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

合集下载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doc 10)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doc 10)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doc 10)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一、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理论依据与现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因国情的特殊性经济学家把它的重要战略性归结为五个方面: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及生态环境贡献。

而农业又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体,因此经常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双重影响,而其中最突出的是自然灾害风险,主要是因为农业风险标的具有周期性、生命性、连续性等特征,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影响大。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因地理位置和区域结构的差异,遭受灾害的种类、周期、频率均难以确定,以超小规模的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结构,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由于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的密集型发展,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进程不断加快,要素投入不断增加,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风险的关联性越强,风险的破坏力和经济损失也随之扩大。

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时间上与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有效工具,并且农业保险作为世贸组织所允许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鉴于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两大职能,通过农业保险稳定农业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均衡国民收入再分配,确保农业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促使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我国农业保险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试办、停办、再试办及多种模式发展的探索过程,特别是进入1993年之后,我国农业保险呈现的格局是:保费收入、保险险种、保险结构、保险机构连年萎缩,农业技术人才匮乏,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持等。

农业保险主要是由中国国有商业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公司)一家经营.期间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只针对新疆地区开展一些地方性的保险业务,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于2004年9月投入运营,并处于试办阶段。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政策建议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政策建议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政策建议于一多一、引言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实行以直接的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为主的保护政策,属于WTO农业协议!中的∀黄箱政策#,必须进行削减和严格控制。

对现行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又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而农业保险作为WTO规则所允许的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之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风险保障,现已成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此前关于农业保险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国外农业保险实践经验等方面为主。

本文主要从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有限两方面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原因,进而阐述政府在农业保险供给方面应如何发挥作用,从而刺激有效需求,使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呈现∀供需双升温#的良好局面。

二、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原因分析关于农业保险(主要指狭义的农业保险,即种植业农业保险和养殖业农业保险)的属性问题,学者从不同角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业保险是具有强烈公共物品特性的产品。

事实上,农业保险由于其在效用上具有整体性,在消费上有一定的排他性,在生产和消费上又具有外部性,因此可以将其划归为准公共产品。

正因如此,完全由市场提供农业保险便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

(一)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取决于农民。

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投保意愿是影响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从支付能力和投保意愿两方面分析影响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原因。

1.支付能力农民支付能力不足源于收入水平较低。

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的收入一直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农民增收困难一直是∀三农#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特性,其费率较高,通常为2%~20%,远高于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费率。

收入的限制让有投保意愿的农民只能望而却步。

2.投保意愿(1)农民对农业保险投保意识不强。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长期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农民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抗风险。

陈妍(2007)在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农业经营规模和农户接触外界知识(尤其是保险知识)的可能性对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

作者: 黄正军 袁杰
作者机构: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61-63页
主题词: 农业保险 市场失灵 成因分析 政策选择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中国又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鉴于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两大职能,通过农业保险稳定农业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均衡国民收入再分配,确保农业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促使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农业风险的非系统性,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及外部性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一般成因,而中国特殊的区域结构、经济条件及人文环境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保险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相互的渗透的过程中,由纯商业性的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举步维艰,营造农业保险制度环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与健全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分析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

分析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

分析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关键词】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政府支持农业保险是通过集合具有同类风险的众多农民,以合理计算保费的形式对种植业、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的一种保险,是农业生产规避风险、补偿灾害损失的一种有效工具。

然而,农业的弱质性使农业保险难以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理论,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即纯商业化运营——靠市场自发调节来维护的农业保险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本文结合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农业保险的实地调查情况,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以寻求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一、问卷调查情况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黄梅县及江西省九江市接壤,总人口约1500人,计400余户。

全村耕地面积约2000余亩,土地肥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250天,每年平均温度16.6℃,适宜农作物生长,盛产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花生等多种经济作物。

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棉花,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在中部几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选取该村开展此次农业保险调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此次调查在自愿的基础上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6份。

关于农民对保险的了解和购买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被调查的农民90%知道或听说过保险,了解保险的作用和意义的占30%,认为有必要购买保险的占40%,只有15%的农民能看懂保险条款。

60%的农户认为保险费负担过重,真正购买了商业保险的农户只占20%,加上民政部门购买的养老保险也只有30%,其中为农产品、农具投保的为0%。

而在投保的30%人群中,有45%是被迫购买的(商业保险公司的学生平安保险和民政部门的养老保险),80%发生保险事故时能得到及时的赔偿。

这说明该村村民的保险意识很弱,而且保险负担较重。

在问及“您的庄稼或者家禽遭到损害时,你会”的问题时,有80%的人回答“自己承担”或“听天由命”,10%的农民回答“靠国家救济或集体承担”,靠亲朋好友的为10%。

基于供需平衡原理的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探讨

基于供需平衡原理的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探讨

基于供需平衡原理的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探讨许斐(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摘要: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处于失灵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保险的双重外部性和准公共产品特性,商业性经营难以成功运作。

