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0篇)

合集下载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9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9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9篇)周末两天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该书描述的是李老师与中学生们的成长故事,但是书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动着我。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读了《爱心与教育》后,那真实的文字不断冲撞我的灵魂。

尤其是对后进生漫长而艰难的转化,李老师那份对学生的博爱之心,关切之情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后进生万同,他用关爱和平等一直激励着这个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长,三年的初中生活记录着他们彼此的宽容和信赖,我读懂了师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阅读中,不断地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找他谈心,给他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难过,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我会用“教育不是万能的”来安慰自己。

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必须热爱后进生(爱优等生可以说是所有教师先天具备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研究新的后进生转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对待后进生,应该牢记陶先生的谆谆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有爱因斯坦!”我总有这样的平凡信念:不管班里的学生多么后进,不管教育后进生多么困难,既入我班,我即负责,每一个孩子我都不抛弃,也不允许他们自我放弃。

我只期望能够尽我的努力,去引导我的每一个学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我一直为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

回想着班主任生涯的点点滴滴和充实的生活,我无怨无悔!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因为他(她)是后进生而放弃对他(她)的培养与转化,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

在面对后进生时光有爱还不够,还需要有智慧的爱,用智慧去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良知,激发他们“想做好人的愿望”。

幼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幼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幼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读了《爱心与教育》,我就想啊,幼师得有多少爱才能把那些调皮的小娃娃都照顾好呢?就像我在幼儿园的时候,有次我和小伙伴抢玩具,我大哭起来。

李老师没有立刻批评我们,而是蹲下来,温柔地说:“宝贝们,玩具要一起分享哦,就像你们分享小饼干一样。

”她的声音就像春天的微风,轻轻拂过我的心头。

这让我明白,幼师的爱就是那把解开小朋友矛盾的神奇钥匙,没有爱,小朋友们的小世界不就乱套了?2. 幼师的工作肯定不轻松,看了这本书我更确定了。

我邻居家的小弟弟在幼儿园,有一回他尿裤子了,特别难为情。

他的幼师张老师发现后,赶忙拿来干净裤子,一边给他换,一边笑着说:“哎呀,小男子汉偶尔也会有小失误啦,没关系的。

”张老师就像个温暖的太阳,在小弟弟最尴尬的时候给了他安慰。

这不就是《爱心与教育》里说的,幼师要用爱包容孩子们的小错误吗?要是没有这份爱,小弟弟得多难受呀?3. 当幼师得有多大的耐心啊!我记得我幼儿园的手工课,我怎么都折不好一只纸鹤。

王老师过来,手把手地教我,她说:“别着急,宝宝,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来。

”她的眼睛里满是鼓励。

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折出了歪歪扭扭的纸鹤。

幼师就像灯塔,在孩子们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用耐心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

如果没有幼师的耐心,我们这些小家伙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可怎么办呢?4. 从《爱心与教育》里能感觉到,幼师是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我去幼儿园接表妹的时候,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哭个不停。

幼师赵老师急忙跑过去,把他抱起来,轻声哄着:“宝贝,摔疼了吧,老师在这儿呢。

”那画面就像天使在守护着小天使。

幼师不就是这样吗?用爱守护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要是少了这份守护,孩子们的心灵会不会像没了港湾的小船?5. 幼师的爱是不是像魔法一样?我有个同学在幼儿园表演节目时忘词了,站在台上不知所措。

他的幼师孙老师在台下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还做着口型说:“加油,你可以的。

”那眼神就像有魔力一样,同学鼓起勇气继续表演。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通用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通用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通用15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认识李镇西老师,还要从教育界流传的一句“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

”说起,读过魏老师的书,也听过他的讲座。

但是对于李镇西老师却一直没有机会了解。

没想到的是,虞城县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竟然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在这次培训中,教师发展中心给参培的班主任们精心准备了一份厚礼,那就是李镇西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我以为是一位教育专家的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想到打开他我就再也不舍得合上,我几乎是流着泪一口气看完的。

因为我的内心始终涌动着感动,这种感动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让我一次次审视着自己的内心。

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

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

”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头,我都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

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

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直以来,我一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

孩子们成了我制造的模具中的工具。

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

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翻开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一名教师,只有深爱他的职业和学生,教育才会有火花和灵感,才能有智慧,才会不辞劳苦一篇篇记录和总结反思,才会从内而外散发出满满的幸福感。

