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行政改革

合集下载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概念题1.行政领导答:行政领导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等的社会活动的总称。

行政领导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领导活动,它具有一般领导的共同特点,又有自身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①行政领导只是对“行政”的领导;②从行政领导活动方式的特性上讲,行政领导的执行性,是它的明显特点;③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2.职位分类答:职位分类是指按照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要的资格条件进行的人事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的具体过程一般由职位调查、职系区分、职位评价、制定职级规范和职位归级等五个程序组成。

与品位分类相比,职位分类的特征是:职位分类是以“事”为中心的、职位分类的等级随职位而定,不是随人走;工资差别与职位工作的难度、责任大小和资格深浅成正比,是同工同酬;重视专家作用,利于专才成长;公务员分类复杂,技术性要求比较高;公务员的升迁调转范围和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易于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

其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弹性较小。

3.行政协调答:协调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的而把各自行动互相配合。

行政协调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间建立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

协调不是在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两极做选择,而是在有关各方存在不同程度共同之处的基础上,对差异进行融和、调整,以实现关系的和谐与整体功能的最大化。

行政协调关键在政府各方面关系的平衡,如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平衡、履行社会职能与自身有效管理的平衡、专业化分工与全局管理的平衡、职权责的平衡等。

行政协调的方法有对人际关系的协调方法、对组织系统的协调方法、对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协调方法。

其特点包括:广泛性、目的性、层次性、权威性、灵活性和相对性。

第十四章 公共行政改革《公共行政学》PPT课件

第十四章 公共行政改革《公共行政学》PPT课件
四个层面的含义: 一、行政改革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理性活动 二、行政改革是一种主动适应的过程 三、行政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四、行政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行政效能
14.1.2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
(1)行政改革是行政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2)行政改革是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 需要
14.2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及应用
14.2.1 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理论 14.2.2 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实践及主要特点
14.2.1 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理论
1)管理主义的公共行政改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1)市场化改革 (2)宪法制度改革
新公共管理理论
(1)目标战略(2)结果战略(3)控制战略(4)顾客战略(5)文化战略
2)宪政主义的公共行政改革理论
第14章 公共行政改革
14.1 公共行政改革概述
14.1.1 公共行政改革的基本含义 14.1.2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
14.1.1 公共行政改革的基本含义
概念:行政改革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行政系统内部 的要求而对公共行政的组织、人员、功能、制度和观念 等进行有意识的调整、创新和发展,从而提高行政效能 的活动。
14.3.3 中国公共行政改革模式展望
中国公共行政改革实践的必要反思
国家本位的行政改革始终缺乏主动性、自主性和 前瞻性,在行政改革中缺少了行政发展的因素,因而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亦无法最终得以改善。
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未来模式选择——合作 主义的行政改革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
(1)实现民主和法治的行政 (2)实现合作行政 (3)实现参与行政 (4)实现透明行政
14.3 中国行政改革的路径选择
14.3.1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14.3.2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困境 14.3.3中国公共行政改革模式展望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概念题1.行政和行政学答:行政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行政是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说法:广义的行政是指国家机关和非国家机关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乃至私人组织中的计划、决策、协调、人事、后勤庶务等管理活动;狭义的行政是指政府机关执行的任务和进行的活动。

行政学又称行政管理学、公共事务管理学、公务管理学等,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和方法的体系。

行政学是一门以狭义政府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综合性和动态性较强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行政是行政学的研究对象,行政学是行政的理论载体,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行政现实中的问题需要行政学理论的指导,行政学的理论需要在行政实践中得以检验。

同时,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共同向前发展的,但是行政学的发展速度一般快于行政。

2.新公共管理答:新公共管理是指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政府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以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以在公共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学术思潮。

新公共管理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引入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倡导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是人们不断改进政府,实现理想政府治理的一个努力方向。

虽然新公共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遭到了一些批评,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公共行政发展的总趋势。

它通过推进改革管理的整体的多元化和公共管理手段的企业化,促使政府不再担当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惟一提供者,而是担当公共事务的促进者和管理者,它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3.管理幅度答:管理幅度是指—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

管理幅度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一项工作越复杂,管理幅度一般也越宽。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导论-公共行政学的沿革)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导论-公共行政学的沿革)

第二章公共行政学的沿革一、概念题1.行政发展答:行政发展指行政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健全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以便更好地执行政治权威意志的过程。

它在相当程度上是与行政改革联系在一起的。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行政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一起构成整体的社会发展。

它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一种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行政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它的发展也推动着其他发展的进步。

