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 题】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合集下载

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

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分析【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主要观点、理论目的和适用性等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得出效用价值论比劳动价值论更有适用性,同时两者在许多方面又有相通性等结论。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经济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价值论。

关于两者的争论一直是人们的话题。

目前经济学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犯种观点认为两者尽管表面上对立,实际上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严本文意图通过分析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理论目的作用和适用性等,说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一、两种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目的、作用(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目的作用劳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是劳动价值论史上最富盛名的人物,马克思在继承前人劳动价值论思想上大大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他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从作为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的分析中,证明了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结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且提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因此并不能说生产价格理论违背了劳动价值理论,它只不过是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这样,马克思把劳动价值论发展成为一个逻辑严整的体系,是劳动价值论的集大成者和最主要代表人物。

因此,文章主要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从而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实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无产阶级阶级立场是鲜明的。

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一切价值,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了,因此无产阶级应该起来反抗,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一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经济学理论论文_3017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经济学理论论文_3017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经济学理论论文摘要:在经济学界,有关劳动价值理论和效用价值理论的争论从未停息过。

将从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著作、主要理论以及历史观、人性观和阶级观等角度对两者做出相应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效用价值理论;发展历史;比较1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1.1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英国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中,大量失去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进入城市工厂,也促进了城市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生产和商业一体化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仅根据商品价格差来理解利润的方法存在着很多困难。

人们开始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去寻求一种解释价格和利润的新方法、新理论。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些经济思想家对劳动与价格和利润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他们认为,商品交换时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从而利润的源泉也必然是劳动。

166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后来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完善和发展,最后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1.2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早期,欧洲大陆的工业化使得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其中尤其以英国的工业化增长最为突出。

为了摆脱由劳动价值论所带来的的阶级冲突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萨伊、西尼尔等人开始从主观心理和物品效用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构建了效用价值论的基本框架,到了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各自同时建立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标志着作为新古典主义核心的效用价值理论的形成。

2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及著作2.1劳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理论的比较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理论的比较

来源于主观评价。
边际效用价值论不劳动价值理论的联系
商品使用价值的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关于商品使用价值(效用)作用 的问题上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承认使用价值对价值有重要作用,但二者区别 在于“如何作用”。马克思认为价值不使用价值是统一不商品体内的两因素, 二者互相依赖,丌可分割。使用价值是价值存在的前提,是价值的物质承担 者。没有使用价值则失去了价值存在的基础。可见马克思和边际效用论者几 乎同样重规使用价值。但遗憾的是边际效用论者在这一问题走上了歧途。他 们过于强调商品效用带给人的主观上的满足,而忽略了交换和交换背后的社 会经济关系,并倒向了唯心主义价值观,过分夸大了效用的作用,认为效用 决定价值,效用是价值的源泉,只讲效用而抛弃了生产效用的劳动。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
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 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 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 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収展的资产 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 础。依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价值叏决于效用,
并以稀少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丌
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一.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 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第二. 二.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 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产生使用价值.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反
映的是人不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 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劳动的凝结。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丌同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作者:周博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28期内容摘要: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非科学的理论,其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独断的观点,而效用价值论认为正确的价值规定来自于人对商品的主观效用;而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西方经济学中对价值的规定则是典型的庸俗经济学。

这两种价值理论之所以存在着巨大分歧,其原因就在于其研究目的与研究指导思想分别来自于西方哲学界的两大研究科学方法论传统—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正是由于两种哲学传统的科学方法论的对立,才导致了两种价值理论在对价值的规定上产生了差异和对立。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础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因为马克思所做的努力,才使得源自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论。

所以,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学为了在理论上推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未来终将灭亡的预言,就不断地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名义构建种种理论体系来攻击和驳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最为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剥削本质的是马克思所独创的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基础则是经过马克思科学发展的劳动价值论。

欲推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则攻击劳动价值论,不失为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段。

由此,在后世的资本主义西方经济学所建立的种种体系之中,它们都纷纷提出了自己有别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理论,试图为资本主义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辩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分别是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均衡价值理论与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马歇尔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是供给与需求同时起作用的,从而按照这种思路建立起均衡价值论,均衡价格是指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供给价格是生产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而实现了市场均衡的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体现。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的效用价值论是对立的两种价值论,一直以来备受争论。

本文试图浅析这两种价值论的不同以及相同点,同时在研究中也看到了一些效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能被效用价值论取代的。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简介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效用价值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2.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不同1.来源与发展历程在16到17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早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就有了效用价值论思想的初步表述。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刘骏民;李宝伟
【期刊名称】《南开经济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效用价值论是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决定过程是一个寻找社会关系调节中心的社会过程,而效用价值的决定过程实际是对物的有用性的评价,从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如果物质财富是经济过程的目的,那么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马克思本人的观点就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完全一致,财富是土地、劳动、资本物共同创造的。

