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社会》读书笔记范文

合集下载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大卫·格拉斯切尔创作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描写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为主题,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中的人性、道德和价值观念。

这部小说让我重新审视了社会和人的关系,让我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在他的工作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善良的,有狡诈的,有正直的,也有阴险的。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让人印象深刻。

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社会中的种种现象,看到了人们的真实面目。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彩,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让人印象深刻。

有的人性格豪爽,有的人心机深重,有的人善良正直,有的人阴险狡诈。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让人印象深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彩,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让人印象深刻。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我们看到了社会中的各种人性,看到了人们的真实面目。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的人对我们友善,有的人对我们冷漠,有的人对我们恶意,有的人对我们热情。

这些人际关系复杂而微妙,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和处理。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阅读《重新发现社会》,我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明白了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世界,人们的性格和行为各异,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和处理。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这部小说让我重新审视了社会和人的关系,让我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重新发现社会》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中的人性、道德和价值观念。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重新审视社会和人的关系,对社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重新发现社会》读书笔记

《重新发现社会》读书笔记

《重新发现社会》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发现”社会的书。

但是它不是《丑陋的中国人》那样靠打民族主义情绪的鸡血来畅销的书。

作者的意图很简单:讨论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它弱化的意识形态,摒弃了政治偏见。

因为“政治使人变得罪恶,意识形态使人变得愚蠢”。

作者不左也不右,只是用研究的眼光来“发现”社会。

在他看来国家只是全体国名缔约产生的一个组织,是国名用以谋求幸福生活的工具。

所以国家若不以国民价值为第一价值则国家毫无意义。

但是权力的集中总是危险的,国家就像“利维坦”,随时可能变成吃人的怪兽。

于是我们必须提倡个性、思想、自由、开放、独立、平等等原则来约束它。

没有对民主与自由的弘扬就不可能有功能正常的社会。

而没有个性的独立与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与自由。

帕斯卡说: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在一个现代国家思想自由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文明起源于人的两个本能一是性欲二是思想。

在健全的国家各种思想总是能自由流通。

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对立观点只有一团和气、随大流这个社会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思想也是民主得以保证的前提。

使人们能够用以确定什么是跋扈与暴政的正是权利观念。

权利观念明确的人可以独立表现自己的意志而不傲慢,正直地表示服从而不奴颜卑膝。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闲暇间,我断断续续地阅读了《重新发现社会》一书。

刚拿到书、看到书名时,觉得很有意思:社会需要去发现吗?我们人人身处社会之中,“社会”不是被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再熟悉不过吗?比如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人们常会用“你的社会经验不丰富”、“社会这么复杂、你还太幼稚”等等来进行评价和善意的告诫。

作者为什么要“重新发现社会”?“重新发现”了什么呢?带着好奇和疑惑,我翻看了这本书。

与以往所读的传记、小说等类书籍不同的是——这是一本优秀的政论杂文集。

作者熊培云是一个资深记者,他以自己敏锐的职业观察力、优秀的文化素养,写成了这部有着思想体系的作品。

文章观点犀利,引经据典,贯通古今中外,引发读者思考,让我们领略作者博学善思的同时,更看到他作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本书以“重新发现社会”为主线,串起了“国家与社会”、“经济与社会”、“物权与税权”、“从自由到民主”、“开放的传统”、“网络社会”及“补遗”七章内容。

作者从政治、经济等不同的方面,重新思考社会问题,重申了自己对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解。

在看到《拆迁律下的和平塌陷》一文时,我是颇有感受。

跟随discovery去欧洲“旅游”,无论在凯旋门上俯瞰巴黎全貌,还是在米开朗基罗广场欣赏佛罗伦萨全景,抑或是在帝国大道上观赏古罗马街市的遗迹,你都会因为每一个城市呈现出的独特的人文性和每一个城市对历史的足够尊重与保护而感叹:整座城市规划合理,格调统一,历史风貌得以完好保存,众多的文明遗迹就是如此令人震撼地在某个街口或广场与你如此近距离的相遇!可是,反观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多少城市变得越来越相似,比赛似的淹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到处可见挖掘机、巨型吊车的身影,大楼高度的新记录一次次被刷新;广告牌张扬地高悬,纵横无序地占据城市中的黄金位置……在城市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多少珍贵的历史遗迹不见了,多少古城古镇淹没在突兀不搭调的建筑群中,多少个北京四合院被一座座摩天大楼所替代,“古都”渐渐徒有虚名……我们痛心疾首!社会的发展真的不应该以牺牲祖宗留下来的灿烂文明作为代价!而《物权法》的出台,让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虽然令人惋惜的的事情还是在上演,但至少,有法可依让我们看到社会的进步,如果有法必依,就将是国家、社会、公民的幸事!“重新发现社会”,“重新”包含了作者更多的思考,“发现”包含了作者更多的审视。

