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信息组织的信息传递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最新最全5037_2020秋《管理信息系统》_复习题含答案

最新最全5037_2020秋《管理信息系统》_复习题含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一、选择题1、以下各点中(C)不是当代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的特点。

A 工作地点的虚拟化B 经济的全球化C 企业的规模化D 电子商务2、在系统设计过程中,比较恰当的设计顺序是(C)A 输入设计——输出设计——文件设计——向管理人员提出报告;B 文件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向管理人员提出报告;C 输出设计——输入设计——文件设计——向管理人员提出报告;D向管理人员提出报告——输入设计——输出设计——文件设计;3、以下各点中(A)不是系统的特征。

A 灵活性B 整体性C 相关性D 环境适应性E 目的性4、信息系统能为管理的(D)主要职能提供支持。

A 计划B 组织C 控制D 以上全部5、在以下系统规划方法中,(D)能抓住主要矛盾,是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

A 价值链分析法B 企业系统规划法C 战略目标集转化D 关键成功因素法6、在局域网的解决方案中,最常用的网络传输介质是(B)A 光纤B 双绞线C 同轴电缆D 微波7、以下系统中(D)不能对企业的资金流信息进行管理。

A ERPⅡB MRPⅡC ERPD MRP8、在数据库模型中,目前最常用的是(D)A 层次模型B 网状模型C 面向对象的模型D 关系模型9、以下各点中(B)不是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

A 结构英语描述B 数据字典C 判断树D 决策表10、以下各点中,(D)不属于构造数据流程图的要素。

A 外部实体B 数据存储C 处理D 处理部门11、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B)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C)的设计。

A 概念模型B 逻辑模型C 物理模型D 数学模型12、由于(B)网络拓扑结构能够从逻辑上仿真其他各种结构,所以通常选择它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拓扑结构。

