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合集下载

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临床分析

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临床分析

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临床分析发布时间:2022-06-08T00:49:55.0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期作者:解颖[导读] 目的分析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21.1~2021.10我院收治的86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解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目的分析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21.1~2021.10我院收治的86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其中对照组采取缬沙坦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益气活血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脂指标及心功能指标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37%)比对照组(60.47%)高,P<0.05;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ESD)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高血脂症(TG)、总胆固醇(TC)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将益气活血汤辅以西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效果显著,且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心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益气活血汤;慢性心衰;心功能指标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血管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临床中患者表现为血管腔狭窄、阻塞,进而发生心肌缺血、缺氧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日常作息的变化,造成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冠心病伴随慢性心衰患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指出[1],我国慢性心衰患者发病率为0.9%,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多发疾病。

中医辨证冠心病慢性心衰为气虚血瘀范畴,主要表现为少尿水肿、心悸喘息、心胸疼痛等,临床针对冠心病伴慢性心衰患者常采取西药治疗,例如:缬沙坦胶囊。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供血不足及心功能受损。

传统中医学认为,心衰是由于心气衰弱、气血不足或气滞血瘀所致。

中医诊断心衰时,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进行辨证施治,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配方等。

一、药物治疗:
1.补气药物:包括党参、黄芪等,可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增加心脏供血量。

2.活血化瘀药物:包括桃仁、红花等,可以改善心脏供血,促进血液循环。

3.利水消肿药物:包括茯苓、车前子等,可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4.清热解毒药物:包括黄连、黄芩等,可以减轻心脏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脏功能。

二、针灸疗法:
1.舌尖灸:针灸舌尖,可达到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的效果。

2.心包经穴位针灸:通过刺激心包经相关穴位,以调节心脏功能。

3.神阙穴针灸:刺激神阙穴可以调整心脏的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助于提高心脏泵血能力。

三、中药配方:
1.复方丹参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

2.通心络胶囊:含有丹参、川芎、水蛭等中药,可改善心脏供血不足,保护心脏功能。

3.莲子心血康胶囊:主要成分为莲子心、石菖蒲等,可补气养血,改
善心脏功能。

以上是心衰病的中医诊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生会进
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根
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应遵守医生
的指导,定期复诊,坚持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张志敏;杨硕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年(卷),期】2024(38)6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F)以呼吸困难、乏力和体液潴留为主要表现,是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结局,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危重、预后差的特点,其临床症状可参考中医学“心衰”,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其病理基础为气虚血瘀,临床上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较为常见,其他证型多由气虚血瘀演变而来,故关于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治疗现状及疗效机制的研究十分关键,临床上多采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等治法。

该文根据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目前治疗的临床文献,分析病因病机、中医选方用药及疗效机制,总结常用方药及其配伍特点。

疗效机制主要涉及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室舒张压,抑制炎性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和延缓心室重塑等方面。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张志敏;杨硕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气虚-血瘀-水停”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探讨
2.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3.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卡格列净治疗气虚血瘀
证慢性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4.“益气升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42例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摘要: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为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研究其发病机制和研发新的治疗方案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文献,总结专业学者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从病因病机出发,以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为主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从而观察益气活血治法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关键词:慢性心衰;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法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果,是临床上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心衰的研究近年来也趋于热化,传统中医中并没有"慢性心衰"这一病名,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的特征把慢性心衰归属于中医"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等病名的范畴[1]。

本文查阅近年中医药对慢性心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前期学者研究的经验中探讨慢性心衰的证型和治法。

1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认识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胀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五脏生成论》:"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日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日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中医著作《内经》已经涉及心衰相关病名,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心胀""心痹"可归入心力衰竭范畴,这与现在我们临床所见的慢性心衰临床表现相似。

张仲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心水"的病名。

并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这些都与心衰证候相吻合,进一步明确了"心水"这一病名与慢性心衰临床症状相近。