文章运用经济学的供需平衡基本原理分析了我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关键词:农业保险;外部效应;准公共产品;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一、引言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的成灾率通常在50%以上,最高达到60.9%。

近10年来,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

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9-2008年连续10年自然灾害的损失率居高不下[1]。

由于整个农业裸露在自然灾害风险的威胁之下,已经危及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的稳定。

因此,完善农业风险的保障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一方面,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商品化、市场化以及自然灾害的客观存在,形成了对农业保险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保险业务不断下降,供给严重不足,致使农业保险市场供求严重失衡。

本文将运用供需平衡的基本原理,对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了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二、农业保险供求失衡的经济学分析从理论上讲,农业保险成交及成交量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

但事实上,农业保险特别是农作物保险总是难以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造成的。

这里分别从价格因素与外部效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1.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价格因素在农业保险市场上,保险的价格即保险毛费率,由纯费率和附加费率构成。

其中纯费率等于农业生产的损失概率,它在农险的价格构成中起决定作用。

由于政府对保险商品的价格实行严格的核准制,即官定费率,这就决定了农业保险价格的升降空间十分有限。

农业保险也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保险费率是保险标的的损失概率,也是保险公司未来的赔偿概率,可以理解为保险公司发行保单的筹资成本。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政策建议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政策建议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21卷第12期(总第259期)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实行以直接的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为主的保护政策,这种方式属于WTO《农业协议》中的“黄箱政策”,必须进行削减和严格控制。

但对现行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又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而农业保险作为WTO规则所允许的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之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风险保障,现已成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此前关于农业保险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国外农业保险实践经验等方面为主,在对我国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有效发挥政府在农业保险供给中的作用研究较少。

本文主要从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有限两方面分析我国问题探讨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组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加强对农民维权组织的规范和管理并适时建立农民协会。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农民逐步培养起组织意识、合作精神和宽容思想,学会依法理性表达自身的要求,懂得行使组织赋予的权利和履行组织规定的义务;通过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合作社和维权组织打交道,转变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民组织的看法,学会依法管理农民组织,然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适时成立农民协会,从而推进农民组织化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7多方位着手,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一要适当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

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会削弱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能提价,对于出口企业不具备定价能力或定价能力很弱的出口商品,出口企业要积极与外商沟通,给出对方可理解的解释,将出口价格提到客户可接受的水平,从人民币升值两年来的贸易实践看,这是可行有效的措施;对于出口企业具备定价能力或定价能力很强的出口商品,出口企业可以将出口价格提到我们认可的水平。

二要从制造转向创造。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固然有不利影响,但我们应该将压力转变为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由出口简单的低附加值的商品转向出口质量更高的科技含量高的附加值高的商品,全面提高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路径探索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路径探索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路径探索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柱,是防范及分散农业风险有效工具,但是其在我国的推广情况并不理想,还有诸多方面有待改进。

本文结合辽宁省阜新市农业保险在当地的实施情况,来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一、阜新市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阜新市现有耕地564万亩,农业人口105万,人均耕地5.4亩,居辽宁省人均耕地之首,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是辽宁省主要粮食产地。

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农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缓慢,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状况未有根本改变。

特别是近年来阜新市降雨量逐年下降,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保障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成为首要问题,发展农业保险迫在眉睫。

但阜新市农业保险规模极小,仍处于保险公司不愿意卖,农民不愿意买的尴尬境地,农业保险发展陷入了难以大规模发展的困境。

(一)保费收入总体偏低,覆盖面较窄2015年阜新市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2933万元,仅占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3.4%,农户参保率仅为6.5%,农业保险险种主要是玉米、花生等种植业险种和养殖业险种。

而规模畜牧业养殖、名优果蔬种植等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中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因为没有得到地方财政保费补贴及费率负担过重等原因难以进一步开展农业保险。

此外,一些保险公司对参保农产品的规模作了详细规定,设置门槛较高,条件比较苛刻,只为农业龙头企业投保并受益,而广大散户农民确无法参保并通过农业保险得到相应的补偿。

(二)涉农保险机构少,保险机构灾后补偿能力弱阜新市辖内保险机构都是以商业性保险为主,迫于国家政策性要求,不得不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对农业保险承保积极性不高,经营农业保险参与度低。

