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设计指导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1 设计原则

路隧道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应认真贯彻落实“安全、舒适、和谐、美观、耐久”的公路建设新理念,充分发挥隧道功能。

隧道设计应有完整的调查及勘察资料。

隧道主体结构必须按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建成的隧道应能适应长期营运的需要,方便维修作业。

隧道支护衬砌设计应体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

隧道应进行专门的防排水设计,并使洞内、洞口与洞外形成完整的防排水系统。

公路隧道营运管理设施应遵照安全、实用、高效、经济的原则进行设计。当近期与远期系统配置差异较大时,可根据交通量构成及其增长情况等,统筹规划、一次设计、分期实施。通风

系统的土建工程一般不宜采用分期实施。

隧道应尽可能选择抗震有利地带通过,避开地震危险地带及抗震不利地带,设计应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垮”的目标。

隧道设计应贯彻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积极慎重地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隧道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国土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的要求,应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妥善处理隧道弃渣、废水、废气和噪声等问题。

对大于1000米的隧道,宜采用上下行双洞布设,以利行车安全。

隧道设计应满足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的要求。

2 总体设计

隧道位置的选择

1. 隧道位置的选择应根据路线总体规划、交通运输条件及周边环境和地形变化条件确定;

2. 隧道位置应选择在地质构造简单,岩性较好的稳固地层中通过。尽量避免通过断层、崩塌、滑坡、溶洞、陷穴以及偏压显着、地下水丰富、富煤区和高瓦斯地带等地质不良地段,当绕避有困难时,应采取必要的工程处治措施;图为某隧道岩溶地段的特大涌水病害,造成工程费用增加和工期延误;

3. 隧道位置选择时,应重视洞口位置的选定,洞口的中线宜与地形等高线接近垂直。如不能满足上述要求,要尽量以大角度斜交进洞,尽量避免与等高线平行进洞;洞口位置应避开峭壁、沟谷、山凹的中心,尽量在凸出的山坡附近进洞。图为典型的沟谷底部进洞,造成了支护数量大、施工困难和洞口接线边坡高度大的缺点;

4. 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当洞口开挖不可避免时应确保隧道洞口的边坡及仰坡的稳定,边坡及仰坡的设计开挖最大高度可按表控制。

表洞口边、仰坡控制高度(m)

注:①洞口边、仰坡高度指路面设计标高至边、仰坡顶的高度。

②对于Ⅱ级及其以上围岩,只要边仰坡安全能够得到保证,对其边坡高度要求可适当放宽;对于Ⅴ级及

其以下的围岩,尽管边仰坡安全能够基本保证,但在设计过程中也应尽可能降低其高度。

③本表主要针对双车道隧道。

垭口的选定是越岭隧道方案的重要控制点。一般以路线顺直、隧道长度最短的垭口作为越岭隧道方案比选的基础,同时应仔细分析垭口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避免隧道在严重不良地质垭口通过。

6. 沿河、傍山隧道的位置选择应拱肩覆盖层过薄,隧道位置一般宜向山侧内移。一般地质情况下隧道拱肩最小覆盖厚度(t)不得小于表2的数值。如图3所示的傍山隧道,右拱肩覆盖层薄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增加了工程造价和不安全因素;

表隧道拱肩最小覆盖厚度表

注:①t值指隧道外侧拱肩至地面的地层最小厚度;

②表列数值应扣除表面腐值覆盖层厚度;

③表列数值适用于双车道隧道;

④Ⅵ级围岩的t值应通过分析计算后确定。

7. 濒临水库地区的隧道,洞口路肩设计高程应高出水库计算洪水位(含浪高和壅水高)不小于0.5m,同时应注意水的长期浸泡造成库壁坍塌对隧道稳定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8.隧道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结合环境、洞外有关工程、施工条件、运营等

要求,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9.在桥隧紧接的情况下,应综合考虑洞口与桥跨布局、结构处理的整体性,避免桥隧工程施工相互干扰;图为桥隧紧接的工程实例。

隧道平纵线形

1. 隧道的平面线形布设应考虑地质、地形、路线走向等因素的影响,隧道内不宜采用设超高的平曲线;当由于特殊条件限制,隧道平曲线设计为需设超高的曲线时,其超高值不大于3%,同时满足视距要求。

2. 隧道洞口内外各3S长度范围内平面形应保持一致,以利行车安全;

3. 对洞身大部分位于直线段的长隧道,行车方向出口段需设置平曲线时,宜采用不设超高的平曲线,且偏角应大于7°;

4. 隧道内应尽量设置缓坡,但隧道内最小纵坡不应小于%。对大于2000米的隧道最大纵坡最好控制2%以下,中、短隧道最大纵坡一般应控制在3%以下,在特别困难的条件下可适当放宽,但不应大于5%;短于100m的隧道,纵坡与隧道外路线的纵坡要求相同。

隧道纵坡纵线形设计中宜避免凹形曲线,所用凸形曲线的半径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

表洞口视觉所需的最小竖曲线半径

6. 隧道内一般宜采用单向坡,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特长隧道可采用双向人字坡。

7. 隧道两端洞口接线纵坡不宜大于5%,过大的洞口接线纵坡会影响洞口段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隧道内轮廓设计

1. 公路隧道的建筑限界不仅应满足汽车行驶的需要,还应充分考虑汽车行驶的安全、快捷舒适和防灾等因素。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部件(包括通风、照明、安全、监控和内装饰等附属设施)侵入; 各级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如图所示,各级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基本宽度按表执行,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E

E

图 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单位:cm )

H-建筑限界高度;W-行车道宽度;L L -左侧侧向宽度;L R -右侧侧向宽度;C-余宽;J-检修道宽度;R-人行道宽度;

h-检修道或人行道高度;EL-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EL =LL ;ER-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当LR ≤1m 时,ER =LR ,当LR >1m 时,ER =1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