从气血水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_郑国玉

从气血水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_郑国玉

96第13卷 第1期 2011 年 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1 Jan .,2011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心衰的主要特征是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功能障碍及神经体液调节的改变,常伴呼吸困难,体液潴留,运动耐受性降低和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其治疗原则和方案大致包括:(1)一般治疗,如消除心衰的诱因,积极治疗和控制基础心血管病变,调整生活方式及加强心理疏导和减少各种精神刺激;(2)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B 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强心药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3)非药物治疗,包括心脏再同步化、心脏自动除颤复律器及心脏移植等手段[1]。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心衰疗效肯定,而且其心衰诊疗指南不断完善,越来越规范化、国际化。

尽管如此,慢性心衰住院率仍高居不下,住院费用比较昂贵。

为此,发挥祖国传统医学廉、简、验、便优势,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很有必要,不仅减少病人的痛苦,也节省了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

从中西医结合的观点看,慢性心衰可以参考中医的水肿、小便不利、短气、咳嗽、胸痹、虚劳等病证加以辨证论治。

“气阳而无形,水与血阴而有形也。

阴者自偶,而阳者自奇也。

水气为阳,血气为阴也。

阳病者,气有动水血之证也;阴病者,有水血塞气之证也。

阴阳之义,以推诸证,则气与血水自在其中也[2]。

”日本古方派著名医家吉益南涯在《医范》中阐明了自己的医学观点。

吉益南涯作为中医临床家,从理、法、方、药,都有自己观点和经验,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笔者认为吉益南涯的理论对于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很有启发意义,下面分别从气血水三方面探讨水肿、小便不利、短气、咳嗽、胸痹、虚劳等的辨证论治。

1 水 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心衰病人体液潴留超过正常体重5%以上可以出现外周水肿,先见于足踝部和胫前部,卧床者的腰骶部,严重者有腹水和全身水肿。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及( 或) 射 血 能力 受损 而 引 起 的 一 组 综 合 征 , I 临床 表 现 主 要 是 呼 吸 困难 和无 力 而 致 体 力 活 动 受 限 和 水 肿 , 影 响 患 者 正 常 的 生 活 ] 。其 发 病 率 高 , 病死率 高, 严 重 危 害 着 人 民 的身 体 健 康 。 中 医学 在 治疗 慢性 心 力 衰 竭 方 面 具 有 明显 的优 势 , 益气活血 、 化 瘀 利 水 为 治 疗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的 重 要 治 法 。本 文 从 益 气 活 血 、 化 瘀
脉 粥样 硬 化 等 多 重 心 血 管 保 护 作 用 l l 。 利 水 方 以 苓 桂 术 甘 汤 为 基 础 。苓 桂 术 甘 汤 温 阳化 水 , 为治
亏虚为本 , 以 痰饮 瘀 血 水 停 为 标 。 心 气 虚 是 心 力 衰 竭 的始 动 因
素, 心 阳 虚是 心气 虚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 血 瘀 是 心 力 衰 竭 的 重 要 病 理 环节 , 痰 饮 水 停 是 心 力 衰 竭 的最 终 病 理 产 物 口 ] 。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中 医 证 候 特 点 的 文 献 学 及 流 行 病 学 研 究 显 示, 慢性 心 力 衰 竭 的病 性 要 素 有 气 虚 、 阴虚 、 阳虚及血瘀 、 痰浊、
阳, 王
健, 刘玲 玲
文章编 号 : 1 6 7 2—1 3 4 9 ( 2 0 1 3 ) 0 1—0 0 6 7—0 2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是 各 种 心 脏 结 构 或 功 能 性 疾 病 导 致 心 室充 盈
爱心鉴》 , 该 方 由人 参 、 黄芪 、 肉桂 、 甘 草 四 味 药 组 成 。方 中人
活 血化 瘀 方 以 冠 心 Ⅱ号 为 基 础 。该 方 由丹 参 、 赤芍 、 川芎 、

活血降脂汤治疗气虚血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活血降脂汤治疗气虚血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活血降脂汤治疗气虚血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对活血降脂汤治气虚血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简称:心衰)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进行观察。

方法观察本院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推荐的慢性心衰临床评定标准诊断为慢性心衰诊断标准的心衰患者,且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为气虚血瘀证,计划共收治患者100例,中西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各50人。

