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与《王阿嫂的死》

合集下载

自成一曲的艺术悲歌——浅谈萧红小说创作艺术

自成一曲的艺术悲歌——浅谈萧红小说创作艺术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自成一曲的艺术悲歌——浅谈萧红小说创作艺术沈润冰 中央财经大学摘 要:萧红,作为“东北作家群”中才情出众的女作家,以独特的社会位置与人文视角创作出大量出色的小说作品。

她的小说别于寻常,打破小说、散文、诗歌的界限,乡土的素描、细腻的描写、异样的语言、复杂多样的精神意蕴都是其艺术创作特色,形成了别开生面、自成一家的小说艺术创作特性,显现出卓尔不群的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萧红;小说艺术;《呼兰河传》作者简介:沈润冰(1996-),男,汉族,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62-02在二十世纪时中国的文坛上,“东北作家群”代表——萧红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与艺术价值备受瞩目,并受到多位文人学者的赞叹与推崇。

最著名的莫过于鲁迅先生对其《生死场》的评价:“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的确,她以贫苦岁月里的女性视角去深刻观照中国现实情状下底层社会的劳苦大众,体现出较高的精神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真实纯朴的乡土素描出生于黑龙江地主家庭的萧红,对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把握得极为精妙准确。

在其小说创作中,明显可见对寻常场景风物的描写、刻画,带有一定的乡土气息,而这正是其小说独特性的一大彰显。

大昴星、火烧云、倭瓜花等自然意象早已化作了萧红笔下的一脉生机,而扎彩铺、黏糕、偏方土药等人文事物也成了她文思涌流里一片片独特神秘的景象。

这些朴实乡间的场面素描,或而构织成一幅幅真实纯朴的民俗风情画,或而呈现出自然恬静的乡间景物风貌,或而包涵着儿童视角下天真烂漫的自然景致。

萧红笔下场景的素描并非纯粹的环境描写,往往还会奠定情感基调,烘托行文氛围,显现社会面貌,对于展露广大农民的形象也有一定作用,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书写与生存追问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书写与生存追问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书写与生存追问摘要萧红作品具有浓厚的生命意识,生命书写与生存追问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

她常将人和物置于一个独特的时空坐标中,以封闭循环的时空描写人物命运,用开放发展的时空描写自然风貌,来表现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注。

萧红尤其擅长写人,特别是儿童、女人和男人。

她描写了三种不同的儿童形象,即最纯粹的儿童、被伤害的儿童以及已异化的儿童。

她从自身的女性经验出发,思考女性的生命价值。

认为女性的生育和女性的身份得不到男权社会的公平对待,是女性悲剧的根源。

她抨击男权社会,笔下有各式各样的男性,唯独欠缺一个能够顶天立地的男性形象。

在不同人的描写中,体现出萧红对人的特别关怀。

萧红认为人的原始生命力和来源于人心底的爱,是人克服生存困境的最根本力量。

萧红关注民间生活,她知悉民间思想对大众具有操控性,希望消除民间思想中的糟粕,呼唤“五四”精神。

关键词:萧红;生命书写;生存追问On the Description of Life and the Inquiry aboutSurvival in Xiao Hong's WorksABSTRACTXiao Hong's works possess the intense life consciousness. The description of life and the inquiry about survival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her works. She always places people and things in a unique space-time coordinate, in order to use a closed cycle space-time coordinate to describe the fate of characters and use an open develop space-time coordinate to describe the natural landscape, which to express her thoughts and concerns about life.Xiao Hong is especially good at describing people which are children, women and men. She describes 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children images who are the purest children, the injured children and the alienated children. She thinks about the value of women's life from her own female experience. The origin of women's tragedy is that there is no fair treatment for female fertility and identity in male-dominated society. She criticized the male-dominated society. She describes every kind of men, but only lack image of a stand-up man. Xiao Hong's works possess the intense consciousness of life. It shows that Xiao Hong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about people. She believes that the primitive vital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love from the bottom of heart are the most fundamental force to overcome the plight of human existence.Xiao Hong focuses on the folk life and she knows that the nongovernmental ideological control the public. She wants to eliminate the dross in the folk thought and calls for the May Fourth spirit.Keywords:Xiao Hong, Description of Life, Inquiry about Survival目录摘要 (3)ABSTRACT (4)第一章绪论 (6)1.1选题缘由 (6)1.2文献综述 (7)1.3研究方法 (8)第二章人生体验与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9)2.1童年经验与萧红自身生命意识的确立 (9)2.2“无家情结”与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12)第三章萧红作品对生命的书写 (15)3.1时空体形式下的生命书写 (15)3.1.1封闭循环的时空与人物命运 (16)3.1.2开放发展的时空与自然风貌 (17)3.2萧红作品对人的开掘 (18)3.2.1三种不同的儿童形象 (18)3.2.2女性悲剧的根源 (20)3.2.3懦弱的“掌权”之人 (22)第四章萧红作品对生存的追问 (25)4.1女性生存意义的追问 (25)4.2生存困境中生存意义的追问 (27)4.2.1 生存困境中人所迸发的原始生命力 (27)4.2.2生存困境中人源于心底的爱 (29)4.3中国民间思想对人生存影响的追问 (31)4.3.1民间思想对人生存的影响 (32)4.3.2回归人文关怀,探寻生存之路 (34)结语 (37)参考文献 (38)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0)后记 (41)第一章绪论萧红的作品以人和生存作为关注点,她写活了生命,写绝了生存。