从“忧生”到“优生”,从执教的学生到已毕业的学生,李镇西老师始于爱心,却不止于教育。

在教育里,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爱流淌在李老师的字里行间。

他整整一个月给一个学生每天煮一个鸡蛋;背着学生去医院在医院里陪护;给学生送生日礼物……爱有是相互的,李老师发自肺腑的爱不求回报,但孩子们却经常“秘密行动”给他惊喜,在李老师住院的时候,大家集体来看他;在李老师不在家的情况下,还爱屋及乌给他刚生过孩子的爱人送鸡蛋;全班同学给秘密给他准备生日礼物……李镇西老师向我们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爱,请深爱!李老师还是有教育智慧的。

让我们颇为头疼的“后进生”,在李老师那里却迎刃而解。

他认为“后进生”教育指导思想应该是科学、民主与个性,要用心灵赢得心灵,把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分析“后进生”家庭、学校及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后进而去寻找办法。

培养优等生李老师的方法也颇值得学习,李老师眼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是优生,对优生不能只注重分数,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优生培养有六大方法:树立志向、认识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训练“受挫”心理、培养创造能力……李老师的教育智慧对于我们普通老师来说具有极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深远的。

学生毕业后给他的信中说:“李老师,您放心,不管以后怎样,我永远会做一个正直的人,至少不能有愧于自己的良心”;还有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为了教师;还有一些人因为报纸等媒体认识了李老师,向他写信求助,李老师悉心回信开导谈心……“父母爱之则为之计深远”,李老师为他接触到的每个孩子负责,为之计深远,在学生心里,无论走到哪里,李老师也早已是他们内心牵挂的家人。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爱心与教育》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今天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作品《爱心与教育》,让我深深地震撼,内心很是不平静。

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通过李镇西老师的作品,让我明白了,缺少爱的教育,注定是冰冷的、空洞的,是没有灵魂的。

如今,一些优秀学生历经寒窗苦读进入名校,个人条件优越、不愁吃穿用度,却时常感到内心空洞,锁定不了真正想要的目标,找寻不到生命的意义和前进的动力,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一样。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太在意成绩分数,让教育变得僵硬,结果孩子的成长过程负重不堪,缺乏爱的滋养。

这也启示我们,要投入感情、投入真爱,在课堂教学之外热情关怀、慰藉心灵,以人的全面成长丰富教育的时代内涵。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只有像春蚕吐丝那样竭尽心力,像蜡炬成灰那样发挥光热,像和风细雨那样滋润心田,方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真情换来真心。

当然,爱的教育并非爱的纵容、爱的泛滥。

点燃爱、激发爱、播撒爱、守护爱,在爱中感悟生命、收获成长、止于至善,这样的教育,必将使人终身受益同时,严与爱是相辅相成的。

一是要严而有理,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

二是要严而有度,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

三是要严而有方,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

四是要严而有恒,教师最忌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爱的滋润会让孩子们生根发芽结果,爱生如爱子,从此刻做起。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原创(10篇)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原创(10篇)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原创(10篇)【篇一】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要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篇文章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枝头上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

)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

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以过着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通用15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以来,不断涌现出一批批教育改革者,他们身体力行,走在教育改革的前线,探索教育的规律,为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这些有名的教育工作之中,人们常说的“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

他们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大江南北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当在教育实践中遇到困惑时,我们会想到历史,同样的事情别人肯定也经历过,前人的经验总有借鉴之处。

在大致了解李镇西老师的经历后,知道了他是在发表了《爱心与教育》后广为人知的,李老师后来也有许多著作,个人认为最初的教育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本书也是后来思想发展的核心。

书本内容介绍:本书介绍的是李老师早期的教育经历,用作者的话说是“因为我承受了太多学生的爱”。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在教育中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育。

对待优等生让他们更优秀;对待后进生,逐步激励,将对学生的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自己有了进步,是全班的光荣;自己犯了错误,是全班的耻辱”,为了促进后进生进步,李老师动用全班力量,在行动与精神上给予帮助。

李老师的未来班是一个团结,有爱心的班级。

班里一个学生有困难,全班学生都会自觉伸出援手,家庭陷入困难的伍建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同学们不忘生病的胡国文。