如果经济的目的不是物质的,而是价值的,那么迄今为止所有的价值理论都要重新考虑。

【总页数】5页(P33-36,41)
【作者】刘骏民;李宝伟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8
【相关文献】
1.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相关性分析--兼论恩格斯的天才预见 [J], 白暴力
2.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史比较分析 [J], 何海钊;邹义英
3.价值的源泉是劳动还是效用——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之比较 [J], 李巧玲
4.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100年的弯路 [J], 白暴力;张栋
5.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J], 于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陶善信
【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4)003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通过抽象商品的产生源泉——劳动的实际消耗量来定义价值的,强调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的平等性,即等量劳动耗费应得等量补偿;而效用价值论是通过直接抽象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最终有用性来定义价值的,强调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的竞争性,即每一劳动量应产生最大的效用.两种价值论从定义上看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还存在互补性.历史上受权力干扰和资源流动不畅的影响,在商品分配中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常常出现不公平竞争,导致等量劳动耗费不能得到等量补偿,而过度强调平等性,又可能牺牲竞争性,降低劳动的有用性.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陶善信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4.3
【相关文献】
1.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比较分析——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 [J], 王娟;黄敏
2.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比较分析——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 [J], 王娟;黄敏
3.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史比较分析 [J], 何海钊;邹义英
4.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J], 钟俊亮
5.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100年的弯路 [J], 白暴力;张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

收稿日期:2017-08-10作者简介:张永霞(1982-),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海涛(1982-),男,湖北大冶人,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皖江示范区为例”(KZ0041406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研究”(SK2016A01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的效用价值论作为两种主要的价值理论,经济学理论中关于二者之间的争议从来都没有平息。

文章由梳理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出发,从研究范式、利益之争等多个视角对这两种价值理论争议的本质和根源进行研究,论证可以通过引入普适的公平理念找到协调价值决定理论争议的新途径。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公平;普世价值观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8)03-0031-05(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张永霞李海涛∗∗∗第38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18年3月Vol.38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2018在经济学中,价值一直是研究学者们争议不休的主题,其中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争议为典型代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在交易商品中的凝结。

马克思的逻辑简单而严密,他从简单的物物交换谈起,提出了一个很容易让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数量比例交换呢?既然能如此交换,说明不同的商品具有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自身的有用性,但不同的商品除了各自的有用性,又能从商品本身发现什么呢?马克思运用高度的理论,指出共同的东西正是人们生产商品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耗费,这也就是价值。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与统一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与统一

一定帮助。另外,边际效用价值论还曾指出:商品的效用价值会随着商品 数量的增多而降低。解释了一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具体原格的变动 情况 [2]。
2.4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不足与矛盾 在当代社会中,边际效用价值存在一定缺陷。首先,边际效用价值以 个人的主观意愿为主,通过人们对商品实用性的看法来决定商品价值,忽 视了商品的制造过程,不能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在效用价值论下,商品 生产需要根据人们需求来进行,商品价格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人们对 商品的需求不同,导致商品价值也会出现争议,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为主体,用劳动力来决定商品价值,对商品市场价格 的调动无法解释。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科学性,又存在一定缺陷。 其次,效用价值论是以人为主体,太过重视消费者的主观意愿,忽视 了商品的生产过程,毕竟社会生产力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最后,由 于人们对商品的评价不同,导致商品价格无法固定,不利于对商品市场进 行宏观调控。 3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统一与互补 3.1 使用价值和效用价值的相通之处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一方面与劳动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的 主观意愿决定。在商品形成后,能被人们所接受才是其真正价值体现。因 此,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价值论是具有一定科学的,同时也是现代商品价 值形成的基础。相对于西方的效用价值论而言,其认为商品价值与用途是 对等的,对人们有用的商品才是商品价值的体现,这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论存在统一与互补。 3.2 两种价值理论的统一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前提,也是商品价值的主 要体现形式之一。相对于西方的效用价值而言,其将商品价值与消费者需 求联系在一起,太过于重视个体主观意愿,忽视了商品的行程过程。在效 用价值论下,无法对面包与房屋的价值做出解释,在一个非常饥饿的人面 前,显然对面包的需求更多,但实际情况下,房屋的价值要远远高于面包 的价值。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存在差异,不能以此来决定商品的价值。 因此,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力与人们的需求共同来决定的,一方面, 劳动力可满足人们对商品数量的需求。另一方面,足够的劳动力还可提高 商品的质量,实现商品的效用价值,两者共同存在于商品价值内 [3]。 4 结语 从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进行分析,两者之间共同控制商品价值, 在满足人们对商品数量需求时,也满足了人们对商品实用价值的需求,确 保商品市场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孙宗伟 . 效用价值论 , 还是劳动价值论 ?——评经济思想史上关 于价值源泉的争论 [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3):29-39. [2] 葛浩阳 .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 比较研究 [J]. 改革与战略 ,2015(7):19-24. [3] 戴真真 .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及要素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尺 度及其合理性——以“时间价值论”为视角 [J]. 商业文化 ,2015(9):194197.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比较分析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有益成果,重建商品价值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XXX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研究了商品价值问题。