2.新公共管理(中央财大2005年研;复旦大学2000年研)答:新公共管理是指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政府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以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以在公共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学术思潮。

新公共管理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引入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倡导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是人们不断改进政府,实现理想政府治理的一个努力方向。

虽然新公共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遭到了一些批评,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公共行政发展的总趋势。

它通过推进改革管理的整体的多元化和公共管理手段的企业化,促使政府不再担当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惟一提供者,而是担当公共事务的促进者和管理者,它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简答题1.简论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的区别和联系。

答:(1)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的区别行政学领域中的行政发展则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发展中国家行政管理问题的研究为基础展开的。

对于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之间的关系,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者的因果关系上,也就是行政发展导致发展行政还是发展行政导致行政发展的观点差异。

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首先,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是两个不同的行政过程。

行政发展是一种以自身(行政系统)为诉求对象的行政过程,其基调是改革,即通过行政系统的改革向更高级状态过渡的过程。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行政管理的保障-行政改革)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行政管理的保障-行政改革)

第十四章行政改革一、概念题1.绩效评估(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答: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用过去制定的标准来比较员工的工作绩效记录并及时将绩效评估结果反馈给员工,可以起到有效的检测及控制作用。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①在微观层面,绩效评估是对个人工作业绩、贡献的认定。

②在中观层面,是政府分支的各部门,包括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如何履行其被授权的职能,如政策制定执行的效果,项目管理实施的状况影响,给民众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等。

③在宏观层面,是整个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的绩效的测评,政府为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求所履行的职能,体现为政治的民主与稳定、经济的健康、稳定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的持续提高、社会公正与平等、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改变、精神文明的提高等方面。

2.政府绩效(华农2010研;厦门大学2008研)答: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

政府绩效可以分为政治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文化绩效四个方面。

3.公共危机(中山大学2010年研;中央财大2009年研)答:危机是一种突发性的紧急态势或事件,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损害,甚至威胁到社会系统的基本机制和行为准则,要求决策者迅速应对以消弭负面影响。

危机的种类很多,一般而言,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危机,只要涉及较大规模的公众利益,需要国家公共部门介入处理,便可划入公共危机范畴。

它可以是人为因素诱发的,也可以是非人为的自然灾害;可以是生产性危机,也可以是自然性危机,如“非典”、禽流感等流行疾病。

公共危机是指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

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

金太军_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要点笔记

金太军_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要点笔记

行政学导论一、行政的概念西方1.狭义行政说:行政是指除国家立法、司法机构以外的政府部门的政务活动。

魏劳毕、三权分立、优、缺2.中义行政说:行政是指一种与政治相分离的、实现国家目的的执行活动。

古诺德、意义、缺点3.广义行政说:行政是指国家所有机关(包括立法、司法、行政各系统所属部门)和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的管理与处理。

西蒙、意义、缺陷我国:其一、行政是国家行政其二、行政是一种管理活动。

只有通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才是行政管理。

二、公共的概念1.和私人行政相区别2.明确了行政活动的目的和程序3.决定了它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4.强调公众的参与性5.强调了行政活动的公开性综述所述,公共行政管理外延: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动内涵: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从事国家管理的活动公共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活动。

三、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规范以及管理活动的过程、方式和规律。

1.一般对象: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行政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是一般行政机关所普遍适用的行政原理和规律。

2.具体对象:总体综合性对象是指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专业性对象四、公共行政管理学的主要特点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3.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统一4.规范性和变通性的统一五、公共行政管理学与其他若干学科的关系(一)与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运筹学(二)与政治学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2.研究范围不同3.学科的性质不同联系:1.从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历史看,脱胎、独立 2.政治决定行政3.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能存进政治学的发展六、学习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原则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求同存异、鼓励争鸣4权变研究、优化方法5兼收并蓄、扬弃发展七、学习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掌握公共行政管理规律,正确行使行政职能,促进社会发展2.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3.有助于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八、学习公共行政管理学的方法1比较研究法2历史研究法3行为科学研究法4案例分析法(意义:实际公共行政能力、学习主动性、集思广益)第二章公共行政学的沿革一、西方政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产生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叶以后,工业革命、生产力、任务;资本垄断统治、社会矛盾首先产生于美国:三权分立、工商业、政治学研究二、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阶段(一)传统理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一、侧重制度二、过分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二)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前后)一、强调研究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二、过分重视人的行为因素(三)系统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一、全面性、整合性二、运用系统理论等(四)新公共管理时期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1.新公共行政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投入3.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行严格的绩效目标控制……4.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办法、手段和竞争机制5.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6.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7.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三、我国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现状1.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组织相继成立2.行政学论著相继问世3.建设起一支初具规模的行政学研究队伍4.我国行政学者已进入国际行政理论的研究行列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可的公关管理硕士6、理论实践不足:1.本土化不足2.行政学研究队伍还跟不我国行政学发展的需要:从学科的内容上看从研究方法上看3.我国行政学从内容到方法都存在缺陷:从研究内容从研究方法4.我国行政学的研究和教学宏观分析多,中观、微观分析少。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

