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发展史浅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中国量子力学发展史

中国量子力学发展史
中国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许多物理学家为解开经典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其中,爱因斯坦就排除了以太的思想,从而为相对论的形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通过黑体辐射的紫外灾变引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概念——量子。
随后,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来描述光电效应,并大胆地引用了普朗克的能量量子思想,认为电磁波本身就是能量量子组成的,称之为光量子(后面统一简称为光子)。
这篇论文为爱因斯坦赢得了迟到的诺贝尔奖。
从那以后,量子力学的物理含义就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
整个20世纪10-20年代,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引领着量子力学的发展。
如今,“量子”代表着量子世界中物质客体的总称,它既可以是光子、电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微观粒子,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必须遵从量子力学的规律。
量子力学发展史的学习与启迪

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它描述了微观世界物质和能量的本质,它是物理
学和化学的基础,同时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
代及中世纪,其发展有赖于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及其贡献。
量子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拉斐尔,他提出了著名的拉斐尔定律,这表明
了物质的能量和它的态可以精确地描述,这也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7世纪,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这是量子力学的发展的关键一步。
他认为,能量和物质之间存在一种独特的关系,即能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物质也可以转化为能量。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0世纪初,物理学家霍金斯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他提出,物质可以分解成
许多微小的基本粒子,他把这种粒子称为量子,并认为量子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比如量子不能同时具有定位和动量,这表明了量子的行为不同于物理世界中的其他粒子,这为量子
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0世纪中期,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完整理论,他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
本原理,包括量子的屏蔽定律、有效态定律、量子效应定律等,他的理论给出了量子力学
的完整模型,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以来,量子力学发展迅速,科学家们利用量子力学原理描述了许多物理现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他们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这些新发现对现代科技的发
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当我们学习历史时,我们可以吸取历史经验,以更好地理解量子力学,从而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
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原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在轨道上运动时候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
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
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对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了物质波这一概念。
认为一切微观粒子均伴随着一个波,这就是所谓的德布罗意波。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方程:E=ħω,p=h/λ,其中ħ=h/2π,可以由E=p²/2m 得到λ=√(h²/2mE)。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就不同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也就不同于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
当粒子的大小由微观过渡到宏观时,它所遵循的规律也由量子力学过渡到经典力学。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差别首先表现在对粒子的状态和力学量的描述及其变化规律上。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描述,它是坐标和时间的复函数。
为了描写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需要找出波函数所满足的运动方程。
量子力学地发展史及其哲学思想

十九世纪末期,物理学理论在当时看来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那时,一般的物理现象都可以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说明:物体的机械运动比光速小的多时,准确地遵循牛顿力学的规律;电磁现象的规律被总结为麦克斯韦方程;光的现象有光的波动理论,最后也归结为麦克斯韦方程;热的现象理论有完整的热力学以及玻耳兹曼,吉不斯等人建立的统计物理学.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许多人认为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已完全被揭露,剩下的工作只是把这些基本规律应用到各种具体问题上,进行一些计算而已。