他攻讦XXX“只有人的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符合事实,愈加严密的分析表明,“一切价值都来自人的劳动加上自然力与本钱的作用。

”他提出出产三要素(劳动、本钱、土地)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

XXX所讲的价值不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笼统劳动,而是物品或财富的效用。

他说:“物品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物品的价值就是由财富所构成的。

”XXX的价值论被人称为“出产要素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

后来,边际学派又发展了效用价值论,创立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商品价间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有以下三点:一)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

劳动只是要素之一,不能单独创造价值。

争论的焦点是对“创造”的理解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是:“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创造性”就是“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在劳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这种涵义上讲,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在生产三要素中,人是劳动的主体,只有人的劳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都是被动的要素,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在生产要素中,只有人的劳动是不可缺少的,其他生产要素并非绝对不可缺少。

例如,非农业生产就不一定需要土地,小生产就不一定需要资本。

“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观。

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是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

三)XXX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资本、土地并不创造价值。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供求价值论
供求价值论主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商品的 价值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 时,商品价格上升。供求价值论在经济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市场机制 和价格形成的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供求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主要在于其忽略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劳动价值,可能导致价值的低估或高估。
参考内容
引言
价值论是经济学中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 政策具有关键作用。在价值论的各种流派中,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 值论和供求价值论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本次演示旨在比较这四种价值论的基本原 理、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异同点和优缺点,以期为深入理 解价值论提供参考。
谢谢观看
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主要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即效用。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 值在于它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或效用程度。效用价值论在经济学中占据了 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市场定价和消费者行为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效 用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主要在于其主观性和不可测量性可能导致价值的不 确定性和波动性。
在现代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斯拉法提 出了“标准商品”的概念,解决了劳动价值论中的计量难题。此外,约翰·斯图 亚特·穆勒和卡尔·马克思等也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生产力理 论、分配理论等新的概念和观点。
二、效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效用价值论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边际革命时期,以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为 代表。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尔·门格尔,他提出了“边际效用”的概念, 认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效用水平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 在此基础上,洛桑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莱昂内尔·罗宾 斯,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效用价值论,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个概 念。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值 ,另一方 面 转 移 旧价 值 ,即将 生 产 商 品 时所 耗 费 的 生产 资 料 的价 值 转移 到新 产 品 中 ;劳 动者 的抽 象 劳动 创造 商 品 的新 价值 ,这个 新 价 值分 成 两部 分 :一部 分 等 于劳 动力 的 价值 ,另一 部 分 是被 资本 家 无偿 占有 的 剩 余 价值 。因 而 ,剩余 价 值 论 是马 克 思 的劳 动价 值 论
析。
类 劳动 力在 生理 学 意 义 上 的耗 费 ,其 共 同 内容 是脑 力
和体 力 的一 定 支 出 ,即 为抽 象 劳动 。具 体 劳 动 和抽 象 劳 动是 劳动 的两 个 方 面 ,而 不 是两 次 劳 动 ,马 克思 非
劳 动 价 值 论并 不 是 马 克 思 的 首 刨 :古 典 经济 学 家 威廉 -配 第 、亚 当 ・斯 密 、六 ・ 嘉 圈等 人 已 经 不 季 同程 度 地提 出 了劳 动 价值 论 马 克 思 发展 和 深化 了古 典 派 的 劳动 价 值 论 批 判地 继 承 了 其科 学 成 分 , 剔 昧 了其 错 误成 分 .创 立 了科 学 的 劳 动价 值 论 。 马克 思 在 对 商 品 的性 质 的 分析 ,从 商 品的使 用价 值 分析 凡 手 , 抽 象 出价 值 这 个 经 济 范畴 ,指 出商 品价 值是 “ 差 别 无
的单 纯 凝结 ,因 而 ,商品 的 价 值 就 可 以计量 ,而 且 是 “ 它 所 包 含 的 形 成 价 值 的 宴 体 ,即 劳 动 的 量 来 计 用 量 。 ” ” 劳 动 本 身 的量 由 劳动 时 问来 计 量 。马 克 思
品 的过 程 中 ,劳 动 者 的具 体 劳 动 一 方 面生 产 使 用 价
维普资讯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与统一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与统一

