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数学认识平面图形
幼小衔接趣味数学教案范文(精选17篇)

幼小衔接趣味数学教案范文(精选17篇)幼小衔接趣味数学教案范文(精选1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小衔接趣味数学教案范文(精选1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小衔接趣味数学教案1活动目标: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分析:重点:是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幼儿在感受过程中关键点是对于不同图形中共用边的感知与理解。
活动准备:火柴棒若干根、记号笔、纸。
活动过程:(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魔术,大家想不想学呀?2、出示两个三角形,提问:它是由几根火柴棒拼搭成的?3、教师变魔术(二)教师启发幼儿用火柴棍拼搭图形,感知图形边的共用特征。
1.请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两个三角形。
2.请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请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
(三)幼儿操作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1.出示记录表,提出拼搭的要求。
2.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进行指导。
3.活动评价。
(1)幼儿评价:拼得是什么图形?谁拼得好?为什么?(2)教师评价:表扬会应用公用边的原理、注意用较少的火柴棍拼搭出较多图形的幼儿。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回班级进入区域继续利用我们的棒来继续变魔术,好吗?活动反思:1.让数学变成好玩的,有意思的。
为什么学生喜欢这节活动课,因为这节课直观形象,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像玩游戏一样,有趣好玩。
所以,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数形结合,用动画片中的人物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等就是让数学变得好玩一点,学生积极性才高。
数学教学应该向语文课学习,让学生能感知数的灵动,让数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幼小衔接数学公开课教案

幼小衔接数学公开课教案幼小衔接数学公开课教案1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教敏锐的观察力。
活动准备:每位幼儿彩纸一张、A4纸一张、剪刀一把、胶水一个、铅笔一根、圆形椭圆形塑料杯一个活动过程:一、导入:图形王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选美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图形能获得这次比赛的胜利。
二、主要活动1、出示图形让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梯形)2、找幼儿说一说那个图形最美,出示一幅由各种图形组成的图片,(告诉幼儿其实每个图形都很美,因为可以组合起来变成不一样的图)。
3、出示图片数一数各种图形的数量。
4、家长与幼儿一起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粘一粘。
(指导幼儿折纸并剪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画出圆形、椭圆形、然后将这些图形随意组合成不同图案,粘在A4白纸上)。
教学反思整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操作、学习,幼儿的认知由抽象变具体,由单一变多样;给幼儿充分展示和交往合作的机会,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拼完后让幼儿说一说拼的过程,因为是幼儿真正亲手操作的,幼儿都会说,说得都非常好,很有条理;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第三环节幼儿个人在示范拼搭时,不会忽视了下面的幼儿,改为小组合作,效果可能会好些;还有那些拼图范例会充分利用;第四环节的剪图形改为课前准备,把更多的时间给幼儿动手拼更有主题、情节的画面,这样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小衔接数学公开课教案2活动目标:1、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
学会看整点。
2、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1、幼儿人手一份硬纸片钟。
2、动物手偶。
3、实物钟。
活动过程:一、引入并简单认识钟及其作用。
小学平面图形数学教案

小学平面图形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识别、命名和描述基本的平面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2. 能够进行简单的平面图形分类和比较。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认识并描述周围的环境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1. 平面图形的图片卡片或图片素材。
2. 各种平面图形的模型或实物示例。
3. 彩色笔、彩色纸、剪刀等教具。
教学内容:一、引入活动:老师拿出平面图形的模型或实物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些图形的名称。
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知识讲授:1. 介绍平面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定义和特征。
2. 带领学生辨认不同的平面图形,并教授其命名规则。
三、实践活动:1. 分发彩色纸和剪刀让学生自由制作不同的平面图形。
2. 组织学生参与平面图形分类游戏,让学生搭配不同的图形进行比较。
四、总结提问:1. 请学生回答:圆形和三角形哪个边更多?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2.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平面图形知识,帮助他们进行知识归纳和升华。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平面图形,用彩色笔在作业本上勾勒并注明图形的名称。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游戏中加入更多的平面图形,提高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2. 带领学生实地去学校周围环境探寻不同的平面图形,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知和辨别基本的平面图形,为以后更深入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面图形的知识。
数学幼小衔接课程精品教案(精选5篇

