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涌的处理方法
大坝管涌的产生原因及处理
大坝管涌的产生原因及处理摘要:管涌是大坝工程的重要问题形式,在渗流作用下,土体中的细颗粒被水流带走,地下水将细颗粒带走,留下粗颗粒,产生土体之间的贯通通道,引发土体塌陷。
管涌问题有着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的特征。
管涌的产生与土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无粘性土壤环境下很容易发生管涌问题,管涌发生的部位较为多变,渗流出处、土体内部均可发生管涌,因此也可将管涌作为一种典型的渗流潜蚀问题。
为了增加管涌的治理,要重点加强大坝管涌问题的防治,本文以某工程为例,找出具体的原因,提出治理措施,关键词:大坝管涌;产生原因;处理措施引言:管涌在坝身或坝基内较为常见,这些部位的土壤颗粒被水流带走,形成大坝管涌。
在汛期发生的情况下,大坝水位较高,堤内平地的流土潜蚀问题较为突出。
当管涌发生后,水面翻花,上游水位持续升高,拉长了持续时间,加大了洪水险情,涌水的时候翻沙较为严重,破坏了堤防水闸地基土壤结构,使得孔道不断被扩大,基土完全流失,引发大坝建筑物倒塌,出现严重事故。
大坝管涌问题是十分严重的,需要重点防治,才能提升大坝的运营质量,保证水利工程运行的稳定性。
1.大坝管涌发生的原因1.1普遍原因大坝地基土壤级配缺少的情况下,大坝地基的粘性土壤较少,当上游水位升高的情况下,出逸点被渗透,当坡降与土壤允许值不平衡的时候,坝基土体中的较细土粒被地下水带走,造成管涌现象。
1.2工程实例分析1.2.1工程介绍通过对土坝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对钻孔尺寸进行判断,大坝坝基河床上,分布着一段宽为160m的冲积层,冲积层有两层,由上到下分布,通过研究这两层的砂石情况,发现冲积层上层的结构由中砂、粗砂、细砾、砂砾组成,还有部分卵石、漂石,组成明显的砾石层,边部还分布着很多粘土类的土质,此工程周边有开采锡矿的工程项目,部分地质已经被挖掘,上面覆盖着很多的杂土,杂土呈现堆积松散的状态,经过测算,这些杂土由大坝标高0.36~13.72m之间的坝基中产出,土层厚度在3.65~11.10m,中间较厚,两侧非常薄。
处理管涌的主要措施
处理管涌的主要措施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土壤中的细小颗粒被地下水从地基中冲刷出来,形成管状通道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导致地基失稳,严重时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以下是处理管涌的主要措施:1.封闭渗水通道封闭渗水通道是处理管涌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通过在渗水通道周围设置挡水墙或防水层,以阻止地下水进入管涌区域。
同时,对于已经形成的管涌,可以使用水泥砂浆、防水涂料等材料进行封堵。
2.降低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位可以减轻管涌现象的发生。
可以通过设置排水沟、排水管等设施,将地下水排出管涌区域。
同时,也可以使用化学降水位剂等化学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
3.削坡减载削坡减载可以减小管涌产生的压力。
可以通过将管涌区域的坡度减小,或者将该区域的土方挖出,以减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和孔隙水压力。
4.填筑反滤层填筑反滤层可以防止细小颗粒被冲刷出来,从而防止管涌的发生。
反滤层一般由颗粒较大的砂、碎石、土工布等材料组成。
5.注浆封堵注浆封堵可以有效地防止地下水进入管涌区域,从而防止管涌的发生。
可以使用水泥浆、粘土浆等材料进行注浆。
6.防渗墙加固防渗墙可以有效地防止地下水进入管涌区域,从而防止管涌的发生。
可以在管涌区域的周围设置防渗墙,以阻止地下水的进入。
7.植被护坡植被护坡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从而防止管涌的发生。
可以在管涌区域的周围种植植被,以保护该区域的土壤。
8.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可以有效地防止管涌的发生。
在施工过程中,应该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层后浅层的原则,避免因施工不当而引起管涌现象的发生。
总之,处理管涌的主要措施包括封闭渗水通道、降低地下水位、削坡减载、填筑反滤层、注浆封堵、防渗墙加固、植被护坡以及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等。
在实际工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处理。
关于管涌的处理方法
关于管涌的处理方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管涌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况下,堤内平地发生“流土”和“潜蚀”两种不同含义的险情的统称。
这种险情在湖北一般叫翻砂鼓水,江西叫泡泉。
