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有哪些.doc
古代慈母教子故事
古代慈母教子故事故事1:田母拒金战国时期,田稷子曾任齐国宰相,三年任满从相位上退下来时,他的属吏送给他百两黄金。
田稷子收下后,将它拿回家去原封不动地献给了母亲。
田母问明原因后,十分严肃地说:“为官应该做到廉洁自律,品行高洁,不取分外之财,否则就是不义;如果你要孝敬长辈,就应该尽心诚意地为国办事,否则就是不孝。
不义之财,不是我应有的东西;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儿子!”田稷子受到母亲训斥后,先将那些金子退还给属吏,又主动到朝廷请罪。
齐王很是钦佩田母的.高尚情操,就从朝廷拿出一百两黄金赏赐给田母,同时也没计较田稷子收受百金之事。
故事2:李母拒米唐朝人李畲曾当过监察御史。
一次,官府派人将他的俸米送到他的家中。
他的母亲叫家人拿出斛来将送到的米量了一遍,发现多了三斛。
李母又问他们送一趟米应该给多少车脚钱,送米的人说:“给御史们送米不要脚力钱。
”李母听了,非常生气,就令家人将多余的俸米送还了官府,并付了车脚钱。
李畲回家后,李母将他狠狠地责备了一番。
为此,李畲专门上奏章参劾了发放俸米的仓官,又亲自向朝廷请罪。
故事3:寇母遗诗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为人织布度日。
但在寇准做官后不久,寇母就病逝了。
临终前,寇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让仆人刘妈在适当的时候交给寇准。
寇准仕途顺利一直做到了宰相。
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请来了两台戏班子,准备大宴群僚。
刘妈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寇准。
寇准边看图边读诗,不觉泪如泉涌。
于是立即撤去了寿宴,辞掉了寿礼,从此清正廉洁,勤于政事,终成一代名相。
故事4:陶母封鱼晋朝人陶侃小时候家里很穷,但陶母却很注意对他品德的教养。
后来,陶侃做了一个小吏,有一次他利用负责管理鱼塘之便,弄到一坛腌好的咸鱼,让人捎给了母亲。
陶母见后,立即封好了咸鱼,派家人原物送回,并写了一封信责备他说:“你作为一个官吏,却拿了公家的财物给我,不但不能使我满意,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啊!”此后,陶侃牢记母训,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后累官至征西大将军、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洲诸军事等要职,成为东晋初期的重臣之一。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当你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时,不妨看看名人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1、李苦禅教子故事李苦禅先生(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李燕是他的儿子。
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脱颖而出,也颇有造诣。
“人无品格,下笔无方”李燕子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
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
一九三七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
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了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
““””结束后,有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
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
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不人家啊!”也正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柒的上款。
李燕遵未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查柒。
李可柒见心爱之物璧还,喜不自胜。
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
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
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做可!”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
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干艺术是苦事”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贤母故事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贤母故事纵观历史上,那些有建树、有所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亲思想之熏陶,从而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
这些母亲中,最为著名莫过于中国“四大贤母”,她们分别是:孟母、陶母、欧母、岳母。
下面将由小编为你带来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贤母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贤母故事1、孟母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
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
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
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
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
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
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
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
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
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
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
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2、陶母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
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
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
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