同时,西医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西医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外另加活血降脂汤,两组用药疗程均为5周。

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后心功能、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分析用药的安全性。

结果中西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0%,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

另外,治疗完毕后,分析对比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发现中西医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分析对比心功能指标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本医药不仅安全,同时活血降脂汤对气虚血瘀慢性心衰患者治疗效果确切,也能改善提高患者新功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

标签:活血降脂汤;气虚血瘀慢性心衰患者;中西医治疗气虚血瘀慢性心衰不仅是一组临床症候群,也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并发的最终后果。

因此,重视心衰预防的研究工作是我院非常重要的方向。

我院研究主要依据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将其症状一般分为“心悸”、“喘证”、“水肿”等。

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了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的丰富经验,同时自拟活血降脂汤,已经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主要以第六版《内科学》内容为理论基础,以慢性心功能不全为诊断标准,以患者左心力衰竭病理为主。

心功能分级标准:主要参照1994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的修订标准,将心功能分为四级。

中医辨证:理论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为气虚血瘀证。

其临床表现为: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气少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7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7例

[7 1 】马金 勇. 手法配合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腔 内注射治疗膝关节
骨性关 节炎 3 例 疗效观察 [ 】 河北 中医, 0 0 3 () 8 5 3 J. 2 1, 2 6 : 8—
i t a a t c 1 r s d u y 1 r i t n s n v a o n n r — r i u a o i m h a i ol e i y o i 1j i t l  ̄ s
子 I-口 TFa变化的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07 L1 和 I— f J. 20 ,
参考文献
1 z d h a t olc a i r p r t O a h ) n a n m l i e y 1 r l c d p e a a i i a i n a i a l i l s
【 ) 马金勇. 1 手法配合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腔 内 射治疗膝关节 注
骨性关节炎 3 例疗 效观察 【 】河北中 医, 0 0 3 ( : 8 - 3 J. 2 1 , 26 8 5 )
慢性心力衰竭且 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分成 2 ,治疗组 3 组 7例在常规 西药抗心衰的基础 上加 服益气 活血 中药治疗; 对照组 3 例采用常规抗心衰西药治疗 。 5 于用药 1 周后进行疗效评估 。 2 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8.%对 照组为 6.%P 00)且治疗组在 心脏指数 、 92, 86 (< .5: 脉搏指教 、 射血分数等改善方面优 于对照组 (< .5。结 P O0)
例总结f 】甘肃中医, 0 5 I ( : 1 J. 2 0 ,8 8 2 . )
[ 】 D J , i n Y Z a g M e a . a c 1 r n o h l a 8 u R J a g , h n Y , t 1 V s u a e d t e i I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近年来,受到生活环境、工作压力、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它是指患者的心脏结构发生变化,或者心肌功能出现异常而造成的心室充血或者无法正常泵血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持续性呼吸困难以及全身乏力等情况。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都容易引发慢性心力衰竭。

据调查,当前我国患有心衰人数近500万,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尽管西医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长期的西药使用也容易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不利于从根本上进行治疗。

因此,中医学基于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理论,以辨证方法对患者进行精准治疗,在缓解患者病痛的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1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尽管在中医的藏书记载中,并未出现过慢性心力衰竭这一疾病介绍,但是,从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与中医所提到的“喘证”“心痹”等关联性极强。

直到1990年左右,才出现了关于“心衰”的相关记载。

1997年,“心衰”才正式成为中医病名。

与“心衰”对应的,也正是西医中所提到的“心力衰竭”。

对于这一疾病的发病机理,中医上常认为是由于患者的心气阳虚,心阴不足引起的。

常见的表现为患者的心脏出现血瘀的症状,同时患者还会伴有水饮、痰浊等症状。

尽管这一疾病的主要病灶在于患者心脏,但与患者的脾脏、肾脏以及肺器官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具体来说,患者的心气阳虚是导致该种疾病的直接原因,血瘀则是这一疾病的中心病理,而出现水饮、痰浊等则是病理表现。