管涌险情的发展,以流土最为迅速。
它的过程是随着水位上升,涌水挟带出的砂粒增多,涌水量也随着加大,涌水量增大挟带出砂粒也就更多,如将附近堤(闸)基下砂层淘空,就会导致堤(闸)身骤然下挫,甚至酿成决堤的灾害。
当然有由于管涌孔距堤较远,一时尚未演成堤防、闸身的下挫或溃决的;也有由于水位转落,渗水压力减小,险情暂时稳定下来的;还有由于是潜蚀,没有产生堤(闸)身下挫、溃决险情的。
但是,险情是属于流土还是潜蚀,一时难于判明。
而且流土也与地层下面的粉砂、细砂层埋藏的深度、厚度以及其结构的疏密,高水位持续的久暂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一时也是难以判定的。
所以发生管涌时,不论它是流土,还是潜蚀和距堤远近,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迅速予以处理。
临时抢护管涌可采用(抢筑)反滤围井。
管涌是指在高水位情况下,堤坝下游坡脚附近或更远的地方,发生“流土”和“潜蚀”两种不同险情的统称,又称“泡泉”。
管涌险情的发展,以流土最为迅速。
如不及时抢护,任其发展,就将把堤坝工程地基下的沙层淘空,导致堤坝工程骤然塌陷,造成决堤溃坝。
管涌出水孔径小的如蚁穴,大的可达几十厘米;少则出现一两个,多则出现冒孔群或称泡泉群,冒沙处形成“沙环”。
有时也表现为土块隆起(即牛皮包)、膨胀、浮动和断裂等现象。
造成管涌的原因,一般是堤坝地基上面覆盖有弱透水层,下面有强透水层,在高水位时,渗透坡降变陡,渗透的流速和压力加大。
当渗透坡降大于地基表层弱透水层允许的渗透坡降时,即在堤坝下游坡脚附近发生渗透破坏,或者在背水坡脚以外地面,因取土、挖坑等,破坏表面覆盖,在较大的水力坡降作用下,渗水冲破土层,将下面地层中的粉细沙料带出而发生管涌。
管涌抢护原则是:上堵下排,反滤压重,保护管涌出口。
基坑工程施工中遇到的管涌问题及处理措施
基坑工程施工中遇到的管涌问题及处理措施【摘要】本文以昆明云极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基坑施工为实践,结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际基坑开挖验槽、验收及管涌问题处理等,总结基坑工程中施工应关注的要点、应注意的问题及管涌处理措施。
【关键词】深基坑、管涌处理、套管反虑-盲沟引排-封堵1、前言云极项目占地39.62亩,建筑面积210695㎡,建筑物主要由2栋21层(H=95.5/91.0m)高层办公楼、1栋33层(H=174.20m)超高层办公楼、2-3层(14.50m)商业裙楼及1栋1层(7.55m)独立商业楼组成;整个场地设置2层地下室,基坑开挖10.5m,电梯井部分开挖深度达到14.0m。
拟建项目基坑支护结构及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工程重要性等级属一级,场地位于昆明断陷盆地内,地势平坦,场地基岩埋深大,属中等复杂场地;地基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属中等复杂地基;含水层厚度和层面坡度变化较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管涌是指在渗流的作用下,土体中的细颗粒被地下水从粗颗粒的空隙中带走,从而导致土体形成贯通的渗流通道,造成土体坍陷的现象。
2、地质水文概述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资料显示,场地地基土按成因可分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粘土,第四系全新统冲湖积层(Q4al+l)黏土、粉土、粉砂、圆砾及泥炭质土;基坑开挖范围内侧壁土及坑底地基土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①杂填土:杂色,褐灰、褐黄色为主,松散,稍湿,主要为建筑垃圾及粘性土,表层局部有生活垃圾,未经压实,结构较松散,土质及固结不均匀,1-3年堆填,属于新近填土,结构较松散,成分复杂,均匀性差,揭露层厚1.70m~5.40m,层底埋深1.70m~5.40m。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②粘土:褐黄、褐红、黄褐色,湿,切面光滑,稍有光泽,以可塑状态为主,局部硬塑,揭露层厚0.50m~5.20m,层顶埋深1.70m~5.40m。
管涌的处置方法
管涌的处置方法
管涌的处置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反滤围井法。
在冒水孔周围垒土袋,筑成围井,井壁
底与地面紧密接触,井内按三层反滤要求分铺垫沙石或柴草滤料,在井口安设排水管,将渗出的清水引走。
2.养水盆法。
在管涌周围用土袋垒成围井,井中不填反
滤料,井壁须不漏水,如险情面积较大,可在险口附近地基良好的地方筑成土堤,形成一个蓄水池,以减小临背水位差,制止险情发展。
3.排空法。
通过泥浆泵将泥浆泵入井中,将油气排出从
而降低井下的压力。
4.封堵法。
通过在井下打压块堵剂或堵塞物来封堵井眼,以阻止油气继续喷出。
5.盖井法。
在油井井口周围建造一个混凝土结构来减少
油气泄漏。
关于管涌的处理方法
关于管涌的处理方法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管涌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况下,堤内平地发生“流土”和“潜蚀”两种不同含义的险情的统称。
