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中国地理之农业教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及反思优秀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及反思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学会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分析,培养地理观察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的关注和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关爱农村和农民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提问:你们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了解?2.知识讲解(1)讲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展示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
(3)讲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规律,如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等。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成功案例,如袁隆平杂交水稻、东北黑土地等。
(2)引导学生分析成功案例的原因,如气候、土壤、科技等。
(3)提问:从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经验?4.问题讨论(1)展示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农业生产效率低等。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梳理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分布特点及问题。
(2)强调我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与挑战,鼓励学生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四、课后作业2.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绘制分布图。
3.举例说明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分布特点及问题。
2.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成功案例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

中国的气候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农业部门及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状况。
2.理解农业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差异以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3.能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并能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1.我国南农业的区域差异,耕作制度,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农业地区分布的原因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建议
充分收集各种教学素材,指导学生从图片、视频、文本等情境理解教材中我国农业相关知识。
课堂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他那探究,然后总结,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强化学习成果。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
2.受降水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具有“东耕西牧”的特点。
探究二【探究点拨】
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在地形陡峭、易水土流失的山地发展林业;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平原发展种植业;在降水较少、牧草生长良好的地方发展畜牧业;在河湖众多的地区发展渔业;在距离城市比较近的地方发展蔬菜、肉、乳、禽、蛋生产。
2.东部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城郊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适合发展商品粮生产,西部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特色农业。
PPT展示参考答案。
第二层级
环节一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分好小组合作探究金太阳思维探究与创新内容。小组内部小组长要做好工作的协调和分配。探究内容均衡分配给各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纪律的规范和探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分配好展示任务。展示部分建议口头展示和展区展示相结合。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伴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高中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 第六讲 中国的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二全册地理教案

第6讲中国的农业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及主要农产晶;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初步学会用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分析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初步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找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大致位置。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
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
对学生进行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优良品质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耕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三.教学难点:四大农业区一.农业的地位稻谷、大豆、谷子、茶、桑、柑橘等都起源于我国。
1.农业的重要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提供生活必需品、原料、市场、劳动力、资金把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面临的问题:(1)人均耕地少。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灾能力较差。
水旱灾害最严重。
(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一半以上,林业不足4%,牧业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牧业比重较低。
近年的变化:种植业比重逐年降低,牧业、渔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林业的比重仍然偏低。
(4)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且垦殖指数较高;草地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山地;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边远山区。
土地生产力的地区差异很大。
东部地区的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耕地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土地后备资源不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云南等边远省区,开发比较困难。
(5)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受污染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
土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6)不少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二.种植业(耕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1.粮食作物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全国3/4的耕地和农业劳动力都投入粮食生产。
稻谷:我国的粮食作物中,稻谷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居首位。
高考地理区域地理复习计划教案:中国地理中国农业

教师教课实行方案(地理)讲课年级课题中国的农业课程种类一轮复习课时3上课日期年月日讲课老师教课目的1.认识我国主要农业部门及我国农业地域散布状况。
2.理解农业与我们生活、生产的亲密关系;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差别以及影响农业的区位要素。
3.能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农业面对的挑战及发展对策,并能就地取材的发展农业。
导学建议课前准备要点 1. 我国南农业的地区差别,耕种制度,以及就地取材发展农业。
难点 2. 农业地域散布的原由及怎样就地取材发展农业。
充分采集各样教课素材,指导学生从图片、视频、文本等情境理解教材中我国农业有关知教课识。
建议讲堂创建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他那研究,而后总结,指导学生达成课后练习,加强学习成就。
教师准备:1.《导教案》《预教案》《固教案》。
2.制作 PPT课件,采集农业地区差别的视频素材等。
学生准备:1.达成《预教案》,把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讲堂上和同学议论或请问老师。
2.采集就地取材和不就地取材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检查家乡农业构造调整以及调整的原由。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创建情境新课导入第一层级第二层级学习内容新课导入预习状况检查环节一就地取材的发展农业教师行为播放有关农业生产场景、不一样地区居民饮食方式视频。
分小组让学生对预习部分中的教材知识回首及自主预习检测进行检查;看各小组达成状况,进行评论。
分好小组合作研究金太阳思想研究与创新内容。
小组内部小组长要做好工作的协调解分派。
研究内容平衡分派给各组,在学生研究过程中,老师要实时进行纪律的规范和研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分派好展现任务。
展现部分建议口头展现和展区展现相联合。
学生行为(预设)认真收看,并踊跃思虑不一样地域农业的差别及不一样地区人们饮食方式差别的原由。
学生交错检查预学部分的状况,并进行得分统计,供教师评论参照。
