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优秀4篇)
夜雨寄北教案(优秀4篇)《夜雨寄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 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 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 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 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 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说给同学听听。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讨论讨论, 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
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 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
在小组中互读, 边读边品议。
3.比读。
愿意读的同学, 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 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五.小结学法, 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 自己赏析, 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利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2和3三.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
在中国的诗坛上, 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少有文名, 抱负远大, 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 26岁时, 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 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
但由于政治原因, 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 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
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 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 丈夫常年宦游在外, 夫妻聚少离多, 只好鸿雁传书, 倾吐相思。
初中夜雨寄北教案
初中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诗中的情感和意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夜雨寄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夜雨寄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夜雨”、“孤灯”、“湿竹”等。
(2)通过想象和描绘,让学生感受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4. 情感理解:(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情感,如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诗人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
5. 拓展与对比:(1)引导学生了解《夜雨寄北》与其他诗歌的异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诗风和特点。
6.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节奏、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2)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对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夜雨寄北-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夜雨寄北-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夜雨寄北》的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2.掌握诗歌的解析方法和技巧;3.锻炼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义,增强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诗歌欣赏1.引入:让学生回顾自己在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提醒他们预习本节课。
同时,简单介绍一下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夜雨寄北》。
2.教学过程:–第一遍朗读:老师朗读全诗,让学生跟着读;–第二遍朗读:让学生抄录下来;–分析诗歌: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语言特点和意义;–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以消烽火”,“不负相思意”等等;–译文比对: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强化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3.集体朗诵:让学生学习诗歌朗诵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语言特点和意义;2.告诉学生如何通过译文比对,深入理解诗歌;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理解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2.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了解不足;3.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解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不够。
教学方式1.讲授法:结合识字、译注、批注、讲解文化背景等方法,教授《夜雨寄北》的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2.比较法:让学生对比原文和译文,突出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意义;3.查找法: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资源1.语文课本;2.诗歌朗读录音;3.诗歌的各种译文和注释;4.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和课件。
课后练习1.完成课本上《夜雨寄北》的理解题目;2.思考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并写下自己的体会;3.参与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和诗歌欣赏能力。
总结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学作品,并让学生对诗歌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研究。
同时,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理解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语言能力。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2)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寓情于景、对仗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
(2)讨论如何关爱亲友,珍惜相处的时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4. 学生对亲情观念的认同和珍惜时光的态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夜雨景象,让学生置身于诗人的创作情境中,增强代入感。
2.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夜雨寄北》的独特之处。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夜雨寄北》教案设计篇一课题:《夜雨寄北》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文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我想这其中大家较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
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1、释题。
“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一叁—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写作背景。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较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雨寄北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夜雨寄北》相关的情感表达问题,如“如何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内心情感”。
- 修辞手法的学习:识别并理解诗词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 文化背景的融合:结合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时代意义。
举例解释:
- 例如,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秋池”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思念之情的深沉。学生需要理解“涨”字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还增强了诗句的情感浓度。
6. 通过对《夜雨寄北》的深入学习,使学生感悟人生哲理,培养正确价值观;
7.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敏感度,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夜雨寄北》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背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诗词内容,理解诗句含义,并能够流利背诵。
- 诗词意境的把握: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气氛,使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诗词的深层意境。
- 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标准答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进行诗词的个性化解读。