阜新市承办农业保险只有4家,其中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1家,业务开展广度和深度还很欠缺。

2015年阜新市遭遇63年不遇的旱灾,保险公司按照种植成本标准赔偿,保险赔款占灾害损失比例很低,在直接经济损失中占比不到3%。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衡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衡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衡分析引言农业保险是一种特殊的保险形式,旨在保护农民免受自然灾害和农业价格波动的影响。

然而,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中存在着一些失衡的现象。

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失衡原因和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失衡原因分析不完善的保险产品设计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产品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保险产品的覆盖范围较窄,不能满足不同农业地区和作物的需求。

其次,保险赔付标准不明确,导致农民在申请赔付时遭遇困难。

最后,保险费率不合理,高风险地区的农民需要支付过高的保险费用。

市场信息不对称针对农业保险市场的特点,保险公司需要准确获取农业相关的市场信息。

然而,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农民对于种植作物的风险、保险市场的信息等了解不深,而保险公司也面临着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困难。

多方利益冲突农业保险市场中存在多方利益冲突的情况。

保险公司为了保证自身利润最大化,倾向于在高风险地区提供保险服务。

然而,这导致了高风险地区的农民需要支付高额的保险费用,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另外,政府也在保险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政府的支出和农民的保险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失衡的影响农民负担加重由于保险费用高昂、赔付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农民在购买农业保险时面临较大的经济负担。

对于经济较为薄弱的农民来说,可能无法承担高额的保险费用,导致他们无法获得适当的保险保障。

保险市场发展受限由于农业保险市场的失衡,保险公司在该市场中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

保险公司的收益受到保险费用收入的限制,使得其在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受到限制。

另外,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多方利益冲突的存在,保险公司可能面临投保率低、赔付纠纷等问题。

解决方案完善保险产品设计针对农业保险市场的现状,有必要完善保险产品的设计。

首先,应扩大保险产品的覆盖范围,满足不同农业地区和作物的需求。

其次,应明确保险赔付标准,为农民提供更加清晰和公平的赔付标准。

最后,应合理确定保险费率,避免给农民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产品创新不足、保险覆盖面窄、农民保险意识淡薄等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需要深入分析其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产品创新不足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产品种类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的农作物保险为主,缺乏针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保险产品。

农业保险产品缺乏差异化和特色化,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不同生产环境的保险需求。

2. 保险覆盖面窄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较窄,许多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民并未获得农业保险的保障。

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民获得了比较充分的保障,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则几乎没有得到保险的覆盖。

3. 农民保险意识淡薄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不高,许多农民并不了解农业保险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购买保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和理解需要加强,提高他们的保险意识和购买保险的积极性。

二、对策分析2. 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的政策和法规体系,促进农业保险机构的稳定发展。

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盈利能力,吸引更多的保险机构参与农业保险业务,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深度。

3. 加强农民教育和宣传4. 强化风险管理和保险承保能力农业保险机构需要在承保和风险管理方面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业务风险管理的水平。

可以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业保险风险的预测和防范,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承保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

5. 推动保险科技创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保险效率。

可以开发智能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保险保障,满足不同农民的保险需求。

三、结语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现象探究

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现象探究

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现象探究作者:季司晨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11期[摘要]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问题由来已久,弱可保性和高赔付率都是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两种表现。

21世纪初期出现的不完备法律理论主要探讨了法律的完善与实施效果的相关问题。

文章尝试将不完备法律理论应用于解释与解决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问题。

[关键词]农业保险;不完备法律;市场失灵[DOI]10.13939/ki.zgsc.2018.11.11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失去了配置经济资源的能力或能力不足。

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如果用自由经济市场制度即灵活价格来维持农业保险经营,则往往出现市场失灵。

从世界农业保险发展史及其他农业保险发展较为成熟国家的经验来看,若缺少政府公共财政的补贴,仅凭市场化运营,农业保险的经营将难以持续。

1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表现1.1 承保风险属弱可保风险保险业中,保险人愿意承保的风险被称为可保风险。

农业风险基本符合可保风险的要求,但农业风险一旦发生,一定区域内的农作物集中受灾,农业风险不能得到均匀分散,因此农业风险无法完全满足可保风险要件,属于弱可保风险。

1.2 市场化困难农业风险发生频率高,一旦发生损失较大,且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问题严重,使农业保险的市场化面临重重困难。