A 总线型B 星型C 环型D 网型E 混合型A 效率 B输入资源 C 活动 D 价值14、在以下各点中,(D)不属于“业务流程”的特点。

A 目标性B 动态性C 整体性 D环境适应性15、在以下各点中,(C)不是UC矩阵的作用之一。

大学生科研项目选题

大学生科研项目选题

附件二大学生科研课题项目选题指南(注:本指南只作选题指南的参考方案,课题申报方向不受限制)经济类:1.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研究2.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内需与外需关系研究3.后危机时期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4.世界经济周期及其内在机制研究5.当前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研究6.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问题研究7.中国对外贸易不平衡发展趋势研究8.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投资与贸易政策研究9.国际贸易规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0.我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11.我国国际大通道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12.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源泉与模式研究13.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前瞻性问题研究14.扩大内需与城乡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研究15.近两年实施扩大消费政策跟踪研究16.稳定和促进外需对策研究17.当前民间投资状况与鼓励对策研究18.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关系研究19.加强政府投资监管问题研究20.完善我国国民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21.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对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约束问题研究22.“十二五”时期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难点和对策研究23.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校准和改进方法研究24.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与风险控制研究25.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与政策规制研究26.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与政策研究27.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28.农业标准化战略与增强农业竞争力研究29.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30.新型农业职业需求问题研究31.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32.退耕还林问题跟踪研究3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研究3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35.城镇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36.农村危房改造问题与对策研究37.农村发展中的水环境管理研究38.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39.国际化背景下农产品价格问题研究40.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进城的体制与政策研究41.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42.农业发展与组织结构创新研究43.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问题研究44.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调控机制研究45.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46.支持西部大开发后续政策研究47.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48.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研究49.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研究50.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研究51.新形势下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52.引导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对策研究5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54.新时期区域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问题研究55.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业研究56.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研究57.加快城镇化体制和政策研究58.保障我国消费品安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59.当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调查研究60.垄断性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61.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信用担保机构评级制度研究62.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问题研究63.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64.中国旅游业创新能力培育与发展研究65.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66.旅游景区无形资产评价研究67.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和环境政策研究68.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模式与机制研究69.气候变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70.支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71.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72.我国重要能源资源需求峰值预测与分析研究73.我国能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国家能源安全研究74.海外能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75.新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问题研究76.新形势下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77.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与管理问题研究78.物业税(不动产税)改革研究79.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制改革研究80.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81.我国的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研究82.中国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证研究83.防范股市暴涨暴跌问题研究84.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功能绩效评价及优化研究85.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86.我国汇率变动趋势与外汇储备战略研究87.我国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研究88.我国审计市场结构与特征研究89.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90.创业环境评估与创业效果分析91.大型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研究9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跟踪研究93.中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研究94.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95.城乡社会保障接续问题跟踪研究96.建设保障性住房问题与对策研究97.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实施跟踪研究98.我国劳动关系调整与劳动者收入相关性研究99.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途径和政策研究100.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研究101.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102.城镇困难群众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103.留守农民低素质化问题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群体的政策研究104.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105.经济特区与中国模式研究106.科学发展观对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研究107.“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与条件分析研究108.“十二五”和2020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趋势与特征分析研究109.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110.金融经济格局变化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研究111.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及其变动趋势研究112.中国经济周期与经济结构演变关系研究113.金融危机后的宏观调控研究114.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关系研究115.自主创新、发展方式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金融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研究11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证研究117.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间的平衡理论与政策研究118.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理论政策研究119.商业银行体系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120.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研究121.低碳经济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研究122.资源节约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123.县域经济发展研究124.我国城市群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和进一步发展研究125.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6.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问题研究127.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经验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研究128.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研究129.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0.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1.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132.世博的举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管理类: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研究2.中国近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研究3.中国家族企业管理思想研究4.管理学科学化和方法论问题研究5.管理行为与机制及和谐管理理论研究6.行为决策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研究7.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研究9.企业虚拟组织管理研究10.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研究11.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12.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13.转型期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14.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15.区域一体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仿真实验系统建设研究17.制度变迁、公司信息披露与内部人交易行为研究18.中国特色消费行为研究19.全球制造网络与中国制造企业的出路研究20.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2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策略研究2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23.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4.信息化驱动下新兴产业形成模式研究25.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26.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27.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研究28.创新型城市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29.商务模式与企业创新研究30.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研究31.旅游公共服务与政府监管研究32.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33.旅游经济运行预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34.国内旅游市场变动趋势研究35.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开放创新管理研究36.我国资本市场审计监管机制研究37.反洗钱中的审计策略与方法研究38.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39.中国创业投资发展管理研究40.税收管理成本与效率研究41.证券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研究42.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和管理研究43.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44.农村流通现代化管理体系研究45.土地市场发展与规划管理创新研究46.农业多功能化的理论与管理实践研究4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48.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研究49.工业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合作机制研究50.能源战略及其技术经济分析研究51.低碳经济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52.资源税制度设计研究53.节能减排激励政策研究54.大型能源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55.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研究56.《劳动合同法》实施问题研究57.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研究58.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与监管研究59.规范政府行为研究60.行政效率评估管理研究61.公共事业部门绩效管理和实践研究62.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63.大型公共项目风险评估机制研究64.社会风险防范与治理研究65.公共信息安全管理对策研究66.公共危机处理的运作机制研究67.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68.中外应急管理体制比较研究69.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管理研究70.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研究71.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与重大传染病防治战略研究7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73.新医改方案实施效果跟踪研究7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机制与政策研究75.地方发展与公共服务政府建设研究76.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研究77.社区信息网络与基层社会稳定的关系研究78.社会管理的网格化理论与方法研究79.基于3G的移动商务发展模式研究80.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和安全监管研究81.当代信息社会个人隐私保护策略与技术研究82.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研究83.区域发展与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研究84.城市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研究85.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实践研究86.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87.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88.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制度研究89.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90.非政府组织绩效评估与政府监管体制创新研究91.企业道德风险的防范与信誉分析研究92.媒体类网络公司的社会责任研究93.出版市场管理研究94.中国私营企业诚信制度管理研究95.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研究96.构建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研究97.“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消费市场预测研究98.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99.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信息科学类:1.VB与MATLab混合编程讨论2.计算机模拟在建模中的应用3.Matlab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4.网络信息安全状况研究5.信息化新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6.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和绩效评估调查7.“信息孤岛”的危害8.银行IT与操作风险调查9.可视化电子地图的应用10.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问题11.网络服务与资源统一处理的研究12.电子文献网络互传应用13.青少年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绿色上网”14.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发展趋势研究15.计算机多核系统主题研究16.现代应用并行算法研究17.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初步实践18.计算机动漫探索与研究19.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20.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研究21.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模式研究22.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研究23.现代信息服务价值体系构建研究24.大规模中文Web用户查询日志挖掘及其应用研究25.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组织研究26.数字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研究27.全球化竞争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国家控制力研究28.重大事件网络信息资源永久保存问题研究29.文件档案全生命周期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30.网络环境下的档案规范记录系统研究法律类:1.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2.科学发展观与民主法治建设研究3.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研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研究5.中国宪法法律的实施保障研究6.当代中国的法治精神与法治文化研究7.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关系实证研究8.网络条件下的民主与法治研究9.中国城市法治建设实证研究10.民主决策法治化研究11.中国传统法的价值基础研究12.传统中国的情理法研究13.法学教育改革研究14.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研究15.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律体系研究16.涉诉涉法上访实证与对策研究17.房地产开发中腐败行为预防与惩治法律制度研究18.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与监督法律制度研究19.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研究20.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研究21.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22.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的设定与实施研究23.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统一解释制度研究24.人权法理论的当代发展研究25.维护治安与保护人权研究26.人格权体系及保护制度研究27.平等发展权法律保障研究28.制度性歧视研究29.公民参与法律制度研究30.特别行政区制度研究31.中国民族关系的法律问题研究32.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设问题研究33.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护问题研究34.宗教法律问题研究35.行政组织法研究36.行政问责法治化研究37.中国特色调解制度研究38.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研究39.海外利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40.网络安全监控法律对策研究41.重点行业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42.公共治理法律问题研究43.中介组织法律问题研究44.非政府组织法律问题研究45.网络舆论法律规制研究46.户籍制度改革法律问题研究47.犯罪构成论体系比较研究48.群体性法律事件的刑法应对研究49.中美刑法基本问题比较研究50.经济纠纷中的罪与非罪研究51.贿赂犯罪研究52.现代交通安全的刑法治理研究53.网络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54.环境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55.当代中国犯罪治理模式研究56.中国民法典制定研究57.小产权房实证调查与法律对策研究58.民事主体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59.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60.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财产权利与利益保护问题研究61.意外事故人身伤害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62.侵权的法律对策研究63.两岸四地民法比较研究64.网络侵权研究65.继承法修改完善研究66.商法总则制度研究67.海商法修改研究68.金融稳定法律保障机制研究69.垄断行业改革法律问题研究70.政府特许专营法律制度研究71.中国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研究72.房地产市场法律制度研究73.开发区法律制度研究74.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研究75.国家财政投入监管问题研究76.产业结构调整法律制度研究77.科技创新投入与激励法律制度研究78.反映市场基础作用的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研究79.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法律问题研究80.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制度研究81.特许经营权法律制度研究8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法律保障研究83.传媒(网络)与司法的关系研究84.公益诉讼制度研究85.司法改革与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研究86.刑事诉讼事实认定标准理论研究87.法律推理中的直觉和逻辑研究88.刑事证据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研究89.电子证据问题研究90.反腐案件证据制度研究91.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92.刑事犯罪被害人救济法律制度研究93.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研究94.版权保护与版权产业研究95.商标注册与商标使用研究96.专利许可合同研究97.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98.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研究99.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100.生态改善法律问题研究101.气候变化应对法制定研究102.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103.统筹城乡发展法律问题研究104.水资源法律问题研究105.稀有资源法律问题研究106.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107.就业促进法律机制研究108.慈善事业法律制度研究109.国际条约对国内影响的评估机制研究110.刑事司法协助法研究111.国际人权法新问题研究112.国际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研究113.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的制定研究114.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研究115.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116.双边投资协定核心条款研究117.WTO多哈回合谈判未决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118.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119.国外文化产业促进法研究120.社会公众信息获取保障的制度与法律问题研究外语类:1.英语与就业关系研究2.英语俚语与中文俗语研究3.英语习得研究4.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的研究5.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外语言对比研究6.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7.汉外词典编纂研究8.中国人和西方人话语方式比较研究对外汉语类:1.面向外国学生的计算机辅助汉语正音系统研究2.中国各地方言研究3.欧美学生汉语语法习得与认知专题研究4.对外汉语语法分级教学系统研究。