数学幼小衔接课程精品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与书写(第一章)2. 基本运算(第二章)3. 几何图形(第三章)4. 量的计量(第四章)5. 数据分析(第五章)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的认识与书写,能够熟练书写0100的数字,并理解数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基本运算,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够识别常见的平面和立体图形,并了解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的概念、基本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
2. 教学重点:数的书写、运算技巧、几何图形的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几何图形卡片、计数器、尺子、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数的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5个苹果,他想分给3个好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呢?2. 讲解:(1)数的认识与书写:介绍数字的写法和意义,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书写数字。
(2)基本运算: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
(3)几何图形:展示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识别并了解其特征。
3. 随堂练习:(1)数的学习:让学生完成数的学习练习题。
(2)基本运算:让学生完成基本运算练习题。
(3)几何图形:让学生完成几何图形识别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数的认识与书写:数字0100的书写方法。
2. 基本运算: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几何图形:常见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数的认识与书写: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练习书写数字0100。
12 + 15 =25 18 =4 × 7 =42 ÷ 6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圆柱、圆锥。
2. 答案:(1)数字书写:略。
(2)基本运算:12 + 15 = 2725 18 = 74 × 7 = 2842 ÷ 6 = 7(3)几何图形:略。
认识平面图形幼小衔接教案

认识平面图形幼小衔接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2. 培养幼儿对平面图形的观察和辨别能力。
3. 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平面图形的特点。
4.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平面图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并能够辨别常见的平面图形,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辨别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平面图形的特点,让他们能够理解并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卡片、图形模型、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2. 教材,《幼儿园数学教育大纲》中有关平面图形的内容。
3. 教学环境,教室中需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清晰的展示板。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5分钟)。
老师向幼儿展示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三角形、正方形等,并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然后,老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点,引导幼儿对图形进行初步的认识。
2. 活动一,图形辨别(15分钟)。
老师将一些卡片上面贴有不同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幼儿分组,每组选取一张卡片,然后让幼儿依次说出卡片上的图形是什么,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老师可以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幼儿能够正确地辨别和描述图形。
3. 活动二,图形制作(20分钟)。
老师向幼儿展示一些简单的图形模型,如圆、三角形等,并准备好彩色纸、剪刀和胶水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老师的示范,用彩色纸制作出不同的平面图形。
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让他们能够理解图形的构成和特点。
4. 活动三,图形游戏(15分钟)。
老师设计一些简单的图形游戏,如找图形、连线游戏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辨别能力。
同时,老师可以适时地提问和引导,让幼儿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点。
5. 活动四,总结归纳(5分钟)。
老师向幼儿展示一些制作好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出不同平面图形的特点,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
幼小衔接教案(数学)-幼升小衔接数学教案 新颖 完整

幼小衔接教案数学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从幼儿园步入小学课堂,融入小学学习生活的重要阶段,对于儿童往后的学习生涯起着重要作用。
本教材在新课改背景下,以一年级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从幼小衔接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各版本教材内容、难度和编排的进行分析整合,多方位考虑,承前启后,进一步为丰富幼儿的数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1、根据幼儿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幼儿熟悉的情景,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幼儿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选取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创设各种数学情景来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初步发展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数学教学的主要分类有:10以内数的读写,以及相对应的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和意义,以及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简单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两位数比较大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大小、多少、高矮等关系;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有关日历以及钟表的的粗浅知识;以及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等。
三、阶段学习内容及目标:第一阶段教学内容:1.美丽的海底世界2.我是数字小能手3.我最喜欢的食物4.比较(一)5.找邻居6.小狗分骨头7.分小圆片8.小猴分桃9.苹果熟了10.打雪仗11.火眼金睛12.小象摘苹果13.节日礼物14.拼图乐园(一)15.找路线16.动物吃水果17.数一数,连一连18.填填数字19.合理分组20.找相关第一阶段教学目标:1. 教幼儿学习1~10的数数、顺数、倒数。
幼小衔接课程-数学评价

幼小衔接课程数学-幼儿学习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幼儿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幼儿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因此我们的学校应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幼儿,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不断以评价激励幼儿,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一、评价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会读、写0~20各数,知道数的意义、组成、数位等知识。
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2.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3.知道并能够对颜色、形状、属性、垃圾进行相应的分类。
3.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4.让幼儿经历在具体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用自己已有的加减法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5.体会和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让幼儿经历在具体情景中动手动口数并抽象为数的过程,让幼儿感受到数是数出来的。
7.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愿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评价形式:我们将评价分为两部分进行:(一)过程性评价(二)结果性评价1.数的概念:数的组成、数的意义、数位、基数序数等比较琐碎的有关“数”的内容。
比如:“13”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17前面的数是几?后面的数是几等知识。
2.钟表的认识:整时。
老师拨时刻幼儿口答,老师出时刻幼儿拨表。
3.认识物体和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让幼儿指认老师手中的学具。
设置检测试卷以100分形式呈现,分数为:总分达95分以上的为“优秀”;85—94.5分为“良好”;60—84.5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2024年幼小衔接数学教案平面图形

