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陶瓷】第二波江苏省出土的高古瓷器欣赏------上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陶瓷】第二波江苏省出土的高古瓷器欣赏------上篇

夹砂红陶带盖甗陶器,新石器时代。盖顶设圈足形捉手,盖面弧突,平缘。器圆唇,侈口,深弧腹,束腰,腰外附加一圈宽沿,圜底,三凿状足,腰内附加一宽1厘米的凸棱,并镂有二、三并列的小孔数组,为承箅而设。腰上、下各饰凹弦纹数周,足根处饰捺窝纹,足面刻划竖线纹。春秋青釉鸟饰带盖原始瓷罐瓷器,一级文物,春秋。1975年江苏金坛鳖墩西周墓出土。罐为短直沿、斜圆肩,丰在上部,平底,高20.8厘米,肩部饰以水波纹,腹部饰以编织纹,有盖,盖面圆鼓,盖上立有一只形象简练的小鸟,造型生动,稚拙可爱。罐内外通体施釉,釉色青黄发亮、薄而匀净,胎釉烧结紧密,是一件趋于成熟的早期青瓷。其胎质较细腻,制作较精良,反映了西周时期原始瓷烧制技术的提高,应用范围的广泛。东汉黑釉小罐瓷器,一级文物,东汉。宽鋬带流黑陶杯为饮水器,1983年5月出土于江苏镇江丹阳王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泥质黑皮陶,灰胎。盖顶设圆钮,弧顶。器身侈口,前侧有一上斜的长流,束颈,腹略外弧,矮圈足,腹后设半环形宽鋬,鋬面上方镂双孔,两侧刻划两组竖线纹。此杯造型设计轻盈匀称,宽鋬与长流彼此呼应,构成和谐与美的统一,具有十分突出的稳定感与实用性,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的艺术精品。上虞窑青釉瓷扁壶上虞窑青瓷扁壶1970

年8月出土于金坛县白塔公社惠群大队东吴墓。造型继承了汉代扁壶风格,直颈,小平口,扁圆腹,圈足扁圆外侈,肩部塑造两只飞鼠形系。釉色青中泛黄。腹部上方刻划一装饰图案,下方刻写“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土甲者也”十三字。

另一面腹部上方也刻划一装饰图案,下方刻写“紫是鱼浦七丶也”六字。此壶的刻写文字“紫是”就是“此是”,在浙江方言中“此”音读“紫”。“会稽上虞”是地名,现为浙江省上虞县,意指浙江上虞窑。“范休可作土甲者也”意即作土甲的人叫范休可,为工匠名。“鱼浦”是上虞县境内的湖名,叫鱼浦湖。此扁壶

自铭产地、窑口、工匠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上虞窑珍品。青釉八系带盖瓷扁壶2008年镇江禹山北路和融优山美地三

国吴墓出土。盖面设双孔,瓜棱球形纽。器身平口,直颈,扁园腹,圈足扁圆外侈,肩、下腹各饰对称的横向系,壶身两面中间设对称铺首衔环系。盖面以纽为中心刻同心圆圈纹,口沿以联珠斜方格网纹为饰,腹部两面饰菱形纹带呈心形。胎灰白色,全器施釉,底部无釉。青釉楼台百戏堆塑瓷罐1973年出土于金坛县白塔吴天玺元年墓(吴末帝孙皓:276年),是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建筑的重要资料。罐上堆塑九层楼台,勾栏回廊,层层相叠,十分雄伟,整个造型既优美又有气魄,充分显示了东吴时期青瓷制作的高超水平。罐的盘口周围还塑有:人骑异兽、犬、羊、狮子。罐腹上印贴有:虎、狮子、羊、人骑异兽、蜥蜴等。在一件器物上聚捏塑、模印、堆贴

于一身,充分展示了东吴时期青瓷制作的高超水平。越窑青釉鳖形瓷水注

三国东吴越窑青釉鳖形瓷水注,2008年出土于镇江禹山北

路“和融优山美地”工地的六朝墓中。该器形为鳖形,鳖首昂起,鳖尾残缺,平底,外施青釉,背上刻水波纹。制作者巧妙地以鳖身体为水注腹部,背上有一圆形注口,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国内首次发现的鳖形水注,2014年被江苏省