重新发现-读后感

重新发现-读后感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杨林
社会如何才能被“重新发现”?本质上说,中国转型就是中国社会的转型。

由于过去社会一直被压抑或者没收的状态,社会首先必须寻到并赎回自己应有的边界。

而开放社会的好处就在于,国家有义务,承认公民个体的价值优先于国家的价值,而公民能够遵照自己的权利而不是政治或权力设定的纽带来缔结自己的关系,或者说开拓自己的社会资本,并在此基础上使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达到最大值。

当前固然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整体社会环境也不再风雨如晦,我们也曾经意识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中,凡事可以诉诸社会,但遭受挫折和失败之后,后来又渐渐忘却了,麻木了,因此需要如题所述的“重新发现社会”。

如熊培云先生所言,“其实我们的社会已经前进,尽管前进相对迟缓,但它毕竟已经获得继续成长的理由和条件,它能自发地发挥出自己的各种职能,不需要等救济也能保障人们的生活和各方面的权益,只是人们没有及时发现社会,也没有发现这些年社会的成长。

”在这之后,更要继续增强信心,尝试着帮助我们休戚与共的社会继续成长,为了公民社会的壮硕无比早日到来而努力。

民众的普遍努力,社会能量的累计,必然带来“社会”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和功能的发挥。

回到我们自己,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参与者,既是启蒙的受众又可能是启蒙者。

国家、社会都是由个人组成,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

《圣经》有言: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负担是轻省的。

当前的路程让我们负重行进,但启蒙的力量会让我们身轻意适,奋力向前。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7篇)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7篇)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7篇)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1《重新发现社会》,应该是七年前买的书,当时是高二。

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作者文风如剑,爽快而不失端重。

七年后再看,虽然书中有些例子已是往事,但是观点与逻辑依旧发人深省,可见好书味长久。

作者说:重新发现社会。

那么社会是什么呢?它是__与个人之外的第三极。

社会不同于__,是成为公权的私权集合体;又不同于民众,是个体__的最基本聚焦,而是如同一架水车——民众用自己的脚进行着踩踏,引来流水冲刷并灌溉着田野上的__,从而帮助__与__的最后丰收。

回到当下,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如今的社会,那改写一句名言再合适不过:这是最好的社会,这是最坏的社会。

这是最好的社会。

科技与商业的蓬勃发展、__与__的渐进改良、个人与集体的求同存异,每一颗种子都从社会的土壤里发芽,并且将最后的果实回馈给社会。

但这依旧是最坏的社会。

因为笼子里的__之爪至今尚未驯服,贫富不匀的阶梯依旧阻碍着许多人的步伐,思想的链条还在对我们进行着无声的鞭打。

由此看来,似乎距离我们所追求的__社会依旧相去甚远。

那么,社会还会好吗?我想会的,而让社会变好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就是如今的大众创业。

虽然现在有许多人认为“大众创业”是个伪命题,因为它只会让千千万万的年轻人从财富__的梦境里跌落到现实的深井,头破血流。

但是我认为简单的将创业与财富划等号,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做法。

诚然,一次成功的创业确实可以让创业者一跃至财富__的阶段,但是财富只是创业的结果之一而已。

从社会眼光来看,更重要的,是在创业过程中,对于策略和行动的不断优化,以及对于市场经济的尊重。

换而言之,前者让人明白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的渐进,后者则与__的社会基本诉求血脉相连。

策略与行动的不断优化先说策略与行动的不断优化。

发展是创业的基调,务实是创业的态度,渐进是创业的节奏。

真正的发展方法,唯有在务实中渐进。

如同胡适所言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只有先从过去中整理出脉络,才能发现当下的症结,并找到药方。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是一本由美国作家罗伯特·普特南所著的书籍,书中描述了作者在社会中重新发现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深入剖析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他指出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盲目追求和迷失自我的现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

他用真实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不平等现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和现实。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定位和责任。

我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的现实,而应该积极地去改变和影响社会。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关心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努力去改善社会的环境和氛围。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社会,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公平。

