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东亚儒家人文精神
东亚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塑造亚洲社会的价值观
东亚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塑造亚洲社会的价值观东亚儒家思想是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亚洲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在亚洲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传承的方式以及创新的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儒家思想源于孔子,强调人伦道德、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对亚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提倡“父子、君臣、夫妇、兄弟”的伦理关系,强调孝道、忠诚和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公正、正义和道德操守,以及仁爱和和谐的关系。
这些价值观念构建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对东亚地区的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儒家思想的传承方式儒家思想的传承主要通过教育体系、文化传承和家庭教育等途径进行。
在东亚地区,儒家思想被纳入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都会学习儒家经典以及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
通过教育的方式,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继承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念,为其将来的行为和决策提供指导。
此外,文化传承也是儒家思想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等方式,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对亚洲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家庭教育作为儒家思想传承的基础,通过家庭的教育方式,将儒家的价值观念传递给下一代。
第三部分:儒家思想的创新实践儒家思想的创新实践体现在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亚洲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儒家思想需要进行创新和调整以应对这些变化。
例如,孔子强调的“仁爱”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进一步扩展为关爱他人和社会公益的行为。
此外,儒家思想提倡的“修养”和“自律”也可以与当代人的精神追求相结合,强调内涵培养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这些创新实践使得儒家思想能够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结:东亚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亚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陈来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于我们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重新研究学习这些精神,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崇德尚义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还重要。
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对道德信念的坚持不受物质条件影响。
儒家的这种思想在社会上造成了崇德尚义的气氛。
这种精神追求,通过古代的文明规范体系“礼”,形成了中华“礼义之邦”的社会风尚。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们追求坚定独立的人格尊严,不被任何财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胁,为那些捍卫正义和美好生活的人们提供了精神激励和支持。
在这样的精神影响下,儒家一贯强调明辨义利,主张明理节欲,在价值评价上对坚持道德理想追求的人进行褒扬,对追求个人私欲的人加以贬斥,人的“美德”和修养始终受到重视。
在中华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重视礼义廉耻、奉行仁孝忠公诚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体系。
在这种道德取向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自觉修养和意志锻炼,同时在政治上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注重用道德礼俗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反对以刑罚暴力管理社会;对外则强调“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
这些都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道德文明的特色。
群体优先在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中,重视人但不是强调个人,而是重视人伦。
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人作为一定的伦理关系中的人、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中负有伦理责任的人,从而使个人的德性和价值实现紧密地与他和他人的关系相联结。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所代表的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忠孝仁爱信义的德性品格相互配合与对应。
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伦关系的美满。
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
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一直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种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人"。
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思想,强调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国家发展、道德伦理、家庭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伦理道德中的人文精神儒家思想中,道德伦理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的人文精神则是其重要内涵之一。
在儒家思想中,一个人的道德伦理修养是其未来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石。
而要想取得高尚的道德伦理修养,必须从根本上理解人文精神的实质。
在儒家学说中,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关注上。
这种精神不仅为个人提供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个人道德标准。
家庭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在儒家思想中,家庭教育始终被视为重要的一环。
而家庭教育当中的人文精神,则是一个人后来的成就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儒家思想中,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恰恰是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子女的关注、倾听和尊重上。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子女既能进行自主性的思考和创新,同时又能借助父母的经验来快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国家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儒家思想将中国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就意味着这个社会中人的价值追求和文化氛围的提升。
在儒家思想中,人类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而一个文明国家的提升与进步,必须以文化文明的提高为前提。
人文精神的体现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进行,其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社会公义的努力,更是文化氛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在今天的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占据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地位。
在面对无数的思想流派和价值观的时候,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便成为人们思考现实问题时的一种重要参考。
在中国未来,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必将不断地被传承和实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2东亚儒家人文精神
天人合一
1) 2)
三项命题:
人与万物是一体的。 凡是分的都是不理想的。
3)
人之所以与万物为一体,本是因为人内有仁。
如何可能?