这种险情在湖北一般叫翻砂鼓水,江西叫泡泉。
管涌险情的发展,以流土最为迅速。
它的过程是随着水位上升,涌水挟带出的砂粒增多,涌水量也随着加大,涌水量增大挟带出砂粒也就更多,如将附近堤(闸)基下砂层淘空,就会导致堤(闸)身骤然下挫,甚至酿成决堤的灾害。
当然有由于管涌孔距堤较远,一时尚未演成堤防、闸身的下挫或溃决的;也有由于水位转落,渗水压力减小,险情暂时稳定下来的;还有由于是潜蚀,没有产生堤(闸)身下挫、溃决险情的。
但是,险情是属于流土还是潜蚀,一时难于判明。
而且流土也与地层下面的粉砂、细砂层埋藏的深度、厚度以及其结构的疏密,高水位持续的久暂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一时也是难以判定的。
所以发生管涌时,不论它是流土,还是潜蚀和距堤远近,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迅速予以处理。
临时抢护管涌可采用(抢筑)反滤围井。
管涌是指在高水位情况下,堤坝下游坡脚附近或更远的地方,发生“流土”和“潜蚀”两种不同险情的统称,又称“泡泉”。
管涌险情的发展,以流土最为迅速。
如不及时抢护,任其发展,就将把堤坝工程地基下的沙层淘空,导致堤坝工程骤然塌陷,造成决堤溃坝。
管涌出水孔径小的如蚁穴,大的可达几十厘米;少则出现一两个,多则出现冒孔群或称泡泉群,冒沙处形成“沙环”。
有时也表现为土块隆起(即牛皮包)、膨胀、浮动和断裂等现象。
造成管涌的原因,一般是堤坝地基上面覆盖有弱透水层,下面有强透水层,在高水位时,渗透坡降变陡,渗透的流速和压力加大。
当渗透坡降大于地基表层弱透水层允许的渗透坡降时,即在堤坝下游坡脚附近发生渗透破坏,或者在背水坡脚以外地面,因取土、挖坑等,破坏表面覆盖,在较大的水力坡降作用下,渗水冲破土层,将下面地层中的粉细沙料带出而发生管涌。
对深基础施工中出现流沙、管涌现象的防治方法 (一)
对深基础施工中出现流沙、管涌现象的防治方法 (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深基础施工成为建筑业的重要环节。
但在深基础施工中,流沙、管涌等现象经常发生,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危害。
因此,对于深基础施工中出现流沙、管涌现象,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了解地质情况,避免出现流沙、管涌现象在进行深基础施工前,必须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充分了解地下土层的的性质、厚度、坚硬程度、透水性、稳定性等情况,避免在薄弱地层开挖造成流沙、管涌。
二、进行合理的出土处理在进行土方作业时,应采取合理的出土方法,坚持“多层开挖,多次出土”的原则,避免一次性大面积开挖和过饱和土体带出引起的管涌。
在出土时应按规定及时填埋或运往指定地点,或者采用浇灌和覆盖等方法,以抑制流沙、管涌现象的发生。
三、采取防涌结构措施防止管涌产生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取防涌结构措施。
防涌结构主要包括施工井口及其周围的管井、管缆、井筒、支撑壁等,通过其切断地下水与地上施工之间的联系,减少地下水与施工现场接触,从而有效降低管涌的发生。
四、采取排水措施流沙是由于开挖而引起土体内部孔隙水的流动,在此情况下,若有效地进行排水措施,能够迅速将土体内部的孔隙水排出,从而消除流沙。
常用的排水措施有井壁挖孔排水法、井底挖孔排水法、水井压采法、排水管网法等。
五、加强管理和监控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和监管,严格按照现场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密切关注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和变化,及时掌握和分析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
综上所述,深基础施工中出现流沙、管涌现象的防治方法包括了多个方面,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了合理的出土处理、防涌结构措施、排水措施、加强管理和监控等。
只有综合使用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深基础施工中出现流沙、管涌等问题的发生,保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堤防管涌的处置方法
堤防管涌的处置方法
哇塞,堤防管涌可是个大问题啊!一旦出现管涌,如果不及时处理,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那到底该怎么处置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要及时在管涌周围用土袋修筑围井,围井高度要以能拦住水不往外溢为标准,这就像是给管涌围上了一个保护圈。
然后,要往围井内投放反滤材料,比如沙石、土工织物等,让水能够顺畅地流走,而土颗粒被留住,这可太重要啦!就好比是给水流开了一条正确的通道,而不是让它乱跑乱撞。
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土袋要紧密排列,不能有缝隙,反滤材料的铺设也要均匀,不能有遗漏。
这就像是盖房子,每一块砖都要放好,才能保证房子的稳固呀!