第五章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一、概念题1.人事行政(湖南农大2013年研;北科2012年研)答: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它是在行政过程中,为协调人与事、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目的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和能力,在完成行政任务中创造最佳的工作效果。

2.职位分类(南航2013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2008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首都经贸大学2008年研)答:职位分类是指按照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要的资格条件进行的人事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的具体过程一般由职位调查、职系区分、职位评价、制定职级规范和职位归级等五个程序组成。

与品位分类相比,职位分类的特征是:职位分类是以“事”为中心的、职位分类的等级随职位而定,不是随人走;工资差别与职位工作的难度、责任大小和资格深浅成正比,是同工同酬;重视专家作用,利于专才成长;公务员分类复杂,技术性要求比较高;公务员的升迁调转范围和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易于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

其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弹性较小。

3.品位分类(中山大学2003年研)答:品位分类是指以国家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职务或等级高低为依据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品位分类作为人员分类的两大制度之一,其基本特征是:①品位分类是以“人”为中心的分类体系。

品位分类的对象是人以及人格化的职务等级以及人所具有的其他资格条件。

在人员运用方面过分重视人员的学历、资历、经验和能力,个体的背景条件在公职录用和升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职年限、德才表现等通用资格条件是晋升的主要条件。

可见,品位分类是人在事先。

②分类和分等相互交织。

分类实际上同职务、级别和分等同时进行,品位分类通常采用先纵后横的实施方法,即先确定等级,然后再分类别。

③品位分类强调公务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管理的目的-行政效率)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管理的目的-行政效率)

第十六章行政效率1.行政效率的特点和要素。

答:行政效率是指在保证政府活动目标方向正确,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

(1)行政效率的特点①方向性这是指要把行政效率与行政效果、行政效能、行政效益综合起来加以把握。

②关联性效率的实现以一定的效能为基础,评价效率又要以对效益的肯定为前提。

效率与效能、效益是密切相关的。

③社会价值性在公共行政管理中,效率永远不能脱离社会价值因素而成为中性的东西。

因为行政产出的价值往往无法用同样的尺度衡量。

(2)行政效率的要素①效益要素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社会效益是评价与测定行政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行政效益由四个因素决定:a.行政活动总方向和性质,即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b.各项行政决策的质量,即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和现实条件;c.各种行政工作的质量,即其结果是否符合法律的、计划的和技术的要求;d.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行政任务的数量。

②经济要素经济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行政投入量的问题。

从经济角度讲,提高行政效率的主要途径是降低行政费用。

③时间要素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不可能不考虑时间要素。

在行政效率问题上,时间的意义有:a.时间是完成行政任务的基本条件,任何行政任务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b.时间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自然尺度;c.时间是具体行政活动的现实尺度;d.行政工作要讲究时限。

2.行政效率的重要意义。

答:行政效率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得重要意义表现在:(1)行政效率是衡量公共行政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无论公共行政管理的设备和方法如何先进,人员素质多高,体制和法规如何合理、健全,如果这种公共行政管理不能产生较高的行政效率,它就不可能产生较大的行政效能,因而也就算不上一种高质量的公共行政管理。

(2)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管理的生命线在行政决策正确或行政目标已定的情况下,唯有提高行政效率才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服务。

不仅如此,行政效率也是公共行政管理的归宿。

行政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行政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行政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行政管理?行政和政治有何区别?现代行政管理的含义:a最广义的: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b广义的: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等c狭义的: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区别:(1)两个名词的概念不同,适用范围不同,蕴含内容也不同。

政治,泛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和国际事务诸方面的活动。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

行政,主要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法律行为,也只机关、团体、企业内部的日常管理工作。

(2)行政工作是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并受到政治制度和理念的影响与制约;政治的开明程度可以通过行政行为来体现。

(3)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而行政是这种意志的执行。

2.行政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学习行政管理学有什么意义?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意义:①对指导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②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水平和行政效率③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务员的素质3.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做好行政管理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十七大报告内容的12个要点:P20第二章:行政环境1.什么叫行政环境?行政环境包括哪些方面?行政环境即政府管理的环境,是指围绕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能直接或间接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和。

