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政治知识点 自己整理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大全1.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
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②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政治必修三手写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三手写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学概述1.政治学的发展历程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学的研究方法4.政治学的研究范畴二、政治制度1.政治制度的概念和内容2.政治制度的分类3.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4.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三、国家的组织结构1.国家的组织结构的概念和内容2.世界各国国家的组织结构3.我国国家的组织结构4.国家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四、政治权力1.政治权力的概念和特征2.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形式3.政治权力的制约和分立4.政治权力的运行五、政治管理1.政治管理的内容和特点2.政治管理的原则和方法3.政治管理的组织形式4.政治管理的发展趋势六、政治文化1.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2.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3.政治文化的影响因素4.政治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七、政治与经济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概念和特点2.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3.政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4.政治与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八、政治与社会1.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概念和特点2.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影响3.政治与社会的协调发展4.政治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九、政治与文化1.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概念和特点2.政治与文化的相互影响3.政治与文化的协调发展4.政治与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十、政治与国际关系1.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关系概念和特点2.政治与国际关系的相互影响3.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协调发展4.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十一、政治发展1.政治发展的概念和特点2.政治发展的形式和范围3.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4.政治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上是政治必修三手写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本概念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门边缘学科,既与自然科学又与社会科学相交叉,是一门政治学科,也是一门管理学科。
1.1 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它包括价值规律、利润规律、供求规律、分配规律等。
1.2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1.3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稀缺性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机会成本原理、选择与效率原理等。
2. 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2.1 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和分配方面所采用的一整套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
2.2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为管理国民经济,保证国家经济有序发展而采取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
主要有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
3.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3.1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过程。
3.2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的现象。
3.3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周期性波动现象。
4. 扩大对外开放4.1 对外开放的意义对外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保持国家独立和自主的前提下,扩大和深化对外经济关系,并积极吸收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
4.2 对外开放的特点对外开放的特点包括双向互利、自主选择、全面对外开放和因地制宜等。
4.3 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是指在推进对外开放过程中,根据国家自身条件和国际形势选择合适的外部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合作方式。
二、政治制度1. 我国的政治制度1.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它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最高体现。
1.2 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特色政治制度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详解第一章政治与经济生活政治与经济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释: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文化形态等上层建筑内容。
–例子: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经济是经济基础,其上层建筑包括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等。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解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革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上层建筑不完全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例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法律制度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点–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经济体制,具有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特点。
–例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政府仍具有宏观调控的权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原则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正、公平的分配制度等。
–例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体现在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上。
第二章认识政党政党的概念和职能•政党的概念–解释:政党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一群具有共同政治目标的人组成的团体,以实现其政治目标为任务。
–例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的最高政治力量和领导核心,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政党的职能–解释:政党的职能包括参与国家政权的竞争、参与国家政治决策、组织与动员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
–例子: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各政党通过竞选参与国家政权的竞争,向人民群众表达政治主张。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解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先进社会力量的代表,是中国人民的忠诚先锋。
–例子: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文化对社会重要影响(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镕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特点。
(2)文化能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先进文化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的、相互促进的。
(2)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3、4、5课)1、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P32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P32(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为政治立场,以实践和革命为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边,反对剥削和压迫,主张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产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企业自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必修3政治知识点总结

必修3政治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理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它是在对于世界的社会变迁和劳动的创造性作用的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基本原理是: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历史进程就是力量与斗争的历史进程。
2. 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是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和科学构建而产生出来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是多数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3.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的追求,是对人类幸福的追求。
社会主义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
4. 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树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并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5. 社会主义实现过程社会主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
它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艰难曲折的过程。
6.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是为了逐渐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二、政治制度1.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广大人民自觉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和保障。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主集中制制度;依法治国制度;宪政民主制度。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是社会主义法制政治、文化政治和思想政治。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最新发展包括了: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宪政民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党的执政方式的创新;党的建设的创新;基层治理的创新。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三知识点【篇一】1、储蓄存款:(1)含义: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定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主要机构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2、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3、存款储蓄分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定期储蓄包括: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具体形式4、我国的商业银行(1)含义:商业银行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主要业务:存款、贷款、结算三种A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B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按照贷款用途,可划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者贷款。
银行本着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等原则,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然而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C结算业务其他还有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业务。
5、股票:(高收益、高风险同在)(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东公司的所有权。
(2)生命力所在:流通性。
注意:不允许向公司要求返还其出资。
(3)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了;利润。