2024年幼小衔接数学教案平面图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小衔接数学教材第四章《平面图形》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了解图形的属性,如边数、角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并能正确命名。
2. 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属性,如边数、角度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平面图形属性的理解和运用。
重点:认识和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讲解各种平面图形的定义和属性,如三角形的三个角、三条边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画纸和彩笔,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画出各种平面图形。
4. 小组讨论(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平面图形2. 主要内容:常见平面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图形属性:边数、角度七、作业设计答案:略2. 作业要求:每个图形画三遍,用彩笔上色,明天上课时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画平面图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和趣味性;3. 例题讲解的深入浅出;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学生对基本图形的认知和属性的掌握。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图形属性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中。
为此,教师应在讲解过程中,通过直观的教具展示和生动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建立起图形属性的直观感受。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实践情景引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互动性和趣味性至关重要。
幼小衔接班数学教案(精选5篇

幼小衔接班数学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小衔接班数学教材第四章《认识图形》的内容,详细讲解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基本概念,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辨别不同图形并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并命名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平面图形。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这些图形,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辨认出这些图形。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图形的区分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及命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正方形、长方形卡片,图形模型。
学具:学生用三角板、正方形、长方形卡片,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如三角形交通标志、正方形的地砖、长方形的书本,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数学图形。
2. 新课导入(10分钟)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如何辨别这些图形,并引导学生通过触摸教具来加深理解。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学具卡片进行图形分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情景应用(5分钟)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2. 板书特征:每个图形的边数、角度等。
3. 板书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找出家里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并画在纸上。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正确辨别并画出图形。
2. 家庭作业:观察周围环境,找出三种不同图形的物品,并描述其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图形,进行创意绘画,提高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平面图形幼儿数学教学设计

平面图形幼儿数学教学设计引言:幼儿数学教学是培养幼儿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平面图形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基础,通过平面图形的教学,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平面图形的认知、分类和实践三个方面,设计一节针对幼儿的数学教学课程。
一、平面图形的认知1. 目标:- 让幼儿具备基本的平面图形识别能力;- 培养幼儿观察和辨别平面图形的能力;- 培养幼儿语言表述和沟通的能力。
2. 手段:- 通过实物模型展示不同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利用图形卡片进行游戏,让幼儿辨认不同的平面图形;- 利用绘画、剪纸等手工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和认知平面图形。
3. 活动设计:- 游戏:请幼儿根据老师描述的平面图形特征,挑选出相应的图形卡片;- 手工活动:幼儿利用彩纸剪纸和粘贴的方式制作不同的平面图形;- 图形鉴赏:展示一些艺术作品中的平面图形,鼓励幼儿进行观察和讨论。
二、平面图形的分类1. 目标:- 培养幼儿进行分类思维的能力;- 培养幼儿发现和理解图形特征的能力;- 培养幼儿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2. 手段:- 利用图形卡片进行分类游戏,让幼儿找出相同特征的图形进行分类;- 制作分类图表,让幼儿填写图形的分类结果;- 利用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进行图形分类的思考。
3. 活动设计:- 分类游戏:幼儿将图形卡片按照特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如边数、形状等;- 分类图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个图形分类图表,让幼儿填写图形的分类结果;- 图形故事:老师讲述一个关于图形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进行图形分类的思考。
三、平面图形的实践1. 目标:- 培养幼儿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培养幼儿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幼儿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2. 手段:- 利用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不同的日常生活场景,让幼儿找出其中的平面图形;- 设计问题情境,让幼儿运用平面图形知识进行解决;- 进行小组活动,让幼儿合作完成平面图形相关的任务。
一年级数学幼小衔接课程教案(精选15篇)