通过这本书,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

我意识
到,我们不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着,而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我们应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给予他人关爱和帮助。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和善意去温暖这个社会,让社会充满爱和温暖。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重新发现了社会,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定位和责任。

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社会,我们就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公平。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重新发现社会,也重新发现自己。

读书笔记高中生必看800以上

读书笔记高中生必看800以上

读书笔记高中生必看800以上读书笔记高中生必看800以上范文1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

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

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

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

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

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

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

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

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

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

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

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重新发现社会是一篇由社会学家鲁斯·珀尔斯(Ruth Perelli)撰写的社会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作者试图重新定义和解释社会,带领读者重新审视社会学这门学科。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令人愉悦而启发性。

作者通过纷繁复杂的案例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向读者介绍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这样的方法让读者更能理解社会学的重要性,并在书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内容。

我的阅读体验是非常满意的。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这些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对社会的理解。

例如,书中介绍了新兴的社会网络和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这让我更加了解当代社会的运作方式以及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同时,这本书还涵盖了许多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例如性别、种族和阶级等。

这些方面的分析有助于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背景下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

此外,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学理论,例如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和符号互动主义等。

通过这些理论,我了解到了社会学中的不同观点和理论框架,这让我在客观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社会学的本质。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社会现象的方式。

在当今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方面迅速变化,原有的社会学理论和模式也需要更新和调整。

重新发现社会为我们展示了这种调整的必要性和方法,这对于当代社会学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针对这本书,我有一些创新的观点。

首先,我认为可以进一步关注数字化时代所涉及的社会变化。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使得信息和信息交流更加便捷,这对网络文化以及人类社交行为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学家需要重新思考信息的趋势和如何以此来更好地理解社会。

其次,我认为,可以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更深入地分析社会现象。

文化和历史上的事件和传统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非常重大,但在社会学中却很少涵盖。

因此,应该逐渐引入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将其融入社会学研究中。

综上所述,重新发现社会这本书为我们重新审视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通过案例和理论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探索机会。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书报告其实对于国家这个词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从我们生下来就和这个名词紧紧地连在一起,无论生老病死你都离不开它,但是谁又会仔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国家以及公民和国家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相信很多人而且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我也是最近才想起的,而这种想法是源于我最近看的一本书------《重新发现社会》。

首先打开书我们看到的第一行文字便是这本书的英译名------《China’s New Revolution》,如果你查下字典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如果按英译的话应该是“中国的新革命”,而并非“重新发现社会”,那么我们就会想为什么它还要叫做“重新发现社会”呢?这就需要我们把这本书认真的读完了,因为书中自有答案,读后自会发现。

首先开篇第一篇文章也就是本书作者自序,题为“问世间国为何物”。

是啊,国为何物?世界上本来没有国家,而人类却在世界这张白纸上画了重重的一笔,所以有人说“私有的出现既是人类文明的开端也是人类堕落的开始”,而正是出现了私有才有了阶级的出现,之后才有了国家的诞生。

但是国家在地球上出现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国家到底是什么呢,它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具体说到国这个东西用中文是不好解释的,所以熊培云在一次讲座中用英文中的这么几个单词对国家做过一个阐释,它们是------“country”“states”“land”和“nation”。

其中,country一般指领土,ststes一般指政权,land 一般指故土多用于诗歌中,而最后一个也就是nation是指民族国民这个方面的。

明确了这几个意思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国家的范畴很广并未只有我们平时所认知的那么简单狭隘,就我而言我比较倾向于nation这个解释,因为国是人创造的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所以作为社会化的人才应该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因素。

打个比方,一个珠宝盒只有它装有珠宝时它才可以叫做“珠宝盒”;同样,一片土地只有有人民才可以称之为国家,所以我想用我们国家最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思想来结束这一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阅读《重新发现社会》后,给熊培云的信

阅读《重新发现社会》后,给熊培云的信

阅读《重新发现社会》后,给熊培云的信熊大哥好:我是你《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读者,今天花了一下午看完这本书的下半部分,看完后颇有感慨,忍不住想写封信给你。

我一直想润色部分字句,以表示我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认同,以及对你本人的敬仰,但是当要付诸笔端时才发现,类似的词汇需要从年少理想主义膨胀时(诸如要成为科学家、文学家,以及为人民服务一类的理想)寻求灵感,而如今,不耻下问的品质与表达敬仰词汇的钥匙已经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后天茁壮发育的浮躁与犬儒心态。