在这个处置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那可是至关重要的呀!如果围井不牢固,那不是一下子就被冲垮了,那不就前功尽弃了嘛!所以一定要保证每一个步骤都做到位,不能有丝毫马虎。
就好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那可不得了。
这种处置方法的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了。
无论是江河湖泊的堤防,还是水库大坝,只要出现管涌,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呀!它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嘛。
操作相对简单,材料也比较容易获取,而且效果还特别好。
这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很多难题的锁呀!
我就给你讲个实际案例吧。
有一次,某个大堤出现了管涌,情况那叫一个危急呀!但是抢险人员迅速行动起来,按照我说的方法,很快就控制住了局面,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你说厉害不厉害?
所以呀,堤防管涌的处置方法真的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掌握好,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管涌处理方案
11#楼管涌处理施工方案
对11#楼管涌现象采取如下处理方式:
1、将电梯井坑内管涌水抽至基坑底后,在管涌出水处边抽水边挖
3.5m见方,2.4m深集水坑,在集水坑中间放置1.5m直径水泥井
圈,井圈壁厚50mm。
井圈上部高出垫层面100mm,下部埋深
2.4m。
在最下部两层井圈周围用电钻打眼,然后在井圈外围缠两
层麻丝。
在井圈底部放置钢筋底座,钢筋底座直径1.5m,由直径16mm三级钢、间距100mm的钢筋焊接而成,钢筋底座上下满缠两层麻丝。
2、沿井圈周围1m范围内满铺级配砂石至淤泥换填层底部。
3、将电梯井坑底部淤泥挖除至原设计垫层底部标高以下300mm处,
用C15砼换填这300mm深。
4、井圈做好后,每天派6人,三班倒值班抽水,一直到11#楼筏板
砼开始浇筑止。
5、主楼筏板砼浇筑时,先从电梯井坑周围浇筑,逐步向管涌处推进,周围砼大约浇筑1.5m高时,将井圈内积水抽干,然后向井圈内浇筑与筏板同标号砼。
在浇筑井圈内砼时,抽水泵不撤出,在抽水带出筏板顶面部位将其割断,然后继续浇筑筏板砼。
电梯井坑管涌处理详见后附图。
处理管涌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方法
原理
具体操作
临水面截渗
通过在临水面采取措施,减少或阻断水流进入土壤中的孔隙或裂缝。
使用土袋、沙袋等材料在临水面筑成围堰,减少水流对堤坝的冲刷和渗透。
背水面导渗
在背水面采取措施,将已经渗透进土壤的水流导出,防止形成高压区并减少水流对土壤颗粒的冲刷。
在管涌口处用编织袋或麻袋装土抢筑围井,井内按三层反滤要求分层铺填沙石或柴草过滤料,安设排水管将渗出的清水引走。
导渗与压渗结合
在管涌点同时采取导渗和压渗措施,降低渗压,防止渗流带出细颗粒,并为渗出清水提供出路。
在井内分层铺填过滤料,同时用块石或土袋压实,形成压渗台,增强土体的稳定性。
构筑蓄水池
对于管涌点多面积大的情况,在出口附近略扩大范围填筑土堤,形成蓄水池,利用渗水慢慢抬高池内水位,减少临背水位差,阻止险情恶化。
这种方法通过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渗透压力,为抢险争取时间。
替代材料应用
在缺乏沙石料的情况下,可使用秸秆、树枝等替代材料制作排体,再压块石或沙土袋进行抢险。
这种方法适用于资源有限或紧急情况下的抢险工作。
堤防管涌处理方法
堤防管涌处理方法嘿,咱今天就来讲讲堤防管涌这档子事儿!你说这堤防要是出了管涌,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呀!就好像家里的水管突然漏了,水到处乱跑,那能不乱套嘛!管涌一旦出现,就像是个调皮的小怪兽,在那捣乱呢!那我们该咋对付它呢?首先啊,得赶紧找到它的老窝,也就是管涌的出水口。
这就好比你要抓住一个调皮的小孩,得先知道他藏在哪儿呀!找到了出水口,咱就得想办法把它给堵上。
可以用一些专门的物料,比如沙石袋啥的,就像给小怪兽盖个被子,让它老实点。
把沙石袋堆在出水口周围,形成一个小堤坝,把水给拦住。
这就跟你给门口堆个小土坡,不让水流进来一个道理。
要是管涌比较严重呢,那咱就得下点猛药了!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像什么土工布啊,把它铺在出水口上,就像是给小怪兽穿上了一件紧身衣,让它没法乱动。
这土工布就像一层保护膜,把水和泥沙都隔开,让它们不能乱跑。
还有啊,咱也可以挖个导渗沟,把水引到别的地方去。
这就好比给水流开个小通道,让它顺着咱指定的路走,别到处瞎逛悠。
这样既能减轻管涌的压力,又能把水给疏导走,一举两得呀!你想想,要是不及时处理管涌,那后果得多严重啊!堤防可能就被冲垮了,那周围的房子、田地不都得遭殃嘛!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呀!所以咱可得重视起来,不能马虎。
