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2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2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3.问题解决: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导向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知识,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公式的含义及其应用。
2.让学生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讲解、示范、实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我会进行重点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公式。同时,我会设计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密度知识,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四)总结归纳
1.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2.重点难点强调: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3.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他们对密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2.实验演示:通过演示不同密度的物体在水中浮沉的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的影响。
3.情境模拟:设计一些与密度相关的情境,如“密度的测量”、“密度的应用”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密度知识。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密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年级八科目物理授课人时间课题名称 6.2 密度课时一、学情分析二、学习目标及依据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三、重难点内容突破方法重点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观察法、比较法难点1、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2、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四、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教学环节共案部分个案部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大家是否喜欢爆米花?爆米花是由玉米粒变成的。

仔细观察爆米花和玉米粒的结构,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得出:玉米粒的结构紧密,爆米花的结构疏松,即它们的疏密程度不同。

老师:物质的疏密程度物理中用密度来反映,“密”是疏密的意思,“度”是程度。

玉米粒的疏密程度比爆米花大,也就是玉米粒的密度比爆米花大。

海绵松散,密度小。

铝块结构紧密,密度大。

铝块和铁块结构都比较紧密,无法比较它们密度的大小。

进行新课出示海绵、铝块和铁块。

让学生比较:海绵和铝块比较,哪一个密度大?铝块和铁块比较,哪一个密度大?物质的密度有大小,只凭观察行,用什么方法科学地反映密度大小呢?我们知道玉米粒的数量增大一倍,质量也增大一倍,如果每粒玉米的体积相等,我们可以猜想,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那么,由其他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是否也成正比呢?[:,,]1.提出问题:2.实验方案:3.实验器材:4.实验步骤:实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存在怎样的关系?几个不同体积的铁块和几个不同体积的铝块,用天平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与体积相关的长度,计算它们的体积。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6.2《密度》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6.2《密度》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3、课件展示一些物质的密度,让学生大致了解。
(三)密度公式的应用:
1、计算物质的密度: ρ=m/V
2、计算物体的体积: V=m/ ρ
3、计算物体的质量: m=ρV
三、交流与反馈
例1:有一枚第十一届亚运会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 .1克,体积为1 .8厘米3,试求制成这枚纪念币的金属密度,是何种金属?
例2:用天平称得一捆细铜丝的质量是445克,已知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捆细铜丝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铅球用了多年,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三者都没改变
3、判断一下:
(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
(3)、通常说“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木头重”其准确的含义是( )
A、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B、铁的体积比木头大 C、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知识
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过程
方法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谨慎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 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
学校
责任教师
课型
新授课
时课
1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密度》教案
教学反思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高效的参与物理课堂。

因此物理老师应当利用生活中及课本中的实验,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大致模式为:创设情境—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反馈练习。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色。

在课堂中分小组体验式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分享,自己找到实验结论,并进行探究形成对质量的感性认识。

课堂采用了体验式,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模式,而不是讲解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看似简单但实际很难,要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又不能说明,因此任务的设置,活动的安排尤为重要。

学生的行动力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力。

在本节课中,大量器材的使用,任务逐级设置,教师巧妙引导,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在“做中学,玩中学”,看似轻松的课堂环境,学生一直在观察,操作,对比,思考。

体验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内在主动学习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收获达到最大化,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1 g/cm3=103kg/m3
展示一些物质的密度
【练习】见课件
过程评价
板书设计
1、探究
2、 密度的计算
课后反思
2、密度
定义:某物质单位体积里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等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单位为g/cm3或kg/m3
注: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
水的密度:ρ水=1.0×103 kg/m3
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m3的水,质量是1.0×103 kg
【练习】课件展示
第2课时
【知识回顾】
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里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等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
思考:从定义中看,要计算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
3、 密度的计算
计算公式
m——物质的质量——kg (g)
V——物质的体积—— m3(cm3)
ρ——物质的密度—— kg/m3(g/cm3)
会用相关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密度的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
密度的计算
教具(实验器材)准备
天平、立方体物体、刻度尺
课时分配
2课时(注:过程中体现出各课时)




第1课时
【新课引入】
课件展示图片后小结,要判断物体是什么物质,可以从颜色、味道、硬度、轻重来判断。
思考:生活中常说,铁比棉絮、海绵等重,是怎么一回事?
【新课讲解】
一、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Biblioteka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可能成正比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2.会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4.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特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认识密度的单位。

教学难点1.密度概念的引入和建立。

2.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认识密度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1课时认识密度》。