首先,高损失率对应高费率,而高费率会抑制农户的投保积极性,导致农业保险需求疲软。

其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损失率上升,又导致保险费率上涨;保费上涨使低风险农户选择风险自担不再投保,进一步加重了农业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农业保险市场的供需失衡,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问题日益凸显。

1.3 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领域中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某类保险产品的赔付率居高不下,致使保险人不愿提供此类产品。

1985—2004年20年中,我国农业保险的简单赔付率的平均值高达87%,严重超出财产保险53%的平均水平,并且超过了保险界普遍认知的70%的盈亏临界点,导致我国几家农业保险经营主体长期亏损,并接连退出市场。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保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国农业保险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农村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我国农村地区信息不透明,农户的资产和收入水平难以确定。

这就给农业保险的定价、赔偿等环节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保险业务,甚至导致一些农户失去了应有的保障。

二、农业保险产品的单一化我国农业保险产品种类较少,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保险”为主,保障范围较为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多样化需求,也无法适应农业灾害多样化的特点。

三、农村市场开发难度大农村市场营销渠道相对狭窄,农村居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低,这导致了农业保险的市场推广难度较大,保险公司面临营销成本增加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政府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农户资产和收入水平等信息公开透明度,以便保险公司更准确地定价和理赔,使得农业保险更好地为农户服务。

二、扩大产品种类丰富性保险公司应该开发新的农业保险产品,覆盖范围应尽量涵盖农业生产的多个领域,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农户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市场推广能力保险公司应增强自身市场推广能力,通过提供“一站式”服务,全面满足农户需求,通过营销手段提升农户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加速农村市场建设。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保险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降低农村市场推广难度与成本。

总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农业保险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保险公司和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合力解决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重重困境,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保障服务,推动农村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问题分析1.保险产品不够多样化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产品的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以农作物保险和农业大灾保险为主。

这种单一的保险产品结构无法充分满足不同农业生产者的风险保障需求。

畜禽养殖业、渔业等农业领域的风险保险产品相对较少,农业保险产品在品种和范围上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2.保险理赔不及时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农业保险公司对理赔过程不够重视,导致农民在遭受自然灾害或生产损失后,无法及时获得相应的保险赔偿。

这不仅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声誉,也减弱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信心,进而影响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3.保费定价不合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定价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一方面,部分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手段,保险公司难以企业化定价,导致保费过高;一些地区因为各种原因,保险公司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导致保费偏低。

这样一来,既使购买了农业保险,农民也难以获得合理的风险保障。

二、对策分析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应当加强管理,提高理赔的效率和公平性。

一方面,积极推行信息化理赔,建立起高效的理赔系统,缩短理赔周期,提高理赔效率;加强对理赔过程的监督和审查,保证农民在遭受损失后能够及时获得合理的保险赔偿。

3.科学风险评估和定价保险公司应当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气象预警等,对农业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为保费定价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和保费定价机制,保证保费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4.政策支持和监管加强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保险市场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扶持等方式,引导保险机构加大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力度。

加强对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防范各种市场风险,保障农业保险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5.加强宣传和教育农业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和了解。

借助各种宣传媒体和渠道,加大对农业保险产品和优势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和接受度,增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转型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业保险的需求逐渐增加。

我国农业保险仍面临着许多困境,比如保险产品的不完善、灾害风险评估的困难、保险市场的竞争激烈等问题。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保险产品的不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产品大多数是单一险种,比如农作物保险、农业生猪保险等,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导致农民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而保险产品却无法全面覆盖。

农业保险产品的保险金额和理赔标准也存在差异较大的问题,无法满足不同地区和农民的需求。

针对这一困境,应当加快推动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和完善。

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农业保险产品,比如农业综合保险、农业收入保险等,以满足不同农业生产环节的风险防范需求。

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情况,制定相应的保险金额标准和理赔标准,以使保险产品更加公平和合理。

二、灾害风险评估的困难农业保险的核心是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我国的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且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灾害风险评估的难度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往往难以准确评估风险,从而导致保险产品的定价不合理,给保险公司带来一定的风险。

为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加强保险公司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测工作。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遥感技术、气象数据等,进行全面、准确的风险评估,以提高保险产品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三、保险市场的竞争激烈我国的农业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保险公司都在争夺市场份额,导致保险产品的价格过低,利润空间有限,这对保险公司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由于农民保险意识的薄弱和购买能力的不足,农业保险市场的拓展困难重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应当加强保险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行为,避免价格战和恶性竞争。