处理管涌就像是一场战斗,我们得勇敢地面对,不能退缩。
要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把这个小怪兽给制服了。
就像武松打虎一样,虽然老虎很凶猛,但武松不怕呀,最后不还是把老虎给打败了嘛!咱对待管涌也得有这种精神。
咱还得随时观察,看看处理的效果怎么样。
要是发现还有问题,那就赶紧想别的办法,可不能让管涌死灰复燃呀!这就像你生病了吃药,得看看药有没有效果,要是没效果,就得换药或者加药呀!总之呢,堤防管涌处理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用对方法,就一定能把它搞定!让我们的堤防稳稳当当的,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可别小看了这管涌,要是不处理好,那麻烦可就大了去了,你说是不是呢?。
论述管涌现象的防治原则
论述管涌现象的防治原则管涌现象是在地下开挖或钻探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层的压力剧烈变化而导致水和土同时涌入工程空间的现象。
管涌现象对地下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工期进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治管涌现象。
针对管涌现象的防治,有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加固和控制工程区域的地下水位是管涌现象防治的关键。
在地下工程施工前,应通过地下水位的监测和分析,了解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引起管涌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降低地下水位、减缓水压、提高水位控制能力等方式来控制地下水位,从而减少管涌的发生。
其次,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的控制和处理。
地下水中的含盐量、硫酸盐含量等都会对管涌现象产生影响。
施工前需要对地下水进行详细的水质分析,了解水质特征,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调整地下水的水质,降低其对管涌的影响。
再次,加强对地下水力条件的掌握和分析。
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通过地下水位监测和地下水力特征分析,了解地下水力条件的变化情况。
可以通过模型试验等手段,预测和评估管涌的可能性,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此外,要加强对地下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评估。
地下工程设计时应考虑地下水位、地下水力条件以及其他与管涌相关的因素。
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管涌风险,避免设计过于理想化,导致施工过程中无法控制管涌的发生。
最后,要加强施工中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不断监测地下水位、地下水力条件和地下水水质等因素的变化,并及时预警,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地下水位监测仪器、压力预警系统等,实时监测并预测管涌风险。
同时,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可能引起管涌的问题,确保安全施工。
总之,管涌现象的防治需要在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多个环节进行综合防治。
在加固和控制地下水位、加强地下水水质控制和处理、加强对地下水力条件的掌握和分析、加强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估、加强施工中的监测和预警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涌现象的发生,保证地下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工期进度。
处理管涌的主要措施
处理管涌的主要措施管涌是指在石油开采或井钻作业过程中,由于井底超压或者井壁失稳等原因,导致高压油气或地下水突然喷出井口,造成严重事故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管涌是石油工业中一项重要的安全问题,对于处理管涌,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一、预防管涌的措施:1. 确保井身完整性:在石油开采或井钻作业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钻井液的密度、性质和循环,确保井身的完整性。