学生独立达成,与伙伴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议论。
关于错误的问题,实时纠正,经过构造性预习,达到预料的预习成效。
“中国的农业地理”教案

“中国的农业地理”教案标题:中国的农业地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农业的分布情况,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珍稀野生动物。
二、教学内容1.农业的重要性。
2.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3.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4.青藏地区的农业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难点: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地图册。
2.投影仪。
3.教学软件: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农业的定义和重要性。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
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六、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位农民的日常生活,引出农业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介绍我国农业的分布情况,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3.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农产品产区规划。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展示各组的农产品产区规划设计。
2.提供反馈:针对各组的报告,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
八、作业布置1.查找资料,了解青藏地区的农业特点。
2.设计一个针对青藏地区的农产品产区规划。
3.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看法。
九、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的导入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讲解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在下次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更加耐心地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第一节:中国农业的地理特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农业的地理特点主要包括物质基础、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区划。
一、物质基础中国农业的物质基础包括土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
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山地、沙漠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可耕地资源有限。
此外,水资源也是中国农业的重要支撑,包括面源和地下水。
中国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北方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适应性和发展特点。
二、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目前主要以农民经济为主体,同时兼有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多种经营形式。
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家庭农场逐渐发展壮大。
三、农业区划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多样的国家,农业区划是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分布特点进行的。
中国农业区划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地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丘陵区和西北干旱区等。
第二节: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中国农业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农业在技术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科技进步的推动,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机械化、水稻秧种改进、节水灌溉等一系列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改善,农田水利、农村电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减少。
二、问题尽管中国农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流失和农民就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其次是农民收入分配不均和农村贫困问题,虽然农民收入有所提升,但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再次是农业资源利用不均衡和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地域不同、水资源的稀缺和污染等问题,导致农业资源利用不均衡和环境破坏。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之中国农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能分析出我国东北、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和不足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自然和人文因素总结出我国不同地区是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从而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能分析出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从而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前三个单元教材设计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而本部分知识是中国的人文环境的第一章节。
这其实是对自然环境怎样影响人类活动的具体事例的学习,所以,这部分知识其实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一种延伸,也是与高中农业区位等相关知识的结合。
因而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章节的重点知识是农业的分布;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产生的问题及措施【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农业的资料,完成导学案【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方法】1. 讲解法;2.读图分析法;3.自主与合作探究法。
【学情分析】学生此时已经对中国各区域的自然环境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农业区位因素也做了详细的学习。
本章节的学习借助的是初中教材,所以很多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会有复习的错误认识,导致学生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充分。
所以,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
另外,由于学生地理思维不够严谨,在思考问题时往往片面或者不能站在高中知识的高度来解决问题,因而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教学评价】1、通过练习1 让学生意识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达到能够用地理区位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目的。
2、通过中美之间玉米带异同的比较,让学生能够对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与发达国家之间差异有更清晰的认识。
高中地理农业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掌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区位因素。
- 理解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图文资料,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关注农业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1. 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其特点。
2.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3. 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农业的认识和了解。
(二)讲授新课1. 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其特点:- 教师介绍不同农业生产的类型,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
- 分析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如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等。
2.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教师通过案例讲解,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如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等)。
- 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我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3. 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如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家乡的农业类型及其区位因素。
2.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提高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现状。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讲解。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教师收集学生反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中国农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农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区域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熟知我国优势农产品及其区域布局。