为 马克 思 的劳动 价值 论 “完 全 是一堆 空 洞无 物 的废话 ” ,这 既不 公
第二 ,边 际效 用 论 把 人 们 仅 看 作 消 费者 ,从 消 费 出发 ,抽 象
正 ,也是 对马 克思理 论方 法 的不理解 。
掉 了对劳 动 的分 析 。事实 上 ,物 质资 料 的生 产是 人类 社会 生 活 的基
Macroscopic economLj I宏 观 经 济
劳动价值论 与效用价值论 的对立 与统 一
杨 一 鸣 上 海 大 学 马克 思 主 义 学 院 200444
摘要 :在 商品价 值 问题 上 ,理 论界一 直存 在着 马克思 的劳 动价值论 与 西方效 用价值论 的对立 。 本文从 两种价 值理
人 对 物品 效用 的 主观 心理 评价 ,把 商 品交 换的基 础 归结 为 效用 。两 少 。于是 传统劳 动价值 论面 临挑 战 。
种价 值理 论的 对 立 ,在马 克思 的 时代 并不 明显 ,到了 十九 世纪 末 , (三)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解释经济现象方面的科学性
以庞 巴维克 为代表 的效 用价值 论 ,对 劳动 价值 论形成 了 巨大冲 击 。
抽去 和种 类表现 的特 殊形 式的抽 去” ,是不 科学 的 。
品的使 用价值 随着 商 品数量 的增多 而论 并 不 解释 一切 条 件 下 的价 格 现 象 ,马 (四 )边际效用价值 论的不足 与矛盾
克 思知道 价 格 并不必 然 与价值 一 致 ,他 的 目的是 要解 释供 求 引起 价
础 ,离开 了生产 与社会 生产 关系就 无法 谈消 费 。 第三 ,在边 际效 用论 下 ,价 值具 有不 确 定性 。 因为各 人 对 同一

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

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

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作者:卜凡增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价值的概念、价值来源、价值论研究问题的本质、价值论主张的分配制度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种价值体系的区别,从理论渊源与研究客体、使用价值与效用、价格形成过程三个方面研究了两种价值体系的相同点。

认为我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效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我国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转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变迁,引发了劳动价值论的分歧和争论。

这场争论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虽然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发展劳动价值论成为主流观点,但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经济学界分歧较大。

本文暂且不对这种理论分歧做出评论,而是从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基本逻辑思路出发来分析比较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

为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创新提供理论基础支持。

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1、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概念界定不同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

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效用价值论将商品的价值归因于该商品的效用。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则是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效用论的方法论比较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效用论的方法论比较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效用论的方法论比较作者:武记花曹雄娜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深受欧陆理性主义的影响,运用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相对立的西方效用理论,典型代表是奥地利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该理论深受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稀缺性是价值的必要条件。

由于这两种理论研究者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不同,导致了对商品价值认识上的差异和对立。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论方法论一、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效用论的基本思想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

1.1商品的双重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决定了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只有拥有了使用价值才能够被人们所需要,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的物质属性,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属性与特点,不能够在数量上进行比较。

1.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者的抽象劳动才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纷繁复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平等的进行交换的基础和核心是商品具有内在的价值,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分离出了一种可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即货币,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的货币表现。