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
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
名人与母亲的故事
名人与母亲的故事
一、孟子与母亲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据说,孟母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经三次搬家,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此外,孟母还亲自纺线织布,让孟子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珍贵。
孟子也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勤劳、坚毅和尊重劳动的精神。
二、毕加索与母亲
毕加索是20世纪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的成长与母亲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
毕加索的母亲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她不仅培养了毕加索对绘画的兴趣,还鼓励他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母亲的引导下,毕加索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绘画天赋和才华。
三、华盛顿与母亲
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成就同样离不开母亲的教诲和影响。
华盛顿的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女性,她教育儿子要忠诚、勇敢、公正,这些价值观在华盛顿后来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莫扎特与母亲
莫扎特是欧洲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天赋同样得益于母亲的发掘和培养。
莫扎特的母亲是一位音乐教师,她发现儿子的音乐天赋后,便开始对他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
在母亲的教导下,莫扎特很小就掌握了各种乐器演奏技巧,并开始创作优美的音乐作品。
这些名人与母亲的故事告诉我们,母亲的教诲和影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是孟子的母亲、毕加索的母亲、华盛顿的母亲还是莫扎特的母亲,她们都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为儿子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古代孝顺父母的经典故事
1. 韩愈“师说”:唐代文学家韩愈曾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不惜辞公职守,又为了不离开母亲的身边,挑灯夜读写文章。
韩愈的母亲对他的孝心深感动,称他为“孝子”。
2. 奉献之心:晋代,张良的母亲患了病,还有人来找他商量对策,可他一点也没离开母亲的身边,日夜照顾,病好后才去帮忙,不离母亲一步。
3. 叶秉哲祭祖:明朝时期,叶秉哲的父母曾找人给他家算命,知道他未来出人头地。
叶秉哲童年时代家道贫寒,又患有小儿麻痹症,但他依然努力学习。
当他养家糊口后,就每年都会在父母的墓前献上很多供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4. 梅顺孝:明代末期,在常州府观音桥边住着一位麻衣仙者梅顺,他披发若僧,素袍如雪,赤足丐履,日结,夜行,无人知晓。
梅顺在流浪途中用自己粗手粗玉的画工,把父亲描绘的栩栩如生。
他从未有过一次高朋满友,领旨拜访他的人都被他一言吓退了。
5. 张道陵孝女:明代张道陵之女张氏,她从小到大都满心想着为弱势人士服务,常常抛家弃业去照顾病患和领取阴阳符的行人。
她在父亲身体残疾时便是始终待在父亲身边,资助温情而极度孝敬。
6. 廖氏治家:明朝成化年间,湖南巡抚廖氏的母亲骆氏忧国忧民,一心一意关心家族儿女成长,家中家务安排得有条不紊,且朴素及胡风为习惯。
廖氏在接手家业后并没有轻视母亲的恩典,而是更加认真工作,不断建设家居,并把儿子们培养成有志之士,辅佐当时的各位官员。
7. 孝子萧纲:唐代文学家萧纲17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孝治事业中,协助当时的名人张九龄,投身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8. 齐美君命母:北魏时期,齐美君任职于某地方官府,母亲常因疾病困扰而不能尽责。
于是齐美君不惜辞官趁双亲的有限时间,亲自照料母亲。
而母亲也因此得以长寿。
9. 梁乙埋母法:南北朝时期,梁乙埋为了治国宏图,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其中就包括“孝养老母法”。
此法规定,任何未孝顺老母且满60岁的公员将被罚款,又将被禁止出门3年。
梁乙埋也因此为后世所敬重。
古代的父母教育孩子好的例子
古代的父母教育孩子好的例子我国古代很多家庭都是严父慈母,古人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因此对待孩子往往是非常严格。
一起看看古人成功教育孩子的故事吧。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篇1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字君实,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出生于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受过比较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039年考取进士。
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司马光持反对态度,自动离开京师,花费l9年的时问编写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事实。
此外,司马光还著有《稽古录》和《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作为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特别教育子女生活要节俭。
司马光当了宰相以后,家庭生活仍十分俭朴。
他认为节俭是一个人可贵的品德.是事业成功不可缺乏的条件。
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以此作为家教的一项重要内容。
司马光晚年时,给儿子司马康写了一封信,谆谆教导他一定要养成节俭的美德。
他说,我们家向来清寒,清白的家风要世代相承。
我从小就不喜欢豪华奢侈。
小时候,大人要我穿那种饰有金银丝的华丽衣服,我觉得太奢侈而不肯穿。
我一生只求吃饱穿暖,别无奢望。
司马光认为,“衣取蔽寒,食取充饥”。
他对儿子说:“许多人都以奢侈为荣,而我却以节俭朴素为美德。
别人取笑我,说我简陋,我不认为这是缺点。
孔子讲过,一个人因为勤俭节约而犯过失的事是很少见的。
读书人虽有志于追求真理,却以吃粗菜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学问的。
”司马光还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以俭成名,以侈自败”的故事来教育儿子。
他说,宋仁宗时的张知白,虽位在三公,俸禄很多,盖的却是布被。
春秋时鲁国的季文子,当过三朝的丞相,但他的妻妾却没有穿过帛制的衣服,他家的马也没有喂过粟。