举例解释:
- 对于韵律理解,可以对比分析“期”字词的音韵规律。
- 在解析关键词语时,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巴山夜雨”背后的孤独与期待,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来的。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夜雨寄北》这首诗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好奇和思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夜雨寄北》教案(精选5篇)
《夜雨寄北》教案(精选5篇)夜雨寄北教案篇一一。
“窗”见证勤学苦读宋真宗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在古代,多少读书人的悲欢就在窗内窗外上演。
“十年寒窗无人问”写出了多少读书人的酸甜苦辣,“两耳不闻窗外事”道出了多少读书人的专注,那“萤窗雪案”的典故更诉尽了穷书生的辛酸。
有人“一举成名天下知”了,走上了飞黄腾达的仕途。
但也有很多“苦心人”失望了,像蒲松龄、张继,好在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自己。
正如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所说:“1200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
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二。
“窗”体现丰富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思念、牵挂、孤独,在一扇扇“窗”前展现地淋漓尽致。
王维的“窗”道出了不尽的思乡情。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其二》)一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接在一起。
窗外寒梅、窗内人,这窗前的那株寒梅可能就蕴含着当年作者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则把相思的愁苦与甜蜜展现出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西窗剪烛”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何等的温馨!何等的甜蜜!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则道出了无尽的凄苦。
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的她此时,窗内,零丁一人;窗外,看到的是“旧时相识”的雁、“憔悴损”的“黄花”,听到雨打梧桐的残声。
其处境是何等的凄凉!其心境是何等的凄苦!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江城子》)和贺铸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鹧鸪天・半死桐》)则让人感到两位诗人对亡妻无尽的思念。
夜雨寄北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夜雨寄北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夜雨寄北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精品教案_7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熟悉并背诵;2、能简单的翻译这首词;过程与方法3、小组交流、品析诗的意境;情感态度4、在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思念亲人的感情。
5、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2、理解诗表达的真诚情感。
三、教学安排1课时四、预习目标1、背诵;2、翻译字面意思;3、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4、带着问题赏析。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认得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董卿吗?知道她主持什么节目吗?喜欢看她主持的哪一档节目?她主持的“诗词大会”节目很受大家的喜欢。
你想不想亲自去现场参加“诗词大会”呢?亲身经历感受诗词盛会的魅力,如果想,那么我们就要积累更多的诗词,创造登上中央电视台,一展风采的机会。
(二)、朗读1、齐读(纠正字词的读音);2、分组读(读出节奏);3、找韵、韵脚;4、再读诗,感受节奏美、韵律美;5、背诵;(三)、整体感知:1、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七年级上册语文《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o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o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o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体会诗人在羁旅中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解读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o品味诗歌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o理解诗歌中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3.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 分钟)o播放一段轻柔的古典音乐,营造出宁静、忧伤的氛围。
o展示一幅雨夜的图片,提问学生:在这样的雨夜里,你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2 分钟)o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o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即诗人身处异乡,写给远方亲人的书信。
3.初读诗歌(7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o教师范读,强调诗歌的韵律和停顿。
o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之间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4.理解诗意(10 分钟)o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o教师提问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如“寄北”“巴山夜雨”等,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o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内容,明确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境。
5.深入探究(13 分钟)o问题引导:诗人为何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o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
o小组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o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深入剖析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时空交错、虚实结合等。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雨寄北》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雨寄北》刘红红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体悟情感,指导诗歌的诵读。
教学重点难点:1、诗歌中运用意象的作用;2、诗歌回环往复的手法,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旧诗导入:1、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李商隐的一首爱情诗《无题》,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生齐背)2、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初步感受诗歌韵味:1、师:先听老师朗读一遍,同学们注意朗读的节奏。
(师范读、生划好停顿)2、师:听完老师的朗读,请同学们也试着读两遍。
(生自由朗读)三、解题,了解写作背景:1、师:学习诗歌首先要了解诗人写作本诗的情境。
我们先从诗题入手,看看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本诗的。
2、师:谁来说说诗题的意思?生:在一个下着秋雨的晚上,写给北方妻子的复信。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生:我是从书下注释知道的。
“寄北”就是寄给北方的妻子。
生:我是从诗歌正文下面的小字赏析知道的。
书上说,这是寄给北方妻子的信。
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语文要关注书下注释以及文本中补充的辅助材料。
四、解读诗歌,品味诗情:1、师:既然这是一封复信,那么妻子在来信中问了什么?诗人又是怎么回复的?生:妻子问我什么时候回去,但我无法确定归期。
生: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然而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回去。
师:大家比较一下,哪位同学的语言表达更合理?为什么?生:我觉得第二种更合理点。
两位同学在表意上没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叙述的人称上。
本诗是一封回信,所以我觉得第二人称更合理,更得体。
师:说得太好了。
老师也觉得第二种好。
那这对我们意译诗歌有怎样的启示呢?生:启示我们,在意译诗歌时,语言表达要合乎文体,合乎情境。
师:大家总结得太棒了。
2、师:除了告诉妻子回家的日子无法确定,诗人还告诉妻子哪些内容?生:告诉妻子,给她回信的夜晚,巴山下了一场雨。
生:告诉妻子,今夜的秋雨绵绵,涨满了院子里的池塘。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2.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
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
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
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
(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学生齐答)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
)明确: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
2.具体品析两个“期”(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并发言。
)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
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
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指导朗读这句诗。