(1)自然环境(包括地理状况、人口分布、人工生态系统)(2)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民族宗教环境和国际环境)2.经济和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一、经济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一)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发展状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1.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行政系统的存亡和性质2.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行政系统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3.生产力发展状况提供了行政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4.人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系统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二)生产关系与具体的经济体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1.基本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和变化2.具体的经济体制影响行政体系的功能和运行模式二、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一)国体直接决定着行政系统的基本性质(二)政体决定了行政系统的具体形式和地位(三)政党制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四)政治生活的民主、平等程度制约行政系统决策与执行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五)政治形势的稳定程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运行状态(六)法律制度规定与保障着行政系统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的地位(七)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程度制约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规范水平3.民族环境、自然环境和国际社会环境对行政系统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一、民族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一)民族环境影响政府的民族政策及相应的行政机构设置(二)民族环境影响着行政系统的体制(三)民族环境制约行政系统权力的行驶(四)民族环境关系着行政系统的凝聚力大小二、自然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一)地球环境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制约行政系统的发展模式(二)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影响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从而制约其行政系统的财力基础与功能发挥(三)自然资源环境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结构,从而制约着其行政系统的部门设置与功能体系(四)地理形状影响国家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与行政系统稳定状况(五)地理环境制约着政府的国际战略及其相应的功能组织三、国际社会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一)国家间的密切交往,影响各国行政系统的职能、政策和机构(二)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促使各国设立处理这些事件的临时机构(三)国际社会的共同问题,使各国相应设置了解决问题的职能及机构(四)国际组织的出现,使各国政府产生了与之对应的职能及机构(五)国家行政系统的活动还要收到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的约束4.如何创建良好的行政外部环境?一、创建良好的经济环境(一)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二)建立、健全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体制(三)充分调动一切人财物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二、创建良好的政治环境(一)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实现行政系统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二)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和监督,让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三)自觉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重视发挥人民政府、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作用,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四)大力推进法治建设三、创建良好的民族环境(一)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二)加强民族团结,培养国家民族意识(三)在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最好方式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四)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缩小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四、创建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一)培养行政系统成员的国际意识(二)反对侵略、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四)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五)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全方位交流第三章:行政职能1.什么是行政职能?从行政过程的角度论述行政职能体系。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管理的保障-行政伦理)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管理的保障-行政伦理)

第十三章行政伦理1.行政伦理规范的特点。

答:行政伦理规范,从广义上说,是指国家公务员在任职期间必须遵循的从政指导思想和执行公务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国家为公务员规定的活动原则、工作程序、办事规则、言行标准和行政纪律等。

从狭义上说,行政伦理规范也即是行政道德规范,是指行政人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行政伦理规范具有以下特点:(1)强烈的政治性国家公务员的行政伦理规范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宗旨就是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约束公务员的行为,从而保证公务员忠实地执行国家的意志。

这就决定了它和一般规范相比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的特点。

(2)高度的强制性行政伦理规范最主要、最关键的就是对公务员权力行为的约束。

且由于权力往往对它的行使者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使权力的行使者很难自觉自愿地照章行事,必须借助“物化的力量”即强制性力量对之进行约束。

(3)广泛的示范性公务员的职业特点使公务员成为政府形象的主要象征,使公务员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往往对社会产生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影响。

因此,行政伦理规范所能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个体的范围,对其他行业甚至整个社会都有示范的作用。

(4)较强的可操作性我国公务员行为规范,必须易于被公务员掌握和践行,能够成为广大公务员行为的现实准则。

行政伦理规范必须简洁易行,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2.行政品德的特点。

答:公务员的行政品德就是行政伦理规范在公务员个人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中的体现,同时也是公务员在其行政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行为特征和倾向。

行政品德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性①行政品德须是公务员各种行政活动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品德;②公务员在其所从事的行政职业之外,还是社会和家庭的一员,他的行政品德应与他的整体品德相一致。

且,构成行政品德的诸多要素应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2)稳定性行政品德是行政伦理规范在公务员思想、行为中的一贯体现,而不是一时的表现、一事的做法。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协调)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协调)

第八章行政协调1.行政协调的类型。

答:(1)对事的协调与对人的协调①行政活动在总体性质上是属于执行性的,要求正确协调好诸如中心工作与非中心工作、规范性的工作与突击性的工作等关系,保证行政事务有条不紊、和谐不悖地进行。

