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三字经第三节朗读

三字经第三节朗读

三字经第三节朗读《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之一,通过简短的诗句,生动地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道德原则。

其中的每一节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能够让读者对历史、地理、人物、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本文将对《三字经》的第三节进行朗读,并解读其中的内容。

《三字经》第三节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展开,以让读者了解古代名人的故事,并从中学习到一些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首先,第三节介绍了文天祥的事迹。

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抗金名将和文学家,他以忠诚、正直、不畏强权而闻名。

《三字经》中描述了他的忠诚和正直,这是他在面对金朝的压迫和威胁时的表现。

文天祥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畏强权,勇敢地为正义而战。

接着,第三节讲述了岳飞的事迹。

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抵抗外敌入侵、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为了保家卫国,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此外,第三节还提到了司马光的事迹。

司马光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他为人忠诚正直,一生致力于整理历史资料,编写了《资治通鉴》等重要史书。

司马光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崇尚真理和正义,追求历史的真实,坚守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最后,第三节还提到了张骞的事迹。

张骞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伟大的使节,他带领队伍远赴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张骞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勇敢地开拓进取,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朗读《三字经》第三节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物的伟大和他们的奋斗精神。

他们无论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为了正义和公平而奋斗。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了追求真理、崇尚正义的重要性。

通过朗读《三字经》第三节的内容,我们也能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精髓。

这些历史人物不仅仅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也是我们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字经名人故事

三字经名人故事

三字经名人故事引导语:《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三字经名人故事大全,欢迎阅读!三字经名人故事一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

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1三字经名人故事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名人的“三字经”

名人的“三字经”

三步
宋 代 苏 东 坡 认 为 写读 书 提 要 分
“ 步 ” 第一 步是 抄 一 段 , 三 : 第二 步 用 三 个字 为题 . 第三 步 用 一 个 字 为题 。 三 上 宋 代 文 学 家 欧 阳 修 读 书 很 用 功 . 善 于 利 用 “ 上 ”即 马上 、 上 、 上 他 三 枕 厕 的时 间读 书 。 三 到 宋 代 朱 熹 认 为 读 书 要 做 到 “ 三

因容 貌 长相 并 称
沈 腰 潘 鬓 “ 腰 ” 南 朝 梁 沈 约 的 腰 沈 . 很 细 ; 潘 鬓 ”. 晋 潘 岳 的 鬓 发 很 美 。 唐 “ 西 南
李煜 《 阵 子》 磨 ” 之句 。 容 美 貌 的 男子 。 形 髯 金 瘦 厉 清 朝 乾 隆 年 间 . 江 钱 塘 浙
之 余 , 雨 者 时 之 余 ” 阴 。

遍 尽 作 艺 术 享 受 ; 二 遍 拆 卸 ; 三 遍 再 第 第
浏 览 . 得一 个 完 整 的 印 象。 求 三不 谈 毛 泽 东在 校 读 书 时坚 持 “ 不 三 谈 ” 不谈 金钱 。 : 不谈 琐 事 , 谈 男 女 方 面 的 不 问题 。 三条 路 民主人 士李 公 朴说 . 书 中跳 从 出来 有 “ 条 路 ” 一 条 是读 活 书 ( 读 言 之 三 : 多 有 物 的书 ) 一 条是 活读 书 ( 书 要 多思 考 ) , 读 ,
维普资讯
. 文 漫谈 . 语
z ,z 宣 zI ' A
经 , , 名 的 “三 字 人
山 东 实验 中 学 杨 吉 生
三余 三 国时 的董 遇 善于 利 用 “ 余 ” 三 读 书 . 谓 “ 余 ” 冬者 岁之余 , 者 日 所 三 即“ 夜

大器晚成的名人事迹

大器晚成的名人事迹

10 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这是过去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

讲的就是北宋大文学家、《六国论》的作者苏洵青年时代的事。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

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

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

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

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我也是27岁才参加成人高考,开始正式的学习。

现在立志考历史学院的研究生。

每次学到痛苦的时候就用苏洵来勉励自己。

也希望那些年纪偏大,基础不好的朋友但又有志向的朋友不要放弃自己。

9 齐白石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

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

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

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

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关于感恩的名人故事

关于感恩的名人故事

关于感恩的名人故事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孔融让梨(跟孔融学感恩)在我国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的韵文。

孔融四岁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几个,面对父亲刚买来的梨子,哥哥让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拣了个最小的。

