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册秋词(其一)知识点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册秋词(其一)知识点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册秋词(其一)知识点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秋词(其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原文及翻译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二、字词解释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三、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四、课后练习1.默写《秋词》这首诗。
2.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5.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秋词(其一)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预祝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本课知识。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册秋词(其一)知识点】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秋词》 知识清单
《秋词》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秋词》的作者是刘禹锡。
刘禹锡(772 年-842 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他的诗歌风格明快,常常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二、诗词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三、诗词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当时,他身处困境,但仍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传统文人往往在秋天抒发悲秋之情,而刘禹锡却与众不同,以独特的视角描绘秋天,表达了他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四、诗词赏析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开篇对比,直言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会感到悲伤寂寥,但诗人却认为秋天比春天还要美好。
这种观点打破常规,表现出诗人的与众不同和豁达胸怀。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秋日晴空白鹤高飞的壮丽景象。
那只白鹤冲破云层,直上云霄,引发了诗人的无限诗情。
这里的“鹤”象征着诗人自己,表达了他不屈服于命运,积极向上的精神。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激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以振奋和鼓舞。
五、艺术特色1、立意新颖诗人一反悲秋的传统,赞颂秋天的美好,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创新精神。
2、形象生动通过“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生动描写,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气势豪迈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气势豪迈,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高远的志向。
六、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七、重点词汇1、寂寥:寂静空旷,形容秋天的冷清。
2、春朝:春天的早晨,泛指春天。
3、排云:冲破云层。
八、相关拓展1、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刘禹锡还有许多著名的作品,如《陋室铭》《乌衣巷》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秋词
《秋词﹝其一)》笔记整理1.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
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
有《刘梦得文集》。
2.写作背景:《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
3.朗读节奏:4.句意解析:(请描绘诗句)自古/逢秋/ 悲/寂寥,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寂寥:冷清萧条。
﹞我言/秋日/ 胜/春朝。
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春朝:春天。
)晴空/一鹤/ 排云/上,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排:推开。
)便引/诗情/ 到/碧霄。
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碧霄:蓝天。
)5.第一句中的“自古”有什么作用?自古是为了突出下文“我”的新见。
反映作者的豪迈的气概。
6.一二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爱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7.诗人开篇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既是对秋景的认可也是一种对自己自信的表现。
表达了作者积极豁达、乐观向上、锐意进取、豪迈的情怀。
8.诗人认为鹤是不屈的化身,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9.排是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白鹤排云而上、冲破云霄的气势,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豁达的情怀字词释义字词赏析语境内容作者情感10.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
11.表现不同腐朽势力妥协奋斗向上的坚定信念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2赞美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3.其他关于秋天的诗句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初一语文秋词其一刘禹锡
初一语文秋词其一刘禹锡一、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三、字词注释1.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2. 春朝(zhāo):春天。
朝,日,天。
3. 排云上: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4. 碧霄:青天。
四、诗句赏析1. 首句“自古逢秋悲寂寥”2. 第二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却独树一帜,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悲秋观念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诗人不随波逐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3. 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在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振翅高飞,冲破云层。
“晴空”营造出一种开阔、明朗的氛围,“一鹤”则显得孤单却又坚毅,“排云上”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力量和向上的冲劲。
鹤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吉祥、高雅,在这里它也是诗人精神的象征,诗人借鹤表达自己冲破困境、积极进取的志向。
4. 第四句“便引诗情到碧霄”- 此句紧承上句,那只高飞的鹤引发了诗人的诗情,使诗人的情感也随之飞到了青天之上。
诗人的诗情随着鹤的高飞而升华,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两句诗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鹤的飞翔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五、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的赞美,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挑战精神。