②人是行政行为的主体,行政协调突出地表现在对人的协调上。

组织与组织、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场合,也需要通过人际间的沟通加以理顺。

(2)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①内部协调是指行政自身的协调,行政自身协调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②外部协调有广义和侠义之分:a.从广义上说,实际上就是行政与社会发生关系的体现;b.从狭义上说,外部协调是指行政与国家政权建设的关系,指行政与其他国家政权机关和政治组织的关系。

(3)认识性协调与利益性协调①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各个具体的执行主体,由于各自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心理素质等的不同,对于同样一个行政目标,可能产生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理解,并通过一定的态度、情绪、行为反映出来,需要进行认识性协调。

②行政行为与执行主体的物质利益需求总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促进工作效率。

公共性的行政行为,必须以实现国家利益为重,以服从长远、全局利益为重,同时又要兼顾集体与个人利益;而在个人利益之间,应本着团结互助的精神,尽可能照顾到方方面面。

(4)促进式协调与纠偏式协调①对各部门在执行进展上拉开差距的现象进行协调,必须通过积极的促进来达到新的平衡,而不能一味强调平衡而因循守旧。

②对某些部门或个人违反行政规范、破坏整体利益,给全局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协调就必须通过严肃的纠偏来维护正常的秩序,决不能无原则地调和矛盾,姑息迁就。

(5)合作式协调与应变式协调①许多行政行为,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带有综合性质。

些行政行为,不仅需要纵向层级节制的树型沟通,而且讲求横向的、彼此贯通的辐射沟通。

②具体的决策过程中,有可能某些决策先天不足,但在决策范围内又无法验证自身缺陷,一旦付诸实施,就显现出不合理;亦有一些根据原本条件的决策是正确的,但社会实践的诸要素发生了变化,因此就必须进行应变性协调。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管理的保障-行政管理的保障)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管理的保障-行政管理的保障)

第十一章行政环境1.行政环境的特点。

答:行政环境是指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这些条件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自然界的、社会界的。

总之,凡是作用于行政系统并为行政系统反作用所影响的条件和因素,都可以属于行政环境的范围。

行政环境具有以下特点:(1)广泛性行政环境是作用于行政系统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这表明行政环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宽泛,行政系统可以涉及系统之外的很多因素。

(2)复杂性行政环境和行政组织之间以及行政环境诸要素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此种复杂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显现得更加明显。

(3)差异性不同行政主体在同一时期或同一行政主体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行政环境是不同的。

行政环境的差异性一般会导致不同的行政行为、行政目标和任务,甚至影响到行政组织运行的结构与体制。

(4)权变性现代社会行政职能随着行政环境的变化而日趋繁杂。

伴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环境正以加速度方式发生改变。

这在客观上要求行政组织的管理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回应。

2.行政环境的社会环境。

答:行政环境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主要指作用于行政系统的物质技术和经济制度,即通常所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共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对行政系统的产生、性质、运作目标和方式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行政系统的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发展。

(2)政治环境政治环境主要指作用于行政系统的国家政治制度,如国家政权的性质和组织形式、阶级关系、政党制度以及立法、司法、军事、监督等方面的制度。

①国体直接决定着行政组织的基本性质;②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国体的表现形式;③政党制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④法律制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3)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作用于行政系统的文化教育、思想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社会心理等。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导论-公共行政学的沿革)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导论-公共行政学的沿革)

第二章公共行政学的沿革1.西方公共行政学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1)传统理论阶段这一时期的行政学理论的特点:①侧重行政制度、机构、程序、方法的研究,提出了系统化、计划化、协调化、效率化等一些行政管理原则,为行政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过分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过分重视组织的静态而忽视动态,过分重视机构、制度而忽视环境的影响及人的精神因素。

(2)行为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行政学理论研究的特点:①强调研究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从人与组织、环境的关系角度来研究决策问题,因而使行政学研究的重点和角度发生了转变,也完善了行政学理论体系。

②过分重视人的行为因素而忽视了组织结构、法制的作用。

(3)系统理论时期这一阶段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特点:①以全面性、整合性姿态出现,综合了前两个时期的理论研究成果,强调整体宏观研究。

②运用系统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的新成果来研究,管理逐步走向定量化、科学化。

为此,人们也称这个时期为科学化阶段。

(4)新公共管理时期①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管理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有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以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

②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③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

④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手段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

⑤新公共管理正视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

⑥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⑦新公共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章节题库-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章节题库-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篇公共行政管理的保障第十一章行政环境一、概念题1.行政环境(中央财大2009年研)答: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自然界的、社会界的。

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

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条件的总称;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或条件的总称。

某种因素或条件成为行政系统的外部环境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处于行政系统界线之外;②与行政系统相关联。