读萧红王阿嫂的死

读萧红王阿嫂的死

读萧红《王阿嫂的死》内容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家乡特色(哈尔滨市呼兰人)和深沉的乡土情怀,并将这一情怀以一种细腻的、女性的又不失冷静的笔触描绘出来,不愧为“乡土文学中的一支奇葩”。

我将从萧红早期的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入手,尝试分析其作品的乡土性和乡土情怀。

正文:一、作品中的乡土性体现我认为《王阿嫂的死》是一篇典型的乡土文学,这主要体现在它描述的乡土环境、农村具有乡土气质的最底层的人民、以及富有时代特征的农村悲剧上。

农村是美丽的。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

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

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

”“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气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

”……等等,都是在中国的农村、或者说作者的家乡所特有的环境特征,将人一下子从城市抽离、引向那片充盈着土的气味的大地上。

不难看出这是秋天的景象,然而作者却并没有选用一般人所想象的秋日农村的特定景观:金灿灿的丰收农田,而是反复出现朝霞、雾气、迷离的气息等,这就可以充分体现出作者是在亲身体验、融入场景之后提炼了最能凝聚家乡感情的一景一物来写,具有乡土性;同时,这些特殊的意象也隐含着作品沉重的基调,隐含着这片广袤大地上深重而沉默的灾难。

人民群众是这大地的主体,乡土文学的核心也自然围绕着特定地域的一群特定的人民(往往是农民)展开,《王阿嫂的死》也不例外。

“在村里,五妹子、楞三、竹三爷都是公共的名称。

是凡佣工阶级都是这样简单而不变化的名字。

这就是工人阶级一个天然的标识。

”这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现状,又同时能够反映出同一时代整个中国农村的状况。

他们在封建制度的地主压迫下日复一日重复繁重而单调的工作;泯灭了个性,“穷人连妻子都不是自己的”;即使尚存着淳朴的善良的情怀的妇女们,也不敢在地主面前抬头,只能偷偷地想办法,却因为这偷偷太过于微弱,而最终挽救不了王阿嫂可怜的生命。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附商事街介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萧红与《王阿嫂的死》

萧红与《王阿嫂的死》

萧红与《王阿嫂的死》《王阿嫂的死》是萧红早期的作品之一,写于1933年5月21日,收录在《跋涉集》中,篇幅极短,场景也不是很大。

但是,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意义是极为深刻的,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法都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是其乡土小说中成功的篇章之一,。

下面,就让我讲讲我的阅读心德。

全文共分为六节,写的是有孕在身的“王阿嫂”因失去丈夫过度悲伤、劳累,在休息时被“张地主”踢中肚子而早产后失血过多而死,新生儿也随即死去的悲惨故事。

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

通过“王阿嫂”这一悲剧形象,展现出受地主阶级无情压迫、剥削的农民艰难度日的情况,并且通过写“王阿嫂的死”来控诉封建统治阶级吃人的残酷本质。

“王阿嫂”,一个身怀六甲的女人,“什么活计都做过,”地主们从不管农民的死活,时时刻刻变着法儿的剥削他们。

“家家都从房檐上把茄子解下来,送到地主的收藏室去,”他们自己冬天吃的却是“地主用以喂猪的烂土豆,连一片干菜也不曾进过嘴。

”农民们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掌控,更不消说别的了。

萧红些这类题材可以说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生于地主家庭的她,耳濡目染,自然会明白这其中的苦。

难得她有这样的出生却懂得反抗,懂得争取自由,否则,她也只是千千万万个牺牲品中的一个,陷入封建家长的摆弄之中。

尽管后来萧红的生生活道路布满荆棘,但总好过被别人支配一辈子,她离家私奔体现了莫大的勇气,在那样的情况下都不屈服,这是她的性格所在。

正因为如此,萧红的小说大多都是以农村为背景并且隐含着浓烈的悲剧味道。

她没有写农民与地主的正面斗争,或者说没有斗争,只有压迫与被压迫;也没有写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写一系列麻木的过着自己生活,一代一代重复着相同悲剧的,却没有想过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命运,依旧如蝼蚁般苟活着的愚昧的农民形象来表现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农民身心备受摧残,无力抗争,也不想抗争,连死亡都不能唤醒他们的灵魂的真实情况。

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目录中文摘要 (1)Abstract (1)绪论 (2)第1章萧红女性意识的形成过程 (3)第1.1节现代语境中的社会思潮与女性意识 (3)第1.2节父权专制下的成长经历与女权萌发 (4)第1.3节男权主导中的困难探究与女性自觉 (4)第2章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意识 (5)第2.1节女性的身体与性别意识 (5)第2.2节女性的悲剧和死亡意识 (6)第2.3节女性的抗争与反叛意识 (7)第3章独特的女性意识呈现和共时的性别对话 (9)第3.1节贫病的农村女性与反叛的知识女性 (9)第3.2节无望的爱与扭曲的爱 (10)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中文摘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闻名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著有《生死场》、《呼兰河传》、《商市街》等作品。

萧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为女性,她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揭露出了广大农村妇女的生存逆境和精神折磨。