3.根据图形分析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和特点。
4.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分析我国的农业类型及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农业类型及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2.教学难点:我国农业区域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学案的导学问题预习回顾有关中国农业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回忆农业的基本概念,划分类型,农业的特点以及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导入本节课。
教师:什么是农业?农业的特点?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预设:农业是以动植物的生产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复习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发展区位因素。
【学生探究一】【问题研究一】、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看图思考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形成条件【学生回答】:学生看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区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中国农业地区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自己总结填表。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总结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我国种植业南北向的差异3、看图地图册P180 总结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教师小结】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科技、劳动力、政策、交通、科技等方)【巩固练习】我国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分析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设计意图】对点演练巩固学生知识,熟知影响农业分布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高三最新地理教案-中国农业(两课时) 精品

中国农业(两课时)一、高考要求:1、知识目标:(1)能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如目前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农业成就、问题等,区分广义、狭义的农业。
(2)识记一些区域的自然条件各要素、相关地理事物及现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读图及分析图表,明确中国的区域特征,学会分析各区域的自然条件的优、劣势。
(2)学会运用已掌握的各区域特点,辨析各分区要素之间的差异、联系,增强综合分析能力。
(3)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规律,实现知识点间的迁移和拓展。
二、教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加深对各区域特征的印象,构建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使知识间能融汇贯通,并加以对热点和模拟试题训练,以求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
三、教学准备: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相关辅助资料。
四、授课过程:[引课]可以以当前热点---三农问题作为切入点。
[创设情景]:昨天我上农贸市场,碰到一位中年农民并聊了起来,他说自己辛辛苦苦种了大半辈子的田地,也没让家人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不时叹息天下最苦的人莫过于农民,自己的儿子以后长大了,再也不能让他走农民这条路。
他还听关心国家大事的,还说到了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到的农民增产不增收和税制改革问题。
看来啊,三农问题确实触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啊,毋庸置疑地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
[师问]同学们,你们了解中国的农业现状吗?各区域的农业特征你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步入农业课堂。
[新授课]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农业的分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农业。
广义上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通常我们所说的农业指的是“农”---种植业。
[课件演示]图片及文字材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最早使用铁犁牛耕技术,很多种农作物的故乡(如水稻、高粱、棉花、蚕桑、茶叶等)。
[承接]可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那是不是农业强国呢?那今天的中国农业处在什么阶段?[学生分析]我国不是农业强国,而美国、法国等是农业强国。
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半自给自足转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地区差异。
2. 掌握中国基本农田和农耕区域的划分。
3. 理解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4. 探讨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二、知识概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中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同时也有养殖业和林业。
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
三、学习内容:1.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主要依靠人力劳动,生产水平低下;传统农业阶段逐渐引入农业工具,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现代农业阶段则借助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 中国基本农田和农耕区域的划分中国的基本农田是指具备一定农业生产潜力,农田质量好、自然条件适宜,能够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田。
中国的农耕区域划分主要有北方小麦区、东北稻作区、江南水稻区、西南亚热带作物区、西北马铃薯区等。
3. 中国农业发展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等问题和挑战。
人口多导致农业生产压力增大,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农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导致劳动力效率低下。
4. 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为了应对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用地保护力度,保护和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加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学习方法: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习资料阅读等方式,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
2. 实践探究: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高中地理农业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3. 分析农业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农业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难点:不同农业类型的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农业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2. 学生分享对农业的认识,教师总结: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通过种植、养殖等方式生产农产品的活动。
【二】讲授新课1. 农业的基本概念(1)农业的定义:农业是利用土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通过种植、养殖等方式生产农产品的活动。
(2)农业的分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
2. 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1)种植业: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如粮食、经济作物等。
(2)林业:以种植、经营森林资源为主,如木材、竹材等。
(3)畜牧业:以养殖动物为主,如家畜、家禽等。
(4)渔业:以捕捞、养殖水产品为主,如鱼类、虾类等。
(5)副业:以加工、加工农产品为主,如食品加工、工艺品制作等。
3. 不同农业类型的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1)种植业:气候、土壤、水源、劳动力、技术等。
(2)林业:气候、土壤、水源、生物多样性、市场需求等。
(3)畜牧业:气候、土壤、水源、生物多样性、市场需求等。
(4)渔业:气候、水域、生物多样性、市场需求等。
(5)副业:市场需求、技术、政策等。
【三】课堂活动1. 教师展示不同农业类型的图片,让学生识别并描述其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某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对农业的认识和感悟,拓展思维。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我国某地区农业发展的资料,分析其特点及影响因素。
五、板书设计高中地理农业一、农业的基本概念1. 定义:利用土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通过种植、养殖等方式生产农产品的活动。
高中地理农业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 掌握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主要分布区域。
- 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关注。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 激发学生对家乡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主要分布区域。