特别是在井下所有可能产生高压油气的区域,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加固井壁,防止产生井壁失稳。
2. 做好井口防喷设备:在井口设置安全防喷阀和气体检测仪,及时发现和阻止管涌发生。
同时,应配备相应的应急设备,如安全工具箱和逃生绳索,以应对突发情况。
3. 加强人员培训:对于从事石油开采或井钻作业的工作人员,应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应对管涌的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研究各个井下层位的地层情况和油气压力,掌握预警信号的识别和防范措施的执行等。
4. 加强油气井动态监测:通过使用现代化的井下探测设备,实时监测油气井内的压力、温度和流量等参数,并及时提供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应急处理管涌的措施:1. 及时报警:一旦发现管涌情况,首先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并启动应急响应预案。
同时,应当按照预案指引进行紧急疏散,确保所有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 封堵井口:对于出现管涌的油气井,应采取封堵井口的措施。
常用的封堵方法有设置止喷器、充填淤泥和注水封堵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防止高压油气和地下水继续向外喷出,并减少事故的扩散范围。
3. 喷射泡沫剂:在进行封堵井口的同时,可以向井内喷射泡沫剂,降低油气的压力。
泡沫剂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阻隔性能,可以有效减少油气喷出的速度和范围。
4. 排除油气:在封堵井口和喷射泡沫剂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排除井内的油气,避免进一步的喷出和事故扩大。
常用的方法有不断加重井口的泥浆重量、采用试压等方法,使油气被封堵在井下。
管涌处置的原则和方法
管涌处置的原则和方法
嘿,你问管涌处置的原则和方法啊?这事儿可重要着呢。
先说原则吧,那就是得赶紧行动,不能拖拖拉拉。
管涌要是不赶紧处理,那可就麻烦大啦。
就像家里漏水了,你不能看着不管吧?得赶紧想办法堵住。
还有就是要对症下药,不能瞎搞。
得先弄清楚管涌是咋回事,再想办法解决。
就跟医生看病似的,得先诊断清楚了才能开药。
方法嘛,有好几种呢。
一种是反滤围井。
就是在管涌周围用沙袋啥的围起来,里面放上沙石等过滤材料。
这样水出来的时候就被过滤了,不会把土也带出来。
就像给管涌戴了个口罩,把坏东西挡住。
围的时候可得仔细点,不能有缝隙,不然就白围了。
还有一种是反滤铺盖。
在管涌的地方铺上一层沙石等过滤材料,就像给它盖了个被子。
让水从过滤材料里流走,不会把土冲走。
铺的时候要铺得均匀,不能一边厚一边薄。
要是管涌比较严重,还可以用减压井。
在旁边打一些井,把水引走,减轻压力。
就像给管涌旁边开了几个小通道,让水有地方去,不会都从管涌那里冒出来。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那发大水,出现了管涌。
大家可着急了,赶紧行动起来。
有的人去搬沙袋,有的人去准备过滤材料。
大家齐心协力,按照方法来处理管涌。
经过好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把管涌给控制住了。
要是不赶紧处理,那水可就把周围都淹了,后果不堪设想。
反正啊,管涌处置得赶紧,方法要选对。
这样才能把问题解决好,不然可就麻烦啦。
你要是遇到管涌的情况,也别慌,按照这些原则和方法来,肯定能行。
管涌的处理方法
管涌的处理方法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管涌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况下,堤内平地发生“流土”和“潜蚀”两种不同含义的险情的统称。
这种险情在湖北一般叫翻砂鼓水,江西叫泡泉。
管涌险情的发展,以流土最为迅速。
它的过程是随着水位上升,涌水挟带出的砂粒增多,涌水量也随着加大,涌水量增大挟带出砂粒也就更多,如将附近堤(闸)基下砂层淘空,就会导致堤(闸)身骤然下挫,甚至酿成决堤的灾害。
当然有由于管涌孔距堤较远,一时尚未演成堤防、闸身的下挫或溃决的;也有由于水位转落,渗水压力减小,险情暂时稳定下来的;还有由于是潜蚀,没有产生堤(闸)身下挫、溃决险情的。
但是,险情是属于流土还是潜蚀,一时难于判明。
而且流土也与地层下面的粉砂、细砂层埋藏的深度、厚度以及其结构的疏密,高水位持续的久暂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一时也是难以判定的。
所以发生管涌时,不论它是流土,还是潜蚀和距堤远近,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迅速予以处理。
临时抢护管涌可采用(抢筑)反滤围井。
管涌是指在高水位情况下,堤坝下游坡脚附近或更远的地方,发生“流土”和“潜蚀”两种不同险情的统称,又称“泡泉”。
管涌险情的发展,以流土最为迅速。