本文试图通过对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文本分析和探究,并将其与同时期的女性作家进行对比分析,来加深对萧红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理解,从而探讨出萧红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萧红女性意识女性形象AbstractXiao Hong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writer,known as the "1930s goddess of literature", author of "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Tales of Hulan River ", "Market Street" and other works. Her works are mostly for women, through the portrayal of female images, exposed the majority of women's life difficulties and mental torture. In this paper, I try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literary works. By comparing with the female writers in the same period, in order to obt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Xiao Hong's female consciousness,and to explore the unique position and value of Xiao Hong in the whol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Key words:Xiao Hong female consciousness females绪论萧红,1911生于黑龙江呼兰河县内的一个乡绅地主之家,她一生漂泊贫困,年仅三十一岁便早逝,但她在近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近百万余字的经典文学作品,由此奠定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作品目录及个人简介

萧红作品目录及个人简介

1932年萧红作品目录一、小说1.《弃儿》署名悄吟,载1933年5月6日至17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2.《王阿嫂的死》署名悄吟,1933年5月21日作,发表报刊、日期不详。

3.《看风筝》署名悄吟,载1933年6月30日《哈尔滨公报》副刊《公田》。

4.《腿上的绷带》署名悄吟,载1933年7月18至21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5.《太太与西瓜》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4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6.《两个青蛙》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一期。

7.《哑老人》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27日、9月3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三、四两期。

8.《夜风》署名悄吟,载1933年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六、七、八三期。

9.《叶子》署名悄吟,载1933年10月15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九期。

10.《清晨的马路》署名悄吟,载1933年11月5日、12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二、十三两期。

11.《渺茫中》署名悄吟,载1933年11月2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四期。

12.《跋涉》(小说、散文集)署名三郎、悄吟,1933年10月哈尔滨五日印刷社。

内收萧红作品:春曲(之一),王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

13.《患难中》署名田梯,载1934年3月1日至5月3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周刊《文艺》。

14.《离云》署名悄吟,载1933年3月10、11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5.《出嫁》署名悄吟,载1934年3月20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6.《麦场》(即《生死场》的前两章:《麦场》、《荣圃》)署名悄吟,载1934年4月20日至5月17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7.《进城》署名悄吟,载《青岛晨报》副刊。

18.《生死场》(中篇小说)署名萧红,1935年12月上海容光书局初版,“奴隶丛书”之三。

萧红传记

萧红传记

萧红传萧红一一这个名字,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特别是文学青年)所怀念了。

并非仅仅是由于她的文笔优美和她的小说写得好。

当然,以上这点也是敬仰和怀念她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想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为一位女姓作家的她,凄凉飘泊的身世,以及死神过早地夺走了她的生命一一她死时才30岁。

这种种原因,引发了人们对她的敬仰和深切的哀思。

1911年(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身在呼兰河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户富裕的大户之家。

萧红父亲张廷举,终身为官。

母亲姜玉兰,生有一女三子。

萧红即是长女。

1919年8月,母亲姜玉兰病故,萧红当时只有8岁。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

后由外祖父改名乃莹。

她深受祖父张维祯的宠爱,在她的童年时代,她感到最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祖父陪她在家中大花园里玩耍的日子。

祖父又从小教她读《千家诗》,使萧红自幼就有了文学基础。

1924年,萧红进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成绩优良,作文尤其突出。

就在此时,萧红的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河县驻军帮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1926年,萧红的父亲要萧红出嫁王恩甲,萧红坚决拒绝。

父亲因此阻挠她继续上学。

但是萧红坚持抗争,父亲不得不表示将此婚事暂时搁下。

1927年秋,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在第一女中,除绘画外,萧红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

1929年,萧红的祖父去世,她悲痛万分,因为祖父是萧红最亲的人。

萧红的母亲去世早,而她的父亲对她并不关心。

祖父一死,使萧红对自己的家已没有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父亲又要她与王恩甲结婚,萧红不从。

为了逃婚,她去到北平,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

1931年2月初,由于没有经济来源,而原来从家里带出来的钱,也已用完,生活面临山穷水尽之境。

萧红只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河。

春节后又随家搬到阿城县,被迫与外界隔绝。

1931年I0月,萧红又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只身前往哈尔滨。

原想在哈尔滨求得一谋生之职,但举目无亲,无人可帮,她只能困居旅馆。

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作者:赵福海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第16期赵福海人物概述萧红(1911.6.2─1942.1.2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 年代的文学洛神”。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1933 年5 月21 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

1935 年12 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在上海出版,一时洛阳纸贵,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从此步入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女作家之列。

1940 年12 月20 日,萧红在亲人冷眼待之的寂寞中,在对先前爱情的追忆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此后,萧红写出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小说《后花园》,散文《小城三月》《北中国》《骨架与灵魂》《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等。

