 数据新闻:数据新闻是融合新闻学的重要分支,它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可视化手段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和展示,通过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新闻故事,提升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4.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指网络用户自愿创造并分享到互联网上的各类原创信息,如评论、博客、图片、视频等。
在融合新闻学中,UGC已成为新闻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跨平台发布:跨平台发布指的是新闻内容在多个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同时或按序发布,包括但不限于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等,旨在扩大新闻覆盖面,提高影响力。
二、填空题1. 融合新闻学的核心特征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多平台整合;多媒体融合。
2. 在融合新闻实践中,______成为连接各媒体平台的关键纽带。
答案:内容为王。
3. 通过______,融合新闻可以实现对新闻事件的实时更新和连续报道。
答案:互动性与即时性。
4. 融合新闻学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______、______及新媒体运营能力。
答案:跨媒体操作技能;信息整合能力。
5. ______是融合新闻时代下新闻生产模式的重要变革方向。
答案:社会化新闻生产。
三、单项选择题1. 融合新闻学强调的传播特点是()。
A. 单一媒体形式B. 线性传播模式C. 多平台整合与多媒体融合D. 非互动性信息传递答案:C2. 在融合新闻报道中,以下哪一项技术手段对于实时更新新闻内容和增强用户参与度至关重要?()A. 数据挖掘技术B. 直播技术和社交媒体C. VR/AR虚拟现实技术D. 无人机航拍技术答案:B3. 下列关于融合新闻时代记者角色变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新闻故事化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
新闻故事化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新闻故事化是现代新闻写作的一种趋势,它不仅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还能够更好地让读者理解新闻的情节和主题。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新闻故事化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以便能够更好地掌握这种写作方式。
一、构成特征1.情节结构新闻故事化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情节结构。
与传统新闻写作相比,新闻故事更注重故事情节的铺陈,强调“伏笔–高潮–反转–结局”的故事结构。
这种结构能够让读者逐步进入故事的情境中,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人物刻画新闻故事中的人物刻画要更加丰满,要求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刻画深度。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给读者更多的信息,让读者更好地认识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和故事结局。
3.情感因素新闻故事中的情感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它作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情感因素的塑造上,我们可以通过真实的人物故事、大背景的刻画、小细节的描写等方式来表现故事情感,呈现丰富的情感深度。
二、写作技法1.对故事细节的注重首先,对于新闻故事的写作来说,要注重故事的细节。
通过讲述故事中的小细节,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沉浸于故事情境之中。
2.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其次,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新闻故事中,人物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对人物进行丰富细致的刻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情节。
3.精准的语言表达再者,要注重精准的语言表达。
