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合集下载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第一章;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发育。

光强和体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潮湿、背阴的地方或林下。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有何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水分对生物有何影响?生物如何适应?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很好的溶剂;水是生物代谢过程的重要原料;缓和调节体温;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就植物而言,水分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个最高,最适,最低的三基点。

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降水在地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主要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所致。

(1)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适应方式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且薄而长,以增加光合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生态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_(免费)

生态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_(免费)

作业一: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如寄居蟹和海葵。

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

二、共栖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

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

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

例如海镜和小蟹间的关系。

海镜又名海月。

小蟹即豆蟹。

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

饿了,双双外出捕食;饱了,成对回来休息。

豆蟹不能独立生活。

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也无大的害处。

三、共生 ,也有学者把共生称之为互利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

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病灶组织和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

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

环境生态学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1、什么叫环境和生态因子?按环境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哪几类?
答: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失长发意生殖、行为和分布有息接或闸接影响的环境要素,迎环境生物及人类生在繁衍的环境要素。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何谓限制因子?说明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和shelford耐受定律。

答:限制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是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

Shelford耐性定律是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时,就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3、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和虫害上有何意义?
在适温范围内,生物生长发育良好,超过这一范围,则生物发育停滞、受限,甚至死亡。

当温度低于一定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受害,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

上限后也会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温度越
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非常重要的练习和巩固知识的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其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生态学?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研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

答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什么是生态位?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资源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

4. 请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它包括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5. 请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答案: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

它包括了食物的传递和能量的流动。

而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结构,更准确地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复杂食物关系。

6.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

能量从光合作用开始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消耗最终转化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热能的释放。

而物质循环则是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元素的循环利用。

例如,碳、氮、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外不断循环,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7.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答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则是指生态系统面对外部干扰时很容易发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8.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答案: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能够自我修复和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

生态学复习题集答案

生态学复习题集答案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森林生态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森林生态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森林生态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补偿。

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

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汇总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意义: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备择价值;存在价值等。

3.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与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有何不同?答: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是森林群落的逆行演替过程,有如下特征:群落结构简单化;群落生产力逐渐降低;群落环境湿生化或旱化;对土地的利用不充分,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减弱;物种多样性降低。

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是森林群落的进展演替过程,有如下特征:土壤顺行发展,厚度增加,肥力提高;对环境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形成特有的群落环境;群落向中生化的方向发展;森林群落结构日趋复杂化;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生产力提高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答: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

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5.写出生物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及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并分别介绍其生物学意义?答:指数增长模型为dN/dt =rN 或N t =N 0e rt ,其中,r 为瞬时增长率;N t 为t 时刻的种群数量;N 0为初始时刻的种群数量;e 为自然对数的底(2.718)。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 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 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 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 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 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

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

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答:进入20世纪60 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

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

(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

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

(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生态学课后填空题及答案

生态学课后填空题及答案

二、填空题1.生态学又称之为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美国生态学家欧德姆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和的科学。

4.生态学一词是由首先提出来的。

5.在现代生态学发展中,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6.按研究方法划分,生态学可分为、和等7.生物种群上一层次的生物组织层次是8.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和。

答案 1.环境生物学2.环境3.结构功能4.海克尔5.生态系统生态学6.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理论生态学7.生物群落8.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系统分析和模型1.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

2.按环境性质可将环境分为、和。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可将环境分为和。

4.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

5.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常常成为限制生物的重要因素。

6.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

7.生物的耐性限度是可以的。

8.提出了最小因子定律。

9.谢尔福德在最小因子定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

10.决定生物的分布范围的因子主要是。

答案1.生物的生存条件2.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原生环境次生环境4.生态环境5.分布6.环境因子7.改变8.利比希9.耐性定律10.生态幅较窄的因子1.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和三个方面。

2.可吸收大量紫外线,削减宇宙射线初始的巨大能量。

3.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度是。

4.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和。

5.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0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02相等,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

6.一些昆虫依据信号总是在白天羽化,另一些昆虫则在夜晚羽化。

7.温带木本植物的休眠与光周期有关,可促进休眠。

8.光能超过光合系统所能利用的数量时,光合功能下降。

这种现象称为光合作用的。

答案1.光照强度光照时问光谱成分2.臭氧层3.光饱和点4.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5.光补偿点6.周光期7.短日照8.光抑制1.水生植物可分为、和三大类。

生态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生态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生态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基础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整理版】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得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得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1、光强对生物得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得作用光强就是光合作用能量得来源,适宜得光照能促进细胞得增大与分化,影响细胞得分裂与伸长,促进组织与器官得分化,制约器官得生长与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与组织保持发育上得正常比例。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得发育。

