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合集下载

教育案例追踪(2篇)

教育案例追踪(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

这些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而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在缺乏亲情关爱的环境中。

他们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位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之旅为例,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介绍主人公小华(化名),男,10岁,来自我国某农村地区。

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小华便跟着年迈的祖父母生活。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小华性格孤僻,学习成绩较差,与同龄人交流困难。

三、案例分析1. 问题分析(1)亲情缺失:小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导致他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

(2)教育环境差:小华所在的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

(3)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缺乏关爱,小华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2. 解决方案(1)加强亲情关爱: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让小华与父母保持联系,让他们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2)改善教育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师资力量,改善教学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3)关注心理健康: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四、案例实施过程1. 加强亲情关爱(1)学校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小华的成长情况,鼓励他们多关心孩子。

(2)组织亲子活动,让小华与父母共同参与,增进亲情。

2. 改善教育环境(1)学校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设施,提高师资力量。

(2)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 关注心理健康(1)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留守儿童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五、案例成效1. 小华的性格逐渐开朗,与同龄人交流更加融洽。

2. 小华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小华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自信心增强。

六、启示与反思1.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2. 家庭、学校、社会应形成合力,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爱。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的儿童。

他们在
农村成长,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亲情疏离、心理健康问题等困扰。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找到改善他们教
育状况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描述:
小明(化名)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


学校表现较差,学习成绩低于同龄人,缺乏自信心,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
和孤立,心理状况较差。

二、问题分析:
1.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指导: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家庭
关怀和教育指导,难以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2.学习资源匮乏: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师和教材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小明的学习需求,导致学习成绩差。

3.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亲情疏离和孤独感容易导致小明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自信心、抑郁等表现明显。

三、解决方案:
2.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引进志愿者组织、社会资源等,为小
明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鼓励小明参加各类兴趣班,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心理健康关注: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
导与培训,帮助小明排解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效果评估:
2.学习成绩提高:定期考核小明的学习成绩,比较其与其他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差异,评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措施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改善: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小明自述情况的记录,评估心理辅导和培训的有效性,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随着破落户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成员之间发生了分离,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和负担。

由于家长离开家乡,大多数家里没有人照顾孩子,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出现,这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本案例以A小学的一名留守儿童为例,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和研究。

该学生姓朱,11岁,现在正在上小学四年级,2018年9月进入学校,成绩一般,有时会闹腾,缺乏安全感,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朱同学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一直“独自”在家。

从小家里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管教环境,也缺乏父母的温暖和关心。

因此,他更加缺乏安全感,放任自己,不喜欢社会接触和穿衣服,这些都是他的心理状态表现。

在学校的情况下,朱同学的表现很活跃,在课堂上经常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后也主动参与活动。

但是在一些完成学业的任务上,他表现得比较消极,并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经常落后于同学。

在日常教育中,学校采取了主动式干预的方法,建立了开放的教育环境,重视和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很大的提升。

首先,教师在平常的作业量并不大,但朱同学家庭压力大,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教师们及时调整课程安排,给孩子指定一个合理的课程安排,并学习各种技能,及时帮助孩子弥补学习上的短板,以提高他的学业成绩。

其次,学校在课堂外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安排心理老师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充分调动孩子的内心动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安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放松心情,让他们更好的与外界沟通。

最后,学校在课外组织了一些家庭教育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分享经验,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观念,完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效地促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总结起来,学校采取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通过建立良好的调整环境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们的心理得到很好的跟踪和调整,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们的成长提供了健康的心理环境。

202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202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2023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案例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凸显。

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他们往往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本文以一个2023年的留守儿童为例,探讨其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和应对策略。

二、案例描述小李是一个12岁的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城市打工,一年才回家一两次。

小李平时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但他们对他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关注较少。

小李在学校表现欠佳,经常违反纪律,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且经常独自一人,不愿意与同学交流。

三、心理问题分析1. 孤独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李缺乏安全感,感到孤独无助。

这种孤独感不仅体现在生活上,还反映在学习和社交方面。

他缺乏自信,不愿意与他人交往,难以融入集体。

2. 自卑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小李经常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幸福,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他在学校表现欠佳,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更加剧了他的自卑感。