(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自主阅读教材P113~1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为了探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利用水和酒精进行实验探究,测得如下数据:实验序号水酒精体积V/cm3质量m/g体积V/cm3质量m/g1 10 10 10 82 20 20 20 163 30 30 30 244 40 40 40 32(1)在如图所示坐标轴中已画出了酒精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象,请你画出水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象。

(2)观察所作的图像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①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②不同物质,其质重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二)密度自主阅读教材P114~11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2.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物质不同,其比值不同。

在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3.生活中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准确地表述应该是体积相同的铁的质量比棉花的大;用我们学习的密度知识可表述为铁的密度比棉花大。

4.某液体的质量是110 g,体积是100 cm3,它的密度是1.1g/cm3,等于1.1×103kg/m3。

酒精的密度是0.8×103 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酒精质量为0.8×103__kg。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密度》教案
教学反思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高效的参与物理课堂。

因此物理老师应当利用生活中及课本中的实验,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大致模式为:创设情境—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反馈练习。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色。

在课堂中分小组体验式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分享,自己找到实验结论,并进行探究形成对质量的感性认识。

课堂采用了体验式,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模式,而不是讲解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看似简单但实际很难,要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又不能说明,因此任务的设置,活动的安排尤为重要。

学生的行动力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力。

在本节课中,大量器材的使用,任务逐级设置,教师巧妙引导,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在“做中学,玩中学”,看似轻松的课堂环境,
学生一直在观察,操作,对比,思考。

体验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内在主动学习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收获达到最大化,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人教版八上物理6.2《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上物理6.2《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他们相互指出优点和不足,共同促进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反馈改进:根据学生的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冰块在水中漂浮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引发学生对密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在实际教学中,我了解到学生对于密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容易将密度与质量混淆,对于密度的概念和公式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来探究和理解密度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共同探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并理解密度的概念。
2.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3.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合作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他们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6.2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6.2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
2.讲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ρ = m/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体积。
3.讲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注重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通过清晰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本质,为后续实验和练习打下基础。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学生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鸡蛋沉浮”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得出密度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六章第2节密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六章第2节密度
3.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物体密度、鉴别物质等。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密度概念,让学生感知密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设计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密度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采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堂总结:我会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他们的总结能力。
2.重点知识强调:我会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进行重点强调,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点评: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帮助他们提高。
4.重点知识强调与总结: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进行重点强调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5.多元化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情感态度,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持续进步。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亮点的设计和实施,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密度知识,提高他们的物理学科素养。
4.家长和学生沟通: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我会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漂浮的冰块、沉没的铁块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密度这一概念。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密度》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方法】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

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教学设计】(第1课时)[导入新课]复习铺垫: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学生回答。

1.1cm3= dm3= m32.1.5㎏= g3.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说明:本节课要利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学习密度的单位要用到体积和质量的单位,所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情境导入:教师展示:随机出示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出示后放在讲桌上)图1:铜丝图2:食用油问: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如颜色、气味、软硬等,就是物质的不同特性。

依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2.教师再出示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问:你有哪些方法区别它们?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能不能利用一种更好的判定方法来区分这两种物质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出一种方法,来区分这些物质呢?(生齐答:想。

)从而引入新课[推进新课]一、活动与探究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让几个学生到前面来,感受一下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大小,根据质量来判断哪一个是铁块,哪一个是塑料块。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密度》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重点难点:密度概念理解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教学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入,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新知学习。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引入,提出问题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猜想和假设。

同样大小(体积)的铁棒和木棒比较,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等,再根据教材《想想做做》中提出的问题: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它们的质量相同吗?通过称量结果受到什么启示?能提出什么问题?实验:1、出示天平、砝码三套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并告诉学生三种物体的边长分别为2CM。

请三名学生上台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

并请其余学生根据边长计算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1、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2、根据教材安排,长度的测量在后面将专门学习,让学生通过体积的计算,知道这三个物体的体积相同)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再出示体积为10m³、20m³、30m³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分成两半,体积分成两半,物质的量也分成两半;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新课标》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要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探究的下一步。