1.3价值可以度量,度量依据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第一种社会劳动必要时间强调的是在同一个生产部门内生产某单位商品所消耗的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对象是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如果该部门生产某件商品的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明该部门生产效率就高,能获得更多的收益,相反则获得较低甚至是负收益;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供求关系角度出发,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各个企业,在社会总的劳动时间中,用来按照一定比例生产社会所必需的某种商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史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史比较分析
人性 观 和 阶 级 观 等 角度 对 两 者做 出相 应 的 比较 分 析 。
关键词 : 劳动价值理论; 效用的历史背 理》 一书中, 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更为深入和科学 观的基础上论述了劳动者的经济观。马克思在继 景的比 分析 的论述 。 承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 创立了科学的价值 l 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英国 l - 1 5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指 论 , 并以此为基础 , 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并由剩 世纪末开始的“ 圈地运动” 大量失去土地和生 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 , 中, 创立了科学的劳动 余价值学说揭示 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 资本论》 继承 密。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 中, 产资料的 农民进人城市工厂, 也促进了城市资本 价值理论。马克思在其代表著作《 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生产和商业—体 了古典政治指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正确理论观 矛盾, 它使无产阶级看清了资本 主义 生产的实质 , 化的发展 , 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仅根据商 点, 还首次提出了“ 劳动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 共同联合起来反对资产阶 和“ 级的剥削 。 争取 自 身的 品价格差来理解利润的方法存在着很多困 。人 学说, 难 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 解放。 们开始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去寻求一种鹪释价格 2 效用价值论的 ’ 2 代表 ^ 物及著作。 代表人物 4劳动价值观和效用价值观两者主要的理 和利润的新方法 、 新理论。同时, 随着资本主义劳 及著作 : 边沁《 道德和立法原理通论》 萨伊《 、 政治 论观点的比较分析 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 经济学概论》杰文斯《 、 政治经济学理论》 门格尔 、 两者主要的理论观 主要有以下 , 1 介方面: 高,一些经济思想家对劳动与价格和利润的关系 《 国民经济学原理》瓦尔拉斯 瞵 、 经济学要义》 。 () 1劳动价值论认为,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 进行了思考。 他们认为, 商品交换时的价格是由生 效用价值论 以物品满足人 的欲望的能力或 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 因此, 劳动是商品价值的 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 从而利润的源 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 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 唯一源泉 , 即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商品所付出 泉也必然是劳动。16 年, 6 2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配 过程的经济理论。 效用价值论在 1 世纪 6 年代 的劳动。 9 0 而效用价值论则认为, 商品的价值就是财 第在其著作《 赋税论》 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 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 ,自 1 9世纪 7 0年代后 富的效用( 使用价值)因此, , 按照效用价值论的观 后来经过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等人的不断发 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1 世纪7 年初期, 9 0 门格 点 , 生产商品的三要素——劳动 、 资本和土地都是 展和完善 , 马克思在对亚 当・ 斯密、 大卫 ・ 李嘉图的 尔、杰文斯和瓦尔拉斯各 自阐述并建立了边际效 商品价值的源泉。 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 对劳动价值论 用论,标志着以心理分析和边际分析为特征来研 () 2劳动价值论的立足点在于价值的创造, 效 作出了完善和发展 , 最后形成了完整、 科学的劳动 究价值和其他经济现象的边际效用学派的诞生 , 用价值论的立足点在于价值的决定 E 。劳动价值 价值论。 也标志着作为新古典经济学核J 的效用价值论的 论认为,由于劳动的二重性 ,在生产商品的过程 1 2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l 世纪 4 最 终形成 。 9 O 中,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 年代 中 期到 7 年代早期, O 欧洲大陆的工业化使得 边沁在其著作《 道德和立法原理通论 》 中提 商品的价值。 效用价值论认为 , 商品的价值是由它 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其中 尤其以英 到 “ 、 ^ 类所有的动机都起源于对快乐最大化的追 们的效用所决定的。 在市场上 , 某种商品是否具有 国的工业化增长最为突出。为了摆脱由劳动价值 求” 。边沁认为, 人们的一系列动机 , 都是追求快 效用决定了该商品是否具有价值。边际效用论认 论所带来的的阶级冲突与资本主义社会 的不和 乐、 避免痛苦的表现形式。 边沁从效用论的角度提 为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 理评价,商品最 谐, 萨伊、 西尼尔等人开始从主观 理和物品效用 出 “ 财富的大小通过价值大小的程度才能得以确 后一单位的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根据 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 构建了效用价值 定” 。这意味着 : 效用的增加 , 了 提高 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 论的基本框架 , 到了 1 世纪 7 9 O年代 , 杰文斯、 门 因l增加了所有者 比 拥有的财富。 () 3 劳动价值论对商品价值的分析侧重于质 格尔、瓦尔拉斯各 自 同时建立了边际效用价值理 萨伊在其著作《 政治经济学概论》 指 出, 中 商 的方面 , 认为只有生产商品过程中的抽象劳动才 论, 标志着作为新古典主义核心的效用价值理论 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完全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 能形成商品的价值。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转化为 的形成。 或效用 , 他背弃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只有劳动才能 社会必要劳动后 , 个别劳动时间转化为社会必要 2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及 创造价值的观点 , 将价值的 起源归结为效用。 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著作 1 世纪 7 年代, 9 0 英国的杰文斯、 法国的瓦尔 的大小。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价值的分折则侧重于 2 劳动价值论的代表 ^ 1 物及著作。 代表人物 拉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边际效 量的方面, 认为商品的效用也即是消费者对商品 及著作: 威廉・ 配第《 移 论》亚当・ 3 、 武 斯密《 国民财富 用价值论 。杰文斯《 政治经济学理论》瓦尔拉斯 满 足其需求程度的主观心理评价决定商 品的价 、 的 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 (国富论》 、 ) 大卫 ・ 李嘉图 《 纯粹经济学要义》门格尔《 、 国民经济学原理》 这 值。 随着消费者消费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 , 单位商 经济学与赋税原理》马克思馈 本论》 、 。 三部著作的出版 , 标志着边际学派的诞生以及作 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从而商品 威廉 ・ 配第在经济学说史上被视为最早研究 为新古典经济学杨 的效用价值论的形成。 价值量也会随着效用的不断满足而呈现出递减的 并提出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 他在 16 年出 62 版 3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两者历史观、 人 趋势。 的著作 《 赋税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价值 性观和阶级观的不同 参考 文献 论, 他将价值的源泉归结为劳动 , 了劳动价值 奠定 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 【邓春玲. 1 】 经济学说史咖 .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 版 论 的理论 基础 。 20. 实矛盾的论证。 劳动创造价值 , 不仅是劳动者社会 社 .0 6 亚当・ 斯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 , 作用的体现 , 而且使人本质发展的展示, 是人类进 K 亨特. 。 经济思想史: 一种批判性的视 角 上 首次提出了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都能创造价值的 步的根据 。 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 , ^ 使 、 存在的 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0 7 20. 观点 , 把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归结为一般的社会 基本条件, 也是人本质的核心要素。 [ 罗英 苈 动 价值 论和效 用价 值论 之 比较 l 当代 经 3 ] J l 劳动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在《 (国富 在人性观方面, 斯密提出了“ 经济人” 的假设 , 济研究,0 4 1) 2 0 ( 1. 论》一书中, ) 斯密提出“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 将人的本性看作是 自 私自 利的,每个经济人在追 『邓宏 图. 思劳动价 值论 与 边际效 用价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发展 而 出现 了均 衡价格 理论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直接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
传统 , 把商品交换的依据——价值归结为劳动 ,把 价值量归结为商品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 劳动量 ,认为价格围绕着价值运转并最终受价值的
制约。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 阐述 的基本思想如下 :
()劳 动 具 有 二 重 性 ,即 抽 象 劳 动 和 具 体 劳 1
的解释 。
关键 词 :劳动价值 论 ;效用价值 论 ;借鉴
中图分类号 :A 1 文献标识码 : 81 A 文章编号 :17 — 8X (06 1 04 — 6 6 1 30 20 )0 — 01 0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 , 以亚当・ 斯密和大卫 ・ 李 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劳动价值论瓦解以后 ,关于价值 的理论 主要 有两种 ,即马 克思 劳动价 值论 和西 方 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 值论 ,虽然在历史上表现为两种对立的价值理论 , 但这两种价值理论 ,并不能完全取代对方而成为唯
维普资讯
第 2卷 第 1 8 期 20 年 2月 06
宜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Jt l o Yct n e i (oi c ne oma f i m U i rt s a si c ) t h v sy c l e
Vo . 8 No 1 12 . . F b2 o e .0 6
宜 春学 院学报 ( 社会经济 中所能生产的一切最终产品中具有 最小边际效用的那个产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亦即 “ 生产 成本 归结 为满 足 的程 度” [ 把 。J
但是 ,效用价值论 并非 是单 纯主观的价值 理 论 ,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第一 ,效用 以物的 有用性 为基础——物的有用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即 物质所 固有 的属 性 和功能 ,因此 ,效用 的产 生有着