对于未曾谋面的学生,李老师会通过信件的方式给予帮助,并长期保持联络,对待教育始终如一的态度让人敬佩。

我的感受:合上书,李老师的内心的教育思想对我启发很大。

首先,他是一生致力于教育的人。

从走上教师岗位起,内心就十分笃定,他至今仍保持着童心。

今年七月,李镇西老师在乐山给他的第一届未来班上完最后一堂课。

他退休了,离开了学生,但他的精神传播给了他的学生和千千万万的教师,他的教育信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影响了无数人。

其次,从教以来,李镇西老师能从学生的视角思考与解决问题。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相关推荐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选16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1寒假期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书本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书中提到,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那便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不论是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心灵献给孩子”,都说明了教育要充满爱,充满感情。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写道: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那我要反思自己,我爱学生,我是否能把她们当作我的朋友?我有没有真真切切地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想,爱学生也需要换位思考。

对学生的爱不能仅仅是我的主观感受,更应该是学生对我的肯定及感情依恋。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是否接受到我真挚的情感了呢。

正如书中所说的,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微不至的,而又不由自主的。

如果将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爱渗透在一点一滴中,那无疑会使学生亲近并接受我们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2假期里一日在街头地摊上看见《爱心与教育》一书,作者李镇西,书和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每年一篇有关教育方面书籍使我不禁拿起了它。

随手翻了翻感觉是他在教师生涯中教育教学中的故事,我想在这讲经济的时代像这样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故事能出书,一定不是热门并且销售量不会好的书必定有它特别之处吧,于是一番讨价还价后用二元钱买走了。

第二天有空翻阅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说句老实话,看了前面几页的时候我真的不想再看下去了,感觉得是在说道,看到的全都是什么理论的东西,而我最讨厌说什么道讲什么理论的书,对纯理论的书从来不感什么兴趣,所以直接翻过去十几页来看,看着看着发现我感觉错了,这本书写得还真不错,书里讲的全是他和他多年来教的学生们的感人故事,这一个个让人感动的故事,虽然我不像书中介绍的那样好多人是“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但《爱心与教育》中的许许多多的“爱心”故事确确实实地在感动着我。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0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0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0篇《爱心与教育》该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

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一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手记二给我们讲述了李镇西老师与“顽童”打交道的故事,他跟“顽童”们心贴心的感情交流,又不失严父的温情。

万同的故事,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了解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是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一路阅读,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平时的工作,或多或少也会碰到类似的顽童,他们总会让我们感到头疼,感到手足无措,他们反复的考验我们的耐心,可能一开始我们会和他们讲道理,可是时间久了我们也许就会把他们抛之脑外,心里从未感到一丝愧疚。

故事更让我们反省自己,获得启迪。

了解学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

所谓的顽童都是有成因的,他们或是“单亲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或是自身身体原因等,要尊重学生使学生都有一颗上进的心。

不能以分数论英雄,把差生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把学生的幸福放在首位。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反复抓,反复抓”的工作,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指导方针,今后我会不断探索,尝试更多适合后进生的转化方法,让后进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爱心与教育》仿佛一盏灯,用心阅读,或许它能照亮我前进的路。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他运用了手记的方式来呈现。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被李镇西老师带到了他所描述的世界里,又或者是在观看着某部教育性的连续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精选13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精选13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精选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精选13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这段时间里,我读完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写的,这本书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本书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育的感人故事,书中故事都体现了李老师和学生那种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

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

一般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

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

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寒假里,学校发了一本李镇西老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很早就听说过,假期中有幸拜读此著作,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

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

”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错误。

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

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直以来,我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爱学习不贪玩的完美类型。

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

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

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的乐趣又从何说起,学生的个性该如何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直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他们的天性呢?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保持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学生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学生的爱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

我们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爱心营造积极健康、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爱心成为照耀学生心灵的阳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很多人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读书,最后的目的是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活。

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怎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书读的好?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

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的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

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李镇西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李镇西教授对于“后进生”的转化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说:“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

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

对“后进学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选31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选31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选31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选31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1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最大感受是崇敬,李老师的教育智慧、爱心令我折服。

李镇西老师教育智慧令我折服。

读《爱心与教育》,常常被李老师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设计、教育艺术所折服。

他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他独到的一套。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教师也有有权发泄他的愤怒,任何一个有涵养的、受过教育的人也在所难免)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他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所有这些都是李老师教育智慧的表现。