这种把当时物理学的理论认作”最终理论”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具有相对的真理性.”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对科学试验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使科学试验从一个发展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就在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取得上述重大成就的同时,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例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的光谱线系以及固体在低温下的比热等,都是经典物理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这些现象揭露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突出了经典物理学与微观世界规律性的矛盾,从而为发现微观世界的规律打下基础。
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等现象使人们发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玻尔为解释原子的光谱线系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论,由于这个理论只是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加进一些新的假设,因而未能反映微观世界的本质。
因此更突出了认识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迫切性。
直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示下,开始认识到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才开辟了建立量子力学的途径。
量子力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过程。
一方面,新现象的发现暴露了微观过程内部的矛盾,推动人们突破经典物理理论的限制,提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另一方面,不少的人(其中也包括一些对突破经典物理学的限制有过贡献的人),他们的思想不能(或不完全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不愿承认经典物理理论的局限性,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把新发现的现象以及为说明这些现象而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纳入经典物理理论的框架之内。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
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原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在轨道上运动时候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
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
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对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了物质波这一概念。
认为一切微观粒子均伴随着一个波,这就是所谓的德布罗意波。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方程:E=ħω,p=h/λ,其中ħ=h/2π,可以由E=p²/2m 得到λ=√(h²/2mE)。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就不同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也就不同于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
当粒子的大小由微观过渡到宏观时,它所遵循的规律也由量子力学过渡到经典力学。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差别首先表现在对粒子的状态和力学量的描述及其变化规律上。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描述,它是坐标和时间的复函数。
为了描写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需要找出波函数所满足的运动方程。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优秀文档

哈斯是奥地利的一位年表物理学家,他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很早就 注意到了量子论。汤姆生专门讨论原子结构的书《电与物质》和 维恩的文章促使他运用量子公式来阐述原子结构,这是将量子假 说运用于原子结构的最初尝试。 丹麦人玻尔坚信卢瑟福的有核原 子模型学说,为了证实其正确性,玻尔利用量子假说来解决原子 的稳定性问题。要描述原子现象,就必须对经典概念进行一番彻 底的改造,因为一致公认的经典电动力学并不适于描述原子规模 的系统行为。1913年,玻尔在他的第二篇论文中以角动量量子化 条件作为出发点来处理氢原子的状态问题,得到能量、角频率和 轨道半径的量子方程。可见,玻尔的对应原理思想早在1913就有 了萌芽,并成功地应用于原子模型理论。玻尔的原子理论完满地 解释了氢光谱的巴耳末公式;从他的理论推算,各基本常数如e、 m、h和R(里德伯常数)之间取得了定量的协调。他阐明了光谱 的发射和吸收,并且成功地解释了元素的周期表,使量子理论取 得了重大的进展。
从力学的普遍理论直接推出新的辐射定律。最 爱因斯坦发表的关于量子统计理论的论文中提到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这引起了薛定谔的注意,使他萌发了用新的观点研究原子
结论的想法。
后只好用玻尔兹曼的统计方法来试一试。他根 爱因斯坦最早明确地认识到,普朗克的发现标志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普朗克在黑体辐射的维恩公式和瑞利公式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到了与实际结果符合极好的内插公式,迫使他致力于从理论上推导这 一新定律。