生命留痕感情路上的跋涉萧红的父亲将她许配给富商与小官僚之子、小学教员汪恩甲。

她起初对他并无反感,两人经常通信。

接触中她感觉汪恩甲有富家子弟的没落气息,想退婚去北平念高中,父亲坚决反对。

最疼爱她的祖父死后,父亲逼她成亲,她便选择逃婚。

萧红与表哥相聚,进入北平女师大附属女一中高中部。

这一举动遭到两家人的反对,断了他们的生活费。

萧红被迫回家,被父亲软禁。

后来,她假装愿意与汪恩甲结婚,再次逃到北京。

战乱令百业萧条,不但求学成为泡影,求职也渺无希望。

1931 年底,萧红无奈去找汪恩甲,但汪氏家族已对她深恶痛绝,他俩遂同居于哈尔滨东兴顺旅馆。

她曾经那么嫌弃汪恩甲抽鸦片,如今已是心灰意冷,两人一起吞云吐雾。

汪恩甲的工资入不敷出,萧红却怀孕了。

这时,汪恩甲也逃走了,旅馆老板想把她卖到妓院。

这时,萧军出现了,他想方设法营救萧红。

正赶上洪水肆虐哈尔滨,旅馆被淹,萧红趁老板不在逃了出来。

从此,她与萧军坠入爱河。

这是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这段蜜月期在两年后不可避免地结束了。

萧红和萧军之间发生了冲突,争吵日益激烈,性格暴躁的萧军甚至动手打了萧红。

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介绍

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介绍

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介绍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介绍萧红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萧红的作品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萧红的作品1933年,萧红发表了第一篇重要作品《王阿嫂之死》,在文坛上小试锋芒,引起关注,后来在左翼作家的影响下,萧红发表了大量揭露当时黑暗现实以及追求进步的作品,萧红在《跋涉》中勇敢揭露日军暴行,在《生死场》中深刻揭露国民的麻木愚昧的劣根性,受到鲁迅的关注。

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的《小六》、《三个无聊人》等一大批作品也得以与读者见面,萧红的名声也逐渐显现出来。

后来萧红辗转来到香港,在这里萧红完成了她人生中第一部小说,也是最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在中国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的地位,而这部史诗般的伟大作品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萧红的诗关于萧红的诗,可以说写的很多,但也可以说写的不多。

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诗《苦杯》,另一首就是《拜墓诗》了。

萧红写诗,像是一个人在絮絮低语,感情倾向太明显。

拿《苦杯》这首诗举例:“带着颜色的情诗,一只一只写给她的,象三年前他写给我的一样,也许情诗再过三年他又写给另外一个姑娘。

”这诗句是明显指代萧军,那个时候两个人的感情已经走向了陌路,她在哭诉她有了新的恋人。

“昨夜他又写了一只诗,我也写了一只诗,他是写给他的新的情人,我是写给我的悲哀的心的。

”这一段又是在说自己的难过。

到了“感情的帐目,要到失恋的时候才算的,算也总是不够本。

”这句话的时候,开始了萧红自己的爱情哲理。

到了最后“说什么爱情,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的路程,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

”表达了萧红内心的绝望。

而《拜墓诗》就比较的`简单明了,却字字泣血:“我哭着你,不是哭你,而是哭着正义。

你的死,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

文学评论萧红

文学评论萧红

萧红,一颗文学明星不久前,看了关于萧红女士的文艺片《黄金时代》,这引起了我对萧红女士的好奇。

闲暇时,翻阅了萧红女士的作品集,心中不免有些感慨。

萧红一生处于贫困、悲苦和坎坷之中,然而她在多灾多难的漂泊生涯中,一次又一次地与命运抗争,哪怕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1911年,这一年是辛亥年。

似乎萧红注定了要与革命纠缠,在历史的大变迁中来到人世。

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她的父亲冷漠残酷,贪婪吝啬,是封建制度的忠实捍卫者。

从小,她就对“温暖”“爱”怀着永久的憧憬。

萧红追求爱情却被未婚夫抛弃,怀着未婚夫的孩子嫁给了萧军。

萧红一生贫苦,生下的孩子无力抚养,只得送去别人家。

虽然萧红遇见了萧军这个知音爱人,好景不长,萧军出轨并且家暴,俩人之间争吵不断,于是不得不分手。

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孩子出生三天不幸夭折。

由于端木的懦弱,几次逃亡时,将萧红抛下。

萧红一次又一次被爱情放逐。

31岁的萧红贫病交加,在日本侵略的炮火中,病逝于香港,结束了她短促而悲凉的一生。

这样坎坷的人生经历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把自己的忧伤沉思转化成审美,为自己的作品营造了悲凉的气氛,一个悲剧的世界由此诞生。

萧红格外关注底层人民的苦难。

《王阿嫂的死》描写了农民的悲惨命运,也揭示了阶级的尖锐矛盾。

其中有一段是描写王阿嫂给地主拼命干活却连一片干菜都未曾入口。

“王阿嫂和别的村妇们都坐在茅檐下用麻绳把茄子穿成长串长串的,一直穿着。

不管蚊虫把脸和手搔得怎样红肿,也不管孩子们在屋里喊妈妈吵断了喉咙。

她只是穿啊穿,两只手像纺纱车一样,在旋转着穿……”农妇们忠厚老实勤快干活却得不到任何回报。

王阿嫂的丈夫王大哥是被张地主活活烧死的,无知的农妇们还感慨着张地主是个好人。

身怀六甲的王阿嫂还得下地干农活,动作稍稍迟缓就遭受地主的踢打,早产而死。

“她的身子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血泊中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

”在萧红作品中,死亡固然是悲剧,更悲的是死亡者的身后人,老无所养,少无所依的景象更让人悲痛。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萧红的小说有着独特的情节结构模式,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结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情节大多是简单散乱的,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非情节的因素,这种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在萧红的大多数文章中都有体现,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标签: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身世最为坎坷的女作家,她短暂的一生饱经沧桑,历经艰苦磨难,在战火弥漫的中国大地上辗转多地,颠沛流离,最终在香港遗憾离世,去时年仅31岁。