每个人都有善和良知,也是佛说人人都可成
佛。
天人合一
成效: 1、人在日常中践行“ 仁”与宇宙形成通感 。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
2、儒家的宗教性融入 礼仪性。
关键字
1.君子
2.身心一如 3.自他圆融 4.天人合一
音乐欣赏
拉紧我的手
在多麼遠的前生, 我們曾一同約定。 莊嚴的誓句, 溫婉的笑意, 相約共度蒼 生。 穿越阿穿越!多少世、多少生。 沒有地獄、餓鬼、畜生。 把握飛翔的高度,那堪修大乘,四輪的暇 滿身。 拉緊我的手,拉緊我的手飛呀飛呀飛! 迎著那燦爛佛光 穿越道次美妙山崗,
身心一如 ——东亚儒家的身心哲学
孔子 「克己復禮為 儒家思想中的 仁。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為仁由 「自我」概念 己,而由乎人哉?」 孔、孟均肯定, (《論語‧顏淵‧》)
人可以自作主宰, 通过「自我」的转 化而完成世界的转 化。
「克己復禮」
视频
儒家思想中的「自我」概念
原文: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
东亚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
3. 中西人文精神的比較
儒家:
VS.犹Fra bibliotek基督教:「原罪」(guilty)
「人之可完美性」
(Perfectibility of man)
「身心一如」 「自他圆融」 「天人合一」
「自我的軟弱」
(〈新約.馬太福音〉)
「人之墮落性」
( fallibility of man)
东亚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观念的传承与发展
东亚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观念的传承与发展东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将人际关系、社会伦理观念视为核心,并对社会秩序、家庭价值观以及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东亚地区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观念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儒家思想的实践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传统思想之一,其核心理念包括仁、义、道德、礼制等。
在东亚各国,特别是中国、日本和韩国,儒家思想一直被视为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都是国家的官方思想。
在日本和韩国,儒家思想也深深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中。
儒家思想的传承主要是通过教育体系来实现的。
在东亚地区,儒家思想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会学习儒家经典文化。
这样的教育传统使得儒家思想能够代代相传,并深深植根于东亚社会。
此外,儒家思想还通过社会习俗、家庭观念等方面的传承来实现。
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的传承也在不断进行着。
许多东亚国家的政策和法律都与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一致,例如关注社会和谐、尊重长辈、重视教育等。
此外,儒家思想也对商业伦理和领导力发展产生了影响,在企业管理和政治领导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观念的发展尽管儒家思想在东亚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承,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儒家思想也面临一些挑战。
传统的儒家观念强调的是等级秩序和家长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受到了质疑。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适应既是传承的一部分,也是与时俱进的要求。
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东亚各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以及强调人权等举措,试图在传统儒家观念和现代价值观念之间找到平衡点。
日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将儒家思想融入了法律和政策制定中,以确保其价值观的延续。
韩国则通过多元化的社会运动和公民参与来推动儒家思想的演变。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也面临着与其他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东亚地区也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对于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和理解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东亚儒家人文精神》ppt课件
精品课件
23
5:2 人與「世界」之互動 :
• 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 • 六塵 : 色、聲、香、味、觸、法。 • 以般若智慧觀照人生,不住於相,
隨緣自在。
精品课件
24
心經.蔡精品志课件 忠漫畫
25
6. 生命的目標(2) : 超越生死輪迴,
安住般若智慧
精品课件
26
6:1 經文 :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 生命的本質(3): 「諸法空相」
精品课件
14
4:1 經文 :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精品课件
15
4:2 「諸法空相」釋義 :
因為現象之 「整體性」 由「部份」組成 「恆常性」 在「變遷」之中 「獨立性」 建立在「相互依存性」之上
以「國立台灣大學」為例分析
上週:禪宗與中國本土思想(尤其是儒家)的 「心」學相應
本週:《心經》在東亞各國最被廣泛誦讀
精品课件
2
1. 本講問題
1. 《心經》所認定的生命之本質是 什麼? 為什麼?
2. 《心經》所提出的生命之目標何 在?如何達到生命的目標?
3. 《心經》的生命觀與儒家的生命 觀有何異同?
