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
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相互关系和影响。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包括:
1. 区域:指地理空间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互关联的区域单元,如国家、地区、城市等。
2. 区域经济:指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产业结构、投资、就业、贸易等方面的经济现象和特征。
3. 区域经济增长:指一个区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发展,通常包括人口、产出、就业等指标。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包括:
1. 区域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原因,包括区域发展的内外因素、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等。
2. 区域经济政策:主要研究区域发展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包括产业政策、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内容。
3. 区域经济分析: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现象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包括经济测量、经济模型、统计分析等研究技术。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
1. 新地域经济学:强调地理空间的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张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和空间分工。
2. 新经济地理学:强调创新、技术进步和网络空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注重地理空间内的经济网络和创新环境。
3. 区域科学:强调综合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关注区域发展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
4. 古典区域经济学:注重地方特征和比较优势的作用,强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和区位优势。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地理分布、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区域政策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引发兴趣1. 引入例子:假设有两个城市,城市A和城市B,在相同的环境下,城市A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城市B。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2. 提出问题: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为何有些地区发展得更好,而有些地区却发展缓慢?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四、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等方式,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2.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经济统计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等工具,进行大规模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 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如资源禀赋、外部环境等。
2.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如引导政策、产业转移等。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如区域合作组织、自贸区等。
六、案例分析:中国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1. 案例介绍:以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为例,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2. 原因分析: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市场开放度等因素导致了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七、区域经济学的应用价值1. 指导经济发展:通过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政府决策,促进经济发展。
2. 规划城市布局:基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3. 促进区域合作:通过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八、总结本教案通过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
区域经济学概论
区域经济学概论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是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
本篇文章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内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等问题的学科。
它认为地区内的经济活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分布、交通网络等。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揭示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对地理空间的分析,揭示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其中,空间计量经济学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经济模型,量化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区域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验证理论假设,寻找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
常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回归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
3.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区域经济学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和政策,找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比较研究可以是国际比较,也可以是区域内的比较。
三、区域经济学的应用价值1. 促进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学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
2. 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分析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和劣势,发现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潜力和方向。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可以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3.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可以找出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和不平衡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提高地区经济的整体效益,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总结: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地区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通过空间分析、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揭示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
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 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 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 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 增加效益。这种效益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 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聚集 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 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 的规模。
(3)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关系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产生较晚的学科,它是 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 那种认为凡是研究经济现象位置移动的经 济学都是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是错误的,显 然是把经济现象位置移动与区域经济特 征搞混淆了。区域经济学不是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也不是区域经济学,但两者是 在日益靠拢,日趋溶合,无论从方法,还 是从研究本身,都很难分清楚。
3.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 的主观行为。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开发的对象是一切可利用的区域资源。 开发的原意是指通过垦殖、开采等方法来 充分利用荒地和自然资源,因此人们通常 理解的开发是自然资源的开发。
类型区 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 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 划分的,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排列。类型 区的划分需要有明确的标识,这种标识可以 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经济的,然后通过主成 份法去提炼和归纳。类型区在区域研究中之 所以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 一个区域在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类型差异 性。
以这些概念为基础,韦伯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 指向的指标——原料指数(MI): 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 原料指数(MI)= ———————————— — 制成品重量 若MI>1,则工业为原料地指向,因其耗用了一 部分地方失重原料;若MI<1,则工业为消费地 (市场)指向,其耗用了较多广布原料;若 MI=1,则工业可灵活布局。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经济学 关于区域的概念尚无明确的定义。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1970年给出的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定义。
•“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
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 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 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继续
我国学者的观点:
• “所谓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它
区域经济研究的又一重要的理论基石。
•经济活动的选址在考虑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交通成本作为其中的一项极为
重要部分,并最终将影响企业对于位置的偏好。
•不同企业对于由于自身生产技术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对于空间位置的不同
偏好,进而形成了区域中的空间结构布局。
返回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其他学科的关系
•在他看来,区域既不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也不是社
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由思维构成的精神上的观念, 一种由思想设定的任意空间。
•就胡佛指出的:“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
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因此,由于研究的内容不同而确定的区域范围和内涵则
不同。由自然或地理因素决定,形成“山区”、“三角 洲地区”、“流域区”;由行政管理的因素决定,形成 行政区;由社会分工和经济联系所决定的空间地域则形 成经济区域。
•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区域能够独立地生存和发 展,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够独立地组织与其他 区域的经济联系。
•任意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的区域,并不是指单纯的自然地理区域,也不与 一国的行政区域界线完全重合,它首先考虑在区域共同 利益基础上的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区域经济学概念
区域经济学概念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地区发展差异和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各个地区的特点、优势和劣势,探究区域内的经济运行规律,并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研究内容1.地域差异性分析区域经济学的核心是对地域差异进行深入研究,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多个维度分析区域的差异性。
通过对各个地区的资源分布、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因素的调查和分析,揭示出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和不平衡现象。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学关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机制,探索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研究不同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等,揭示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原因和路径,并为政府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3.区域间相互联系与合作区域经济学强调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
通过分析区域间的贸易、人口流动和投资等因素的影响,揭示区域联动效应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学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要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该理论指出,一个地区在特定领域的生产效率相对较高时,应该专注于该领域的生产,并通过贸易与其他地区互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集聚效应理论集聚效应理论认为,相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将会促进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的提升。
这是因为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资源共享能够激发创新和经济活力,形成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
3.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是区域经济学的新兴分支,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和地方发展的动力机制。
该理论将经济发展视为地理环境、制度因素和市场机制的综合作用,分析城市化、区域特色产业等现象,为区域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三、应用与启示1.贸易与投资政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对于制定贸易和投资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市场规模、竞争状况和产业的竞争优势,政府可以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贸易策略和优势产业扶持政策,提升本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 )“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 “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 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霉观郵济规律办事。
2) “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学问题详解(部分)~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指研究经济开展和区际间经济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1〕强调区域各组成局部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成的一种结构;〔2〕强调区域经济开展的路径问题〔开展模式的选择〕;〔3〕强调如何组织区际联系,区域间的协调、资源配置问题;〔4〕决策的科学性决定了区域政策研究的必要性。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区域开展条件①区位条件;②自然条件;③经济条件〔产业结构、技术开展水平等〕;④制度条件;〔2〕区域经济开展①经济开展所处阶段;②开展战略;〔3〕区域空间地域〔核心〕①区域增长点或者增长中心确实定;②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的形成和开展;〔4〕区域结构〔5〕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6〕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7〕区域经济政策3、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1〕区域的行为主体研究〔企业、家庭、政府相互作用〕;〔2〕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展问题;〔3〕区域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开展问题;〔4〕区域内根底设施建设与区域开发利用;〔5〕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化问题〔主导产业、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升级、产业集群等〕〔6〕区域内人力资本开发与区域创新体系;〔7〕区域中心地与边缘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8〕区域间各生产要素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问题〕;〔9〕区域间产品流动〔区域市场研究〕;〔10〕区域空间结构规划;2.简述区位含义、区位条件对区位开展的作用〔没找到〕3.如何选择区域主导产业?1.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4个条件: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区位商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开展。
地区X围大,对区位商和产值比重的要求相对较低,地区X围越小,要求越高。
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区位商≥2(或专业化系数≥0.5) 产值比重≥15%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区位商≥1.5(或专业化系≥0.33) 产值比重≥10%3〕与区内其它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开展。
区域经济学解析
区域经济学解析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区域间联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不同地理区域内的产业、人口、经济增长和政策等方面的分析。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进行解析。
一、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背景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旨在研究区域内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布局。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区域间联系的不断增强,它变得越发重要。
区域经济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内资源的分布和配置;2. 区域内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和竞争;3.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合作与竞争。
二、区域经济学的方法在研究区域经济学时,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空间分析:通过考察区域内各种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来洞察经济发展的规律;2. 统计分析:利用统计数据和模型来研究区域经济的特征和变化趋势;3. 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对区域经济现象进行实证分析;4. 模型建立:构建经济模型来探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政策干预等问题。
三、区域经济学的应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和政策制定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发展规划:通过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规划建议;2. 区域资源配置:研究区域内资源的分布和配置,帮助决策者合理利用资源;3. 区域产业布局:通过研究不同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布情况,提出发展策略和优化布局建议;4. 区域间合作与竞争:研究不同区域间的联系和竞争关系,为区域间合作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经济现象和联系的学科,它对区域发展与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以及区域间合作与竞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适用于区域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就是对区域经济学的解析,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门学科。
区域经济学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及其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一、经济区域1、定义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区域。
2、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二、关于区域经济学讨论:* 如果说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性的学问,那么,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什么资源的稀缺?* 研究区域经济的目的是什么?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形成较晚,但发展很快。