诗人以秋景为依托,抒发了自己豪迈的诗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一扫传统悲秋作品中的消极情绪。
六、写作特色1.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将传统的“逢秋悲寂寥”与诗人自己的“秋日胜春朝”进行对比。
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独特的见解和乐观的情绪,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与众不同的心境。
七年级语文上册刘禹锡《秋词其一》解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刘禹锡《秋词其一》解读公元805年的秋天,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的刘禹锡携家带口,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在是年初冬到达了这个荒蛮之地。
时值初冬,寒气逼人。
一家人居无定所,似寒鸭无枝可依。
好容易捱到第二年春天,才在城外搭建了几间简陋的房子,安顿下来。
而这一住,就是十年。
战国的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气也”。
古往今来,多少次文人悲秋的叹息,多少回宦海沉浮的惊涛骇浪,荡涤了一个又一个萧杀凄凉的秋天。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秋日的潇潇暮雨,飒飒西风;秋日的严霜刀剑,孤月清辉……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止诗人的一腔豪气干云,铮铮铁骨。
刘禹锡就是刘禹锡,失败又如何,被贬又如何,我自认自己做的事业是利国利民的大计,此生无愧于心,可直面天地。
或是一时失意,怎可就此沉沦?相信今日是非曲直,后人自有评说……朗州的秋天是绚烂而明丽的。
极目远眺,洞庭湖碧波荡漾,浩浩荡荡,水天相接,横无际涯;远山遍山叠翠,层林尽染;林间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这样的秋景,哪有什么凄凉,分明是要比春日还要多了几分繁华和期许。
诗人仰望天空,秋高气爽,云卷云舒,一只白鹤正从天际飞来,只见它一声长鸣,响彻寰宇,双翅凌空而起,排云直上九霄。
那鹤鸣划破了这宁静的秋日,也引起了作者的诗情,一首《秋词》便信手拈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秋词一改古人伤春悲秋的愁绪,自言“秋日”更胜“春朝”。
“春朝”虽有繁花似锦,莺歌燕舞,但总少了一些厚重,少了一些妥帖;虽是一年之计的开始,却总没有秋日的丰硕和积淀。
秋日同样有绚烂的色彩,有蕴含的生机,更有经历盛夏狂风暴雨之后的一份稳重和内敛。
同时又少了几分春日的张扬,却多了一些含蓄和丰富。
“晴空一鹤”的意境虽又有孤独之感,但更多的是乘长风冲云霄的气势和胸怀。
刘禹锡的诗情是为大唐除时弊兴新政的豪情;是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自己的深情;是虽受挫却仍矢志不渝的真情。
虽然少年意气风发的张扬被现实无情的践踏,但只要那颗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还在,总有一天,也会如天空中的那只白鹤一样,排云而上,直冲九霄……这是一千两百年前的那个诗人在秋日的宣言。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词(其一) 采桑子 重阳 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 北师大版(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
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
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
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一、简介刘禹锡,着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七年级语文古诗秋词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古诗秋词知识点在七年级语文学习中,古诗秋词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讨论七年级语文古诗秋词的相关知识点。
一、秋词的定义秋词是指描写秋天景象、表达秋天情感的诗歌。
秋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多为思乡、离别、惜别、感慨等,像《登高》中的“临上临皆险峻,指高指皆崭新。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描绘了登高观景时的雄心壮志和追求。
二、秋词的构成秋词包括了题目和篇目两个方面。
1. 题目秋诗的题目要尽量简洁精练,能够体现出主旨或者部分内容即可。
比如《秋夜读书示子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 篇目秋词开篇常要写秋天景象,为后文营造气氛;接下来讲述诗人的情感或思想,让读者更能深刻地理解秋的意境。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秋思》开篇就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转蓬。
移舟泛水碧云天,寒烟凉月别西楼。
”,通过景色描写引发读者秋的思怀。
三、常见的秋词1.《登高》杜甫“乱云飞渡仍从容,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身事浑如梦,一到江南瘦如柏。
”2.《菩萨蛮·秋雨凄凉》李清照“秋雨凄凉江浸葵,一片菜花香径微。
斜阳断续江烟里,潇潇暮雨楚江湄。
”3.《江城子·秋思》苏轼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转蓬。
移舟泛水碧云天,寒烟凉月别西楼。
四、秋词的写作技巧1. 描述秋天景象,描绘气候与景色。
2. 以情感或思想为主线,表现对秋之感受。
3. 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色不少。
4. 表达平实朴素的语言,声情并茂,揣摩其中的韵味。
通过学习和掌握秋词的相关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人的文学创作,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融入秋词的元素,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1
秋词教学目标: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X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X禹锡,字梦得,某某人,自称某某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X宾客。
晚年在某某,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X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X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七年级古代诗词秋词知识点
七年级古代诗词秋词知识点在七年级的古代诗词学习中,刘禹锡的《秋词》是一首具有独特魅力和重要知识点的佳作。
《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奔放,富有哲理。
从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来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可谓是整首诗的关键。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会感到悲凉寂寥,但诗人却直言自己认为秋天胜过春天。
这种与众不同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的悲秋思维,展现出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境。
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态度,是我们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时需要重点把握的。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通过描绘一只白鹤在晴朗的天空中振翅高飞的画面,进一步烘托出秋天的生机勃勃和高远辽阔。
那排云而上的白鹤,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更激发了诗人的诗情,使其飞向那高远的蓝天。
这里的“鹤”象征着诗人不屈的精神和高远的志向。
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自古以来人们的悲秋之情与自己对秋的赞美进行对比,突出了自己对秋天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句中,“排云”二字形象地描绘出白鹤直冲云霄的姿态,赋予了白鹤以人的力量和决心,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