这样一位女作家,在她不足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创作了近百万的文字,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八十年代以前,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萧红的文学成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之后,掀起“萧红热”,萧红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逐渐获得研究者的肯定。

研究者纷纷从多方面来研究萧红文学作品,萧红研究得以拓宽和发展,到现在萧红研究已有近八十年的研究历程,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在此基础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但是在当时萧红小说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后期小说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认为萧红后期的小说相比于《生死场》来说是倒退。

矛盾将《呼兰河传》的基调定位寂寞,认为呼兰河传是作者被困与狭小的私生活圈子不能投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产物,虽然文中对《呼兰河传》有一定的赞扬,但总体基调是批评的。

[1]石怀池从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角度,认为萧红的自我改造是一个悲剧,认为如果有所谓的“上坡路”和“下坡路”的话,萧红在自我改造的斗争中,还是向下坡滑着了。

[2]骆宾基的《萧红小传》是关于萧红的第一部传记,他认为:“萧红就是以强者的姿态生长,壮大的途中又软弱下来”。

[3]九十年代之后萧红后期作品的艺术成就才逐渐获得了学界的认可。

前人也有对萧红情节进行研究,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这样几种。

温存超认为:“萧红小说一反传统情节叙事小说靠单纯的因果逻辑来组织起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表层结构,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形式,使自己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在的秩序的情理线索的深层结构。

浅析萧红小说中女性主题的变化

浅析萧红小说中女性主题的变化

浅析萧红小说中女性主题的变化作者:李君玲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0期摘要:女作家萧红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中国文坛,并且也是20世纪中国极具性别自觉和性别意识的女作家之一。

本文主要运用平行研究方法,以女性视角为核心,对萧红小说进行社会、自然以及文化方面的思考,以此来明确萧红小说中所展现女性主题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萧红女性意识女性视角引言作为一位充分女性化的女作家,萧红特别重视个人的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并将自身经历的个体化进行真实再现。

这种以感受为根本的创作,使得萧红小说将女性问题作为思考的核心,并且以女性主题作为创作的基础。

萧红小说中女性主题,应当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是社会层面,从社会阶级的结构组成来对女性所受到的压迫进行思考,并唤醒反抗压迫意识的觉醒。

其次是自然方面,通过女性的生理特点,对于女性自我进行深度思考。

最后则是属于文化层面,其方法是以男性为比较,以此来突显女性于精神文化方面的弱势。

萧红走上文坛时便背负着沉重的人生枷锁,她短暂的一生中饱受磨难,但她却用自己的艺术悟性,将沉痛的生命体验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展现,并深刻地阐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萧红之所以能在三、四十年代的女性作家群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萧红的小说创作并不局限某一形象、某一特征,而是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妇女整体生活水平。

在当时的女性文学创作中大多数小说都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民生活进行描写,并以女性的悲惨命运作为重要内容。

而萧红小说在文化含义上,更为关注女性问题,并且因为萧红自身有着悲惨的人生经验,因此更能从社会层面对女性的生存困境给予理解,并对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形态进行深刻思考,以此来加强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让社会底层女性能够有意识地去反抗这种充满压迫的生活。

而萧红的小说创作在自然层面上主要表现出女性生育过程的悲惨和苦难,并从文化层面上揭示了性别关系中,男权社会对于女性尊严和人格的践踏,并反映出当时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束缚。

萧红《王阿嫂的死》的叙事时间解读

萧红《王阿嫂的死》的叙事时间解读

萧红《王阿嫂的死》的叙事时间解读作者:刘中慧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9期内容摘要:萧红小说《王阿嫂的死》在叙事时间方面有独特之处。

就时序来说,这篇小说的叙述时间不是按照常规意义的小说以故事时间的顺序排列,而是运用了错时叙述的技巧从时长来看,省略、概要、场景、停顿、延缓五种类型在文本中都有所体现;从频率的角度而言,单一叙述、概括叙述、多重叙述的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品内涵。

关键词:萧红;小说;王阿嫂的死;叙事时间《王阿嫂的死》出自于萧红的第一部文集《跋涉》,作品通过描写农民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农民和地主间的阶级对立。

这部作品在叙事方面有着显著的特色。

本文将利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时间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

海德格尔站在其“存在主义”的理论基点将时间分为了三种类型:“将来、曾在、当前”。

有学者表示“在萧红较成熟的作品中,在时间的向度上,往往是指向曾在的”。

[1]而罗利在《英国小说和三种时间》一文中,也将时间分为三种类型:一.宇宙时间(循环往复的)二.历史时间(直线性的);三.存在时间(垂直线性的)。

就分析叙事作品而言,我们更多涉及的是线性时间,即历史时间。

众所周知,现实中,同一时间可以发生很多件事,但在作品中无论把哪件事叙述出来,都需要有个先后顺序,用文字一个个、一句句、一行行的叙述,读者也只能按照这个顺序进行阅读,所以叙事作品的叙事时间都是单向的线性时间。

