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主旨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与考点揭秘(解析版)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及考点揭秘(解析版)【知识储备】一、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怀。
2. 学生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俱绝、孥、雾凇沆砀、焉得、更、强、白、客。
3. 品味雪后西湖奇景,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掌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理解作者清高、孤傲的情怀和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结合写作背景了解文字背后淡淡的故国之思。
二、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下面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赏赏这西湖美景。
三、作家作品1、介绍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人。
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
他的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2、写作背景:崇祯五年( 1632年)崇祯17年( 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 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 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四、课文原文湖心亭看雪张岱崇(chóng)祯(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五、词语解释《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崇祯五年:公园1632年。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一文学常识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本文写于明亡之后,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
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读之令人感叹唏嘘。
二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点明看雪的年月、地点、环境、具体时间,描写西湖雪景;第二段:①亭中会客经过;②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本文所写两件事: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偶遇佳客思路框图痴——山水(天人合一)情趣(高雅脱俗)故国(伤感怀念)四、文章主旨本文描写了湖心亭雪后的奇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表现了作者的清高孤傲,不媚不俗的情怀。
五注释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惟长堤一痕上下一白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焉得更有此人强饮三大白客此及下船舟子人鸟声俱绝相公六课后问答题(一)朗读并背通课文。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1.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侧面写出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突出雪大,寂寥凄清。
2.全景式“雾淞沆旸,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ー白。
”全景式写出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的世界。
3.集合式描写,“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勾勒出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4.白描。
“雾淞沆旸,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ー白。
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2019中考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九年级上册古文析精炼——湖心亭看雪
3.“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 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4.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那两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这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说:“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一样痴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类
①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名词用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内容理解
本文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主旨 感情 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幽远
脱俗的闲情雅致,同时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淡淡的故国
字词积累
古今 ①余住西湖(古义:我,自称。今义:剩下) 异义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 ①一:上下一白(全)余拏一小舟(量词,一只) 一词 多义 ②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上下一白(白色)
12、湖心亭看雪课文理解
《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到底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呢?这短短的159个字,到底该如何解读呢?纵览各位名家名师们的见解,其争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更定”到底为何时?事实上,连人教版教材都三易其稿,其争议程度可想而知了。
仔细阅读各类资料,就会发现,争论的焦点无非集中在一点上——到底是“晚上八点”还是“凌晨”,即“更”解释为“初更”还是“五更”,或者“定”解释为“开始”还是“结束”。
其实,无论哪一种理解,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而张岱到底是什么时间去的,已经无从得知。
不过按照后文的发展来看,凌晨四五点钟去更能符合当时的情况。
因为,作者去的时候,“两人”早已“铺毡对坐”。
所以,张岱如果是晚上八点去的话,那么他们可能是下午就已经过去了。
而下午去湖心亭,似乎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而如果是凌晨去的话,显然太早,舟子睡意朦胧中被叫去划船,心中当然觉得张岱太“痴”了。
到了湖心亭一看,居然还有比他们更早的,所以才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故而,“更”解释为“五更”较合适。
二、景物到底是何意?“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还是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其中蕴含的情感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真意”。
本文中的景物共有两处,一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二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值得我们分析和玩味的,当然是后者。
1.“痕、点、芥、粒”是否为量词?很多教师认为:这四个“量词”用得巧妙,还有人甚至把它们分别替换成“条、座、艘、个”,煞有介事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我们知道,在文言文的习惯里,根本没有“量词”的概念,这一点,随便举一隅便可得知,如同样是清朝作者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这种数词和名词直接连在一起的用法,在本文中也有体现,如“余挐一小舟”,再如“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所以,把这四个词作为“量词”来解释虽然能讲通,但却不准确,更无法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湖心亭看雪》知识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2、焉得更.有此人:还3、余拏.一小舟:撑(船)4、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5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6、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7.、强..饮三大白.:强,尽力。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三、文章主旨本文描写了湖心亭雪后的奇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1.书后题及重点题1.课外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1)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雪后人声鸟鸣断绝,突出雪大。