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组织方法研究进展

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组织方法研究进展

eg e pdv lpn a 曲 tei o  ̄ o e n . d ei k e eeo igt si s o l h m,ind ma d f n t
[ yw Ke m也 ] Nto nin et n rao r nztn e o ;d cso e r ev om n;io tno ai i ;m t d i us n wk r f m i g ao h s i [ 中图分类号 ]G 0 [ 2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02 20 )0 —06 —0 08 8 1(0 6 4 0 5 3
组织 , 信息组织为人们 获取信息提供 了方法和工具 。
类法是语法信息组织和语义信息组织 的综合,从科学角度 信
集 约信息 ,便于族性 检索 ;主题组 织法则是 以语法信 息组 息
1 信 息组织 定义及 方 法
所谓信息组织,既信息序化或信息整序,也就是利用

织为主、语义信息组织为辅的一种综合信息组织体例,其 化
itg i d c n e t n o u nt n w e g 。 frifr t n og nz t n a d t erfau e . I h ma i n w - ne r a o n ci h ma i k o ld e o noma o ra i i h i e t s 1 u nt k o l y tn o f y i ao n r 地 y
方法是 随着信息技术 的发展 而不断变 化 ,一方面为 了适 应 分类法 和主题词 表不断进行 改造 ;另 一方面 ,数 字化
关系,属于语义信息组织,而附表和英汉对照索引则体现 络 建 了语法信息的关 系。因此 ,主题组织 法是建立 在 自然 语言 设 基础之上的 、 另外一种 形式 的语 义信息 与语 法信息组 织 的

组织信息传递

组织信息传递
——双向传播&单向传播的区别于联系
3.会议和内部学习:实现组织成员间丰富的信息传递过程。
快速实现有关主题信息在多人之间的交互式传递。
——会议是最常见的组织信息传递方式,在固定时间内,
——“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 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等修炼
2、 组织信息传递活动的基本类型
一般来说,组织主要借助人际沟通、信息分发、会议和内部学习、 内部培训等活动来完成组织内部信息传播。
二、组织信息资源共享
2.基于VDC的组织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虚拟数据中心法是一种“物理分布,逻辑集中”的数据管理模式。
所谓“物理分布”就是政府数据仍然按原有的存储状态分布在
各职能部门;所谓“逻辑集中”就是在全面的政府数据调查和 分析的基础上 , 仔细分析各职能数据共享需求 ,建立虚拟数据中 心,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李卫东.《基于公共数据中心的武汉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研 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二、组织信息资源共享
为什么会有共享的需求? 一般来说,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动力主要有社会需求驱动、社会
利益驱动、社会权利驱动、社会竞争驱动、精神道德驱动等方
面。具体来说: 1.组织信息资源共享是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2.组织信息资源共享是协同办公的需要 3.组织信息资源共享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需要
不是信息资源的复制和拷贝。如果通过对同一份信息资源进行 重复采集、储存、维护,表面上也能实现信息“共享”,但本 质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行为, 2.组织信息资源共享由信息共享的概念发展而来,更强调对战略 性信息资源的共享。组织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实现具有战略性、 资源型的,且对组织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资源的共
二、组织信息资源共享
加拿大政府网址:www.canada.ca • 加拿大政府网站以用户分类为基础,围绕既定的用户群体进 行网站构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组织服务内容,为特定主题提 供全面的公共服务;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 作用吸纳多方机构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 围绕着为谁服务、服务什么、谁来服务三方面,加拿大政府 门户网站展现了一切为用户服务、服务用户之所需、政府社会

基于网络视域下的信息管理工作研究

基于网络视域下的信息管理工作研究
实行工作人员 无疑是 种 压力 , 也 是促 进做好 管 理 的实时 鞭
首先 , 网络的信息传递 的快捷性 为信息管理搭建 了开 放 的平 台。信息传递快捷 是互 联网发展 的特点之一 , 当前互 联 网中信息传递集成 了及 时聊天 , 群发 , 及时分享等功 能 , 使 得 信息在更短 的时间内传 播。 比如 国家最新 的政策 的公布 、 突 发事件 的发生 、 以及重 大灾难 事故 的公布 , 都 能第一 时 间内
传递给广大群众 , 以此建立联 系紧密的信息管理开放平 台。
策, 这就要求我们要 正确认识 网络 的作用 , 积极培 养运用 网 络的能力 , 把 网络作为信 息管 理工作 中沟通 的有 效渠道。 二、 网络视域 中的发展对 信息 管理工作的影响
( 一) 运 用互联网技术对信息管理工作的积极探 索

蔺. . 1 拳列 2 0 1 3 . 0 6

基 于 网络 视 域 下 的信 息 管 理 工作 研 究
刘 丽 莉
( 南通 大学 党委 组织 部 , 江苏 南通 2 2 6 0 1 9 )
[ 摘要] 3今世界, - "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播媒介使得信. g - 能够及时迅速的传递。通过互联 网开展信息管理工作一方面
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和信息处理 , 使 之成 为有 用的信
息, 然后通过科学 的统计 学原理对 信息的过滤和分析进而形
成知识 , 最终 目的就是 运用所 获 取 的知识 来做 出 正确 的决
策。
2 2 3
互联 网是 当今社会最重要 的载体之一 , 是信息公布 的集
散地 以及与大众交流 的互动窗 口。在 内容组 织上相 较 于传 统 的信息管理模式也 更全面 、 更完善 、 更 为详尽 。例如开设 最为关注 的社会问题主题网站 , 能够让群众第一时 间了解 和 接受到 国家相关政策 、 法规 等。 互联 网的发展促进 了官方认证 网络建设 以及 应用 交流 软件 的建立 。博客 、 微 博等互联 网交 流软件 发展迅 速 , 用户 量 巨大 , 促使各级 政府部 门开设 官网认证 的博 客 、 微博 , 以公 布及时 、 有效 、 向上 的信 息 , 培养群众 的社会 意识 , 良好 的上 网习惯 和社会公德心 、 责任心 ; 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 的时候 , 能够有效 防止恶 意流言和评论 , 正确引导社会 舆论。 重 点培养公职信息 管理人员 运用 网络 平 台开展新 闻宣 传 方面的能力 , 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新 时期 网络 信 息环境下 开展信息 管理工作 的新要求 , 公职管理人员在提