尽管叙事作品中呈现的叙事时间是线性时间,但分析起来也并不容易。

谭君强在《叙事学导论》中说:“对于时间的种种区分离不开过去、现在、将来这三种最为基本的不同时态。

[2]”并且他表示,对作品进行叙事分析时,一般都会涉及到三方面的时间问题,一.什么时候;二.多长时间;三.故事发生的频繁程度。

而这些问题可归结为时序、时长和频率三个角度。

一.时序就时序来说,小说《王阿嫂的死》的叙述时间并不是完全按照故事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

“在时间分析中,通常将故事发生的先后时序与叙事文本时序之间出现的各种形式之间的不相吻合称为错时。

读萧红王阿嫂的死

读萧红王阿嫂的死

读萧红《王阿嫂的死》内容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家乡特色(哈尔滨市呼兰人)和深沉的乡土情怀,并将这一情怀以一种细腻的、女性的又不失冷静的笔触描绘出来,不愧为“乡土文学中的一支奇葩”。

我将从萧红早期的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入手,尝试分析其作品的乡土性和乡土情怀。

正文:一、作品中的乡土性体现我认为《王阿嫂的死》是一篇典型的乡土文学,这主要体现在它描述的乡土环境、农村具有乡土气质的最底层的人民、以及富有时代特征的农村悲剧上。

农村是美丽的。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

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

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

”“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气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

”……等等,都是在中国的农村、或者说作者的家乡所特有的环境特征,将人一下子从城市抽离、引向那片充盈着土的气味的大地上。

不难看出这是秋天的景象,然而作者却并没有选用一般人所想象的秋日农村的特定景观:金灿灿的丰收农田,而是反复出现朝霞、雾气、迷离的气息等,这就可以充分体现出作者是在亲身体验、融入场景之后提炼了最能凝聚家乡感情的一景一物来写,具有乡土性;同时,这些特殊的意象也隐含着作品沉重的基调,隐含着这片广袤大地上深重而沉默的灾难。

人民群众是这大地的主体,乡土文学的核心也自然围绕着特定地域的一群特定的人民(往往是农民)展开,《王阿嫂的死》也不例外。

“在村里,五妹子、楞三、竹三爷都是公共的名称。

是凡佣工阶级都是这样简单而不变化的名字。

这就是工人阶级一个天然的标识。

”这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现状,又同时能够反映出同一时代整个中国农村的状况。

他们在封建制度的地主压迫下日复一日重复繁重而单调的工作;泯灭了个性,“穷人连妻子都不是自己的”;即使尚存着淳朴的善良的情怀的妇女们,也不敢在地主面前抬头,只能偷偷地想办法,却因为这偷偷太过于微弱,而最终挽救不了王阿嫂可怜的生命。

萧红王阿嫂的死读书笔记

萧红王阿嫂的死读书笔记

萧红王阿嫂的死读书笔记萧红的《王阿嫂的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萧红的《王阿嫂的知死》的主要内容主人公王阿嫂是一个善良、勤奋的农村妇女,和其他家庭穷困的妇女一样,她迫于生活压力为张地主家做活。

善良的王阿嫂收留了被张地主欺负的五岁女童小环。

王阿嫂的丈夫因为拉货时石头绊倒了马,而被张地主克扣了一年的工钱,王阿嫂的丈夫从此萎靡不振、疯疯癫癫,张地主暗中放火烧死了他。

此时王阿嫂已有三个月的身孕,得知丈夫葬身火海,王阿嫂伤痛欲道绝,与小环相依为命。

然而日子并不太平,几个月后,因王阿嫂在田野上小憩了一会儿,被张地主看到后向专她的肚子踢了一脚。

王阿嫂几天都没有到田里做工,田里的妇女们正商量着去王阿嫂家探望的时候,小环跌跌撞撞跑来,说自己的妈妈不说话了。

而当妇女们赶到王阿嫂的家中,看到王阿嫂倒在血泊中,还有一个蠕动的婴属儿。

王阿嫂已经死去,而刚出生的婴儿也在五分钟后死去了。

小环跟着送葬的队伍,却没有流出一滴眼泪。

萧红的原名是啥??她的第一篇中篇小说是什么??萧红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原名《麦场》)《马伯乐》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萧红的文学常识著作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

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可纪念的枫叶》、《静》、《春曲》、《偶然想起》、《栽花》等是萧红最早(1932年)创作的诗歌。

《幻觉》是萧红认识萧军后,创作的一首诗歌(1932年7月30日),后发表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上(1934年5月27日)。

1933年4月18日,完成第一篇纪实散文《弃儿》(载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1933年5月21日,完成第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

萧红与《王阿嫂的死》

萧红与《王阿嫂的死》

萧红与《王阿嫂的死》《王阿嫂的死》是萧红早期的作品之一,写于1933年5月21日,收录在《跋涉集》中,篇幅极短,场景也不是很大。

但是,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意义是极为深刻的,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法都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是其乡土小说中成功的篇章之一,。

下面,就让我讲讲我的阅读心德。

全文共分为六节,写的是有孕在身的“王阿嫂”因失去丈夫过度悲伤、劳累,在休息时被“张地主”踢中肚子而早产后失血过多而死,新生儿也随即死去的悲惨故事。

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

通过“王阿嫂”这一悲剧形象,展现出受地主阶级无情压迫、剥削的农民艰难度日的情况,并且通过写“王阿嫂的死”来控诉封建统治阶级吃人的残酷本质。

“王阿嫂”,一个身怀六甲的女人,“什么活计都做过,”地主们从不管农民的死活,时时刻刻变着法儿的剥削他们。

“家家都从房檐上把茄子解下来,送到地主的收藏室去,”他们自己冬天吃的却是“地主用以喂猪的烂土豆,连一片干菜也不曾进过嘴。

”农民们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掌控,更不消说别的了。

萧红些这类题材可以说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生于地主家庭的她,耳濡目染,自然会明白这其中的苦。

