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全麻药

合集下载

药理学第15章全身麻醉药

药理学第15章全身麻醉药
即减量或停药。
4 中毒期(延脑麻痹期): 呼吸停止, 血压下降,心跳停止而死 亡。应避免出现此期。
精品课件
[作用原理] 溶于细胞膜的脂质层, 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 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和功能上的改变, 抑制神经 细胞除极化, 使动作电位上升的幅度及速度下降, 进而广 泛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 导致全身麻醉。吸入性麻醉药的 作用与其脂溶性成正相关, 即脂溶性越高, 麻醉作用越强。 血/气分布系数: 是指血药浓度与肺泡气体浓度达平衡 时的比值。分布系数大,血药浓度上升慢,诱导期较长,停 药后恢复也较慢。 脑/血分布系数: 指脑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达平衡时 的比值, 系数大的药物作用强。
第十五章 全身麻醉药
第一节 吸入性全麻药 [麻醉分期]
1 镇痛期: 从麻醉开始至意识消失。主要是大脑皮层 和网状结构上行即激活系统受到抑制, 温、痛、触和听觉 依次消失, 各种反射存在, 肌张力正常。
2 兴奋期: 从意识消失至眼睑反射消失和呼吸恢复规则 为止。主要是皮层下中枢脱抑制(兴奋)所致。此期不应进 行任何手术。应采用复合麻醉等措施, 尽量缩短或消除此 期。
精品课件
第三节 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麻醉药
物或其它辅助药物, 以加强和完善麻醉效果, 而单独应用某
一种全麻药往往效果不理想。 1 麻醉前给药: 指麻醉前应用的药物 如地西泮、苯巴比妥;哌
替啶;阿托品 2 基础麻醉: 3 诱导麻醉: 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 使病人迅速进入
外科麻醉期,然后改用其它麻醉药物维持麻醉。 4 低温麻醉: 物理降温配合应用氯丙嗪, 体温下降到
镇痛期和兴奋期合称诱导期。
精品课件
3 外科麻醉期: 从呼吸转为规则至呼吸接近停止的过程。皮层下中枢

吸入全身麻醉药

吸入全身麻醉药

即:异氟醚在血和气两相中达到动 态平衡时
PA
Pa
Pbr
则 Pa/PA=1.48/1.0
( 血中浓度为肺泡中浓度的1.48
倍。)
.
11
3.吸入全麻药分为三类:
(根据其血/气分配系数大小来分)
PA / Fi 1.0
难溶性(地氟醚0.42、 N2O0.47)
中等溶解(安氟醚1.8、异氟醚1.4等) 0.5
.
7
2. 临床意义:
(1) 对不同吸入麻药作比较;
MAC值愈低,麻醉性能愈强。
MAC值愈高,麻醉性能愈 弱。
常用吸入麻药的MAC值(由低 高):
氟烷:0.77% , 异氟醚:1.15, 安氟 醚:1.70,
七氟醚:2.05, 地氟醚:6.0 ,
N2O:104.0
.
8
(2) 应用MAC值,可指导吸入麻 醉的应用浓度;
.
4
二 . 理化性质及分类:
1.理化性质:关系到生命安全,给药方法,
麻醉效果等。
例1:N2O的沸点为-890C,室温下为气体,须 加压储于钢瓶内。
临床上有 兰色的O2高压瓶 灰色的N2O高压瓶
例2:乙醚易燃易爆,手术室内不能用电切 刀等。
2.分类 :
药—乙醚、氟烷、
气体性吸入全麻药—N2O 挥发性液体
地氟醚:0.42 < N2O:0.47 <七氟醚:0.69 < 异氟醚:1.4<安氟醚:1.8<氟烷:2.5
<乙醚:12.0 <甲氧氟烷:15.0
.
14
四. 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一) 有很多学术见解,例脂溶性(脂质) 学说等。
1. 抑制神经细胞除极或影响其递质的释 放等,导致神经冲动传递的抑制而引起全 身麻醉。