浅析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模式

浅析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模式

【 关键词】网 信 资 ; 织 式; 引 络 息 源 组 模 搜索 擎
中图分类 号 :T 3 3 0 P 9 .1 文 献标识 码 :C
1 前

2 原始 ( 初级 )数字化信息模式
所 谓原 始数 字 化 信息 模式 是 指 随着 网 络信 息 资源的发 展而 产生 的初级 即原 始 的组 织 模 式 ,也
*为指导教师
维普资讯
・7 ・ 2 0 15 07年 8 月
农 业 与 技 术
是 到 目前 为止组 织 网络 环 境 中 巨量 信息 资 源 的重
要工 具 。 2 3 超媒 体组 织模式 .
检索 ,其查 准率 和查 全 率都 难 如 人 愿 。因此 针 对 于某一 学科 的学术 信 息 组织 而 言 ,对一 次 学 术 信
就是说将网络信息资源按照某种概念或方式组织
在一起 形成 的一 种 模 式 。归纳 起 来 原 始 的 网络 信 息资源 组 织模 式 主要 有 四种 :文件 组 织 模式 、数
据库组 织模 式 、超 媒体 组 织 模 式 。现 将 这 几 种 信 息资源 组织模 式介绍 如下 :
2 1 文件组织 模式 .
丰 富 多彩 的 网络 已成 为人 们 获 取信息 的一条 的重 要 的渠 道 ,但 同 时 网络 信 息 资源 的数 量 大 、 分散 无序 、类 型 多样 ,使 人们 在 如 此浩 瀚 的 网络 信息 环 境 中 常 常 找 不 到 所 需 的有 用 信 息 ,因此 , 如何更 加有 效 的组织 网络 信息 资 源 或使 网络信 息 资源 的组织模 式 达 到最 大 的优化 已迫 在眉 睫 。网 络发展 的迅速 和 不 断 的完 善 ,以及 用 户对 网络 信 息 资源 的要求 也 越来 越 高 ,不仅 仅 限于 只是 简单 的信息需 求 ,而 是对 信 息需 求 要 达 到规 范化 、系 统化 。鉴于 此 ,本 文作 者 对 现存 的网络 信 息 资源 组织模 式进行 了重 新 的划 分将 网 络 信息 资 源组 织 模式 之所 以分 为 初 级 ( 始 )数 字 化 信 息 模 式 、 原

浅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及特点

浅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及特点

浅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及特点[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通过对目前存在的几种主要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模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这些模式。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六度传播WAP一、前言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当人们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各样的信息活动时,同样会面对因各种消极信息传播所带来的非意愿后果的问题。

网络信息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网络信息传播,是电子传播方式的一种,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

它在促进传统信息传播媒体变革与转型的同时也改变了广大民众获取信息、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其信息传播模式、传播途径、传播内容等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若要成功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利用现有的理论,探讨网络与信息传播的相互关系,以及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模式和特点,便于以后对网络信息传播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以期得出有效的防对措施。

二、六种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分析目前,我国学者研究出来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各自都有其强调的重点,本文在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发展时不是孤立机械地去分解某个模式。

下面介绍这几个模式。

1、以网络传播基本网络传播模式将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噪音等进行概括,得到网络传播的一个基本模式。

以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是对网络传播过程的一个粗略的概括。

此种模式它虽然不能完全展示出网络传播的纷繁复杂,不能明确反映出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外在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传播过程的,但是它给我们展示了网络中信息是如何流动的,可以帮助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

2、以互联网传输速率区别的网络传播模式在互联网络中传播的传统模式及社会影响在窄带网络时代,人们上网方式多数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其一大特点就是速度慢。

带宽的加大使网民单位时间内获得的数量必然增多,而网络中提供的媒介也不断丰富。

此种模式下网络的传播存在缺陷:未能够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导致获取不准确;未能在网络中发挥人的作用,人在网络中属于被动的主体。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分析与构建的探讨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分析与构建的探讨
wo k o n o a o eo c s a d f au e a o so g u a t n .A e mo e ft e n x e e a o e wo k r fi fr t n r s ure n e t r s v r u r a i n i s m i i o n w d lo h e tg n r t n n t r i
i fr ai n o g n z t n a e n p o o e . n o t r a ia o sh sb e rp s d m o i Ke wo d : t o k i fr ai n r s u c so g n z t n;Ne o k if r ai n c n e y r s New r n o m t eo re ra i i o ao w t r n o m t e tr o
网络 信 息 资 源 的组 织分 析 与构 建 的探 讨
李博陵
( 河北省机电一体化 中试基地 , 河北 石家庄 0 0 8 ) 50 1

要: 前所未有的 自由度使 Itme 信 息资源 的共建 和共 享的潜 力无 穷, ne t 然而也使 因特 网上的信息资 源很
大程度上处于混乱无序 的状态 , 大大影响 了信息利用 的效 率。针对这 一 问题 , 网络信 息资 源的含义 与特 点 从
I o l o _ B -n l i
( bi carnc tre it Plt rdci aeSiaha gl bi 50 1C i ) Hee Me t i I e dae i o ut nBs 。hizun ee h o sn m oP o j t 0 0 8 ,hn a
在 2 世纪这个信息的方方 面面 。它 正在深 刻 的改变 着人 们 的生