从古典区位论到现代区域经济学,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中叶,古典区位论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区位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管理理论又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研究方向集重要性、先进性、实用性等于一身,具有鲜明的特色。
(1)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
(2)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
60年代后,开始大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中国计划时期对于生产力布局研究。
(3)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4)地球村等空间狭小,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
(5)市场机制失灵,区域经济管理学产生。
区域经济学原本产生于德、美、日、瑞典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研究重心发生的转移,主要面向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区域经济学江苏师范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渠立权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土地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区域经济要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制度等。
除此之外,本教材还介绍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城市化道路等内容。
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规划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学好区域经济学除了要求同学们具有这些学科的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要点:界定基本概念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任务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1、区域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即经济区域,有别于自然区域)。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经济区域有以下八个特点区域具有经济含义(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实现)。
它内部的资源、经济背景、产业特点、经济政策、与其他区域的关系等等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区域内部的同质性(相似性)。
区域间的异质性(差异性)。
边界的模糊性和范围的可变性。
统一性(是自然背景条件、物质内容及其结构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地域单元)。
经济区域的系统性(内部各组成部分组成系统的有机整体,外部开放性)。
周期性(具有萌芽、形成、成长、衰退的发展过程)层次性根据区域的特点,一般而言,以行政边界作为区域边界的做法只能带来区域管理上的方便,对区域经济政策上的制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经济区域的类型根据形态特征,经济区域有均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根据物质内容的差异,经济区域可分为工业经济区、农业经济区、流域经济区等等。
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怎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种联系。
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一、研究对象: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
以胡佛为代表。
第二种观点主要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
第三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第四种观点认为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研究内容: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
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长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
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
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
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区域经济运行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亦称“空间经济学”。
它既是一门相对独立存在的又有其特殊研究领域的学科,又是正在发展的新兴学科。
但由于中外许多学者各自研究的着眼点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第二种观点,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第三种观点,把区域经济学看成是研究某些特殊领域的经济学。
第四种观点,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第五种观点,从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第六种观点,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第七种观点,从研究特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第八种观点,从区域经济决策效应的角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根据我们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区域经济运行要素、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区域经济管理、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资源整合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经济活动的选址在考虑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交通成本作为其中的一项极为
重要部分,并最终将影响企业对于位置的偏好。
•不同企业对于由于自身生产技术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对于空间位置的不同
偏好,进而形成了区域中的空间结构布局。
返回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其他学科的关系
总结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
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以一定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研究 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的规律。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
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
•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二部分:区际关系 •第三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
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 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 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 “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区域所
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 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 叉的渗透性”。
返回
2.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
•区域是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区域内部具有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条件的均质性
返回
3.区域的类型
•同质区域: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
似性划分的区域。**作物种植区,杜能圈,我国的东 中西三大地带,资源类型区、加工类型区等
•极化区域(也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由
若干异质部分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很紧密的区域。 这种区域是以在某种区域的共同利益和集团意识基础 上所形成的内聚力为基础而形成,这种区域的划分依 据主要是组成极化区各部分(或部门)之间在经济上的相 互依存程度,因此它强调的是区域内事物的相互联系 性和内聚力,它反映的是一种结构。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区域发展方式等内容。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实践中对于地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相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地区经济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理论研究主要是所谓的地理经济学,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探讨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区域经济的内在机制。
实证分析则是通过收集地区经济数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论。
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这是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条件、产业特点、区位优势等因素所致。
如何调整这些差异,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和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区域经济学研究了产业集聚、区位选择、区域政策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许多相关理论和方法。
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产业集聚是指一些相关的产业在某个地区集中发展。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诸如规模经济、学习效应等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研究产业集聚对于制定产业政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区位选择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地理位置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合理的区位选择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更好的资源配置和更低的运营成本。
因此,区位选择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政策是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制定和实施区域政策,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不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政策可以包括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通过激励或限制来引导地区经济的发展。
总之,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结构、产业集聚、区位选择和区域政策等内容。
区域经济学概述