(2)全景式描写(或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3)量词运用和白描手法:即“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舟中之人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
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运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4)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苍茫的大自然形成对比。
表现人之于天地的渺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它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不但在“客”那里引起共鸣,也让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汇总《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到底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呢?这短短的159个字,到底该如何解读呢?纵览各位名家名师们的见解,其争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更定”到底为何时?事实上,连人教版教材都三易其稿,其争议程度可想而知了。
仔细阅读各类资料,就会发现,争论的焦点无非集中在一点上——到底是“晚上八点”还是“凌晨”,即“更”解释为“初更”还是“五更”,或者“定”解释为“开始”还是“结束”。
其实,无论哪一种理解,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而张岱到底是什么时间去的,已经无从得知。
不过按照后文的发展来看,凌晨四五点钟去更能符合当时的情况。
因为,作者去的时候,“两人”早已“铺毡对坐”。
所以,张岱如果是晚上八点去的话,那么他们可能是下午就已经过去了。
而下午去湖心亭,似乎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而如果是凌晨去的话,显然太早,舟子睡意朦胧中被叫去划船,心中当然觉得张岱太“痴”了。
到了湖心亭一看,居然还有比他们更早的,所以才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故而,“更”解释为“五更”较合适。
二、景物到底是何意?“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还是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其中蕴含的情感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真意”。
本文中的景物共有两处,一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二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值得我们分析和玩味的,当然是后者。
1.“痕、点、芥、粒”是否为量词?很多教师认为:这四个“量词”用得巧妙,还有人甚至把它们分别替换成“条、座、艘、个”,煞有介事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我们知道,在文言文的习惯里,根本没有“量词”的概念,这一点,随便举一隅便可得知,如同样是清朝作者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九上《湖心亭看雪》笔记梳理
九上《湖心亭看雪》笔记梳理一、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別。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译文祟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看毛皮衣服、帯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別。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三、生字读音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舟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拏(ná)一小舟喃喃(nán)四、重点字词解释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
3、拏一小舟拏:撑(船)。
4、拥毳衣炉火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5、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浏览题总汇
湖心亭看雪一、文学常识1.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为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3.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岛上。
4、崇祯五年十二月:古代帝王年号纪年法二、词语解释(一)重点注释1.拏:撑(船)。
2.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3.拥:裹、围。
4.焉得:哪能。
5.更:还。
6.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7.客此:客居此地。
7.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补充词语1.是日更定:这。
2.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3.上下一白:全白4.独往湖心亭看雪:独自5.及下船:等到 6、毳:鸟兽的细毛7、强:尽力 8、痴:痴迷(三)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围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
(四)一词多义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更:①是日更.定: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③沿溯阻绝:断绝④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大:①见余大.喜:非常、十分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三、句子翻译1.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这天初更以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人两三个罢了。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湖中怎么可能还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迷于西湖雪景,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啊!四、相关对联上联:清高孤傲独看雪下联:卓然不群同举杯五、文章主旨这篇游记以回忆的方式,运用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和故国之悲。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全解讲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三单元第13课 湖心亭看雪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骋怀,纵情山水,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的底蕴。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岳阳楼记》是一篇游记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生发议论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行路难(其一)》描写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的强烈苦闷和抑郁不平之情,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写了诗人被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诗人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借赏月抒发了丰富而乐观的思想情感,写出了作者以理遣情,以超然的思想排解政治上的失意,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战胜抑郁惆怅之情的心理过程。
《诗词三首》是继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之后的第二个多种诗歌样式组合,其中词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继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之后的第二首,为九下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作好铺垫和储备。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以食难举箸的窘境倾诉前路不通的茫然,又以吕尚、伊尹的奇幻之思重振奋起的豪情壮志,情感迂回扭结又有一股无法阻遏的冲天信念,当真是“诗仙”之气气贯长虹。
《湖心亭看雪》的情感表达
《湖心亭看雪》的情感表达
《湖心亭看雪》是中国文学家黄庭坚所作的一首诗,该诗以描绘湖心亭观赏雪景的形式,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诗中以雪景为背景,通过描写湖心亭的景色、环境以及观赏雪花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美的追求。
诗中引用了"飞花"、"净琉璃"等词语,使得描绘更加生动形象。
雪花的纷飞、落地以及遇水的情景,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幻多样的景象的赞美之情。
除了对自然景观的表达,诗中还融入了对生命和情感的思考。
诗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通过对四月花开的描绘,表达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短暂。
这一句与前面描绘雪景的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