可以利用政府的资金扶持和补贴,降低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成本,刺激市场需求。

可以加强农业保险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鼓励其购买农业保险,以增加市场需求。

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现象探究——结合不完备法律理论

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现象探究——结合不完备法律理论

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现象探究———结合不完备法律理论季司晨(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650032)[摘要]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问题由来已久,弱可保性和高赔付率都是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两种表现。

21世纪初期出现的不完备法律理论主要探讨了法律的完善与实施效果的相关问题。

文章尝试将不完备法律理论应用于解释与解决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问题。

[关键词]农业保险;不完备法律;市场失灵[DOI]10.13939/ki.zgsc.2018.11.11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失去了配置经济资源的能力或能力不足。

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如果用自由经济市场制度即灵活价格来维持农业保险经营,则往往出现市场失灵。

从世界农业保险发展史及其他农业保险发展较为成熟国家的经验来看,若缺少政府公共财政的补贴,仅凭市场化运营,农业保险的经营将难以持续。

1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表现1.1承保风险属弱可保风险保险业中,保险人愿意承保的风险被称为可保风险。

农业风险基本符合可保风险的要求,但农业风险一旦发生,一定区域内的农作物集中受灾,农业风险不能得到均匀分散,因此农业风险无法完全满足可保风险要件,属于弱可保风险。

1.2市场化困难农业风险发生频率高,一旦发生损失较大,且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问题严重,使农业保险的市场化面临重重困难。

首先,高损失率对应高费率,而高费率会抑制农户的投保积极性,导致农业保险需求疲软。

其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损失率上升,又导致保险费率上涨;保费上涨使低风险农户选择风险自担不再投保,进一步加重了农业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农业保险市场的供需失衡,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问题日益凸显。

1.3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领域中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某类保险产品的赔付率居高不下,致使保险人不愿提供此类产品。

1985—2004年20年中,我国农业保险的简单赔付率的平均值高达87%,严重超出财产保险53%的平均水平,并且超过了保险界普遍认知的70%的盈亏临界点,导致我国几家农业保险经营主体长期亏损,并接连退出市场。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农业保险是对农业生产中的特定风险进行补偿的一种金融工具。

然而,实际上,农业保险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失灵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保险市场的制度供给问题导致的。

本文将从农业保险市场的失灵现象以及导致这一问题的制度供给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农业保险市场的失灵表现在市场参与者数量有限且主要集中在大型农业企业和富裕农户。

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对农业保险的不了解所导致的。

农民往往对自身的风险认知不足,在面临来自自然灾害等风险时,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

此外,由于农民对农业保险的知识水平较低,对保单条款缺乏了解,不清楚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因此,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并且对农业保险市场缺乏信任,不愿购买保险。

其次,农业保险市场的失灵还表现在保险产品的设计不合理。

目前的农业保险产品大多数属于传统的基于产品类别的保险,例如根据作物种植面积、投保额度等进行保险赔偿。

这种保险产品设计方式忽视了农户个体的实际生产情况和风险差异,无法提供个性化的保障服务。

同时,农业保险市场的保费定价机制存在问题,缺乏科学和准确的定价方法,导致农民需要支付较高的保费。

因此,农民往往认为农业保险价格过高,不具备购买的经济性。

此外,农业保险市场的失灵还体现在赔付机制不健全。

传统的农业保险市场的赔付机制主要基于保险公司的自查和自认,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检测机制。

这导致了一些保险公司为了降低赔付成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拒赔行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对农业保险市场的不信任。

为解决农业保险市场的失灵问题,需要从制度供给的角度进行。

首先,应当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知识水平和信任度。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农业保险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供权威的信息支持,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了解和认同。

其次,应当优化农业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个性化的保障服务。

政府和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引入科技手段,例如利用遥感技术、气象数据等,对农户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生长状况等进行监测和评估,提供更精确的保险产品和定价机制。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逐渐受到重视。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保障范围不足、保险产品不够多样化、农民保险意识不强等问题。

如何破解这些困境,提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困境以及对策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

1. 保障范围不足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较窄,大多数农户并未购买农业保险,只有少数地区的少数农产品获得保障,这导致了农业生产中的许多风险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农户一旦遭受灾害便会陷入经济困境。

2. 保险产品不够多样化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产品种类单一,主要以农作物保险和农业大灾保险为主,而针对养殖业、渔业等其他农业生产环节的保险产品相对较少,无法满足不同农业生产形式的风险管理需要。