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越窑青釉羽翼纹瓷虎国家一级文物。1960年2月在丹徒镇附近出土。虎子作蹲伏状,虎头昂首张口,腿部肌肉微鼓,显得强壮有力,虎身两侧刻划羽翼纹,背部有提梁。虎形逼真,威武凶猛。德清窑褐釉鸡首瓷壶国家二级文物。德清窑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创烧于东晋,终于南朝。是黑瓷和青瓷兼烧的瓷窑,以生产黑瓷为主。黑瓷的胎多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黑瓷釉层较厚,釉色滋润,釉光闪闪,色黑如漆。青瓷胎一般呈深灰色,在胎外上一层乳白色化妆土,釉色较深,为深青色。越窑青釉褐彩羊形瓷烛台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窑址在浙江上虞、余姚、绍兴等地。其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汁纯净,釉色滋润肥厚。装饰风格主要表现为以动物形象为器物的整体造型或局部装饰的瓷器,成为越窑的一大特色。这只东晋越窑青釉褐彩羊形瓷烛台,形如卧地休息的山羊,宁静安详,温驯可爱,釉色青绿莹润,眼睛、耳朵处

点有褐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瓯窑青釉瓷虎子国家一级文物,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创烧于汉,结束于元。其胎较粗松,胎色白,釉色青中发绿,玻璃质感强,釉层薄,有剥釉现象。装饰风格简朴,以弦纹、褐彩装饰为主。南朝时期的青瓷虎子,代表了瓯窑独特的风格。瓯窑瓷器胎粗松而色白,釉层薄,釉色青绿,玻璃质感强,这件虎子釉色淡青透明,被塑造成一只四足蹲伏,昂首欲起的猛虎。造型简练奇特。长沙窑釉下彩狮形瓷烛台国家二级文物。2002年

出土于镇江演军巷工地。该烛台主体为狮子造型,狮子回首仰视,作蹬伏状,颈系铃,背部为翻唇水盂,尾紧贴于盂腹,内中空。狮子身绘条形褐彩。胎灰白色,全器施釉。绞胎瓷盘唐代兴起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绞胎器,唐绞胎瓷盘的做法是:将先前备好的两种颜色的泥料相绞而成的夹花泥卷,按需要切块、切条、切片,然后通过模具,以镶嵌、拼接、挤压等形式,规范成全绞胎或与先前做好的素坯粘合为贴面绞胎,再经修整,入窑烧成。由于两种颜色的绞泥可任意组合、叠加,以及绞合的方式可随意变换,绞合的花纹便会产生出多种纹理。这件绞胎瓷盘制法是由黄褐两种胎土搅拌,后切片贴在胎体上,再施釉烧成。纹饰任意盘旋,色彩浓淡分明,富有变化,比人工绘制的纹饰更加自然和谐。这种贴面纹胎的工艺比直接用绞花拉坯复杂,说明贴面绞胎器是其工艺从初步到进一步改善的结果。宋陶井神像出土于镇江大

市口的一口古井中,该井的井壁下部有两个位置相对的砖砌壁龛,两尊井神即分置于两个壁龛之中,有监井司泉之责,因而称之为“井神”。两井神眉眼弯曲,笑容满面;宽袖,长袍,右衽,腰束带;端坐于涌泉座上。井神为一男一女,塑就一副福相,体安意闲,笑逐颜开。他们生前大概是当地的一对恩爱夫妻,至少“有一善可录”,以仁爱或忠孝著称于故里,死后才有幸被奉为井神。北宋熙宁四年定窑酱釉瓷梅瓶国家一级文物。民国初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梅瓶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关于宋代梅瓶用途,已经从考古资料中得到印证,安徽六安县宋墓出土的梅瓶上有:“内酒” 二字;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对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书有“清沽美酒”和“醉香酒海”;镇江大港出土一件宋代陶梅瓶,瓶内盛满了酒;说明宋代梅瓶主要用于贮酒。宋代泥塑童戏像国家一级文物。1976年与1996年在江苏省镇江市五条街小学一处宋代遗址先后出土了一批宋代泥塑童戏像,并发现了宋、元时期的泥塑手工作坊遗址。这套泥塑童戏像1976年出土于镇江市五条街骆驼岭的宋代遗址,为一组反映摔跤场面的捏塑泥孩儿。高约10-19厘米,取当地生泥捏塑,经过烧制,外施彩绘。泥塑像神态各异,把儿童的天真、幼稚、可爱,表现得维妙维肖。身后有的有“吴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