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4)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债券:(稳健的投资)含义: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组成: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和偿还方式等组成种类:根据发行者不同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三种债券依次流通性渐弱、利率渐高、风险渐大。
7、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1)商业保险的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本要求、根本保证)①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全盘西化”与“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发展先进中国文化的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更加昂扬向上。
⑤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重要性)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面对文化发展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要性)③基本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政治与法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4

政治与法治是高中必修的课程之一,下面是2024年最新的政治与法治必修3的知识点总结:
1.政治制度:介绍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政府职能:介绍了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包括政府的权力来源、政府的职责和义务、政府的组织机构等。
3.法律制度:介绍了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法律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法律的性质、法律的效力、法律的适用等。
4.法律权利与义务:介绍了公民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包括人身权、财产权、言论自由等。
5.刑法与民法:介绍了刑法和民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等。
6.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介绍了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程序等。
7.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介绍了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国际法的适用、国际仲裁等。
8.宪法:介绍了宪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宪法的地位、宪法的修改等。
以上是政治与法治必修3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政治学习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政治学习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三政治学习必修三知识点【篇一】(一)联系的观点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的发挥。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生活与政治制度1. 政治生活的概念与特征- 政治生活是指人们在政治关系中的行为和活动。
- 特征包括广泛性、复杂性、动态性和规范性。
2. 我国的政治制度-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核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其他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3. 政治权利与义务- 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
- 政治义务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依法纳税等。
二、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1. 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民主政治建立在人民主权的基础上,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实行法治。
2. 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
- 代议制民主与参与制民主。
3. 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挑战- 民主政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 面临的挑战包括民主的质量和效率问题、民主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等。
三、政治参与与政治决策1. 政治参与的途径- 选举与被选举。
- 参与政治讨论和政治活动。
- 加入政党和社会团体。
2. 政治决策的过程- 政治决策是指在政治生活中作出重大选择和决定的过程。
- 包括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阶段。
3. 公民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 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政治决策,影响政策的形成和实施。
- 公民参与有助于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满意度。
四、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1. 政治文化的内容与功能-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等。
- 功能在于形成政治共识,维护政治稳定。
2.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家庭、学校、媒体和社会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 政治社会化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感。
3.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影响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和效果。
-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五、政治体制与政治改革1. 政治体制的类型与特点-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政治体制,如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点1. 政治与法治的概念和内涵政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表现, 是一种社会活动, 是协调和管理社会生活的行为和活动的总称。
它是一种关系, 是一种控制, 是一种制约, 是一种协调和管理。
政治活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相互制约、相互追求、相互协调的生活活动。
法治是指以法律为中心, 通过法律规范社会生活, 保障, 限制政治权力,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
法治是公正的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也是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来源。
2. 政治与法治的关系政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政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 而法治是政治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政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 是法治得以实现的条件。
法治的基础是政治制度, 法治的前提是政治稳定, 而政治制度和政治稳定都是政治的范畴。
法治是政治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是政治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政治的目的是依法治国, 而依法治国是政治的一项根本性任务。
政治是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要求, 而依法治国则是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形式。
3. 政治与法治的重要性政治与法治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治是国家的生命, 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政治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政治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是促进国家治理创新,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同时, 法治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 政治与法治既有密切的关联和互动, 又各自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作用。
在当今社会, 政治与法治的关系日益复杂和严峻, 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政治与法治的重要性, 增强政治观念, 树立法治意识, 推动政治与法治协调发展, 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贡献。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而言, 我认为政治与法治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政治必修三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三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思想政治是政治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政治学的基础和理论基石,对于学习政治学、理解政治制度和参与政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必修三是高中政治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等内容。
下面是对思想政治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一、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 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基本看法。
通过学习人生观,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2.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总体认识和看法。
世界观包括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等。
3. 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评判和选择标准的总和。
价值观包括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存在的、可知的,并且是持续发展变化的。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上的。
3. 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4. 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方向的理论总结,包括社会主义本质、建设特点和发展道路等。
5. 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目标,追求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提出通过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等方式实现农民、工人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
3.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提出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高中政治知识过程中,需要对必修三课本中的知识点做梳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一)1.怎么样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或者影响力。
一般用以下语言?(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3)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4)增加文化消费的比重,以消费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5)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6)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7)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吸引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8)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于其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如何发展文化产业?(1)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赋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利用现代传媒发展。
(3)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
(4)要立足于社会实践,面向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5)吸引多方面投资,规模化经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3.公民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1)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树立崇高的理想。
(3)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 政治学基本概念: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科学。
它关注权力、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方面。
2. 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具有的控制和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它通常通过法律、政策、经济手段等实现。
3.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意愿和利益的过程。
包括选举、示威、游行、请愿等。
4.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规范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的一套规则和程序。
它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