作为新闻写作者,我们不仅需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还需要注意使用具有视觉感的词汇、描述方式和情感表达。
4.全面思考故事情节最后,要全面思考故事情节。
新闻故事不仅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还需要平衡在各个环节之中,确保情节通畅,更好地引导读者理解新闻的主题和意义。
总之,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方式是一种新的新闻写作趋势,这种写作方式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新闻的主题和意义,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能够让您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写出更有情感、更有内涵、更有吸引力的好文章。
新闻叙事的主体姿态及其呈现
新闻叙事的主体姿态及其呈现
刘雪玲
【期刊名称】《文化产业》
【年(卷),期】2024()13
【摘要】在新闻报道领域,每一则报道都承载着叙事者的主体姿态,这不仅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更深刻地反映了媒体对事实解读的角度与立场。
新闻的叙事
绝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经过精心构建的文本,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境、观点
和态度。
新闻叙事主体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方式,不仅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
信息,更在无形中引导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现主要探讨新闻叙事主体
姿态的具体表现和呈现方式,归纳新闻叙事主体姿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新闻传播工
作的良好开展提供支持。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刘雪玲
【作者单位】安丘市融媒体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
【相关文献】
1.新闻叙事的主体姿态及其呈现
2.论电视新闻评论主体的多元化呈现——以央视
新闻评论为例3.双轴·意指·程式——视听微叙事下传播主体的自我呈现4.叙事特征、
主体呈现与意义表达——电影《最好的时光》文化表征研究5.《人民日报》微博新闻的叙事主体姿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智慧树知到《电视新闻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电视新闻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电视新闻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大众传播不一定直接使受众发生变化,但它可以作用于受众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A:对B:错答案:对2、电视新闻的信息内容表现、信息传播手段和信息传播载体都要以现代电子技术为基础。
A:对B:错答案:对3、电视这种媒介对于正在进行时的时态表现力最强。
A:对B:错答案:对4、电视新闻中只能出现有源音乐,而不能出现无源音乐。
A:对B:错答案:对5、电视新闻的独特的价值要素就是它的可视性。
A:对B:错答案:对第二章1、按照电视视听特点,电视的表达符号可以分为可视性符号和可听性符号。
A:对B:错答案:对2、书写符号(文字)、声音符号(语言)两大系统属于具象语言符号的范畴。
A:对B:错答案:错3、所有的同期声都属于现场语言符号的范畴。
A:对B:错答案:错4、声音符号中的音乐符号和音响符号属于具象语言符号的范畴。
A:对B:错答案:对5、蒙太奇的语言符号属于具象语言符号。
A:对B:错答案:对第三章1、新闻的5W和1H在电视新闻尤其是新闻消息有限的时间内没有办法通过画面来完整呈现。
A:对B:错答案:A2、在电影中是由画面承担叙事的主要功能,而在电视新闻中是由声音承担叙事的主要功能。
A:对B:错答案:A3、在电视新闻叙事中,声音是主体,画面是辅体。
A:对B:错答案:A4、电视新闻画面的任务不是系统叙述,而在于以具象符号的色彩、形象、动态、空间等因素与抽象语言联袂,向人们传播完整的信息,佐证新闻的可信程度。
A:对B:错答案:A5、同时调动声音的逻辑叙述功能和画面的实证新闻功能,才能称得上是完整、优秀的新闻作品。
A:对B:错答案:A第四章1、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新闻细节。
A:对B:错答案:A2、电视新闻细节的处理与呈现只能原味原汁,不能运用特技制作、音乐叠加、循环回放等手段。
A:对B:错答案:B3、细节的呈现最好是通过现场语言、现场画面呈现,播音语言没有办法展现细节。
简析新闻报道好文本如何呈现
简析新闻报道好文本如何呈现作者:徐光胜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04期摘要:新闻报道文本的呈现,需要在粘合受众层面下工夫。