【 标 题】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 标 题】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原文出处】南开经济研究【原刊地名】津【原刊期号】200105【原刊页号】33~36,41【分类号】F11【分类名】理论经济学【复印期号】200202【标题】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作者】刘骏民/李宝伟【作者简介】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内容提要】劳动价值论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效用价值论是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决定过程是一个寻找社会关系调节中心的社会过程,而效用价值的决定过程实际是对物的有用性的评价,从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如果物质财富是经济过程的目的,那么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马克思本人的观点就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完全一致,财富是土地、劳动、资本物共同创造的。

如果经济的目的不是物质的,而是价值的,那么迄今为止所有的价值理论都要重新考虑。

【关键词】价值/财富/经济/Value/Wealth/Economy【正文】在我国经济正在迅速市场化的时候,到底产业工人以外的劳动创造不创造价值,非劳动收入,如利息收入、租金收入以及股息等收入究竟有没有合理性;财富究竟仅仅是人类劳动创造的还是土地、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的?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究竟哪一个是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等等。

这些经济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不仅涉及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性的解释,更重要的是涉及我国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主要依靠什么的大问题。

比较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将对我们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价值理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两种价值理论的比较1.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创造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源泉却不仅仅是劳动,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以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的效用价值论是对立的两种价值论,一直以来备受争论。

本文试图浅析这两种价值论的不同以及相同点,同时在研究中也看到了一些效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能被效用价值论取代的。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简介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效用价值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2.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不同1.来源与发展历程在16到17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早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就有了效用价值论思想的初步表述。

试析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比较分析—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

试析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比较分析—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

试析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比较分析—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一、引言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它们不仅提供了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条件,而且还包含了许多重要成分,如能源、材料等。