光强与体色也有一定得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水中得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得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得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得透光带内,植物得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在透光带得下部,植物得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得呼吸消耗相平衡,就就是所谓得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与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得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得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得植物。

潮湿、背阴得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得阴蔽,或就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得遮荫。

日照长度得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得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得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得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与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得对日照长度变化得反应方式,这就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得光周期现象。

生物与许多周期现象就是受日照长短控制得,光周期就是生命活动得定时器与启动器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得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得植物,一般需要较长得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得繁殖与换毛长日照动物:在温带与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得季节繁殖后代。

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得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与进行繁殖。

如绵羊、山羊与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得“三基点”与积温在农业生产上与虫害预报有何意义?预测生物发生得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得北界;预测害虫来年得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生态学概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生态学概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生态学概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一章测试1.地球生态模式何时开启?()答案:35亿年2.哪一次技术革命加剧了人类对地球生态的干扰?()答案:第三次3.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灭绝的原因是?()答案:气候变化与人类捕杀4.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高峰在哪几个朝代?()答案:宋朝;清朝;西汉5.以下哪几个历史时期中国没有严重植被退化?()答案:先秦时代;史前时期第二章测试1.当某种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布时,该种生态因子就称为()。

答案:限制因子2.()是指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答案:有效积温法则3.趋同适应是指长期生存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同的物种形成()。

答案:类似的形态特征;类似的生态特征;类似的生理特征4.生物对特定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由该生物的遗传结构所决定。

()答案:对5.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植物开花、结果或动物迁移等的影响,称为光周期。

()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下列哪一项是自然界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种群2.下列哪一项不是大象这样的K-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答案:体型小;繁殖力强3.下列生物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答案:人类与肠道菌群;豆科植物与固氮菌;蜜蜂与开花植物4.杜鹃的巢寄生行为属于社会性寄生现象。

()答案:对5.外来物种都是入侵物种,都是有害的。

()答案:错6.生态位的分化是自然条件下种间竞争的结果。

()答案:对第四章测试1.乔木层群落的重要值等于哪三项之和?()答案: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相对频度2.以下哪些指标指标是植物群落的综合数量指标?()答案:重要值3.以下哪些是群落的成员型?()答案:亚优势种;伴生种;优势种和建群种4.生物群落中动物群落研究得最多,也最深入。

()答案:错5.由于生物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的结果,亲缘关系很远的植物可表现为同一生活型,而亲缘关系很近的植物却可属于不同的生活型。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最新资料】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最新资料】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

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C 。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

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

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项目r—选择k——选择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

可预测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

非密度制约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时间上稳定,通常接近K值种内种间关系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选择倾向 1 发育快2增长力高3提高生育4体型小5一次繁殖1发育绶漫2竟争力高3延迟生育4体型大5多次繁殖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12.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习题,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课后习题及其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生态学?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2. 什么是生态系统?答: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包括了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以及它们与土壤、水、空气等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答: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它包括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4. 什么是食物链?答: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它由食物网中的不同层次组成,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食物链反映了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

5. 什么是生态足迹?答: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个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的指标。

它通常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资源来表示,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可持续性。

6. 什么是生态位?答: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生态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关系。

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差异可以减少竞争,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

7. 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答: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这包括了提供食物、水资源、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景观美化等方面的服务。

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对于人类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8. 什么是生态位模型?答:生态位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的数学模型。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和生态位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基础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整理版】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

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方面?⑴、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⑵、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⑶、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使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⑷、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一个都不能少,不能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⑸、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生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需经历几个中间因子2 能量环境1、概念与术语外温动物指依赖外部热源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内温动物指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鸟类和哺乳类异温动物指的是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至冻死。

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温度能够作为一种刺激物起作用,决定有机体是否将开始发育。

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

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2、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光质、光照强度、光照周期的影响⑴、对光质的选择性适应。

人类和许多脊椎动物能看见的光只在可见光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波长在380~710nm,吸收最强的是红光和蓝紫光,光质影响光合强度⑵、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

植物表现在阳地植物和阴蒂植物在生理及形态上的差异,以及c4植物和c3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差异;动物表现在视觉器官形态上产生了遗传的适应性变化,而且与动物的活动行为密切相关,有些适应于白天强光下活动,成为昼行性动物,有些适应于黑夜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成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⑶、光照周期的变化对生物起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适应性的昼夜节律与光周期现象,它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季节变化协调一致,对动植物适应所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3、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⑴、对极端低温的适应①、形态适应: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②、生理适应: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冰点,增强抗旱能力;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此外还采用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性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③、行为适应:主要表现在迁徙和集群方面。