3. 焦虑感:小李对父母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担忧让他感到焦虑。

他担心父母在外面的生活状况,担心自己未来的前途,这些担忧让他无法安心学习。

四、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往往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导致孩子情感上的空虚和孤独。

同时,父母往往过于依赖学校教育,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关爱和家庭教育。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

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不够,缺乏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3. 社会环境: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支持。

同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也会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五、应对策略1. 家庭教育: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定期回家看望孩子,给予他们关爱和陪伴。

同时,父母也应该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和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

教师也应该关注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或城市里的亲属或孩子自己独自生活的儿童。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个案背景:小明(化名)是一个12岁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城市打工,他由外公外婆照顾。

他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和注意,表现出自卑、孤独、压抑等心理问题。

他在学校中表现得比较沉默寡言,交流能力较差,经常因为小事而愤怒。

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常常被人孤立和排斥。

教育目标:1.提高小明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帮助他建立积极阳光的人际关系。

3.教授他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

教育措施:1.个别心理辅导:为了了解小明的内心世界和问题,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通过聆听、倾诉、关心和理解,帮助他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体系。

心理辅导可以通过线下或线上形式进行,确保他能够适应和接受。

2.心理训练课程: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训练课程,以提高小明的情绪调控能力和抗压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冲突解决和积极心态训练等。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和讨论等互动方式,帮助小明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

3.家庭教育工作坊:与小明的外公外婆和其他关心他的亲属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坊。

通过提供父母教育知识和亲子沟通训练等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与留守儿童建立亲密关系。

家庭教育工作坊可以提供互动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以帮助家庭成员获取实用的育儿经验和技巧。

4.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助小组:组织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参加互助小组活动。

通过小组活动,小明可以与其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儿童建立互助和支持的关系。

小组活动可以包括分享故事、解决问题、合作游戏等形式,以提高小明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育效果评估:1.通过定期与小明的个别心理辅导和家长会谈,了解他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2.观察小明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与情绪反应变化,以评估他是否在课程和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心理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案例剖析及教育初探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案例剖析及教育初探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初中,跟着我国乡村节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停扩大,在我们身旁出现了一群特别的集体——留守少儿,这群少儿父亲母亲在外打工,缺乏大人的关爱,感情缺乏因此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乡村留守少儿是一群“感情饥饿”的孩子。

从心理学讲,少儿在幼年期间假如没父亲母亲的教育、抚育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遇到影响,除了遗传要素外,感情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品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歪曲和变形,对少儿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伏的,大家一般不易觉察,其实造成了好多无形的损失。

留守少儿和父亲母亲在家的少儿,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别明显。

留守儿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觉、人生理想、协作求援、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阻碍的比率呈显然上涨趋向。

这使乡村留守少儿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我在乡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种少儿,亲自感觉到教育这种少儿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

我将联合两个详细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领会。

案例1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刘彬,男,十六岁,2008年9月进入我校。

初三时,我担当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认识到他不单是个留守少儿,仍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

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余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常常迟到或逃课。

坏习惯也许多,交友不谨慎,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

出错后不敢肩负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嘴。

他也不可以接受老师的责备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检查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交流,同时我也想认识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展开工作。

在经过与其监护人的讲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别的出身。

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以后他母亲也改嫁异乡,孤傲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与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与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与对策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绝大多数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已经占据教育的先机,这些在正常家庭生活的孩子身边萦绕着爱,他们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成长;但是对于一些家庭环境特殊的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就可能存在着缺失,所以他们所受的教育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关注这些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是我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关注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孩子心理行为有了问题,会表现在各方面,从而引起与他密切接触人的注意。

作为一线的老师,一定要重视各方面的信息,综合采纳,不能置之不理,就这样,XX 很快纳入我的视线,因为这是个特别内向、敏感、的孩子。

大班才从乡下转来,父母又因外出打工把他寄养在大伯家,他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大伯大妈带。