2、设计实验: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2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2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为什么冰块能浮在水面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比较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3.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设计船舱的容量?如何鉴别真假黄金?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1.总结密度概念: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总结实际应用: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设计容器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密度的意义。
3.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如实验中的安全操作、正确测量密度等,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个物体的密度、鉴别物质等,巩固所学知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讨论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并解决问题。
2.安排小组实验:如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观点,共同完成实验报告。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如研究密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如思考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改进的能力。
3.讲解密度的影响因素:讲解密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密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为什么潜水员潜入深水会感到压力增大,与密度有何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如讨论如何设计船舱的容量,鉴别真假黄金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
二、教学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6.2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6.2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4.密度的计算:以实际例子为例,演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同时,强调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和数值的精确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密度基础知识后,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1.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质量等。
2.分析实验数据,探讨不同物质的密度规律。
3.讨论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解决。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探究密度知识。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密度知识,我将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首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鉴别金银、测量物体质量等,让学生感受到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密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密度规律,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重视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案例强调教学反思和评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5.实践性作业设计,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案例中的作业设计注重实践性,如课后练习题、撰写短文等。这些作业旨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密度知识,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同时,预习作业的布置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密度》教案【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查密度表。

记住水的密度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学生分析】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要在学生很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问题--仪器的使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做应有的对策。

【仪器材料】天平、砝码、水、体积不等的木块、石块等。

【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思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高效的参与物理课堂。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2.强调作业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后提出问题,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强调作业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分享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在学生掌握了质量、体积的概念以及基本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密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中的密度”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密度的内涵。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4.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教师能够让学生在挑战中提升自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同时,教师还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6.2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6.2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3. 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探讨密度的影响因素,如密度与温度、压力等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密度的测量方法等。
2. 强调密度作为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密度在物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如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密度计,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等。
2.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与密度相关的资料,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以生动有趣的实例、严谨的教学态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密度这一物理概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密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密度知识,通过练习结果的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3.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讲授新知
1. 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 m/V。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2.相互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生活实例:以学生熟悉的物品如石头、木头、水等为例,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固体,石头却能沉入水底,而木头却能浮在水面上?”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密度知识的好奇心。
1.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能运用密度知识区分不同物质。
3.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密度计、天平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4.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密度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互动性。
3.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碰撞、成长。通过分组讨论、实验、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共享意识。同时,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互补优势,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质疑。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的重要性,遵循实验操作规范。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密度知识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应用价值。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6.2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6.2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实验和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能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密度的影响因素,能分析生活中常见物体密度的变化。
3.了解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密度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密度公式的含义和应用。同时,通过实验和问题讨论,让学生深入探究密度的影响因素,掌握密度的基本性质。此外,我还将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冰块漂浮和盐水防沉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密度这一概念。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实验教学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设计一个简单的密度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的含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反思与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密度》教案教学反思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中的物质鉴别引出物理问题,最后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教学中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去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本课用情境引导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引入,到一个个的问题情境导学,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高效的参与物理课堂。

因此物理老师应当利用生活中及课本中的实验,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大致模式为:创设情境—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反馈练习。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色。

在课堂中分小组体验式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分享,自己找到实验结论,并进行探究形成对质量的感性认识。

课堂采用了体验式,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模式,而不是讲解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看似简单但实际很难,要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又不能说明,因此任务的设置,活动的安排尤为重要。

学生的行动力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力。

在本节课中,大量器材的使用,任务逐级设置,教师巧妙引导,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在“做中学,玩中学”,看似轻松的课堂环境,学生一直在观察,操作,对比,思考。

体验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内在主动学习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收获达到最大化,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密度的定义:_______
定义公式是_________;
密度的单位:_____,_______. 换算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水的密度是物理意义: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_____,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_____。

4、判断: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随机出示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出示后放在讲桌上)
图1:铜丝图2:食用油
问: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
说明:让学生感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以便引导学生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师: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见图3:其中铜块、铁块、铝块的体积都是10cm3),研究一下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

图3:实验器材
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1:
表格1 (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物质质量/g体积/cm3质量/体积/g*cm-3铜块10
铁块10
铝块10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是及时启发与指导。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根据所测数据得出结论,并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
生丙:……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从以上的猜想出发,取铜、铁、铝、肥皂等几组物体中的一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物体的体积不同。

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做出图象,并分别计算每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在实验前,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分工要明确,严格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要认真、细心,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

实验方案1: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测量不同体积(圆柱体)铁块的质量(见图4),记录数据(记入表格2中)、绘制表格,做出图象,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图4:不同体积的铁块
四、密度的公式、单位、密度表
师: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应该是什么呢?
生: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

师板书: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 ──质量──千克(kg)
V ──体积──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

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
7、体积相等的A、B两实心物体,A的质量小于B的质量,则的密度较大,质量相等的C、D两实心物体,C的体积大于D,则的密度较大。

8、一个质量0.3kg的玻璃瓶,盛满水总质量为1.55kg,若盛满某种液体总质量是1.8kg,则这种液体的密度是()。

A.1.0×103kg/m3 B.1.2×103kg/m3
C.1.6×103kg/m3
D.1.75×103kg/m3







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