麻醉药理学-第四章吸入麻醉药

麻醉药理学-第四章吸入麻醉药
(二)仅约2%被代谢,主要经肝微 粒体酶催化,而变为氟化物经肾 随尿排出.
35
1.吸入全麻药代谢率: 异氟醚0.2% ; 安氟醚2%;
氟烷20%; 氧化亚氮0.004% 地氟醚0.1%
七氟醚3%、乙醚10%、甲氧氟烷50%
36
2.代谢率意义: 吸入全麻药的代谢率越低; 说明: 该药物的有毒代谢产物少; 排出以原形从肺呼出为主; 对机体的影响小。
二、药理作用 正常脑电图以 α波为基本频率;可以有少量的β波和 γ波(属快波);也可以
有少量的δ波和θ波(属慢波) 快波增多,波幅增高,是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的表现;慢波增多,波幅增高, 说明大脑受抑制加深,深睡眠。
(一)安氟醚对CNS的作用: 1.对意识的作用
与剂量有关
浅麻醉时,脑电图呈高幅慢波;
46
术中以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开颅后 见颅内压明显增高,手术进行 4 – 5 hour.术后病人3 hour仍未苏醒,经 CT 检查诊断颅内术后血肿。
提出问题: 1.病人为什么会出现颅内术后血肿? 2.术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之?
47
分析与讨论:
(1) 颅内占位性病变病人,大都存在 着颅内压增高,手术目的是清除病灶 、降低颅内压。
24
25
吸入全麻药对血压的影响: 设清醒动脉压为100%; 观察用药后血压受影响情况;
结果发现:安氟醚引起血压 ,与 MAC-即与麻醉深度,呈平行关系。 观察不同的吸入全麻药对血压的影 响,需在相同的MAC-即等效剂量下 ,作比较。
26
27
• BP:
• 麻醉期间BP 升高,超过麻醉前 20%或达到160/95mmHg以上,称 高血压;
1. BP
抑制心肌收缩(主要) SV(每搏量)

吸入全麻药 PPT

吸入全麻药 PPT

LOGO
二、肺对麻醉药的摄取 在肺泡膜无病变,且正常通气的情况下,肺
对麻醉药的摄取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药物 的溶解度、心输出量、肺泡与静脉血药物的分 压差。
LOGO
三、组织摄取 身体各组织器官对麻醉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摄取 作用。血流丰富的组织,如脑、心脏、内脏血 管床、肝肾,及内分泌器官,会在麻醉诱导期 摄取大量的麻醉药。
LOGO
吸入麻醉药的消除
吸入麻醉药除小部分被代谢,极少经手术创面 、皮肤排出外,大部分以原形经肺排出。麻醉 苏醒过程就是麻醉药的排出过程,与麻醉诱导 过程相反:组织→血液→肺泡→呼出气。
苏醒(药物排出)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血管丰富 组织的组织/血溶解度、血/气溶解度、心排出量 、新鲜气流量和肺泡通气量。
LOGO
MAC的用途
1.反映脑内全麻药分压 2.比较吸入全麻药的强度 3.了解药物相互作用 4.可定出“清醒MAC”、 “气管插管MAC” 5.计算药物的安全界限。
LOGO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
LOGO
吸入全身麻醉药
1
基本概念
2
吸入麻醉药的吸收、分布、排出
3
七氟醚
4
职业暴露
LOGO
LOGO
吸入全身麻醉药
1
基本概念
2 吸入麻醉药的吸收、分布、排出
3
七氟醚
4
职业暴露
LOGO
七氟醚
理化性质: • 无色无味;对金属无腐蚀作用;
• 血/气分配系数0.69;MAC1.71%;
• 体内过程:肺摄取快,代谢率3%。
LOGO
药理作用
效能高,强度中等,诱导、苏醒迅速平稳。
• 脑电图抑制,呈高幅慢波,诱发癫痫型脑电介 于恩氟醚与异氟醚之间。

药理学讲稿之第十一章全身性麻醉药

药理学讲稿之第十一章全身性麻醉药

第十一章全身性麻醉药全身麻醉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药物,呈现意识、感觉与反射消失,骨骼肌放松等表现——外科手术前麻醉。

第一节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而产生麻醉者,称为吸入麻醉。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是挥发性液体或气体,有乙醚、氟烷、恩氟烷、氧化亚氮。

一、作用机制:吸入——经肺泡动脉入血——脑组织——溶入细胞膜的脂质层——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变化——神经细胞除极抑制——神经冲动传导抑制——全身麻醉。