从这一天起,我就开始观察他。

画面一:孩子们排队去洗手时,全班小朋友都去了,他还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我走到他跟前温和地对他说:“你快去排队洗手吧! ”他这才慢慢起身,来到自来水龙头旁边,看着小朋友你争我抢地洗手,悄悄地躲在了一边,不敢靠前,等所有的小朋友都洗完手,他才慢慢地、很小心地走到自来水龙头边, 洗手时,他的手在水中泡一下就回到位子上。

画面二:跳绳训练的时候,孩子们拿着绳子一到楼下,便开心的散开,寻找自己的小天地开心的练跳绳,XX站在那一动不动,于是我对他说:“XX,你怎么不跳绳啊?要认真练习的呀。

”他看着我,还是不动,没过一会儿,眼睛里就含着泪水了。

我蹲下身去,看着他,问到:“你是不是还不会?”。

XX不说话,只是点点头。

我摸摸他的头,说:“不会老师也不会怪你的,很多小朋友现在也不会,练练就会了。

”他拿手臂擦了擦眼泪,点了点头,但是依旧拿着绳站在那。

画面三:上课时,孩子们都积极举手发言,大声讨论,XX只是端端正正地坐在小椅子上,一动不动,活动中没说一句话,目光有些游离,我拿眼睛微笑地看着他,他后来察觉了,很不好意思,目光赶紧躲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因而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

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

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异显著。

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这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我在农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到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

我将结合两个具体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案例1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刘彬,男,十六岁,20XX年9月进入我校。

初三时,我担任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留守儿童,还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

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他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经常迟到或旷课。

坏习惯也不少,交友不慎重,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

犯错后不敢承担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撞。

他也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沟通,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在通过与其监护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殊的身世。

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后来他母亲也改嫁他乡,孤苦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及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及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及教育对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

他们在心理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表现的比较自卑、胆怯、逆反等心理问题。

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进行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我校是池州东至县一所农村小中学。

全校10个班级,共有学生485人,其中留守儿童占多数。

今年,我负责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全校学生有三种:一是家离校较近,父母在家做生意的占20%;二是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看的留守儿童占50%;三是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寄宿在亲戚家的的留守儿童占30%。

其中单亲家庭占8%。

学校老师的教学真是感到无比的辛苦。

不仅是因为学生常规差、成绩差,而且还有一些所谓“问题小孩”。

因为这些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大多数是留守孩,并且这么小,就离开了父母。

在心理上,他们缺乏安全感,内心没有依靠,感到比较孤独、胆怯,尤其是学习压力更令人感到焦虑,还有在人际交往和遇到学习、生活困难时,他们心理感到迷茫,缺乏自信心。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遇到这样一些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以一例与广大同仁交流。

【个案分析】本校初三年级有一位李(化)姓的学生,以前就读于当地的一所私立学校,于今年转入本校就读,父亲在外打工,由母亲在附近租房陪读。

开学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位学生的母亲与我见面,主诉这位学生的一点情况。

该生出现一些古怪的行为,每天母亲早晨亲手为儿子做好早点等待儿子回来,但经常等到的却是儿子在不远处的超市里的身影,儿子见到母亲在门口等着马上转身进入超市买点吃的,然后头也不回地回到学校,而且一日三餐都是如此;儿子称母亲不是家里人,也从很少喊“妈妈”,但与家里其它成员却很有情感;母亲要骑电瓶车去附近的服装厂上班,但儿子却偷偷地把母亲的车子电瓶拿走,不让骑车;周末回家,儿子也是独自一人回家,从不与母亲同行。

如此种种,还有许多怪异的行为。

听了这位母亲的诉求,我感到这里问题比较棘手。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案基本情况:刘鹏,男孩,11岁,该生一至四年级,学习成绩都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而且品质优良。

但在五年级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性格也一反常态。

不仅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有时还故意拿纸团、橡皮砸同学,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而且做作业也很懒惰,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干脆不做不交。

下课后还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死命抱住其他女孩搞恶作剧,一会又挥拳欺负女同学,课间操经常与同学打闹,甚至趁同学不在偷拿同学的东西,有时还跑到其他班级去拿东西,严重违反行为规范。