辩论辩题的信息传递方式

辩论辩题的信息传递方式

辩论辩题的信息传递方式正方辩手:信息传递方式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递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而在这个问题上,我要强调的是新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首先,新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快捷高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新闻是第一荒野的第一声枪响。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让人们能够更快地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有利于及时了解和应对各种情况。

其次,新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媒体形式比如报纸、电视等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新媒体则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传递信息,更加丰富生动。

正如前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我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我相信新闻的力量。

”新媒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信息传递更加全面和立体。

最后,新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更加互动和参与。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进行信息的分享、评论和讨论,形成更加丰富的信息交流和互动。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

”新媒体的互动传播方式能够促进人们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有利于形成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信息传递环境。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于现代社会至关重要,它的快捷高效、多元化和互动参与特点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全面和立体,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反方辩手:尽管新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其优势,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新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存在着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假信息、谣言等不实信息泛滥成灾,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正如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说,“真相往往掩藏在事实之后。

”新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得真假难辨的信息更加容易传播,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其次,新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容易造成信息过载和焦虑。

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模式与挖掘技术应用研究

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模式与挖掘技术应用研究

然是对网络信息进行合理 的组织 。因此 , 只有对信息组织模
式进 行 有 效 的 改 进 和 发 展 , 能适 应 和 满 足 新 环 境 下 信 息 管 才 理的发展和需求 。
网络设备 、 计算机 设备、 通信设备等 ) 和软件基础 ( 如检索软
件 、 统 管 理 软 件 等 ), 是 该 环 境 正 常 发 展 和 演 化 的 基 础 系 它
握 信 息 组 织 模 式 的研 究 与 设计 。 网络 信 息 的组 织 模 式 具 有 如 Biblioteka 1 网络信 息的组织模 式
1 网络信 息组织模 式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 . 1 网络信息也称 因特 网信 息、万维 网信 息或联 机信 息 , 目 前 网络信息 尚未有统 一的定义 , 但对于 网络信息应有 以下特
点: 一, 第 网络 信 息 是 以 电 子 形 式存 储 在 光 、 等 非纸 质 的 载 磁
下 三 个 要 素 的特 征l 3 l :
( )网络信 息资源呈现 多样性 。 1 目前 的信 息资源种类 多 样, 数据 繁多 , 这对信息 的表现形式 与存储格式 提 出了新 的 要求 。 信息格式多样 、 结构复杂给信息共享带来很大 困难 。 信
功的 网络信息组 织模式进行 系统阐述, 最后分析 网络信 息挖掘技 术在情报 工作 中的应用。
【 关键 词 】 网络信 息资源 ; 息组 织; 信 信息挖掘 ; 竞争 隋 报
【 btat】 B igh to firt e uvy ds de, ippreerhs n a ss e enn fno t n ra As c r s y s e hdo e u res n i t s aersa e d nl e ai o fr i g— u n t me l a rs t a t sh u c a a y t m h g i ma o o

基于自组织网络的聚类研究(已处理)

基于自组织网络的聚类研究(已处理)

基于自组织网络的聚类研究编号本科生毕业论文基于自组织网络的聚类研究Clustering Studies Based On Self-Organizing Network学生姓名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学号080211621指导教师学院光电工程学院二?一二年六月摘要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成绩分布越来越复杂,除了传统成绩分析得到的一些结论外,还有一些不易发现的信息隐含其中,因而把数据挖掘技术引入到学生成绩分析中,有利于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

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而自组织特征映射则是聚类分析中基于模型的聚类方法的一种,它将数据对象分成为若干个簇,使得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比较相似,而不同簇中的对象差别很大。

文中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法对学生成绩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学生成绩分析中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比传统算法更灵活。

关键字:聚类分析自组织特征映射学生成绩ABSTRACT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enrollment in universities, there aremore and more students in campus, and that makes it more and more complex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tudents’ records. Besides some conclusions from traditional record analysis, a lot of potential information cannot be founded. Importing the data mining technology to students record analyzing makes it more convenient and it can als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Clustering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in data mining. In this paper the self-organizing map is used to cluster the student achievements .It classifies data object to many groups so that the object are similar in the same clusters, different in the different clusters. The self-organizing map is a model-based clustering method in cluster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entirely possible in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achievements, and more flexible than traditional methods.Key words: Clustering Analysis; The Self-organizing Map; Students' Achievement目录摘要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11.1课题的背景 11.2课题研究的内容 11.3传统的研究方法 11.4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3第二章聚类分析 42.1聚类分析概述 42.2聚类算法性能的要求 42.3聚类分析的原理方法 5第三章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及MATLAB 83.1自组织神经网络概述83.1.1自组织神经网络历史83.1.2自组织神经网络结构83.1.3自组织神经网络的原理93.2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与算法113.3MALTAB概述15第四章自组织神经网络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应用17 4.1算法实现174.2数据收集及分析174.3 MATLAB实现过程174.4结果分析18第五章结论20参考文献21致谢22附录23第一章绪论1.1课题的背景随着高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以及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如学分制等都给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向题,使得教务管理越来越复杂。

基于信任理论的信息传播渠道研究综述

基于信任理论的信息传播渠道研究综述
Absr c :Ths atce i a e n te t o y o r ta d t e r l ain o e e rh fo iv siao sd me tc a d bra .W e c n l e h t tat i ril s b s d o h he r ftus n he g neai to fr s ac rm n e tg tr o si n a o d z o cud d ta a e ifr to h n l sa n w n omai n c a ne,we ssr n n e a tv ,i fr ain i trsig a d l re s ae o no ain b i to g it rcie no m to ne etn n a g c l fi r t ,whc ud e o h o u fp a tc f m o ih wo l b c me te f c s o r cie a d te r. n h oy
Vau g n e i g l e En i e rn
・1 ・ 5
基 于信 任 理 论 的信 息传 播 渠 道 研 究 综 述
Ge e a ia i n o s a c n Cu t ma y I f r a i n Dis m i a i n Ch n e sBa e n t e Th o y o u t n r l to fRe e r h o s o z r n o m to s e n t a n l o s d o h e r f Tr s
摘要: 本文 以信 任 理论 为基 石 , 在对 国内外研 究者 关 于信任 的研 究进 行 总结 的基础 上 , 述 了研 究者 关于信 息 渠道信 任 的影 响 因素 研 究。总 综 结 出网络信 息渠 道作 为一种 新 的 渠道具 有 互动性 强 、 息趣 味 性 、 息容 量 大的 特点 , 信 信 将成 为 理论界 与 实务界信 息 渠道研 究 的焦 点。

