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历代对“六经”实质的不同认识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行,习称“六经辨证”。张仲景的《伤寒论》全面采用六经分证,树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生了极大影响。但是,也由此引起了对”六经”实质的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伦。北宋·朱肽在其《活人书》中首列经络图,专从足六经的循行分布及生理特点来分析六经病机,为六经经络说。经络说虽被后世许多医家所信奉,但也有不少医家认为六经并非经络而对经络说大张挞伐。

非经络论者中,又有各种不同见解。明·方有执认为“六经者,犹儒家六经之经,犹言部也。…天下之大,事物之众,六部尽之矣:人身之有,百级之多,六经尽之矣。”(《伤寒论条辨·图说》)“六经各一经络藏府”(《伤寒论条辨·后序》)方氏为并藏府经络而论大经又以藏府为主者。清·柯琴用“周礼分六官”来比喻六经,看法略同于方氏,但柯氏不以藏府而以地面经界为说,渭一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主经,而非经络之经。”(《伤寒论翼·六经正义》)清·张志聪以六气阐发六经,云“此皆论六气之化木子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未尝论及手足之经脉”(《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创六经气化之说。它如宋·许叔微之八纲说,清·程应旅之形层说,近贤陆渊雷氏之阶段说,章次公等之症候群说,时振声等之阴阳消长研等。不能尽举。以上各种意见虽各有所见,不谓无据,但反对石也都能从相反角度提出质疑,可见各家看法都还不够全面,解释有欠圆满。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三阴三阳”。一般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

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化分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原始的三阴三阳也许如此,但太阳是阳之最,为何位北主冬配寒水?太阴为阴之极,为何位西南而主长夏湿士?太阳主表,为何不入肺卫而入膀阶凡此种种问题,都不是原始的阴阳再分概念所能解释。实际上运用到中医学中的三阴三阳。已与经络、藏象、运气等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系统模式,三阴三阳的模式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二、从河图、洛书探究六经起源

笔者近年来在医易关系的研究巾,发现三阴三阳系统模式的形成,与易学的河图。洛书有着密切关系。以往曾有人认为河图洛书为宋人附会汉人易注而作,非古易所有,但从《内经》及近代出土文物文献的记载,事实说明河图洛书起码在西汉初年以前已经流行,而且中医学的形成与其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对此,笔者已有专文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河图有生、成数之说。生数为先天,先天主气;成数为后夭,后天主运。五行五运以成数为用,六气则从生数而出。一般认为河图中一、二、三、四、五均为生数,但五居中央,各生数都与中五相加而为成数,五既是生数又是成数。(《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中央****,入通于脾……其数五”,即为五作成数之例)。故《内经》“以四时长四藏”,唯脾不得独主于时(《索问·太阴阳明论》)。除了五这个特殊数外,其它四个生数两相交会,可以有且也只能有六种组合。这六种组合恰恰构成了三阴三阳

图2中一、三是阳数,故-、三相会为太阳:二、四是阴数二、四相合为太阴。一四、二三均相邻交会于外,一四合化于西北阳明,二三合化

于东南少阳。一二、三四均相向对合于内,子午相对,一二合化为南北少阴,三四合化于东方厥阴。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到三阴三阳的方位时日:“圣人南面而立,前日广明,后日太冲。太冲之地,名日少阴;少阴之上,名日太阳;……广明之下,名日太阴;大阴之前,名日阳明,……厥阴之表,名日少阳。”如用图示,正好与河图四生数交变化生三阴三阳的模式契合。

易学中又有洛书九宫模式。洛书配”文王八卦”.主土的坤卦居西南.与太阴之位合(见图4);西南应长夏,长夏多湿,此“太阴湿上”之由来,《内经》的太阴脾士主长夏说,亦本于此。

三阴三阳与经络、藏府、六气的联系,是逐渐发展起来的。马王堆出士医帛《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以三阴三阳命名的只有八脉:足拒(太)阳脉、少阳脉、阳明脉,足经(太)阴脉、厥阴脉、少阴脉,臂银(太)阴脉和臂少阻脉(其余三脉分别称作“肩脉…‟、“耳脉”和“齿脉”)。这个现象很值得注意。八脉中两臂脉之名为后来加入,原始的名称只有太阳脉、少阳脉、阳明脉、太阴脉、厥阴脉、少阴脉六个,先与三阴三阳配应的是足六经,以后加上了臂太阴和臂少阴二脉。为什么只加二脉?又为什么加的是这二脉?较为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为了配应九宫八卦之需。将八脉填入九宫八方方位,若合符契(见图5)。这决不是偶然巧合,它留下了三阴三阳与经络相结合的早期形态的痕迹,也反映了三阴三阳学说与河图洛书间的不解之缘。

《索问·热论》描述的六经传变,只涉及足之六经,不谈手之六经。经

朱的发挥,更有“六经传足不传手”之说。后人对此多存疑问,不知其所以然,也因此引起许多批评,成为非经络论者争论的焦点之一。如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或问》中说:“手经之阴阳,居人身之半;足经之阴阳,亦居人身之半。若谓传一半不传一半,则是一身之中,当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天下之病伤寒者,不为不多也,曾谓有人如此乎?”今从《阴阳十一脉灸经》可知,三阴三阳与经络的配应,确乎先从足六经始。《内经》的十二经脉说是以后逐步完成的。<素问·热伦》专论足六经,说明六经辨证的肇始,应在十二经脉理论完成之前,而且早于《阴阳十一脉灸经》,因为《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已多了“臂少阴”和“臂知阴”二脉。六经辨证几不及肺,是六经理论中又一个使前人费解的“谜”,如知道了三阴三阳的早期模式伽此,这个谜也就不解自开了。

六经与藏府的配应,在马王堆医帛中还未出现。《素问·热论》所述仅“少阳主胆”。“太阳脉布胃中”,“少阴脉贯肾络于肺”和“反阴脉循阴貂而终于肝”四条,既不全面;构式也不统一,说明当时六经辩证与臧府的”关系.还不密切,而十二经脉与藏府的系属关系,在《灵枢·经脉》等篇中已有完整记载。后来六经与藏府的配应;基本按照十二经脉说。可见十二经脉系属藏府在先,六经辨证结合藏府在后。

三阴三阳在河图的方位,决定了三阴三阳的气化特点。河图洛书是时空统一的模型,每个方位都相应于一定的时令节气。如东方春温风气、西方秋凉燥气、西南长夏湿气等。但三阴三阳的“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士”、”少阴君火”、“厥阴风木”等名称,已不是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