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

二、家庭走访探究:通过家访得知:刘鹏的父母都在哈尔滨打工,因关系不和虽未离婚,但已分开好几年了,他们都还是在小刘鹏他读一年级时回来过。

现在是由76岁的奶奶照顾。

与其交谈,奶奶也无奈地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

自从今年春节,他的爸爸一个人回来后,不知咋的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现在也很少做作业了,每次叫他做作业,不是说老师没有布置,就是说在学校已经做了。

三、个案原因分析:根据刘鹏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小刘鹏缺少关爱,缺乏自信。

主观上,小刘鹏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因为小刘鹏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且关系紧张。

尤其是小刘鹏偷听到爸爸与奶奶的谈话,知道爸爸这次之所以是一个人回来,是因为妈妈跟另一个男人跑了的消息后,对他的打击太大了,才使他精神一蹶不振,不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而且沾染了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不。

这一切又直接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

四、因势利导施救: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

爱引人注意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情感饥渴”,教师要多给他们爱抚。

我想首先我要用爱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消除他的不良情绪。

所以,我总是默默地走到他身边去,有意无意地摸摸他的头。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地区的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大部分。

在这个庞大的农村人口中,有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在外务工而被迫留守在家。

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留守儿童”。

他们与城市里的孩子不同,他们没有父母和亲人的陪伴,也没有接受足够的关爱和指导。

因此,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

二、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12岁的男孩,他生活在广西省某个偏远的山村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偶尔回家探亲。

小明从小就跟随奶奶生活,她虽然对小明很好,但由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并不能给小明提供足够的教育和指导。

同时,在学校里,小明也没有什么朋友可以交流。

最近几个月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下,小明逐渐地打开了心扉,向大家诉说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他说自己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有时会偷偷地哭泣,甚至想过要离开这个世界。

老师和同学们非常关心小明的情况,并积极寻求帮助。

三、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学校联系小明的父母和其他留守儿童的父母,敦促他们回家照顾孩子,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家庭教育。

学校还组织了一些家长会和亲子活动,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多沟通、多交流。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邀请专业心理医生来给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在课堂上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还配备了专门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老师,并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为孩子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3.提供多种活动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多种活动,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手工制作等,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和玩耍。

同时,学校还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子。

四、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其他留守儿童也逐渐打开了心扉,表达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接受了专业的帮助。

五、结论与建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

2022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2022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2022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G625.5 A1004―0463(____)21―0037―01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

尤其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比较自卑、胆怯。

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及时地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谈几点感受。

一、教育案例分析1. 我当官了。

班上有一名学生辉,性格倔强,有点偏激,比较厌学,由于贪玩,作业经常拖拉,考试成绩不理想。

在班上他是老师经常批评的对象。

因此对学习没有多少积极性。

一次偶然的机会,生活老师让辉当上了生活小组组长,这让他激动不已,并有了出色的表现。

由此,我发现这些被教师忽视的学困生群体,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

因此,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好好地表扬了他,他格外的兴奋,表现更好了。

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后进生,由于偷懒、调皮、不守纪律等,使得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

在老师和别的同学眼中,他们是坏孩子,看到的尽是缺点,没有优点,因此他们经常感到自卑,没有信心。

如果老师长期训斥他们,批评他们,那只能是让他们感到更加自卑,破罐子破摔,越走越远,最终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无穷的问题。

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教育方式呢,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点滴进步,适时地给予表扬和赏识,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希望。

2. 妈妈,您在哪儿。

班里婷娟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平时比较孤独、自卑、胆怯。

在她的记事中,妈妈总是痴痴呆呆的,更别提对母爱的诠释了。

由于父亲忙于生活,经常外出打临工,因此无法在家照料她,懂事的她除了学习还要照看生病的妈妈,帮干家里的农活。

生活艰苦的她,穿着比较俭朴,同学都不愿与她交往,甚至都不喜欢和她坐同桌,这使得她总是独来独往,不太合群,感到无比的孤独、自卑。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严重。