据黑体辐射的测量数据计算出普适常数,后来 哈斯是奥地利的一位年表物理学家,他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很早就注意到了量子论。
哈斯是奥地利的一位年表物理学家,他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很早就注意到了量子论。
人们称这个常数为普朗克常数,也就是普朗克 这样,海森伯就不再需要电子轨道等经典概念代之以频率和振幅的二维数集。 所谓的“作用量子”,而把能量元称为能量子。
量子力学早期发展史

量子力学早期发展史对量子力学发展早期的学派之争作一简要的评述,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1 引言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是对经典物理学的革命性的突破。
与经典物理学不同,它是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
因而对于物理学家来说,需要建立起崭新的概念和思想方法,也就是需要有新的哲学观点来解释它。
同时也引发了一场空前的物理学和哲学上的大争论。
比如,波函数、不确定关系等量子力学中的主要概念和原理,各学派之间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然而,这场争论也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本文对量子力学发展早期的学派之争作一简要的评述,从而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2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哥布哈根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形成的,为首的是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是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
它的发源地是玻尔创立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它对量子力学的解释被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玻尔本人不仅对早期量子论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而且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量子力学的创建起了推动和指导作用,他提出的著名的“互补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支柱。
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成了量子理论研究中心,由此该学派成为当时世界上力量最雄厚的物理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在定量方面首先表述为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
这类由作用量量子h表述的数学关系,在1927年9月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中从哲学得到了概括和总结,用来解释量子现象的基本特征——波粒二象性。
所谓互补原理也就是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互相补充。
该学派提出的量子跃迁语言和不确定性原理(即测不准关系)及其在哲学意义上的扩展(互补原理)在物理学界得到普遍的采用。
因此,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以及哲学观点,理所当然是诸多学派的主体,是正统的、主要的解释。
3 玻恩的量子力学统计解释对量子力学解释的统计观点认为,量子力学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只能是统计性的,而不是决定论的,也不能描述单独发生的事件。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
它们是在二十世纪头30年发生的物理学革命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并且也是这场革命的主要标志和直接的成果,量子论的诞生成了物理学革命的第一声号角。
经过许多物理学家不分民族和国籍的国际合作,在1927年它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是人类洞察自然所取得的富有革命精神和极有成效的科学成果,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相对论作为时空的物理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以往的时空观念,那么量子论则很大程度改变了人们的实践,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又一次深化。
它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修正,影响到人类对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的看法。
量子论的创立经历了从旧量子论到量子力学的近30年的历程。
量子力学产生以前的量子论通常称旧量子论。
它的主要内容是相继出现的普朗克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热辐射研究和普朗克能量子假说十九世纪中叶,冶金工业的向前发展所要求的高温测量技术推动了热辐射的研究。
已经成为欧洲工业强国的德国有许多物理学家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
德国成为热辐射研究的发源地。
所谓热辐射就是物体被加热时发出的电磁波。
所有的热物体都会发出热辐射。
凝聚态物质(固体和液体)发生的连续辐射很强地依赖它的温度。
一个物体被加热从暗到发光,从发红光到黄光、蓝光直至白光。
1859年,柏林大学教授基尔霍夫(1824—1887年)根据实验的启发,提出用黑体作为理想模型来研究热辐射。
所谓黑体是指一种能够完全吸收投射在它上面的辐射而全无反射和透射的,看上去全黑的理想物体。
1895年,维恩(1864—1928年)从理论分析得出,一个带有小孔的空腔的热辐射性能可以看作一个黑体。
实验表明这样的黑体所发射的辐射的能量密度只与它的温度和频率有关,而与它的形状及其组成的物质无关。
黑体在任何给定的温度发射出特征频率的光谱。