精品课件
3
2. 生命的本質(1): 空性及其原因
精品课件
4
2:1 《心經》簡介
精品课件
5
2:1 《心經》簡介
1. 全名: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共260 字。從漢末至今共被譯出21次,歷代 註釋者約100人,通行本係玄奘法師 (602-664)譯。
《东亚儒家人文精神》
1:1 本講問題
1. 孟子的時代背景如何? 孟子的人格與風格如何? 2. 孟子的「生命觀」如何? 什麼是生命中的「浩然之氣」? 什麼是「踐形」? 3. 孟子的生命智慧有何21世紀的 啟示?
2. 孟子的歷史背景 及其人格與風格
2:1 孟子的歷史背景:春秋戰國時代 (公元前722-222)的巨變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Email: chun_chieh_huang@ Website: .tw .tw/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形成》
第四講 孟子思想中的生命智慧
將「人」不局限於身體或心靈層次, 而能夠不斷地「擴充」、「感通」、 「超越」。
5:2 從「有限」到「無限」
1. 20世紀以降,現實主義抬頭,儒家 傳統的超越面向不受重視。 2. 從孟子思想中汲取智慧,在有限生 理生命中開創無限的意義。
思考問題
1. 孟子的「浩然之氣」說在中國古代思 想史上有何地位?試申論之。 2. 試以您的實際生活經驗,討論「心」 與「浩然之氣」的普遍必然性。
b. 遊士:蘇秦、張儀
c.
社會價值觀的建立 → 任俠風氣的形成 《史記‧遊俠列傳》 戰國四公子: 孟嘗、春申、平原、信 陵。
蘇 秦 衣 錦 還 鄉
戰國四公子
來源: 《史記》 ,蔡志忠漫畫
2:2 戰國時代中的孟子:生於憂患
蔡志忠漫畫
2:2 「不得已」的救世之心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 生久矣,一治一亂。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 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 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 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 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 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 居之。 」
东亚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东亚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前言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儒学融合了道德、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
本文将以东亚儒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东亚儒学东亚儒学是集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等地区的儒家思想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体系。
东亚儒学的核心思想是古代儒家的思想,它强调人类文明、道德、人品等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倡以个人的良知、道德和贞操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东亚儒学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利益、增强个人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亚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以下是东亚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仁爱仁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基于充满人道的情感和态度来对待他人,愿意帮助他人。
儒家思想认为,这种理念是促进人与人之间友爱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礼礼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涵盖了社会习俗、规矩和道德准则。
这个概念是指遵从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表达尊重和对他人的关心。
中庸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中间的道路,也就是保持平衡和避免过度的思想和行为。
儒家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平衡,才能保持社会和谐。
诚实诚实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它涵盖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诚实和正直。
儒家思想认为,只有通过诚实和正直,才能建立信任和相互尊重。
孝道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对父母和长辈尊敬、关心和照顾。
儒家思想认为,这种品质是体现个人品质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东亚儒学的现代意义东亚儒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对道德和社会和谐的新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它通过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建立了社会和谐的基础和道德准则。
以下是东亚儒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的意义:建立社会和谐东亚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可以帮助建立社会和谐。
通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公正和道德准则,东亚儒学可以通过教育和个人实践,帮助人们更好地相互理解和尊重。
提高个人品质通过强调仁、礼、诚实、孝道和中庸等核心价值观,东亚儒学可以帮助个人提高其品质。
儒学的人文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位,“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开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
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忧患精神。