他的这些做法,时时处处体现了一个名师的高明,他总是以自己特别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来走进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爱的真挚令我折服。

李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

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

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

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

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

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通用20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通用20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通用20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通用2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1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艺术让我一次次地反思自己与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也一次次清晰地认识到:爱心是教育的本源,爱是教育的真谛。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这就是说,热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动力源泉。

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的收获。

陶行之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爱心典范。

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师。

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才能在教育中获得喜悦。

才能让学生在爱中成长。

教育的爱,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

它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也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这是一种最朴素而又最精炼的表达。

教师享受着学生纯洁的尊敬,就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因为我领了工资,我要对得起这份报酬;因为我享受过学生的笑声与泪水,我要对得起这份真情;因为有学生是通过各种‘勾兑’才编到我班的,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因为学生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我要对得起我的‘哥们儿’……”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对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对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对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

对自悲的学生说句自信话,对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对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对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对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对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对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

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时,不仅学生会把我们当作老师。

而且这绝对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李老师在书中所讲到的案例表明: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10篇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10篇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10篇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10篇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1几年前就有幸买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只粗粗地过了一遍,让它在书柜沉默了很久,最近,重拾这本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

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

踏上三尺讲坛六年有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

只到捧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真正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在三大方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爱心,二是他的做有思想的教师,三是他的对教育的反思。

(一)爱心“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

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

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实用5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实用5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实用55篇)篇1:《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在学校中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是中下等生心中的榜样。

教师喜欢优等生十分自然,因为他们学习认真,学习成绩好。

但他们即使天生是块“美玉”,也同样需要教育者的精雕细琢才能成器。

在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第四部分中,我读到了自己忽视的一个问题――优等生的培养。

我总感觉老师在后进生身上花的时间太多了,有时真的不划算。

如果我们把补差时间花在培优上,可能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一方面给后进生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却给优等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但对于优等生的培养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优等生长期处于班级的顶峰,长期听惯了老师的表扬,各方面的能力也强,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在与其他优等生的竞争中,也容易产生狭隘情绪或嫉妒心理,这些对他们健康成长很不利。

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对优等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优等生自尊心特别强,各方面能力也强,教师对他讲的道理,他也懂。

因此,他们不容易接受外界的忠告和批评,排他性和自我管理的愿望强烈。

有时,干涉越多,说教越甚,他们的逆反心理就越强。

所以,最好是让他们“自我内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自己感觉到改正缺点的必要,以此产生自觉自愿地弃旧图新的动力。

找优等生谈话,不断给优等生暗示,挖掘优等生内在潜力,调动优等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于我新接手的这个班级,有一名优等生――李,不好管理,虽然是女生,但性格像男生,早在一年级我和老师谈话了解到,这个学生的能力特别强,如果用好了,她肯定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但如果没有正确发挥她的作用,那她反倒会成为班级的消极分子。

在开学的第二天,我就找她谈心,把老师对她的一些夸奖转达给她,同时也向她暗示,我希望她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做老师的小帮手,配合老师英语科目的管理,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任务,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也很负责地完成任务。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篇_2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篇_2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我们离名师有多远?看过李镇西所著的《爱心与教育》,也在教育论坛上感受过窦桂梅、薛瑞萍的成长历程,我被名师们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超越于常人的胸襟所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爱心,一颗博爱的心,一颗宽容的心。

然而,这次读书我最深的感触不是作品的内容,也不是名师们在__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睿智,而是他们那一种敬业精神。

我在反思:我们跟名师的距离在哪儿?我们离名师有多远?至今为止,我看过了窦桂梅老师的《梳理课堂》《做一名有尊严的教师》、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还有《做聪明的教师》等等,这些有名师们所编写出来的专著,不是漫无边际的理论,而更多的是他们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案例以及反思。

我顿悟:我们跟名师并非那么遥远,只不过是名师手中比我们多了一本书、一支笔而已。

是的,同样平凡的工作,但是他们追求的是工作的的最高境界,因此他们不懈学习,善于积累反思。

在教育论坛上,窦桂梅老师早些年的一些原始的教学反思仍然闪烁着光明;薛瑞萍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雏形仍在论坛;张祖庆更是至今仍在论坛上耕耘……如此看来,我们与名师的距离真的就是一本书、一支笔的距离了。