行政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中央财大2004年研)答: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是指在一定政治体系中与公共组织并列且对公共组织发生作用的诸种政治因素之总和。

这些政治因素从理论上看,主要是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关系等因素,其中也包括公共事业管理所拥有的政治权力;从现实中的实体看,主要是同一国家或社会中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等。

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与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是一种互相影响和制约,互相作用和适应,以求得动态平衡和稳定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政治环境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也有可能通过自身积极的活动改变和利用其政治环境,影响政治环境的结构和功能。

二、简答题1.行政环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中央财大2005年研)答:行政环境即行政生态,是指政府行政组织在履行行政职能的过程中所依托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

行政环境的理论依据是:(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在实践基础上的一致根据行政系统和行政环境的关系,可得出如下结论:①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行政系统必须并只能在一定行政环境中运行和发挥作用。

行政环境改变了,行政系统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

②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施加影响的对象,行政环境的改变是行政系统功能有效发挥的结果。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行政管理的目的-行政职能)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行政管理的目的-行政职能)

第十七章行政职能一、概念题1.行政职能(北理2008年研;中央财大2006年研)答:行政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它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其行使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反之,它发挥的程度又制约和影响其他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

行政职能反映行政管理活动的内容、实质与方向,表明政府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是行政组织设置和改革、行政决策和执行的基础。

因此,它在行政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具有如下特点:执行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2.行政管理的政治职能(中央财大2010年研)答:行政管理的政治职能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

政治职能是维护国家统治的一项基本职能,其核心在于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包括:①专政职能,表现为政府承担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和反社会分子,保障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的职责;②民主职能,表现为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各种民主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程序,不断扩大政府同群众联系的渠道,完善公民参政议政的机制等。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的行政职能体系及其意义。

(中山大学2004年研)答:(1)行政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服务四个方面。

其中:①政治职能,这是维护国家政治统治的一项基本职能。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

②经济职能。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

③文化教育职能。

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管理。

④社会服务职能,我国行政管理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因此,搞好社会服务,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国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管理的目的-行政目标)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管理的目的-行政目标)

第十五章行政目标1.行政目标的基本特征。

答:行政目标就是一个行政机关或组织,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条件与需要,配合当代文化公认的价值系统,根据国家或政府所赋予的使命和任务,经由构成人员的共同参与,得到一致认同的思想和志业观,朝一致方向共同努力所追求的各种成就和最后的成果。

其主要特征有:(1)规定性这种规定性集中表现为公共行政的根本目标由宪法和有关法律所规定,行政组织本身不能改变。

这包括两种情况:①行政组织的总体性原则目标由宪法和有关法律直接规定;②行政机关的工作目标由符合宪法和法律原则的行政法规和工作制度所规定。

(2)复杂性行政是对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管理对象的普遍性质和其规模庞大、门类众多、业务广泛的性质决定了其目标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3)责任性责任性或服务性,就是现代公共行政所必须奉行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行政目标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目标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4)协调性行政目标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同时要考虑很多个政策目标。

为实现政策目标的组合与协调,必须巩固多目标问的同向性,减少它们之间的异向性。

(5)权变性行政组织的外在环境会改变,行动本身也能造成新的情况。

因而必须调整原有组织目标,对已经丧失时效或已无希望达到的组织目标必须予以放弃。

2.行政目标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答:行政目标就是一个行政机关或组织,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条件与需要,配合当代文化公认的价值系统,根据国家或政府所赋予的使命和任务,经由构成人员的共同参与,得到一致认同的思想和志业观,朝一致方向共同努力所追求的各种成就和最后的成果。

行政目标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得作用表现在:(1)决定行政实践的方向行政目标方向是否正确决定着行政组织管理活动的效能。

(2)促进行政组织结构和权责体系合理化以目标为导向设立机构和分配权责,有益于促进其合理化,从而实现各司其职,提高效率。

(3)建立考核的公平和客观的标准组织目标尤其是具体的工作目标,可以作为考核的客观和公平的对照标准,为组织稳定和形成公正舆论创造条件。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行政法制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行政法制

第12章行政法制1.行政法制建设的意义。

答∶作为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保障,行政法制又称政府法制,是指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行政法制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三个基本环节,是国家最重要的法律制度之一。

行政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行政法制建设有利于加强公共行政管理的强制力和权威性作为国家管理,公共行政管理执行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体现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和切身利益,不允许任何人违背它。

而法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强制性和权威性。

因此,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可以以完备的法制形式维护和巩固公共行政管理的权威和功能。

(2)行政法制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就迫切要求改变过去的经济管理方式,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经济。