儒学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对于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未来变化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的表征。
中国忧患意识之所以孕育,基于宗教的人文化、圣王的分裂和士的自我觉醒。
孔子讲“士志于道”,士作为道德价值理念的维护者,肩负起拯救社会无序的宏愿,激发起无限忧道忧民的悲情。
“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品格,使忧世悯民精神得以提升,而与仁相融合。
孟子继承孔子,提出“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事业兴败,国家存亡,都与有否忧患意识相关联。
忧国忧民之心是责任意识、承担意识得以生发的活水,是以自我关怀和群体关怀的博文情怀,与民同忧同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百姓忧乐为自己的忧乐,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可以达到圣王的境界。
《周易》是忧患之作,孔子韦编三绝,为之作《传》,就是要使人懂得知危则戒惧,才能平安无危;知平安无危则偷安,就会倾危。
这就是要居安思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总之,儒学的忧患精神是对国家民族关怀的博大情怀;是面临危难、困境而不屈服、不畏难的积极参与、敢负责任的精神;是救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而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是居安思危、处兴思亡的辩证理性精神。
东亚儒学的思想特点与世界影响
东亚儒学的思想特点与世界影响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东亚文化逐渐成为世人关注的重点之一,其中又以东亚儒学的底蕴最为深厚和独特。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学派,曾经影响着整个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的思想文化,塑造出了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伦理。
本文将从东亚儒学的思想特点和世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东亚儒学的思想特点1. 尊重传统,强调敬祖思想儒家思想强调尊重传统,重视文化传承。
在传统儒学里,祖先的地位尤为重要,弘扬敬祖思想,认为敬祖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石。
因此,东亚许多地方在家族制度上便高度重视祖先和家族的传承。
同时,对于国家和官员也强调对祖先先贤的敬仰和效仿。
2. 注重人的本质,倡导“仁爱之道”儒家思想尊重人的本质,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具备一定的天赋,但只有经过教育、修养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
儒家倡导“仁爱之道”,即人际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恤和帮助。
这种思想影响非常深远,使得东亚文化呈现出许多相似和和谐的特点。
3. 强调礼俗,推崇儒家经典儒客思想注重礼俗,认为行为举止应当符合公共道德准则。
儒家提倡“礼”的观念,注重人际交往,倡导和谐相处。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富含道德哲学思想,在东亚许多地方都被奉为经典,对东亚文化的传承广泛而深远。
二、东亚儒学的世界影响1. 铺就东亚文化之路东亚儒学思想的影响已经扩散到整个东亚地区,成为东亚文化的基石。
其中,孔子六经被引入日本和朝鲜后,逐渐演变为“大成之道”和“朱子学派”,深受两国人民的推崇。
同时,东亚各国在一些重要的文化节点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如汉字、忠孝文化等便深刻地影响着东亚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2. 促进文化融合儒家思想在东亚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后,成为东亚地区文化融合的主导力量。
儒学思想强调人际交往、道德修养、家风家训等许多现代社会中仍然十分重要的元素。
在儒家思想引领下,东亚文化出现了许多相似之处,推进了东亚的文化融合,促进了东亚文化的发展。
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价值
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1.人本精神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其最根本的特质。
作为中国文化之主流的儒学,更是注重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等。
儒学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发展,更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进一步演变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
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
进而解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草木、贵于天地之间,在于人有“仁”和“义”。
“仁”是儒家人本精神的实质,仁者“爱人”,就是推己及人,把对自己之爱、对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
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
“义”是指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懂得遵守社会道德,并肯定事在人为,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现实社会。
所以说,儒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与礼,第一次明确肯定了“人”的本质与价值,探讨了人之本质与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儒学人文精神的基本特色。
孟子以后的“性善论”进一步将社会伦理赋予人的本性,则不仅从人的本质上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而且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去恶的理性自觉和自由选择,赋予了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的能动自主权及其内在根据。