不过也好,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晚辈对长辈、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次交流,而不必要在此期间故作正经,视其为草根对精英杰出贡献的顶礼膜拜。

从你对社会与人价值的判断来看,我相信你更倾向于接受我选择的这种交流方式,但愿我的判断没错。

《重新发现社会》一书正摆放在我眼前的桌子上,我每写上一句话就要看它一眼,希望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传承这本书的精神品质,这样才不枉费过去几天的阅读经历。

当然,我之所以愿意传承这样的精神品质,并非出于不自觉的附庸风雅心态,而是,一来,《重新发现社会》一书已经带给我以强烈的共鸣,二来,它让我重拾过去自己一度追随的思考与写作心态。

如果说,一本好书注定不只是作者本人在阐述,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一段时空之旅,那么我期望,这样的时空之旅会因为作者的指引而让读者单独前行,而不会因为作者的无奈退出,或者,当《重新发现社会》一书字迹模糊,成为读者零碎的阅读记忆时,让一个人的时空之旅变得孤独,甚至迷失方向。

这是我作为《重新发现社会》一书读者的珍贵阅读感受,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想我会出于自我保护或者自我鞭策的需要,而经常翻读其中的章节,以提醒维护自己好不容易重拾的阅读与写作心态。

当然我更期望,这样的心态会成为“后天的本能”,以慰藉剩余有限的人生。

这样的阅读感受曾在阅读梁文道先生《常识》一书时隐隐若现,也正是这样的经历,在闲暇上网时,我也会经常阅读你们即时的作品,于网络大杂烩中寻找到片刻温暖。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重新发现社会》这个主题表明了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需要重新审视这个社会。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各地的人们经历了生活、环境、政策等各方面的变化,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理解这个社会并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对于我们来说,重新发现社会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紧张局势和不确定性的时代,各种极端主义、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差异,以及国际事务等问题都与社会息息相关。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缩小的资源和日渐复杂的科技、信息和技术发展。

由于这些问题的严峻性,我们必须寻求更多的答案和解决方案。

重新发现社会就是要开启一扇窗户,让我们更加了解并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我们需要审查长期以来对社会的认知,重新评估其内在的弊病,思考解决方案并做出必要的改变。

在重新评估社会的认知之前,我们必须更多地关注社会中的个体。

我们需要看到个体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碎片。

对于他们的感受、愿望、需求和错误,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关心。

我们应该关注我们所在的社区、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探究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

这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发展者来说,是相当有意义和重要的。

在重新审视社会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政府、学者、普通民众和其他体制都需要参与这项工作。

我们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数据和沟通手段,以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政策措施来指导并采取行动。

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过去和现在,还有未来,同时也考虑到现实与理想的平衡。

总的来说,重新发现社会是一个复杂而且长期性的过程,需要我们要付出努力和不断探寻。

我们需要加深对于社会的认识,关注个体的感受和需求,并在改变中寻找解决方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社会问题,创造一个更加平等、稳定和美好的社会。

从江湖到社会——读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

从江湖到社会——读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
理 学 家德 鲁克 的说 法 ,有人 的地 方未
个层面来说 , 重新发现社会》 《 不啻一锥
《 世 危 言 》。 盛 一 0麓 嚣
只有 重新发 现 社 会 , l人 才能告 中I 1
必有社 会 ,“ 没有人会 把船 只失事时一
群 无组 织、 惊恐奔 跑 的人 叫做 一个 ‘ 社
加人 民公社 体 制 , 可以说 是古代 无数 个 _ l
句名言 , 天读 过 中学的 国人 多半对其 今 有 印象 。 范仲 淹所 处的时代 , 在 人们所 栖 息的地 方,不在庙 堂则 在 江湖 ,“ 社
会” 这个概念 还 没有出现 。 在 经 济上 属于 自给 自足 小农 经济
弱小的时期, 府 以政 治权 力配置一 切 政
聚集财富 、 加强社会控 制的硬实 力 并不嚣 j 能 防止整 个社会 的生 态失衡 甚至 溃败 从 而必 然导致执 政合法 性 的丧 失 。 i 从
那 么 , 会 哪 去 了?熊培 云 兄 在 社 他的新 著 《 重新 发现 社 会》里 ,引用管
≯0 、 0