3. 农民保险意识不强由于历史原因和农村居民的保险意识薄弱,导致了大部分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较低,很难主动购买农业保险产品,这也是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对策分析1. 拓宽保障范围要提升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首先需要拓宽保障范围,覆盖更多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环节。

可以通过政府购买保险服务、设立农业保险资金等方式,扩大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提升农业生产风险的保障水平。

2. 多样化保险产品针对不同农业生产形式的风险特点,应当推出更多样化的农业保险产品,如畜禽养殖保险、渔业保险等,以满足不同农业生产的风险管理需求。

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推出气象指数保险、农业区域性灾害保险等创新产品,提高农业保险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3. 提升农民保险意识加强农村区域的保险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的保险理念和认知水平,是提升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关键一步。

可以通过开展农村保险知识宣传活动、建立健全农村保险代理机构等方式,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促进农业保险产品的推广和购买。

4. 政策支持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农民购买保险,降低农业保险的购买门槛和成本。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包括保险覆盖率低、保费收入不足、理赔效
率低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提高保险覆盖率。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保险覆盖率较低,许多农民并未购买农业保险。

为此,可以通过推广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效益,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保险
意识。

要加强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发展,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农业
保险产品,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

增加保费收入。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保费定价不合理,没有充分反映农业风险。

为此,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保费定价模型,根据不同地区、
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风险,确定保费的合理水平。

可以引入保费补贴机制,通过政府、保险
公司和农业合作社等多方共同承担保费,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保费收入的增加。

提高理赔效率。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理赔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理赔程序繁琐,审核
流程复杂,导致理赔时间较长。

为此,可以简化理赔流程,提高理赔效率。

可以建立起农
作物生长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对受灾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从而实现
快速理赔。

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理赔的准确度和效率。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对策包括提高保险覆盖率、增加保费收入和提高理赔效率。

通过采取这些对策,可以推动我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从而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保险保障。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一、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理论依据与现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因国情的特殊性经济学家把它的重要战略性归结为五个方面: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及生态环境贡献。

而农业又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体,因此经常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双重影响,而其中最突出的是自然灾害风险,主要是因为农业风险标的具有周期性、生命性、连续性等特征,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影响大。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因地理位置和区域结构的差异,遭受灾害的种类、周期、频率均难以确定,以超小规模的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结构,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由于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的密集型发展,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进程不断加快,要素投入不断增加,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风险的关联性越强,风险的破坏力和经济损失也随之扩大。

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时间上与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有效工具,并且农业保险作为世贸组织所允许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鉴于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两大职能,通过农业保险稳定农业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均衡国民收入再分配,确保农业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促使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我国农业保险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试办、停办、再试办及多种模式发展的探索过程,特别是进入1993年之后,我国农业保险呈现的格局是:保费收入、保险险种、保险结构、保险机构连年萎缩,农业技术人才匮乏,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持等。

农业保险主要是由中国国有商业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公司)一家经营.期间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只针对新疆地区开展一些地方性的保险业务,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于2004年9月投入运营,并处于试办阶段。

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我国农业保险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了规避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获得经营收益和稳定经济利益而购买的保险。

农业保险对于我国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农业生产者规避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利益。

尽管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本文将对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市场需求不足为了解决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

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来鼓励农民购买农业保险。

可以在政策上为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民提供一定的补贴和奖励,以吸引更多的农民购买农业保险。

二、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也是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去,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产品种类较少,保险责任范围狭窄,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和不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需求。

这样一来,即使有农民对农业保险有需求,也很难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农业保险产品。

为了解决保险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保险产品设计,拓宽保险责任范围,推出更加多样化、灵活化的农业保险产品。

还可以加大农业保险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以满足不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需求。

三、风险评估和定价难度大风险评估和定价难度大也是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复杂多样,而且受自然环境和市场供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给农业保险公司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和定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风险评估和定价难度大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风险评估和定价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定价模型,以提高农业保险公司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和定价的能力。

四、农业保险监管不到位农业保险监管不到位也是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一、中国农业保险进展的理论依据与现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专门重要的战略地位,因国情的专门性经济学家把它的重要战略性归结为五个方面:产品奉献、市场奉献、要素奉献、外汇奉献及生态环境奉献。

而农业又是一个专门的产业部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体,因此经常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双重阻碍,而其中最突出的是自然灾难风险,要紧是因为农业风险标的具有周期性、生命性、连续性等特点,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阻碍大。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难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因地理位置和区域结构的差异,遭受灾难的种类、周期、频率均难以确定,以超小规模的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结构,在短时期内专门难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由于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的密集型进展,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进程不断加快,要素投入不断增加,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风险的关联性越强,风险的破坏力和经济缺失也随之扩大。