2.忧患意识儒学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对国家生命和人民生命生存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变化的责任和使命的关怀。
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和承担实践责任,使忧患意识得以提升。
“凡忧患之事欲任,乐事欲后。
”这种积极担当忧患的责任意识,后乐的精神,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不谋而合。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忧患精神,提出了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生存、事业成败、国家存亡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相关。
古代东亚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观念
古代东亚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观念在古代东亚,特别是中国,儒家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伦理学和社会哲学的体系,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层面来探讨古代东亚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观念。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主要有仁、礼、义、智。
其中,仁是儒家伦理学的核心,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对于古代东亚的人们来说,仁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而礼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该遵循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礼注重传统、秩序和尊重。
义则体现了个体的道德和道义意识,主张以公义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
智则强调个体的知识和智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在家庭伦理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家庭伦理观念贯穿了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
婚姻制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古代东亚的儒家社会中,婚姻通常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大事,涉及到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稳定。
同时,儒家也强调婚姻的和谐和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
孝道也是家庭伦理观念的核心,儒家思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认为孝敬父母是道德和人格的基本要求。
家庭的和谐和稳定也离不开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而在社会道德层面,儒家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和公理的重要性。
儒家伦理学中的“君子”概念是指那些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修养的人,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导。
君子应该具备高度的言行一致性、道德操守和自律。
在古代东亚社会,儒家思想对于统治者的道德要求也非常高。
儒家强调君王要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
总的来说,古代东亚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观念密不可分。
儒家的核心观念、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观念共同构成了古代东亚社会的基本框架。
这种伦理观念对于东亚地区的社会和谐以及个体的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对东亚地区社会伦理观念的实践和指导。
《东亚儒家人文精神的对照系统》-PPT文档资料
2:5 魏晉時代佛法與中國文化的爭論
1. 魏晉時代的爭論 : (a) 在家出家之爭: (2) 佛門人士辯護: 晉.釋慧遠(334-416): 「凡出家者皆隱居以求 其志,變俗以達其道。」
2:5 魏晉時代佛法與中國文化的爭論
1. 魏晉時代的爭論 :
(b) 夷夏之爭: 異族文化與民族文化之衝突: 顧歡(420-483): 1. 道佛同源,皆出老子 2. 道佛相同而夷夏殊俗,當取中夏 之道而棄外夷之佛
1. 唐代文化精神(一):折衷精神
(eclecticism)
(a) 思想與宗教:中國佛教三宗 (b) 制度:科舉考試
2:6 唐代大乘佛學的興起
2. 唐代文化精神(二):世界視野
(cosmopolitanism)
(a) 長安為世界文化首都 (b) 宗教生活作為世界文化交流場域
∴ 唐代知識份子 vs. 宋代知識份子 浪漫 嚴肅 李白 范仲淹 酒 〈岳陽樓記〉
中國文化史上二大外來文化的挑戰: 2. 馬克思思想東來: → 傳入近代西方啟蒙文明的世界觀
•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論「什麼是啟蒙」這個問題〉
1:2 佛教來華
1. 喜迎菩薩冉冉來:白馬負經、佛法東來 東漢明帝永平10(公元67)年 :
洛陽白馬寺
1:2 佛教來華
• • • • • 594B.C. (魯宣公15年): 「初稅畝」,土地性質改變商品 化 〔漢初〕董仲舒: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唐〕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國民黨:公地放領→375減租→耕者有其田 共產黨:土改→ 「土地國有化」
1:1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 大挑戰與大融合
中國文化史上二大外來文化的挑戰: 1. 佛法東來: → 改變並豐富了中國人的生命觀、 世界觀 、 宇宙觀 →衝激之下, 「儒門淡薄,收拾不住」 , 11世紀程顥入佛寺:「三代威儀,盡在 是矣!」 宋明儒學的興起
东亚儒家人文精神5
2:3 問題
1. 古代社會中「政治權威」等於「知識權威」, 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兩者已經分屬不同領域,那 麼兩者應如何互動? • 不可分割性 • 互為緊張性 → 動態平衡性
2. 教育屬於公部門或私部門?為什麼?
