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的醒者——解读《看上去很美》所反映的社会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孤独的醒者——解读《看上去很美》所反映的
社会含义
之所以会用一些字来写写《看上去很美》,只是因为它讲述的是我太熟悉太熟悉的东西,环境的相似之处,会使人有更多的共鸣感吧。
复兴路29号院,那个军队的幼儿园,乃至小说中的翠微小学,是我曾经去过无数次的大院,是我朋友的幼儿园,是我的小学。
无论是看这部片子还是小说,无论是张元还是王朔,他们都呈献给我了一幅旧照片,那是我的小时候,当然,也是我爸爸的,我们都长在这里,有太多的共同感。
当然,看这部电影,我似乎会更挑剔些,比如哪里不够真实,哪里的环境设置不对,其实是会觉得这部影片有很多的地方让我觉得很可惜,但,这些早已湮没在我的热血沸腾中,满葬在影片中太多的熟悉场景中,遗忘在另一个我身上。
我看到方枪枪被连拉带抱的拖进了幼儿园,时而会哭,和每个孩子一样。
而实施该动作的主体——爸爸,镜头少之又少,大部分的镜头都是腿部和脚部,在方枪枪的视线中,这就是爸爸的形象吧,却也让人并没有什么好感好印象。
张元导演在一开篇,就给观众一种并不高的调子。
之后的剪辫子事件使得影片达到第一个高潮。
剪小辫,用的是一种很讽刺,很夸张的手法来叙述的,枪枪不断的奔跑,老师让小朋友们追他。
枪枪跑过去了,镜头中紧接着出现的是老师手中的剪刀,吓得枪枪掉头跑掉。
小朋友们入镜,听从李老师的指令,奋力追着方枪枪,张老师呢,则在人群中走着,快步走着。
这种镜头我们在很多影片中都见过,但它出现在了孩子的片子里,不是讽刺是什么!?当李老师说出那句抓住他时,我们看到的就一下子不是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孩子们不再是孩子们了,他们很巧妙的呈现出另一种关系,命令的施发者与命令的听从者或者说实施者。
张元导演在影片中用细节镜头不断的提醒我们这种关系,也时刻抓住我们让我们同方枪枪一起感受。
吹哨代替说话,动作代替说话,这吓哭了刚来的方枪枪。
对他来说,李老师是强势的,是不可违抗的,不可打败的。
这种情绪的一步步积累着实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足了铺垫。
至此,方枪枪就由家庭进入到了一个体制的管辖之中,开始了“与体制对抗的旅程”。
在我看来,片子整个都贯穿在这种对整个社会的暗示中,每一个情节,细节都是在不断的表现着这个复杂,丑陋,漏洞百出的“社会”。
“你要保证你明天拉出屎来!”多么可笑的保证。
张元说,他拍这部影片是因为他觉得这些小孩子太可爱,太值得同情了。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可爱和同情。
更吸引我的,是同情两字。
当我看到影片中张老师让方枪枪当众脱穿衣服,并言语讥讽时,我也开始同情了。
原来,一个孩子是这样变成人的,我们是受到这样的方式教育长大的,同情他的同时也是在同情自己吧。
我觉得,那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深深的伤害,试问,又有谁看到这里不感触不愤怒呢。
观众的情感就是在这种种情节里调动起来,牵出我们内心的一种意识,更牵出一种伤痛。
在张元的片子中,他试图带给大家一个价值观,带给大家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带给大家一个态度,但同时又希望带给大家以宽容,以平等的价值观,一个具有同情心而非强势的心态,一颗温柔而不是那么坚硬的心。
所以,他用了一种很柔软的方式和表现手法,既是用了孩子们的状态和表现,唤起我们回忆中的伤痛,让我们从很个人的角度来接受和感知导演所要表达的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满和一种潜在的反抗。
正所谓童言无忌,从孩子的眼中看世界更好说话。
方枪枪,其实就是一个符号,这名字本身也充满了
叛逆和反抗的味道。
可以理解为愤世嫉俗,标新立异。
幼儿园,就是一个缩影,这种缩影可以理解为校园,社会或是任何具有规则圈圈的某个范围或地点。
小红花,就是一种制度中最吸引人的,最牵扯个人利益的一部分。
我们看到,影片很多的镜头中方枪枪一个人行走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或者静静观看,他是个孤独者,是个清醒的旁观者。
有观众质疑这部影片不那么阳光,过多的表现童年的孤独甚至阴暗,张元反问:孤独感是阴暗面吗?人的无助和孤独感是真实人性的体现,而遮蔽和虚假不是什么阳光,而是过于夸张的油彩。