迁徙选择温度适合的地区生活,躲避不利的低温环境。

集群动物建立一定的小气候,减少体温的散失⑵、对极端高温的适应①、形态适应:有些植物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动物的毛皮在高温下起隔热作用,防止太阳的直接辐射②、生理适应:植物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以及增加蒸腾作用以散热;动物则适当放松恒温性,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再通过对流、传导、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③、行为适应:一些小的内温动物以夜行加穴居的方式,避开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夏眠或者夏季滞育,也是动物度过干热季节的一种适应4、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地球上主要生物群系的分布成为主要温度带的反映。

年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都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因子。

但物种的分布并不完全由温度决定,温度变化可能与其他环境因素或资源紧密联系,例如相对湿度和温度间的关系,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地球上生物群系分布的总格局。

温度和溶氧度的关系对水生生物是重要的5、简述火的生态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火既是一种自然因素,又是人类增加的因素。

火的燃烧破坏了生态平衡,同时也为土壤提供了新养分,促进了生物生长,因此火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

火的生态作用分为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有益作用是促使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同时清除地面杂物,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有害作用是破坏了自然界生态平衡,降低了土壤吸水与保水的能力,并使大量的肥料丧失6、简述风的生态作用风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⑴、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①、强风常能降低植物生长高度,引起植物矮化②、连续的单向风可形成“旗形树”③、影响动物的体表形态特征⑵、风是传播运输工具①、是风媒植物的传粉工具②、影响能飞行动物类群(昆虫、蝙蝠、鸟类)的地理分布③、是某些无脊椎动物迁徙的重要工具④、传播着化学信息,使很多捕食者动物和猎物决定自己的去向⑶、大风具有破坏力,防护林可减轻风的危害3 物质环境1、概念与术语湿生植物通常是指一类生长于隐蔽潮湿环境中,抗旱能力弱的植物。

这类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通气组织发达,以保证供氧中生植物指一类具有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的植物。

这类植物根系与疏导组织比湿生植物发达,叶面有角质层旱生植物是指一类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带,抗旱能力极强的植物。

叶片极度退化成针刺状,具有发达的储水组织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和氮源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粒。

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根据土壤质地,土壤可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影响着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的比例。

土壤结构可分为微团粒结构、团粒结构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盐碱土植物是指一类能够生长在盐土和碱土及各种盐化、碱化土上的植物。

这类植物植株矮小、干硬,叶子不发达,蒸腾表面缩小,气孔下陷,表皮具厚的外皮,常具灰白色绒毛;细胞间隙小,栅栏组织发达,有的具肉质性叶,有特殊的贮水细胞,能使同化细胞不受高浓度盐分的伤害2、简述陆地上水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3、水生植物如何适应于水环境?对于很多水生植物来说,要适应水环境,必须具备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特别是要有一定的适应水环境盐度的机制。

有的植物细胞质中有高浓度的适宜物质,从而增加了渗透压,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外表面;另一方面,水中氧浓度含量很低,水生植物为了适应缺氧环境,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相互连接的通气系统;水生植物长期适应于水中弱光及缺氧,使叶片细而薄,多数叶片表皮没有角质层和蜡质层,没有气孔和绒毛,因而没有蒸腾作用4、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在低盐度(淡水)环境中,淡水硬骨鱼血液渗透压高于水的渗透压,属高渗透性。

鱼呼吸时,水通过鳃和口咽扩散到体内,同时体液中的盐离子通过鳃和尿可排出体外。

进入体内的多余水分,由肾排出大量低浓度尿,保持体内的水平衡在高浓度(海水)环境中,海洋硬骨鱼渗透压与环境渗透压相比是低渗性的,它们的渗透调节需要排出多余的盐及补偿失去的水:通过吞进海水补充水分,同时减少排尿,进入体内的多余盐则靠鳃排出5、陆生动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在干旱环境中,水分是陆地动物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

陆生动物要维持生存,必须使失水与得水达到动态平衡。

⑴、得水途径可通过直接饮水,或从食物所含水分中得到水。

⑵、动物减少失水的适应形式表现在多个方面:①、减少蒸发失水,大多数陆生动物呼吸水分的回收包含了逆流交换的机制②、在减少排泄失水中,哺乳动物肾的保水能力代表了另一种陆地适应性③、陆地动物在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排泄上表现出对干旱环境的适应④、陆地动物通过行为变化适应干旱;昆虫的滞育也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6、简述大气中co2与o2浓度同生物的关系大气中的o2与co2关系到生物生存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不同植物利用co2的效率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