一年级数学幼小衔接课程教案一年级数学幼小衔接课程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幼小衔接课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幼小衔接课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一些图形纸制品、学具、多媒体课件、小剪刀等。
教学方式:分小组活动,每四人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1、认一认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课件出示)2、选物体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贴一贴)师:请你选择一个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呢?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吗?谁能想个好办法?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们想把自己剪得图形贴出来让别的小朋友也看看吗?(师生共同贴出剪得图形)二、(揭示课题)小朋友们剪得图形真漂亮,你们想看的更清楚吗?看!老师已经把你们剪得图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谁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好听的名字?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图形长的比较像?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
过渡: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认识图形》。
三、(实践操作)这四种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下面我们来动手围一围,摆一摆。
1、用钉子板围。
2、用小棒摆。
四、(课间活动)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庆贺一下吧!(师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五、(走向生活,提高能力)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关的图形)。
幼小衔接数学的课程教案

幼小衔接数学的课程教案幼小衔接数学的课程教案1活动名称:比较高矮长短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物品有长有短;2、知道长和短是比较出来的;3、学习比较活动准备:长短不一的铅笔3支活动过程:一、认识长短1、出示3支铅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比一比3、动手比一比,看看谁长谁短。
4、汇报比较结果。
二、巩固练习做幼儿用书第4页,将铅笔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写出编号。
幼小衔接数学的课程教案2活动目标:1.大胆尝试通过用不同的方式来统计食品的种类和数量。
2.感受统计给生活带来的帮助。
3.体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活动准备1.田田幼儿园一周的食谱。
2.记录纸、记录板、计数条、记号笔。
活动过程1.出示田田幼儿园一周食谱,幼儿初次合作,分享统计结果。
(1)交代任务,分组记录。
(2)师:今天,请你们来统计食谱上有哪些食品,每种食品有多少。
幼儿分组统计食品并记录,教师指导。
(3)交流分享统计结果。
(4)师:每组请一个小朋友来介绍,食谱上有哪些食品,每种食品有多少,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记下来的?小结:你们用了数字、画图、表格的办法进行了统计,知道了食谱上有哪些食品,每种有多少。
可是不能很快看出哪种食品最多,哪种食品最少。
2.尝试用计数条进行二次统计,分享新的统计经验。
(1)介绍材料,提出要求。
(2)师:请你们用记录板和计数条再来做一次统计,看能不能清楚地看出哪种食品最多?哪种食品最少?(3)指导幼儿使用计数条再次统计。
(4)分享新的统计经验。
(5)师:食谱上有几种食品?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结:用计数条统计,能够很快地知道食谱上有几种食品,哪种最多,哪种最少,还会知道最高的计数条代表的食品是最多的,最矮的计数条代表的食品是最少的。
3.引导幼儿根据统计结果确定进货食品。
师:一起看看,我们需要进哪种食品?小结:你们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让我知道了食谱上有哪些食品,每种食品有多少,还能很快知道哪种食品最多,哪种最少。
2021幼小衔接数学---认识平面图形(含答案)

认识平面图形一、单选题(共1题;共2分)1.左边的图形和右边的图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A. ①B. ②C. ③二、填空题(共21题;共104分)2.你认识这些图形吗?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3.如下图。
________号图形是长方形,________号图形是正方形。
________号图形是三角形,________号图形是圆。
4.下图中长方形有________个,三角形有________个,正方形有________个,圆形有________个。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上图中一共有________个图形。
从左边数,长方形排在第________个,第________个和第________个是三角形。
从右边数,________排在第6个,第________个是圆。
7.数一数,填一填。
8.数一数,再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多________个,比少________个。
9.把编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
10.长方形有________个,正方形有________个,三角形有________个,圆形有________个。
11.数一数。
12.一共有________个图形,从左边数起,第八个是________,从右数起,第11个是________。
圆形比正方形多________个,把左边的7个图形圈起来。
________13.各种图形分别有多少个?请把结果整理在下表中。
图形________比________多________个。
________比________少________个。
________和________的个数一样多。
14.数一数,填一填。
15.这个图形由________个三角形,________个正方形,________个平行四边形组成。
有关平面图形的小学一年级教案