一 x l u 蠢
从江湖到社会一一读 熊培云《 鳓
“ 庙 堂 之 高,则 忧 其 民 ;处 江 居 湖之 远 , 则忧其君 。 ”宋代 人 范仲 淹这
现社剑
作者 : 十年砍 柴 l誉 ’ 萋

会’ 。那儿 尽管有一群 人 , 但并不存在社
会。 ”
现 代 汉语词 典》将 “ 社会 ”做 两 种释 义: 是指一定的经 济基础 和上层 一
建 筑构 成 的整体 ,即社 会 形 态。 中学教 科 书常说 的五种 社会 形 态即是此 意。 二
是 泛指由于共 同物质条件 而互相联 系起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是一本由美国作家罗伯特·皮斯克尔所著的畅销书,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解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社会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社会关系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不仅重新审视了社会现象,还对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重新发现社会》中,作者罗伯特·皮斯克尔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解读,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社会画面。

他通过对人们行为和心理的分析,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

例如,他通过对社交媒体的分析,指出了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和现实生活中的差异;他还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探讨,揭示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这些深刻的观点和洞察力让我重新审视了社会现象,对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解读,作者还通过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分析,引发了我对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例如人们在面对压力时的行为、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心态等等。

通过对这些行为和心理的分析,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心态,发现了自己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这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问题,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有了全新的认识。

通过对《重新发现社会》的阅读,我重新审视了社会现象,对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也对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心态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社会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社会关系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重新审视了社会现象,对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也对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心态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问题,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有了全新的认识。

总的来说,通过对《重新发现社会》的阅读,我不仅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有了全新的认识。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一开始我不是很能深刻感受体会这句话,在看过《重新发现社会》后,似乎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读时震撼,过后平静。

《重新发现社会》让我再一次经历了这样的跌宕起伏。

在我看来,一本书之好与坏,不仅在于它有多深刻或者里面充斥了多少生僻术语,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了时代的问题和需要。

乍一看这个书名似乎有些荒诞:社会需要被“发现”吗?难道“社会”不是无处不在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你现在还是太幼稚,你走上社会以后就明白了……”,“现在社会上这么乱,你做事情可千万要小心谨慎……”在这些话中,“社会”是一个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一个乌烟瘴气的垃圾堆,一个暴露人性败坏的照妖镜。

但是,熊培云先生提醒我们,社会还可以是别的,他似乎想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找社会的定位,在经济与社会的变化中寻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物权与税权中寻找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自由与民主中寻找社会的底线,在传统与网络中寻找社会的传承与未来。

在当下中国,进入政治学领域串门的人越来越多。

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出在政治对于社会、对人的过度侵略,那么,研究政治演进的理路,自然成为不放弃思考之人绕不开的问题。

《重新发现社会》的核心意图,就是重新定位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熊培云先生不禁感慨:“问世间国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他自己的回答:国家仅仅是个国民谋求幸福的工具而已。

而社会还可以是什么?社会还可以是陈光标,20XX年汶川地震后迅速组织挖掘机赶赴现场救灾的企业家;可以是“红色推土机”,歌手周云蓬为失明儿童筹款而制作的民谣专辑;可以是“立人乡村图书馆”,以公民教育为目的民间公益组织;可以是“亚洲动物基金”,呼吁停止虐待动物的民间组织;可以是微博,给在暴力拆迁中家破人亡的钟如九一个平台的网络空间;可以是豆瓣,爱书爱音乐爱电影的人们交头接耳的网络广场;可以是“单向街”,每个周末组织文化沙龙的小书店。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3篇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3篇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3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从儒家所宣扬的“大同社会”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的概念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

同时,“公民社会”也成为了近年来屡屡被提及的词汇。

可当我们认真思考以后,却会不断疑问:社会是什么?公民社会该是怎样的社会?我们如何成为公民进而去建造一个公民社会?阅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跟随作者的思考去逐渐拨开迷雾,解答疑惑。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

作者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

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扶正个体的权利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新中国”。

熊培云的文字,充满着最为理性挚诚的批判之声,却对未来永远保持者最温和的乐观。

他力图通过引导个体重申个人责任,从而建设一个人道的、宽容的、人人为自由而尽责的美好社会。

而我们,正是通往美好社会的基石。

第二次“解放战争”如果说1949年结束的解放战争标志着国家从战争中获得解放,那么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就可以被称为第二次“解放战争”,意味着社会从国家体制中逐步获得解放。