但是西晋的石崇,官为侍中,只是一个荆州刺史,生活却极度奢侈,曾与贵戚王恺比奢侈。
有一次,他与王恺比富,用蜡当柴烧,道路两旁以锦为屏障,长达50里.令王恺自叹不如,但石崇最后在“八王之乱”中被杀死。
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很多,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吗,和店铺一起看看吧!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和母亲住在坟地附近,早晚跟祭坟的人学悲号啼泣。
孟母怕耽误了儿子的学业,便搬到屠宰场附近居住。
孟子又学屠宰之事。
孟母再次搬迁,住到学宫附近。
孟子于是跟从学宫中人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孟母为给儿子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居,后世传为佳话。
孟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看到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人。
(《烈女传》)2、买肉啖子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
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
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3、断机教子“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
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
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例子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例子1、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
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道:“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衣垢弊以矫俗于名”。
他教育儿子说道,甲壳类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为了并使儿子重新认识崇尚节俭的关键,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下了一篇论节俭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猛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倡导简朴质朴,并明确指出:古人以节俭为美德,今人以节俭而遭到嘲笑,真的就是大忌的。
他劝诫儿子:“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风流,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命。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他历任校书郎、着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2、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居里夫人原籍波兰,后为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能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
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到1岁时,就让她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与猫玩;让她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到水中拍水,使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已经开始了一种拎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导孩子演唱儿歌和谈童话。
再大些,就已经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辨识,弹琴、作画、泥塑,使她自己在庭园栽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取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谈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例如种子就是怎样在花里孵出的、小老鼠和鼹鼠就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够找出兔子沟等等。
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已经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升孩子兴趣。
她还教导孩子骑车、烹制等。
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并使孩子快速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育了孩子的各种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磨练了性格。
古代四大母亲教子的故事
古代四大母亲教子的故事摘要:一、概述古代四大母亲教子的故事二、孟母三迁的教育理念三、岳母刺字的爱国情怀四、画荻教子的文学才华五、陶母退儿的故事六、总结母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正文:自古以来,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她们不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子女们的人生导师。
在古代,有四位母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杰出的子女,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这便是古代四大母亲教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
孟母是孟子的母亲,她为了让儿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三次搬家寻找更好的居住条件。
第一次搬家是因为居住的地方靠近墓地,孟子年纪尚小,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第二次搬家是因为邻居是个赌徒,她担心孟子学会不良嗜好。
第三次搬家终于找到了一个靠近学校的地方,孟子在这里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孟母三迁的故事强调了环境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也展示了母亲为了孩子甘愿付出的艰辛。
岳母刺字是一则彰显爱国情怀的故事。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的字样,激励他为国家尽忠职守。
岳飞在母亲的教导下,立志报效国家,英勇抗敌,成为一代名将。
岳母刺字的故事传颂千古,体现出母亲对子女的深远影响。