父亲问孔融为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该吃小的。

”用一颗平常心来修身养性,用一颗敏感心赖为人处世。

平常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敏感心:感恩感悟父亲不禁为儿子的谦让懂事高兴,却又故意问道:“可你还有个小弟弟,为何不把最小的梨留给他呢?”孔融则答:“我比弟弟大,哥哥应该让弟弟,所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能不为孔融这种谦让精神所感动吗?手术费:一杯牛奶晏芳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

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

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

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

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

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

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那位昔日的美丽的年轻女子没有看懂那几个字,她早已不再记得那个男孩和那杯热牛奶。

三字经范文精选: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大全

三字经范文精选: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大全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大全三字经的故事1、《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三字经的故事2、《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三字经的故事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三字经的故事4、《五子登科》三字经的故事5、《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三字经的故事6、《铁杵成针》唐朝大诗人三字经的故事7、《鸿门宴》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三字经的故事8、《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三字经的故事9、《杀妻求将》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

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

《三字经》里的故事400字:伯虎学画

《三字经》里的故事400字:伯虎学画

明朝时候,在如今江苏省的苏州⼀带,有⼀个有名的画家叫唐寅。

唐寅,⼜叫唐伯虎。

唐伯虎从⼩就爱画画。

他们家在苏州街上开了⼀个酒店。

他爸爸为了装饰门⾯,招揽⽣意,在酒店的墙上挂了⼀些名⼈画的画啦,写的诗啦。

伯虎从⼩在酒店⾥帮忙,没事⼉的时候,就照着葫芦画瓢地对着这些画临摹。

有⼀天,唐伯虎把临摹好的⼏幅⼭⽔画拿给⼀个名叫沈⽯⽥的画家看,请他指点指点。

沈⽯⽥看了,说:
“不是我倚⽼卖⽼,实话对你说吧,你很有绘画的才能。

可是要真正把⼭⽔画画好,光靠临摹可不⾏,得多游览⼀些名⼭⼤川。

你眼下还缺着这⼀步呢,所以你画的这些画,说句不客⽓的话,只能说是有⾻头没⾁。


唐伯虎⼀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特意跑去太湖去游览。

他到太湖⼀看,呀!真是⼭明⽔秀。

宽阔的湖⾯,四周峰峦起伏,景⾊太迷⼈了。

唐伯虎每天天⼀亮,就坐着⼩船,到太湖四周的⼀些⼭边、湖湾、寺庙和⼀些⽯洞⾥去写⽣。

没⼏天⼯夫,他就画了许多美丽的⼭⽔画。

他把这些画带回苏州,拿给他的⽼师看。

⽼师⾼兴地说:
“好极了!好极了!到底是多出门好啊!现在你画的画,⽐过去画的画有⽣⽓多了!”
打这以后,唐伯虎画画的名⽓⼀天⽐⼀天⼤,求他画画的⼈越来越多。

三字经解释: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三字经解释: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三字经解释: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rúfùxīn如负薪rúguàjiǎo如挂角shēnsuīláo身虽劳yóukǔzhuó犹苦卓【注释】负:背。

挂角:传奇隋代李密,曾替人放牛,把一捆书挂在牛角上一边走,一边读书。

【解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

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启示】朱买臣和李密,一个打柴一个放牛,生活都非常贫苦,但能自己发奋读书。

后来都成为很出色的人。

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怎么能不努力学习呢?【故事】汉朝朱买臣每天砍柴、背柴,仍不忘读书,而隋朝李密为人放牛时,也随时把书挂在牛角上预备阅读。

虽然环境是如此艰苦,但他们求学的毅力仍不变。

【赏析】“如负薪”,讲的是西汉武帝时期,辞赋家朱买臣艰苦读书求进的故事。

朱买臣家境非常贫困,但朱买臣却苦读不辕,为生活所迫,朱买臣不得不上山砍柴来维持生活。

但朱买臣在砍柴时,也是读书不停,打柴休息时读书,担柴行路时读书。

学习刻苦是常人所不能比的。

因为朱买臣不治产业,仅仅读书,却无功名,其妻弃他而去,但朱买臣终于学业有成,受到汉武帝召见,并做了会稽太守,朱买臣的辞赋也名盛一时,可比肩司马相如、东方朔,后其妻要求复合,朱买臣马前泼水,示意不可能复合。