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进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时刻上与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有效工具,同时农业保险作为世贸组织所承诺的支持农业进展的“绿箱政策”,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鉴于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两大职能,通过农业保险稳固农业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均衡国民收入再分配,确保农业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促使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确保国民经济连续、快速、健康的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我国农业保险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进展过程,先后经历了试办、停办、再试办及多种模式进展的探究过程,专门是进入1993年之后,我国农业保险出现的格局是:保费收入、保险险种、保险结构、保险机构连年萎缩,农业技术人才匮乏,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持等。

农业保险要紧是由中国国有商业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公司)一家经营.期间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只针对新疆地区开展一些地点性的保险业务,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于2004年9月投入运营,并处于试办时期。

从1993年开始人保的保费收入逐年下降,1993年的保费收入为56130万元,1995、1996两年保费收入虽有上升的波动,但1997年之后保费收入是逐年下降,从当年的71250万元降至2002年的27200万元,年平均递减17.2%,年平均赔付率为88%,远远高于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在6596-7096之间的平稳点,1985、1986、1987这三年的赔付率高达121.6%、136.3%、125.7%,完全是处于亏损经营状态,假如加上同期20%~30%左右的经营治理费用支出,累计亏损6亿元左右,在这期间人保公司均是通过“暗补”的方式来补偿其亏损,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及人保公司的商业化进程,“暗补”确信是有限的,保费收入,保险险种、保险结构、保险机构势必将不断萎缩。

在利润动机促使下,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以投入资本猎取平均利润为目的,然而一方面商业性保险公司迫于国家政策性的需要不得不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

商业性的保险公司处于两难的境地。

为选择适合我国农业保险的进展机制,必须对引起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进行系统分析。

二、阻碍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普遍成因从国外农业保险的研究实践和农业本身的“弱质性”特点不难发觉,农业风险的非系统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及外部性等咨询题是制约农业保险经营高成本的普遍因素。

非系统性,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及外部性尽管不只是在农业保险中存在,而强调农业保险中的此类咨询题,要紧讲明关于大多农业保险的经营者来讲高成本高到没有一个有效农业保险市场运作,在高风险的地区,农业生产者对农业保险的保险成本难以负担(Glauber和Collins)。

(一)风险的非系统性非系统性与系统性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从概率论和大数法则的角度分析,系统性即“独立性”,但因农作物独有的生命性、周期性、连续性等特点及各区域间经济条件、耕作制度。

牲畜结构的差异,自然风险的周期、频率、强度均难以确定,因此农业风险表现出较强的辐射性和非控性。

Miranda 和Glauber在利用统计模型分析美国10家农业保险人的玉米、小麦、大豆等的保险赔款支出的变易系数时发觉经营农业保险的保单组合风险是经营一样业务保险人的10倍左右。

因此农业保险人必须要有充分的预备金用以支付巨额缺失赔款,从而无形提高了承保农作物保险的商业性保险机构的经营成本。

(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咨询题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信息不对称确实是参与者之间做不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和概率分布。

逆向选择发生在保险合同签订之前,称之为事前信息不对称,事后信息不对称要紧是道德风险咨询题。

在农业保险的托付—代理关系中农业生产单位作为托付方处于信息优势方,而作为代理方的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往往是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

逆向选择是指高风险单位更倾向于以均衡的保费来投保,一样来讲,购买保险的人往往是最容易出险的人,保险公司的缺失赔款自然专门高。

道德风险是指购保人在风险事故发生后为获得更多的保费赔付通过慌报或多报等手段人为地制造保险事故。

据有关专家统计,就农作物保险赔付这一项,其中道德风险所占的比例就高达20%,在牲畜赔付中骗赔现象更为严峻。

农业风险的地域差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较大,道德风险咨询题比逆向选择更为严峻,更难于防范,存在的最终的结果只会使市场交易低效或无效。

(三)外部性依照福利经济学的界定,农业保险是政府支农助农的一项政策性工具,专家们把它定义为“准公共品”,具有利益外在性的性质。

农业生产单位通过购买农业保险合理转移风险并获得价值补偿,使得农产品消费者享受农产品稳固和农产品价格低廉的好处,促使农业再生产顺利进行,促进农村社会稳固,社会利益大于私人利益,由纯商业性的保险公司通过私营成本来承担农业保险中的高风险、高成本。