11
3. 《大學》中生命觀的 核心價值及其實踐
12
3:1 人之「自我」的德性之提升 :「修身」
內:格物 → 致知 → 誠意 → 正心 外:修身 → 齊家 → 治國 → 平天下
32
5:2 《大學》生命觀中的理論內涵與問題
1. 生命各階段開展歷程是「連續性」而不是「斷裂 性」
∵ 世界與個人構成有機關係而不是機械關係。
33
影片欣賞: 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與政治權力之關係
1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形成》
2
1. 引言
3
1:1 朱熹取《禮記》之〈大學〉、〈中庸〉與 《論
語》、 《孟子》合為《四書》
朱熹墨跡
4
1:1 朱熹取《禮記》之〈大學〉、〈中庸〉與 《論
語》、 《孟子》合為《四書》
朱熹(晦庵,1130-1200)
取《禮記》〈大學〉、〈中庸〉與《論語》、《孟 子》合為《四書》,1313年後成為科舉考試定本。
15
影片欣賞:經之一
來源:《大學》,蔡志忠漫畫, 魚夫動畫,溫世仁監製。
16
3:3 理想生命開展之步驟:「八目」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 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
东亚儒家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东亚儒家传统中的人文精神黄俊杰【期刊名称】《文史哲》【年(卷),期】2011(000)003【摘要】所谓"东亚儒学"虽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儒学传统,但它并不是东亚各地所呈现的不同版本的儒学拼凑而成的"马赛克"."东亚儒学"的视野超越国家的疆界,它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作为空间概念的"东亚儒学",指儒学思想及其价值理念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及其内涵.作为时间概念的"东亚儒学",在东亚各国儒者的思想互动之中应时而变、与时俱进,而不是一个抽离于各国儒学传统之上的一套僵硬不变的意识形态.东亚各地的儒家传统虽各有其地域特色,但中、日、韩的儒学传统却有异中之同,这就是它们都分享儒家的人文主义思想.东亚儒家坚持"人之可完美性"的信念,与犹太基督宗教的"原罪"或"人之堕落性"的信仰,构成鲜明的对比.东亚儒家以"人之可完美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身心一如,(2)自他圆融,(3)天人合一,(4)历史意识,这四者共同构成一个以和谐为特征的世界观.【总页数】8页(P48-55)【作者】黄俊杰【作者单位】台湾大学历史系【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儒家人文精神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驱动力--评《儒家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 [J], 蒋春;吕泽华2.东亚视野下的儒家经典诠释传统:黄俊杰教授访谈录 [J], 胡城3.东亚儒家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J], 黄俊杰4.儒家人文精神的传统本色与现代意义——试以先秦儒家伦理为例:一种比较阐释[J], 万俊人5.儒家传统在现代东亚的命运与前景 [J], 李明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亚儒家人文精神》
3:2 「無為」才能「無不為」
(3)《道德經.37》: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漢初黃老政治哲學:〈天人相 感〉皇帝「無為」,漢成帝綏和 二年(7BC)成帝殺翟方進
3:2 「無為」才能「無不為」
(4)《道德經.3》:
「為無為﹐則無不治。」 問題:為什麼「為無為,則無不治」? 是 “logical necessity” 或 “historical necessity”? “virtue” vs. “achievement”?
3:1 「無為」釋義
2. 「無為」不是不做事(inactivity),而 是不執著 (指不被外在事物的變化所 綁票)→ 「心」獲得主體之自由
3:2 「無為」才能「無不為」
1) 《道德經.48》: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 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 為。」
3:2 「無為」才能「無不為」
(2)《道德經.38》:
4:2 「自我」與「他者」之互動: 「不爭」 (3)《道德經.68》: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 」
4:2 「自我」與「他者」之互動: 「不爭」
(4)《道德經.81》: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4:2 「自我」與「他者」之互動: 「不爭」
5:2 老子的理想國成為「永恆的鄉愁」
公元前221年:「六王畢,四海一」
陶淵明(365-427): 〈桃花源記〉
5:3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針對戰國時代 之政治的針砭
1.社會階層的變動、尚賢政治與寒素的躍 昇:
a. 政治結構的改變: 封建氏族 → 郡縣 b. 經濟:莊園 → 工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心一如 ——东亚儒家的身心哲学
孔子 「克己復禮為 儒家思想中的 仁。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為仁由 「自我」概念 己,而由乎人哉?」 孔、孟均肯定, (《論語‧顏淵‧》)
人可以自作主宰, 通过「自我」的转 化而完成世界的转 化。
「克己復禮」
视频
儒家思想中的「自我」概念
原文: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
东亚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
1. 將「生理的身体」转为為「文化的身体 」,完成「身」与「心」的统一;
2. 以「文化认同」作为基础,而化解并转 化「自我」与「他者」的紧张关系,构 建和谐社会