要对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实行法律调整,明确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把他们之间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变成一种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起新的良好的生产秩序和经济秩序。

(3)行政法制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力保障。

行政法制建设在整个法制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系尤为密切。

只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守法,才能真正谈得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民主权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2.行政立法的性质和主体。

答∶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1)行政立法的性质①行政立法的行政性a.行政立法的行政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行政立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第二,行政立法所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公共行政管理事务及与公共行政管理有关的事务;第三,行政立法的根本目的是执行和实施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实现公共行政管理职能。

b.行政立法虽然具有行政性,但它又不同于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第一,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是法律特别规定的,不是所有的行政机关都享有行政立法权;第二,行政立法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其对象具有普遍性;而具体行政行为针对的是特定的人和事,其对象是个别的。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课后习题-第一章至第十七章【圣才出品】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课后习题-第一章至第十七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导论第一章公共行政管理学概述1.行政和公共的涵义答:(1)行政的涵义①在西方,最早的行政的含义有“辅助、治理”之意。

②近代以来,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行政概念有如下三种看法:a.狭义行政说,认为行政是指除国家立法、司法机构以外的政府部门的政务活动,该观点主要依据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提出了行政仅仅是指政府行政部门的政务活动的观点。

b.中义行政说,认为行政是指一种与政治相分离的、实现国家目的的执行活动,以美国行政学家古德诺为代表。

c.广义行政说,认为行政乃是指国家所有机关(包括立法、司法、行政各系统所属部门)和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的管理与处理。

③我国行政学界对行政概念的看法行政管理与一般管理包括政府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在某些原理、原则和方法上是相通的。

但行政管理又不同于一般管理,只有通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各种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才是行政管理。

(2)公共的涵义“公共”是行政的修饰词,公共二字将其与私人行政相区别,公共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和行政活动的公开性,它明确了行政活动的目的和性质,并决定了它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3)公共行政管理的涵义公共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活动。

2.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特征答:公共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具有独立研究对象、独立范畴体系的学科,它有如下特点:(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公共行政管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和基本内容均与政治领域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同时,公共行政管理学又揭示了行政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规律,所以具有社会性。

(2)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公共行政管理学的范畴、原则、原理等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同时它又系统总结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

(3)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统一公共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

它广泛运用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执行)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执行)

第七章行政执行1.行政执行的特点。

答:行政执行有着自身内在的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我们正确、有效地实施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行政执行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目标性行政决策活动本质上是对未来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作出的一种反映。

它指出了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大致的方向,具有一定的理想成分。

如何把理想变成现实就是行政执行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如何通过实践使行政决策目标如期或提前变成现实。

可见行政执行是一种有目标导向的活动。

(2)综合性行政执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活动过程。

在执行系统内部,要想使行政执行活动顺利而有效进行,就需要把人、财、物、时间、信息、管理技术、规章制度等因素加以系统与综合,使其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有序状态,以发挥出最大整体效应。

行政执行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活动,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管理手段,如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思想教育手段等才能完成行政执行的任务。

(3)强制性行政执行是依托行政权力,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和法令、法规的活动。

因此,在执行手段、执行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强制性。

它要求执行对象服从执行者发出的执行指令,遵守执行的有关制度和规定。

否则,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就有权对其实行职权范围内的强制措施或处罚行动。

执行活动的强制性反映了执行活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具体性执行活动是对方针、政策、决定、命令的具体实施,它要求对决策的整体目标加以分解,使内容具体化,以便于实施部门的具体操作。

因此,行政执行活动是一项具体的、细致的和规范性的工作。

(5)时效性行政执行有很强的时限要求,行政执行必须做到果断、快速、高效、及时,保证行政执行的高效率。

(6)灵活性现实管理活动是错综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在执行活动中新情况和新问题随时都会发生。

面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和行政执行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执行者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灵活变通地使决策目标得以实现。

灵活性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变通执行行政决策,从而保证上级的决策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章行政改革
1.行政改革的动力与阻力。

答∶行政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改革仅指政府机构的改革;广义的行政改革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公共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包括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等。

(1)行政改革的动力
①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
a.经济因素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重要因素的行政系统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b.政治因素
政治和行政有着最为紧密的关系,政治发展对行政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

因为,行政本质上是对国家意志的体现和执行,政治制度的变更与发展必然引发行政制度的相应变化。

c.文化因素
任何行政体系的体制、机构、运作程序以及行政人员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d.科学技术因素
在当代,科学技术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冲击是巨大的。