难得她有这样的出生却懂得反抗,懂得争取自由,否则,她也只是千千万万个牺牲品中的一个,陷入封建家长的摆弄之中。

尽管后来萧红的生生活道路布满荆棘,但总好过被别人支配一辈子,她离家私奔体现了莫大的勇气,在那样的情况下都不屈服,这是她的性格所在。

正因为如此,萧红的小说大多都是以农村为背景并且隐含着浓烈的悲剧味道。

她没有写农民与地主的正面斗争,或者说没有斗争,只有压迫与被压迫;也没有写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写一系列麻木的过着自己生活,一代一代重复着相同悲剧的,却没有想过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命运,依旧如蝼蚁般苟活着的愚昧的农民形象来表现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农民身心备受摧残,无力抗争,也不想抗争,连死亡都不能唤醒他们的灵魂的真实情况。

萧红《王阿嫂的死》言述风格赏析

萧红《王阿嫂的死》言述风格赏析

作者: 蓝露怡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89-94页
摘要:关于萧红的处女作问题虽多有争议,但无疑《王阿嫂的死》是作者最早写作并发表的几篇作品之一.按萧军任编辑顾问的《萧红作品欣赏》中的萧红年表,《王阿嫂的死》发表于1933年元旦;按《萧红全集》所列萧红年谱,《王阿嫂的死》写成于33年5月21日,发表时间不详,《弃儿》则发表于同年5月6日.较多人认为《弃儿》是萧红的处女作,也有人考证,《春曲》更早于《弃儿》,若按此说,《王阿嫂的死》则晚于此二篇.不过,《弃儿》和《春曲》都是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声幽曲,而以写下层人民的苦难著称的萧红所写的第一篇这类作品,无疑是《王阿嫂的死》,所以,《萧红全集》将该篇列在卷首,也是富有深意的.。

【名师讲题】萧红《王阿嫂的死》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萧红《王阿嫂的死》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王阿嫂的死萧红1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

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

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

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声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

满山的雾气退出,男人和女人,在田庄上忙碌着。

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在山坡间寻食青秋天半憔悴的野花野草。

田庄上只是没有王阿嫂的影子。

竹三爷每天到广场上替张地主支配工人,现在竹三爷派一个正在拾土豆的小姑娘去找王阿嫂。

楞三抢着说:“不如我去的好,我是男人走得快。

”不到两分钟的工夫,楞三就跑到王阿嫂的窗前了。

“王阿嫂,为什么不去做工呢?”里面接着就是回答声:“你来得正好,求你到前村把五妹子叫来,我头痛,今天不去做工。

”小环坐在王阿嫂的身边,哭着说:“不是呀!我妈妈扯谎,她的肚子太大了!不能做工,昨夜又是整夜的哭,不知是肚子痛还是想我的爸爸?”王阿嫂的伤心处被小环击打着,她只是用手拍打着小环,意思是不叫小环再说下去。

小环爬上窗台,用她不会梳头的小手,在给自己梳着毛蓬蓬的小辫。

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蹲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的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

远处的山反映着种种样的朝霞的彩色。

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

小环不管这些,①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蓬的小辫。

2五妹子坐在王阿嫂的身边,炕里蹲着小环,三个人在寂寞着。

后山上不知是什么虫子,一到中午,就吵叫出一种不可忍耐的凄怨情绪来。

小环虽是七岁,但是和一个少女般的会忧愁,会思量。

她听着秋虫吵叫的声音,只是用她的小嘴在学着大人叹气。

小环的父亲是一个雇工,在她还没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父亲就死了。

在她五岁的时候母亲也死了。

五岁的小环,开始做个小流浪者了。

从她贫苦的姑家,又转到更贫苦的姨家。

最后她在张地主家过了一年煎熬的生活。

当一天王阿嫂到张家去取米,小环正被张家的孩子们将鼻子打破,满脸是血时,王阿嫂把米袋子丢落在院心,走近小环,给她擦着眼泪和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与《王阿嫂的死》
《王阿嫂的死》是萧红早期的作品之一,写于1933年5月21日,收录在《跋涉集》中,篇幅极短,场景也不是很大。

但是,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意义是极为深刻的,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法都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是其乡土小说中成功的篇章之一,。

下面,就让我讲讲我的阅读心德。

全文共分为六节,写的是有孕在身的“王阿嫂”因失去丈夫过度悲伤、劳累,在休息时被“张地主”踢中肚子而早产后失血过多而死,新生儿也随即死去的悲惨故事。

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

通过“王阿嫂”这一悲剧形象,展现出受地主阶级无情压迫、剥削的农民艰难度日的情况,并且通过写“王阿嫂的死”来控诉封建统治阶级吃人的残酷本质。

“王阿嫂”,一个身怀六甲的女人,“什么活计都做过,”地主们从不管农民的死活,时时刻刻变着法儿的剥削他们。

“家家都从房檐上把茄子解下来,送到地主的收藏室去,”他们自己冬天吃的却是“地主用以喂猪的烂土豆,连一片干菜也不曾进过嘴。

”农民们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掌控,更不消说别的了。

萧红些这类题材可以说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生于地主家庭的她,耳濡目染,自然会明白这其中的苦。