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②请学生点评;③再指名朗读;④老师范读;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1)标题中的“夜雨”(学生发言)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指名回答。
)明确:巴山、秋池。
“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
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
(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
)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明确:“涨”字。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雨寄北》教案
-诗词应用:如何将所学诗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创作或表达情感,是学生的一个难点,教师应提供具体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跨文化理解:在了解诗词背景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礼仪等缺乏了解,教师需适时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的理解。
-在诗词应用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夜雨寄北》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对亲朋好友的思念。
-在跨文化理解方面,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唐代书信往来的礼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雨寄北》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有过在夜晚思念亲友的经历?”这种感觉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商隐如何通过诗词表达离愁别绪。
举例说明:
-在讲解意象时,教师可以提问:“‘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和‘秋池’分别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情感等方面去体会。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比较“君问归期未有期”与“你问我何时回家,我不知道”两种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
-在探讨情感体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分别的经历,进而理解诗人的离愁别绪。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古诗词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情感的引导和激发。我需要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人的智慧,同时也让他们能够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古诗词的影子,体会诗词的魅力。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更多互动和表达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夜雨寄北-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夜雨寄北-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关汉卿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夜雨寄北》的情节和主题•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意境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夜雨寄北》的情节和主题•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意境和文化内涵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0分钟)1.教师介绍《夜雨寄北》和作者关汉卿,并带领学生了解与这个题目相关的文化知识;2.教师播放与《夜雨寄北》相关的音乐或影像资料,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阅读理解(40分钟)步骤1:独立阅读和理解(15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夜雨寄北》的内容,并标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2.学生尝试理解《夜雨寄北》的情节,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步骤2:小组分享和交流(15分钟)1.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问;2.鼓励学生互相解答问题,澄清理解上的模糊点。
步骤3:全班交流和讨论(10分钟)1.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讲解自己对《夜雨寄北》的理解;2.整合学生的理解和疑问,进行全班讨论,达成最终的共识。
语言鉴赏(30分钟)步骤1:重点段落精读(10分钟)1.教师背诵或学生朗读《夜雨寄北》中的重点段落;2.分析和解读这些段落的语言、意境和文化内涵。
步骤2:文学鉴赏小结(20分钟)1.班级分成小组,就音乐、插图、意象等方面进行文学鉴赏小结;2.整合小组的鉴赏结果,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整体韵味。
总结反思(10分钟)1.教师从学生的汇报中提取出关键点进行总结反思;2.鼓励学生提出感悟和收获,总结本次课的体验和感受。
课后延伸1.学生可以自行阅读有关元曲和关汉卿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精读、写读书笔记、扩展阅读或创作续篇等,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教师
所在学校
版本、册数
课目名称
部编本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通过微信小程序“作业登记簿”布置作业和收集反馈信息,回顾总结所掌握的古诗赏析方法。
2、小组合作赏析《夜雨寄北》,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快速的总结。巩固学生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应用了电子白板的圈点勾画点评功能,快速高效。合理,效果好。
应用了PPT文稿演示功能,并配以图片、音频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功能得以实施。合理。效果好。
解决了哪些教学关键问题及形成了哪些生成性资源?
在学生的前置性学习中,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较难,如果布置作业的话,容易出现学生抄袭作业,并且作业第二天交上来,教师收集批改,周期较长,教师要进行第二次备课,时间较紧;第二个就是很多家庭的家长在学生进行前置学习时,没有参与到学生中的学习中来,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微信小程序“作业登记簿”,小巧、易用,且不需要专门下载APP。所以,在解决学生前置性学习和教师第二次备课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检测预习效果,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生。学生在交流中,回顾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的自主之后,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同伴互助,主动建构知识网络。
巩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PPT运用中国风图片,创设古韵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信小程序“作业登记簿”及时布置、收集反馈信息,并限定时间让学生完成,并在此交互过程中,教师可及时修改作业,进行第二次备课。
3、以《南乡子·烟漠漠》为例,当堂检测。
教学重点、
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建构从方法到实际鉴赏的迁移能力。
措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教师逐字逐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并教授解题技巧,及时查漏补缺。
学习者分析
以《夜雨寄北》为范例,主要考虑符合成都市中考中以鉴赏绝句为主,难度较低,比较容易让学生上手。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掌握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但是通过实践来看,有部分同学实践操作能力较不理想。所以在设置一首词作来巩固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资源使用
及分析
一、导入
二、检测前置性学习成果
三、方法回顾
四、牛刀小试
两句三年得,
一吟泪双流。
知音若不赏,
归卧故山秋。
《夜雨寄北》中的赏析点。
1、题材内容与主旨情感。
2、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3、艺术技巧。
4、语言特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南乡子·烟漠漠》
师出示该诗,让学生诵读,并指出诗中让自己体会最深的诗句,并谈谈感想。
教学反思
应用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教学创新、资源应用创新、交互过程和结果的思考等。
应用前,布置作业较为常规,费时费力,教学创新不足、资源应用陈旧,交互过程几乎没有,师生之间没有及时沟通的机会,交互结果也不理想。
应用后,教学效果是首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主动及时提交了音频、视频和书面的作业至微信小程序“作业登记簿”,教师适时监控,对一些不理想的作业及时反馈给家长和学生,让学生进行更认真的重做。在课堂上,教学因信息技术的创新而创新,资源整合得更多更好,在交互过程中,师生的体验感更强。从结果来看,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让教学更高效。
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师进行及时现场生成总结方法之外,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更正。并在PPT中呈现方法。
利用电子白板的诸多功能,高效实现文本内容与现场生成的内容融合。
应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小结
应用了哪些功能,是否合理?效果如何?
应用了微信小程序“作业登记簿”发布作业,收集作业,批改作业功能,将前置学习情况掌握,教师再进行第二次备课。此功能将家长引导至学生的学习中,有利于学生的前置学习高效,并有合作学习。合理。效果好。
师出示微信小程序“作业登记簿”中的作业情况,包括作业内容、要求和限定的时间,诵读的音频和视频、学生设计的赏析题,学生进行互评。找出优缺点。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结合所学古诗词,总结方法,进行小组推优,并在全班交流。
师引导学生一起细读文本,并进行古诗词鉴赏。
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唤醒学生阅读中国古典诗歌的感性体验和回顾之前所学的方法,为下面的分析进行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