二、麻醉分期:乙醚麻醉分期最明显,临床常以它为基础临床上常依据呼吸、眼部、循环变化与肌肉松弛程度等体征来辨认麻醉的深度:第I期:镇痛期——从开始麻醉到病人神志消失。

大脑皮层开始抑制,痛觉逐渐减退、呼吸与脉搏稍增快,其他反射依然存在,一般不于此期施行手术。

第II期:兴奋期:从病人神志消失,经过一兴奋过程,直至兴奋现象缓解,并出理深而有节律的呼吸为止。

其间万以呼吸的紊乱与血压、脉率的显著波动为其特征,此期,大脑皮层逐渐被抑制下位中枢呈兴奋状态,忌行任何手术。

第III期:手术麻醉期,可由浅入深分为四级第一级:呼吸收紊乱变为规则,频率略快,潮气量增,眼睑反射消失,眼球活动减少,大脑皮层完全抑制,间脑受抑制肌肉不松,可施行一般手术;第二级:眼球从转动娈为中央固定,瞳孔不大,呼吸频率较第一级为慢,胸、腹式呼吸均存在,潮气量无明显改变,接近麻醉前水平,呼吸道分泌物显著减少,大脑皮层、间脑、滑车、动眼神经完全抑制,肌肉松弛,可以进行腹部手术;第三级:除以上抑制更深外,脊髓由下至上受到抑制,桥脑开始抑制,外展神经与三叉神经受到抑制,肋间肌呈渐进性麻痹,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加强,吸气明显短于呼气,瞳孔开始散大,血压可能下降,肌肉极度松弛,仅在手术必要时短时间使用;第四级:脊髓、桥脑与延髓受互抑制,呼吸逐渐不能代偿而麻痹,出现抽泣式呼吸,血压下降——减浅麻醉+人工呼吸。

第IV期:延髓麻醉期:呼吸停止,血压不能测到,瞳孔极度散大,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心跳停止。

吸入及静脉麻醉药

吸入及静脉麻醉药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3. 松弛骨骼肌和子宫平滑肌 含氟麻醉药有不同程度的骨骼肌松弛作用+
与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相协同。 还明显地松弛子宫平滑肌→使产程延长
+产后出血过多 。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专业术语
血/气分配系数(B/G) : 是指血药浓度与肺 泡气体浓度达平衡时的比值。 (B/G)是决定吸入麻醉药肺内摄取和排出 速度的主要因素,B/G越小,摄取和排出速 度越快。
Part 1
吸入性麻醉药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作用机制: 蛋白质学说: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学说
(ligand-gated ionic channel theory) ; 脂质学说(lipid theory)
吸入性麻醉药溶入细胞膜脂质层→膜体积 膨胀→膜蛋白、Na+、K+通道构象与功能改 变→阻滞神经冲动传递。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体内过程
3. 本类药物主要以原型经肺呼出而消除。 血/气+脑/血分配系数小的药物消除 快,苏醒时间短,药物相对安全。
4. 当达到麻醉稳定状态时,肺泡内和脑 内的麻醉药浓度成正比。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可用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全 麻药的浓度称最小肺泡药物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来表示麻醉药 效价强度。每个药物都有特定的数值, MAC越小,其效价强度越高,麻醉作用越 强。
临床上如何预防麻醉意外的先兆?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判断麻醉深度表现: 1.适宜 切皮、腹部探查时循环功能稳定。 2.过深 较强手术刺激病人无反应、BP↓
(无其它影响因素); 过浅:HR↑、BP↑。