由于患者气血不足,导致其血液流通不畅,在患者的体内出现痰浊,最终二者相结,使得患者出现更为严重的气血两亏。

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医学研究者对于这一疾病的病机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一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脏和肾脏的阳虚导致的,因此,阳虚饮停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致病机理。

他们认为,为了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以采取活血化瘀、补肾固本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患者温阳、补气、活血等。

浅析古代医家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浅析古代医家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浅析古代医家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摘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认为古代医家虽然没有确立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对应的病名,但是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归属为“心水”、“心痹”、“心胀”、“痰饮”“水气”等疾病范畴。

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虚为脏腑阳气不足,实为痰饮、瘀血内阻。

病位在心,并可累及它脏。

故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大法,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根据病机灵活施用益气、活血、利水等治则,灵活选方用药。

【关键词】古代医家心衰病因病机;【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031-02慢性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渐进性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正常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综合征[1],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阶段。

心衰患者生活质量低,预后差,住院率及死亡风险高,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健康问题。

如何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提高心衰早期预防诊疗水平,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古代医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资料,但散见于历代典籍中。

今笔者浅析古代医家对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以期对临床辨治心衰有所帮助。

1 对心衰病名的认识“心衰”一词,首见于晋?王叔和《脉经?卷三?脾胃第三》,其曰:“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另脉伏而沉。

”,但此“心衰”并不是现代医学所指“心衰”,其意是指心阳虚衰,阴寒内盛。

宋朝赵佶下诏主编的《圣济总录?心脏门》云:“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健忘之本,本于心衰,血气衰少”,此“心衰”指的是健忘的病机,也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心衰”含义相去甚远。

历代先贤始终没有将“心衰”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来进行辨证论治,其相类似病症多散见于历代医学著作中。

《灵枢?胀论》曰:“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素问?逆调论》记载:“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临床观察

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临床观察

冠心病慢性心衰为 长期 心肌 缺血 引起 的心功 能不 全 , 临 是
泌系统 、 造血系统等 严重 原发性 疾病 者 ; 妊娠或哺 乳期妇女 ; ⑤
床常见的危重病症 , 心血管 病 的主要 死 因。随着人类 物质 生 是 活水平 以及医疗水平 的提高 及人 类寿命 延 长 , 各种 心血管病 患 者 的心衰的发生率也 呈上升 趋势 , 国人 群慢 性心 衰的发病 率 我
(. 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广东 深圳 5 83 ; . 113 2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 广东 深圳 580 ; 110
3 广东 省 深圳市 中 医院 , . 广东 深 圳 5 80 ) 110
摘 要: 目的 观察 自拟益 气活血汤治疗气虚 血瘀型冠 心病慢性 心衰的 疗效。方 法 将9 7例 冠心病慢性心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标 准 .
冠心病诊断标准、 心衰诊断标准及 中医诊 断标 准参照 《 中药
新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H 心功能分级标 准参照 J 美 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Y A) 94年有关 心功能分 级标准 。中 N H 19
采用抗 心 衰 治 疗 : 西 医 常 规 治 疗 即强 心 (口服 地 高 辛 予 0 15 , d 急性期可用西 地兰 针 0 2 , 脉推注 ) 利尿 ( .2 mgQ , .mg静 、 氢 氯噻嗪片 2 r , d 螺 内脂 片 2 r , a 急性 期 可 以用 速尿 针 5 gQ , a 0 gQ , a 2 rg静脉推注 ) 扩血管用单硝酸异 山梨酯片 3rgQ ( 0 , a 、 0 , a 急性期 a 可 以用硝酸甘油 1 r 加 入到 2 0 L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 A E 0g a 5m 、C I ( 贝那普利 片 1r , a 及拜阿司匹林片 10 gQ 。 0 gQ ) a 0 r , a a