此外,诗中还以湖心亭作为情感的寄托。
湖心亭既是观赏雪景的地方,也是作者思考、表达情感的场景。
诗中有"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句子,以湖心亭为背景,表达了对寄托于自然环境中的心灵寄托的情感。
《湖心亭看雪》通过描绘雪景、思考生命和寄托情感,展现了
作者丰富的情感表达。
诗中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该诗以简洁但富有情
感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与思考。
中考语文专题6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解析版)
湖心亭看雪(一)(2022·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提平,丝管夹岸。
跌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
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
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
④茗(níng)饮:饮茶。
⑥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
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
⑦诟(gòu):骂。
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拥:______(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谓:______2.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
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批注:景象寒气逼人)(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批注:文中有画)3.【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4.【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引言《湖心亭看雪》是古代文学巨匠唐代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写景描绘的是作者在湖心亭观赏雪景时心境的变化和感受。
诗歌全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早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分析一、背景洛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之一,位于豫西平原上,夏季闷热,冬季寒冷。
而本诗所描述的是秋末的洛阳,已经经过了盛夏和初秋的炎热,气温开始降低,风景变得更为和谐、优美。
二、全诗的意义和结构全诗三句,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描述的是作者在城里发现秋风的存在以及他意欲写下的家书的主题,此处表现了作者思考问题的机敏;第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出世间物理运动的自然规律的不变性,形成对于物质变化的积极认识;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对于自己行动、行为的目的意识的强健、坚持,要不断进步,向上,追求更高层次的思考、理解以及主旨尾声。
全诗的首两句,表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静态和稳定,蕴含着自然世界的活力和智慧;而最后一句,则强调了人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生命价值,寄托了无数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心灵追求,形成了富有感染力和魅力的意境,越发展现出“诗人”与“人民”相得益彰的价值关系。
三、语言特色《湖心亭看雪》的语言清新自然,行文简洁,句式清晰明了,既有宏大气魄,又有直观和具体的意象。
在语言表现上,王之涣采用了生动、自然、形象的手法,通过对于洛阳城里的秋风、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描绘,使得全诗清新、明快、富于感染力。
全诗的最后一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富含哲理的意蕴引人深思,在思维领域、行动领域、感受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结语《湖心亭看雪》作为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其表现出的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光辉形象,与现代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理念的多样性息息相关。
本文通过对这首诗歌的整体分析,重新理解和思考了透过古代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精神底蕴,具有一定的启迪性和指导意义。
浅谈《湖心亭看雪》主旨
浅谈《湖心亭看雪》主旨《湖心亭看雪》是选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叙事写景小品文,语言凝练,主旨朦胧。
不少教案或课堂将文章主旨定向为: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作者高雅脱俗的情趣和傲岸不屈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忠于故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其中,“忠于故国怀念故国”无可厚非。
但认为“表现,了作者高雅脱俗的情趣和傲岸不屈的品格”,就流于肤浅,笔者不敢苟同了。
揣摩文章主旨还须论世知人。
张岱的个人命运与崇祯前后朱明王朝的国运紧密相连。
那么,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文中张岱夜间看雪事件的时代背景——朱明王朝的困境。
一、北境不宁自从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之后,明朝北方压力剧增。
二、西南不安天启年间,西南爆发动乱,史称“奢安之乱”,使得王朝陷入了三线作战的窘境,彻底动摇了明朝的统治根基。
三、财政紧张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之中最穷的几个王朝之一。
收入,支撑不起赈灾和大军平粄。
四、小冰河时期明朝末年天气多变,在一六零零年前后骤然加剧,雪线南移,旱灾频繁,引发了明未大规模起义。
同时,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侵,为明朝敲响了灭亡的丧钟。
崇祯帝从父兄手里接过来的朱明王朝,已是一条四处漏水的破船。
接着,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真正的张岱。
张岱于1597年出生于明朝官宦世家。
16岁时,张岱取得秀才资格,他马上去南镇祈梦,袁示不能"局促辕下",要"一鸣惊人",实现"补天之志",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块能派上用场的炼石,去补明朝江山出现的窟窿。
另,1644年明朝灭亡后,张岱起兵反清复明,因兵败进山著书。
这些都证明了,张岱并非他自称的纨绔子弟,而是胸怀大志,心忧朝廷的忠义之士。
论世知人之后,我们再来解读作品《湖心亭看雪》,就不难了。
首先,由题目"湖心亭看雪"的看字,可知作者文中的张岱并无赏雪之乐。
"湖中人鸟声俱绝",犹显孤独沉闷。
"更定"看雪,足见心怀忧事,难以入眠。
湖心亭看雪高中原文及翻译主旨
湖心亭看雪高中原文及翻译主旨湖心亭看雪主旨:体现出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予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湖心亭看雪高中原文及翻译,期望大家宠爱!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逝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布满,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观察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观察我,格外兴奋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作品赏析文章是张岱(dài)小品的传世之作。
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受,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爽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赞美的是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久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安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中考语文总复习九年级上册第3篇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 张岱)文言文阅读梳理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⑤更⑥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⑦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⑧。
⑤焉得:哪能。⑥更:还。⑦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⑧客此:客居此地。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角度 三 名句赏读
◎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来写大雪。以“人鸟声俱绝”来描写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刻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接在一起,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④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雾凇(sōnɡ)沆砀(hànɡ dànɡ)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④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广东中考高分突破古诗文阅读《湖心亭看雪》