3. 「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密切的联 系。
东亚儒家人文精神在21世纪的新展望
•
•
点亮「心灯」,使自己的身与心、 「自」与「他」、「自然」与「人 文」均达到和谐之境界,並润泽在 时间感与历史感之中,所以: 不会将气温上升误以为是气候的本 质; 不会将波涛澎湃误以为是海洋的本 质;
孟子 「道 德自我」的建立
【此之謂大丈夫】 视频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 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思想中的「自我」概念
1「学」是为了转化心 与身,使人的意志成 为人的行動的主导者。
2.人与世界的关系取取 决「自我」的意志。
讓我們以心光照耀,皎潔皓月,就在你 身旁。 拉緊我的手,拉緊我的手,飛呀飛呀飛 ! 迎著那燦爛佛光,穿越道次美妙山崗, 讓我們以心光照耀,皎潔皓月,就在你 身旁。 阿„!流動的是教言的風,吹送諸佛心 語。 阿„!讓每一位眾生都知。 我將解脫你,我將解脫你,我將解脫你 , 拉緊我的手,拉緊我的手,拉緊我的手 , 拉緊我的手,拉緊我的手(反覆七次)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第二讲 东亚儒家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引言
1.「教育是提升生命的伟大志业」 (日常法师) 「教育是人类升沉的枢纽」(日常法师) 2.上周:开宗明义——为什么要重温儒家文化
本周:总
的人文精神 论——什么是儒家的人文精神
本讲问题
1、东亚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2、东亚儒家人文精神的主要面向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西方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
神的意志 vs. 人的命运 上帝 vs. 人
Sophocles (496-406 BCE)
Homer (8th century BCE)
Aeschylus (525-456 BCE)
东亚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的奠基者 孔子(551-479BCE)
东亚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的承继者
1.中国:士大夫
自他圆融——个体与个体
孔子在复杂社会中, 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之中定义「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论语》 「仁者,人也。 」 (《中庸‧20》) 《论语》中言「仁」 58章,「仁」字共 106处。
「仁者,人也,二人 為仁,父子而盡其分 則仁也,君臣而盡其 分則仁也,夫婦而盡 其分則仁也」
天人合一
1) 2)
三项命题:
人与万物是一体的。 凡是分的都是不理想的。
3)
人之所以与万物为一体,本是因为人内有仁。
如何可能?
每个人都有善和良知,也是佛说人人都可成
佛。
天人合一
成效: 1、人在日常中践行“ 仁”与宇宙形成通感 。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
2、儒家的宗教性融入 礼仪性。
东亚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
3. 中西人文精神的比較
儒家:
VS.
犹太基督教:
「原罪」(guilty)
「人之可完美性」
(Perfectibility of man)
「身心一如」 「自他圆融」 「天人合一」
「自我的軟弱」
(〈新約.馬太福音〉)
பைடு நூலகம்
「人之墮落性」
( fallibility of man)
朝鲜時代儒者丁若庸 (茶山,1762-1836)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之 一体性
1、子曰:「仁者樂
山,智者樂水」
2、人与自然都具有 共同的本质─「仁」。
天人合一
1.南宋程顥、程頤:〈识仁〉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2.北宋朱熹:〈仁说〉 「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 3.明朝王阳明:〈大學問〉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 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 小人矣。大人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 也,其心知仁本若是。」
2.德川日本(1600-1868):武士 3.朝鲜王朝(1392-1910):贵族
东亚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
1. 儒家核心:「人之可完美性」 成为「君子」 (孔子) 成为「大丈夫」(孟子) 成为「圣人」
2. 中华文化无「创世纪」《圣经》,所以在 日常生活用中可以「俗」为「圣」。(通
过“经典”的体验)
关键字
1.君子
2.身心一如 3.自他圆融 4.天人合一
音乐欣赏
拉紧我的手
在多麼遠的前生, 我們曾一同約定。 莊嚴的誓句, 溫婉的笑意, 相約共度蒼 生。 穿越阿穿越!多少世、多少生。 沒有地獄、餓鬼、畜生。 把握飛翔的高度,那堪修大乘,四輪的暇 滿身。 拉緊我的手,拉緊我的手飛呀飛呀飛! 迎著那燦爛佛光 穿越道次美妙山崗,
荀子 (298-238 B.C.)
儒家思想中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分:内、外 1、内部:强调身心互 滲、身心一體,即: 身体的本能与心的克 制
2、外部:就人与外界 关系,主张「自我」 的转化是外界转化的 础
《中庸》朱訂第22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 其性;能盡其性,則 能盡人之性;能盡人 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 贊天地之化育;可以 贊天地之化育,則可 以與天地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