“如挂角”,讲的是隋朝人李密的事。

李密对书也是如饥似渴,手不释卷,而且素有大志。

李密在往侯山拜见包恺,乘牛时,在牛角上挂着《汉书》一帙。

越国公杨素见之问读何书,李密答曰:“项羽传。

”杨素听后非常吃惊。

杨素之子杨玄感认为李密气度不凡,杨玄感后收李密为左膀右臂,后来李密拥兵自立,归唐又叛唐,结果被杀。

朱买臣与李密都是当时的名人,他们刻苦用功,努力读书,奋发向上,其精神颇值得学习。

朱买臣穷困时,背柴尚且勤读;李密行路时不忘读书。

正是他们有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所以才建立了一番功业,留名于世。

历史名人小故事: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历史名人小故事: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历史名人小故事: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历史名人小故事: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学过《三字经》的都知道“融四岁,能让梨”,因为在家里排行老小,一家人吃梨时,孔融就知道拿小的吃。

千百年来,孔融因让梨而博得美名。

窃以为,以孔融之才智,他拿小梨,未必出于谦让,因为,梨小有小的好处,吃得快,换得也快。

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了洛阳。

时任司隶校尉的李膺名气很大,孔融很想拜见。

到李家门前,传达室不让进,他也没带神童证书、更没有名片,遂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

”看门人只好让他进去。

见到孔融,李膺问:“你这个小屁孩,怎么会和我处上亲戚了?”孔融眼睛滴溜溜一转说:“老李你真贵人多忘事,过去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你的祖先李聃为师,多少辈子的亲戚关系了,可谓世交。

”李膺和在座的宾客吃惊不小,过了一会儿,太中大夫陈韪也来李家做客,得知孔融刚才说的话,信口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哪给对方辩友喘气机会,一句话就把陈大夫呛到了南极——“窃以为,老陈同志小时候一定很牛。

”众皆笑倒,唯陈大夫恨不得找个高楼跳下去。

在魏晋这个水果摊上,孔融是一只非常优秀的梨——倘若不遇到曹操这把水果刀的话。

曹操当时和袁绍两雄并立,孔融对这两只鸟都不大感冒,后来他发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对他没好脸色。

孔融大概也看出了曹操这个软肋,就唱起了对台戏,比如曹操下禁酒令,孔融就强烈反对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尧不饮干盅,无以成其圣?如果说酒能乱世,那么纣王因色失国,现在为什么只禁酒,不禁欲呢?”这让老曹很没面子,考虑到当时正延揽人才,孔融是社会名人,影响太大,也奈何他不得,咽咽唾沫,忍了。

曹操把袁绍拿下,他儿子曹丕纳袁绍漂亮的儿媳妇甄氏为妃,孔融看不下去,就对曹一哥说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以为孔融学问渊博,不知此话出于何典,就很虔诚地向他讨教。

孔融双肩一耸,两手一摊:“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我们知道,魏晋时代极力倡导以孝治天下,王祥卧冰、郭巨埋儿事迹上了各大网站头条。

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

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

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1 1:刘勰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2: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3:齐白石挂角读书 从小读《三字经》,就知道了古人“负薪”、“挂角”的勤学故事。

“挂角”说的是唐朝李密,初为隋炀帝宿卫,后辞去发愤读书,骑牛到外地寻师,以《汉书》挂牛角,行、止皆展读。

阅《齐白石状略》,知道这位杰出艺术家少时也曾“挂角”读书,打下古文基础。

4:悬梁刺骨 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拚命读书。

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继续读下去。

无独有偶,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

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

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

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

5: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6:任伯年刻苦勤奋 任伯年,清朝后期著名画家,上海人。

三字经中的典故

三字经中的典故

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2012-10-11 14:22:40)转载▼标签:杂谈《三字经》用许多历史典故传达这样一种信念,通过勤奋学习获得成功,你也能做到。

《三字经》用简短的言辞道出了不少历史典故,其中尤以劝学立志的典故为最。

这些小故事中,有勤奋的学子,有德的少年,才华横溢的少男少女,教子有方的慈母严父。

《三字经》希望通过这些古人的故事传达这样一种理念:只要坚持勤奋的学习,任何人都能获得成功。

那些古人可以做到,你也一样。

孟母教子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孔子相师赵普夜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负薪挂角苏洵发愤梁灏夺魁祖莹学诗李泌赋棋文姬辨琴道韫柳絮刘宴正字《三字经》典故:孟母教子《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前317),孟子的母亲仉氏。

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

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孟母教子三迁,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孟母三迁(其一)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之。

(其二)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历史名人孔融让梨的故事

历史名人孔融让梨的故事

三一文库()
〔历史名人孔融让梨的故事〕
导语:“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
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
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
名人故事,欢迎查阅,谢谢。

历史名人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
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
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
于此。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
第1页共4页
泰山都尉孔宙次子。

融七岁时,×月×日,值祖
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
分之。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
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故事: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
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为当时着名
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
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

最终为曹操所忌,枉
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
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
24。