这光谱包括一切频率,但和频率相联系的强度却不同。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量子力学是一门描述微观世界中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它涉及到粒子的能量、运动、波动和相互作用等方面。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来阐述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一、基本原理1. 双重性质:量子力学认为粒子具有双重性质,既可以表现为粒子,又可以表现为波动。
这种双重性质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如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和波粒二象性的研究。
2. 稳态与量子态:量子力学认为粒子处于一种稳态和量子态之间的状态。
稳态是指粒子存在于确定的能级和轨道上,而量子态则是指粒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的状态。
3. 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重要概念,它阐述了在测量粒子的某个性质时,无法同时准确测量其另一个共轭性质。
例如,无法准确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同时取值的值。
4. 波函数与波动方程:波函数在量子力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描述了粒子的波动性质。
而波动方程则是根据薛定谔方程推导出的,用于描述波函数的演化规律。
二、发展历程1. 早期经典物理学:在经典物理学时期,科学家们通过新ton力学和电磁学等学科对物质和力的研究,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
然而,随着实验数据的不断累积,一些现象无法用传统的经典力学来解释,科学家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理论。
2. 普朗克量子假设:19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设,即光的能量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以量子形式存在。
这一假设打开了量子力学研究的大门。
3. 波尔原子模型:丹麦物理学家波尔以普朗克的量子假设为基础,提出了波尔原子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中的谱线现象,并建立了量子理论的基本框架。
4. 德布罗意假设: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动的概念,即物质也具有波动性质,与光波具有相似性质。
这一假设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5. 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基于波动方程的建立,提出了薛定谔方程,并通过该方程成功描述了氢原子的波动特性,成为量子力学的基石。
浅析量子力学的建立及历史背景

浅析量子力学的建立及历史背景黄冈师院物理0801 熊列摘要:量子力学的建立是二十世纪物理学中的一件大事,可以说二十世纪初经典力学已经建立的相当完备,物理学的大厦已初见雏形,当所有物理学家为物理学的成就兴奋不已时,物理学晴朗的上空却出现无法解释的阴云,其中包括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的线状结构等等,而正是这些微观无法解释的物理现象,揭开了近代物理学的新篇章,拉开了量子力学的帷幕,带领人类走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物理世界。
本文旨在回顾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解析特定历史条件下物理大师所做的贡献。
关键词量子力学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徳布罗意波薛定谔方程正文波尔在介绍量子力学大师时,不得不提到波尔的贡献。
波尔是丹麦知名物理学家,他在处理氢原子问题时,并没有抛弃经典力学的束缚,如他将氢原子的运动看成圆周运动,在借鉴了一些量子化的条件,虽然所得出的结论对氢原子给出了很好的解释,但在解释其他院子时却束手无策,这就为当时的物理学提出了挑战,而一批年轻的科学家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创立了量子力学。
德布罗意的布罗意出生于法国的迪埃普,1924年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实验证明了光的量子性,耳光的波动性早已得到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例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呢?的布罗意后来回忆说:“经过长期的孤寂的思索和遐想之后,在1923年我蓦然想到,爱因斯坦在1905年所做的发现应该加以推广,是他扩展到包括一切物理粒子,包括电子。
”这一年他连续发辫三篇论文阐述这一思想,并加以论证。
他计算出中等速度电子的波长应等于X射线的波长。
他预言,如果让电子通过小孔,它也会场上类似于光的衍射。
理论的正确性需要用实验来检验。
1925年戴维逊和革末再一次偶然实验中让镍变成单晶结构,他们用电子进行轰击,结果发现电子发生了散射,在某些角度产生了很强的电子束。
后来他们改进实验装置,进一步发现,电子束迁都的极大值满足X射线在晶格上反射的布拉格关系式2d sinθ=nλ,其中d为晶格间距,用X光测得d=0.091nm,当布拉格角θ=65时,得到第一级极大,λ=0.165nm.试验中使用54V电势差加速,求得的徳布罗伊波长为λ=h/p=0.167nm,这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的布罗意的假设。
量子力学发展史

计算机分子模拟论文---量子力学发展历程简史学院:文学院班级:法学11-1班姓名:杜鹃学号:111031202012年11月28日量子力学发展历程简史摘要:量子力学是描写微观物质的一个物理学理论,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
只有量子力学才能描述原子核与电子的运动规律计算机科学最底层次就是量子力学层次,它也是其他更高层次计算的基础。
量子力学的威力是人类之前建立的任何一个理论无法匹敌的。
它完美地解释了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物理现象,并成功地预言了后来的许多实验发现。
量子力学还把大量的其他理论融入自己的体系中。
现代物理学的绝大多数基础理论,包括狭义相对论,都被量子力学纳入量子场论的范畴中。
关键词:经典量子论量子力学普朗克常数波函数波粒二象性玻尔模型引言:量子力学是描写微观物质的一个物理学理论,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许多物理学理论和科学如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的学科都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