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探讨

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探讨
活血 法 则 可 促进 血 液 循 环 ,降低 心脏 前 负 荷 ,两 者 配合 使 用 ,可发挥 协 同作用 ,显著 改善 心功能 ,常用药 物包 括人参 、 丹 参 、党 参 等 。益气 养 阴法 主要用 于 主要 用 于气 阴两 虚证 , 如生 脉 及 参 麦 。温 阳利水 法 主 要 针对 心 肾阳 虚 、水饮 逆 乱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CM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recent years.method and attention points.TCM t 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erentiation type by replenish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nourishing Yin,water,and symptom s,side
1 发 病 机 制
《灵枢 ·经 脉 》日 :“手少 阴气绝 则脉 不通 ,脉不 通则 血 不流 。” 明确指 出心气 虚导 致血流瘀 滞 ,血瘀 引起水 停 心下 , 从 而 引发 了 咳喘 、水 肿 等 临床 表 现 及 症状 。 现代 中 医医 家 又经 多 方研 究 ,普 遍认 为 CHF以心 之 阳气 虚 衰为 本 ,血 脉 瘀滞 、水 饮 内停 、痰 浊不 化为标 ,属 本虚 标实 ,虚实 夹杂 之 证 。气 虚血 瘀 、阳虚 水 泛是 CHF最 主 要病 机 。心 气 虚 、心 阳虚 是病 理基 础 ,血 脉瘀 滞为 中心环 节 ”】。邓 铁涛教 授则 指 出 “五脏 皆致心 衰 ,非独 心也 ”【2】。五脏 之 间相互 影 响 ,因 此 ,肺 、脾 、肝 、肾 的 功 能 失 调 均 可 影 响 到 心 ,诱 发 心 力 衰 竭 。 心衰 易导 致痰瘀 ,是 因心属 火 ,脾 属土 ,心 脾母子 关 系 ,心 、 脾 功 能失 调 所 致 。心 。肾阳虚致 水 湿 泛 滥 ,表 现 为 水肿 。有 学 者将 心 衰 根 据其 临床 表 现分 为 以下 三 型 :左心 衰 竭 属 于 心虚 证 、右 心衰 竭 属 于 心肺 气 虚 证 、全 心 衰则 属 于 心 阳暴

加服养心通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加服养心通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疗程为 4周 。
合征, 在临床实践 中, 笔者采用全 国名老 中医李锡光教授的经 验方养 心通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 眭心力衰竭 5 观察 , 取得较好疗效 ,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 资料
11 一般 资料 . 观察 病例 来源 于 2 1 0 0年 7月 ~ 0 1 1 21年 2
重, 纳呆 , 肢肿 , 尿少 ; 舌暗淡 , 脉弦细涩 , 或促或结或代 。
33 统 计学方法 .
采用 S S 1. P S 30统计 软件进行处理 ,等级
资料组间 比较采用 R dt ii分析 ; 计量资料 以 ±s 表示 , 内治 组
疗前后 比较采 用配对 t 检验 ,两组问 比较符合正态性和方差 齐 陛者用 t 检验 ,不符合 正态性 和方 差齐性 者采用非参数 检
足 1 ; 级 恶化 : 心功能恶化 1 级或 1 级以上 。
7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 、 年龄 、 病程 、 心功能分级方 面 , 经统计 学处理 , 异无统计学意义 ( > .5 , 差 P 00 )两组间具有可 比性 。 12 诊 断标 准 . 西 医诊 断参照 《 慢性心力衰 竭诊 断治疗指 南 》 的慢性心 力衰 竭诊 断标 准 , … 中医诊断 参照 2 0 0 2年版 《 中药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慢 陛心力 衰竭之气虚血瘀证 诊断标准 Ⅲ] 2。辨证要 点 : 闷涩滞 隐痛 , 胸 心悸而 咳, 劳累后加
尔 1. mg 每天 2次 ; 25 , 地高辛 O15mg 每天 1 。 .2 , 次 疗程 为 4
周。 注 : Rdt 经 ii分析 ,= .2P 00 , u 2 ,< . 提示治疗 组 中医证 候 0 5 疗效优于对照组
2 治疗组 . 2
在对 照组 治疗基础上加用养心通脉方。药物组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慢性心力衰竭(CHF)通常指临床所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CHF是一种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肌体代谢需要的疾病[1]。