正如梁文道先生所说,改革开放,就是国家不断退却的过程。

众所周知,曾经的中国是一个“全能主义国家”,无所不能的政府在掌管着一切,大如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小到个人的娱乐方式,家庭生活,全都离不开国家的安排和布局。

相较改革开放以前的穿衣服没有自由,找工作没有自由,想挣钱没有自由,想思考没有自由等等,现在中国人的自由显然增多了。

我们可以选择崇拜自己的青春偶像,可以选择自由恋爱,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中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一):先人后公民彭振强第一次认知熊培云,因为他的《自由在高处》,"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这本书从个体探讨人们如何超越逆境,获得自由,积极生活。

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中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从两本书的关系上看,《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补充。

《重新发现社会》从国家、经济等一系列角度对当前的社会进行了阐述。

拿到《重新发现社会》,首先就见到一句极有哲理的话,"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公民".读起来,的确,可以说在现有的社会,我们能先是一个自由的"社会人"而不是一个"单位人"已然已进很幸运了。

我们说个人,李娜,中国网球一姐,2013年澳网公开赛决赛李娜迎战阿扎伦卡。

在6-4先胜第一盘之后,李娜不慎在比赛中连续2次扭伤脚踝,以4-6/3-6惨遭逆转,憾与冠军失之交臂。

赛后笑称"我知道我不年轻了,但是我还是要说,我盼着明年再来。

"李娜作为一个有个性的、脱离了国家体制而单飞的网球运动员,在大满贯澳网冠亚军颁奖台上,用并不太流利、却充满幽默感的英文,感谢教练(丈夫)、团队和赞助商,体现了一个国际职业运动员尊重赛事程序所应有的礼仪和风度,对于西方民主国家,这是非常自然而率真的表白,然而对于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体坛,这可以被理解为充满个人主义色彩的特立独行,因为大部分得奖运动员都会在第一时间感谢党,政府和领导,作为一种爱国的表象,即使他们不想说,但是他们不得不说,也就是所谓的体育政治 .然而,一但李娜的成绩下滑,一旦所有金花名落孙山,她们的个性和特立独行,很快会被举国体制的无情铁骑所碾的粉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甚至于单飞的尝试都有可能被取消而恢复到国家集训的老路上,中国一向是成败论英雄的国家,这就是体育政治。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可以这样说,在拥有真正的权利观念之前,中国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而重新发现社会的过程,正是对这份权利观念的重新认识,无关政治,无关“左右”,也没有贵贱之分,是为公民社会的基础。
第二章:经济与社会
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果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历史也可以大体上视为一部经济改革史。改革开放作为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核心词汇,经济改革的动力已经不仅仅来自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更是来自整个社会进步的需要。
问题还是回到最具争议的点上来,即本书第四章的标题“自由到民主”。最近这个问题被讨论地十分热烈。源于两件事情,一个应该是乌坎的自治尝试与抵抗式维权;另一个就要数韩寒发表在博客上的两篇文章了。
乌坎事件的由来与经过不再赘述,这事件的反响与折射出的问题却十分值得玩味。先是内地媒体的集体失语,这或许不是媒体本身的问题,就像当年央视在“911”事件中的失语一样,对于媒体的管制,对于言论的管制才是导致媒体集体沉默的原因。而话语权作为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权利,话语权的缺失意味着物权、人权、税权都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乌坎的抗争式维权正是在这样一个缺少申诉渠道的舆论高压社会下发生的,当然,还有很多的社会因素也共同导致了最终的结果,诸如官僚体系的冗杂、庞大;办事效率的低下;严重的贪腐问题贪婪地侵蚀着基层本来就所剩无几的权利。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03090329广播电视新闻学岳淇任
内容提要:
作品虽然是一部社会学相关书籍,内容上难免会涉及一些当下较为敏感的话题,诸如“民主”“自由”、“左”和“右”、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互联网、宪政,等等。然而本书得以顺利初版,其间虽经波折,最终颇受好评就证明了熊培云很好地平衡了文章的尺度,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部作品都是些泛泛而谈的公共知识普及文章。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一)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政府?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的思考过的问题。

毕竟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时代,就像狄更斯说的。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

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淡,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

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而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重新发现社会》就像航海图,让我们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航线。

“在权力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弱者。

”面对无所不在、日益强悍的权力,我们每个个体都应该积极地扞卫自身的权利并在此基础上团结和共同救济。

厦门PX事件、番禺垃圾焚烧等公共事件都说明了这一点。

同时,面对权力和资本合体的巨兽,我们也并不是无力和无为的。

也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每个人都不作恶,不向恶低头,面对非正义、不合法的事情,勇敢表明自己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不断影响身边的其他人。