文本要有恰当的叙述场景搭建,信息传达也要做到细节化、生动化,这要求记者持续更新语言词汇体系,采用友好的叙述逻辑等。
关键词:场景搭建;信息量;细节化;叙述逻辑一部电影一般在开头处,会对故事展开所必需的背景有一定的交待,将观众代入故事中。
一篇报道的开始,也要对报道对象有一个形象化或生动的表达,让受众大概知道报道的对象是什么——这就是文本的场景搭建。
它呈现的是稿件的基本背景和陈述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个友好的“界面”,避免出现一头雾水情况影响阅读浸入。
比如一篇关于实体书店跨界经营的经济观察类稿件,原稿文本开头是这样的:“结合大数据推荐图书,本地独具特色的文创商品,不亚于咖啡厅的咖啡、甜点,一年上百场的活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网红实体书店落户哈尔滨。
售书已不再是它们的唯一,为这座城市搭建文化平台是它们的奋斗目标。
”这个开头过去枯燥、生涩及硬拔高等“硬伤”,受众对报道的对象“跨界书店”难以建立有效的认识。
在此情况下,开头换一种表述文本,“巨大的玻璃窗,阳光45度洒在书本上,每一个角度都像一幅画……眼下,诸多文艺范的实体书店陆续在哈尔滨开张。
书架畔休闲区错落有致,咖啡、甜点供应不停——书店越来越像偶像剧的片场。
一些跨界书店迅速摆脱了售书立身的‘宿命’,咖啡、甜点和文创品销售,甚至为其带来了三分之二的利润”。
后一种开头用一种形象化描述,传递出了跨界书记的“外观”和大体的运营模式,对报道主体跨界书店实现基本的场景搭建,读者借此对文本“主角”有了一定的认知,在后续阅读中不会产生障碍。
一篇报道尤其是深度报道,如何吸引受众读下去?文本要有足够的信息量。
这就要求,行文时要消灭含糊语句,实现内容表达的细节化、生动化、贴近化。
不少记者对事物或观点的描述部分,呈现语言过于抽象、模糊和机械,或过于依赖宣传方提供官样文字资料。
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语言仪式化的思考
央视《新闻联播》自1978年开播至今,经过30余年的变化与发展,它具有的宣传模式一直是省、市级电视台借鉴甚至照搬的标准样板,在全国电视媒体中已成为独具特色的“联播体”。
“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新闻联播》,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
”①作为《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在语言规范化问题上就显得格外重要。
而这种重要性就使得主持人语言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化已经上升成为了一种仪式化的表现。
这种仪式化在《新闻联播》里的作用是什么,价值是什么,这是本文想要思考的问题。
一、主持人语言仪式化表征1、仪式化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仪式是文化的核心和缩影,与人类生活具有同构性。
“仪式化是指某种类型化的、重复的姿势和姿态。
”②这里重在类型化和重复。
《新闻联播》的主持人语言就是这种类型化和重复,主持人每天播报新闻时所使用的语言都有一个框架,这样一个框架就是类型化的表现,而主持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重复这样一种类型化。
所以主持人语言的仪式化就是这种播报模式的姿势和姿态。
2、主持人语言仪式化的特点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主持人语言仪式化最重要的就是类型化和重复性。
所以仪式化的特点从两方面来谈,一是主持人语言的类型化,二是重复性。
《新闻联播》的这种填空式的播报模式一直被广大观众所诟病,观众认为多年来《新闻联播》一直重复着国家领导人在各地调研、全国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国际局势紧张这样的内容,主持人的播报也一直遵循“今天是某年某月某日,农历某月,今天的主要内容有”的模式。
观众可能厌烦了这样的播报模式。
但是,这样的类型化的播报是《新闻联播》发展多年的产物,这样一种既存的模式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正是这种类型化存在的必要性。
正因为这样类型化的播报,《新闻联播》的“联播体”才能成为省、市级电视台借鉴甚至照搬的标准样板。
再说重复性。
重复性具体就体现在主持人播报新闻时重复类型化的播报模式。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重复性的类型化,《新闻联播》才能作为中国的形象面向全球,才能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才能成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择、加工和展现等诸多环节都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
而且它还以某种方式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之成为社
会生活之必备。新闻仪式主要致力于将事实转换为新