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而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分析一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实例。

某小学校,在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长期不在家,孩子与祖父祖母生活。

孩子性格内向,容易感到孤独,情绪不稳定,长时间上网打游戏,学习成绩下降。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决定采取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第一步: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首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和痛点,以便更好的帮助他们。

实施这项计划的第一步是与孩子进行沟通,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情况。

还可以通过家长、班主任和同学等进行跟进,收集孩子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压力源,并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以更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问题。

第二步:建立一个支持和宽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孩子经常感到孤独,这是留守儿童的通病。

建立一个支持和宽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校建立了一个由心理咨询师、教师和志愿者组成的团队,来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照顾。

团队成员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收集孩子积极的情绪,对负面情绪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疏导,并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稳定、安全和温馨的环境。

第三步: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娱乐和文化活动由于留守孩子可能会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陪伴,会导致孩子缺乏足够的娱乐和文化活动。

学校为了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和机会,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如看电影、唱歌、舞蹈、体育运动等等,让留守儿童能够融入集体,弥补因长期缺乏家庭陪伴而导致的孤独感。

第四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社交技能留守儿童通常缺乏自信和社交技能。

学校制定了一套关于培养孩子自信和社交技能的计划。

通过情景模拟、游戏、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高,增强社交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案基本情况:刘鹏,男孩,11岁,该生一至四年级,学习成绩都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而且品质优良。

但在五年级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性格也一反常态。

不仅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有时还故意拿纸团、橡皮砸同学,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而且做作业也很懒惰,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干脆不做不交。

下课后还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死命抱住其他女孩搞恶作剧,一会又挥拳欺负女同学,课间操经常与同学打闹,甚至趁同学不在偷拿同学的东西,有时还跑到其他班级去拿东西,严重违反行为规范。

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

二、家庭走访探究:通过家访得知:刘鹏的父母都在哈尔滨打工,因关系不和虽未离婚,但已分开好几年了,他们都还是在小刘鹏他读一年级时回来过。

现在是由76岁的奶奶照顾。

与其交谈,奶奶也无奈地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

自从今年春节,他的爸爸一个人回来后,不知咋的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现在也很少做作业了,每次叫他做作业,不是说老师没有布置,就是说在学校已经做了。

三、个案原因分析:根据刘鹏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小刘鹏缺少关爱,缺乏自信。

主观上,小刘鹏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因为小刘鹏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且关系紧张。

尤其是小刘鹏偷听到爸爸与奶奶的谈话,知道爸爸这次之所以是一个人回来,是因为妈妈跟另一个男人跑了的消息后,对他的打击太大了,才使他精神一蹶不振,不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而且沾染了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不。

这一切又直接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

四、因势利导施救: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

爱引人注意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情感饥渴”,教师要多给他们爱抚。

我想首先我要用爱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消除他的不良情绪。

所以,我总是默默地走到他身边去,有意无意地摸摸他的头。

随时关注他的行为表现。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庭存在着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包括孤独感、恐惧感和情感失落等。

针对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被广泛应用于留守儿童身上。

本文将以“李明”为例,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分析其心理变化及教育对策。

李明是一名留守儿童,早年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自从上小学起,李明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儿童不同,家中没有亲父亲母来疼爱他,身边的伙伴也因此与他隔阂重重。

李明的家庭娇生惯养,独生子女的身份给了他超常的期望压力。

他对待学业过于紧张,在考试发挥不佳时,屡屡出现哭闹和自责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为帮助李明摆脱心理困扰,学校选派专业心理老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首先与李明进行心理咨询,听取其内心的价值观和感受。

由于李明缺乏安全感和感情联结,老师注重建立与他的情感连接,以促进其信任感和自尊心的建立。

老师用一些关心的语言来照顾他的情感需求,并用积极的反馈来增加他的自信和努力的动力。

其次,老师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来促进李明的情感交流和自我表达。

通过游戏模拟和角色扮演,李明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缓解紧张的情绪,并在游戏中学习如何以积极的方式交往和表达。