难得她有这样的出生却懂得反抗,懂得争取自由,否则,她也只是千千万万个牺牲品中的一个,陷入封建家长的摆弄之中。

尽管后来萧红的生生活道路布满荆棘,但总好过被别人支配一辈子,她离家私奔体现了莫
大的勇气,在那样的情况下都不屈服,这是她的性格所在。

正因为如此,萧红的小说大多都是以农村为背景并且隐含着浓烈的悲剧味道。

她没有写农民与地主的正面斗争,或者说没有斗争,只有压迫与被压迫;也没有写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写一系列麻木的过着自己生活,一代一代重复着相同悲剧的,却没有想过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命运,依旧如蝼蚁般苟活着的愚昧的农民形象来表现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农民身心备受摧残,无力抗争,也不想抗争,连死亡都不能唤醒他们的灵魂的真实情况。

“王大哥”的死,没有换来村民对地主的不满与反抗,不知情的妇人们甚至还说“总是张老爷子,有多么慈心;什么事情,张老爷子,都是帮忙的。

”对“张老爷子”感恩戴德,这是多么讽刺,多么可笑的场面,形成的强大的反差,自然会对读者的心灵产生冲击。

当然,文中也不乏人性的闪光点,不管是处于真心还是假意,总归又善良和美丽的一面,也是一点小小的慰藉。

“竹三爷”对“小环”的怜悯,“李愣三”对“王阿嫂”暗中的关心,“王妹子”对“王阿嫂”的照顾等等。

虽然这些人同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同样的卑微,但对于比自己更弱小,更卑微的人他们还是存有一丝怜悯之心,这是同为下位者的惺惺相惜。

即使不能名正言顺的给与帮助,总还是会在暗地里相互扶持。

从这里,我们可以体味出尽管萧红写的这些小说都以悲剧为总格调,以农民阶级的落后、愚昧为出发点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丑陋面貌,但是,总会有人性的美贯穿在一些细节上,说明她本人虽痛心于农民阶级的愚昧,却一直坚信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只要人
性未被扼杀,这个民族迟早会兴盛。

再者,从作者的创作方法上来说,本文采用的是顺叙、插叙的手法。

先写“王阿嫂”在其丈夫过世后独自支撑整个家的艰苦生活,再插入“王大哥”惨死的原因和过程,最后回到“现在”写”王阿嫂之死”。

这样设计更加突出“王阿嫂”的悲剧性。

“王阿嫂”是封建礼教调教出来的产物,“女以夫为天”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在得知“王大哥”被“张地主”烧死后,她失去了理智,啕天大哭,声音“凄惨泌血”,连听的人都免不得被这“滴血的声音诱惑得哭了”,“王阿嫂”哭的不仅仅是她的丈夫,更是哭诉自己坎坷的命运。

一个弱女子,在封建农耕社会若失去了男子的依靠,就根本无法活下去,而“王阿嫂”却只能咬着牙苦干,养活自己和“小环”。

因为她们无人可靠,等待她们的只有永无止尽的劳动。

萧红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因此她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笼罩在中国农民头上的阴云有多厚,更加迫切的局的解放、改革的重要性,从而用文字表现出来的震撼力也大大加强,文章的深度自然而然也就的到提升。

另外,作者的比喻手法、细节描写运用的相当的不错。

比喻例如,把“茄子”比成“紫色的铃铛”十分新鲜、恰当;把“王阿嫂”比成“一条瘦龙”,不仅贴切,更突出其瘦骨嶙峋的身板;把她的“悲哀”比成“沉淀了的淀粉,”沉重的厉害,浓厚的不可分解;把“张地主”比成一只“阴毒的老鹰,”使“张老爷”丑陋、残暴的一面表现淋漓尽致,是典型的剥削者的形象,令人厌恶、痛恨。

细节描写也是相当的成功,例如,妇女们穿茄子时,“不管蚊虫把脸和手搔得怎样红肿,
也不管孩子们在屋里喊叫妈妈吵断了喉咙。

她只是穿啊,穿啊,两只手像纺车一样,在旋转着穿……”,可以看出她们必须不停地穿才能保证自己有饭吃,就算是蚊虫叮咬、孩子叫喊也顾不得了,生存的艰难一览无余;再如,写到妇女们谈论“王阿嫂”的不幸时,有的同情,有的漠然,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挖别人的痛处,而有两个“死去男人”的妇女什么也没说,只有她们才真正知道这其中的苦楚,才明白“王阿嫂”的痛;写到“小环”在“王阿嫂”坟前睡着后呓语“妈妈,我冷呀!”直到“竹三爷”把她叫醒,她才意识到她又只剩下一个人了,于是哭喊着;“妈妈,跟……跟我回……回家吧……”,多么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可是现实却不给她幸福的机会。

连最后一丝希望都给抹杀掉了。

“小环”今后的命运若继续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运转,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萧红又含蓄的启示我们,必须尽快解救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连自己命运都无法掌握的人,给他们光明、幸福的生活,。

这是萧红奋斗一生的目标,也是她创作动力的来源。

2010年10月21日星期四
09级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二班(非师范)
0237
张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