在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秋词》简洁明快,语言流畅自然。
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理解这首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从文学素养的培养角度看,通过学习《秋词》,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和思考方式,拓宽文学视野。
在情感教育方面,诗人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够像诗人一样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被外界的负面情绪所影响。
从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角度,学习《秋词》可以让学生掌握诗词赏析的基本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及训练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诗人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使音韵回环往复,同时也恰切地表现了时间、空间的来回转换,表现出妻子盼归、诗人思归的情感,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六、课文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一、作者简介
七年级上册秋词四首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秋词四首知识点
在七年级上册秋季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四首秋季诗歌。
这些诗
歌表达了诗人对秋季的感受和观察,同时也展现了诗歌的美妙之处。
以下是这四首秋季诗歌中的一些知识点。
1.《秋词》 -于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秋季景象的喜爱。
其中一些知识点,包括:
-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这一行描绘了夕阳照射在村庄中
的牛羊。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象之一。
-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这一行表达了作者看到
秋露时的心情,并说明这个时候晚上还很暖和。
2.《绝句》 - 杜甫
这是一首四行诗,将秋季的凉爽与丰收联系在一起。
其中一些
知识点,包括: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一行形象地描绘了秋季丰收的景象。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两行描述作者停止喝酒,看着秋月,思考时间的流逝。
3.《山行》 - 杜牧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秋季爬山的经历,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恐惧感。
其中一些知识点,包括: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行描述了作者在山中迷路,最终发现了一座小村庄。
- “临别赠言先生赋,赋得泪下沾裳衿”这两行表达了作者对面临离别的悲伤。
4.《登高》 - 杜甫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季爬山时的感受,并将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联系在一起。
其中一些知识点,包括: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行描述了作者爬山时听到的猿鸣声,以及下面的河流景象。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行表达了大自然的辽阔和无限繁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
七年级语文《秋词(其一)》《采桑子 重阳》《登高》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秋词(其一)》《采桑子重阳》《登高》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秋词(其一)》《采桑子重阳》《登高》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寂寥.liáo春朝.zhāo分.外fèn不似.sì寥廓.kuòxiāoāi渚.清zhǔ霜鬓.bìn潦.倒liáo 碧霄.xiāo啸哀..2. 词语寂寥:寂寞凄凉。
春朝:本指春天的早晨,这里泛指春天。
排云:凌云。
排,冲破。
碧霄:蓝天。
寥廓: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黄花:这里指菊花。
霜:指的是烂漫的秋色。
猿啸哀:指猿猴的叫声凄厉。
落木:树叶。
万里:指离家万里,飘泊在外。
百年:指一生。
繁霜鬓:鬓发斑白如繁霜。
潦倒:衰颓,失意。
3.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诗现存800余首。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人。
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八岁时写过一首题为《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露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
后来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领导工农红军与军阀展开斗争。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7岁学诗,15岁扬名。
代表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 秋词(其一)》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 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 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 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 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 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 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刘禹锡早年生活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 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 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 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 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 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 陶指点。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 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贞元九年(793 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 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 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 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 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贞元十八年(802年), 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 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 密。
本课关联知识
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此题下共有两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刘禹锡因参加唐顺宗永贞元 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受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谪居九年。他在遭受严重打击后,虽 然苦闷,但并没有消沉。《秋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比较探究《秋词》教案1