画荻教子的故事展示了母亲的教育才华。
这是一则关于宋代诗人歐陽修的故事。
欧母为了让儿子学会写诗,用荻草在地上画出诗句,让欧陽修跟着模仿。
在母亲的耐心教导下,欧陽修逐渐成长为一位文学巨匠。
这个故事传颂了母爱的伟大,也彰显了母亲的智慧。
陶母退儿的故事是一则关于陶渊明的母亲的教育故事。
陶母为了让儿子学会自律,用严厉的方式教育他。
当陶渊明小时候偷摘邻居家的果子时,陶母用严厉的语气告诉他:“你要知道,偷窃是可耻的。
”从此,陶渊明铭记母亲的教诲,成长为一位有道德、有才华的文人墨客。
这四个故事传达了母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她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为子女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导他们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
母亲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她们的付出和努力,为子女的成长铺就了坚实的基石。
古代历史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历史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历史中有很多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闵子骞:古代著名医学家。
闵子骞幼年丧父,母亲丧失双目。
他放弃了荣华富贵的机会,以照顾母亲为己任,探索医学以治愈母亲的眼疾。
最终,他成功地为母亲恢复了视力。
2. 孔子: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年幼时父亲去世,但他一直孝敬母亲。
据传,孔子为了不给母亲带来负担,曾经在家中破碗修理漏水,并将金饭碗换成瓦碗。
他在母亲去世后,还替母亲守孝三年。
3. 文天祥:南宋末年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文天祥在家中排行第七,父母早逝,他负责照顾兄弟姐妹。
尽管贫穷困苦,文天祥还是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和其他家人。
4. 周瑜:三国时期著名将领。
周瑜在很年轻的时候父亲去世,他负责照顾年迈的母亲。
他常常陪伴母亲,并以她的需求为重。
在他历尽艰辛的军事生涯中,他也时刻牵挂着母亲的健康和安全。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古代历史名人对父母的孝敬和敬爱之情。
在古代社会,孝敬父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和人生责任,这些名人以自己的行动成为了孝子的楷模。
关于名人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关于名人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一、孟母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
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
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
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
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
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
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
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
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
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
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
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二、陶母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
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
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
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
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
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
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
所以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从此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
关于母爱的名人小故事
关于母爱的名人小故事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名人的母亲以她们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深沉的母爱,这些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孟母三迁,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辞辛劳地三次搬家,她深知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种为了孩子的未来而不断努力的母爱,令人钦佩。
岳飞的母亲姚氏,同样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在金兵入侵、山河破碎的年代,她深明大义,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这四个字不仅刻在了岳飞的背上,更刻在了他的心里。
姚氏以这样坚定的方式,激励着岳飞为国家和民族奋勇杀敌,保卫家园。
她的母爱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老舍先生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坚强的女性。
老舍一岁半丧父,母亲靠给人洗衣裳做活计拉扯着几个孩子。
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垮她,她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
母亲的勤劳和坚韧深深影响了老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欧母画荻教子的故事也令人动容。
欧阳修幼时家贫,买不起纸笔。
他的母亲郑氏便用荻草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写字。
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欧阳修刻苦读书,终成一代文豪。
欧母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为欧阳修开启了知识的大门。