19世纪末,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在描述微观系统时的不足越来越明显。
而后,量子力学始于20世纪初马克斯·普朗克和尼尔斯·玻尔的开创性工作,马克斯·玻恩于1924年创造了“量子力学”一词。
因其成功的解释了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并精确地预言了此后的一些发现,物理学界开始广泛接受这个新理论。
量子力学早期的一个主要成就是成功地解释了波粒二象性,此术语源于亚原子粒子同时表现出粒子和波的特性。
只有量子力学才能描述原子核与电子的运动规律计算机科学最底层次就是量子力学层次,它也是其他更高层次计算的基础。
量子力学的发展差不多分为两个理论阶段,其一是经典量子论,其二是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量子理论:普朗克和黑体辐射。
一、经典量子论19世纪末,。
其中,伦琴 1895年“X射线”,贝克勒尔1896年的“放射性”,汤姆孙1897年的“电子的发现”。
量子力学发展史浅析

量子力学发展史浅析工程科学(1)班肖玉超摘要本文将以量子力学发展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为主要分析对象,以量子力学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对量子力学发展历史进行浅谈并针对量子力学发展过程中“物质的波动性与粒子性”,“随机论与决定论”问题,以及其引申出的EPR佯谬等问题进行讨论,探究量子力学发展是如何不断自我完善的。
关键词:量子力学波动粒子EPR佯谬一、风暴前夕量子力学发展中最大的争论——“物质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时期对于光的思考与假设已经可以大致的看出其中包含的波动或是粒子的影子。
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四根说”,即世界由土、气、火、水四种根源组成,他提出假设光是从人的眼睛中射出的火焰(古人由于技术条件,光火不分),当火焰到达物体是我们看见了物体。
这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着光的连续性的影子。
这个假说无法解释我们在黑暗中无法看见其他物体而被推翻。
对于我们如何感知光线的正确解释一直到了罗马时期,学者卢克来修在其著作中指出光线是直接到达眼睛而被人感知的。
在光的传播的一些性质问题上欧几里德对光的反射进行了研究;托勒密、开普勒、哈桑都对光的折射进行了研究;最终费马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并将其归结为一个简洁明了的理论——的光程最短法则,物理学的简约美充分得到体现。
此时,光学,作为物理学的一门学科建立了起来。
关于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人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即波动派与粒子派。
波动派从弗朗西斯科·格里马第的光衍射条纹得到支持,认为光是一种依靠介质震动的波,然而光的介质却为人所困惑,因为光可以从遥远的星系传播到这里,其途径并没有我们常见的空气等作为介质,为此,波动说假设空间中有一种名为以太的介质来传递光波的震动。
而粒子派,却从光的严格反射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这两点入手,认为光的本质是一种十分微小的微粒,然而粒子派也有自己的难题,就是两束光交叉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发生想象当中的物理碰撞而弹开的现象。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量子力学的发现是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和理论推导逐步形成的。
以下是关于量子力学发现的主要里程碑:黑体辐射问题:在19世纪末,物理学家通过研究黑体辐射问题(物体放热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发现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如紫外灾难(即根据经典电磁理论预测的辐射强度无限大)。
光电效应的解释: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解释,指出光子(光的量子)是由一定能量的离散光子组成,而不是连续的经典波动。
这为量子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基础。
康普顿散射实验:1923年,康普顿进行了关于X射线散射的实验,观察到散射光子的能量与入射光子的能量有关,这进一步支持了光的粒子性质。
德布罗意假设: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粒子(如电子)同样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将波动性引入了微观粒子的描述中。
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尼尔斯·玻尔提出了具有量子化能级的原子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离散性,这为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础。
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的建立:1925年,海森堡和薛定谔分别独立地提出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数学形式,这两种形式都是量子力学的重要数学工具。
测不准关系的提出: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关系,指出在量子力学中,无法同时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特征。
量子力学的统一:1926-1927年,狄拉克和约旦等人通过对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现代的量子力学理论框架。
通过以上实验观察和理论推导的积累,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与经典物理学存在根本差异,最终形成了量子力学这一新的物理学理论体系。
量子力学的发现为解释微观粒子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在后续的研究中产生了广泛的应用。
量子力学发展史