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分析及评价

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分析及评价
国内学 术界对 中 国人 民大学 马文 峰教授 提 出的 概念 引用 较多 。 马文峰认 为 : 整合 可以理解 为 由 2个 或 2 以上事 物 、 象 、 个 现 过程 、 属性 、 系 、 息、 关 信 能量 等在 符 合一定 条 件 、 求 的前 提下 , 要 融合 、 聚合 或重 组成一个 较 大整体 的发展过 程及 其结 果 。整合 的实 质就 在于涵 盖 了整 合系统 内部 的功能 和各要 素之 间 的关 系[。 ” 沈利峰 将 网络 信 息资 源 整合 的 概念 界定 为 : 根 据用户需要 , 各种分 布 、 构和 多样化 的 网络 信息 将 异 资源进行 收集 、 价 、 评 排序 、 滤 、 过 分类 、 标引 、 库等 建 加工 的过程 .从 而通 过计算 机 网络 以统一 的方式 呈 现给用 户 . 现信息 资源 的有序组 织 、 速定位 和有 实 快 效 揭示 。网络 信息资 源整合 是 网络 信息 资源优 化组 合 的一种存 在状 态 , 是依 据一 定 的需 要 , 对各个相 对 独 立 的数 字资 源系统 的数据 对象 、功能 结构及其 互 动关 系进行 创造性 融合 、 聚 和重组 , 类 重新结 合 为一 个 新的有机 整体 . 形成一个 效 能更好 、 率更 高 的新 效 的数字资源 体系 [。 2 ] 2 网络信 息资源整 合模 式
40 0 ) 5 0 1
要: 网络信 息资 源整 合 模 式 多种 多样 。 文 中详 细分 析 了网络 信 息 资 源 目录、 索 引擎 以及 学科 信 息 门户 3种 模 式 , 且 搜 并
1 网络信息 资源整 合的涵义
21 网 络 信 息 资 源 目录 .
目前 .国 内外还 没有 一个权 威机 构对 网络 信息 资源 整合这 一概念 作过 明确界 定 。大 多数学 者都从 信息 组织角 度 、 价值 增值 角度 、 整合系 统与技 术角度 来定 义网络信 息资源整合 。

混合加密算法在网络数据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混合加密算法在网络数据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混合加密算法在网络数据传输中的应用研究王宗伟 卜晓阳 闫 哲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摘要: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并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计算机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信息传输、储存的安全性受到了威胁,尤其是一些保密信息,如果没有安全的保障技术,很容易被非法分子窃取。

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数据传输的安全技术得到研发,加密算法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而本次研究则是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算法相结合,形成混合加密算法,利用两者优点弥补缺点。

混合加密算法能够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确保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企业的日常工作涉及的数据信息众多,其中大多数为商业机密,隐私性极高,这些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病毒、黑客等的侵扰,而混合加密算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信息传输网络的安全性能,保护商业机密。

关键词:混合加密算法;网络数据传输;信息安全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在网络安全方面也研发出了多项技术。

在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可靠方面涉及了多种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扫描、认证、检测等,数据加密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信息传输系统的安全性,防止信息的泄露,这也是保护信息最可靠的一种方法。

数据加密算法分为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

而混合加密算法则是能将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相结合,相互弥补、相互促进,将两种算法的优点放大。

在企业数据传输方面,为了提高信息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采用了混合加密算法来完善企业的安全系统,保护企业内部的各项数据信息。

一、加密技术概述加密技术主要包括明文、密文、算法和密钥4项内容。

明文指的是需要传输的信息数据,密文指的是加密处理之后的明文,算法指的是加密处理中采用的处理组织方法,密钥指的是算法的不同运算参数。

加密技术指的是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利用数学方法将传输的数据进行组织,形成一个伪装的信息进行传输,它是以密文的方式进行传输的,即使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分子窃取密文,但是由于没有详细的算法和密钥,因此难以进行解密获得原始的数据,从而保障了信息的安全性。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生毕业论文提纲[修改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生毕业论文提纲[修改版]

第一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生毕业论文提纲一种全文检索的思路和实现刘盈凯经济与管理学院2006级信管一班摘要:在最初进行设计的时候我是按照搜索引擎来设计的,在做爬行页面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都是很难克服的瓶颈。

因此放弃了这种方案,采用了单纯搜索本地文件的全文检索策略,全文检索方面有大名鼎鼎的Lucene,之所以没有添加Lucene进来,是因为Lucene封装了建立索引和查询索引的过程,作为毕业论文,我想用自己思路来实现这个过程,我实现了,尽管很笨拙而且看似庞杂。

信息检索不是一个人的智力能完成的工作。

本文所讨论的是信息检索领域的全文检索技术,切词采用正向最大模式切词,建立索引的时候采用的是流行的倒排索引技术,排序是使用TF-IDF的统计方法,达到的目的就是简单,迅速,准确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而不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

本文几乎没有在技术上的创新,旨在讲清思路。

让搜索不再神秘。

本检索程序采用java做为实现语言,采用搜索框的方式进行信息检索,适用于各种实现静态化的网站系统和文本(包括html,txt,pdf,word)形式的文件系统。

关键词:全文检索倒排索引1、引言: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的可以接触到海量的信息。

现在,已经有一些优秀的信息检索产品,其中最常用的应该是智能搜索引擎了。

智能搜索引擎是在整个互联网上搜索信息,更多的企业中型网站系统,政府部门,都希望有自己的检索系统,能够迅速准确的查询到本系统中的信息。

目前对于搜索的讨论都集中Lucene上,Lucene虽然提供了便利,但是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程序员在数据检索方面的自主思考。