高赔付势必亏损.因此表现出农业保险商品供给不足。

另一方面商业性的保险公司为获得正常的平均利润由农民独自承担较高的保险费(含经营治理费和营业税),低收入农民消费农业保险商品,表现出农民的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农业保险表现出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保险商品供需不足,市场供需曲线难以相交。

三、阻碍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专门成因在分析引起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专门咸因之前必须先考虑农业风险与可保风险咨询题。

可保风险第一涉及的必须是要有足够的风险的累计数,即有大量的、相似的风险载体,保险公司才能准确地运算出缺失率和程度,合理的制定保险费率;其次风险的人为因素;再次是风险事故对受害人的缺失较大.难以承担。

人保公司对农业风险的可保性的规定为:必须是不可抗力造成的偶然风险;在数量上是能够运算的;投保人有交费的能力。

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是阻碍商业性保险公司高风险、高成本的普遍因素,也是各国经营农业保险时易显现的一样缘故,而我国区域结构、人口规模、经济结构等差异不同程度地阻碍到了农业保险的进展,对农业可保风险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区域结构我国幅员宽敞,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而且呈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差异,自北至南依次显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等6个气候带,决定了农业风险区域性强,表现出不同区域间农业保险的险不、标的种类、风险事故的种类及周期、频率、强度差异,这造成农业保险单位经营区划、费率的厘定与区分复杂,投入资金与技术的成本十分昂贵。

(二)人口规模我国是一农业大国,农业耕作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8.2%,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三分之一,且大部秀是分散经营。

风险事故发生时波及面广,以农作物为经济来源的农民难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分散风险,而且不满足保险机构所遵循的“大数法则”。

保险机构使人均治理费用高,定损、理赔难,经营成本过高,保险人与投保人专门难形成规模经济。

(三)历史缘故我国农业保险的制度环境不健全,那个地点讲的制度环境要紧指制度“软环境”,即制度文化咨询题,“硬环境”能够通过制度移植的方法加以解决。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有不同的风俗适应、信念、行为准则和不同的教育程度,所有这一切均阻碍到保险公司的价值观和策略观。

我国农业保险起步晚,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普遍持怀疑的态度,经常与“乱收费”,投保确实是“打水漂”等咨询题联系在一起。

对农业保险的理性认识需要国家与保险机构的教育、宣传,然而此类咨询题短时期内专门难解决,保险的结构成本过高。

(四)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的“弱质性”特点要紧表现为农作物生命性、周期性、连续性等特点,易受自然灾难的阻碍,农业在与二、三产业的同步进展过程中不存在比较优势。

在自然灾难发生后农民在无须投入成本的情形下更倾向于国家的灾难救济而回避农业保险。

假如农业保险市场能够达到供需平稳,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能获得农业保险的全部收益。

然而农民不情愿投保,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缺乏:农产品的供给减少,农民和农产品消费者都将受损,难以形成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

(五)经济结构(六)技术因素农业保险的技术难度大要紧是讲:展业难、成保难。

理赔难。

农村要紧是以分散经营为主,就单个农村居住地而言,农业保险人员第一必须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自然灾难发生率,以及要紧经营的农作物品种,农业要紧耕作的劳动力,信誉度(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

仅就农业保险费率的厘定这一项,保险公司必须对各种农作物进行有效地区分,充分了解各年间农作物的缺失数,牲畜的品种、死亡率,对区域间进行合理的对比分析,农业保险公司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技术。

总之,需要投入较高的监督成本。

四、纠正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计策通过保险合同中规定免赔额与共保条款或与保险人共同分担风险的其他机制能够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为减少风险的非系统性和逆向选择所带来缺失认为能够进行再保险与准确的区划措施等,这些是国外在治理农业保险一样成因时的普遍做法。

风险的非系统性,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及外部性是制约各国农业保险进展的普遍咨询题,即它的一样性,而我国专门的国情和经济进展现状又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进展,属于它的专门性,一样与专门,共性与个性,需用辩证的观点摸索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专门成因,具体地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营造农业保险进展的制度环境一种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有它存在的前提条件,即制度更替是否存在潜在利益。

农业保险具有多种福利功效,我国现有的农业保险制度专门难表达这一点,其根源要紧是农业保险的市场化与农业保险的专门性不相适应,农业保险市场专门难达到供需平稳,农业保险市场存在严峻的供给不足,有必要提供适当的制度供给。

农业保险的制度环境能够界定为制度“硬环境”与“软环境”。

“硬环境”要求政府对农业保险高度重视,确保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合理地进行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与经营体系的创新及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优待政策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