5. 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长期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治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模式。
它影响着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形成。
6. 国家与政府:国家是拥有一定领土、人口和主权的政治共同体。
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7. 民主与法治:民主是指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参与政治决策的过程。
法治是指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必须依据法律进行。
8. 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在结构、功能和效率等方面的进步和完善。
它包括政治制度的改革、政治参与的扩大等。
9. 国际政治:国际政治是研究国家间政治关系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国际法等。
10.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关于政治理念、政治原则和政治目标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等。
11. 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指个体或集体在政治领域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方式。
它受到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力的影响。
12. 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指政治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需要政治制度的有效运作和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
13. 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对现有政治制度、政治结构和政治过程的调整和改进。
它旨在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和公正性。
14. 政治冲突:政治冲突是指不同政治主体之间因利益、权力、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而产生的对抗和斗争。
15. 政治决策:政治决策是指政治主体在面临选择时,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做出的决策。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框架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框架一、政治生活与政治制度1. 政治生活的概念与特征- 政治生活的定义- 政治生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2. 政治制度的类型与功能- 政治制度的基本类型- 政治制度的功能与作用- 政治制度与社会稳定的关系3. 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 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 民主政治的挑战与发展4. 非民主政治的形态与特点- 非民主政治的主要类型- 非民主政治的运作机制- 非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与转型二、政治权力与政治参与1. 政治权力的来源与分配- 政治权力的基本概念- 政治权力的合法来源- 政治权力的分配与制衡2. 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方式- 政治参与的意义与功能- 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 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效果3.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政治文化的内容与作用-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与影响- 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4. 政治组织与政治领导- 政治组织的类型与结构- 政治领导的作用与影响- 政治组织与领导的互动关系三、政治决策与政治执行1. 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机制- 政治决策的定义与特点- 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步骤- 政治决策的影响因素与效果评估2. 政治执行的主体与手段- 政治执行的基本概念- 政治执行的主体构成- 政治执行的手段与效率3. 政策分析与政策评估- 政策分析的方法与应用- 政策评估的标准与程序- 政策调整与优化的策略4. 政治监督与政治责任- 政治监督的体系与功能- 政治责任的内涵与要求- 政治监督与责任的互动关系四、政治发展与政治变革1. 政治发展的动因与路径- 政治发展的基本概念- 政治发展的内在动因- 政治发展的模式与路径2. 政治变革的类型与影响- 政治变革的主要类型- 政治变革的触发因素- 政治变革的社会影响3. 政治稳定与政治秩序- 政治稳定的条件与维护- 政治秩序的构建与维护- 政治稳定与秩序的关系4. 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 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的互动 -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适应性五、国际政治与全球治理1. 国际政治的体系与格局- 国际政治的基本体系- 国际政治的主要格局- 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2. 全球治理的机制与挑战- 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 全球治理的主要机制- 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3.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互动4. 国际组织与国际法- 国际组织的作用与影响-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与应用- 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的协同作用以上是政治必修三的知识点框架,每个部分都包含了详细的子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政治学科的核心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一)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1)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
(2)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
(3)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
(4)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
5.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二)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但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要保护文化遗产。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有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制》全册重点知识梳理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制》全册重点知识梳理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制》全册的重点知识梳理如下:
第一章政治思想与政治学说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明建设
第二章国家与政权
1.国家的概念
2.国家的组成部分及其职能
3.政治制度与政治过程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参政党制度
第三章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
2.行政管理系统和公务员制度
3.法官和检察官制度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第四章法律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
1.法律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
2.宪法和法律的关系
3.司法实践中的法治保障
4.法律法规的适用和解释
第五章公民权利和义务
1.公民权利的概念
2.公民权利的种类
3.公民权利保障的制度和措施
4.公民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第六章政治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
1.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2.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3.政治和社会的关系
4.信息化背景下的政治生态
以上就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制》全册的重点知识梳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文化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文化活动也是文化的形式。
4、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5、总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6、文化的作用:(1)总的作用;(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4)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影响)7、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8、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9、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限定)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PS.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选择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但不是一成不变的(问答题)。
5、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1)丰富精神世界;(2)增强人精神力量;(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多样性1、表现:(1)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含义: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3、意义与价值: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文化繁荣的前提。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3)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5、原因: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6、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4)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文化繁荣的前提。
7、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3)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活动;(2)人口迁徙;(3)教育;(4)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3、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1)传媒经历的过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
(2)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3)出现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4)作用: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4、为什么推动文化交流?(1)必要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因此文化需要交流与传播,不用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意义: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有利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③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本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④有利于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繁荣世界文化,丰富文化多样性;⑤有利于推动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5、怎样推动文化交流?(1)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2)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多种文化传播途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3)我们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外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4)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四主义。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1、含义: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继承表现:(1)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3、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4、传统文化作用(问答常用):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继承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
5、双重影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6、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7、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2)(启示)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反对四主义。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关系带来的启示: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PS.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现代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五课文化创新文化创新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关系:(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