闻,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新闻文化,并以文化的力量塑
造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通过对新闻的生产、传
作为仪式,新闻“远远不是单纯地‘反映’事件的
本来面目,事实上,新闻有效地程式化规定了应该如何
去描述事件的真实情况”④。它将带有某种“偏向”的
事实合法化为人们认可的真实,这一特点源于既定的新
闻价值取向。基于该价值取向,新闻便成为传受双方共
同参与的仪式。事实最终经过仪式转化为新闻,实质上
是一种价值观念或社会意识的表达、整合与共享,最终
“使人们自然地接受交流并共享情景,而这对人们交流
意见并获得对情景的界定是十分重要的”⑥。
三、新闻仪式的运作机理
新闻仪式作为新闻实践成型的运作模式源源不断
地将事实转化并沉淀为新闻文化的一部分,将意见、观
点、价值判断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受众,最终将被动的
控制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新闻仪式的运作有两条相
闻、晚间新闻、深夜新闻,等等)。”16人们在观看体
育新闻时,也预设了竞争、征服、加冕的仪式期待,而
这正是长期以来体育新闻报道灌输给人们的仪式观。
新闻仪式的背后有新闻文化作支撑,新闻文化“是
闻仪式对内容控制的最过激表现就是虚假报道。“尽管
几乎没有记者和编辑要故意压制报道事实,但大部分人
都‘没完没了地轻信别人和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而且,
很多时候,非常缺乏常识’。在出现危机的关头,他们对
公众认识的贡献‘就好比占星家和炼丹士的作用’。”⑨
媒介逻辑:仪式的思维控制。新闻仪式主要借助于
关键词:仪式;新闻仪式;新闻文化
72 总第286期
讨论与思考
别于私下里聊天,是被采访者与采访者的表演。在当下
媒介环境中,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赋予
人们更大的信息发布权,很多消息都可以通过直接爆料
进入人们的视野。尽管如此,这些消息也要经过媒体的
筛选和过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新闻报道的仪式化
方式与新闻媒介所赋予的仪式化集体接触却是形成新闻
的必经环节,这两个环节是传受双方进行传播活动的仪
式化过程。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是一个制造、保
持、修补和转换现实的象征性过程。通过传播..他们
共享着相同的文化。”“传播就是仪式..这种传播仪
式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建构。”③如此一来,新闻便超出
受的主要机制,归根结底是要挖掘新闻的文化意涵。
新闻仪式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新闻内容的筛
选仪式、新闻报道的仪式化方式以及新闻媒介所赋予的
仪式化的集体接触。新闻内容的筛选仪式主要由记者通
过采访、采编完成,这种仪式为人们所熟悉,却不为人
们所把控,例如,记者对事件当事人或旁观者的采访区
新闻的仪式化Βιβλιοθήκη 现 预见的信息那里获得了一种欣慰感”15。与此同时,新
闻报道中的流程安排、栏目设置、节目编排等都在长期
的实践中演化为仪式,并内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
分。“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指出,新闻时间的安排预先设
定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生活模式(当前具体的新闻
节目类别有:早餐新闻、午餐新闻、傍晚新闻或晚餐新
斯·凯瑞(James Carey)在梳理传播概念时将其划分为两
类,即“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传播的传递观
强调讯息传播对空间距离的克服与控制,呈现的是讯息的
流动与扩散;传播的仪式观则从讯息共享的意象中提炼出
团体或身份认同的理念,认为正是这种理念构建了人们有
秩序和意义的文化世界。对于新闻的理解也需要兼顾上述
高辨识度的常识,乃至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类型的过程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文化的视角
来界定新闻。不仅注重新闻是对事实的呈现,更注重如
何呈现以及如何被接受,动静结合,实现对新闻的整体
把握。基于此,可以将“仪式”的观念引入新闻定义,
重新认识新闻,形成新闻的仪式观。
一、作为仪式的新闻
播等环节进行梳理总结,发现新闻的运动过程也是有章
可循的,其仪式有相对固定的节点。透过该仪式可以窥
见媒介技术、事实以及传受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从而体现出新闻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
运动。该仪式的起点是事实,终点是新闻,其功能是形
成新闻文化并达成文化控制。各环节如下图所示:
“正是通过圣化了的行动——仪式..生存的世界和想