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因此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涉及多种观点,本文将对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这两种流行的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二、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概念1. 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是指以某个物品或服务对个体产生的满足程度来衡量其价值,其基本观点是价值在于使用。

效用价值论的理论核心是效用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效用是指个体通过某个物品或行为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效用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感受。

效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人类对其使用后获得的实际效用所决定的,美丽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水源、良好的空气环境等等,都是具有高价值的自然资源。

2. 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指以人类对自然资源所进行的劳动量来衡量其价值,其基本观点是价值在于生产。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核心是劳动价值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劳动是生产过程中所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之一,是生产资料与人的结合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然消耗一定量的劳动。

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所消耗的劳动量所决定的,自然资源的价值是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相关的。

三、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比较1. 理论起源不同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在理论起源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效用价值论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它将人的感受作为价值的核心,主张价值的基础在于使用价值。

而劳动价值论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古代东方的一些哲学思想中,如道家哲学中有“世界初分为有无,静而无为,动而有为”的思想,这种思想中就倾向于将物品的价值看做是人类经过了某些变动过程之后,付出了某些劳动产生的结果。

2. 理论侧重点不同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侧重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效用价值论在宏观层面上主要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劳动价值论则主要关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力和物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出处】南开经济研究【原刊地名】津【原刊期号】200105【原刊页号】33~36,41【分类号】F11【分类名】理论经济学【复印期号】200202【标题】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作者】刘骏民/李宝伟【作者简介】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内容提要】劳动价值论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效用价值论是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决定过程是一个寻找社会关系调节中心的社会过程,而效用价值的决定过程实际是对物的有用性的评价,从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如果物质财富是经济过程的目的,那么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马克思本人的观点就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完全一致,财富是土地、劳动、资本物共同创造的。

如果经济的目的不是物质的,而是价值的,那么迄今为止所有的价值理论都要重新考虑。

【关键词】价值/财富/经济/Value/Wealth/Economy【正文】在我国经济正在迅速市场化的时候,到底产业工人以外的劳动创造不创造价值,非劳动收入,如利息收入、租金收入以及股息等收入究竟有没有合理性;财富究竟仅仅是人类劳动创造的还是土地、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的?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究竟哪一个是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等等。

这些经济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不仅涉及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性的解释,更重要的是涉及我国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主要依靠什么的大问题。

比较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将对我们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价值理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两种价值理论的比较1.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创造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源泉却不仅仅是劳动,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以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7页。

)马克思还说过:“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8页。

)显然,马克思在使用价值或财物创造的源泉的认识上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一样,认为它们是土地、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的。

而物的有用性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

当然,物之所以有效用,一方面是因为该物质的客观性质,另一方面还要依赖于人的主观需要。

西方经济学家强调效用的主观因素。

马克思却在强调了其客观性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有用性”的主观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考虑到有用性的来源之一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性质。

他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

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7页。

)显然,马克思实际上承认效用,即商品满足人们需要的性质,亦即其有用性,也与人自身的主观方面密切相关,只是他明确表示,效用和使用价值不是其研究的对象,因为它们属于人与物的关系。

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马克思与当代主流经济学家一样,认为财物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资本物或机器设备等)共同创造的。

既然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几乎所有经济学家(是否有例外,至少目前尚未看到)都认为物质财富是土地、劳动、和资本物等共同创造的,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断定,我们所消费的一切有用的物品就其物质形态来说不是仅仅由劳动单独创造的。

进而,我们可以认为当代各国政府追求的经济增长,实际GDP的增长不是劳动单独的贡献,而是包括所有资源共同的贡献。

如果,市场经济是追求物质财富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的话,问题就一定会简单到可以坚持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创造理论,也就是接受西方主流经济学建立在“生产函数”或由生产函数表示的物与物关系基础上全部理论,而事实却恰恰不是如此。

这一点我们还将专文论述。

2.两种不同价值概念的不同本质使用价值不是马克思的研究对象,价值才是马克思研究的对象。

他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其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所谓社会属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这一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说马克思的价值概念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显然与效用价值论所体现的关系不同。

效用价值概念不是从人与人的交换关系中抽象出来的,而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

其本意是要用人对物的主观评价去解释交换价值。

用人对物的关系去说明人与人的关系就会把交换价值说成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这显然是错误的。

但这却并不妨碍效用价值概念本身具有的合理性。

就效用价值概念的含义说,它只不过是人对物的有用性的一种评价。

庞巴维克说:“价值的正式定义是一件财货或各种财货对物主福利所具有的价值。

”(注:庞巴维克著,陈瑞译:《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55页。

)但有用之物不一定有价值,“一种物品要具有价值,必须具有有用性,也具有稀缺性。

”(注:庞巴维克著,陈瑞译:《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55页。

)可见,效用价值是人们考虑到稀缺因素时对物的有用性的一种评价。

效用价值是从人对物的评价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本质上体现着人与物的关系,即当人类面对不同稀缺程度的物质资源时,如何评价和比较其用处或效用的大小。