量子力学发展史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粒子的科学,是近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
量子力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 1900年,瑞士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表了论文《光电效应的统计学意义》,提出了能量是分离的粒子形式存在的概念,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1925年,爱因斯坦又发表了论文《原子结构的几何学意义》,提出了波动原理,即微观粒子的运动不是连续的,而是呈现波动形式。
3. 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荷兰物理学家伯恩和德国物理学家布鲁诺·布拉格发表了论文《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4.后来,量子力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如矩阵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为解决许多微观粒子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量子力学的发展为我们了解许多微观现象,如原子核、原子、分子、固体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在在量子力学发展的后期,又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发现。
这些理论和发现对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和对技术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李·汉密尔顿发现了量子动力学的不完备性定理,表明在量子力学描述中,存在一些现象是无法解释的。
2.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斯蒂芬·哈勃和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沃恩发现了哈勃效应,表明在微观世界中,光的行为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
3. 1971年,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霍尔发现了霍尔效应,表明在微观世界中,电流也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
4. 1980年,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提出了量子计算的概念,并建立了量子计算的理论框架。
这为量子计算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5. 1997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沃恩和美国物理学家史蒂芬·埃里克森实现了量子力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包括:1. 2012年,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纽瓦克和欧拉·格林尼提出了量子力学的“量子信息”理论,表明量子力学可以用来进行量子信息的存储和处理。
量子力学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发展历程《神奇的量子力学之旅》嘿,朋友!让我们一起踏上量子力学这神奇的旅程吧!说起量子力学呀,那可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讲起。
那时候,科学家们就像一群好奇的孩子,在黑暗中摸索着这个神秘世界的大门。
普朗克,这位厉害的科学家,就像是第一个找到了宝藏钥匙的人。
他发现了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小份一小份的,就像巧克力豆一样,一颗一颗的。
这可真是让人惊讶啊!然后呢,爱因斯坦来了,他就像个超级英雄,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
他说光不仅是一种波动,还可以看成是一个个小小的粒子呢!这可真是让人脑洞大开呀。
再后来,玻尔出现了。
他就像个神奇的建筑师,搭建起了原子的模型。
原子里的电子呀,就像是在跳着奇怪舞蹈的小精灵,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转圈圈。
还有海森堡,他搞出了个不确定性原理。
哎呀呀,这可真让人头疼又着迷。
就好像你想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那是不可能的哟,就像你不能同时抓住一只调皮的小猫的头和尾巴一样。
薛定谔呢,弄出了那个著名的薛定谔方程。
这方程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咒语,能算出那些微观粒子的行为。
还有波函数,就像一片神秘的云雾,笼罩着粒子的命运。
量子力学呀,就像是一个充满了奇妙和惊喜的大花园。
里面有各种各样奇怪又有趣的东西。
比如量子纠缠,两个粒子就像是心有灵犀一样,不管相隔多远,都能瞬间感知对方的状态。
这可真是太神奇啦!量子力学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可大啦!它让我们有了更先进的电子设备,像手机呀、电脑呀,都变得越来越厉害。
它还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深了一步。
在这个量子力学的世界里,一切都变得那么不可思议。
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国度,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我觉得呀,量子力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奇迹和可能性的世界。
我们要像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一样,保持好奇,不断探索,去发现更多关于这个神奇世界的秘密。
让我们一起在量子力学的海洋里畅游吧,说不定还能发现新的宝藏呢!。
量子力学发展史

量子力学发展史摘要通过对十九世纪的物理学的发展研究,特别是量子力学方面的发展,总结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整理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大事表。
关键词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光子测不准关系前言量子力学是二十世纪初与相对论并驾齐驱的最伟大的两个理论体系之一。
它的建立耗时几十载,至今仍在进一步完善之中。