-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2. 教学难点:- 分析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综合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吗?2. 展示图片:展示我国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各类农业的特点。
(二)新课讲授1. 讲授农业生产类型:- 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
- 畜牧业:包括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
- 水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淡水渔业等。
2. 讲授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分布区域:- 通过地图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分布特点。
3. 讲授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运输、政策支持等。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某一农业生产类型在我国的分布特点及区位因素。
2. 案例分析:- 分析某一具体农业生产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总结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特点、分布区域及区位因素。
2. 布置作业:- 让学生收集家乡某一农业生产类型的资料,分析其特点及区位因素。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高中地理农业教案范文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
2. 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2. 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农业?农业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回答后,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的概念和作用。
3.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了解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各种因素。
2. 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a.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b.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等。
3. 结合案例,讲解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4. 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和步骤:a. 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资料。
b. 分析因素: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
c. 比较评价:比较不同区位因素的优劣,进行评价。
d. 选择方案: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农业区位。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某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
2.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收集有关家乡农业区位因素的资料,分析家乡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五、课后拓展1.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2. 思考如何结合家乡实际情况,发展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主要影响因素及分析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农业优秀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掌握我国农业的基本特点,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资料分析农业的分布差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我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分析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2.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教学工具:1. 课件2. 地图3. 图表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农业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气候、生物等自然资源进行的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农业的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重点介绍我国农业的基本特点。
2. 教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农业分布情况,分析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3.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地图和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课堂活动1.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1)分析我国主要农作物、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的分布特点;(2)探讨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提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建议。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鼓励学生关注农业发展。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2. 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图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的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掌握我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分析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热爱。
地理农业优秀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分类和发展历程;(2)掌握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分布特点和农业产业结构;(3)了解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地理工具分析农业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和关注;(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3)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农业概述2. 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及分布特点3. 农业产业结构4. 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农业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提问:什么是农业?农业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讲解新课(1)农业概述:介绍农业的概念、分类和发展历程;(2)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及分布特点:分析我国主要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分布特点,结合地图进行讲解;(3)农业产业结构:介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分析其特点和发展趋势;(4)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讲解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问题;(2)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2)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农业、保护环境的意识。
5. 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某地区农业发展现状;(2)撰写一篇关于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教辅资料;2. 地图、图表等地理工具;3.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之农业一、考纲透析1.农业的分类及主要分布区域。
2.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及五大商品棉基地。
3.我国其它的农业生产基地的分布,例如糖料作物、油料作物等基地的分布。
4.我国三大自然区农业生产条件评价与比较。
5.如何分析某种农作物的主要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水源、气候、土壤及市场等。
6.举例说明某种农作物在某一区域发展的主要原因。
掌握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区位优势的分析,以点带面,掌握区位因素、区位优势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7.举例分析环境破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8.我国海洋水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9、通过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分析,掌握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和途径。
二、体验高考(2012海南高考)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橙喜获丰收,但市场销售情况迥异。
普通脐橙价格低,滞销。
经过改良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高,却供不应求。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普通脐橙滞销的主要原因有1品种退化2产量过大3品质较差4销售渠道不畅A.2B.23C.14D.242.为提高该地脐橙种植业的整体竞争力,亟需A.提高产量B.改善运输条件C.推广良种D.扩大销售渠道(2012全国新课标)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3~5题。
3.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4.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5.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2010 全国文综)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