《秋词(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难点】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题《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2、作家作品简介:(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研读诗文1.指名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精析鉴赏,读中悟情。
(1)以下哪些诗句印证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A、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B、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E、唐·李白《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词》 知识清单
《秋词》知识清单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季节。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多彩画卷,抒发了对这个季节的种种感受。
在众多描写秋天的诗词中,刘禹锡的《秋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积极向上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禹锡的《秋词》共有两首,其一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开篇就打破了人们对秋天惯有的悲秋基调,直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会感到悲伤、寂寥。
然而,诗人却与众不同地提出“我言秋日胜春朝”,认为秋天比春天更加美好。
接下来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一只矫健的仙鹤直冲云霄的形象,展现出秋天的生机勃勃和高远开阔,也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乐观豁达的心境抒发得淋漓尽致。
其二为:“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在这首诗中,“山明水净夜来霜”描绘了秋天山水明净、夜晚寒霜降临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
“数树深红出浅黄”则通过描写树叶颜色的变化,展现出秋天的斑斓色彩。
“试上高楼清入骨”,登上高楼,只觉秋气清冷入骨,让人神清气爽。
最后一句“岂如春色嗾人狂”,将秋天的清冷与春天的狂热相对比,再次强调了秋天的独特魅力。
在理解《秋词》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诗歌的意境营造。
刘禹锡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象的描绘,如晴空、鹤、山、水、霜、树等,营造出了一种高远、开阔、清新、明净的意境,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诗人的情感表达。
在《秋词》中,刘禹锡一反悲秋的传统,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以及他积极乐观、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性,也给读者带来了鼓舞和启发。
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秋天与春天进行对比,突出了秋天的独特之处。
同时,“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鹤的矫健形象象征着诗人自己的高远志向和不屈精神。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其一教案北师大版
秋词(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
2.朗诵诗歌,感知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发奋向上的精神。
4.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朗诵诗歌,感知诗意。
难点:朗诵诗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作者不怕困难、发奋向上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温习旧知:由课前吟诵引入背诵杜牧的《山行》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二、导入新课:咱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也是多姿多彩的。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面对绚烂多彩的秋季,都会生发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确实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
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的赋秋之作——《秋词》。
(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出示学习目标,一起确认目标。
1.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
2.朗诵诗歌,感知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发奋向上的精神。
4.背诵并默写全诗。
四、学习新知:1.走近作者:学生4-6人一组交流预习资料,查缺补漏,互通有无,展现后教师加以补充强调。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朝闻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
贞元七年中进士。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阻碍专门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初读诗歌解诗意:1)指名同窗朗诵,明确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拍和重音,读出情感。
2)点明诗歌文体,寻觅韵脚,纠正节拍和重音。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读诗歌悟诗情1)诗的前两句采纳了什么手法?解读自古:★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能够说开辟了“悲秋”之先河。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朝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上《4秋词(其一)》word教案 (2).doc
《秋词》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及写作背景,扫清字词障碍。
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诗词的韵味,思索诗词哲理。
”“欣赏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诗词美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理解诗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 读懂诗词,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词美的意境。
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5、背诵诗词,默写诗词,积累语言评价任务:1、通过诵读,初步理解诗意,完成目标一。
2、品味诗句,感悟情理,比较异同,完成目标二、三、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文坛的许多文人墨客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他们触景生情,产生了无限的感慨。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分为长调、中调、小令。
第一段叫前阙、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阕、下片。
律诗:分四联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两句为一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末字须押韵。
二、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毛泽东,字润之。
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
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
七年级语文上册词(其一)课件北师大版