三字经故事(五十四)

三字经故事(五十四)

三字经故事(五十四)
【原文】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注释】
莹:祖莹,字元珍,北齐人。

咏:吟诵。

泌:李泌,唐朝人。

赋棋:以下棋为题,写了一篇诗赋。

颖悟:聪明而领悟力强。

效:作为模范效法。

【语译】
北齐的祖莹在八岁的时候即能吟颂诗词,唐朝的李泌其岁便能以下棋为题而作诗赋,都是另人刮目相看的好例子。

他们两人的才智高超,颇受当时人们赞赏与钦佩,而你们现在正值求学之初,更应该以祖莹和李泌为榜样,效法他们的行为。

【故事】
祖莹是北齐时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诗经》及《尚书》一类的书。

由于祖莹整天手不释卷的用功读书,常常连觉也不想睡,他的父母在心疼之下,之好把家里的灯火给藏起来,不让他读的太晚。

好学又聪明的祖莹,便在父母都睡着后,拿出自己预藏好的火种
来照明,为了不让父母看见,他还拿了衣服把门窗遮住,为的是要安心读书。

祖莹有一次读的太晚了,竟睡过头了,醒来事以误了上学的时间,便匆忙的赶到学校去,正好论到他要上台讲《尚书》。

这时,他才发现带错了书,可是祖莹很镇静的把《尚书》的内容背了一遍,不仅快而且连一个错字也没有,令在场的同学都吃了一惊。

祖莹长大后,果然在朝中担任秘书及著作郎的工作,这个成就是他用功所换来的。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

1.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

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

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

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1.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

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

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

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2.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 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

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三字经中的小故事

三字经中的小故事

三字经中的小故事孔子有一次和弟子们一起在山上游玩,突然天空中飘起了大雪。

孔子对弟子们说,“我们快回去吧,不然会被大雪困住。

”弟子们听了孔子的话,急忙跟着孔子往山下走去。

可是山路越走越滑,有的弟子摔倒了,有的弟子滑到了悬崖边。

孔子见状,立刻停下来对弟子们说,“大家不要慌,我们先找一块平地停下来,然后慢慢地往下走。

”弟子们听了孔子的话,按照他的指示找到了一块平地,停下来休息了一会儿,然后慢慢地往下走。

最终,他们平安地回到了山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冷静应对,不要慌张。

只有保持冷静,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要有耐心,不能急躁。

只有耐心地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才能最终克服困难。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做张三的小孩。

张三是一个非常好奇的孩子,他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

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个很大的石头,他想知道这个石头是怎么样的,于是他就去打量这块石头。

可是,他发现这块石头太大了,他无法用自己的力量去移动它。

于是,他就去找他的爸爸帮忙。

他的爸爸看到他的好奇心,就帮他把石头移开了。

张三看到了石头下面有一只蚂蚁,他非常惊讶,他觉得这只蚂蚁一定是很勇敢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好奇心,但是也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

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学会寻求帮助。

而且,要学会赞赏别人的勇敢和努力,不要轻视别人的努力。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做李四的小孩。

李四是一个非常懒惰的孩子,他总是不愿意做任何事情,只想着玩。

有一天,他的爸爸让他去帮忙种地,他不愿意去。

他的爸爸就告诉他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农夫,他每天都很勤劳地去种地,最终他收获了很多庄稼,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李四听了这个故事,就开始努力地去种地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庄稼也长得很好,他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勤劳努力,不要懒惰。

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收获幸福。

懒惰只会让自己失去机会,错过成功的可能。

通过这三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道理。

三字经 中的历史典故详解

三字经 中的历史典故详解

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三字经》用许多历史典故传达这样一种信念,通过勤奋学习获得成功,你也能做到。

《三字经》用简短的言辞道出了不少历史典故,其中尤以劝学立志的典故为最。

这些小故事中,有勤奋的学子,有德的少年,才华横溢的少男少女,教子有方的慈母严父。

《三字经》希望通过这些古人的故事传达这样一种理念:只要坚持勤奋的学习,任何人都能获得成功。

那些古人可以做到,你也一样。

孟母教子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孔子相师赵普夜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负薪挂角苏洵发愤梁灏夺魁祖莹学诗李泌赋棋文姬辨琴道韫柳絮刘宴正字《三字经》典故:孟母教子《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前317),孟子的母亲仉氏。

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

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孟母教子三迁,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孟母三迁(其一)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之。