这样终能聚沙成塔、水滴石穿。

假如我们都选择沉默,选择逃避,甚至选择同流合污和成为帮凶,那么我们自身迟早也会被权力吞噬,要么成为受害者,要么成为牺牲品。

草色遥看近却无。

回望我们走过的道路,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贡献一份力量,那么社会的文明和正义将不断进步和可以期待的。

国家、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由什么样的国民和个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

不抱怨、不放弃、不懈怠,我们的航船终将抵达理想的彼岸。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二)作为记者,他们最大的优势是见多识广,最大的缺点是浅尝辄止,文风浮躁。

所以向来对于出自记者的文字不是太感兴趣,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偏见。

《重新发现社会》读书笔记

《重新发现社会》读书笔记

《重新发现社会》读书笔记我在读完此书之后,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一篇关于“底线”问题的讨论文章,因此在决定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便定下如上的题目。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维度,我希望这篇读后感写的能体现出点“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而不是一篇泛泛的,味同嚼蜡的快餐文章。

历史靠故事留存,故事靠情节取胜。

既然是一篇所感所想的文章,总该有它记录的价值,当然写作的过程中更不可以脱离了这个社会的种种现实而成为空想的乌托邦。

回首20××年,让我们一同留存“曾经的故事”,体味这其中的“酸甜苦辣”。

随着信心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就让我们从网络谈起。

还记得10年的腾讯QQ和奇虎360这两个所谓“国内”最大的客户端软件之间的“厮杀”吗?网络上一阵“硝烟弥漫”,更是一度“逼迫”我们用户必须做出选择。

各大论坛的帖子可谓风生水起,各种骂声更是不绝于耳,最后也只能是闹个政府介入,总算是息事宁人。

谁对谁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我想问的是:网络的底线在哪里,又是谁在不停地挑动这根弦?网络的底线为何一再被挑动?我想利益间的冲突是可以给予我们肯定的答复的。

康德说:“所谓不成熟的状态就是,我们需要大胆的运用自己理性的领域却接受别人的权威”。

因此,请让我们自己动脑想一想这是非曲直。

作为软件使用者的我们,大家都不是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无从知道究竟是谁,又是否真的有人,窃取了我们电脑上的个人信息,即便我们怀疑,但是不可能因噎废食,害怕被窃取,就停止使用网络。

如果真是如此,这真是一种无奈得让人感觉到凄凉的消极抵抗,却丝毫没有意义,而似乎只是在喟叹文明的倒退。

今天他们两个“跳出来”,都指认对方“卑鄙无耻”,其结果又是什么,没有一个真正可以让公众值得信赖的机构去给我们定性究竟是谁是谁非,政府也只能被逼得无奈,从中调和。

但是这件事情的本身,我们在网络上听到了各种声音,无论是QQ还是360他们在最后时刻还是“委屈求全”了,这就是社会监督力量的进步,毕竟我们靠自己的力量最终改变了起初那种“逼迫式”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新发现社会》读书笔记范文
这是一本“发现”社会的书。

但是它不是《丑陋的中国人》那样靠打民族主义情绪的鸡血来畅销的书。

作者的意图很简单:讨论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它弱化的意识形态,摒弃了政治偏见。

因为“政治使人变得罪恶,意识形态使人变得愚蠢”。

作者不左也不右,只是用研究的眼光来“发现”社会。

在他看来国家只是全体国名缔约产生的一个组织,是国名用以谋求幸福生活的工具。

所以国家若不以国民价值为第一价值则国家毫无意义。

但是权力的集中总是危险的,国家就像“利维坦”,随时可能变成吃人的怪兽。

于是我们必须提倡个性、思想、自由、开放、独立、平等等原则来约束它。

没有对民主与自由的弘扬就不可能有功能正常的社会。

而没有个性的独立与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与自由。

帕斯卡说: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在一个现代国家思想自由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文明起源于人的两个本能一是性欲二是思想。

在健全的国家各种思想总是能自由流通。

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对立观点只有一团和气、随大流这个社会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思想也是民主得以保证的前提。

使人们能够用以确定什么是跋扈与暴政的正是权利观念。

权利观念明确的人可以独立表现自己的意志而不傲慢,正直地表示服从而不奴颜卑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