据此完成6~7题。
6.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A.耐湿B.耐旱C.耐盐D.抗倒伏7.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A.化肥B.农家肥C.农药D.淡水三、自建基础1.种植业(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和。
(2)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中,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
(3)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1;2。
2.林业: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于1;2;3。
3.牧业⑴我国畜牧业可以分为畜牧业和畜牧业两种。
⑵我国的四大牧区分别是、、、。
4.水产业:水产业包括水产业和水产业,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和两大类。
四、总结提高1.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分布和区位条件(1)东北商品农业基地。
有利条件: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工业基础较好。
不利条件:冬季温度低,热量不足,农作物生长季节短。
(2)华北旱作农业区。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不利条件:水源不足,尤其是春旱严重;多旱涝、盐碱、风沙等。
(3)南方水田农业区。
有利条件:光热水资源丰富且配合较好;劳动力充足;邻近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工业基地;多港口、市场广阔。
不利条件:春季低温多雨,夏季高温少雨。
(4)西北灌溉农业区。
有利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地广人稀、低价低。
不利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水源缺乏。
(5)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区。
有利条件:与高原相比,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河谷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不利条件: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热量不足。
2.我国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⑴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严重(水蚀);2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风蚀和沙漠侵吞);3不合理灌溉引起的次生盐碱化;4城市、工交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不断扩大占用耕地,大量农田丧失;5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减少;⑥宜农荒地、沿海滩涂闲置,未能有效利用。
⑵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1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问题;2黄土高原和我国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问题;3黄淮海平原旱涝、风沙、盐碱的治理问题;4南方红壤土地的治理和改造,东北黑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5东北森林、沼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⑥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治理。
⑶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林、牧、副、渔业没有全面发展,种植业比重太大,林业、渔业比重太小,各地农业发展不平衡。
3.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注意事项⑴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⑵明确分析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五、精题砺剑Ⅰ、基础自测1.我国以擅长种水稻著称的少数民族是A.赫哲族B.哈萨克族C.朝鲜族D.达翰尔族2.下列地区中,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A.松嫩平原B.台湾西部平原C.成都平原D.江汉平原3.我国北方地区出产的水果主要有A.苹果、梨B.柑桔、桃C.哈蜜瓜、荔枝D.菠萝、葡萄4.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树种丰富B.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C.分布不均D.东北林区是全国最大的林区5.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D.人口多,耕地少6.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A.天然橡胶B.椰子C.柚木D.樟脑7.我国最大的油菜籽产区是A.长江流域B.珠江三角洲C.淮河流域D.东北平原8.我国的四大牧区是A.宁夏、新疆、青海、四川B.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C.陕西、西藏、甘肃、宁夏D.山西、西藏、甘肃、9.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A.冬小麦B.甜菜C.棉花D.甘蔗读图,分析回答10~12题:10.图中ab 为A.内外流域分界线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C.400mm等降水量线D.200mm等降水量线11.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A.高原农牧业B.绿洲农业C.桑基农业D.灌溉农业12.甲图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以及该区域和乙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分别是A.甜菜和春小麦B.甜菜和冬小麦C.甘蔗和水稻D.棉花和春小麦读右图,回答13~16题13.有关河流R的说法,正确的是A.春汛满足春播需要B.含沙量大C.无结冰期D.只有夏汛14.有关该地区森林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采伐以合理砍伐为主B.全国最大的次生林区C.珍贵树种有红松、落叶松D.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本区林业发展重点15.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单位面积产量高B.人均耕地面积大C.地势平坦,雨热充足D.交通发达16.导致山脉A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不同的区位因素是A.水分B.热量C.地形D.交通17.该地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理由是1地广人稀2平原地形3科技水平高4投入资金多A.12B.23C.14D.3418.下面分别是我国棉花、油菜、甜菜、甘蔗四种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分布图,试判断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1棉花2甜菜3油菜4甘蔗B.1油菜2甜菜3棉花4甘蔗C.1棉花2甘蔗3甜菜4油菜D.1棉花2甜菜3甘蔗4油菜19.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1耕地人均占有量逐年下降2东部众多荒地未经开垦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4农业部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逐年下降A.12B.13C.23D.1420.云南有丰富的气候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天然橡胶、咖啡、茶叶(普洱茶)、蔬菜的商业种植规模越来越大。
以下就橡胶种植的有关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橡胶为喜温喜光作物,荫蔽成林后因树干、叶面互相重叠,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光能利用率低,再加之开割后营养的消耗,滞缓生长,据观察,半山区、山区橡胶树生长量在定植几年以后往往超过位于谷地(坝区)的橡胶林。
读“2010年1月12日气温垂直分布图”,分析半山区、山区冬季较坝区生长条件优越的原因。
(2)比较上图中南北坡气温差异,据图分析该地多雾的类型及所分布的坡面。
(3)在云南一些地方由于大面积砍伐森林,种植橡胶、咖啡、茶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试分析其环境问题的现状。
Ⅱ、能力提升读我国某种水果优势产区分布图,回答1~2题。
1.该种水果可能是A.柑橘B.香蕉C.苹果D.葡萄2.该水果优势产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是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地处暖温带,光热条件好C.气候湿润,灌溉水源充足D.地形起伏大,春旱严重读下面区域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A.耕地、林地、草地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D.草地、耕地、林地4.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A.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多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5~8题。
利用率5.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A.光照B.气温C.降水D.土壤6.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A.气温B.降水C.土壤D.社会经济因素7.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A.农作物A B.农作物B C.农作物C D.农作物B和C8.该地区可能是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C.松嫩平原D.河西走廊读“我国某区域图”,据此回答9~10题。
9.Q处年降雪日数不同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低平,水汽易进入B.地势较高,气流受地形抬升C.地势较高,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D.锋面遇地形阻挡,在此停滞10.与东北平原相比,该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A.降水少,气候干旱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C.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D.机械化水平高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
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土地利用类型。
完成11~12题。
1—耕地2—居民地3—湖泊1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1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