(其二)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浅谈《三字经》中的那些名人们——五子登科窦禹钧

浅谈《三字经》中的那些名人们——五子登科窦禹钧

浅谈《三字经》中的那些名人们——五子登科窦禹钧本文导读:窦燕山本名窦禹钧,是五代后周时期的大臣,藏书家,以词学著名于当世!他是《三字经》中出现的第二位人物。

《三字经》中原句是这样写到的:“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意思是说,窦燕山对孩子教育有方,五个孩子都成了当时名扬四海,有功社稷的人物。

那么窦燕山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儿子们又都成为了怎样的人呢?他又是怎样教育有方的呢?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窦禹钧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为人非常孝顺,曾立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他也确确实实这么做了。

窦禹钧虽是朝中重臣,但非常简朴,家无奢华之物,而且热衷教育,值得称道的是,他并非单单针对自己的子女,而是对广大的寒门学子。

兴办学校,曾于宅南建有“义塾”十楹,聚书万卷,存与“义塾”内,用以讲学,供生员阅读使用,又延请名儒学者以教远近学生,凡四方孤寒之士,贫士不能入学者,听其自由出入,并提供衣食。

深受百姓爱戴。

窦禹钧的五个儿子聪颖早慧,文行并优,被当时的人赞为“窦氏五龙”。

长子窦仪,在后汉时,官至礼部员外郎。

后周时,官至翰林学士、兵部侍郎。

北宋时,任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

病逝于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后宋太祖追赠他为右仆射。

次子窦俨,曾任多朝史官,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周正乐》。

三子窦侃,在后周官至起居郎。

四子窦偁,为人刚直不阿,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拜为兵部郎中,曾力主“休兵牧马,以徐图之”,阻拦宋太宗北征,被采纳,授予枢密直学士。

后充职左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病逝。

宋太宗亲临吊唁,赠工部尚书。

五子窦僖,在北宋任左补阕,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说到他的教育方法,我觉得这四个字概括再适合不过了——“以身作则”。

窦禹钧家教很严,但一味的严格肯定是教不出真才的,窦家五子都能有所成就肯定是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

而窦禹钧确实给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个好榜样,为人乐善好施,不贪图富贵,重视学习教育,正是他自己这样以身作则,才成就了之后的“五龙”。

三字经故事(五十五)

三字经故事(五十五)

三字经故事(五十五)
【原文】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注释】
蔡文姬:东汉蔡邕的女儿。

辩:分辨、判别。

琴:琴声。

谢道韫:晋朝谢安的侄女。

咏吟:咏诗作对。

聪敏:天资聪明灵敏。

自警:自我警惕。

【语译】
蔡文姬不但喜欢读书,甚至可以从琴音中辨认出将有不寻常的事要发生;谢道韫因很会吟诗作对,所以非常受谢安的赞赏。

像这两为女子,一个精通音乐,一个擅长诗赋,都是如此聪慧,身为男孩子的,更需自我好好警惕,积极充实,才不后落于他人之后。

【故事】
东汉的学者蔡文邕,有个能分辨琴声的女儿蔡文姬。

有一次,蔡邕在弹琴自娱时,突然一根琴弦断了,正在一旁看书的蔡文姬便对蔡邕说:
“爹,是不是第一根琴弦断了?”
蔡邕见蔡文姬并没有回头,竟能听出哪根琴弦断了,大感惊讶,新想,这可能只是巧合吧!便故意又弄断了另一根琴弦蔡文姬又对父亲说:
“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
蔡邕暗暗吃了一惊,这时才确信蔡文姬的确有音乐天分。

谢道韫是晋朝人,有一次她的叔叔(也就是晋朝知名的宰相谢安)看见窗外正在飘着雪花,一时兴起,便想考考侄子们的作诗能力。

他问他们“大雪纷纷何所似”?
谢道韫的哥哥谢朗回答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看看谢道韫,很高兴小小年记的侄女,竟能有如此的才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

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

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

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1.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

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

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

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2.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

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

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做决策。

”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

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

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语》。

可是谁也不相信,怎么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论语》呢?赵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赵普就把那本《鲁论》拿了出来。

赵匡胤说:“此为朕幼年所习,如今卿家还在读吗”?赵普回答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

宋太宗继位以后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能读《论语》。

太宗如实以告,赵普说:“臣实不知书,只能读《论语》。

我辅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尚有半部可以辅助陛下致太平”。

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谈。

3.彼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

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

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

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

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

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

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

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

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1.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

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

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战国时候的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成。

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回到家里“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里人都不理睬他。

苏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

至更深夜半,头迷眼闭,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拿一把锥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后再读。

如此苦读,一年以后出山,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完成了合纵大计,自己也腰挂六国相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2.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

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

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

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

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3.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

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

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

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