还有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胡适的父亲早逝,母亲在大家庭中受尽委屈,但她对胡适的教育却十分严格。
她既给了胡适无微不至的关爱,又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他做人的道理。
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母亲对他的影响。
这些名人的母亲,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境遇,但她们对孩子的爱都是那样的深沉、那样的无私。
中国古代名人家风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家风小故事集锦
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一些名人的家风小故事,旨在传承家庭美德,弘扬中华
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家训占据着重要地位。
许多古代名人都重视家风传承,他们的家风小故事不仅教育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名人的家风小故事:
1.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她认为孩子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
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搬家,终于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勤奋学习,后来成为了儒家大师。
2. 岳母刺字
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在岳飞小时候,他的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他长大后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岳飞后来成为了抗金名将,被誉为“民族英雄”。
3. 曾国藩教子
曾国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他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子女,告诉他们要勤奋学习、诚信做人。
曾国藩的子女在他的教育下都成为了有用之才。
4. 颜之推教子
颜之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他常常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子女,告诉他们要诚实守信、勤奋好学。
颜之推的子女在他的教育下都成为了优秀的人才。
这些名人的家风小故事,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关于名人母爱的故事(通用15篇)
名人母爱的故事关于名人母爱的故事(通用15篇)古今中外,多少杰出人物的背后,都离不开那些伟大的母亲。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关于名人母爱的故事(通用15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欧阳修四岁而孤,从小便跟着一直守寡的母亲郑氏长大。
欧父当过地方官,为人正直、好客,家中门庭若市,经济也宽裕。
他去世后,家境逐步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
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
欧阳修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
被后人传为佳话。
庆历三年,欧阳修因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被贬职。
欧阳修的母亲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
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古代教子有方的母亲典型事例
古代教子有方的母亲典型事例在古代,有一个叫孔子的母亲,真是个传奇人物,教子有方的典范!孔子可是大名鼎鼎的思想家,他的智慧影响了后世无数人,想想吧,光是“仁”和“礼”这两大词,成了多少人的座右铭。
不过,要说孔子能成才,少不了他那位了不起的母亲。
说到这里,咱们得好好聊聊这位母亲是怎么教儿子的。
听说孔子的母亲从小就特别重视教育。
别看她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心里却藏着一颗对孩子未来的火热心肠。
她知道,想让孩子有出息,光靠几分家产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她每天都带着小孔子去田里干活,边干边教。
天上飞的鸟儿、地上跑的小动物,全成了她教导孔子的工具。
比如说,看着那只飞翔的小鸟,她就会告诉孔子:“你看,它不怕风雨,永远朝着目标飞去,咱们也要有这样的精神!”小孔子听得眼睛都亮了,心里默默记住了。
她常常给孔子讲古代的故事,听着听着,孔子就像喝了蜜一样,心里甜滋滋的。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故事就是最好的娱乐。
她给孔子讲的可都是那些英雄人物、贤德之士的事迹,听着听着,小孔子就渐渐明白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哦,想想这得多有意思呀,谁说古代教育就得无聊呢?小孔子在妈妈的故事里,听得津津有味,一颗小心灵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滋养。
而孔子的母亲也特别注重道德教育,常常提醒儿子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她会说:“人活在世上,得有担当,不能只想着自己。
”这话听着简单,可那可是大智慧呀!小孔子在心里默默记下,每当遇到问题,都会想到妈妈说的这句话。
久而久之,他的品德渐渐树立起来,成了村子里人人称道的好孩子。
有一天,小孔子放学回家,路上碰到一个小伙伴,结果那个小伙伴为了图个痛快,去抢了别人的玩具。
小孔子可不干了,赶紧上前制止,心里想:“这可不对,妈妈教过我!”于是他义正言辞地告诉那小伙伴,不能因为一时的乐趣去伤害别人。
小伙伴听了,愣了一下,后来竟然也放下了手里的玩具。
小孔子的这个举动,让他在村子里更加受人尊重。
说到孔子的母亲,她还有一个特别的做法,就是每到节日,总要带着孔子去拜访亲戚,参与各种传统活动。
关于名人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名人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1. 孟母三迁: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三次搬家。
最终,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纪律、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2. 小娟的母亲:小娟是一位优秀的高中生,她在数学第一次模拟考试中失败了。
她的母亲鼓励她,让她明白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
在母亲的鼓励下,小娟重拾信心,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个故事强调了鼓励和支持对孩子的重要性。
3. 爱国先辈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儿女英勇反抗外敌入侵、保卫祖国和家园的故事。