吸入麻醉PPT课件

吸入麻醉PPT课件

吸入麻醉药转运










×



影响吸入浓度的因素
MV=6L/min Fi=1%
病人
吸气枝
供应:挥发器浓度×新鲜气流量
+呼出气浓度 稀释:环路内容积
运离:吸呼浓度差×通气量
漏气和泄气×呼出气浓度
呼气枝
RF=5L/min FA=0%
吸入气麻醉药浓度(FINS)在上升过程中接近吸入 浓度(FINF)的速度取决于气体流量和环路容积
2.54
血/气分配系数影响诱导期FA/FI
体内摄取
FA/FI曲线本身代表的只是在某 一吸入浓度时相对的肺胞浓度, 而不是代表体内摄取的过程。真 正代表体内摄取过程的是FA/FI 曲线上面的部份而不是FA/FI本 身,这因为吸入与呼出之差才是 真正的体内摄取,因此用1 – FA/FI才真正代表体内的摄取。 不管用那一种吸入性麻醉药,一 开始FA/FI曲线上升的很快,但 这FA/FI曲线的上升并不代表吸 入性麻醉药体内摄取的增加。当 吸入的麻醉药经过气管进入肺内 时,在肺胞膜之前存在着一个大 空间,也就是功能性肺残气量空 间,开始时为了填充这空间, FA/FI曲线上升得很快。而填充 这一大空间时,吸入浓度被原来 存在于这空间内的气体稀释,也 就没有太多的体内摄取,因而呼 出浓度上升得很快。
例3-2:同一病人 若在关闭挥发罐的同时还将新鲜气流量 加至6L或更大,则:异氟烷Fi = (6 x 0 + 0 x 2 ) / 6 = 0%,此时麻醉的减浅才 达最快速度。为减浅麻醉关闭吸入麻醉 药挥发罐时,还需要检查新鲜气流量。 也就是要问您自己:您的麻醉药真的停 了吗?!

对临床常见全身麻醉方法的科普

对临床常见全身麻醉方法的科普

对临床常见全身麻醉方法的科普发布时间:2021-12-27T06:09:16.57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22期作者:黄艳[导读] 全身麻醉是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者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黄艳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玉山中心卫生院四川巴中 636055 全身麻醉是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者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麻醉方式,其抑制程度和血液内麻醉药浓度密切相关,是可控的、可逆转的麻醉方式。

下面重点科普临床常见的几种全身麻醉方法:1、吸入麻醉法1.1含义是指挥发性麻醉药或气体麻醉药,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依据呼吸气体和空气接触方式、是否接入CO2吸收装置,将吸入麻醉分为紧闭式和半紧闭式、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等类别。

1.2吸入流程(1)麻醉前准备。

准确评估患者全身状况,选择最佳麻醉方式,检查麻醉机、准备好气管插管用具及吸引器等。

监测生命体征并充足准备麻醉药品及急救药品。

(2)麻醉诱导。

适用于不宜用静脉麻醉及不易保持静脉开放的小儿等。

但不适用于体格强大者、嗜酒者等群体。

本法又分为缓慢诱导法及高浓度快速诱导法①缓慢诱导法。

具体为:左手将面罩固定于患者口鼻处,右手轻握气囊,吸入低浓度吸入性麻醉药如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等;嘱病人稍深呼吸,逐渐增加麻醉药浓度,待患者意识消失并进入麻醉状态时,再开放静脉并静注肌松药和其他辅助药物后完成气管内插管。

②高浓度快速诱导法。

先用面罩吸入纯氧,于6L/min速率下去氮3min,再吸入高浓度麻醉药如5%恩氟烷,让患者深呼吸1-2次后改为中等浓度如3%恩氟烷,直至外科麻醉期。

再行气管插管,实施辅助或控制呼吸。

(3)麻醉维持。

麻醉诱导完成后即进入了麻醉维持阶段,在维持阶段应满足手术要求,使患者无疼痛、无意识、肌肉松弛但器官功能正常、应激反应得到抑制、水电解质及酸碱保持平衡、血液丢失得到及时补充。