我也是用Lucene进行过信息检索。

本索引程序明显没有Lucene优秀,在文中不再讨论Lucene的相关技术。

本文的索引策略参考了很多资料,其中也包括Lucene。

互联网中的社交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中的社交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中的社交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模式的多元化已经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就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工具进行在线交流已经成为常态。

而在这些社交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进行社交互动、分享信息和观点、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等。

随之而来的是社交模式的多样化和变异化,这些新兴的社交形式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深入探讨互联网中的社交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了解这些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发展,以及更好地适应及面对未来的就业和职业挑战。

【200字】1.2 研究意义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方式和平台,社交模式也在互联网中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正确应对和利用互联网中的社交模式,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就业和职业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互联网中的社交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互联网中的社交模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和应对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分析社交模式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影响,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调整和优化自身的社交行为,更好地融入社会。

对于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决策者来说,了解互联网中的社交模式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政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互联网中的社交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正文2.1 社交模式在互联网中的各种表现形式社交模式在互联网中的各种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社交网络平台、即时通讯工具、在线社区等。

基于TPB和TAM模型的微信知识分享行为研究

基于TPB和TAM模型的微信知识分享行为研究

基于TPB和TAM模型的微信知识分享行为研究郑志来张秋婷摘要微信作为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是知识分享重要平台。

论文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并引入社会互动连结变量,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

通过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知觉有用性、知觉易用性对微信知识分享态度以及微信知识分享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微信知识分享意图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通过SPSS软件运用层级回归方法和调节效应作用图,对社会互动连结在微信知识分享态度与知识分享意愿中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得出高社会互动连结个体的知识分享态度对知识分享意愿作用更明显。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知识分享微信Abstract WeChat is a widely used social media and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knowledge sharing.Based on TPB and TAM,and introducing social interaction link variables,a theoretical analysis model is constructed.Through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alysis of Amos software,it is concluded that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WeChat knowledge sharing attitude,WeChat knowledge sharing attitude,subjective norms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on WeChat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By using th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ethod and regulatory effect map of SPSS softwa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ulatory role of social interaction link in WeChat knowledge sharing attitude and knowledge sharing willingness,and concludes that the knowledge sharing attitude of individuals with high social interaction link has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knowledge sharing willingness.Keywords TPB.TAM.Knowledge sharing.WeChat.0引言随着社交媒体迅速发展,截至2019底,微信用户量已经达到了11.2亿户,通过微信群、公众号、朋友圈、小程序等信息化社交媒体方式进行知识分享成为很多人生活学习的新选择,也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潮流。