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地区内经济发展与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学科,旨在理解地区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外部经济环境与内部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等。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进行概述。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地区差异原理、地理集聚原理、产业集群原理和边际分析原理。
地区差异原理认为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地区内外部条件的差异引起的。
地区差异原理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石,也是解释地区经济现象的重要理论依据。
地理集聚原理是指经济活动往往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的趋势,即一些特定的产业和经济活动在某些地区集中发展。
这种集聚现象可以通过规模经济、空间外部性和交通运输成本等因素解释。
产业集群原理认为产业在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形成聚集,并通过相互联系和互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对于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边际分析原理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核心思想,它强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方面的决策和行为都需要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
边际分析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区经济的优化配置和决策行为。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
定量研究是通过构建经济模型,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区差异的形成机制和预测地区经济的发展趋势。
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等。
定性研究是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地区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区经济的历史演变和特殊情况下的影响机制。
区域经济学研究常常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区域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
绪论第一章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特点和区域之间关系的科学。
2、区域的概念: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某种地域单元;政治学把区域看成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看成是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3、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在西方大体上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获得蓬勃发展,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
4、区域经济学科学问题:(1)一个区域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2)各个区域之间怎样相互联系?(3)各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如何?5、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当今经济学研究的最活跃领域之一。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区内和区位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
(3)区域决策----如何组织区域经济活动;所选模式的支持系统7、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经济活动区位的主要理论:新古典的区位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的区位理论。
(2)区域的自组织能力:经济活动自组织能力和交易的自组织能力构成了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组织区域的经济活动,就是要回答区域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发生或如何决定的,应选择何种发展方式,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趋势如何,区域根据其资源要素状况应选择何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如何演进以及优化等问题的过程。
(3)区域分工与联系: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决定专门化部门、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同时也决定不同区域内部的部门间比例和一国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
(4)地域结构演进:其最大的特点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
(5)政府调控:各国政府都通过制定区域政策刺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或采取其他手段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及其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济区域
1、定义
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区域。
2、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二、关于区域经济学
讨论:* 如果说经济学
是研究资源稀缺性的学问,那么,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什么资源的稀缺?
* 研究区域经济的目的是什么?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形成较晚,但发展很快。
从古典区位论到现代区域经济学,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中叶,古典区位论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
代,是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区位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管理理论又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
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研究方向集重要性、先进性、实用性等于一身,具有鲜明的特色。
(1)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
(2)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
60年代后,开始大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中国计划时期对于生产力布局研究。
(3)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4)地球村等空间狭小,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
(5)市场机制失灵,区域经济管理学产生。
区域经济学原本产生于德、美、日、瑞典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研究重心发生的转移,主要面向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理论概览:
0. 古典区域理论
0.1 农业区位论
0.2 工业区位论
0.3 中心地理论
1. 传统区域发展理论
1.1 发展阶段理论
1.2 均衡增长理论
1.3 不均衡增长理论
1.4 区域增长的一般理论模式
1.5 新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
2. 70年代末期以来区域发展理论的新进展
2.1 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与区域管制
2.2 新产业区理论
2.3 跨国公司全球化与区域发展
2.4 地方环境与学习创新
2.5 新贸易理论与地理
经济学
2.6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区域发展理论研究展望
在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起步更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兴起,但发展也十分迅速。
随着理论研究深入和实践的发展,将逐步形成一个为学界认识比较一致的“区域经济学”定义。
1.从人类经济活动的
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2.根据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来进行界定3.基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在国内出版的区域经
济学学术著作或是教材中,学科体系、研究内容,乃至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都相差很大。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仍然在探讨之中,正处在一个异常活跃时期。
三、区域经济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管理是整个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管理是指国
家在地域空间领域的宏观经济调控,即中央和地方政府遵循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客观规律,根据国家宏观目标要求,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调节各经济区域的经济运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区域经济管理学的核心问题
•区域内经济发展、区域间经济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
的空间和时间,经济学、管
理学的研究也不例外。
•过去主流经济管理学家将过多的精力用于经济
运行的时间特征研究,随着
经济资源的消耗,空间的区
位优势开始显现。
区域经济管理真正受
到重视始于20世纪20年
代。
区域经济管理作为一
门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
讨论:关于一般的区域经济管理手段,你知道多少?中国呢?
四、区域经济管理研究的兴起
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基本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
区域经济问题大量涌现:
(1)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不良后果。
(2)地区发展差距、
特别是东西差距拉大。
(3)某些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缓和衰退。
(4)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结构趋同。
(5)行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
(6)环境生态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
新的区域发展实践,会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不断创新。
第二节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区域经济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2.区域经济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客观要求
二、区域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创新和突破作用
2.稳定和协调作用
3.协助和补充作用
第三节区域经济管理的内容*
第四节区域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
一、辩证分析方法
二、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三、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
关于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