量子力学设计的问题之广也是其他理论所望尘莫及的,整个微观领域都有它的踪影,有些宏观领域如超导、超流、半导体导电行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也都需要量子理论的解释。
量子力学已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
然而量子理论也是建立在前人大量的工作基础之上的,其中主要的贡献者有大家熟悉的普朗克、爱因斯坦、尼尔斯·波尔和德布罗意等。
正文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
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
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对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
德布罗意认为:正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实体的微粒(如电子、原子等)也具有这种性质,即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子力学发展史浅析工程科学(1)班肖玉超摘要本文将以量子力学发展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为主要分析对象,以量子力学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对量子力学发展历史进行浅谈并针对量子力学发展过程中“物质的波动性与粒子性”,“随机论与决定论”问题,以及其引申出的EPR 佯谬等问题进行讨论,探究量子力学发展是如何不断自我完善的。
关键词:量子力学波动粒子EPR 佯谬一、风暴前夕量子力学发展中最大的争论——“物质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时期对于光的思考与假设已经可以大致的看出其中包含的波动或是粒子的影子。
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四根说”,即世界由土、气、火、水四种根源组成,他提出假设光是从人的眼睛中射出的火焰(古人由于技术条件,光火不分),当火焰到达物体是我们看见了物体。
这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着光的连续性的影子。
这个假说无法解释我们在黑暗中无法看见其他物体而被推翻。
对于我们如何感知光线的正确解释一直到了罗马时期,学者卢克来修在其著作中指出光线是直接到达眼睛而被人感知的。
在光的传播的一些性质问题上欧几里德对光的反射进行了研究;托勒密、开普勒、哈桑都对光的折射进行了研究;最终费马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并将其归结为一个简洁明了的理论——的光程最短法则,物理学的简约美充分得到体现。
此时,光学,作为物理学的一门学科建立了起来。
关于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人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即波动派与粒子派。
波动派从弗朗西斯科·格里马第的光衍射条纹得到支持,认为光是一种依靠介质震动的波,然而光的介质却为人所困惑,因为光可以从遥远的星系传播到这里,其途径并没有我们常见的空气等作为介质,为此,波动说假设空间中有一种名为以太的介质来传递光波的震动。
而粒子派,却从光的严格反射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这两点入手,认为光的本质是一种十分微小的微粒,然而粒子派也有自己的难题,就是两束光交叉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发生想象当中的物理碰撞而弹开的现象。
十七世纪中叶,由对光的颜色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发的关于光本质的大论战开始了,这两个引发世纪论战的学派此时真正地正面对立了起来。
论战一直持续到1704 年,牛顿的著作《光学》的问世宣告了粒子说的暂时胜利,这场论战才谢幕。
论战期间,波动派的代表人物格里马第力图通过实验证明光色的不通是由于其频率不同导致的,胡克重复了格里马第的工作并在《显微术》一书中支持格里马第的理论。
另一代表人物惠更斯,他运用了高超的数学天赋,成功的数学证明了波动的光的折射反射定律,既而证明的牛顿环的问题。
这令波动说大占优势。
牛顿关于光的颜色问题的解释是光是颜色不通的微粒色散,实验证明白光是各种色光的混合,是不通颜色微粒的分开,他在进一步吸收波动说的一些理论,例如周期性与震动,在利用已经成名的牛顿力学,成功的解释了诸多光学问题。
随着《光学》的出版,粒子说走向了那时巅峰。
牛顿的巨大成功,不仅仅因为牛顿的个人的探索,同时也有牛顿吸收对立学派的理论,强化自己的理论的原因。
正如牛顿自己说说:“我能取得成功,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粒子说能运用波动说的理论,反之可不可以呢?这是否意味着波和粒子在对对立的性质在更高的层面上是统一的呢?物理,这本来是客观描述世界规律的学问,为何出现了哲学的影子?1807 年,托马斯·杨在其《自然哲学讲义》一书中提示出双缝干涉实验,实验现象的明暗相间的条纹表明,明亮条纹是光波波峰的叠加,暗条纹收波谷的叠加。
针对这一现象,粒子说完全无法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雪上加霜的是,在菲涅耳提出光是一种横波的假设,v ≈ 3c成功解决了光的偏振问题,傅克测得水中光速 4 后,更是宣判了粒子说的死刑,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波动取代粒子,走向了主宰光学的皇位。
然而波动说始终有着“以太为介质”这一个致命的前期假设,在这个假设下,光速要达到299792458m/s,那么他的介质,即以太的将会变得非常坚固甚至比金刚石还要坚固。
对此菲涅耳则假以太是一种刚性粒子,但在空间里却很稀薄。
这样的假设显得牵强、荒谬和怪异。
在辉煌的时候,人们总是下意识的缩小问题的严重性,以太带来的愁云被赫兹验证了麦克斯韦理论的好消息冲散,波动学现在有了麦克斯韦理论的支持,很快就把理论扩展到了电磁波的所有波段。
以太的问题被人们抛到了脑后。
物理学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1,仿佛世间万物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物理学进行解释论证。
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经典热力学(包括统计力学)如同神界是律法一般统治者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
二、变革的风暴1900,开尔文男爵的演说提到的“两朵乌云”——以太和麦克斯韦-玻耳兹曼能量均分学说,这两朵“乌云”在很长时间为人们所轻视,然而对黑体辐射的研究遇到的困难让科学家不得不直面其中的一朵乌云。