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

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
一、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意义
关于网络传播的结构与模式问题,一直是那些试图建立网络传播理论框架的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但是,网络传播本身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是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体。从广义上看,内容传播、服务推广及商品交换等都可看作是网络传播中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完整地描绘出网络传播的结构,是极为困难的。
在这里,我们不妨将视角放在网络中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结构问题上,主要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的结构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涵盖面过广,从而有利于结构模型的构建。
我们将网络新闻传播结构定义为,网络新闻传播各要素的关系构成方式与运动方式。即,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环境等的相互作用方式。
网络新闻传播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内容在进行传播,一种是信息流,一种是意见流。在这里,信息是指那些由各种组织或个人发布的纯新闻或信息。意见则是指由信息所直接激发的主观认识与观点,类似于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所说的“影响流”,而并非网上所有的意见,因为我们的研究领域限定在新闻传播,所以有必要对意见的范围也有所限定。
传媒学术网——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传媒资讯网┆传媒学术网┆传媒考研网┆传媒博客┆传媒社区┆传媒书店首页动态 专题特稿 理论实务随笔 学人 期刊
社区2010-12-24 13:30:31
2005-11-28
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
作者: 彭兰
关键词: 网络 新闻传播 结构┊阅读:1034次┊
在这种结构中,信息接收者的邮件地址,充当着开关的作用。信息发送者要极力获得接收者的邮件地址,才能实施信息的发布。而信息接收者如果要拒绝以后发来的自己所不需要的信息,方式也是废弃现有邮箱账号,或将发送者的邮件地址列入拒收的“黑名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从多品种到个性化
以上的功能接近, 大部分情况下用户是接收的。②信息噪音不 能太大。 如用户需要一个数学公式, 却提供了全部的数学手 册, 这使用户在使用时多了很多额外的工作。 传统商品的“买 一送一”的营销手段是不能用于信息传递的。为度量信息传递 的的个性化, 本文给出以下定义:
定义 1: 信息零件 某种信息交流或信息传递意义下的最小信息单元, 记为 a。 定义 2: 传递包 一次传递给信息接受者 R 的全部信息零件的集合, 记为 t。 定义 3: 有效包 如果传递包中包含了 R 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则称之为有
m
∏ pn= ni i= 1
可以看出产品的种类空间已经相当巨大, 绝大多数用户 可以根据自己对商品的各个角度的偏好从中找到与自己个性 十分接近的商品。 标准化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产品的品种与数 量的关系。
(2) 个性化商品空间 但多品种并不等于个性化。 个性化是指一个用户一个类
m
∑ p tn1= nil i1= 1
·7·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4 年 第 4 期
数字图书馆
总第 109 期
P tn= N + N + …+ N = 2n- 1
【Keywords】 Info rm a tion tran sm ission Info rm a tion comm un ica tion Persona lity
信息传递指信息传递者 S (Sender) 自己或通过 信息代理 A (A gen t) 用一定的手段把信息送到特定 的信息接收者 R (R eceiver) 手里。传递模式是对这一 过程的抽象, 是贯穿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具体手段或 方法。In ternet 的飞速发展, 信息传递、信息交流方式 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使得信息载体及信息的生产、 交 流、传递、检索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面对 In ternet 带来的大量信息, 探求传递模式的规律性变 化是完全必要的, 它将使人们更有效地利用网络环境 下的信息资源, 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个性包个数:
m
m
∑ ∑ ∑ ipn= ipnk=
n iln i2. . n ik
k= 1
k= 1 l< il< i2. . . ik< m
③ 如果个性包中信息零件在全部信息零件集合 (n1·a1,
n2 ·a2, …nm ·am ) 中任意选取, 记 N = n1+ n2+ …+ nm , 则可
以计算全部个性包个数 p tn 如下:
(1) 多品种商品空间 传统商品生产经历了解决批量生产与多品种之间的矛盾 的过程。首先是小批量、单品种; 随着交流的增加, 那些能生产 更多花样产品的业主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手工业的生产 能力限制了生产的规模, 商品生产处于小批量、多品种时代; 产业革命后, 机器化大生产使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由于产品 设计的周期限制, 加之产品成本的压力, 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是 以较少的品种形式出现的。 或者说单品种才能保证流水线的 高速作业, 从而满足社会对产品的需求量。 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
这是因为: ①人们对信息精度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传统商
取是实现单向主动传递的瓶颈。
品的要求。如介绍关于“情报”的书籍有很多种, 但读者为某个
通常所说的定题服务 (SD I)。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是实 现了部分单向主动传递。 虽然它们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分别
原因只需要某一版本, 其它的对他都毫无用途。信息精度不够 实质上是传递的信息不足的一种表现。而传统商品如有 90%
对于包含 2 个信息零件的个性包, 记其个数为 p tn2:
∑ ip n 2=
n iln i2
l< il< i2< m
包含 k 个信息零件的个性包, 记其个数为 p tnk:
ip nk=
∑ n iln i2. . n ik
l< il< i2. . . ik< m
全部信息零件集合 (n1·a1, n2·a2, …nm ·am ) , 可以产生的全部
结果绝大部分情况下不是与其个性完全一致的, 但却是十分
单向主动传递是最难实现的一种模式, 这是因为它要求 S 或A 了解 R 的个性信息需求。在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中, 很 难做到了解每一个用户的信息需求个性。 用户个性的主动获
接近的。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大量的分类中选择一类。这对传 统商品是十分有效的, 但如果是信息商品则显得力不从心。
本文对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递模式提出自己的 观点。 分析了传统单向主动传递模式难以实现的原 因; 提出了 In ternet 环境下个性化信息传递的的概 念; 并对其基本机制与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 最后指 出个性化搜索引擎是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主要具体 模式。
信息中心的借阅处。 ②单向被动传递, 这种方式 S 或 A 不了 解 R 是谁, 而是 R i 的提问 Q i (R 主动, S 或 A 被动) 传递信息 Ii。 固定模式如: 由 S 或 A 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 ③多向主动 传递, S 或 A 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 息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 (R )。 现已发展成为专业信息 服务的主要形式。书商关于新书目录的分发、信息中心对二次 信息的报道等是常见的固定模式。④单向主动传递。S 或A 将 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 (R )。 这 是专业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 该信息传递模式至今尚未形成 比较固定的模式[1 ][2 ]。
1
2
N
个性包数量的巨大充分反应用户的个性的复杂性。 如果
p tn 个个性包仍然不能满足 R 的需求, 只有两个原因:
① S 或A 提供的全部信息零件集合不能满足服务的需
要 (信息传递不足)。
用树或图结构来实现用户个性的表示; 用聚类方法表达的用 户个性化信息等。
(2) 个性包单向主动传递的实现
② 针对个性化的信息分解不够, 即信息零件没有最小化
1 信息传递模式
( 1) 无论是直接交流还是间接交流, 信息传递模式一般 有 4 种[1 ][2 ]。
①多向被动传递, 这种方式事先没有确定的接收者, 用户 是主动的, 而信息传递是被动的。固定模式有: 图书馆阅览室、
图 1 信息传递模式 (小圆圈代表信息传递中的主动方) 从信息传递模式的示意图可以看出, 各种信息传递模式 之间有以下一些特点: 多向传递只有 1 次信息传递, 信息从 S 或A 传递给 R , 但启动该传递动作的对象不同; 单向信息传递
图 3 单向主动传递示意图 用信息推送技术解决信息单向主动传递[9 ][10 ][11 ]。系统根 据 R 的特征信息从W eb 信息库中提取信息零件, 组成个性 包; 再由推送模块传递给 R。 可用主动数据库技术或 Pu sh 技 术实现。常用的 Pu sh 实现方式有邮件方式、客户代理方式、频 道方式和专用软件方式。
【Abstract】 T he au tho rs ana lyse the d ifficu lties of one w ay active info rm a tion s tran sm ission, g ive som e concep ts abou t cha racteristic tran sm ission; ana lyse the in terna l m echan ism and im p lem en ta l m ethod, a t la st, po in t ou t the cha racteristic- sea rch- eng ines a re the m a in p a ttern a t the age of In ternet.
收稿日期: 2003- 12- 22
有 2 次信息传递, 在信息传递给 R 之前, 需求信息首先由 R
·6·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② 如果对每个 ai 考虑到有 ni 个同类功能的信息零件, 记 为 n i·ai。则全部信息零件集合是 (n1·a1, n2·a2, …nm ·am ) ,
且传递给 R 的个性包中对每类信息零件最多包含一个, 则可
以及工业标准化的完善, 工业产品开始逐步进入大批量、多品 计算出全部个性包个数 p tn 如下:
建立了拥有众多的、各专业、各学科的数据库; 定时把满足用 户要求的信息送达用户, 使得信息系统的服务及时、有效。 但 用户需求信息并不是 SD I 主动收集的, 而是用户自己提供的。
在目前的社会信息服务模式中, 必须是 S 或 A 与 R 之 间有固定的、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 从而能够准确地、及时地 提供信息。所传递的信息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 才能充分发挥 其效用。能否高效、准确地收集到R 的个性特征信息需求是实 现单向主动传递具体形式的关键。此外, 还必须解决其它一些 技术问题, 如根据个性特征检索服务信息、服务信息发送等。 信息社会中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出现, 必然具备商品的共同属 性, 我们可从传统商品交易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方法。
The Reseach of Informa tion Tran sm iss ion Pa ttern Ba sed on Informa tion O rgan iza tion of In ternet
Yang Feng Zhou N ing Zhang Hu ip ing (T he S chool of Inf orm a tion M anag em en t, W uhan U n iv ersity , W uhan 430072, C h in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