这主要表现在公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促成行政组织的相应变革。

②行政改革的内部动力
a.职能的动因
行政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行政组织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这就使得重新调整政府经济机构的设置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b.人事的动因
组织与人事密切相关,人事变动会影响到组织的变动。

包括高级领导人的变动对行政组织的影响和人员素质的变化对行政组织的影响这两种情况。

c.专家的动因
专家拥有丰富、先进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对组织的弊端以及机构改革的意义、步骤和前景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从而大大提高行政改革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行政改革的阻力
①误解方面的阻力
人们对行政改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的理解,出入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改革。

加上行政改革前的信息沟通不够,更会引起一些有关人员的不满和误解,形成一些阻力。

②利益方面的阻力
行政组织的改革必然会触动某些人和集团的利益,进而形成不满和阻力。

③成本方面的阻力
行政组织的改革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如果成本投资大于收益时,改革与发展就难以继续进行。

④组织惰性方面的阻力
改革本身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容易受到组织惰性的抵制和阻挠。

⑤改革不确定性方面的阻力
改革的意义在于"新",但新的东西总是人们所不了解和不熟悉的。

而对不了解和不熟悉的东西,人们通常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安全感,从而对改革持一定的观望和保留态度。

⑥习惯性方面的阻力
行政人员长期处在一个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从事某种特定的行政工作,就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形成对这种环境和工作的认同情感,形成关于这种环境和工作的一套较为固定的看法和做法,即习惯性。

当改革试图改变他们某种习惯性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情感震荡,导致他们容易失去公正地判断变更的客观尺度,产生抵制态度。

2.现阶段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现阶段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转变政府的角色职能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法明确各级政府的具体职能,克服政府职能转变的各种制约因素,有效防止权力越位以及职能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现象。

(2)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体制
从80年代以来,我国从经济、政治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对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但这一改革任务尚未完成,有许多问题仍亟待解决,只有从体制上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公共行政体制才能进入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3)调整和优化政府结构
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组织体系,包括调整政府的层级结构,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

(4)改进行政领导体制,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行政领导体制是公共行政体制运转的核心部分。

公共行政体制有效运行,有赖于行政首长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及时协调和有效监督。

(5)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
①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干部分类管理问题,积极探索和试行地方行政首长,特别是市、县、乡行政首长的直选制;
②制定选任制领导干部的法定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等制度;
③改革和完善领导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合理设置职级结构,增强职级对领导干部的激励作用;
④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切实解决分配不公、激励不足和约束乏力等问题;
⑤完善领导干部交流和回避制度,积极探索改革和完善干部双重管理体制,使各级政府不仅能够留住人才,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公务员的作用。

(6)改革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改革预算体制,使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公共需求。

(7)改革和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必须改革和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共权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有效地克服和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3.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

答∶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主要积累了以下经验∶
(1)转变思想观念是机构改革的前提
一些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出于对机构改革可能影响自身的既得权力和利益的考虑,改革
缺乏主动性,甚至成为改革的阻力。

因此,要推进机构改革,首先要解决政府自身的思想观念问题。

(2)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是政府机构改革的直接推动力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最基础条件。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历史过程,传统旧体制的惯性难以在短时间内根除,这造成实践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因受旧体制的制约而未能到位。

机构改革也就难以取得明显、持久的成效,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3)行政法制建设是保障
以往历次机构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行政立法同机构改革不适应,行政组织、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等方面都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依据。

虽然党和政府花了极大的精力,从中央到地方裁并、精简了很多机构和部门,但由于缺乏立法和行政法规,机构改革一度取得的成果因没有经过必要的立法程序来获得法律的保护而无法得到巩固。

(4)妥善安排分流人员是难点
以往改革只满足于依靠行政命令把编制数字压下来,却不能使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安排,帮助他们找到政府机构以外新的就业机会,并创造出大于自身消耗的物质财富,因而精简也就往往成为下一轮膨胀的开始。

(5)机构改革的综合配套是必要条件
机构改革应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上下配套,还必须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

此外,不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党政对口设置机构,职能交叉、互相掣肘,既削弱了党的领导,又不利于建立适应新的经济体制需要的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

4.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答∶(1)行政改革的目标
行政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
①造就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②把依法施政贯穿于公共行政管理全过程;
③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人民满意的政府;
④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2)行政改革的指导原则
①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
②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③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问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④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实行政策和规则制定、行政执法、纠纷解决、行政监督四类职能和机构的适度分离,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合理配置机构职责,既要适当分工、互相制约,也要互相配合,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效率;
⑤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要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健全行政组织立法,实现政府职责、机构、编制的法定化,从制度上保证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的科学化、规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