如不及时抢护,任其发展,就将把堤坝工程地基下的沙层淘空,导致堤坝工程骤然塌陷,造成决堤溃坝。
管涌出水孔径小的如蚁穴,大的可达几十厘米;少则出现一两个,多则出现冒孔群或称泡泉群,冒沙处形成“沙环”。
有时也表现为土块隆起(即牛皮包)、膨胀、浮动和断裂等现象。
造成管涌的原因,一般是堤坝地基上面覆盖有弱透水层,下面有强透水层,在高水位时,渗透坡降变陡,渗透的流速和压力加大。
当渗透坡降大于地基表层弱透水层允许的渗透坡降时,即在堤坝下游坡脚附近发生渗透破坏,或者在背水坡脚以外地面,因取土、挖坑等,破坏表面覆盖,在较大的水力坡降作用下,渗水冲破土层,将下面地层中的粉细沙料带出而发生管涌。
管涌抢护原则是:上堵下排,反滤压重,保护管涌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涌的处理方法
发表时间:2018-08-31T12:58:25.1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8期作者:叶创新
[导读] 这也就导致因管涌而带来的基坑事故屡屡发生,基坑渗透也就应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就基坑管涌发生的条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管涌的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叶创新
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
摘要:在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的今天,基坑工程的建设有着更为频繁的开展次数与建设规模。
这也就导致因管涌而带来的基坑事故屡屡发生,基坑渗透也就应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就基坑管涌发生的条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管涌的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管涌;处理
引言
当选择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开挖基坑的时候,渗透问题是时常出现的。
在渗透环境下,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将会受到十分明显的影响。
通过对工程实验的研究,表明:有许多的基坑工程事故的产生都是因为土体管涌的破坏。
为此,通过研究土体管涌来对建筑活动的开展以及地基构造的稳定性进行保障,显得十分必要,其带有值得肯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其中,就针对于基坑工程的管涌问题研究内容相对较少。
1管涌产生的原因
一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底未做铺垫层及碾压,使底板自身没有好的水平或垂直防渗结构,加之坑内、坑外地下水水头差,产生的渗流压力传导将沿着坑内薄弱的粉粘土或粉土,水平流出产生流砂。
二是,管涌的产生与地基土粗细粒度、厚度分布不均一、不连续接触有关,尤其承压水在垂直上升渗透中,于不同地层、流速、渗透力有较大差异,有可能将接触面上的细颗粒砂土带走,而导致接触面被冲刷或流土。
三是,当基坑下有承压水存在、基坑开挖,减小了含水层上覆不透水层的厚度,到一定程度,承压水的水头压力能顶裂或冲破基坑底板,造成突涌、管涌、绕渗,最终破坏地基强度,给施工造成很大困难。
总的来说,通过对大量工程实践活动进行观察后发现,有很多时候,深基坑所出现的管涌、渗水现象都受到了基坑底部底层粘度的影响。
例如:因止水桩的连接问题所带来的漏水、因止水桩不够垂直所带来的漏水、因止水桩的缝隙所带来的漏水等等。
还有的因降水效果不理想产生管涌;有的因地质原因开挖后隔水层(粘土层)分布不均而产生管涌。
也有的管涌来自于旧井和勘挖孔的水力传导。
2管涌的处理方法
2.1管涌的安全预防措施
在施工中,要及时反馈的监测信息严格控制连续墙变形在允许范围内,防止连续墙变形过大,遇接缝等薄弱环节错位开裂,出现渗水通道时,及时处理。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如果出现较大的渗漏水现象,须回填部分土方,然后在该处对应的深搅桩挡土墙外侧旋喷桩处理堵漏后开挖。
特别是有部分基础较浅,对地基变化敏感,须重点防护,避免涌砂或大量漏砂。
再者,开挖过程对连续墙接缝等薄弱部位加强巡视,若出现少量渗漏,及时处理,先堵漏后开挖,防止渗漏点扩大。
最后,如果管涌的渗漏点继续扩大难于控制,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加强外围降水,防止恶性塌方、坍塌事故的发生。
2.2发生管涌的应急措施
2.2.1反滤围井
在管涌口处用编织袋或麻袋装土抢筑围井,井内同步铺填反滤料,从而制止涌水带沙,以防险情进一步扩大,当管涌口很小时,也可用无底水桶或汽油桶做围井。
这种方法适用于发生在地面的单个管涌或管涌数目虽多但比较集中的情况。
对水下管涌,当水深较浅时也可以采用。
围井面积应根据地面情况、险情程度、料物储备等来确定。