我们日常找借口说工作太紧张了,压力太大了,而懒于思考,懒于动笔反思,懒于积累。

让我们来看看李镇西老师每天所做的工作吧。

李镇西老师在每周21节课的工作量下,依然每天坚持完成好他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

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做好这“五个一”何惧我们成不了名师?回想我在新世纪学校的这两年,我深刻感受到这两年是我工作以来感觉到压力最大的两年,但也由于这份压力,我才懂得了真正用心去工作,用心真正地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备课、用心上课,再慢慢地学着写工作日记,写反思。

在学习中仰望名师,让自己一点一点的蹒跚学步,把距离慢慢缩短;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失误,一点一点地改正,同时一点一点地进步。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近日读了李镇西教师的《爱心与教育》。

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保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保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

所以我们当教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保护的时候充分表达自己的爱心和蔼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蔼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爱心与教育》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

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开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李镇西教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

我看到过不同的教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

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

而李教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教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根底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0篇)【篇一】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要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篇文章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枝头上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

)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

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以过着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啊!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放弃,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了,而“教育又不是万能的”……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的爱有所不同。

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

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

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篇文章给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

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

【篇二】再一次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被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

“让爱滋润童心”是我读完全书的第一感受。

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反思自己,整天忙碌于教学与班务管理,平时与每个孩子单独交流的时间似乎并不多。

从刚工作时的满腔热情,到现在的职业倦怠,曾经对学生的那份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深深地触动了我,牵动了我内心深处那根细细的弦,也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育的本质-------爱与智慧的事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特殊力量的奉献,教师要用美好的爱,用对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来塑造人。

”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成功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到学生中间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书中讲述了很多李老师亲历的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学生万同的故事。

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那样的学生,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与李老师相比,我真的羞愧难当!其实每一个学校都有形形色色的“万同”,也有很多老师为这样的“万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爱心。

但是又有几人能如李镇西老师那样不弃不舍,耐心细致地对待万同的呢?很多人最后选择了抱怨、选择了放弃、选择了任其自然。

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我想就是源于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智慧的爱。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全凭他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从我们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在我们爱的浇灌下茁壮成长。

但为什么学生总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我想是我们还没有领悟到爱的真谛。

李镇西老师给了学生无私的、真挚的爱,使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他的学生是幸福的。

【篇三】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他运用了手记的方式来呈现。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被李镇西老师带到了他所描述的世界里,又或者是在观看着某部教育性的连续剧。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真爱。

特别是对后进生,他也始终如此。

在他的手记二中描述的是他自己与一个后进生的故事。

在文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离开了后进生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

”在书中他就写了自己与万同的故事。

其实,在每个教师自己的教育过程中都会有像万同这样的学生出现。

面对这样的学生,可能更多的老师是埋怨自己,怎么运气这么不好接到这样一个学生、甚至在心里有点排斥这样的问题生。

包括我,有时候碰到调皮捣蛋的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就会他们有一种“头大”的感觉,会把他们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较,然后就是感慨,怎么同样年龄的孩子差距就那么大呢?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书中李老师碰到的万同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反应的真实情况自然也会不同。

但是像万同这样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处在叛逆阶段,如果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则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与关心,更适合他的方式方法,还要细心的发现他的微妙变化,用心找出他的优点等等。

但是这一切对于李老师来说好像应对的如此顺利。

每次我读到万同闯不同的祸时,都觉得这个学生是没得救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应该会束手无策了。

但是再读下去,李老师总会有办法能使这样一个怪癖的学生接受他的要求,从而使他一点点的进步。

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为了一个不详细的家庭地址去家访,因此找了好几条的路才找到。

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努力协调其他任课老师单独给他出卷。

为了这个学生,他抓住万同每一次的闪光点,为他争取到“国旗下的演讲者”这样的机会……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你好老师。

当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这句话也是书上的原文。

同时让我领悟到了我们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孩子。

【篇四】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手记二,感触颇深,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

后进生是不幸的。

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

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是,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而李老师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有这样的意思:“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万同这样一个学生和生活顽童学生,难!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间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

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

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人民解放军。

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路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当我面对班级里让人头疼的后进生,我也曾试着去爱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劳无功。

在感叹之余只能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管,不懂事。

现在想来,以前所谓的对他们的“爱”,放在李老师那里,他微不足道了。

也我该试着向李老师学习,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让自己的心灵走进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