其发病率、死亡率、病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

现已明确心室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目前中西医药物治疗CHF 研究的热点是心室重构。

如何逆转、延缓心室重构是目前CHF治疗的主要目标,但仅处于初始阶段。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迅猛进展,大量生物信息的不断涌现,确定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一种迫切需求,目前正在不断地从定义到方法学上进行规范化。

[2]寻求相应的疗效佳、副作用少的防治药物,指导心衰治疗,一直是新药研究的方向。

1 中医古代文献整理古老的中医文献对心衰的描述早有记载。

《素问·逆调论》云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指出了阳气虚衰,水气射肺的征象。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指出脉诊提示心衰以气虚、瘀血为病因。

汉代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支饮与心水两个疾病的概念,如《金匮要略·痰饮篇》云膈间之饮,其人喘闷、心下痞坚,面色黎黑,《金匮要略·水气篇》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悸,其人阴肿,指出阳虚水泛之征,并在伤寒论中创造性的提出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是治疗心衰的主要方剂。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云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指出心衰病因是气虚痰饮。

《伤寒明理论》指出心悸之由,一者气虚,二者痰饮。

宋代赵佶《圣济总录·心脏门》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不足则胸腹协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体强,《医参》中记载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以及《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指出了心衰的临床表现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

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摘要:中医治疗具有疗效持久、药物副作用少等优点,在临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研究综述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致病机制以及治疗经验,旨在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机治疗【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57-0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chf)临床常见综合征,其特点是多反复发作且病情易发展、病死率较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

西药治疗cchf 的效果较好,但其毒副作用较大,因而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中医药在cchf的治疗中,具有疗效持久以及副反应少等优点[1-3]。

近年来,关于如何有效应用中医药防治cchf已成为心力衰竭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就中医对于cchf的认识以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飨读者。

1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中医对于cchf尚无相应的病名,就其临床表现而论,当属中医喘证、水肿以及痰饮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脏腑虚损,发病于心,同时牵连脾肺肾等,其主要病理特点是标本虚实,其本为心气阳虚,标则为血瘀水滞[1-3]。

近年来,关于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报道较多,从认识方面而言,基本一致,但侧重点则各有不同。

大部分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病基础为心气血衰,并贯穿于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始末;中心病理环节乃血瘀,主要病理产物为水饮,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病程缠绵、病情复杂[2-4]。

穆瑞庆[3]认为,心力衰竭的主证,即乏力、呼吸困难以及水肿均与肾虚有密切关系。

肾作为五脏之本,名命门之所在,元气的根源,精气之所藏,主导着机体的水系及纳气等。

肾气亏虚将导致心气化源不足以及鼓动血脉无力,并导致机体无法纳气归元,进而引发喘促[3,4]。

因此,该病可牵连心肾两重要脏器,其本为肾虚。

基于“虚、毒、瘀”浅述芪参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中医

基于“虚、毒、瘀”浅述芪参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中医
LiuJunjie1,ZhaoHuihui1,2,3,ZhangJian1,SunXiaoli1,WangJinping1,WangJuan1,2,3,WangWei1,2,3 (1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2BeijingKeyLaboratoryofSyndromeand
PrescriptionBasicResearch,Beijing100029,China;3MinistryofEducationKeyLaboratoryofSyndrome andPrescriptionBasicResearch,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 Chronicheartfailureisacommonandcomplexdisease.Moreandmorestudieshavefoundthat“deficiency,toxicityand stasis”constitutethepathogenesisofchronicheartfailure.Basedonthis,Prof.WangWeicreatedthe“QishenGranules”,taking thefunctionsofnourishingqiandwarmingyang,promotingbloodcirculation,clearingheatanddetoxification,andimprovingheart functionandattenuatingventricularremodeling.Basedonthe3elementsof“deficiency,toxicityandstasis”,thispaperdescribed theirrolesinthepathogenesisofheartfailure,andelaboratedontheformulabasisandbasicresearchresultsofQishenGranules, whichmayprovideideasandreferencesforthetreatmentofchronicheartfailure. KeyWords Chronicheartfailure;QishenGranules;Qideficiencyandbloodstasissyndrome;Deficiency;Toxicity;Stasis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9.06.019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分析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分析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2月上第21卷第4期·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作者简介:盛慧(1986.04—),女,本科,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中药学。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分析盛慧(大连市中心医院住院西药局,辽宁 大连 116003)【摘要】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2例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 =56)以及对照组(n =56)。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 >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水平均存在一定幅度提升,但研究组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 <0.05)。