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一代代爱国先辈和仁人志士的追求理想、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
这个故事激发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4. DK名人故事百科——达·芬奇:这是一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艺术家达·芬奇的人物故事书。
孩子们可以从故事中了解达·芬奇的成长经历、日常生活和工作,了解他为梦想付出的努力和遇到的困难。
这个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展示了名人的母亲如何通过鼓励、支持和引导,帮助孩子成长和取得成功。
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启示。
历史优秀家风家教故事
孟母三迁:孟母是孟子的母亲,她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次迁居以寻找更好的学校。
这个故事表达了孟母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她为了儿子的未来付出的努力。
韩愈的家风:唐代文学家韩愈以正直、孝顺和尊师重道的品德而闻名。
他的父母注重家教,培养他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韩愈小时候曾不小心弄破父亲的书,他的父亲却没有责备他,而是说:“书本可以再买,但你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却不能轻易修复。
”这个故事体现了韩愈家庭注重品德和道德教育的传统。
程颐的家教:北宋理学家程颐的家庭注重教育,他的父亲程珦不仅在家里亲自教授儿子,还邀请了一些学者来教导他。
程颐的父母教导他要心存敬意,尊重他人,这些价值观影响了他的学术和人生。
朱熹的忠孝家风:南宋理学家朱熹以其强烈的忠诚和孝道而著名。
他的父亲去世后,他放弃了官职,返回家乡守孝三年。
他的这种孝心和对家族的忠诚,为后人传颂不衰。
乾隆皇帝与母亲的关系:乾隆皇帝是清朝的一位杰出皇帝,他与他的母亲孝恭仪皇后关系亲近。
孝恭仪皇后教导乾隆要保持谦虚、尊重老人,并且积极参与政务。
这些价值观对乾隆的执政风格产生了影响。
1。
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
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伟大的子女是由伟大的母亲栽培、教育而来的。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陶母】陶侃,东晋名将。
陶侃母亲谌氏(243-318年)古代饶州人,今江西省鄱阳县人,是我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陶母以身垂范,育子成才的事迹,千古传颂。
1、截发延宾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
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
陶母时常诫子务“使结交胜己”。
(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人.)古书有载: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
於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罄,而逵马仆甚多。
侃母谌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谌氏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坐诸荐以为马革。
日夕,遂为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知谌氏所为,既叹其才识,又深愧其厚意,语曰:“非此母,不生此子。
”逵至洛阳,遂称之於羊晫、顾荣等人,大获美誉。
陶母截发延宾,锉荐喂马之事乡里传谈,以为贤良。
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
北宁范仲淹知饶州时,曾下令于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
2、封坛退鲊陶侃少时,在浔阳作主管渔业生产的小官。
少小离家在外,谨记母训,陶侃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待人和善、颇有人缘。
有一次,他的部下见其生活清苦,便从鱼品腌制坊拿来一坛糟鱼给他食用。
孝顺的陶侃念母平素好吃糟鱼,便趁同事出差鄱阳之机,顺便捎上这坛糟鱼,并附上告安信。
陶母收到信物,甚为侃儿一片孝心高兴。
于是随口问送信物之人:“这坛糟鱼,在浔阳要花多少钱?”那客人不解其意,直夸耀说:“嗨,这坛子糟鱼用得着花钱买?去下面作坊里拿就是,伯母爱吃,下次我再给您多带几坛来。
”陶母听罢,心情陡变,喜去忧来,将糟鱼坛口重封好,叫客人把鱼带回陶侃,并附上责儿书信。
此书言辞严厉,书云“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侃收到母亲返回的糟鱼与责书,万分愧疚,深感辜负母训,发誓不再做让母亲担忧之事。
历史上7位伟大母亲的故事_历史典故素材
历史上7位伟大母亲的故事1. 孟母孟母是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贤德女性。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位母亲的教育。
《》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
《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
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带着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
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
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
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
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
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
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
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
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
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迁一样是母亲教子故事的典范。
古代母亲教育培养子女的故事
古代母亲教育培养子女的故事《古代母亲教育培养子女的故事:那些闪耀的教子智慧》在古代呀,有好多了不起的母亲,她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培养子女,让子女成为了不起的人呢。
就说孟母吧。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有名啦。
孟子小的时候呀,他们家一开始住在墓地旁边。
你想啊,那周围整天都是办丧事的人哭哭啼啼的,小孟子就跟着学那些丧葬的事儿。
孟母看到了,心里就想:“这可不行啊,我儿子整天学这个,将来能有啥出息呢?”于是,她就带着孟子搬到了集市旁边。
集市多热闹啊,到处都是做买卖的人,吆喝声不断。