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来,变为同一个世
界。”①仪式作为一种象征活动,表达与建构是同步的,
它力图达成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国家权威之间的逻辑关联,
是一种权力运作技术。正是基于对仪式理解的拓展,一些
典型的社会活动也被纳入仪式的考察范畴。美国学者詹姆
其间蕴含着新闻是符号与意义建构的产物这一基本观念。
随着社会分工、合作的日益细致、紧密,加之媒介
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展现出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
网络的特性。而无处不在的新闻承担起信息分享、知识
传递以及规范塑造的职能,尤其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新闻在以程式化、戏剧化、个人化的再现逐步成为一种
伸到媒介对于更广泛的文化事件的影响,包括体育、娱
乐与公共庆典等。也有许多的例子显示,媒介将许多新
的文化形式(如广播热线、电视谈话节目、音乐录像、
广告和冗长的连续剧等)变成了我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一
部分”11。在新闻与媒介天然联姻的情况下,新闻仪式
所展现的媒介逻辑自然成为左右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路
媒介完成,因此,新闻仪式本身也暗含着媒介逻辑。埃斯
德和斯诺(Altheide & Snow)将媒介逻辑描写成“理解和
解释社会事件的方法..这种(传播)形式的成分包括
不同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形式的要素包括材料怎么组
织、材料呈现的风格、关注和强调的重点以及媒介传播
的法则”⑩。同时,“‘媒介逻辑’的普遍概念可以延
了简单的事实范畴,上升到文化层面,成为转换事实的
象征性仪式,传递并引导人们共享文化。
二、新闻的仪式呈现
作为仪式的新闻,其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或
话语本身。它表现为一种相对固定的通行程序或模式,
不仅具有表达性,而且具有建构性。它是新闻媒体权力
实践的过程,是新闻广播于社会的生存技术。新闻作为
2015年第1期71
讨论与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新闻,新闻便有不同的界定,包
含不同的意涵。关于新闻,也许并没有一种既定的定义,
每一种关于新闻的认识都表明一种审视新闻的立场或角
度,综合诸种定义有助于人们对新闻的全面认识与理
解。现有的新闻定义从新闻的来源、组织架构、话语、
制作等方面进行了界定,大致分为静态界定与动态界
线图。“人们在那个永远被事先安排好的、中立的结构
里寻求对真实性的保证,它不容置疑,也不存在主观诠
释,这就是‘真实的世界’。”12人们对媒介的过度依赖
让媒介逻辑深入人心,也让人们对于现实的敏感逐渐钝
化。例如,“在报道日常生活中和人们切实接近的问题
时,大众媒体如此过多地强调了‘个人性’..如此一
在整体上形成的是新闻文化。而新闻文化则以一种价值
标准或意义体系渗透在事实的筛选、报道以及集体接触
等仪式中,并巩固这些仪式。
作为仪式,新闻已经塑造了人们信息化生活的习
惯,通过新闻制造认同,指偏纠正,引导社会行为合法
化。它“把一系列用于理解社会生活的规范性原则转化
为‘常识’”⑤,让建构世界取代现实世界,把某种目的
意义体系是传受双方在新闻仪式中达成的默契与共识。
可以这样说:“只有当一个新闻事件能够置身于已有的
‘意义地图’之中,或者置身于关于社会本质的某种文
化知识形式当中时,它才能为观众所明白。”⑧新闻媒
体建构的意义体系通过新闻仪式完成释放,并成为受众
接受新闻事实的参照系,它决定了受众的新闻偏好。什
定。静态界定主要是把新闻定义的着力点集中于本源或
文本本身,如新闻事实说,旨在阐明新闻生成的前提或
本源,至于什么样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其背后则是一
种文化选择。动态界定主要是把新闻定义的着力点集中于
报道、建构,如新闻报道说、新闻话语说,分别将新闻的
生产传播行为、新闻文本的话语分析作为研究的立足点,
具有意识形态特色的内容”14,但人们却浑然不觉。
新闻文化:仪式的意识形态控制。新闻作为一种仪
式,不但承担着转换与定义、再现与建构现实的功能,
还能达成共识,引导舆论。正如“电视新闻如此深入到
日常生活的文化之中,符合其仪式化的‘信息流’在结
构上的规律性。不止于此,电视新闻用特定的方式每日
重复报道社会的风险和危机,使得观众从他们熟悉和可
指出:“媒体通过误解、敏感化、戏剧化、升级等四个阶
段的叙事所形成的对最初问题的解说不断强调了行为的异
常,进而凸现固定成见的正确性。”②于是,理解新闻的
基点也便移向事实与过程兼顾、传播与仪式并举。从仪式
的角度来看待新闻,既有助于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理解新
闻的社会整合作用,又有助于动态考察新闻生产、新闻传
自身的绝对优势地位。’相应地,占主导地位的新闻框
架正是通过不断的重复和每天的新闻话语才取得了表面
上的这种自然的、天经地义的地位。”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