答: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 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答: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 味。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 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 首 出景物的形与神。
页
返回
考
点
全
练
湖心亭看雪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首 页
末 页
考
点
全
练
课内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一、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我 )住西湖。大雪三 消失 日,湖中人鸟声俱(都 )绝( )。是(这) 日更(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定矣,余拏( 撑,划) 一小舟,拥( 穿着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白色弥漫的样子 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沆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全)白(白色 )。湖 上影子,惟( 只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 )。
返回
考
点
全
解
湖心亭看雪
写作特色
①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叙事简练,寓 意深蕴。 ②“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 手法,高度抽象,概括。 ③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 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 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返回
考
点
全
解
湖心亭看雪
写作意图(思想感情)
考
点
全
解
湖心亭看雪
重点内容
(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显示了天空、云 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7)“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中“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 爽心情,“拉余同饮”一句中“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8)“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句中的“痴”字:① 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 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 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性格。 (9)本文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0)“湖中人鸟声俱绝”句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描 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湖心亭看雪的主旨句
湖心亭看雪的主旨句
一、主旨句解析
1. 从内容上看
- 文章开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
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独往湖心亭看雪,显示出他的“痴”。
他痴迷于西湖雪景的独特之美,这种美不是热闹的、喧嚣的,而是静谧、幽远的。
而“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中,“痴”字是关键。
“相公”指作者自己,舟子说这话,表明在舟子看来,作者在大雪天去湖心亭看雪是一种很痴傻的行为。
没想到还有和作者一样痴的人(湖心亭中遇金陵人)。
这个“痴”字包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痴迷,这种热爱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观念,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去探寻自然之美。
2. 从表达情感上看
- 作者借舟子之口说出这句话,一方面自嘲自己的“痴”,另一方面也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惊喜。
在当时的社会,能够有这样闲情雅致,在大雪天不顾寒冷去赏雪的人是很少的。
他在湖心亭遇到的金陵人,同样有着对雪景的喜爱,这让作者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同时,这句话也反映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在世俗之人都忙于生计或者追求功名利禄的时候,作者却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这种“痴”情是他独特人格的体现。
《湖心亭看雪》主题主旨(2)
《湖心亭看雪》主题主旨(2)《湖心亭看雪》主题主旨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
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文言现象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一词多义是:1.是日更定:这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白:1.上下一白:白色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见余大喜:非常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通假字挐:通“桡”,撑(船)、划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相关习题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如何理解?答:“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
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
2.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记叙六要素
湖心亭看雪记叙六要素湖心亭看雪记叙六要素导语:在《湖心亭看雪》中讲述了诗人张岱在湖心亭赏雪的时候遇到知己的事,抒发了心中寂寞以及愁苦的情感。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湖心亭看雪》记叙六要素,欢迎阅读!《湖心亭看雪》记叙六要素: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找起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人物描写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 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 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 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 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张岱《陶庵梦忆自序》
思考阅读:
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此人”是哪种人 ?
背景材料一:
张岱(1597——1679)出身 于官宦之家,明亡后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 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书中缅怀往昔 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 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故国,在张岱 的生命里,是永远的痛。
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
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 内心世界中。 他只愿融入自然中, 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 活。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 自己融入自然之中。
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பைடு நூலகம்怎样的情怀?
大明已亡,作者心都凉了。但他绝不媚俗失 节,情愿独善其身,在这山水之间度过自己 的余生。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 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 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伸一伸他们被压 弯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深深地呼吸一口干 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 是草是木,是一朵白云,是一片寒冰。他们 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更重要是在山水中寻 找心灵的归依。
湖中有如此雅兴之人,豪 情之人,志同道合之人, 湖中此人,知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