研究组总有效率(96.64%)要明显高于对照组(8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PO、MMP-9、SOD 水平纳入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PO、MMP-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SOD 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DD、LVEF、LVESD 水平纳入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DD、LVESD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LVEF 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损伤以及心功能指标,不良反应较少。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证慢性心衰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证慢性心衰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证慢性心衰50例程常福;王卫国;石云霄;姜涛【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7(026)014【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证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胶囊.观察两组6min步行实验、NT-BNP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6min步行实验效果有明显地提高(P<0.05),NT-BNP的含量明显地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6min步行实验效果提高更明显(P<0.05),NT-BNP的含量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瘀胶囊对气滞血瘀证慢性心衰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总页数】3页(P114-116)【作者】程常福;王卫国;石云霄;姜涛【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心病科,河南开封 475000;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心病科,河南开封 475000;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心病科,河南开封 475000;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心病科,河南开封 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2【相关文献】1.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证慢性心衰临床研究 [J], 黄飞翔;严萍;叶盈;许杨;谢胜伟;周一薇;陈美华2.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J], 唐咏;侯乐;李辉;冯文伟;曾靖;廖鹏达;刘炜枫(综述);陈伯钧(审校)3.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探讨 [J], 郑丽4.加服益气强心方治疗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r气虚血瘀证疗效观察 [J], 李鹤;刘亚洋5.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证慢性心衰的临床观察 [J], 张斌;毛秉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芪红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研究进展

芪红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研究进展

芪红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0-08T09:05:43.811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4期作者:王海斌1 罗国圣1戎静婷1宋思敏1布瓦吉尔·木合塔尔1 综述姜海兵2 晋卫军2 审校[导读] 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芪红散组方用药及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等多方面予以综述。

王海斌1 罗国圣1戎静婷1宋思敏1布瓦吉尔·木合塔尔1 综述姜海兵2 晋卫军2 审校新疆医科大学 830000【摘要】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中名为“心衰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对心衰病的辨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治法颇多,王晓峰教授根据中医对心衰病的认识,运用益气活血、温阳化痰利水之方芪红散治疗心衰气虚血瘀证疗效明显,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芪红散组方用药及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等多方面予以综述。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芪红散;生活质量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1]。

在我国≥35居民中,加权后心衰患病率为1.3%,即大约1370万人患心衰[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受限和水肿等。

CHF在中医属于“心悸”“胸痹”“水肿”“喘证”“痰饮”等范畴。

近年来,临床上使用中药治疗CHF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芪红散是在中医学络病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有黄芪、桂枝、红景天、丹参、泽泻、葶苈子等,目前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有效治疗方法[3]。

本文就CHF的病因病机、芪红散组方用药及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等多方面予以阐述。

1 CHF病因病机CHF在中医中名为“心衰病”。

古代医者关于心衰中医最早的论述1.新疆医科大学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基金号: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CX2019071见于《黄帝内经》的“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外,烦而躁, 其人阴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5-10-30T09:26:19.9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作者:张东芳[导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慢性心衰在辨证分型中以气虚血瘀型居多,多表现为心悸、胸闷(痛)、气短、乏力等,可在活动后加重。

我们临床治疗时以益气活血为基本大法,以益气为首要任务。

张东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 150050 摘要: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为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研究其发病机制和研发新的治疗方案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文献,总结专业学者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从病因病机出发,以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为主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从而观察益气活血治法对慢性心衰气
虚血瘀证型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关键词:慢性心衰;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法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果,是临床上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心衰的研究近年来也趋于热化,传统中医中并没有"慢性心衰"这一病名,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的特征把慢性心衰归属于中医"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等病名的范畴[1]。