这下可好,孟子又跟着那些小商贩学起了讨价还价。
孟母皱起了眉头,这也不是她想看到的呀。
她咬咬牙,又带着孟子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学校里传来的读书声就像美妙的音乐一样。
孟子听到后,就开始跟着学读书、行礼呢。
孟母这才满意地笑了,心想:“这才是我儿子该待的地方啊。
”孟母就像一个聪明的园丁,知道什么样的土壤适合自己的小树苗成长。
她不停地寻找,直到给孟子找到那片充满知识和文明的土壤。
要是孟母没有这么坚持,那孟子后来还能成为大思想家吗?这就好比一颗种子,如果种在石头缝里,可能就很难发芽,但是种在肥沃的土地里,就有无限的生机呢。
还有岳母刺字。
岳飞的母亲那也是个令人敬佩的母亲。
当时国家动荡不安,外敌入侵。
岳飞呢,是个有抱负的年轻人,想要保家卫国。
岳飞的母亲深明大义啊。
她把岳飞叫到跟前,对他说:“儿啊,国家现在正需要你们这些有热血的男儿去保卫。
你一定要牢记,精忠报国啊。
”说完,她就拿起针,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那针每刺一下,都像是在岳飞的心里刻下一道深深的印记。
岳飞的母亲这一针,刺出的不仅仅是四个字,那是一种信念,一种责任啊。
她就像一位严厉的将军,在出征前给士兵下达了最神圣的命令。
她知道儿子将要走上一条充满危险的道路,但她更知道儿子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
要是岳飞的母亲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只想着把儿子留在身边,那岳飞还能成为流芳千古的民族英雄吗?再说陶侃的母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有哪些
多学习一些名人的优良品质。
那么有哪些古代名人的经典故事值得我们学习呢?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苏母】
《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苏轼十来岁的时候,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
范滂是东汉时代的著名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
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说: "母亲,我对不起您。
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我就要跟随父亲在九泉之下。
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
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
"他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 "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
当时,十岁左右的苏轼站起身来,激动地说: "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很平静地说: "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
大哉斯言!
"身世浮沉多险路,岂妨我心地皎皎月一轮"
反顾当下社会母亲教育孩子世事又怎么不让人汗下呢!
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孟母】
孟子叫孟轲,孟子之母仉(zhang三声)氏。
关于孟母的典故主要有:孟母三迁、孟母断杼,合称择邻断杼。
孟母为改变孟子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
孟子从此勤学自奋,师事子思,终成大儒。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
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之句,系据上述传说编写的,在封建社会中,孟母被推崇为贤母的典范。
1、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和母亲住在坟地附近,早晚跟祭坟的人学悲号啼泣。
孟母怕耽误了儿子的学业,便搬到屠宰场附近居住。
孟子又学屠宰之事。
孟母再次搬迁,住到学宫附近。
孟子于是跟从学宫中人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孟母为给儿子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居,后世传为佳话。
孟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看到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人。
(《烈女传》)
2、买肉啖子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
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
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3、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
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
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
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
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
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欧母】
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欧阳修的母亲是一个很节俭的家庭妇女。
4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是跟着一直守寡的母亲长大的。
欧阳修的父亲当过地方官,为人正直、好客。
他在世的时候,家中门庭若市,经济也宽裕。
他去世后,家境逐步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
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阳修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辛勤劳动,一心养儿长大。
欧阳修五六岁了,他母亲就教他读书识字,教他做人的道理。
没钱买纸笔,就用芦杆代替,把沙铺在地上当纸,一笔一画教欧阳修写字。
一年大一年的欧阳修逐渐懂事了。
他很体谅母亲,一边读书,一边
尽力分担家务。
欧阳修尽管已经懂事了,但他不明白母亲怎么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力量来抚养自己。
一次,欧阳修问起了这件事。
母亲深情地说:"你父亲死后,我能守寡抚孤,是因为我了解你父亲的品德高尚。
我爱他,也爱你,我决心把你培养成像你父亲那样的人。
为了你,再大的苦我也能吃。
"欧阳修听到这里,抽泣着对母亲表示:"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 后来,欧阳修做了官,任参知政事。
庆历三年,他因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被贬职。
欧阳修的母亲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
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