围井高度应以能够控制涌水带沙为原则,但也不能过高,一般不超过
1.5m,以免围井附近产生新的管涌。
2.2.2减压围井(养水盆)
在堤坝背水坡脚附近险情处使用土袋抢筑围井,壅高井内水位,减小水头差,降低渗透压力,减小水利坡降,制止渗透破坏,以稳定管涌险情。
此法适用临背水头差较小,出现翻沙鼓水险情范围小,周围地表较坚实完整,未遭破坏,渗透性较小,出险处少,沙石反滤材料的翻沙鼓水险情抢护的情况,也可与反滤井结合处理。
2.2.3滤水压浸台
在堤坝背水坡脚抢筑透水压渗台,可以平衡渗压,延长渗径,减小水力坡降,并能导出渗水,防止土沙细粒流失,使险情趋于稳定。
此法适用于翻砂鼓水险情较多、范围较大、反滤料缺乏,但沙土料源丰富的堤坝处管涌又叫翻沙鼓水,是在渗流作用下,土体细颗粒沿骨架颗粒形成的孔隙涌出的现象,孔隙周围多形成隆起的沙环。
管涌发生时,水面出现翻花,随着上游水位升高,持续时间廷长,险情不断恶化,大量涌水翻沙,使堤防、水闸地基土壤骨架破坏,孔道扩大,基土被淘空,引起建筑物塌陷,造成决堤、垮坝、倒闸等事故。
3工程案例
3.1工程特点
清远市城博馆基坑开挖深,开挖面积大,土方体量大,紧邻北江,周边环境复杂,地质条件差。
地下水丰富,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有水力联系,水头压力大。
场地内前期布置129个勘探孔,钻穿了上下承压含水层,给本工程地下水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土方掏挖量大,开挖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多。
由于上述工程特点,给本工程基坑开挖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对基坑降水和预防管涌等的措施需要特别重视。
3.2管涌成因分析
现场发现险情后,立即进行原因分析,最初认为是止水帷幕漏水或降水井降水未到坑底标高以下导致,但是该管涌发生位置附近的降水井监测及基坑监测点数据表明,水位正常。
随后比照勘察报告,发现该管涌口位于地质勘探孔60号处,随后勘察单位也进行了确认。
根据勘察报告中的表述,该勘探孔钻深28.5m,穿透承压含水层,按照规范根据勘探孔的不同成孔方式和不同土层应进行粗砂或者粘土泥球封
孔。
而勘探单位对该勘探孔只是用土简单回填。
在土方掏挖过程中,反压土卸载,勘探孔封堵失效,透水层压力水造成管涌。
3.3应急处理
基坑开挖时处理管涌的一般方法是集水井强排、深井降水或修筑围堰、土方回填及注浆,这些传统方法花费大量时间及成本,影响施工进度。
针对此类勘探孔诱发的管涌,根据现场管涌的流速及影响范围和施工进度等,项目决定采用引流、封堵相结合的方法对管涌进行处理。
具体措施如下:(1)在勘探孔原位采用 48钢管(壁厚3.5 mm)作为引流管,钢管一端做成尖口插入孔内直至承压含水层,另一端留出开挖面0.5 m。
(2)利用挖机配合,在勘探孔原位插入胸径比孔径略大的杉木对管涌点进行封堵,孔壁土体受挤压变密实,与杉木紧密结合。
(3)在引流管外露端部承接止水阀和DN50消防水带引水至现场原桩基施工时的钢板集水箱,箱内放置水泵24h不间断排水,可作为施工用水。
(4)后期浇筑底板基础时再与降水井一起封堵处理,效果显著,保证土方继续掏挖,施工进度得到了保障。
结语
近年来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是持续城市化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了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空中和地下空间,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由于勘探孔封孔不当引起的管涌对工程安全和质量带来很大的隐患。
在处理管涌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以此来杜绝漏水情况的再次发生;二是对形成原因的准确分析,形成更为准确的解决方案;三是对注浆止水防护层的构建需要确保其处于较低压力状态下,避免止水桩的漏水。
特别是选择锚杆来作为支撑的基坑,其需要首先对坑为进行处理,然后再对坑内进行处理,并且酌情先增加外加剂,再将水泥泥浆注入其中。
参考文献:
[1]JGJ 311—2013,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S].
[2]蔡继辉.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安全隐患的形成及其预防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7):960-960.
[3]唐涛.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安全隐患的形成及其预防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424-424.
[4]夏明耀,曾进伦.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手册[J].岩土力学,2015(S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