探究六: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 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
探究六: 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探究一:朗读古诗,划分节奏。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探究二:小组互助,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 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 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 记或写下来。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 秋天。 寂寥: 寂寞凄凉。
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宋顺宗即位,任 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 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 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 死,刘禹锡被贬。这首诗就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 时所作。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对比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奋发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进取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 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 色 。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 志高歌,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 情操,让人们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词(其一)
七年级上册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的进取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 的思想家。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 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 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 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 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 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上《4秋词(其一)》PPT课件 (1).ppt
赞美。但是这两首诗写的侧重点又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全班大展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 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 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 观豁达的心境。
• 评: 这是一只奋争的孤鹤,它不苟生于沼泽湖泊之间,偏要排云直上,一展雄 姿。显然这只独立寒秋,傲然腾空的孤鹤,是诗人理想的化身。有了这样的鹤, 才敢说“秋日胜春朝”,有了不屈的精神,人生才能处处有风景。
整理导学案
当堂检测
• 训练案66页1---7小题。
教师小结:
• 《秋词》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所写 ,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 他一反历代文人悲秋的常态,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我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 “晴空一鹤排云上” ,秋高气爽,碧空万里,一只孤鹤冲过白云,直插云霄, 博击长空, 展翅飞翔,万物都在它的脚下,风为它欢呼,山川为它呐喊!何等自 由,何等畅快、何等骄傲。诗人的豪情壮志也随之冲上蓝天,几乎要把酒迎风, 轻盈起舞,在快乐与自豪中送别隐晦的昨天,迎接永远崭新的明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 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 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 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
• 中国古代咏秋之词很多,但大多数都 是以悲秋为基调,而这首《秋词》却 是明快乐观的咏秋之作,在中国诗史 上,可算是凤毛麟角。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上《4秋词(其一)》PPT课件 (1)
整理导学案
当堂检测
• 训练案66页1---7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课文探究
• 1.请说说诗歌大意。 • 2.我们学过的哪些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
悲寂寥”?在诗中“我言秋日胜春朝”与 这一句形成鲜明对比,目的何在? • 3、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 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 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为什么? • 4、《山行》与《秋词》都描写秋景,都借 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但是这两首 诗写的侧重点又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 “晴空一鹤排云上” ,秋高气爽,碧空万里,一只孤鹤冲过白云,直插云霄, 博击长空, 展翅飞翔,万物都在它的脚下,风为它欢呼,山川为它呐喊!何等自 由,何等畅快、何等骄傲。诗人的豪情壮志也随之冲上蓝天,几乎要把酒迎风, 轻盈起舞,在快乐与自豪中送别隐晦的昨天,迎接永远崭新的明天·········
• 评: 这是一只奋争的孤鹤,它不苟生于沼泽湖泊之间,偏要排云直上,一展雄 姿。显然这只独立寒秋,傲然腾空的孤鹤,是诗人理想的化身。有了这样的鹤, 才敢说“秋日胜春朝”,有了不屈的精神,人生才能处处有风景。
评 析:
• 中国古代咏秋之词很多,但大多数都 是以悲秋为基调,而这首《秋词》却 是明快乐观的咏秋之作,在中国诗史 上,可算是凤毛麟角。
教师小结:
• 《秋词》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所写 ,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பைடு நூலகம், 他一反历代文人悲秋的常态,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我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全班大展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 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册秋词(其一)知识点
一、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二、字词解释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三、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
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四、课后练习
1.默写《秋词》这首诗。
2.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
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
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
5.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
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秋词(其一)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的精彩内容请点击初一语文知识点栏目了解详情,预祝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本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