吸入全麻技术

吸入全麻技术

排向空气
无重复吸入

空气
麻醉面罩
半开放法
部分空气进入 全部排向空气
无重复吸入

空气
Mapleson系统
半紧闭法
无空气进入 部分排向空气
部分重复吸入

O2/N2O
循环/来回式系统
紧闭法
无接触
无接触
全部重复吸入

O2/N2O
循环/来回式系统
• (二)按新鲜气流量分 • 紧闭循环系统新鲜气流量的分类,到目前 为止尚无统一标准。比较具有说服力的是 Aldrete提出的2.5倍数法则。
• (三) 维持 • 麻醉诱导完成后即进入麻醉的维持阶段。 此期间应满足手术要求,维持病人无痛, 无意识,肌肉松弛及器官功能正常,应急 反应得到抑制,水、电解质及酸碱保持平 衡,血液丢失得到及时补充。
• (四) 苏醒及恢复
• 吸入麻醉病人的苏醒过程与诱导过程相反,可以 看作是吸入麻醉药的洗出(washout)过程。由 于回路内气体的低流量,无法迅速把麻醉药洗出, 因此在手术结束时应比高流量麻醉更早关闭挥发 罐,整个手术操作结束后,用高流量纯氧来快速 冲洗病人及回路里的残余麻醉药。当肺泡内吸入 麻醉药浓度降到0.4MAC时,约95%的病人能够按 医生指令睁眼。
低流量吸入麻醉
• 现代麻醉吸入麻醉基本以低流量重复吸入 麻醉为主。
• (一)低流量吸入麻醉的技术设备要求 • 1. 供气系统 N2O闭锁和缺氧报警装置是必须的。 • 2. 气体流量计 麻醉机必须能进行精确的气体流量测量,一般要求流 量的最低范围达50~100ml/min,每一刻度为50ml,并定期检测其准确 性。 • 3. 挥发罐 要求在高流量和低流量下其输出浓度与摄定浓度一致,特 别是在低流量时,其输出的气体量要达到要求。 • 4. 麻醉系统 ①密闭性:低流量麻醉对系统密闭性要求比较高,但系 统内部压力为20cmH2O时,气体的泄露应小于100ml/min。②新鲜气 体的效率:新鲜气体的利用效率随着新鲜气体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在 紧闭回路系统,新鲜气体的利用效率可达100%,而在高流量范围仅达 70%。此外新鲜气体的利用效率还与系统的几何布局有关,即它与气 体输入气道和余气排出活瓣的相对位置和气流的机械特性有关。 • 5. 二氧化碳吸收装置 二氧化碳吸收器在低流量麻醉时是必须的。 • 6. 呼吸器 建议使用上升型的呼吸机风箱,这可以及时发现漏气。

静脉全麻药复合吸入全麻药(静-吸复合全麻)有何优点

静脉全麻药复合吸入全麻药(静-吸复合全麻)有何优点

静脉全麻药复合吸入全麻药(静-吸复合全麻)有何优点【术语与解答】所谓静-吸复合全麻是指有选择的将静脉全麻药和某种吸入全麻药先后或同时应用,以发挥两者的作用优点:①如先采用静脉全麻,患者则舒适、易于接受,且全麻起效快(全麻诱导期短) ;然后实施吸入全麻,则易于术中麻醉管理,麻醉深浅容易调控,整个麻醉术中可达到两者的优势互补,而且麻醉全程两者用药均可减少;②先实施吸入全麻,再进行静脉全麻通常用于不予配合的幼儿或儿童,由于小儿进入手术室恐惧、害怕而哭闹不止,若采取面罩给予大剂量氟类全麻药(如七氟烷、氟烷、异氟烷等)吸入,短时间内患儿可安静不动,此时有利于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实施静脉全麻诱导。

【麻醉与实践】静-吸复合全麻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其操作方法大多是静脉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完成后再采取吸入全麻维持,或静脉与吸入全麻同时维持,其操作步骤如下:1. 全麻诱导期通常选择起效迅速的静脉全麻药,如丙泊酚、依托咪酯、硫喷妥钠等(也常同时加用咪达唑仑)与阿片类镇痛药(主要为芬太尼类)以及肌肉松弛药(去极化或非去极化类均可)复合应用,以便使患者意识迅速消失,待骨骼肌完全松弛,喉镜直视下进行气管插管,以便实施机械通气、控制呼吸。

2. 全麻维持期①气管插管完成后,患者此时至手术结束前均处于全麻维持阶段,此阶段主要给予挥发性全麻药持续吸入来实现,一般根据患者全身状况、手术大小等将吸入全麻药浓度调控在2%~4%之间,其次小剂量静脉麻醉药辅助;②现今临床上常用的吸入性全麻药为七氟烷、恩氟烷、异氟烷、氧化亚氮、地氟烷。

此外,在全麻维持期也经常将吸入性全麻药与静脉全麻药同时或交替给予,麻醉医师也经常根据自己的习惯应用。

总之,临床麻醉实施静-吸复合全麻可达到优势互补,尤其术毕患者苏醒较快。

3. 控制性降压是利用药物或(和)麻醉技术致使机体动脉血压下降,并将血压调控在适宜低限水平,以便改善手术野环境,创造手术操作条件,同时又减少术中失血的一种麻醉协助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