尊敬的教师:小学一年级是孩子接触到几何学的阶段,平面图形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平面图形的认知和学习,能够启发孩子对几何图形的审美、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平面图形的课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兴趣,从多个角度进行授课。
一、教学目标1.认识有关的平面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
2.学习有关的图形的名称、特征和简单应用。
3.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让孩子能够通过观察图形来判定它的形状和特征。
4.引导孩子能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增强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1.平面图形的引入。
教师可用简单的游戏、童谣和故事等引入平面图形的概念,并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其中,增加互动性。
2.平面图形的详细讲解。
讲解的内容应该包括图形的名称、特征和应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画图、展示真实物品、绘制图形等形式让孩子更加深入地了解图形。
3.练习。
教师可以出一些基本的练习题,让孩子通过对图形形状、特征和数量的观察来回答问题。
这可以增加孩子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理解图形应用的实用性。
4.活动。
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拼图和问答比赛等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和应用有关图形相关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活跃性。
三、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和学习平面图形,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
孩子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观察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判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多观察,增强观察力。
3.合作学习法。
教师可以将孩子分成小组,通过合作游戏和比赛等形式,让孩子在团队中互相支持,共同完成任务,增强合作意识。
四、课堂实施1.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童谣等形式向学生引入平面图形,呼应孩子对游戏和娱乐的喜好,增加他们的兴趣。
2.接下来,教师详细讲解有关图形的命名、特征和应用,并通过画图、展示真实物品、绘制图形等多种形式让孩子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平面图形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平面图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小衔接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题为“平面图形”。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并学会通过观察、比较,识别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命名这些平面图形。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对数学图形的兴趣。
3.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平面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模型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各种平面图形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例题讲解(10分钟)(2)讲解各个图形的命名规则,并举例说明。
3. 随堂练习(15分钟)(1)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找出其中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观察结果。
4. 动手操作(15分钟)(1)分发画纸、彩笔等学具,让学生动手画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2)组织学生进行“找图形”的游戏,巩固对各个图形的认识。
(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1. 平面图形2. 内容:(1)三角形:三边、三角、稳定性(2)正方形:四边相等、四角相等、对边平行(3)长方形:四边相等、四角相等、对边平行(4)圆形:半径、直径、圆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在生活中找出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5个长方形、5个圆形,并记录下来。
(2)用彩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并介绍其特征。
2. 答案:(1)生活中的图形示例:三角尺、红绿灯、正方形纸巾、长方形书本、圆形硬币等。
(2)学生作品展示,教师评价并给予鼓励。
幼小衔接数学优质教案平面图形

幼小衔接数学优质教案平面图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小衔接数学教材第四章《平面图形》的4.1节至4.3节,详细内容包括:1. 认识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2. 辨别平面图形:通过观察、触摸,培养孩子对平面图形的认知。
3. 平面图形的拼组: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 学会通过观察、触摸来辨别不同平面图形。
3. 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图形的辨别与拼组。
2.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及其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面图形卡片、磁性教具、七巧板。
2. 学具:学生用平面图形卡片、七巧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性教具展示不同的平面图形,引导孩子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例题讲解(15分钟)(1)通过观察平面图形卡片,讲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
(2)示范如何通过触摸辨别不同平面图形。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发放学生用平面图形卡片,让孩子们自己尝试辨别不同图形。
(2)邀请部分孩子上台展示,分享他们的辨别方法。
4. 动手操作(10分钟)(1)分发七巧板,让孩子们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平面图形。
(2)引导孩子观察拼出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孩子们复述平面图形的特点。
(2)邀请孩子分享他们在拼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平面图形,并标注名称。
2. 在黑板右侧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七、作业设计(1)正方形(2)长方形(3)三角形(4)圆形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平面图形认知方面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平面图形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平面图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小衔接数学教材第三单元《有趣的图形》,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平面图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学会辨别这些图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能正确命名。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辨别平面图形的能力,提高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学会辨别。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磁性教具等。
学生准备:学习单、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介绍平面图形的定义,逐一讲解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观察磁性教具,辨别并命名平面图形。
4. 动手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利用画笔、剪刀、胶水等学具,制作各种平面图形。
5. 合作交流(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平面图形2. 内容:定义:平面图形是由线段、直线、射线等围成的图形。
常见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特点:逐一介绍各种图形的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图形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提高观察能力。
2. 探索平面图形的对称性、稳定性等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幼儿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精选

幼儿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图形与空间》第三节《平面图形的识别与应用》。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平面图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并说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幼儿对平面图形的观察、比较、分析和运用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 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平面图形的观察、比较、分析和运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形卡片、磁性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幼儿用图形卡片、画纸、彩笔、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幼儿观察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找出它们中的平面图形。
(2)让幼儿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平面图形。
2. 新课导入(1)展示磁性教具,引导幼儿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比较、分析,让幼儿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图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随堂练习(1)让幼儿在画纸上画出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
(2)邀请幼儿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教师点评幼儿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挂出图形卡片,标明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名称。
2. 在旁边附上例题和随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在画纸上画出三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图形拼图游戏,提高他们对图形的运用能力。
同时,鼓励幼儿在家庭、社区中寻找平面图形,培养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