它与马克思从交换关系中抽出的价值概念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从本质上不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不从交换价值的角度去理解效用价值概念,而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去理解它,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概念。

它正确的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基本经济关系,即如何评价物对人的有用性。

它是人类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之一。

认识自然是自然科学家的事,而利用和改造自然就不仅属于自然科学家了。

其中,经济学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知识水平下,选择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佳方法。

此类“最佳选择”,小可以解决某物的最佳利用问题,大可以使新的科学发明形成最有效的改造自然的生产力。

但最佳的方案的选择以对不同方案的效益或物对人的不同重要性的评价为前提。

这就需要解决如下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必须从对人是否有用的角度出发才能进行这种评价;第二,必须判定所利用的物或自然资源有用与无用的界限及其用处的不同等级或大小。

效用价值概念在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就是在于它从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评价一般物的有用性大小及其边际的一般方法。

3.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附图最佳选择问题并不是自然科学的独有的领域,在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中也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中排斥掉的使用价值和生产力等等“人与物”和“物与物”的“经济关系”早被西方市场经济的研究者们捡了回来。

例如,生产函数理论,探讨投入和产出的技术关系,这个理论后来引发了经济增长理论的迅速发展,而经济增长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定义中正是“生产力”的增长。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从来不区分人与人、物与物和人与物的关系,他们主要根据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来建立理论。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凡是对西方经济学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生产理论中,最佳投入组合选择的理论。

如图1所示:曲线表示等产量线,它表示产函数Q=f(L,K),即表示投入L(劳动)和投入K(资本)与产出Q 之间的技术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谓技术关系是现有技术条件下,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图中的直线AB是等成本线,表示现有的财力,其斜率表示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价格比。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直线AB表示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均衡点E表示厂商做出的最大产量或最小成本的所谓“最佳选择”,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均衡点表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概括的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这个理论实际上是研究在现有技术条件和资源条件下,在现有的社会价值关系的约束下,如何实现人对物的最佳利用。

如果扩大其含义,就是经济学研究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现有社会关系和价值系统约束下,如何采用最佳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案或途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不要向这个方向发展是需要认真讨论的。

马克思本人把生产力、使用价值等等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统统排斥于自己的研究对象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永远不能研究这些问题。

他在谈到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时间的节约仍然是基本规律的时候,显然也是在考虑人类与自然发生关系时的经济规律。

这就是说马克思实际上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存在经济规律。

4.两种价值量的决定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决定解决的是“交换比例”如何决定的问题。

价值既然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它作为一个调解中心,就实际上调节这商品生产者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所以,劳动价值决定是一个社会过程,是一个确定调节中心的过程。

效用价值决定则是对某物效用或用处大小的判定。

判定效用的大小必须由一个稳定的尺度,否则就只能用比较的方法,用相对量去衡量效用的大小。

基数效用论就是从绝对量出发去衡量效用。

我们认为,不应把基数效用论视为效用论幼年时期的表现,它的错误在于要用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去衡量人对物的感觉,而不在于能不能找到衡量效用的绝对尺度。

我们所要衡量的人与物的关系,是基于物的客观能力基础上的关系。

因此,物可以满足人需要的能力可以由许多物的天然尺度去衡量,如热量、重量等等。

此外,价值或劳动也可以成为这样的尺度。

人类在比较和衡量物的有用性及其大小上,并不缺乏办法,经济学需要做的只是从经济角度来应用它们罢了。

序数效用论则是从相对量的角度去衡量效用,这就使确定效用价值的目的更加明确。

即不是要确定效用的绝对量,而是为了比较效用大小和确定效用边际。

边际效用决定效用价值是说某物的最小一种效用和该物的“边际剂”提供的效用决定了人们对该物的全部有用性的评价。

其原意在于用边际效用去说明交换价值,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也正是这个错误是边际效用决定效用价值的合理内容被掩盖了。

边际效用决定效用价值的科学意义在于:用一个最小的效用等级去做衡量和比较效用大小的相对尺度,并用它标明了有用与无用之间的边界。

在这里,这并不等于承认边际效用一词来表示最小效用,这并不等于承认边际效用随其数量增加而递减是一个普遍规律。

评价有用性的大小,不能用中等的或平均意义上的效用作基本单位。

因为从本质上看,这种评价不是社会过程,而是人们估价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便调整这种关系的过程。

它没有一个稳定的中心,而只有暂时的边际。

所以说,边际效用决定效用价值的理论为从经济角度估价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最一般的方法。

经济学越是将更多的人与物的关系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围,这一方法的使用价值也就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