方枪枪和孩子们反抗李老师的未遂事件,更像一个现实的寓言。
有人说,这部影片是将成人规则作了很精确的浓缩。
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是恰当。
这里的孩子们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得到小红花,如何听从老师的话,却没有想过,如何听从自己的话。
正如现在的很多孩子们,谁的话是正确的,老师的!前几天,一个同学和我说,她有一个妹妹,谁的话都不听,就听老师的。
有一次,妹妹念错了一个单词,同学告诉她那是错的,结果她怎么也不改,说老师是这样教的。
我不禁觉得悲哀了,老师成了一个命令的发送者,错误的也是对的。
固然,王朔的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几十年前,但这却毫不影响我们看到和理解其影片中的本质,因为有些东西,在我们现实的中国社会中还存在着,源源不断地滋长着。
这里的孩子们犹如我们现实中的麻木的人们,没有愤世嫉俗的人们,对这个世界没有呐喊和反抗的人们;方枪枪就是王朔,就是张元,是站在现实中的一个独行者,独醒者。
在“李老师是吃人妖怪”那段,是本片的一个高潮。
方枪枪到处散播谣言,大家就信了,是不是有种人云亦云的感觉呢。
张元用了一种舞台剧的方式表现孩子们的行为,夸张,但不失真,这又是一种讽刺,一种荒诞的幽默。
也是使得这部影片不那么的严肃。
在方枪枪眼中,李老师就是一个妖怪,一个不让他得小红花的妖怪,一个限制他自由的妖怪,一个毁灭他的妖怪。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方枪枪的反抗,不彻底的反抗。
因为在反抗的同时,他意识到“我们合起来也打不过李老师”,于是他失败了,他预见了他的失败,但他坚持,他希望可以做点什么,可以改变点什么。
我们看到的是那么无力的反抗,挣扎,甚至是一种无声的哭泣。
于是,他似乎看明白了什么,他开始用一种更加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或者说既然这么活着别扭,那就换种方式活着。
不过,这似乎带给他更多的失望。
真“佩服”孔园长最后的那道命令:“实在不听话就关他禁闭,告诉其他孩子,都不要理他,孤立他,看他再不听话。
”——对四岁大的孩子都采取政治斗争的方法,真是那个时代独有的特色。
我哑然了,我不服,我愤怒,方枪枪此时仿佛就是我。
可是,小黑屋和孤独带给方枪枪的只有低头了。
这时南燕和北燕也不理他了,他真的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在老师又允许他和小朋友们玩了的时候,其他的小朋友麻木了。
这时的方枪枪,真正的脱离了这个圈子,他不要这些规则,他跑了出去,但出现在他面前的,还是一朵朵的大红花,红花,还是红花,枪枪不明白了,为什么小朋友们想要红花,叔叔阿姨们也想要。
连他想上学的美好幻想也在这时破灭了,他以为上学以后就不是这样了…… 看过小说和电影,会有些不一样的感觉。
王朔更多的是在陈述自己的一种回忆,一种时代的变迁。
当然少不了对社会的一种不满和反抗。
但是,在张元的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张元自己的思想,他时刻提醒我们看到影片中更多的东西。
他带我们入戏,让我们成为和他一样的方枪枪,同时,他又提醒我们出来,看方枪枪不断地走在雪地里,冷眼旁观这种悲哀。
影片中没有坏人,都是好人。
但正因为如此,病态的社会就此赤裸裸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张元电影从地下转为地上,实际上就是一
定程度的对社会,对现状,对不认同精神的一种屈服。
在这里,他在拍影片上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压抑,但他同时也是在寻找着观众的共同认知,于是,他用了孩子的天真,孩子的话语,隐隐的,用一种悲怆的声音告诉我们他的精神,他的呐喊。
这样,他让更多的人成为他的同盟者,而我,也成为这其中之一者。
影片的结局无疑是严肃的,沉重的。
它是在意料之中的,却同时也是意料之外的。
方枪枪只是个孩子,但他却承担着对社会的严峻思考,对我们的提醒。
我注定不能成为那个和方枪枪,和张元一样孤独的醒者。
那个我,留在了复兴路29号院的幼儿园,留在王朔的翠微小学,湮没了。
这里,影片提醒了我,原来我也曾经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