此外,老师还帮助李明了解他内心的痛苦,指导他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来带给李明正能量和信任感。

例如,老师鼓励他与同学交往,给他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并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诉求。

这些努力逐渐改善了李明的心理状态,使他变得安全、自信、创造性和乐观。

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既关心儿童的心理问题,又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

教育者在教学中的用心和态度,多方面帮助了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的自我认识,减轻他们的沉重负担,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关注和探讨,同时也看到心理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序号一:引言在当代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时间独自留在农村的儿童。

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转型,也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一些案例研究,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序号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缺乏安全感和依靠感。

与同龄孩子相比,他们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和自卑等负面情绪。

他们也面临着较高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需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照顾年迈的祖辈。

序号三:教育部门的努力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中国教育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逐步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增强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育部门还加强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了学校心理辅导师的数量和水平。

这些举措对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积极的作用。

序号四: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除了教育部门的努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石,父母应该积极亲近孩子,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社会方面,社区和志愿者组织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社交网络,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各级政府也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

序号五:成功案例分析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有一些成功的案例。

在某个农村小学中,为了解决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问题,学校引入了远程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让父母与孩子进行视频通话。

这样一来,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得到了增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它们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留守儿童个案分析兴义市猪场坪乡中学:赵天国一、个案表现姓名:张XX,年龄:13岁,性别:女。

1、思维反常,自卑,有什么事总是闷在心里,心理负担沉重,导致行为扭曲,有自暴自弃的念头。

2、性格孤僻,很少和同龄人交往,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甚至与自己的老乡同学发生打架冲突而引起班里其他同学的不满,卫生状况极差。

3、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早退、有旷课现象,不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遇到事情不与班主任联系。

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作业基本上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甚至不交作业。

二、问题分析1、家庭因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该生由爷爷奶奶托管在家,爷爷奶奶均60多岁、文盲,对孩子的学习无法监管,教育无方法。

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上的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滋生了“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等错误思想。

2、环境及自身因素:内向,不善与同伴交流,不愿与同龄人交往。

平时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合群。

和同龄的孩子接触少,性格也变得比较孤僻。

三、对策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

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比如,父母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询问生活学习等情况,孩子给远方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等,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因而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

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

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异显著。

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这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我在农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到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

我将结合两个具体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案例1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刘彬男十六岁20__年9月进入我校。

初三时我担任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留守儿童还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

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他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经常迟到或旷课。

坏习惯也不少交友不慎重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

犯错后不敢承担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撞。

他也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沟通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地开展工作。

在通过与其监护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殊的身世。

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后来他母亲也改嫁他乡孤苦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

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乖巧自然得到父母的疼爱但他总觉得挨打挨骂的只是自己觉得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而心理失衡。

他觉得自己可怜没人疼爱因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他任性爱发脾气爱吃零食。

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

事情暴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一不是拳打就是脚踢而且紧抓不放一犯错就老账新账一起算让该生既害怕又心中充满仇恨亲情关系非常紧张。

三、个案处理在辅导前,我认真地综合该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和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的原因——情感饥饿教育粗暴。

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给孩子爱的阳光和温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做孩子监护人的工作要求他大伯改变教育模式、方法让孩子敬重他而不是畏惧他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我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1、进行理解性的沟通、谈话。

我抽出一定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与他进行了一次理解性的谈话从而知道他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一开始他还不愿意说,在我的鼓励和劝导下,他还是告诉了我他家庭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对学习进步的渴望等。

谈话中我体会到他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大伯的不满与仇视。

他认为在他大伯大妈的眼里他只有缺点、毛病。

在家庭中没人关心他、爱他都嫌他成绩差不是读书的料因此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干很多体力活干不了偷懒了就挨打。

他还说大伯怕他乱花钱每天只给很少的生活费有时会饿肚子还落下了胃病。

他说得声泪俱下我的心也被揪得很紧说真的我内心很同情他但我相信关爱比同情更有效于是我想用爱来唤醒他。

2、给予集体的温暖找到体验幸福的方法。

有人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

”可是像这样特殊的孩子要教育他唤醒他还得依靠集体的力量。

良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温暖、感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参与进来。