本文查阅近年中医药对慢性心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前期学者研究的经验中探讨慢性心衰的证型和治法。

1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认识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胀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五脏生成论》:"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日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日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中医著作《内经》已经涉及心衰相关病名,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心胀""心痹"可归入心力衰竭范畴,这与现在我们临床所见的慢性心衰临床表现相似。

张仲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心水"的病名。

并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这些都与心衰证候相吻合,进一步明确了"心水"这一病名与慢性心衰临床症状相近。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中首次直接提出"心衰"这一病名;宋?赵估《圣济总录?心脏门》有云:"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2]。

可见"心胀、心痹、心水、心衰"是古代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名早期的认识。

从这些病名我们可以发现中医药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开始早,且研究日趋完善。

2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慢性心衰的发生病因主要是外邪反复侵袭、饮食偏嗜、情志所伤、年老体衰等因素导致的[3,4]。

经过不断研究和总结,现代的医家对慢性心衰的病机普遍认为是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心气阳虚为本,血脉淤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

心主血脉,而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如若因外邪久稽,内舍于心,或因七情内伤,气血违和,心失所养,均可引发心病,使心之气阳耗损,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的症状。

众多学者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衰最主要的病机,心气虚、心阳虚是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其中心致病环节。

2.1气虚是慢性心衰发病的根本因素《金匮要略》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明代刘纯在《伤寒治例》中曾说:"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明确地阐述了心气虚是心衰病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心气虚导致心阳虚,进而发病为慢性心衰。

中医认为心气虚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气虚无以濡养心脉,故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

这说明了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心气(动力)的作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于周身,使各个组织器官获得必要的荣养,才能发挥其各自的生理功能。

所以说心气虚衰是慢性心衰发病的根本因素,临床观察心气虚是慢性心力衰竭正虚的最基本证候,且贯穿于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

2.2瘀血是慢性心衰的中心环节在传统中医学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

血瘀证是伴随心气虚的最常见的标实证。

"气"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在心衰发展过程中先有心气不足,日久气虚血运无力出现血瘀、痰阻、水饮标实之候。

若心之气阳耗损,鼓动无力,则血行滞缓,血脉淤阻,从而出现心衰症状。

《医林改错》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如果一旦心气虚衰,缺乏动力则帅血无力血行不畅,瘀阻经络就会影响到各个脏腑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心衰症状。

中医认为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心气虚为主,标实则以心血瘀阻、痰饮内停为主,"瘀血乃一身之大敌",故瘀血是慢性心衰中心环节,是伴随整个心衰过程的症状。

3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辩证目前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尚不统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分为7型,即心肺气虚型、气阴两亏型、心肾阳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痰饮阻肺型、阴竭阳脱型。

现代多数医家认为,气虚血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

心气虚衰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基础,心气不足则运血无力,血运不畅导致瘀血内阻,形成血瘀。

所以气虚血瘀在心气虚的前提下贯穿于慢性心衰的全过程,为主要病理表现,以心悸、喘息、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不能平卧、少尿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4中医药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治法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的主要病机属本虚标实,心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故益气活血法可针对心衰发病之病机气虚为本,血瘀为标而应用。

张艳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心气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日久成瘀,阻塞脉道。

所以我们临床治疗气虚血瘀证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大法,以益气为首要任务。

5结论
慢性心衰的主要病机属本虚标实,心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在脉道内运行,日久成瘀,阻塞脉道;血瘀又可导致进一步的气虚,加重慢性心衰的症状,气虚和血瘀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慢性心衰在辨证分型中以气虚血瘀型居多,多表现为心悸、胸闷(痛)、气短、乏力等,可在活动后加重。

我们临床治疗时以益气活血为基本大法,以益气为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许鹏.慢性心衰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3):67-69.
[2]张艳,礼海,王彩玲.浅谈慢性心衰中医病名病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2(6):1547-1548.
[3]张秀环,程晓昱.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1,4,15(4):512-513.
[4]王健,苗阳.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0(10):1237-12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