最大的困难就是对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曲线的公式推导。
维恩推导得出的公式在短波区适用,而瑞利-金斯公式(瑞利推导得出形式,金斯计算出了其中的常数)却仅仅在长波区适用,到了短波时黑体辐射的能量会指数爆炸式的增长,这也就是量子力学史上著名的“紫外灾难”。
量子力学之父普朗克,试图运用纯数学的手法得到一个合理的公式,事实证明他是成功的,普朗克得到的公式和实验数据符合的非常好!c1λ‒ 5ρ =c2eλT‒ 1(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c1、c2是两个常数)然而他却不知道公式代表的物理意义,为了解释这个公式,普朗克不得不假设能量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分立的。
进而他提出了能量子假说,假说认为能量的传递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传递,所有能量都是一个能量子所具有能量的整数倍,每一个能量子所具有的能量为ε= hν(h 为普朗克常量,ν为频率),这一伟大假说的提出者普朗克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一假说,反而努力调和他与经典体系的不合。
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去理会,对于量子论证实最有力的莫过于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人类首次记录的光电效应现象是赫兹在验证麦克斯韦理论时发现的,他发现有关照射时接收器之间更容易出现放电现象。
之后很多人重复了他的实验,也得到1引用自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2 与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了相同的结果。
在实验的很多现象中“很高的光强度却不一定能打出电子,高频率低光照 强度却一定能打出电子”这一现象与“光电效应现象的发生是瞬时的”这一现象完全和人 们常识的不相符,这令科学家倍感困惑与无力。
1095 年,爱因斯坦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假设, 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分立的,每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在引入普朗 克的量子假说后,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结合粒子的动量与能量守恒定律提出了光电 效应方程:1mv 2 = ℎν ‒ W理论和实际符合的什么完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光的强度和打出的电子的数量有关,光的频率和能否打出电子与打出电子的出动能有关。
随着康普顿效应的发现,粒子性,这一离开人们视野很长时间的物质属性回来了。
1913 年,尼尔斯·波尔在导师卢瑟福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电子轨道量子化理论,成功解决了元素光谱,其理论很好的符合了巴尔末公式: ν = R( 1 ‒ 1 ) 22 n 2在波尔的理论中,电子在能级之间的跃迁是完全量子化的,从一个能及跃迁到另一能级时 是不经历两个能级间的任何状态,也就是类似于瞬间移动的方式。
他的理论在当时绝对是 成功的伟大的,但不久之后疑义就来了,麦克斯韦理论下电子绕着原子核转动仍然会辐射 出电磁波,波尔也只能用对应原理作为补救措施。
虽然波尔的理论后期被证明是不完善的, 但是量子理论的随机性已经有了它淡淡的影子,电子的跃迁与严格的因果关系已经出现了 分歧!科学家对光的本质的纷争仍然在继续,情况并没有好转,随着 1919 年路易斯·德布罗意的论文问世后,战火从光扩散到了电子,全部物质。
德布罗意在博士论文中针对电子大胆的假设,运用质能方程:E = mc 2 E = ℎν,开始计算,他发现电 子以速度v 0运动时有波速为 v=c 2 0 在没有任何信息传递时超越光速不违背相对论1波伴随着,接着进行进一步推导2 mc 2 v mc 2 ℎℎν = mc ⟺ν = ℎ ⟺λ = ℎ ⟺λ = mv这种波我们称之为德布罗意波。
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了,电子也是波!甚至所有物质都是波!1 在没有任何信息传递时超越光速不违背相对论更不幸的是戴维孙与他的助手革末用实验证实了物质波正确性,电子衍射实验表明,电子也是波!物理学家试图解释这其中不可调和的矛盾,波是连续的,而粒子则是分立的,一个物体即时连续的又是分立的,这实在是荒谬!正因为他是荒谬的我们才要找出正确的说法, 由于波尔理论的倒台,对于原子谱线的解释再次跳到了人们眼前。
我们在讨论波尔模型的时候我们都犯了一个基础性的错误,原子谱线所代表的是电子 跃迁是放出的光子所对应的能量,我们知道这是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E 1 ‒ E 2 = ΔE ,然而我们并不知道E 1、E 2两个能级的具体能量,为了应对这一问题,1925 年海森堡引入矩阵, 成功的解释了原子谱线的问题,他将结论寄给导师波恩,得到波恩的高度评价。
波恩,约尔当(波恩的助教),海森堡一同完善了这一开创性工作将矩阵力学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经典力学的理论也涵盖其中。
1925 年 11 月 26 日,《论量子力学Ⅱ》的发表宣告了矩阵力学建立了起来!保罗·狄拉克在看到矩阵之后,运用泊松括号进一步完善了矩阵力学。
同年秋天,古兹密特和乌伦贝克提出自旋理论后,矩阵力学在“塞曼效应”处理再一次获得成功!矩阵力学是从原子谱线入手,用纯数学的手段的新力学,然而其中的物理含义再一次困扰着所有人。
同时,矩阵力学代表的是不连续的,粒子的。
粒子方面的理论问世,波动方面的理论还会远吗?历史规律再一次出现了。
与海森堡等人不同的是,埃尔文·薛定谔并不关心原子谱线,他被德布罗意波迷倒,德布罗意理论中电子运动伴随着物质波这一点令电子的本质模糊不清。
1925 年薛定谔从德布罗意方程入手,结合哈密顿方程,推导出了自己的薛定谔方程,对薛定谔方程的求解中可以得到一连串的不连续的解,这是量子化的特征,原子谱线同样可以从薛定谔方程中推导出来。
薛定谔方程把物理学家从矩阵中解救出来,回到了我们熟悉的微分方程中,他的工作得到了爱因斯坦等人的高度赞扬。
在薛定谔连续四篇论文发表过后,波动力学建立起来了。
海森堡和薛定谔注定如同波动和粒子一般对立,两人都对对方的理论表示出厌恶。
一开始两人的争论是对对方理论的数学表达的争论。
但表面的争论在 1926 年 4 月,当薛定谔、泡利、约尔当各自证明了薛定谔方程和矩阵在数学上是等价不久之后得到了缓解。
然而其 本质上的不同却是无法调和的。
薛定谔代表的是波动派,海森堡代表的是粒子派,双方在击败对方的同时也努力的在自圆其说,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争论将引发是另一个争论,一个不亚于波动与粒子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