他很能干很负责我让他当劳动委员每天早晨为同学摆放自行车是他最开心的事我总是适时地肯定表扬同学们也渐渐地喜欢上他并关心他。

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拉他表演节目竟引来掌声阵阵他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他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后来他告诉我这是他这些年来最幸福快乐的时刻!我进一步巩固成果继续发挥集体的力量我组织结对帮扶活动给他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资助。

我鼓励学生收集校园内的饮料瓶卖的钱资助他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

这样既帮助了他让他融入了集体不再感到孤独又找到了幸福。

渐渐地他身上的小毛病少了也注意起了形象头发不乱衣服也整洁干净多了同学主动找他玩。

3、关爱、教育、鼓励引导他健康成长。

在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同时我也给予他爱的阳光引导教育他健康成长。

首先我肯定他是个孩子难免会犯错误。

因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与交流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我们不应该粗暴地指责训斥而是耐心地告诉他: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

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良行为并因此受到来自家长、同学的指责而感到痛苦时。

以此来消除他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他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

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

第二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诚的言语激励他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的师生关系。

我把他当朋友、亲人给他讲我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往事以及我如何自尊自强努力学习的故事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召他。

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使他逐渐明白应该从小学本领还给他讲述有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

退一步来说即使成绩暂时落后了也要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因为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4、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

该生情况特殊由于监护人不是亲生父母没什么化教育方式粗暴简单对其关心和指导就更少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

我首先让该生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不闻不问要变坏”家长的教育方式虽有不当之处但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子女成材作为子女要体谅大伯的苦心让他明白大伯把他拉扯大不容易这其实就是爱。

另外我通过与其伯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一味打骂难成材”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让他们降低对这位学生的要求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感受到伯父母的支持与鼓励甚至爱心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

其次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不能因为怕他犯点小毛病就饿他肚子家庭经济实在困难我会帮你们申请特困补助。

第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学习让他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

要求监护人经常与校方联系共同监督教育孩子。

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案例反思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才能从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往往能影响他的品质、性格乃至影响他的一生。

我们不仅要教育他们学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只要我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这些学生就会少一点失落多一点收获。

让我们努力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亮点毫不吝啬地用语言、目光、体态表达出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爱心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钥匙重燃希望的火花!让每个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爱和被爱的幸福!案例2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徐露女14岁初一。

父母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所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我是她语老师开学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徐露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行为方面(1)具有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的品行。

(2)和同学交往时特别要强一点点小亏都吃不得有一点小小的矛盾和摩擦就会对同学大吼大叫甚至拳打脚踢。

2、学习方面(1)学习成绩差做事懒散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常因贪玩而耽误学习经常欠交作业。

(2)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组织纪律差。

3、性格方面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导致她的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

逐步成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徐露父母化程度不高没有固定收入长期在广东打工基本上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只留下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化很低重养轻教对于她的任何要求不管有理还是无理的都满足却从未指导孩子的学习。

在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下徐露养成了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的品行。

她的学习成绩非常的差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为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三、个案分析、处理(一)原因分析:徐露是一名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重养轻教、娇生惯养下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的她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以及在隔代教育下出现了以上症状通过我的观察和谈话我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监护人不力。

作为徐露的监护人——爷爷奶奶他们大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

监护职责浅层化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了就行了所以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尤其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

一方面作为徐露的监护人他们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致使她学习成绩非常差另一方面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他们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纵容她使她逐步养成了爱撒谎、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的品行所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状况致使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

2、是情感关爱明显缺乏。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归使徐露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之父母由于繁忙很少与家人联系使孩子出现了情感饥饿综合症。

在学校里由于得不到老师过多的关注她的各种不良品行又使同学们对她很疏远这些情感的缺失导致她缺乏对外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出现性格缺陷严重影响了她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二)处理策略1、拿出热情奉献爱心。

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有的教育工作者干脆就产生这样的想法:没有家教的孩子我们管不了做父母的不严加管教光靠我们老师有什么办法?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问题学生要有热情要有爱心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